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陳寅恪〉之筆記



  1. 唐代皇室與關攏集團
    1. 李唐皇室為華夏與胡夷混雜,作者認為其為李初古拔之後代與趙郡郡望
  2. 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
    1. 北周齊分東西,六鎮之胡兵都投入高歡底下,宇文泰為了能與北齊抗衡,於是施行"關中本位政策",稱其割據之土為漢化中心,將西遷有功的將領改為關內郡望,並寫於譜碟之上。
    2. 關中本位政策有兩階段
      一是改易西遷關隴漢人中之山東郡望為關內郡望,以絕鄉土之患(胡人河南郡望改為京兆郡望),李唐改其趙郡郡望為隴西,假說西涼之後裔與稱家於武川,都是這階段
      二是賞賜有功者繼承鮮卑36大部落與99小部落,而士兵須依將領胡姓,以部落制領兵,李唐曾賜姓大野,也是這階段所為
    3. 關中本位政策,使得隨、李唐常歧視山東,而這一政策至武后而壞
  3. 武后行科舉至唐末
    1. 武后大肆拉拔擅長文學的科舉人士,以擺脫關隴勢力
    2. 代宗後,宦官逐漸掌握權勢,其來源多為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多漢化未深之士
  4. 番將割據與河北三鎮
    1. 河北尚攻戰而不崇文教,當時中原科舉不得意之人,常北走河朔
    2. 當時河北有兩類人,一種是本為胡族,一種是本為漢族,染胡習
    3. 作者對"為何河北三鎮為成為胡風最盛的區域"這一問題提出假說
      1. 安史擔任節度使時,常期管理河北地區
      2. 而河北三鎮的統治者也出自安史集團
      3. 隋末大亂,羯胡遷徙至西北,東突厥敗亡後,少數突厥遷入東北,武則天與玄宗時,東突厥復興,中亞胡人入居河朔,所以河朔成為一個混雜胡化的區域
    4. "關攏集團本胡漢文武為一體,故文武不殊途,而將相可兼任,今既別產生一以科舉文詞進用之士大夫階級,則宰相不能不由翰林學士中選出,鎮邊大帥之職舍番將莫能勝任,而將相文武番漢進用之途,遂分歧不可復合。"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唐朝三百年間的統治階級升降,從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唐代關攏集團、武后欲擺脫關隴勢力而大行科舉、舉崇尚文詞之事、番將割據與河北三鎮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河北三鎮哪部分我不是很懂,可能要找找突厥史來看,關中本位政策與武后破壞這一條線算可以,覺得就是那兩階段說還不錯。

引用格式
陳寅恪,〈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收入《唐代政治制度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0。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五編---隋唐五代之部

中間跳了一個第四編,沒辦法,準備考試要緊呢~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事之再臨

隋朝三帝,文帝、煬帝、恭帝共三十九年,但戶口數卻遠遠多於前幾朝,達四千多萬口人。
隋朝的糧食非常充足,有幾個原因

1.前幾朝併吞,沒經過幾場戰爭,所以人民生活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2.北朝君臣的吏治都不錯
3.階級的消融,封建諸王、門第階級,大都沒有過往嚴重
但這麼繁榮的帝國,卻敗在煬帝的奢侈之下,興建通濟渠與江南和、南巡、北征高麗等。
文帝只知吏治,沒有國家理想與規模。煬帝過度染上南方的習俗、奢侈與狂妄。
而將南方的文學與北方的吏治結合者,為唐太宗
唐朝二十帝,共二百九十年

儘管唐太宗君臣非常勤於政治,但當時的社會情況卻未超過隋盛時期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結構

唐代的中書、門下、尚書由魏(中書)、東晉(侍中)、西漢(尚書)承繼而來,//來自《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筆記

  1. 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職權之分配
    1. 中書
      1. 皇帝下勅,由中書省擬稿,所謂"定旨出命"
      2. 由中書舍人(七、八人)各自擬稿,由中書令、侍郎(副長官)來挑選為正式詔書,在送由皇帝畫勅
    2. 門下
      1. 畫勅後的詔書,將經由門下仕中與侍郎(副長官)審查,中書令握有駁回之權(又稱塗歸、封還、駁還)
    3. 尚書
      1. 僅執行命令,有兩位副長官,尚書左右僕射
  2. 中央最高機構政事堂
    1. 下勅前,常進行門下省、中書省的聯合會議,尚書若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機務",則可出席政事堂會議,過後於詔書蓋上"中書門下之印",使得通過
    2. "不經鳳閣鸞台,何得為敕"、"斜封默勅"顯示當時有法制的概念,並不全然由皇帝專制
    3. 委員制展現在政事堂會議中的書紀,負責撰寫紀錄並決定最後的文字,採輪流制,相當於宰相
  3. 尚書省與六部
    1. 尚書行政機構,分為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由左右僕射各帶領三部,每部四司,共24司,詳細記錄在《唐六典》
      1. 吏,主管人事任用,分發經考試過後的官吏,五品以上,由宰相決定,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由吏部決定
      2. 戶,民政戶口
      3. 禮,宗教禮儀
      4. 兵,兵事
      5. 刑,司法
      6. 工,建設
  4. 唐代地方政府
    1. 縣,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到六千戶為中縣,三千戶以下為下縣
    2. 州,設刺史為最高行政長官,十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到十萬戶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
    3. 地方長官均由中央吏部負責,層級區分太多,效率低落-->中央政府權力大
//

延伸: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

1.唐代之貢舉制
士人出身有三途徑,"學館出身的生徒"、"州、縣出身的鄉貢"、"制舉"
科舉制度在於讓優秀人士經過公正的評判而不需經過地方政府的篩選,也有助於消融階級

2.唐代之租庸調制
由北魏均田制演變而來,"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
租:授田者丁歲輸栗二十

庸:輸綾、絹、絁者兼棉三兩,輸布者麻三斤
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五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
有幾個優點,輕搖薄賦、項目分明(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以及為民制產的精神

3.唐代之府兵制
府兵制沿自西魏、北周
制定於貞觀十年,天下十道、置折衝府634、而關內共有261
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每歲季冬,折衝都尉率之習戰,由政府挑選合格的農民擔任府兵
優點,全兵皆農、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既免軍人專擅兵隊之弊,亦無耗財養兵之苦

第二十五章 盛運之衰象(上)

租庸調法->兩稅法
租庸調法以詳細的戶口籍簿為基礎,因此"每歲一造帳,三年一造籍",但自武后以來,越來越多逃戶,安史之亂後,更因為各地動亂,戶口散失,於是由楊炎於德宗建中元年創"兩稅法"以代之,全以銀兩代替繳納,"戶無土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但卻導致土地兼併更加嚴重,也因為因出制入,不合乎農民的經濟狀況

府兵制->方鎮與禁兵
由於玄宗時期,戰亂頻繁,因此由三年一次的戍邊,逐漸加長,士兵逃兵也增加,於是改以"彍騎"代之,由政府招兵、給錢,由專門將領帶領,可說是募兵制,但範圍只侷限在京師,而之後由禁兵代替,邊疆由方鎮的邊兵代替、番將率領,番將過度掌握軍力,導致後期節度使的叛亂。

第二十六章 盛運之衰象(下)

科舉制,導致考上的官員太多,"入仕之門太多,世冑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都責之令太薄",同時也因為高宗、武后不重儒術,學校偏廢,考試也趨重於詩賦,於是"詩賦日工,吏治日壞"

政府機關,太多無用的組織,如六部與九司太多官職重疊,過多冗官,另外過多官俸也是問題。其他的問題是中央權力過大,導致重內輕外,地方官綁手綁腳,中央官又無暇應付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之對外姿態

安史之亂前
唐初主要邊患為突厥,對於邊患,唐代設置六督護府統治(單于、安西、安北、北庭、安東、安南),玄宗時,設十節度經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經略史),但正因為投注許多人員在邊境上,加上重用番將,導致後期外強中乾之勢與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這時期,主要邊患為回紇,安史之亂時,肅宗曾向回紇求助(如同太宗向突厥求助一樣),除了回紇以外,尚有吐蕃,後期,則多為東北方的契丹等邊患。


第二十八、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

藩鎮
持得符節的節度使,不論是安史之亂或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番將,都握有很大的權力,而安史之亂的降將,在安史之亂後割據一方,有所謂的"河北三鎮",這些藩將佔據一方,互相聯姻,形成一個聯盟,且內部時常發生士兵殺將領以代位,政府卻無法可管。

宦官
宦官跋扈,始自武后,玄宗時越演越烈,到德宗時,甚至把握兵權與勾結藩鎮,致使憲宗后,八位皇帝有七位皇帝由宦官所立。

朋黨
朋黨之爭起於考試舞弊,尤以李德裕(代表門第,主張排抑官員)為要,有鑑於當時進士腐敗、冗官過多,而提出建議,"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

唐末流寇
經過安史之亂與河北三鎮後,靠著東南八道的稅收,唐帝國才能繼續延續,而王先之、黃巢、秦宗權等人的動亂之後,唐朝顛覆,迎來五代十國,實際上就是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

五代十國

1.關中、長安、西北方至此沒落
2.後唐以洛陽為都後,此後四代至宋都以汴京為首都,顯示中國的中心逐漸東移
3.南方十國文化逐漸發達,漸超過北方社會(雖承唐啟周,都五代僅54年、八姓、十三君)
4.晉石敬瑭稱臣契丹,割燕雲十六州,至此到元代,中國都飽受外族侵略
5.北方契丹勢力龐大

契丹
耶律阿保機建國為遼太祖,從一個耕牧兼營的民族至開始建立一個國家,沿用唐朝三省六部制以招徠漢人,多用漢人,且重用漢學。
"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得盡習漢風,自謂昔時元魏所不知"

重要關鍵字解釋(我覺得可能會考的,然後都是查維基的XD)

經略節度使
唐代駐守於各道的武將稱為都督,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有十節度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經略史)

原本只管軍事,但後期紛亂,肅宗後改為兼管民事,於是節度使的權力漸大

都護府為督察邊境各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有單于、安西、安北、北庭、安東、安南六都護府

羈縻政策
  1. 在唐朝軍事力量籠罩之下的地區設立的羈縻州、縣。長官由部族首領世襲,自治內部事務,有著象徵性的進貢,但是負有一些責任,包含忠於中原政權、不吞併其他羈縻單位與內地州縣,以及按照要求提供軍人等,中原政權視之為領土,文書用「敕」
  2. 所謂的藩屬國,如疏勒、南詔、回紇、契丹等,一般封為都督或郡王,他們擁有自己的統治區域,首領的政治合法性來自於中原政權的冊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權視之為臣屬,文書用「皇帝問」
  3. 所謂的「敵國」和「絕域之國」,如吐蕃、日本等,雖然亦有冊封,然多為對現實情況的事後追認,首領的統治合法性並不依賴於中原政權的冊封,中原政權的文書亦多用「皇帝敬問」。
府兵制

府兵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在選兵上,唐制明確規定:「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有錢的,挑體格好的;體格好的,挑有錢的;財產與體格一樣好的,挑家裡男丁多的),因此被選為府兵者,都是有中上家產者,以確保府兵的先天體格與家庭負擔可堪軍役。

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每年冬季十一月由折衝府召集,「教其軍陣戰鬥之法」
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戰一般不能長期在外,也很少遠征作戰,更不能隨意更換原駐屯地。
戰事結束後各地府兵仍歸本鎮,重新納入當地折衝將軍的管轄下。

後期,邊患增加,逃兵漸多,改以募兵制取代

兩稅法
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秋季及夏季徵稅),有四點特色
  1. 戶無土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分主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一律編入現居住州縣戶籍,就地納稅。可以避免一些官僚、富人為逃避租庸調,而到其他州縣置產。
  2. 取消租庸調及雜稅。
  3. 夏秋交稅:夏稅不得過六月,秋稅不得過十一月。
  4. 按戶等納錢,按田畝納粟米。

租傭調法

由北魏均田制演變而來,"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頃,內八十畝為口分,年老還官,二十畝為永業、"
租:授田者丁歲輸栗二十

庸:輸綾、絹、絁者兼棉三兩,輸布者麻三斤
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五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
有幾個優點,輕搖薄賦、項目分明(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以及為民制產的精神

關攏集團宇文泰於是奉行關中本位政策,將西遷的鮮卑貴族和原籍山東(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士族改籍關、隴,並重用當地原有士族,逐漸形成一支新的關中士族(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八柱國與關中士族,這就是關隴集團的基礎和肇始。
是指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間,籍貫位於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的門閥世族。
胡漢混血、文武合一是其特色,他們佔據了當時的統治階層,皇室亦出於此。而關隴集團又以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為濫觴,清代考據學史家趙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記‧卷十五》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武后時期,試圖遷都到洛陽,是為了擺脫關攏集團的勢力,並大興科舉與殿試,但最終依然失敗,中宗掌權後,首都也遷回來了,但武后時期拉拔的官員、重用的番將(安祿山),經過安史之亂、牛李黨爭後,關攏集團的勢力也漸漸沒落。

河北三鎮(河朔三鎮)
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來自安史之亂的降將,李懷仙、田承嗣、李寶臣。這三個節度使互相聯姻,形成一個聯盟,且內部時常發生士兵殺將領以代位,政府卻無法可管。

當時的情況是唐朝沒有實力對付,河北也沒有實力反抗,形成"河朔兵力雖強,不能自立,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同時,唐朝也依賴河北三鎮來反抗北方的外族。"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牛李黨爭
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科舉出身的官員)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士族出身),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由進士考試而起

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論唐代之番將與府兵-陳寅恪〉之筆記


  1. 番將-任用番將之必要在於番人的部落組織與騎射技術
    1. 太宗任用番將皆為部落酋長,其率領部將多為同一部落
    2. 玄宗任用番將皆為寒族胡人,如安祿山,其率領部將多為不同部落混雜
  2. 府兵
    1. 河北豪傑為關攏集團李唐所害怕,所以只設置兵府,沒有設置折衝府。武后為削減關攏集團勢力,將全國重心移往山東,並設置河北道兵府
    2. 玄宗時期,招募制取代府兵制,而後的軍力重心多為胡人部落番將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太宗、武后、玄宗三代來的番將與府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大概就是府兵越來越爛,最後都被番人取代,然後之後的河北三鎮,番鎮割據都來拉~

引用格式
陳寅恪,〈論唐代之番將與府兵〉,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期,1957。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林滿紅〉之筆記


  1. 十九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白銀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
    1. 十九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所引發的世界性金銀減產與經濟蕭條,是鴉片進口增加以外促成中國白銀外流的更根本因素
    2. 銀供給的減少也導致銅錢供給下滑,因為採銅、鑄銅都需要銀,導致銅錢的製造越來越不合乎成本,減鑄銅錢是必然的結果
  2. 世界經濟蕭條與清王朝的危機
    1. 社會衝突的繼長增高
      1. 蕭條與失業的發展-貨幣短缺導致商業不景氣
      2. 銀貴錢賤與社會緊張的提升
        1. 因為銀貴錢賤,導致百姓在出售農產品時(以銅錢計算),賣得錢少,繳稅時(以銀兩繳納),稅額增加
    2. 清王朝的危機
      1. 清政府財政的困窘
        1. 人民繳不出錢,田賦短收10%-30%,鹽稅短收33%
        2. 政府不僅收入短少,連支出也因為銀貴而增加
      2. 軍人、官吏的收入減少以及官僚系統的腐化
        1. 官員薪水變少,貪汙漸增,更因為大開捐例的關係使得制度化
  3. 清王朝的中興
    1. 1853年開始徵收釐金,使得之後商業稅成為清朝的主要收入
    2. 1814-1850年的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經濟蕭條
    3. 1850-1886年的白銀回流造成清朝的商業發展與中興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影響了清王朝的衰微與中興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看完之後,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啊! 世界經濟蕭條與清朝有關係阿~"
不過我倒是很想知道這關係有多大,不知道有沒有別的原因

引用格式
林滿紅,〈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十九世紀的經驗〉,臺北:《新史學》,01卷04期,1990。

〈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王業鍵〉之筆記


  1. 在十六到十九世紀間,中國經濟發展的性質如何?
    1. 作者認為這段期間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廣泛性成長(Extensive Growth)",即在成長期間國民生產有大幅上升,但因人口也同時大量增加,結果每人平均生產額無顯著變動
    2. 其成長的基礎為開發中地區(黃淮平原、西北、長江上游、西南、東北)的農業資源
  2. 造成這個期間商品經濟空前發展的主要動力何在?
    1. 作者認為可以從國內外市場的擴大來解釋,國內市場的擴大與開發中地區的農業發展密切相關,海外市場的開展則為地理大發現後西人東來造成的
    2. 開發中地區與已開發地區(北方、東南)的的交流主要是農產品與工業成品的交換
    3. 海外對於中國絲、茶、棉布等產品需求增加,刺激國內經濟作物及手工業的生產,從而促進地域分工、以及增加就業與所得
    4. 伴隨國內外貿易的擴張,對於作為交換媒介與價值尺度的貨幣需求愈大,白銀進口和國內銅礦生產的增加,同樣都扮演了活躍市場與金融的積極任務
  3. 這段期間中國為何沒有達成經濟起飛?
    1. 從社會經濟制度觀點分析,是"資本主義萌芽說",阻礙資本主義成長的三個相關聯的封建制度
      1.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高度剝削性,造成地主統治階級與貧苦農民間強烈的階級衝突(作者認為這一論點忽略人口增加這一因素以及土地集中與階級分裂似乎沒有扎實的研究實證)
      2. 國家政權-抑商政策使商人社會地位低、科舉取士制度將優秀人才都吸引到四書五經上
      3. 宗法制度-阻礙商品與勞動力的自由流通
    2. 從資本累績的觀點分析,是"資本耗散說"
      1. 商人們的財富因為"炫耀性消費"、"社會地位的追求"、"宗族制度的影響"
      2. 中國家族制的諸子均分制,使得財富無法持續累積
    3. 技術觀點分析,是"高水準均衡陷阱"
      1. 中國技術的停滯應歸咎於人口的增加與市場的密集,人口的增加與原料的缺乏(因為原料都拿去吃了),造成工業產品中勞力成本的降低,導致人們對節省勞力的技術沒有需求
      2. 將600-1800分成三個區間
        1. 600-1300-不斷擴張農業區域,以及許多技術創新,生產力不斷提高
        2. 1300-1600-技術推廣時期,生產的增加依靠更多勞力與資本的投入
        3. 1600-1800-人口不斷的成長,僅依靠勞力與資本的投入,卻沒有科學革命,生產是不可能增加的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三個問題
1.在十六到十九世紀間,中國經濟發展的性質如何?
2.造成這個期間商品經濟空前發展的主要動力何在?
3.這段期間中國為何沒有達成經濟起飛?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重點就是第三個問題的三種理論,資本主義萌芽說、資本耗散說、高水平均衡陷阱

引用格式
王業鍵,〈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02期,1999。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何炳棣〉之筆記


  1. 鹽商組織--由生產與分配組成
    1. 生產方面,清代共有30個鹽廠,其下有"亭",負責生產鹽水與鹽土的鹽田與鹽池
    2. 依照政府規定,灶戶是亭與鹽田的擁有者,但資源豐富的場商常收購破產的亭或是自行建立自己的亭。
      鹽業生產的背後是場商,從向擁有者購買食鹽再配銷出去,到鹽場的實質擁有者。而灶戶與場商的關係有如資本家雇主與雇工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灶戶是合法的擁有者,但廠商是被認可的贊助者或是共同擁有者
    3. 另有"垣商"為未有場產權,而僅收鹽,相對而言"場商"是有場產權且收鹽
    4. 食鹽的利潤當中,垣商與灶戶只有20%的利潤,而場商卻有60%的利潤
    5. 控制食鹽生產的商人,不僅透過借貸與投資,掌握每個鹽田與鹽亭,還放高利貸給散商。
      而官府控制的行鹽口岸(引案)以及自由貿易區的食鹽比例讓商人很難擴大貿易
      (最終導致商人與官方的勾結與貪汙,如最著名的兩淮鹽引貪汙案)
  2. 鹽商的財富
    1. 計算的前提,這段時間商人都可以銷售其配額的鹽
    2. 運商的財富估計有5,000,000兩左右,廠商則有1,500,000~2,000,000兩左右
      (編按:反正這一段就是在說這些商人多有錢~)
  3. 鹽商為何不能無限累積資本?
    1. 當時衡量社會名聲的不是金錢,而是官位與學識,因此商人就算萬貫家財也很難打入上層階級,往往要靠著買官或是花錢培養孩子考科舉,所以有大量的金錢投入非經濟性的用途上,當然無法持續地累積財富了。
    2. //鹽商的生活型態與社會流動兩個因素,促使鹽商將大量的資本轉入非經濟的用途;也因為要使其宗族組織可以運作,所以也將其大量資本作此用途,如果投入的商業資本數量非常龐大,那麼就可以很正確的解釋在十八世紀長江下游,會出現輝煌文化與知識發展的動因。//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食鹽貿易的組織,期能確定揚州鹽商的數目;同時估計鹽商的利益及其財富的規模;研究他們的生活型態、文化表現及社會流動;並且嘗試解釋為何雖存在相當規模的商業資本,但鹽商卻未成功地發展出成熟的資本主義系統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記得這好像是為何明清沒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其中一個理論,叫"資本耗散說",商人為了提高社會聲望等等,而花費大量的金錢投入政治或文學,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氛圍,讓商人無法持續累積資本。
用來舉例的鹽商,我只知道反正他們就是很有錢拉~
另外還有兩淮鹽商貪汙案,看起來挺有趣的

引用格式
何炳棣,〈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02期,1999。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宋代以來的中國政府與中國經濟--費維愷〉之筆記


  1. 政府對於經濟直接影響的侷限性
    1. 政府對於都市較能控制,對於鄉村則較無法,但都市受到糧食的供應、運糧入城費用的限制,同時城市也必須依靠鄉村來養活,也因此在科技使得農業勞動力按人口的平均產量遽增以前,這些情況是對前工業社會中進一步都市化的限制。
  2. 各種間接的影響方式
    1. 對於政府經濟決策有兩派觀點,分為國家官僚的全國性觀點(儒家式的經國之道)與地方鄉紳的地方觀念(儒家式的濟民之道),另外還有皇帝與皇朝的政治利益牽扯其中
  3. 政府對於農商的影響
    1. 作者認為遠古中國與歐洲的差別在於中國沒有相同的新的投資機會,也缺乏大規模製造的減低成本、以及因為平均產值增加造成的內需增加
    2. 作者認為中國的失誤在於未能將經濟發展所需的貨幣基礎制度化。
  4. 結論
    1. 中國前現代化的經濟成長,自宋以來,頗為顯著;唯成長速度不均,地區差別亦大
    2. 與歐洲近代前期相比,中國政府有關前現代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並非不合情理;大體上對於人口和總產值的長期成長有所助力,而非阻礙。
    3. 政府對於經濟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都不是決定經濟成長的性質和速度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中,私有成分占支配地位;私有經濟的作用才是決定成長的主要因素
    4. 與近代前期歐洲相比照,中國政府對於現代化的經濟成長殊無貢獻;但其失誤在於無為與無能,而不在剝削與壓制。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宋明清各朝政府與社會經濟互相影響的若干方式,在一個前現代化政府對一個前現代化的經濟所能影響的範圍內,檢討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和措施,並將中國歷史上的經驗與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經驗相比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我覺得這篇就是純粹概述還有作者心得阿~很難找甚麼重點耶~結論也都很大概

引用格式
費維愷(A.Feuerwerker),〈宋代以來的中國政府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史研究》,04期,1981。

〈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刘光临 〉之筆記


  1. 問題的提出
    1. 市場經濟主要是貨幣經濟是這篇文的主要前提。並認定一國貨幣存量的大小,也能體現該國市場經濟的規模
  2. 明代經濟各部門貨幣成分之不顯著
    1. 1500年以前的明代財政體系稱為"洪武型體系",其特色是反市場的勞役與實物交換制度
    2. 從價格來說,明代長期的低物價反映了明代城市化的有限,同時也對農民不利
    3. 在貿易方面,明代的國內貿易低落與海禁政策的發展,導致所謂的"明代空窗期(The Ming Gap)",一詞用來概括中國青花瓷在15世紀無出口的空白時段
    4. //明代第一个世纪所严格推行的去货币化政策,使得社会和政府对交 易媒介的需求都跌落到公元 8 世纪以来的最低谷,而通货的严重不足也在其市场于 1500 年重新活跃 以后成为一大障碍。//
    5. 作者認為不論是洪武型的去市場化或是晚期的市場化,都會影響貨幣存量的變動,因此觀察明代經濟的方式,就是以貨幣存量來看
  3. 明代市場中宋錢流通數量
    1. 陸地窖藏與海洋沈船考古是估計宋以後的貨幣流通情況的重要依據
    2. 根據窖藏的貨幣種類與數量來推斷當時的貨幣流通情況,作者認為要有三個條件的滿足
      1. 窖藏样本的数量要足够多,才能够克服个别样本所带来的偏差
      2. 窖藏空间分布均衡,窖藏分布越广泛,越能够反映跨地区的变动和联系
      3. 单个窖藏样本的数量巨大,如一个样本有10 000枚之多,较之 20—30 枚的样本,就更真实反映 一时一地货币流通和持有的一般情形。类似的大样本越多,就越利于恢复其当时流通状况
      4. //日本发现的窖藏钱遍及南北各地,其中 1 000 枚以上的窖藏就达 217 处,钱币总数近 350 万枚,而时间跨度又和整个元明时期基本一致,完全符合上述三条要求。于是笔者就试图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来重构明代到隆庆朝为止(即白银大量输入以前)的货币流通状况//
        最後估算出明代貨幣流通量為北宋的12-21%,可知1500前明代貨幣經濟的不發達,並提出一個問題"為何金屬貨幣會在世代相傳時,會大量流失?"
        而有說法認為當時頻繁的天災與戰爭是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以及元明時期曾為維護紙鈔而禁用銅幣,導致大量銅幣熔作他用
  4. 1580年代以前"白銀經濟"的有限規模
    1. 金花銀是明代貨幣化的第一步,再來是鹽課的折銀,在正德之後,明代財政的白銀化在田賦、徭役與鹽課等方面加速進行,進入嘉靖以折銀為手段的一條鞭法也開始施行
    2. 這個時期對於白銀的強烈需求,使得當時白銀的購買力是北宋水平的兩倍,而其導致的通貨緊縮,也遏止了擴張出口的發展
  5. 結論:海外白銀輸入挽救了明代市場經濟
    1. //明代市场的复苏始于弘治、正德朝,不过长期受制约于通货供应短缺而局限于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从万历朝开始,明代经济和社会遽然呈现井喷似的繁荣景象,且影响所致,遍及全国。
      通货的突然充 沛,当然是由于 16 世纪以来海道大通以后的白银输入//
    2. 一個貨幣體系是否合理或進步,主要取決於其是否能夠充分滿足當時市場上不同交易的要求
    3. 作者認為要概括明代經濟的一面,貨幣的欠缺是重要的一面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透過明代經濟中流通貨幣的數量來考察其市場規模,並利用日本境內出土的中國貨幣來重建1580年代以前明代市場中的貨幣流通規模,進而推論"海外白銀輸入挽救了明代市場經濟"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我想應該是明代經濟洪武型體系的貨幣嚴重缺失,到需要大量使用宋錢的情況,以及白銀如何在1580年代後解決中國內部對白銀的需求

引用格式
刘光临,〈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一期。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明代的一個官定物價表與不換紙幣--李劍農〉之筆記


  1. 明以前中國紙幣制的略史與明代的鈔法
    1. 唐憲宗,創飛錢
    2. 宋太祖,稱便務錢
    3. 宋真宗,四川交子
    4. 宋仁宗,官設交子務,發行兼兌現紙鈔
    5. 宋徽宗,稱錢引
    6. 南宋後,有會子、關子等稱呼,與交子一樣,只是流通區域不同
    7. 金人,稱交鈔。宋、金以銅錢為本
    8. 元,寶鈔,設"諸路平準交鈔庫",與宋"交子務"同。以絲為本,而後改以銀為本
    9. 明代,每鈔一貫,準銅錢一千文,準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同時,禁止百姓以金銀交易。
  2. 鈔價低落與官定物價的糾紛
    1. 洪武八年立鈔法,由銅本位改為紙幣本位,銅錢作為輔幣,金銀成為普通貨物。
    2. 但因為沒有節制的印鈔,與私鑄銅幣的增加,物價自然飆漲。
      以文中的官定物價表可知,銀一兩為八十貫紙鈔,可知紙鈔比起宣布時的銀一兩為一貫紙鈔,足足跌了八十倍。
      再來,官定物價表中"生熟銅一斤,值鈔四貫(4000文)",與原規定"錢一文值銅一錢,銅一斤為銅160文",看來是銅錢漲了25倍,而實際上,四貫紙鈔卻只值50文(因為剛剛得知紙鈔跌了八十倍,換算成銅錢是50文)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紙幣與銅錢都通貨膨脹了。
    3. 因此當時發生官價與時價懸殊的狀況,官廳以鈔幣計價,數目總是特別大,商民的交易,以硬幣計算,總是覺得特別小。
  3. 明代鈔幣及於官民生活一般的影響
    1. 因禁用金銀銅錢而入民於罪
      1. 因為鈔幣沒有價值了,人民多用銅錢,政府強加管制,禁用銅錢。
    2. 因欲流通鈔幣而增加惡稅
      1. 惡稅有三種,戶口納鈔食鹽法、市肆門攤的增課、為不能定名的雜稅及鈔關稅
      2. 原為了減少鈔幣,但政府卻依然發鈔,甚至將新稅收改為收現幣,所以才稱惡稅
    3. 鈔幣出入的非法盤剝
      1. 於頒布鈔法後,施行"倒鈔法",民間用昏爛的舊鈔,向政府換新鈔,甚至要收工本費30文,等於政府自行宣告鈔價的不穩定
      2. "鈔之在官散於民者,一貫不能值銅錢一文;而徵於官者,一貫乃收銀二分五釐(25文)"就是一種間接的剝削
    4. 官吏俸給的削奪
      1. 官府用鈔票給薪水,但鈔票沒有價值,以及民間大多不用,導致官員多貪官
    5. 及於刑法的影響
      1. 因為鈔幣實價下降,所以犯人能花更少的錢出獄
  4. 明代鈔幣的廢止及明代人對於鈔幣的思想
    1. 英宗正統時的少保黃福
      1. 曾提出以現銀換鈔幣,而非政府常以紙鈔換現銀,但被反對
    2. 孝宗弘志時的大學士邱濬
      1. 曾想將紙本位制改為銀本位制,將銅錢與鈔幣列為輔幣,並將鈔幣分為四種等級
    3. 明末的遺老顧炎武
      1. 認為鈔幣的制度已經不行了
    4. 明代初年的葉子奇
      1. 其文"草木子"有一段關於鈔法的著述,很符合鈔幣的原理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明代官定物價表表示明代的鈔幣制度之爛以及衍生的問題,如惡稅與剝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應該是第三段那裏列出的,因為鈔幣通貨膨長導致的亂象

引用格式
李劍農,〈明代的一個官定物價表與不換紙幣〉,收於《明代經濟》(明史論叢之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哇賽心理學 心得

恩~~這一篇阿~~分為四大類四十八個心理學研究結論,並以生活帶出問題,接下來介紹心理學實驗方法,最後是結論,大概就是這樣的架構。
雖然每個結論都挺有趣的,但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思考心理學家是怎麼設計實驗方法的,或是在第一個實驗過後,發生問題修正後,進行第二次實驗,我覺得這中間的思考挺有趣的。
例如,第二十六個"怎麼辦,點子一個也想不出來?"這一篇中,心理學家針對"走路能否增加創意這件事"進行實驗,第一次實驗過後,出現兩個疑惑,設計時安排走路接在坐著後面,不知道走路過後測驗較高,有沒有可能是坐著時提昇的創意,到這時才發揮出來,以及走路時的第二份測驗,比起第一次施測,因為熟悉而成績較高。並進行第二次實驗。
我覺得這種因為第一次實驗而發現可能有甚麼疏忽導致結論無法成立,並進行第二次施測,而感到很有趣與敬佩。敬佩是這種科學家的態度,讓心理學不同於那些奇技淫巧的測驗與說法(我不知道要怎麼形容占卜這些,就用了這個詞,總覺得有點怪怪XD),能不斷思考自己的假說與測驗方式能否支撐結論,這種態度實在令人敬佩。另一個是我身為讀者也可以幫心理學家檢驗如果自己是測試者,有沒有可能發現甚麼研究者沒發現到的盲點,或是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總之,除了看那些覺得很有趣的心理學效應,然後偶爾應用在生活上,也可以站在心理學家的角度,觀看他們設計實驗的方式拉~~

〈從貨幣制度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全漢昇〉之筆記


    1. 自周景王鑄大幣,錢幣漸漸流通於中國
    1. 發行"半兩錢"
    1. 發行"五株錢"
    2. 與秦朝都將全國貨幣制度統一,是經濟繁榮的時代
    3. 自魏文帝起,改採實物貨幣,因為戰爭頻繁,導致交通不便、人口減少、土地荒蕪,進而導致供給與需求減少,貨幣的使用也減少。另外是銅礦的產量不足以及佛寺的興建。而實物貨幣主要以"絹"代替
    1. 改採金屬貨幣
    2. 修築運河,交通便利
    1. 唐武帝滅佛,銅量上升
    2. 由實物租稅(租庸調法)轉為貨幣租稅(兩稅法)
    3. 飛錢,類似今天的匯票
  1. 北宋
    1. 櫃坊存放票據或是財產的安全設備
    2. 交換經濟與信用事業發達,是四川交子的發行背景,但尚未全國流通
  2. 南宋
    1. 紙鈔開始普遍
    2. 最終因戰亂,通貨膨脹而亡
    1. 將紙幣(交鈔)作為本位,禁止金屬貨幣伴著紙幣來留通
    2. 最後也是因為支出過多,通貨膨脹而亡
    1. 成立寶鈔提舉司,開始印製大明寶鈔
    2. 禁止民間以金銀作為貨幣來交易,另外鑄小錢作為輔助
    3. 明中葉,因白銀大量流入,漸漸以銀為本位
    4. 以錢幣繳納的兩稅法,改為以銀繳納的一條鞭法
    1. 在西方國家拋棄銀本位,改採金本位時,中國依然採用銀本位,這篇作者認為那時如果大量輸入機器,就會富強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貨幣制度來觀察中國經濟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我覺得我這篇記錄的很重點,所以都在上面XD

引用格式
全漢昇,〈從貨幣制度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全漢昇〉,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李約瑟之謎: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之筆記


  1. 引言
    1. 在十四世紀以前,中國的農業與科學都是最發達的,但為何無法繼續發展工業革命,而逐漸落後於西方
    2.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有"技術需求不足論"與"技術供給不足論"
  2. 高水平均衡陷阱
    1. Elvin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認為中國早期的家庭耕作制度、財產繼承與市場制度,為早期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提供良好的條件。
      但人地比率的不斷增加,意味每個人分到的土地越來越少,資源與資本越來越便宜,對於勞動替代型技術的需求也逐漸降地。
    2. 作者針對"創新能力的缺乏是否就是人地比率上升的結果"這點做反駁
      作者的圖表顯示於14世紀末與十七世紀中葉,人口有下降的狀況,那為何沒有技術創新?
      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中國開始需要雙季耕種,需要的人口顯然更多
      那還能說是因為"人口多到不需要勞動替代型技術嗎?"
    3. 作者認為在中國人口比例不斷的增高,農業產量也不斷增加,必定有相對應的技術創新,並認為"技術需求不足論"無法成立
  3. 人口、科學和發明
    1. 作者提出"技術供給不足論",其假說為"中國從前現代到現代的過程中,並沒有從"以經驗為主的發明方式,成功轉換到以科學與實驗為主的創新上"
    2. 一個技術發明模型
      1. 一種技術定義為"為了生產某種產品而如何組合一組投入的有關知識"
        一項更好的技術意即其生產率更高,技術的供給來源於發明活動。
      2. 根據作者的模型(詳情見論文)
        1.一項更好的技術的可能性是試錯次數的增函數
        2.發明出一項更好技術的概率是前面各次隨機試錯產生的最高生產率的技術負函數,所謂最高生產率,即是現存的技術水平
        3.科學知識存量的增加和現存材料質量的改善,都會使一位發明者發明出更好的技術的可能性增大
    3. 前現代時期和現代時期的發明變遷
      1. 前現代時期,經驗是技術發明的主要來源,一國經濟中的人口規模便成了技術發明率和技術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也是中國早期比歐洲發達的原因。
      2. 現代時期,則以實驗為技術發明的主要來源,而歐洲靠著科學與技術的結合,遠遠超過中國。
  4. 科學革命為何沒有在中國發生?
    1. 李約瑟的解釋為"中國官僚體制的影響",而歐洲的貴族封建有利於商人的產生,貴族沒落之後,資本主義與科學就誕生了

      但作者認為中國以往商人與工匠的分別那麼嚴格,早期漢代便早有發達的經濟成就,甚至在明清,就可以透過買官進入仕紳階層
    2. 錢文源等學者認為"帝國的統一和意識型態的統一阻礙現代科學在中國的成長"

      但作者認為過於強調意識形態的束縛,並以王陽明為例,顯示仍有與正統思想不合的意見出現
    3. 作者認為"中國的激勵結構使知識分子無心從事科學事業,尤其是做可控實驗或對有關的自然的假說進行數學化這件事"
      自宋朝科舉制度以來,各個讀書人無不費盡心思考科舉,登上官僚制度的高層,當然也就沒有時間去搞那些科學了
  5. 結論性評論
    1. 作者這篇試圖回應"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麼歷史上遠遠超前於其他文明,到了現代為甚麼又遠遠落後於其他文明"
    2. "技術轉移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國內是否有能力做些配套性的創新,以消化吸收進口技術,配套性創新的能力還要取決於國內的科學研究能力"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麼歷史上遠遠超前於其他文明,到了現代為甚麼又遠遠落後於其他文明?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作者先提出技術供給不足論,還有前現代與現代技術來源的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歐洲為何能成功轉為以實驗為主的技術來源,而中國不能,而將原因歸結於科舉制度的激勵結構。
感覺論證挺嚴謹的。一步一步往下推原因,簡介一下論證。
1.成功從經驗方式轉換為實驗方式,便能發展工業革命。
2.中國因為科舉制度的激勵結構,而無法成功轉換
3.所以中國無法發展工業革命

不過我倒是很好奇的是,為何歐洲可以發展科學革命?

引用格式
林毅夫著,〈李約瑟之謎: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收於《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2。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王明珂〉之筆記


  1. 前言
    1. 在漢代或者更早黃帝確實與帝王有關,戰國之後,因著心理過程的"攀附",在記憶與想像開始往黃帝靠攏,最後,在晚清的知識分子與國族主義建構下,將黃帝與每個中國人繫上想像的關係。
  2. 戰國至漢初時期的黃帝
    1. 黃帝開始出現在文獻紀錄中,起於戰國時期,但僅被認為是一古帝王,然至史記,卻成為大一統的帝王
    2. 兩種歷史心性,兄弟關係與一英雄祖先
      兄弟關係是既合作又對抗的幾個村寨的共同起源。
      一英雄祖先征戰四方的歷史起源。
    3. 黃帝作為始祖或是戰神的隱喻,並非始於近代,而是戰國至漢的上層社會
    4. 以"英雄祖先"為起始的線性歷史觀,也於戰國至漢時期出現
  3. 《史記》中的黃帝後裔
    1. 司馬遷承繼並發揚一個以英雄聖王為起始的線性歷史觀,以黃帝後裔強化族群認同,並被後世不斷的回憶、重述與再製。
      其對於"黃帝"的書寫,更進一步定義與詮釋華夏的概念
    2. 春秋各國的起源都與黃帝有關,並始於"一英雄祖先"。歷史不只詮釋血緣,也詮釋政權與領土的合理性
    3. 在政治地理邊緣上,今日的炎黃子孫比漢代範圍更大。
      在社會邊緣上,今日的炎黃子孫比漢代更往下層推進。
  4. 華夏政治地理邊緣的黃帝攀附
    1. 漢晉時期西方蜀人的黃帝攀附
      1. 蜀人藉由將過去神話化、蠻荒化,來切斷、遺忘過去的聯繫
      2. 其書《華陽國志》藉由"兄弟關係"來解釋華夏起於幾個兄弟,其中一個兄弟居於此地。"英雄歷史"則說明本地帝王起源於黃帝。而巴蜀人民則藉由國的華夏化成為華夏
    2. 漢晉以來北方華夏邊緣的黃帝攀附
      1. 北方五胡曾攀附黃帝與其子孫為其祖源
      2. 女真、蒙古等族卻對攀附黃帝不感興趣
  5. 華夏社會邊緣的黃帝攀附
    1. 漢以至魏晉時期,被視為黃帝子孫的族群有增加的趨勢
    2. 上古時期,只有上層氏族有姓,一般平民沒有,隨著時間增加有從上而下,由寡而眾的趨勢
    3. 家族源流的記憶以"弟兄"隱喻表現平等、合作、對抗的族群關係,以及"英雄聖王"隱喻強調貴賤、嫡庶、長幼的社會階層
    4. 族譜或家譜,是一個血緣群體的歷史。以文字書寫形式出現的文獻系譜,代表一族群以此強力宣告本群體的存在,並宣告其與中國整體社會的關係。
  6. 論攀附
    1. 攀附,產生於一種模仿慾望,希望藉由模仿而獲得某種身分、利益與保障。
      眾人攀附的對象,自然被認為在政治、社會與文化上具有卓越的地位。
    2. 局於華夏邊緣的人民藉由攀附與誇耀優勢文化,相互的模仿、誇耀、攀附,推動華夏邊緣的擴張
  7. 結論
    1. 說明近代以黃帝與炎帝為共同起源想像的中國國族建構,乃承自一古代歷史與歷史記憶基礎。
    2. 近代新的語言學、體質學、人類學使得國家與國族建構有更多的詮釋工具,甚至建立國族邊緣與強化內部認同。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炎黃子孫族群意象的歷史變遷,並認為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基於一長遠的族群形成過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其中說明的兄弟與英雄歷史心性,我覺得很有趣,在猶太人或是羅馬人,也常有這種兄弟類型的神話傳說。
另外,攀附的概念也很有趣,為了進入主流文化,修過過去的祖源與歷史記憶。

引用格式王明珂著,〈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3分,583-624,2002。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鹽引、公債、資本市場-以十五、十六世紀兩淮鹽政為中心--卜永堅〉之筆記


  1. 前言
    1. 查爾斯.蒂莉(Charles Tilly)以"資本"與"強制"這對概念來解釋"國家",並提出三種類型
      1. 資本剝削程度高。都市化程度高、商品經濟發達,其財政收入以商品稅、關稅、公債為主,無需龐大官僚體制。
        如荷蘭
      2. 政治強制程度高。都市化程度低、商品經濟落後,其財政收入以貢賦、地租、勞役為主,須具備龐大的官僚體制。
        如俄羅斯
      3. 政治強制手段資本化。領土人口眾多、商品經濟發達、官僚組織有效率
        如英、法
  2. 作為公債制度的開中法與公債卷的鹽引
    1. 對於鹽的生產與行銷,明朝將全國劃分為生產區與行銷區,並嚴格管制。對於運輸,卻採用市場力量,意即"開中法"
    2. 開中法,是明朝徵求自願的商人送糧到邊境,如太原、大同等,就給予一張鹽引,可支取200斤的鹽。
      鹽引是向政府管理的鹽場拿取鹽的許可證。
    3. 開中法有三個重點。
      政府為了確保有人願意送糧,所以給予的鹽引必須要讓商人有利可圖。
      商人先運糧在先,政府以食鹽支付商人在後。
      每一張鹽引代表200斤的鹽,是政府欠債的依據。
      如果我們將開中法的制度理解為公債制度,那我們需要回答幾個問題:
      1.這種公債券有多少?
      2.鹽引有否被炒賣而形成公債市場?
      3.明朝如何與鹽引公債市場博奕?
  3. 正統五年的轉變: "常股"、"存積"及開中定額
    1. "存積"是政府為應付緊急財政開支而臨時發行的鹽引。以當年兩淮供應的20%鹽產量來保障價值。
    2. "常股"是非緊急情況發行的鹽引,以當年兩淮供應的80%鹽產量來保障價值。
      但因為透過"常股"取鹽太慢,大家爭相拿"存積"
    3. 另外,開中法開始確立鹽引的定額,也就是開預算,使得鹽引作為一種債券開始成熟
  4. 從開中定額到"預行開中"
    1. "預行開中"是政府掌握每年食鹽產量、兌換鹽引數量,再來公布下年度的開中鹽引額度。類似現在財政年度的計畫。將鹽引制度推向債券制度。
  5. 鹽引的投機
    1. 自十五世紀以來,鹽引分為存積與常股後,非法情況越來越多
    2. 鹽商分為邊商、內商。
      邊商是專門運送糧食的,內商是憑鹽引兌換食鹽的。
      邊商把支取食鹽所需的各種票據等賣予內商,內商則憑這些票據支取食鹽。
      由於邊商長期處於弱勢,曾一度要求成立"河鹽",試圖打破內商的壟斷,但為時甚短。
      而內商力量雄厚,並從中誕生出"囤戶"
  6. 總結
    1. 明朝政府對於兩淮鹽政,從開中法、從漫無運算、個別執行到鹽引分類、開中定額,到通盤規劃、預行開中。反映鹽引作為公債制度的成長過程。
    2. 爾後,施行的"網法"意味明朝欲取消這個公債制度,使中國更難進一步發展。
    3. 科大衛認為"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於兩淮鹽引為媒介的公債市場"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
明朝兩淮鹽引制度於15、16世紀的發展,而其"依靠市場力量"與"先行未來錢"兩項特色,反映兩淮鹽引作為公債制度的成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查爾斯.蒂莉(Charles Tilly)提的三種國家類型
鹽引、開中法、存積、常股、內商、邊商的發展反映其作為一種公債制度,並成為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象徵

引用格式
卜永堅著,〈盐引·公债·资本市场:以十五、十六世纪两淮盐政为中心〉,《历史研究》:北京,04期,87—98,2010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別再叫我加油 好嗎? 之隨筆

這是一本將案例的心理狀況與心理學結合的書籍(第一次看到這類書籍後面有中英文參考書XD),以作者的心理歷程為主軸,帶出憂慮、智商、壓力、人際關係等心理學理論,看得出作者不僅將心理學用於自身的經歷上,也想透過這本書幫助更多人用心理學救回自己。

我就把書中我覺得不錯的理論或是不錯的話記錄下來吧~

現象場(Phenomenology)肯定內在知覺的重要性勝過外在真實的物理環境,意即,你感受到甚麼就是什麼,每個人都不同。P54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指人們透過與他人比較而了解自己的能力與態度。
尤其當情境中沒有客觀的標準,或是個體極度不確定自己的狀態時,便會與他們比較。為了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人們通常選擇條件與自己相近的人當作參考標準。P158

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際互動中所展現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商品交換。
前提是個人付出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報酬及逃避懲罰,個人的行動會盡量降低付出與提高收益,並且強調互動間的公平原則。P215

//當經驗與自認為的自我概念有落差時,會產生焦慮感--P59//

//你不能去傷害他,否則你也成為霸凌者。但你沒必要原諒他,你有討厭他的權利--P72//

這一本提到的理論還有許多,但我只是節選一些我覺得喜歡的記錄下來。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某些頁書,不只是看到部分的作者,也看到部分的自己,將自己帶入情境,在配合書中提到的心理學來幫助自己,感覺非常受用呢~~
是一本很適合青少年讀的書耶~(我相信不只是作者,也許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也有相似的情況),如果能在國高中就讀到的話,也許會更受用呢~~
(話說,看完這本,感覺又加深讀心理系的想法了呢~XD)

影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OfD54h_fE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拒絕真相的人之 心得

懷疑論什麼的,總是特別受人吸引,這本書討論那些吸引我們關注懷疑論的心理學機制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抵抗
分為六個章節

一、陰謀論

接受陰謀論性格傾向(我不知道這個研究可靠性,但挺有趣的)的有對政治憤世嫉俗、更支持民主價值、更厭惡權威、自尊感較低。
而陰謀論讓人可以克服"無力感",將事情歸咎於神秘的事情,讓自己置身事外,並得到安全感。同時接受有許多複雜原因的不確定說法,有個簡單直接的對象可以怪罪,讓人更感到握有控制權。
*但這本書並不認為人們容易接受陰謀論是因為其"簡單容易",重點在於其給予你可控制感、感到具體可行、克服無力感,讓自己不須因為自己沒做些甚麼而覺得過意不去

//相信陰謀論,讓人們對他們意識到的困境有個具體的譴責對象,而不用怪罪到一個非人格或抽象的社會力量上--P55//

真正的陰謀論與錯誤的陰謀論
1.級聯邏輯
真正的陰謀論,涉及的人很少,隨著時間也不會增加
錯誤的陰謀論,涉及的人很多,而且會隨時間增加
2.誇大陰謀人士的力量
真正的陰謀論,不會誇大陰謀人士的力量
錯誤的陰謀論,高估與誇大政府或是陰謀人士的力量
3.曠野中獨行的科學之音
錯誤的陰謀論,多有一個或多個魅力領袖、科學家在帶領他們,並要人相信其他科學家在迫害他們
4.動機
錯誤的陰謀論,會偏重於不純的動機(如賺錢),而不是正確的證據與事實
5.內容
錯誤陰謀論的特色在於帶有誇張與情緒化的內容,並避免科學論述


二、魅力領袖

魅力領袖是帶領陰謀論團體的重要人物,通常有幾種特徵:高超的溝通技巧、善於挑起情緒、善於製造"他們"的敵對感與"我們"的群體感等等,其功能為"說服者"
從異教更容易討論魅力領袖如何招募人群,先是是軟化,再來是順從、內化,最後是鞏固,四階段的程序來讓人們心甘情願為組織效命。

//這種團體並不仰賴證據或機械性事實,而是大量倚靠情感訴求和價值判斷--P88//

而通常有幾種是魅力領袖常用的方法
1.吹噓自己手邊的訊息很稀有或是很難取得
2.以大量的書籍與文章來說服群眾
3.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並抹黑對方
4.將爭議的議題,轉為抽象的價值,如自由、健康等

身在群體中的人,會被團體以資訊性和規範性來影響你,資訊性的影響是指人們傾向認為團體是對的,並渴望順從團體,規範性的影響則是人希望得到團體的接納以維繫自己的社會地位。人們會因為順從社會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認知。

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人們脫離魅力領袖的說服?
1.讓人們去說明自己持有的信念,並處理腦中的偏見與訊息
2.讓人們覺得以理性思考很重要,並且覺得友善與安全感

書中延伸:
 Noreena Hertz,《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破解網路騙局與專家迷思,善用個人力量做出聰明決定》


三、確認偏誤

//如果我不相信某個東西,我就看不見他--P124//

確認偏誤是指"我們傾向接受符合我們既有想法的訊息",我們的大腦會因為確認偏誤而強化我們的立場,這種發展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和快樂而演化的。
而科學是"一個人們盡其所能不斷證明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是錯誤的過程。只有當反覆而嚴謹的嘗試都失敗時,我們才會相信某個科學理論也許是正確"
所以,就算是專業科學家也不無法逃脫確認偏誤,更何況是ㄧ般民眾,導致他們陷在陰謀論的理論中而無法逃脫,加上知覺失調的心理作用,更是如此。

//人們有時會用自己想看到的角度去看資料的模式,不管那些模式是否真的存在--P132//

人們不僅因為孤單或是歸屬感,而選擇相信某個團體,而是在改變自己的看法之後,新信念鞏固在大腦中,並抗拒之後的改變,因為接下來的改變會啟動杏仁體,並觸發恐懼。
而使用確認偏誤作決策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到大腦深處,讓我們感到快樂,因此我們並不能說這是非理性,因為那是我們大腦的一部分,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需要給予等於或是大於服從確認偏誤給予的獎勵。

具體來說?
給予更多事實或是論證,不行!,因為會強化確認偏誤
我們可以試著請他們針對自己相信的事物,試想不同的立場與論證,並請他們試著寫下,看到不同證據的感受,不要讓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讓他們的額葉領導他們。


書中延伸:
Brian G. Southwell,《社會網路與科學和健康的普遍了解》

四、因果關係填滿未知空缺

//知道該如何得到因果關係是高度適應的結果,但人們往往太急於這樣做,導致我們在理性思考並面對複雜爭議時,適應性與演化性特質危害了我們--P164//

//亞里斯多德觀察到,當人們觀察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因此會想提出自己的解釋--p175//

流行病學對於因果關係的理論--P167
1.關聯性強度:關係越大的,越有可能是因
2.一致性:在不同時空下持續觀察到可能的因和果,提高了他們之間有因果關係的可能性
3.特定性:可能的原因對特定的群體導致特定的結果
4.時序性:原因會發生在結果之前
5.生物梯度:暴露在成因的程度越大,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
6.可行性:該因果關係受到生物學和科學的支持
7.連貫性:流行病學的觀察和實驗室的發現彼此一致
8.實驗證據:有可能的話,透過實驗操作也可以建立因果關係
9.類比:相似情況會有相似的因果關係

波普的否證論
波普認為"證明因果關係的企圖本身是錯的,我們推論的方式不該是去證明某件事是真的,而應該是證明他不是真的"
所以,科學實驗的目標是透過相似的經驗或經驗性的觀察,來嘗試否證假設(拒絕虛無假設)

相關偏誤
1.錯誤相關,讓我們以為彼此無關的事情是有關的
2.注意力偏誤,花太多注意力在某些資訊上,而不注意其他資訊
為了避免,我們可以試著畫2x2表格,釐清事情的全貌

這一章解釋了人對於因果關係的偏誤,以及科學對因果關係的理論,以及科學如何為了避免偏誤而發展否證的概念。

書中延伸:
Michael Shermer,《為什麼大家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_Things)

五、避免複雜性

對於我們來說,處理複雜性需要很多的心力。我們會偏向使用"捷思",一種簡單的過程,讓我們在問題時能找到合適但往往不完美的答案。

//人們對於複雜性的害怕和退縮,是透過強大且演化決定的人類大腦,把恐懼轉化成可得性捷思這種複雜天性--p208//

而我們要讓人們習慣於處理複雜性,對於學生除了在學校強調科學方法,對於成人,我們可以試著問他們問題(在每一個步驟評估對方知道甚麼以及想知道什麼),或是把反對的證據設計的有刺激或是讓人覺得開心?(我其實不是很懂書中說的這個意思,反正我們的目的就是說服對方,所以不要讓對方覺得冒犯或是不爽等等)

上面說的就是"動機受訪法",透過對話確認對方對於議題的態度與蒐集資訊的方法,並詢問如果對方發現自己可能錯了時,會發生甚麼事。
//動機訪談法的重點在於先找出受訪者知道甚麼、關心甚麼,而非試圖說服他們相信甚麼--P287//

//科學界知道的事情,以及非科學人士已知的事情,這兩者之間的落差顯然亟需我們弭平....如果有識之士認為解決這問題的辦法是嚇唬、嘲笑人們或自視不凡,那麼這個過程就不會成功....--P229//

這一篇不僅討論我們大腦對於複雜性的機制與態度,以及我們該如何說服擁有同樣天性的我們接受科學方法。

六、對風險的既定認知與機率

//機率會以多樣的方式影響人們認知風險及風險的程度。風險認知尤其容易受到風險類型的改變,所以我們對風險的預估不會只根據引起風險的實際量化機率來決定。最後,風險認知是一個社會現像,他對團體變化和社會暗示非常敏感--P236//

好像很複雜?具體來說是...

//人們無法忍受那些無法控制的風險之外,也無法忍受潛在造成大災難與致命後果的風險。
--P237//
// 人天性就會高估小的機率,並且低估大的機率--P238//(非線性機率預估)

相關效應:
稟賦效果,比起得到一個東西,我們的心理會讓我們更害怕失去與這東西等價的另一個東西(好像有點類似損失規避)

團體極化現象,意思是團體會讓個人決定極端化,如果你本來就傾向做出冒險的決定,只不過還在觀望中,那麼在極化現象的模式下,加入團體可能會讓你做出比之前單獨思考時更冒險的決定--P262

另外,情緒與陳述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的情緒狀態,會左右這個新內容如何被他的大腦處理和回憶,同時要符合我們的腦袋,要以正面方式陳述最能促進低風險的健康行為,而用負面行為陳述最能高風險或高度不確定性的健康行為。

這一篇處理我們在心理上如何看待機率這樣的科學知識,以及情緒或是陳述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解讀資訊與機率。

最後,這一本書很貼心地幫我們整理七個原則與六個解方
原則:
1.不是沒受過教育的人就會做出非理性的健康決定這麼簡單
2.不相信科學不只是單純因為"缺乏資訊"
3.同理心和源自演化的好處有時可能有違理性思考
4.假設檢定的方法讓科學無法有絕對的確定性,人們對此坐立難安
5.比起統計數據,人們對情緒更有感覺。魅力領袖使用人的情緒,科學家則採用數據
6.人們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
7.人們不太了解機率和風險

解方:
1.科學必須面對人們越來越從網路上取得各式資訊的狀況
2.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受到更好的訓練,知道什麼叫做有效的科學爭議,什麼叫做無效的科學爭議
3.科學家必須對以下困難保持更高的敏感度:理解前因後果、人們對不確定性的不安、以及人性弱點
4.我們必須教育孩童甚麼是統計學和機率、深入了解科學方法、科學可接受的錯誤、訓練批判性思考,以及了解甚麼是"好證據"
5.我們需要能和有錯誤醫學觀念的人進行動機訪談的健康照護專家
6.我們必須反省自己在思考時未帶著批判態度,而總是把感情看得比理性重要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的這一句話挺不錯的
//我們希望自己有解釋清楚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堅持不合理的醫學和健康概念?」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是有同理心且渴望建立團體的人類,而我們也絕不要人們違反這種美好的天性--P289.290//

最後,我在這本書學了一些因果關係、統計機率或是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等科學知識,讓我覺得以前國高中的理科好像都不知道在做什麼,轉置矩陣?向量?然後配上公式或口訣,而我還記得很清楚的是,實驗步驟那一篇通常老師不太會上,因為考試也不太會考又滿簡單的,但說實在,那一章其實是最重要的,假設等等之類的這些科學步驟,是現代科學的基石,但我們卻往往忽略,現在覺得,在國高中時,我應該多看看這種書XD。
總之,這本書以科學、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我們如何接受陰謀論以及我們該如何檢驗那些理論。

延伸閱讀:
1.娜歐蜜.歐蕾斯柯斯,、艾瑞克.康威,《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2.丹.賈德納,《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紀錄片:
1.《全面交易》(merchants of doubt)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與孤獨共處 之心得

阿~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翹太多課?空閒時間太多,想趁機會寫作業,又沒寫完,搞的心情有點不太好,又開始去找跟孤獨或寂寞有關的書,去年也發生過一樣的事(看來,課還是不要翹太多,要不然容易想太多XD),那時,看的是"孤獨的價值",不過總覺得有點偏狹,把孤獨捧得太高了,但還是一本頗有洞見的書。
這次,找到的是"與孤獨共處"這本,我認為這本是最貼近我的書,而切入要點也沒有侷限在孤獨與合群的對立上,而是在這兩者之上,以"什麼才是適合我的生活方式"為切入點,提出"與孤獨共處",這邊要注意的"共處",既沒有極力擁護,也沒有極力排斥,而是共存共榮的描述。
接下來,我以"同調型自我孤立"為要點切入來討論
"同調型自我孤立"是在大家面前表現開朗活潑,卻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黑暗與不安。當我一看這句話時,覺得,哇!好貼切喔~(巴納姆效應?)
這句話其實點出一點,不要以為你極力融入人群,就是合群,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適合與人相處的模式,以真心面對人群。所以接下來的要點都以圍繞在這一點說明,如何以真心找到知心,就算沒人接納,在找下一個就行了之類的要點。
也不須覺得孤獨是件很可恥的事,因為你懂得做自己,與其壓迫自己融入不喜歡的人群,不如獨自一人做自己,畢竟知心不是隨便找都有阿~
而過於孤立自己,可能更無法享受孤獨,因為你並不是因為享受自己一個人而孤獨,而是害怕在群體展露自己,怕被厭惡而附和於同儕,在群體中感覺不到快樂,而覺得自己不適合群體吧~畢竟完全的孤獨,不是每個人都受的了,也需要尋覓人群,找尋合得來的人
所以,不須刻意孤獨,也不須刻意融入人群,而是依照自己的感受,去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我可能就不適合那種完全孤獨的人,但也不是很喜歡群體,而是那種朋友一兩個的那種。

在喜歡的時候,融入適合自己的圈子,展現舒適的自己,在喜歡的時候,離開人群,享受孤獨,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與孤獨共處"吧~~

//孤獨確實能為我們帶來好處,但完全的孤獨卻不能,唯有與人相處,才能領略孤獨所帶來的好處--P149//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真不錯啊,所以我也要試著踏出腳步,去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囉~~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 之隨筆

在沒完全讀完之前,先來逐步寫個筆記好了,不然很快就會忘記了。
這本書分為理論與應用,以下是理論
天真實在論--自認客觀的傾向
// 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明白自己對現實的反應就只是個人的反應,而非對事物本身的客觀評定 --P31 //
這篇在告訴我們自我中心觀點的偏狹,如要避免這種狀況,需試著與他人討論或是去了解某件事,如林肯說的"我不喜歡這傢伙,所以一定要更了解他"。

我認為這種心態在歷史也很重要,歷史方法論有所謂的"歷史的想像",試著了解這個人物在那個歷史背景與脈絡,再來討論他的作為,更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來源:《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杜維運,第十二章)

情境的影響與基本歸因謬誤
試著除掉目的的阻礙,增加不是目的的阻礙,藉著調整外在情境來幫助自己達成目的,有時比內在的意志等等,更有效。

"基本歸因謬誤"意指,把一個人的舉動過度歸諸他的內在特質,低估外在情境的影響
//務必要求自己別對他人驟下判斷,而是先妥善了解他們所面對的情境因子與限制--P89//

書中延伸:《匱乏經濟學》(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個人對情境的解讀

//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讀,個人依據經驗、目標、價值觀與社會慣例等的主觀解讀----這甚至比情境因子的客觀特性更有影響--P94//

//人的反應是依據對客觀環境的主觀詮釋,而非依據客觀環境本身--P105//
這一章討論言語設下的框架如何影響人的決定,在實質相同的兩種決策,能因敘述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別,表現的是人對言語框架表現的主觀解讀

行動對自己的影響

//我們是因為哭泣而難過,因為揮拳而憤怒,因為顫抖而恐懼,而不是因為難過、憤怒或恐懼,所以哭泣、揮拳或顫抖--威廉.詹姆斯 P131//

延伸閱讀:
艾美.柯蒂,《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


 做出符合想法的行為,就很容易有那個想法

貝恩的"自我知覺理論"--當內在認知薄弱、模糊或欠缺,我們會根據行動與環境來解讀自己的想法或偏好----正如我們也是這樣解讀他人 P138

費斯廷格的"失調降低"--我們在自己態度分歧時會感到不快,在行為違背個人想法、偏好與價值觀時尤其如此,所以有動力要盡量消除想法失調的現象
選擇擴散效應--在做完決定之後,我們會更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驅動行為的不是刺激本身,而是對刺激的認知。誘因與壓力對動力與行為的影響取決於解讀本身--P151//

擺脫成見的限制

//尤其要體認到直覺觀點只是以當下出現的任何資訊為依據。而理性腦袋考慮資訊可能不完整或有誤--改寫自P169//

//確切的說,許多錯誤判斷不是源於正確答案帶太難以想到,而是源於錯誤答案太容易想到--P170//

//該如何避免這種常見偏誤?...你需要做的是慢下腳步,刻意尋找不合乎當前命題的反面例證,在該命題符合既有立場與偏好時尤應如此--P182//
解決方法如過去天主教的助信者方法,或是事前驗屍法
自我應驗預言--我們認為某事為真,於是做出特定行動,使之確實為真。
近交增益--只聽一致的意見,從而加深既有想法,導致誤判的發生。
多數無知--過度擔心別人反對,於是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內在想法與外顯行為出現落差,最後所有人都不清楚互相的想法。
//在於明白你及你的行為如何影響所獲得的資訊,從而影響判斷與決策。你沒有聽到誰的意見?你是否讓別人很難對你吐露真話?...--P191//

再來是應用的部分,分別從快樂、協商、教育、制度的改變,四個部分去討論先前介紹的理論如何造成阻礙,又如何反過來進行改變。

//無論是工作、玩樂或跟良伴共賞佳景,最快樂(與最合乎演化的天性)的做法是積極努力,主動投入世界--P222//

//基於這些經驗,我們發現一個有助於促成協議的方式:預先請他們想好該如何解釋這個提案能帶給對方怎樣的未來。更具體的說,他們該解釋這個未來是如何勝過現狀,對方的疑慮並不成立...--P225//

//與其採取高壓手段,不如運用小小推力:改變情境的壓力與限制,慎選預設方式,凸顯社會常規,妥善引導正面聯想與負面聯想--P309//

這本書以智慧為主軸,指的是善用心理學解決人生的難題,確實,過去我們認為聖哲的語錄,都牽涉到關於人心的洞見,在今天心理學高度發展的今日,每一個人都能很容易就吸收到這些知識,成為具有"智慧"的人。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 之隨筆

終於看完拉~~之前預借的書和薦購的書一下子跑到我這邊,害我這裡一堆看不完的書,又剛好碰上報告期,最可怕的是倦怠期來了,真是一個頭兩個大XD
不過也許是這本的訊息量有大,畢竟,我對冷戰的概念還停留在高二時期(自然組高三就沒有社會科拉~),不但要邊回憶那模糊的記憶,還要放到相應的位置,裡面有32篇,關於東歐那幾篇,每看完一篇,頭就很痛啊~(也許明年世通我會比較輕鬆XD)
32篇中關於臺灣的就是14跟30章,關於亞洲的篇章覺得偏少耶~東歐的倒滿多,匈牙利、波蘭、南斯拉夫、土耳其、希臘等等,蘇聯阿,共黨阿,美英阿,一堆線纏在一起,很難解開耶~雖然我並不非常懂,但從這本書,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誰占領一國,誰就將自己的制度強加在該國領土上",麥克阿瑟下的日本,美英與蘇聯下的東歐諸國等等,我必須拋棄所謂的正邪二元觀,"沒有絕對的正義,只有絕對的利益",我覺得這句話最能闡釋這些境況。
所以不須覺得英美是解放者,納粹是惡魔,當勇者殺死惡龍後,下一個惡龍就是勇者。納粹時期反猶,二戰後,東歐諸國也在反猶,並非由上到下,而是由下到上的反猶,所以你說納粹多邪惡?波蘭的凱爾采事件?(見22章)。戰後的德國人更慘,遍布歐洲各地的德國人受到如同當時納粹對待猶太人般的對待(見12章),你說公平嗎?不!沒有所謂的公平,只有洩恨與憤怒,那些施虐的東歐人民,難道不是和納粹一樣可惡嗎?
當我看到這些事件時,覺得很震撼也覺得不意外,一來是沒想到真有這麼泯滅人性的事件,在二戰過後,還以為大家佔據道德高度,進行辱罵罷了,竟然做出和納粹相同的行為,二來是我早就不覺得有所謂的正義或公平,只有利益罷了。
總之呢~這本書幫我們介紹直到今天一直紛紛擾擾的東歐(蘇聯在1991解體)、印巴、以阿衝突的來源,雖然東亞部份有點少,不過對我這種對東歐知之甚少的人來說,收穫豐富阿~

另外,我倒是想到一個問題,看到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改造,蘇聯對東歐諸國的控制,我們可以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嗎?如書中所說"蘇聯帝國靠著高壓統治來建立並維持;美國主導下的戰後和平(一個美國說了算的帝國),則建立在選擇上,但那是有所限制的選擇",兩者在道德高度上確實有所高低,但就我來說,並不是很喜歡這樣家長式的改造,所以我想提的問題是"儘管我認為這項方式有助於他,但我有那個資格去強迫他人接受嗎?"
難道在美國的自由民主與蘇聯的社會專制兩邊,只有去選一種嗎?確實,當時是一個必須靠邊站的情況,但有比強制改造日本更好的方法嗎?目前我不知道
最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新的世界觀,給我一個很大的衝擊,儘管讀這本很累,但我覺得值得^^

延伸閱讀: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著,《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薩提爾工作坊心得

今天我去諮商中心參加薩提爾工作坊,會去參加是因為我看到標題"選擇築橋還是架橋?"我就想到我好像都在築橋?剛好那天也沒甚麼事,那就去看看吧~~
*這裡我就放了幾張我覺得很重要的講義^^



參加完之後,先說結論,還好我有去XD,不過就算有體悟到甚麼,但要身體力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還好我從那裏學了一套方法,可以讓自己從原生家庭及雕塑的方面去自我療癒自己,這可以算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現在還記得的重點~
1.在關係中發生問題時,從原生家庭時那個小時候的自己去尋找答案,去協助小時候的自己
2.肯定自己的價值,薩提爾模式是從心中的自我價值高,推到行為(溝通模式一致性),所以要保持自我價值高。
3.進行薩提爾模式就像在進行角色扮演,找回某個時段的自己,構出那個場景,並將自己帶入。
4.我自己比較貼近超理智模式,原來我會把自己跟他人的需求懸置,為了達成一致性,我應該要試著去體會他人或自己的想法,

大概就這樣了,不過我開始對這個模式感興趣了,我想我可以試著去找書來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