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論什麼的,總是特別受人吸引,這本書討論那些吸引我們關注懷疑論的心理學機制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抵抗
分為六個章節
一、陰謀論
接受陰謀論性格傾向(我不知道這個研究可靠性,但挺有趣的)的有對政治憤世嫉俗、更支持民主價值、更厭惡權威、自尊感較低。
而陰謀論讓人可以克服"無力感",將事情歸咎於神秘的事情,讓自己置身事外,並得到安全感。同時接受有許多複雜原因的不確定說法,有個簡單直接的對象可以怪罪,讓人更感到握有控制權。
*但這本書並不認為人們容易接受陰謀論是因為其"簡單容易",重點在於其給予你可控制感、感到具體可行、克服無力感,讓自己不須因為自己沒做些甚麼而覺得過意不去
//相信陰謀論,讓人們對他們意識到的困境有個具體的譴責對象,而不用怪罪到一個非人格或抽象的社會力量上--P55//
真正的陰謀論與錯誤的陰謀論
1.級聯邏輯
真正的陰謀論,涉及的人很少,隨著時間也不會增加
錯誤的陰謀論,涉及的人很多,而且會隨時間增加
2.誇大陰謀人士的力量
真正的陰謀論,不會誇大陰謀人士的力量
錯誤的陰謀論,高估與誇大政府或是陰謀人士的力量
3.曠野中獨行的科學之音
錯誤的陰謀論,多有一個或多個魅力領袖、科學家在帶領他們,並要人相信其他科學家在迫害他們
4.動機
錯誤的陰謀論,會偏重於不純的動機(如賺錢),而不是正確的證據與事實
5.內容
錯誤陰謀論的特色在於帶有誇張與情緒化的內容,並避免科學論述
二、魅力領袖
魅力領袖是帶領陰謀論團體的重要人物,通常有幾種特徵:高超的溝通技巧、善於挑起情緒、善於製造"他們"的敵對感與"我們"的群體感等等,其功能為"說服者"
從異教更容易討論魅力領袖如何招募人群,先是是軟化,再來是順從、內化,最後是鞏固,四階段的程序來讓人們心甘情願為組織效命。
//這種團體並不仰賴證據或機械性事實,而是大量倚靠情感訴求和價值判斷--P88//
而通常有幾種是魅力領袖常用的方法
1.吹噓自己手邊的訊息很稀有或是很難取得
2.以大量的書籍與文章來說服群眾
3.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並抹黑對方
4.將爭議的議題,轉為抽象的價值,如自由、健康等
身在群體中的人,會被團體以資訊性和規範性來影響你,資訊性的影響是指人們傾向認為團體是對的,並渴望順從團體,規範性的影響則是人希望得到團體的接納以維繫自己的社會地位。人們會因為順從社會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認知。
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人們脫離魅力領袖的說服?
1.讓人們去說明自己持有的信念,並處理腦中的偏見與訊息
2.讓人們覺得以理性思考很重要,並且覺得友善與安全感
書中延伸:
Noreena Hertz,《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破解網路騙局與專家迷思,善用個人力量做出聰明決定》
三、確認偏誤
//如果我不相信某個東西,我就看不見他--P124//
確認偏誤是指"
我們傾向接受符合我們既有想法的訊息",我們的大腦會因為確認偏誤而強化我們的立場,這種發展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和快樂而演化的。
而科學是"一個人們盡其所能不斷證明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是錯誤的過程。只有當反覆而嚴謹的嘗試都失敗時,我們才會相信某個科學理論也許是正確"
所以,就算是專業科學家也不無法逃脫確認偏誤,更何況是ㄧ般民眾,導致他們陷在陰謀論的理論中而無法逃脫,加上知覺失調的心理作用,更是如此。
//人們有時會用自己想看到的角度去看資料的模式,不管那些模式是否真的存在--P132//
人們不僅因為孤單或是歸屬感,而選擇相信某個團體,而是在改變自己的看法之後,新信念鞏固在大腦中,並抗拒之後的改變,因為接下來的改變會啟動杏仁體,並觸發恐懼。
而使用確認偏誤作決策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到大腦深處,讓我們感到快樂,因此我們並不能說這是非理性,因為那是我們大腦的一部分,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需要給予等於或是大於服從確認偏誤給予的獎勵。
具體來說?
給予更多事實或是論證,不行!,因為會強化確認偏誤
我們可以試著請他們針對自己相信的事物,試想不同的立場與論證,並請他們試著寫下,看到不同證據的感受,不要讓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讓他們的額葉領導他們。
書中延伸:
Brian G. Southwell,《社會網路與科學和健康的普遍了解》
四、因果關係填滿未知空缺
//知道該如何得到因果關係是高度適應的結果,但人們往往太急於這樣做,導致我們在理性思考並面對複雜爭議時,適應性與演化性特質危害了我們--P164//
//亞里斯多德觀察到,當人們觀察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因此會想提出自己的解釋--p175//
流行病學對於因果關係的理論--P167
1.關聯性強度:關係越大的,越有可能是因
2.一致性:在不同時空下持續觀察到可能的因和果,提高了他們之間有因果關係的可能性
3.特定性:可能的原因對特定的群體導致特定的結果
4.時序性:原因會發生在結果之前
5.生物梯度:暴露在成因的程度越大,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
6.可行性:該因果關係受到生物學和科學的支持
7.連貫性:流行病學的觀察和實驗室的發現彼此一致
8.實驗證據:有可能的話,透過實驗操作也可以建立因果關係
9.類比:相似情況會有相似的因果關係
波普的否證論
波普認為"
證明因果關係的企圖本身是錯的,我們推論的方式不該是去證明某件事是真的,而應該是證明他不是真的"
所以,科學實驗的目標是透過相似的經驗或經驗性的觀察,來嘗試否證假設(拒絕虛無假設)
相關偏誤
1.錯誤相關,讓我們以為彼此無關的事情是有關的
2.注意力偏誤,花太多注意力在某些資訊上,而不注意其他資訊
為了避免,我們可以試著畫2x2表格,釐清事情的全貌
這一章解釋了人對於因果關係的偏誤,以及科學對因果關係的理論,以及科學如何為了避免偏誤而發展否證的概念。
書中延伸:
Michael Shermer,《為什麼大家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_Things)
五、避免複雜性
對於我們來說,處理複雜性需要很多的心力。我們會偏向使用"捷思",一種簡單的過程,讓我們在問題時能找到合適但往往不完美的答案。
//人們對於複雜性的害怕和退縮,是透過強大且演化決定的人類大腦,把恐懼轉化成可得性捷思這種複雜天性--p208//
而我們要讓人們習慣於處理複雜性,對於學生除了在學校強調科學方法,對於成人,我們可以試著問他們問題(在每一個步驟評估對方知道甚麼以及想知道什麼),或是把反對的證據設計的有刺激或是讓人覺得開心?(我其實不是很懂書中說的這個意思,反正我們的目的就是說服對方,所以不要讓對方覺得冒犯或是不爽等等)
上面說的就是"動機受訪法",透過對話確認對方對於議題的態度與蒐集資訊的方法,並詢問如果對方發現自己可能錯了時,會發生甚麼事。
//動機訪談法的重點在於先找出受訪者知道甚麼、關心甚麼,而非試圖說服他們相信甚麼--P287//
//科學界知道的事情,以及非科學人士已知的事情,這兩者之間的落差顯然亟需我們弭平....如果有識之士認為解決這問題的辦法是嚇唬、嘲笑人們或自視不凡,那麼這個過程就不會成功....--P229//
這一篇不僅討論我們大腦對於複雜性的機制與態度,以及我們該如何說服擁有同樣天性的我們接受科學方法。
六、對風險的既定認知與機率
//機率會以多樣的方式影響人們認知風險及風險的程度。風險認知尤其容易受到風險類型的改變,所以我們對風險的預估不會只根據引起風險的實際量化機率來決定。最後,
風險認知是一個社會現像,他對團體變化和社會暗示非常敏感--P236//
好像很複雜?具體來說是...
//人們無法忍受那些無法控制的風險之外,也無法忍受潛在造成大災難與致命後果的風險。
--P237//
// 人天性就會高估小的機率,並且低估大的機率--P238//(非線性機率預估)
相關效應:
稟賦效果,比起得到一個東西,我們的心理會讓我們更害怕失去與這東西等價的另一個東西(好像有點類似損失規避)
團體極化現象,意思是團體會讓個人決定極端化,如果你本來就傾向做出冒險的決定,只不過還在觀望中,那麼在極化現象的模式下,加入團體可能會讓你做出比之前單獨思考時更冒險的決定--P262
另外,情緒與陳述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的情緒狀態,會左右這個新內容如何被他的大腦處理和回憶,同時要符合我們的腦袋,要以正面方式陳述最能促進低風險的健康行為,而用負面行為陳述最能高風險或高度不確定性的健康行為。
這一篇處理我們在心理上如何看待機率這樣的科學知識,以及情緒或是陳述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解讀資訊與機率。
最後,這一本書很貼心地幫我們整理七個原則與六個解方
原則:
1.不是沒受過教育的人就會做出非理性的健康決定這麼簡單
2.不相信科學不只是單純因為"缺乏資訊"
3.同理心和源自演化的好處有時可能有違理性思考
4.假設檢定的方法讓科學無法有絕對的確定性,人們對此坐立難安
5.比起統計數據,人們對情緒更有感覺。魅力領袖使用人的情緒,科學家則採用數據
6.人們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
7.人們不太了解機率和風險
解方:
1.科學必須面對人們越來越從網路上取得各式資訊的狀況
2.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受到更好的訓練,知道什麼叫做有效的科學爭議,什麼叫做無效的科學爭議
3.科學家必須對以下困難保持更高的敏感度:理解前因後果、人們對不確定性的不安、以及人性弱點
4.我們必須教育孩童甚麼是統計學和機率、深入了解科學方法、科學可接受的錯誤、訓練批判性思考,以及了解甚麼是"好證據"
5.我們需要能和有錯誤醫學觀念的人進行動機訪談的健康照護專家
6.我們必須反省自己在思考時未帶著批判態度,而總是把感情看得比理性重要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的這一句話挺不錯的
//我們希望自己有解釋清楚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堅持不合理的醫學和健康概念?」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是有同理心且渴望建立團體的人類,而我們也絕不要人們違反這種美好的天性--P289.290//
最後,我在這本書學了一些因果關係、統計機率或是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等科學知識,讓我覺得以前國高中的理科好像都不知道在做什麼,轉置矩陣?向量?然後配上公式或口訣,而我還記得很清楚的是,實驗步驟那一篇通常老師不太會上,因為考試也不太會考又滿簡單的,但說實在,那一章其實是最重要的,假設等等之類的這些科學步驟,是現代科學的基石,但我們卻往往忽略,現在覺得,在國高中時,我應該多看看這種書XD。
總之,這本書以科學、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我們如何接受陰謀論以及我們該如何檢驗那些理論。
延伸閱讀:
1.娜歐蜜.歐蕾斯柯斯
,、艾瑞克.康威,《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2.丹.賈德納,《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紀錄片:
1.《全面交易》(merchants of dou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