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文化、認同與國家安全〉葉定國

  1. 文化、認同與國際關係研究
    1. 冷戰結束後的複雜國際情勢
      1. 根據國際關係學者Ken Booth 的觀察,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有如下的特點:冷戰結束;兩極體系 的結束;共產體系的瓦解;新權力體系的興起;歐洲版圖的轉變;非 國家角色展現新的意義;互賴體系的興起;軍事力量影響力的降低; 安全挑戰的重現;國際經濟的轉變;工業革命的加速推動;第三世界 發展的危機;環境威脅的增加。
      2. 在冷戰兩極對抗的國際環境中,競爭的壓力會使得弱小的國家必須學習強大國 家的結構、政策及體系,甚至模仿大國的行為,才能維護本身的安 全。這樣的壓力使得不同國家喪失了本身的特質而出現相同的特徵。 因此儘管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系統、或是文化社會背 景,但仍會展現相同的國際行為。
        但冷戰的結束雖然使得各國外部安全威脅減緩,卻反而使過去長 期受到忽視壓抑的文化和種族問題浮上檯面,不僅使國家內部的衝突 日形嚴重,同時文化與種族問題所具有的跨國界特性,更衝擊到既存 國際體系中國家與國家的有形邊界,形成國際問題。這些問題在冷戰 時期受到兩極對抗國際結構的擠壓而暫時消失,但目前又重新出現, 成為國際安全的重大隱憂,如種族衝突、宗教衝突、文化衝突等議 題。國際秩序中文化與認同的激烈衝突,其變化之快甚至超越了地緣 政治及經濟環境等因素的改變
    2. 國際關係理論解釋能力的不足
      1. 以國家為中心
        1. 本體論
          國家中心論的立場指的是一種本體論上不存在實質之人的國 家(no man’s 1and);無論任何有意義的形式、時間、空間都不復存 在,疆界成了它唯一僅剩的內涵要素,是「國內」和「國外」界定的 憑據。國家是給定的存在,是國際環境中最重要的行為體。因此國家 是世界政治體系的基本單位,因此必須以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來分 析世界政治。國家中心主義把國家定義為相對於其他行為體,國家是 一個具有比較結實外殼的單元(relative hare-shelled unit)。對於傳統 的權力政治信奉者而言,國際政治便是國家間政治,是政府間的政 治。此派學者認為國家中心觀賦予軍事安全有最大的和絕對的優先 性;同時他們也認為政務執行者完全是按照權力的觀念來進行思考, 最高的準則是國家利益和偏好
          1. 以國家安全的相關議題為例,國家中心論至少面臨了三方面的挑 戰:
            1. 國家對於認同問題、心理安全、物質福利及環保問題的解 決上,顯現出力有未逮的情況
            2. 國家在安全維護上所扮演的角色而言,傳統的 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便認為國家不一定是安全的維護者,反 而有可能是安全的破壞者。國家在處理安全問題過程中,往往忽略了 婦女、貧窮人口、少數民族及兒童問題,使他們成為國家處理安全問 題時的犧牲品,甚至形成國家安全上的另一種危機
            3. 許多國家 以「國家安全」為無限上綱,做為壓制民眾要求改革的藉口。真正的 安全必須以人民為主體,解放人性,唯有人和團體(包含國家)不相 互剝奪對方的安全,才能達到真正的安全
        2. 認識論
          1. 伴隨國家中心論的本體論假設,主流國際關係理 論的認識論建構都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1. 根據不同的行為者特性來建立不同的變數(如國家和國 家所具有的特質)
            2. 建立一個架構,同時賦予處於這些架構中的行為者若干 興趣或是特質(如國際組織)
            3. 假定這些行為者的行為都是可以觀察的,而這些行為和 先前所設立的變數及利益、特徵有所關聯
          2. 這樣的假設具有兩大特徵,一是認定行為者所具有的理性特徵; 二是主客二元的分析基礎,行為者在決策和選擇上可以不受結構的影 響而進行理性的判斷。
            基於這樣的假設,新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雖 都認知到社會事實的重要性,但由於採取了經濟學的分析方式,使得 他們大多忽略社會與文化等該被注意到的事實,或是將其邊緣化處 理
          3. 學者對於主流國際關係理論認識論基礎的批判,主要集中於下列 幾點:
            1. 揭示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人類社會和 政治時的不充分性(inadequacy),Gillian Youngs便認為我們用以理解 世界的概念和理論不是與世界相分離的,研究者的理論論述與行為者 的具體實踐是相互建構的
            2. 是關注知識形成和塑造的過程,同時強調國際關係研究中 有關社會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命題,而不全然是那些建立在理性主義 基礎之上的命題
            3. 是拒絕超越歷史和社會實踐之外的所謂客觀知識的探討
            4. 是注重對現實的語言的討論和建構
  2. 文化、認同與安全研究
    1. 安全研究的層次
    2. 國家安全
      因此國家安全著重於保護下述兩項重點,一是對於國 家有形結構的保護,如領土、人民及其他物質條件;另一則是有關於 國家無形的價值的保護,如主權、文化、認同等國家內在價值。在冷 戰時期,維持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條件是軍事安全,所以國家安全被認 為就是軍事安全;但在冷戰結束之後,安全問題不僅跨越國界,甚至 更深入到經濟、社會及文化各層面
      1. 相對性
        即國家安全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一個國家安全政策的制定除了考量國家 整體需求和利益之外,也要注意個體的安全的需求
      2. 變動性
        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安全必須經常加以重新界定和建立。
      3. 反射性
        受到安全發展空間的限制,使得發展中的安全主體和客體產 生分離的現象
      4. 根據 McSweeny 的觀點,冷戰結 束之後的安全研究進入「社會學」研究階段,研究重心以關注人為中 心的安全概念為核心,稱之為「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其特點 是重視認知層面對安全的影響,也就是強調安全的建構,以及認同的 重要性。
        他認為安全是一種關係上的特質,是一種人為的建構(construction),反映的是集體認同的穩定或變遷,他稱為「本體的安全」 (ontological security);他把本體安全細分為三個部分,自我、自我的 社會能力,以及是否有自信去處理與他人關係的能力。在這樣廣義定 義下,不安全是指對價值觀、或是認同的威脅,因此國家安全的問題 必須處理人們對於認同的需求
      5. 「文化」,指的是某個群體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所共同擁 有的價值觀、認知標準和行動準則,同時依此信念處世同時斡旋人我 關係。而在國際環境之中,文化被認為是一個顯著的標誌,用以表明行為者(國家、民族或其他團體)權威及身分的集體模式,而這些模 式經由風俗或法律所表示出來。文化既是一個評價標準(如同規範和 價值一般);同時也是一個認知(cognitive)的標準。它定義了行為者如 何在國際環境中存在,行動及與其他的行為體互動。國際間各國的相 互認同關係產生了各國互動的文化基礎,各國之間對於安全問題思考 的基本態度,形成了國際間安全文化的氛圍
      6. 認同是關係(relational)的產物,國家認同是透過類別化而區分我群 與他群間的差異而出現,因此如果沒有彼此的互動,沒有相對應的參 照團體存在,便無法產生國家認同。認同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國家 內部認同,一是國際間各國彼此的相互認同,認同除了建構國家的主體性之外,同時建構了國際間各國之間彼此互動的文化和環境,影響 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的定位,直接影響到國家對於安全議題的考量。
        所謂的國家內部認同是指一國人民對於所屬國家主體的基於文化、社會 或政經條件所建立的共同的情感,同時藉此以區分「我族」與「他 群」。一個國家如欲建構強勢的國家認同,必須仰賴於明確的國家定位和主體的建立
    3. 認同因素對於國家安全研究的影響
      1. 就國內層面而言
        國家認同對於國家安全的影響主要和三個議題有關
        1. 國家認同的建立,和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state), 國家認同使一般民眾對於國家的目的,傳承和象徵視同和自己一般; 而政治意識形態則是定義了政治統治的結構,此二者的結合形塑了國 家的階層體系、社會政治秩序,及人民生活的價值。但有時國家認同 是一種被給定的過程,是一種有意識的建構,而這往往造成了國家內 部的衝突
          如果威脅是來自於國家認同,則可能會影響政治和領土的統合
        2. 統治的規則,它包含了傳統權力的獲取、運作及如何 有效的控制與國家權力掌握的反抗
          如果 挑戰是來自於合法性和正當性問題,則會影響到國內秩序和政治的穩 定
        3. 國內的衝突有可能是來自於 資源分配的不滿,這樣的不滿有可能存在於宗教、種族、階級之中
      2. 就國際層面而言
        1. 自助(self-help)的系統
          國家和國家的認同 關係是負向的,每個國家都恐懼對方,使得國際關係形成一種零和遊 戲,這種系統中,國家的重點在於發展自身的力量,同時運用這些力 量,以建立自我防衛的合作協定
        2. 合作的安全系統
          國家和國 家的關係並非全然是負向的,甚至可能是正向的,在這種情況之下, 各國認為對方並不會對彼此造成立即的威脅,因此對於安全的考量便 比較有限及簡單;而如果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可以為彼此創造有利的 環境,國際體制的合作關係便有可能建立
        3. 集團安全
          這種 關係是以深植於文化制度之中的國家利益和認同關係為基礎,此種方 式較之於合作性的安全關係更可以避免強權的彼此鬥爭。在這樣的團 體當中,由於文化和認同的關係,使得其中的國家可以在相互認同的 基礎之下,凝聚成一安全社群,各國對於彼此的安全都有助益,同時 由於政治上的衝突逐步消弭,各國也並不希望透過武力的方式來解決 彼此的問題,使得武力的使用變成一種非法的手段
    4. 文化因素對於國家安全研究的影響
      1. 文化環境可能影響到行為者的行為
        1. Stephen Peter Rosen
          認為國家整體的防禦和攻擊能力實際上取決於文化系絡,而並非 是軍備上的差異或是不足。社會文化上的分歧才是國家安全上的致命 傷,國家軍力會因此減損,同時暴露自己的缺點,使敵人有可趁之 機。
        2. Jepperson等學者
          建議以社會學的觀點來檢視國家彼此之間及國 家和國內外環境之間的互動;他們認為,行動者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是 雙向建構的(mutually constitutive)。雖然國際環境對於國家行為有極 大的影響力,但是國家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國際環境,因此要研究國家 外交政策取向與其行為模式,必須從國內環境(文化─制度)的角度 著手
      2. 文化環境可能影響到行為者的部分屬性
        1. Robert Jackson 及 David Strang 便認為國際社會對於一個國家合 法主權地位的認知可以增強或是減弱國家生存的能力,甚而國家屬性 也會因此而改變
        2. 民主和平理論主張如果一個民主國家,擁有市場導向的經濟機制,同時與國際社會密切結合,那其與其他具有相同條件國家發 生戰爭的機會便會變小,主要是因為彼此認知到如果發生戰爭,對於 彼此的共有價值和利益將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傾向以合作和平的方 式來解決問題,即便開始之時存有歧見,也可透過制度性的互動協商 解決衝突,進而增進彼此的合作,並減少戰爭的可能
      3. 文化環境可能會影響到所有行為者的整體存在
        文化環境可能會影響到所有行為者的整體存在 國際間共有的安全文化可以促進各國對於安全問題建立共識,這 些無形的共識可以進一步落實為有形的制度、規章或是組織,進而影 響各國的國家安全。這些制度規章包含了諸如主權規則、國際法;或 是制定若干有關於國家地位、主權狀態,及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有關 科技和政治、社會活動的共同標準。而眾多國際集體安全組織的建 立,與各國的彼此認同與文化環境有著密切關係,如北大西洋公約組 織(NATO)、歐洲安全組織(OSCE)等。在參與這些國際性的安全組織之 時,重要的不僅是會員資格的取得,更重要的是各國必須透過對於安 全問題的共同認知,調整彼此的行為,才能使組織發揮更大的作用
  3. 結論
    1. 建構國際間的「文化霸權」
      國際間的強權國家可以透過操弄認同關係與文化因素,透過國際 組織或機制,建構有利於本身的安全戰略,進一步鞏固其強權的地 位。所謂「文化霸權」的觀念不僅存在於國家內部,同時也存在於國 際之間。Edward Said 便認為,就某種程度而言,無論是現代或是原 始社會,都會運用非我族類的負面思考,找到集體認同。而最重要的 是人們的認同有時不僅不是自然穩定的,而且更是被建構或是創造出 來的,國家在背後大量且有系統的發展文化霸權
    2. 策略的調整與轉換 
      若干國家在面對文化和認同問題衝擊時, 採行的作法是調整與轉換,意即使國家扮演更為靈活而有力的角色, 透過建構多樣的文化策略,以應付層出不窮的文化與認同問題,這可 稱之為國家的「文化戰略」。國家安全的文化戰略依賴於強而有力的國家主體,進一步據以建立國際認同,同時在國際互動中,形成有利 於國家安全保障的文化環境。其目的並不是在於掌控全球的安全態勢 和鞏固國家地位,而是在維持本身的安全
    3. 國家弱化
      如果國家能力微弱,無法建構強大的內部認同,便無法在國際 環境中凸顯國家的文化特色,一旦產生這種情況,便有可能受到國際 社會的邊緣化,也就更無法透過國際間集體認同的方式,取得安全的 保障,只能形成依附性格,成為強國戰略安排下的附庸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文化與認同在國際關係與國家安全議題上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