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從系統平衡與比較觀點,分析中共體制變遷與治理策略,並探討 體制失衡關係與治理策略的可能機遇和面臨挑戰,最後提出評估和展望 - 治理 (governance)
根據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的定義,治理乃是「各種公共及私人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稱。它是使相互衝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調和,並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性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與典章制度,也包括由各 種人們所同意或認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體制安排」。
再者,治理的運作特質應可羅列如下四點: - 治理不只是一套規則,或一種活動,並且是一個政策過程
- 治理強調協調,而非 以支配作為基礎
- 治理同時兼顧公私部門的相關行為者
- 治理並非一個正式的制度,
而是指明持續互動的重要性。
要之,治理應可視為一種新的「統治模式」或「管理型態」, 其隱含一整套不同於傳統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互動關係,尤其特別強調「跨域」(Crossing Boundaries)性質的連結、互動、交換與合作關係。 - 理論與觀點
-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
系統是由部分構成整體之意。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表述各 種系統共同特徵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 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 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顯示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 環境三方面的關係。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 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徵
理論上,系統內政治、經濟與社會三者互動應是平衡,且協調互動運 作關係,才有利於穩定發展。三者間應是共生、協作與互惠關係,才能維 持系統運作的持續性。基本而言,一個系統運作越趨平衡, 可望呈現較穩定狀態,但現實上國家系統階段性失衡可能是常態現象,畢 竟不同歷史階段與國家發展條件,有其差異性與特殊性,但中長期尋求 系統均衡與調適應為目標。事實上,現實政治發展並非全面平衡發展之脈絡 - 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體系不平衡運作關係
- 不同類型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特色
- 中共體制與結構變遷
- 從高層政治運作比較觀點而論,江澤民與胡錦濤時期不同職能、專業 與部門基本呈現分工分管之型態,形成「弱書記、強常委」之權力型態。 然而,在 19 大雖未實行主席制,但其運作則是「強書記、弱常委」的格 局,形成不是主席制的主席制。此外,習近平集中權力尚表 現其除擔任總書記,國家主席之外,另亦身兼多個跨部門小組組長。這些小組不僅涉及具實權且敏感的議題,且須透過跨部會協作, 方能落實執行力,顯示中共權力體系運作集中化之趨勢。
- 鄧、江、胡與習比較 : 強書記與弱常委
- 當前大陸社會層面則處於相對「弱勢」角色。雖然中共 19 大強調實
現小康社會於 2020 如期完成之任務,但其對社會管控並未放鬆
一方面,政治強勢與共黨壟斷的政治權 力,勢必對社會多元化採取節制作為;另一方面,對中產階級的興起的政 治參與,以及非政府組織(NGO)採行管制政策,皆使得社會矛盾與張 力難以紓解和釋放,這在經濟轉型與社會急遽變遷過程中,恐將蓄積較大 之政治與社會風險。 - 治理績效、機遇與挑戰
- 中共 19 大後社會系統不平衡互動運作
- 中共現行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較左傾、保守,但是經濟改革與對外開 放勢必須朝市場化變革取向調整,以利於提升市場效率和外資吸引。此一 「政左經右」發展模式,威權體制與決策正確或有助於特定目標的實現, 但中長期之下,僵化體制、政治控制、欠缺民主與自由勢將扭曲市場機制 與抑制市場創新動能。換言之,大陸政治與經濟體制結構失衡關係擴大, 恐將不利於大陸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目標的實現
- 評估與展望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習近平 19 大後的新時代體制與治理策略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很粗糙的概略,有種在看社論的感覺
很粗糙的概略,有種在看社論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