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就挑了幾篇喜歡的章節來寫心得
第七章 學歷與社會
這一篇討論的問題就是,學歷是否真能代表個人的社會能力?肯定的是功能論,否定的是衝突論
功能論分為技術功能論、人力資本論
技術功能論認為伴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加,也代表更多的人可以分配到相稱的職位。
人力資本論則認為透過接受高等教育,對於未來能擁有更多選擇,這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大致概括社會的情況,但似乎沒有討論到學歷的訓練與社會能力的相關性,以我來說,就算我歷史系讀到博士,我也不一定保證找的到高薪工作呢~
否定的衝突論
衝突論認為教育並不如功能論所說,是為所有人提供機會,能夠長期投入資金和時間,必定只限於某些上層階級,而新馬克思的對於教育的批判則是"教育是為了支配階層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用以鞏固獨佔支配地位的工具,卻包裝成用人唯才主義的工具"
新韋伯學派則批判學歷與職業的結合關係,批判功能論的這個論點"學歷代表工作所需的知識與技術",並提出兩項批判,其一是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大部分是在工作的時候習得,並非在學校的教育習得,其二是各階段的學校成績,與其最相關的就是你進入下一階段教育的可能性。
並指出學歷是被證明某個特定集團的指標,代表某一類特定的教育共同體,代表這些人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並被企業公司用來評判值不值得信任或是能力的指標。
文化的再生產論則是認為,我們在教育中學習的是文化資本,學習社會被認為正統的文化,同時,文化資本也常與社會資本連結,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常在說的人脈,文化資本概念的提出,讓我們了解不僅學歷資本,教育也同時培養文化與社會資本,同時鞏固上層文化的正統性與正當性。
最後,書本認為不僅要思考我們如何透過教育換取地位與財富,也思考教育是否阻礙了人類追求幸福的多種可能性。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91333 少年劉備的煩惱:闖蕩亂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我就想到文化資本的概念,對照文中的最後一句,讀書與學習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的重要過程,同時,靠著教育得來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讓劉備順利晉升上層階級
第八章 社會的病理
社會的正常與異常沒有犯罪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在此,我們要定義犯罪為"違反比法律更為廣義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每個社會都有獨自的規範,只要違反,就會被認為是犯罪。
在這裡要運用兩項社會學的思考方式
1.不能將社會的善惡判斷當作分析的標準,反而當作分析的對象
2.不能把現象孤立起來單獨分析,而必須考慮現象為何發生的社會脈絡,才不會忽略犯罪發生的社會意義
犯罪對對社會是有用的
1.犯罪作為社會多樣性的指標
如果一個很少犯罪的社會,代表這是一個高度同質性的社會,同時,也代表這個社會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也較弱,以同性戀在過去被認為是犯罪,現今卻合法來看,也可以說犯罪寓含某種未來社會的可能
2.重複檢驗犯罪制裁的運作與穩定,並增進大眾對於社會規範的確認
自我實現預言與標籤論
自我實驗的預言指的是"預言造成人的意識與行動出現變化,而且變化的方向等同於預言的方向",而且著重在於"預言者的意識與行動"
標籤論不以犯罪行為和犯罪者為分析焦點,反而勾勒"與犯罪行為有關的所有人"如何互動的圖像。在社會中,只要你違反社會設立的規範,就會被貼上局外人的標籤,進而造成偏差。
於是,偏差不是當事人的行為本質,而是他人把規則和制裁套用在違反者身上的結果
標籤論重視的是"人的互動如何改變人的行為"
社會問題的建構論
建構主義不在於檢視社會問題的真假,而在於分析社會對於社會問題的宣稱成立過程拒絕或接受的過程
也就是說,建構主義認為某些現象是被某些人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向社會訴求(宣稱成立過程),才被視為社會問題,正如史培德與吉瀨對社會問題的定義為"社會問題是對某一個想定的狀態陳述痛苦,並且宣示的個人及團體行動"
正如"逃學"、"家暴"等等現象,都是被社會問題化之後,才被塞入具體的人事物,進行社會問題的思考。
第九章 現代社會與脫序
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與共同體緊密融合的共存到由自我本身來給予自我認同並行動,對於抗衡共同體與個人觀的出現,國家扮演重要的角色。導致現代社會的出現,會歸結於現代文學與新教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認為現代社會的出現可以歸結與新教所產生的"資本主義人",指的是"那些不以消費為目的,而只是儲蓄並用於投資而產生更多利潤的人",這樣的性格導致資本主義的出現
而新教中的預選說,使得人遺留在內心的孤獨化情感之中,被迫陷入無盡的自我審查與自我懷疑之中,也因而產生了把現實世界當作對象的主觀者。
現代文學中的寫實主義,指的是"描述讀者心靈直接的,有所感觸的事情",人們開始能將現實作為客觀對象加以考察。
但人類真的脫離共同體,得到自由了嗎?
以邊沁的環形監獄隱喻,認為人並沒有擺脫支配而得到自由,只是改用較抽象的方式去服從支配,我們並沒有真的得到自由,只是將別人的視線與規範內化為自己的準則,以為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我們也許踏入一個新形態的共同體之中。
第十章 私我主義社會
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下,個人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同時也無法從外部的宗教或是出身去得到認同,而必須向內追求,所謂的主體性,便是為了重新凝聚被社會分化的現代個人,由心靈所創造。
正如柏格(Peter Berger)所說"現代的個人,並不是分享集體自我的個人,而是信奉自己為唯一絕對真神而構築的個人"
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個人醞釀出了三種生活意識
1.私生活主義的精神--追求個人故事與個性的人生,為大家所遵循
2.意義的相對化--一個不再相信絕對價值、不再相信大論述(grand narrative)的時代,多數人用來掌握現實感的語言,其實只是意義的相對化
3.感覺信仰,我們不再採用傳統的價值,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迷子就是在這種情況誕生的產物,對於迷子來說,成熟焦慮與拒絕長大是因為無力承擔自己的負擔,只能靠著喜好或是興趣相結
第十五章 風俗現象的解讀
風俗是社會皮膚,指的是透過了解風俗,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表層,風俗所表現的社會變動,是短期間發生瞬息萬變的事物。首先要考察的是流行的意義,有三種解釋流行現象的理論
1.塔爾德與史賓賽的模仿論,強調下位者模仿上位者的心理作用,認為行動與生活風格是由上向下傳遞的
2.以人的心性來解釋,起於人性中的兩種訴求,差別化與同質化,一方面祈求自己與眾不同,一方面卻擔心自己過於醒目,差別化帶起社會起動,同質化挑動社會多數人
3.炫耀性消費,對上層階級來說,流行就是用來誇富的商品與生活風格的暫時性風行,而奠基在浪費的法則上。
在討論流行時,除了"被選擇的物品"和"選擇物品的人",也需要考慮"影響選擇的人"
總之呢~我覺得這本真的不錯,比起見樹不見林或是難一點的社會學動動腦,感覺更有趣一點,範圍也較廣闊,可惜是淺了一點,但我覺得最棒的是,每一篇後面都有參考書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