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從「權力平衡理論」析論美「中」南海戰略思維〉鄭仁智


  1. 前言
    本文試圖以「權力平衡理論」(The balance of power)為立基點,著重探討歐巴馬與川普政府,在南海地區對大陸所採取的壓制及圍堵戰略作 為;並兼論大陸自習近平上臺後,如何有效運用各項戰略作為以進行突 圍,期能從美「中」的南海戰略思維中,一窺雙方進行權力平衡過程所呈 現之勢力消長狀態。
  2. 權力平衡理論
    1. 「權力平衡理論」又稱「均勢理論」(The balance of power),顧名 思義係探討國際體系中,國家間如何形塑某地區或某體系下的權力平衡格 局。尤其是居領導地位的霸權國,若認為某地區或某體系下新崛起的強 權,可能對其構建的均勢狀態產生威脅時,此時霸權國基於國家利益勢必 要與新崛起的強權,進行另一次的權力平衡,以確保霸權國的領導地位不 墜。
      1. 「權力平衡」按照國際關係研究普遍認同的見解為:
        1. 表示一種 力量的均衡
        2. 表示國際鬥爭中一種特殊的穩定狀態
        3. 是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特殊手段
        4. 是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特殊政策
      2. 學者英尼斯.克勞德(Inis Claude)闡釋 「均勢」可概括為三大概念:
        1. 狀態:指實力均等與否的狀態
        2. 政策:指對狀態所作出的反應
        3. 體系:指權力分配的機制、工具及 規則。
      3. 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亦指出,「均勢是權力 在一些國家之間平衡地分配而成的一種特殊狀態」。
        摩根索並提出均勢模式有二:
        1. 直接對抗模式:係指兩個國家直接對抗,此種對抗會持續 一段時間,直到一方屈服或以武力解決衝突為止,其目的旨在壓倒對手 國
        2. 競爭模式:係指兩個對抗國家爭奪對第三國的控制權,以獲得 較對手國有利地位。
  3. 美國之南海戰略思維
    1. 鞏固其獨霸地位
      1. 2012 年 1 月 3 日,美國發布的《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 世 紀國防的優先任務》(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國防戰略報告明確指出:「雖然美軍將繼續致力 於全球範圍的安全,但我們必須恢復亞太地區的平衡。⋯⋯長時間內, 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地區大國,可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美國的經濟和安 全。」
      2. 2017 年 12 月 18 日,川普政府發表《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內容直指大陸與俄羅 斯為修正主義勢力,積極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並 採取技術、宣傳和脅迫等方式,試圖轉移對其有利的地區權力平衡狀態
    2. 透過「航行自由計畫」挑戰大陸主權聲索
      1. 1979 年 3 月,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發起「航行自由計 畫」(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旨在防範沿海國家過度的海洋主張,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地位,確保美國軍艦暢行無阻。根據美國國務 院公開的文件顯示,「過度海洋主張」大致可歸類為:
        (一)美方不承認的 歷史性海灣和水域
        (二)領海基線劃定不符國際習慣法
        (三)禁止或限 制軍機艦和潛艇無害通過。
    3. 形塑大陸之惡霸形象
      1. 2014 年 2 月,美國國務院亞太助 國務卿 素(Daniel Russel)出席 眾議院聽證會時指出,大陸的「九段線」主張, 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 約》,已造成區域的「 確定、 安全與 穩定」。
      2. 2015 年 5 月 13 日,羅素 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時更指出,大陸持續在南海其所屬島礁進行填 海造陸,不但升高緊張情勢,更引發該區域國家對其戰略意圖的關切。羅 素並強調,若「中」方的策略是想把美國趕出去,只會適得其反。
      3. 2017 年 10 月 19 日,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於華府智庫國際戰略 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演說時表示, 「中國在南海的挑釁行動,直接挑戰美國和印度支持的國際法和規範,美國尋求和中國建立關係,但中國若挑戰規則秩序、或侵犯鄰國主權,不利 於美國和盟友,美國不會退縮。」
    4. 「介入」而不「陷入」
      1. 2013 年 1 月 22 日,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臨時仲裁庭提出關於南海若干爭議事項的仲裁請求,美國積極介入,並為菲律賓延聘辯護律師,讓菲律賓大獲全勝,裁決結果 全盤否定大陸在南海的主權主張。其運用菲律賓這一代理人遏制大陸, 鑿痕之深,清楚可見。
      2. 2016 年 5 月 23 日,歐巴馬訪問越南,宣布將全面 解除實施近五十年的軍售禁令,並宣稱:「兩國在此階段已建立起某種程 度的互信與合作,其中包括軍事層面。」
      3. 2017 年 5 月,越南總理阮春福訪 美,美越兩國簽署價值八十多億美元的商貿協議。
      4. 2017 年 8 月,美國國 防部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表示,美國可能會在次年派遣航空母艦 訪問越南。
      5. 2016 年 4 月,美國著手實施「東南亞海事安全倡議」(MSI)相關計 畫,以建立南海地區安全夥伴海事能力,諸如建立海上活動情報、監視及 偵察網絡等。此一舉措不但有助形塑美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合作模式及 熟悉感,更可凸顯美國的軍事存在
      6. 川普政府所倡議的「印太戰 略」,因印度位處南亞,鄰近印度 洋。對印度而言,若欲遂行其「東行政策」(Act-East),勢須極力發展與 東亞國家關係,其戰略路線即須從印度洋延伸至太平洋。而川普政府選擇 使用「印太戰略」一詞,一方面即在呼應印度的「東行政策」戰略,將之 納為積極合作夥伴;另一方面則藉由拉攏印度抗衡大陸的「一帶一路」戰 略,以維護美國在印度洋之戰略利益與目標
    5. 維持「鬥而不破」局勢 
      保持「鬥而不破」格局,亦是美國在南海地區與大陸進行權力平衡的 極佳戰略。囿於經濟實力衰退,美國對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能 力正逐漸下降,目前唯有藉由在南海地區部署軍事優勢,以及充分利用 周邊國家與大陸在政治、軍事、安全上的矛盾和衝突,才是美國遏制大陸 崛起,與大陸進行權力平衡的過程中,採取低投資成本、高報酬效益的最 佳戰略考量。
  4. 大陸之南海戰略思維
    1. 「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互用
      大陸在處理南海問題即是「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戰略相互為用 的最佳實例。在島礁建設及「南海仲裁案」上,大陸積極展現「有所作 為」的一面,甚而抨擊國際仲裁不過是廢紙一張;然在面對美國以「航行 自由」挑戰其南海主權聲索時,卻又呈現「韜光養晦」一面,採取「不衝 突、不對抗」戰略。從中即可看出,「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實乃一 整體戰略思維,著重相互為用,旨在減少美國對其之遏制作為。 
    2. 與「一帶一路」戰略結合
      南海位處「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隘口,亦即大陸若無法有效掌控南海海域,其海上絲綢之 路將無法向外延伸。
      新加坡學者鄭永年從經濟戰略角度分析,南海不僅僅是大陸的核心利 益,更是大陸的生命線。南海問題已遠遠超出主權問題,大陸是當今世界 上最大的貿易國家,80%以上的海上航行須經過南海。一旦失去南海,大 陸的海上貿易就會遇到極大挑戰,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運作,衝擊政治 社會穩定。
    3. 有效突破「島鏈戰略」圍堵
      1. 島鏈
        1. 1951 年 1 月,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提 出「島鏈」概念,勾勒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線為:日本—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
        2. 1955 年,杜勒斯升任國務卿後, 「島鏈」概念在美國被正式戰略化。美國提出「島鏈」戰略,旨在針對 蘇聯 
      2. 隨著大陸快速崛起,美國「島鏈」戰略已明顯轉向防堵大陸,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 美軍認為「島鏈」的存在可有效削弱大陸 對周邊海域的管控能力,發揮戰略威懾功能,充做美國與大陸進行權力平 衡的工具,進而增加大陸解決東海、南海領土爭端的難度和複雜性。
        2. 美日等國藉由「島鏈」上的軍事力量,建立防空警報體系,在重要島 嶼設立各種水下、水面和空中監視網,可對大陸海空軍以及商用船隻進出 「島鏈」進行嚴密監視
      3. 2012 年 11 月,中共 18 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明顯將 維護海洋權益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為建設「海洋強國」,向東擴展實 乃不得不為的戰略思考,然因「島鏈」戰略阻撓,妨礙大陸向東擴展以增 加海上防禦縱深的構想。南海則提供另一項戰略思路,如能控制南海,無 疑為封鎖打開一個突破口,不但可有效破解美國的「島鏈」戰略,亦可掌 握一定程度的海洋主導權
    4. 採取漸進擴張策略
      1. 據美國蘭德公司(RAND)分析,大陸在南海地區係採取漸進擴張策 略,讓美、日等國難以預測與即時對抗。其策略為:
        1. 利用其經濟活 動、貿易協定及外交作為以獲取空間,從而創造立足於爭議地區的有利條 件
        2. 有限度使用軍事武力回擊對抗力量,在軍事推進、暫時收兵及 全面威脅間找到一種相對安全之平衡位置
        3. 採多種非戰爭措施,其 行動節奏讓人難以預測,在擴展影響力及應對美國反制時,亦贏得時間及 採取行動之空間。美國若無法發展有效持續之應對策略,大陸即可遂行其 在南海之戰略目標,故美國需在軍事、外交、經濟及交流等方面建立更有 效反應措施
    5. 以「兩手外交」應對
      1. 2018 年 8 月 4 日,東協外長會議落幕,是次會議,大陸與東協 10 國就《南海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達成共識,文本並提議南海域內各 國共同舉行聯合軍演、石油天然氣能源開採,並排除域外第三方勢力的參 與或干預,明顯針對美國而來
      2. 大陸清楚明白,儘管東協各國忌憚大陸近年在南海的擴張與 稱霸,卻也不樂見美國過度干預區域問題,更不願公開與美國站在同一陣 線形成「反中聯盟」。基此,大陸之南海戰略即在破除美國行動正當性, 故大陸拒絕承認國際多邊談判和仲裁效力,並要求與鄰國進行雙邊談判。 其戰略思維為,一方面運用多邊主義安撫東協各國,為大陸在南海地區建 立新的政治和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則運用雙邊談判策略,對南海周邊國家 個個擊破,藉以進一步弱化美國對南海諸國的影響力,用以對抗美國霸權 的過度干預南海爭端,藉以取得南海問題的主導權
    6. 積極構建南海機制作為反制 
      1. 欲形塑大陸在南海的獨霸地位,大陸即必須設法構建一套南海 機制,與南海諸國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從而降低各方的不安全感,形成 互信以滿足各方安全需求。而環觀南海諸國目前存在的共同利益,就以經 濟利益最為顯著。如何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為南海諸國首要考量,因 此,大大增加大陸與南海諸國彼此合作的空間。故而,不斷加深大陸與 東協國家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實為促使各方透過談判制定各種原則、準則 和制度,逐步建構南海機制的有利條件。大陸刻正不斷利用其經濟優勢,期能建立在南海地區的一套遊戲規則,如此才能有效將美國排除在外,不 讓美國介入南海問題,逐步建立其南海獨霸地位的有利條件。
    7. 構建美「中」新型大國關係
      1. 2014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習近平於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指 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 係。」建構美「中」新型大國關係即是大陸與美國進行權利平衡的一項手段。盱衡大陸仍處於蓄養國力階段,著重營造有利環境。因而,習近平不 論在建構美「中」新型大國關係及南海問題上,皆向美方清楚傳達「不衝 突」、「不對抗」的戰略思維,其用意即在減少美方對大陸採取敵意性的遏 制作為。希望透過建設性管控美「中」分歧,增進瞭解互信,擴大互利合 作,避免雙方在權利平衡過程中,因衝突不斷升高,而陷入「修昔底德陷 阱」(Thucydides's trap) 
  5. 結語
    在美「中」 雙方積極強化本身各項實力及影響力的過程中,大陸身為崛起國,當然希 望在亞太及南海地區取得更大支配地位;美國作為既有霸權,當然不希望 因大陸崛起而破壞其以往在南海及亞太地區所形塑區域平衡狀態,威脅到 美國的國家利益。惟大陸亦體認到,國力衰退中的美國仍具相當實力與影 響力,因而,在與美國進行權力平衡的過程中可謂步步為營,不敢冒進,以免造成情勢不穩,影響國家發展,甚或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玉 石俱焚局面。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美中兩國在南海的權力爭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