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陳彥良》之筆記

這一篇文章在於否證東漢對於貨幣鑄造消極的態度至魏晉南北朝延續導致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並以考古資料論證其觀點錯誤,並論證從出土資料錢幣的持續減重及貨幣數量增加,可知東漢存在長期上升的通貨膨脹,而非實務貨幣的加強,更指出東漢對鑄幣的壟斷及行錢制度是通膨的主要原因。
文中論點在於東漢通膨造成的經濟蕭條導致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


  1. 觀點與問題
    1. 魏晉南北朝實物貨幣的使用性增加,因此形成自給自足、莊園的經濟模式
    2. 東漢末的封錢,以及魏文帝廢止銅錢的貨幣資格,導致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開始了自然經濟
    3. 方法論上的問題釐清
      1. 通貨膨脹指的是幣量的資加造成價格水平上升的現象,在金屬鑄幣時代,錢幣減重或質地劣化會直接導致貨幣貶值
      2. 中國傳統葬俗有以錢幣投入礦穴的習慣,與流通中的錢相同
      3. 所採用的考古資料遍及各省,也並非只有特殊地位的墓
  2. 通貨貶值--錢幣減重的證據
    1. 金屬鑄幣通貨膨脹的三個方向
      1. 錢體減重、型制縮小、發行數量的增加
      2. 改鑄大錢,錢幣面額增加,使銅錢的名義價值遠超過本身金屬材料的價值
      3. 降低金屬材料,或改變金屬成色,或用鉛、鐵代替銅
    2. 從資料得出,漢武帝至東漢,呈現五銖錢減重的趨勢,甚至東漢末期剪輪充斥、減重盛行的狀況
    3. 考察出土史料,得出東漢通貨膨脹的發生
      1. 發行數量的激增
      2. 錢體重量的減低
      3. 貨幣流通種類的蕪雜
  3. 貨幣供給--出土錢幣數量的分析
    1. 東漢末,錢幣的數量膨脹以及減重的錢幣增加
    2. 亦發現大量早期貨幣仍然流通的現象
  4. 通膨發生的解釋--簡冊所見東漢「行錢律」
    1. 問題 :為何東漢會發生如考古資料所呈現的通貨膨脹?
    2. 東漢初年行錢法延續秦代以至西漢的行錢法,從秦漢簡牘法律知,行錢是指那些有稍微缺陷,但官方依然認定有購買力的錢
    3. 《後漢書.循吏傳》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行錢的制度下
      1. 當時錢幣有大小之分
      2. 法律的強制使得錢幣之間優劣的區別遭到泯除,使得錢幣以枚數作為價值的最終衡量標準
    4. 行錢制度中即蘊含了漸次劣化的劣幣,以即因為減重、減輕的劣幣造成的通膨
  5. 重新認識章帝、桓帝的兩次政策討論
    1. 章帝朝的「封錢」議--物價上漲的背景探討
      1. 封錢就是廢除貨幣,改成以物易物,但受到尚書的反對,而不了了之
      2. 建初年間一連串的牛疫、旱災、穀糧減產是元和元年(章帝)提出封錢論的背景
      3. 物價短缺造成的是短暫的物價上漲,通膨造成的是長期、持續性與全面性的物價上漲
      4. 作者認為章帝時期的物價上漲,應歸於天災造成的物資短缺,而非通膨所致,因著出土史料的五銖錢也不至於過輕
    2. 桓帝朝「改鑄大錢」議與「寬鍥薄之禁」的形成 
      1. 「鍥薄」之意顯然即指刮磨刻削錢幣上的銅料使之輕薄
      2. 劉陶呼籲"寬鍥薄之禁,後冶鑄之議",指的是暫緩對刮削錢幣銅屑的禁令,也暫緩貨幣改鑄,並認為導致後期剪輪錢大增與通貨膨脹
  6.   從剪輪五銖看桓帝延熹以後急速通膨的根源
    1. 剪輪(剪郭)錢與磨郭錢(這兩種都是劣錢)
      1. 剪輪五銖又稱剪郭、剪邊等等,為古人利用工具,將錢幣沖鑿成內外兩個同心圓,其內圈被當作貨幣使用,外圈叫做綖環,有時也當作貨幣,鍥薄深重
      2. 磨郭錢則是磨除五銖外郭而得,盛行於西漢中晚期,鍥薄輕微
      3. 磨削現錢成磨郭錢,再到鑿取現錢成剪輪錢,最後冶鑄量產剪輪錢,剪輪錢於桓帝時期大量出現
      4. 確立桓帝朝 「寬鍥薄之禁」的政策造成漢末剪輪與綖環五銖的泛濫,更重要的是東漢桓、靈兩帝的通膨之嚴重
    2. 剪輪五銖與漢末惡性通貨膨脹
      1. 剪輪五銖在東漢末期,已漸漸取代五銖,而官方鑄幣竟大於民間私鑄
      2. 靈帝推行的四出文錢也改變不了狀況
      3. 最後在董卓鑄小錢取代五銖錢後,"于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最終經濟崩潰
  7. 結語:東漢長期通貨膨脹的歷史影響 
    1. 生產量的減少加上官府鑄幣含銅量的降低,反過來導致物價上升,劣幣驅逐良幣,在不斷的惡性循環,最終經濟崩潰
    2. 東漢末的經濟崩潰,成為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開頭,豪族與寺院莊園是具體展現,在莊園之中合作共生,自給自足,後乃有豪族所支持的共同體的聚合發展
    3. 長期通貨膨脹的現象,如《潛夫論.浮侈》"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者什於浮末",這展現通膨從官府逐漸影響到交易鏈末端的農夫,導致農民不願工作,只好遊手好閒,跑到城市,造成無業人口增加
    4. 結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是由於漢末的通膨導致,並非政府的消極政策,導致錢幣流通減少,而開啟東漢前中期實物貨幣的先導

      *文中圖片,簡介東漢末經濟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