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戰略模糊
- 1954 年第一次臺海危機
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認為明確承諾防衛金馬外島,將會使蔣介石總統有所憑藉而 升高攻擊中國大陸的可能性,若明確表明不防衛外島,無異告知北京 攻擊外島時不必擔心美國的干預。美國駐中華民國的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向國務院建議,對金馬外島,不公開承諾防衛,也不公開表明 放棄,而是經由讓中共猜猜看,由不確定性來達到嚇阻目的 - 1979 年《臺灣關係法》
美國表明與中國建交「是基於臺灣 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提到「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 決定臺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 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至於是否 使用武力加以因應,卻有保留的空間。 - 1982 年《八一七公報》
美國宣示要在 質與量上,逐漸減少對臺灣的武器銷售,直到此一問題獲得根本解決,但何為「根本解決」卻不清楚說明。基於「戰略模糊」的政策, 美國可以在臺灣安全及未來地位上,有較大的空間。 - 1996 年 3 月臺海危機
柯林頓總統、助理國務卿羅德(Winston Lord)、助理國防部長奈 伊(Joseph Nye, Jr.)等人均主張「戰略模糊」
以「沒有人知道」杜魯 門政府政策是否軍事介入韓戰,借鏡說明在臺灣海峽衝突中,北京必 須「猜猜看」美國反應,臺北也無法獲得具體保證,是「戰略模糊」 的代表性答案。部分論者認為這也可稱之為「雙重嚇阻」(Dual Deterrence)或「雙重再保證」(Dual Reassurance) - 2000 年《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2000 年 2 月 1 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安全加強法案》版本, 直言美國政府應放棄對臺灣的「模糊」、欠缺「明確」的政策,清楚 表明美國支持臺灣及其人民,使臺灣民主免於中國軍事威脅。此一法案指出欠缺「明確」的政策,導致美中之間不必要的誤會、對抗,嚴 重危及西太平洋安全。該法案提及中國在 1995 年 5 月對美國同意李登 輝總統訪美感到意外,1996 年 3 月在臺海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均是美 國「戰略模糊」的後果。《臺灣安全加強法案》也主張大幅提升對臺 軍售。美國府會對《臺灣安全加強法案》雖有不同的意見,但一致認為中國必須改變對臺恫嚇的政策。 - 美國學界
- 喬治城大學教授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則舉出九大 理由,說明為何美國應採取「戰略模糊」而非「戰略明確」的政策, 因為:第一,所有緊急狀態的原因均難以或無法預測;第二,表明美 國將採取那些行動,仍無法避免一方或兩造繼續試探美國底線;第三,美國國內政治將決定如何因應臺海兩岸的發展;第四,事先表明 「戰略明確」將限制美國政府選項;第五,「戰略明確」將使美國的 責任變得更大;第六,「戰略明確」可能引來不受歡迎的回應;第 七,「戰略明確」將使《臺灣關係法》必須予以修改;第八,一旦放 棄「戰略模糊」,美國對臺灣未來地位必須更加明確表態,而難以獲 得共識;第九,「戰略明確」將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面臨妥協
- 戰略明確
- 2001 年 4 月 1 日
2001 年 4 月 1 日,美中軍機擦撞意外事件提供布希總統一個調整 對臺政策的機會。布希總統在4月25日,回答「美國廣播公司」(ABC) 「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問及當中國攻擊臺灣,美國有 無義務防衛臺灣人民及是否「使用美國一切力量」時表示,美國有義 務,中國應了解,美國將「使用一切辦法協助臺灣防衛」(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此一「戰略明確」的談話,隨後引起民主黨參議員拜登、凱瑞(John F. Kerry;民主黨,麻州) 的反對,因為布希打破過去美國總統刻意的模糊,而事先未與國會、 亞太盟邦諮商更是不妥。布希在同日稍後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訪問時,澄清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他會繼續採取此一立場,但 美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希望兩岸爭端能和平解決。 - 中國態度
北京對布希總統「戰略明確」的回應異常克制與合作。北京認為 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會「向臺獨發出錯誤的訊息」,將導致兩岸關係的 緊張,但北京對華盛頓需「保持克制」及「促進合作」。北京認為解 決「臺灣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以中國掌握的安全資源對美國進行 「戰略安撫」,積極引導美方,爭取美國遏制臺灣獨立。此外,中共有必要持續增加對臺的飛彈部署,除非美國同意降低或終止對臺軍售,否則無意減少。2002 年 10 月,江澤民訪美建議將這兩者掛鉤,即 為最好的例子 - 戰略明確
「戰略模糊」不說明在臺灣沒有挑釁下 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挺身而出協防臺灣,但在相同的政治、軍 事想定,「戰略明確」意味美國一定會協助臺灣防衛。布希政府的 「戰略明確」政策,在中國軍力擴張、臺灣民主發展難掌握及國防建 軍不夠積極之下,逐漸調整為「雙重明確」。美國的「戰略明確」政 策或可有效預防中國發動危機,但若臺灣改變現狀而使中國動武,臺 海發生危機時,美國仍將被捲入。依照「戰略明確」政策,如果臺灣 執意要走向法律獨立,美國不會明講會如何反應,但當中國對臺動武 時,美國仍需要軍事介入協助臺灣防衛。假如中國解放軍對臺動武, 美國雖不會明說以何種方式、規模介入,但一定會以軍事干預,嚇阻 中國進一步升高衝突。這也是「戰略明確」遭受批評之處 - 雙重明確
- 美國臺海政策
臺海若沒有戰爭威脅、兩岸從事和平競爭發展經濟、美國不需被 迫捲入危機,應是美國臺海政策的優先目標。美國對北京的期待是, 不能對臺灣動武或威脅對臺使用武力;對臺北的期望則是,處理所有 兩岸關係問題時必須謹言慎行。其中,臺海現狀的核心是,臺北與北 京均不得發表聲明或採取行動片面改變臺灣地位。美國所面臨的最大 挑戰卻是,北京與臺北均強調己方有至高且合理的訴求。中國主張臺 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因此保有對臺灣使用武力的權利。臺灣宣示民 主是普世價值,人民是決定臺灣未來的主人,任何人均無權剝奪臺灣 民主的適用。若說美國擔心中國對臺使用武力,它也憂慮臺灣運用民 主自決的權利 - 台灣方面
臺灣在民主鞏固過程中無論是公民投票或憲政改造,均引起美國 的嚴重關切,甚至需要直言不諱加以回應。美國不希望臺灣發表任何 聲明或採取任何行動片面改變臺灣地位。在臺灣一提出「正名」、 「終統」、「領土範圍」等倡議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立即加以回 應,不希望給臺北有任何模糊的空間;美國同時認定臺灣不能單獨占 有臺海問題的解決權利。布希政府官員也不再重複柯林頓政府有關兩岸協議需有「臺灣人民同意」的保證,並指出臺海兩岸重大歧見需要 和平解決,而且「應該由兩岸人民自行解決」(should be resolved by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hemselves)。陳水扁總統 提出考慮廢「國統會」、「國統綱領」之後,美國國務院即聲明: 「支持兩岸人民均能接受的方式下,進行對話和平解決兩岸歧見。」 - 戰略模糊、戰略明確、雙重明確與臺海危機可能結合
- 結論
「戰略模糊」的主張因為沒有明確讓中國知道美國軍事介入臺海 的決心與計畫,可能鼓勵中國冒險,再加上美國國內批評聲浪,因 此,需要予以修正。「戰略模糊」政策不要讓臺北過於相信美國一定 會軍事介入臺海危機,以為擁有一張美國的空白支票,可以用美軍生 命加以兌現。
布希政府調整「戰略明確」有多種原因,不僅是臺灣遲遲未在國 防武力上展示決心,也包括美國在一連串的全球反恐行動中,民進黨 政府陸續提出「一邊一國」、諮詢性公投、新憲、防衛性公投、正 名、終統、領土範圍等倡議,而使得「戰略明確」調整為「雙重明 確」。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討論與變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柯林頓到布希,模糊到雙重明確,我覺得可以多一點歷史性的描述,讓整個過程更清晰,以及政策的轉變
從柯林頓到布希,模糊到雙重明確,我覺得可以多一點歷史性的描述,讓整個過程更清晰,以及政策的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