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核不擴散建制的運作與發展〉鄭端耀

  1. 前言
    自1968年通過核不擴散條約(NPT),成立核不擴散建制以來,已建立一系列周邊核區域性核不擴散建制的組合,尤其是1995NPT續約的完成,和1996年UN通過CTBT(全面禁試條約)
  2. 核不擴散背景
  3. NPT建制構成要素
    1. 核不擴散建制的三個主要原則
      1. 國際普遍化原則
      2. 核不擴散原則
      3. 國際共同使用核能原則
    2. 四個規範
      1. 凍結1967年核武現狀
      2. 展開廢除核武過程
      3. 促進和平使用核能源
      4. 遵守IAEA的防護系統
    3. 四類規則與程序
      1. 安全保證
      2. 廢核過程
      3. 防護系統
        IAEA的防護系統和辛格委員會與核供應者團體的出口管制,扮演此方面的角色需求
      4. 審查會議
        NPT沒有固定的會址,和永久性的秘書處組織,所有關於NPT規範的實行,除了前述UN組織、相關機構和其他出口管制外,主要就是由每隔五年招開一次的審查會議,作為檢視和督促的機制
  4. NPT形成原因
    1. 權力政治因素是促成NPT得以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2. 認知規範也是促成NPT不可缺乏的因素
    3. 制度功能對NPT的形成扮演輔助性效用
    4. 集體安全與NPT沒有直接關係
  5. NPT建制的目標與發展
    1. 會員數目
    2. 規範遵從
      1. 正面個案
        1. 法國與中共
        2. 南韓與台灣
        3. 南非
        4. 前蘇聯共和國
      2. 負面個案
        1. 印度與巴基斯坦
        2. 伊拉克
        3. 北韓
        4. 以色列
    3. 制度化
  6. NPT建制的角色與運作
    權力政治下的建制易傾向限制性角色,制度功能傾向協調性,認知規範傾向協助性,以及集體安全傾向強制性
    而美蘇的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7. 結論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不理性的平衡? ─重新審視美國在 1995-96 年間台海危機的軍事干預行為〉徐子軒

  1. 前言
    本文將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者戴傑飛(Jeffrey W. Taliaferro)所 提出的風險平衡(balance of risk)理論,針對 1995-96 年間的台海 危機,以有別於傳統的分析途徑來解釋美國出兵的原因。
  2. 傳統理性理論的反思
    1. 展望理論
      展望理論並不否認個人極大化效用,但認為函數是非線性的, 也就是個人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行為,考慮的是獲利與損失的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而非效用極大化的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因為價值函數是用來反映後果(即展望)的主觀感受值, 以衡量展望相對於參考點偏差的價值,代替了直接後果或傳統的效 用函數
  3. 基於人性的冒險-風險平衡理論
    新古典現實主義學者戴傑飛針對守勢現實主義( defensive realism)理論進行修正,並結合了經濟學領域中蓬勃發展的展望理 論(prospect theory,或譯前景理論),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稱之為風險平衡(balance of risk)理論
    1. 展望理論
      認為在不確定的條件下, 人們的決策過程可分為編輯(editing)和評價(evaluation)兩個階 段,所謂編輯階段是指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初步分析,其目的是找出 簡化的表現形式,以使決策變的更加容易,亦稱之為制訂(framing) 階段。編輯階段一般被分為編碼(coding)、合併(combination)、 分解(segregation)與刪除(cancellation)四個環境;評價階段則是對 編輯之後的結果進行價值評判,以便進行最後的選擇,亦即選擇最高 價值的展望
    2. 風險平衡理論
      1. 四點假定:
        1. 國際體系(即無 政府狀態、國家間相對權力分佈)限制了國際格局和國家外交政策 的範圍
        2. 如同其他守勢現實主義理論,戴傑飛也認為只有在 少數情況下,國際體系才會提供國家衝突與侵略的動機
        3. 體系規則(systemic imperative)與國家領導者的外交決策之間有著複 雜但非直接的連結,欲瞭解一國採行的政策,必先探究其高級官員 對於國家間相對權力與國際環境如何評價
        4. 人類處理關於自 身環境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通常依賴先天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與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 cuts)來估算權力與選擇政策, 換言之,人們的決策行為雖然是理性的,但是會受到某種限制,即 有限理性
      2. 因果邏輯
        決策者在確定獲利的情境下傾向於風險趨避;在認知損失的情境下,則 傾向於風險承受的不理性行為
  4. 個案研究:1995-96 年台海危機
    1. 1995 年 7-9 月
      1. 背景
      2. 分析
        1. 參考點:
          這邊的參考點可以表示為「美國定義下的兩岸 現狀」,這現狀不是美中台三方默契下定義的現狀,而是美國在發 放簽證給李登輝之後所建立的新現狀,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美國覺 得中國與台灣都試著偏離當時美國認可的現狀:中國以逐漸上升的 國力為後盾,試圖主導兩岸關係,並排除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台灣 則是透過民主化的成果與經貿實力,試圖降低美國對台灣的牽制, 進而改變兩岸關係的一中前提,亦即中台雙方各自探取對己有利的 情勢,故此,美國希望重新控制對於現狀的解釋權
        2. 總的來說,美國定義的現狀(一個尚未完全形成的期望水準)在美 中台三邊事務上是獲利的狀態,因此傾向於風險趨避的狀態,對於 中國的抗議與軍演選擇了息事寧人的政策
    2.  1995 年 10-12 月
      1. 背景
      2. 分析
        1. 參考點
          在這一階段中,柯林頓政府原本寄望柯江高峰會後,中國能夠 接受美國定義的現狀安排,因而參考點已轉為美國期望的水準,這個期望水準可以稱之為「美國合意的兩岸關係」,與先前的參考點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之前美國定義下的兩岸關係是由於國會介 入,就核發簽證一事美國無法示弱,加上柯林頓政府疏於管理兩岸 事務,只能強渡關山式的逼迫中國接受。在柯林頓政府內部檢討後, 認清兩岸關係不能一憑己意而獨斷獨行,必須得到中國的認可(或 至少是默許),因此,這裡的期望水準是美國希望能讓中國滿意, 又不違背美國的利益
    3. 1996 年 2-3 月
      1. 背景
      2. 分析
        美國的參考點已轉向修補美中關係, 陸續推動雙方互訪,以加強溝通。在這次危機中,美國深刻感受到台灣議題對於美中兩國的 嚴重性,若不謹慎處理將會摧毀 1971 年以來的正常關係,甚至將引 起亞太地區的動盪與不安,因此在危機過後,美國也展開了兩岸政 策的檢討(特別是對台政策上),乃至於有日後柯林頓在上海宣布 的新三不,也讓繼任的小布希政府重新評估中國的角色。
  5. 結論 
    透過風險平衡理論的研究,能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 美國的決策模式,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找出參考點。就長期而言,美 國關注的優先性絕對是所謂的 A 類問題,亦即美國在重要的區域 中,為了對抗具敵意的霸權崛起,將會扮演穩定者與擔保者的角色 (Nye, 1999: 29),在美國霸權尚未結束前,這仍應屬美國戰略制 定者的最高原則,落實在美國對兩岸的亞太戰略中,可以看出美國 的目的便是讓中國意識到對台使用武力不應該是其選項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戴高樂時期 歐洲統合運動發展的解釋〉蘇宏達

  1. 前言
    本文將試著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這段歐洲統合發展的解釋力
  2. 歐洲統合的進展與嘗試
    一九五八年元月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正式進入了「共同市場建 構」時代。如何建立一個貨物、人員、勞務和資金都自由流通的市場和各 領域的共同政策,遂成為之後歐洲統合發展的主軸。而第一步,就是要建 立一個「對內免關稅,對外關稅一致」的關稅同盟,並實現六國的第一個 共同政策-共同農業政策。
    1. 共同農業政策與關稅同盟的建立
    2. 推動籌組歐洲政治聯盟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幾乎全 由戴高樂一手策劃。一九五八年五月他受邀組閣後,即開始構思歐洲的區 域合作:基於法國的經濟利益,他支持實現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共同農 業政策,並希望在羅馬條約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歐洲政治合作架構」, 用以討論歐洲暨歐洲以外政經事務,實踐的途徑是先召開六國政府間的定 期會議,然後再慢慢將之組織化。
    3. 德法簽署合作條約
      「歐洲政治聯盟」計畫失敗後,戴高樂遂決定由六國合作轉向德法兩 國合作,先行建立兩國政治合作。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法國總統戴 高樂與西德總理艾德諾在巴黎法國總統府愛麗賽宮(Elysée)簽訂的「德法 合作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簡稱「愛麗 賽條約」),開啟德法合作
    4. 完成共同體行政統一
      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統合呈現三個共同體、三套制度和三個法律體 系的現象。依據羅馬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議會(Common Assembly) 和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也同時是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的 議會和法院。然而,在行政體系方面,三個共同體各有一個部長理事會和 執行機關(執委會和高級總署),以致各界要求合併的呼聲不斷
  3. 歐洲統合的危機與挫折
    1. 空椅危機與盧森堡協議
      「空椅危機」始於一九六五年六月三十日法國外交部宣布召回參加共 同體部長理事會的法國農業部長和駐歐洲共同體常任代表,並表示暫時不 會派任何代表出席部長理事會議(Boegner, 1965)。要等到一九六六年元 月六國外長在盧森堡集會,正式簽署盧森堡協議後,危機才告結束,共同 體運作恢復正常。
    2. 法國與蘇聯展開和解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在法俄慶祝建交四十週年之際,戴高樂親函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重申 「儘管歷史捉弄」,兩國仍擁有長久的友誼、共同的歷史和重大的利益。 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八年間,法國也與蘇聯的中東歐附傭國建立了經濟 和文化關係,一舉成為西方國家中與蘇聯共產集團和解的領袖。
      法國未與西方盟國諮商即單獨與蘇聯進行和解的行為,嚴重損害了盟國對法國的信任,西德領袖更以為法國重拾了「聯俄制德」的地緣 政治老路,置戰後歐洲統合和西方團結於不顧。德法合作推動歐洲統合的 機制徹底瓦解。
    3.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
      美國企圖透過「多邊武力」計畫強化北約並實質控制法國核武,促使 戴高樂於一九六五年元月正式知會美國政府,法國將於一九六九年底以前 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屆時所有外國駐軍(即美軍)都必須撤離法國,北約 總部也得另覓地點

      一 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戴高樂在記者會上向法國人民喊話,強烈批評北 約現有組織根本不合時宜;三月七日,親筆致函美國詹森總統,告知法國 即日起退出北約軍事組織;九日,他在例行部長會議上透露上述決定,要 求政府準備相關措施;十日,他又親函北約各會員國領袖,正式宣布法國 即將退出約軍事組織。
    4. 法國二次否決英國入會案
      宣布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後,戴高樂又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在記者會上 二次否決英國申請入會案,等同拒絕其它五個會員國領袖的意見,進一步 讓歐洲統合深陷困境。
      戴高樂第二次單方面否決英國入會後,艾哈德保 持緘默但放任義大利和荷比政府批評法國,德、義、荷、比、盧五國甚至 將英國入會列為所有共同體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共同體遂陷入缺乏互信、相互掣肘的危機,直至一九六九年四月戴高樂去 職下野
  4. 相關理論的解釋
    1. 古典現實主義
      1. 法國的國家利益
        戴高樂對法國國家利益的界定,極符合古典現實主義的排序,認為法 國首要追求安全的生存空間,然後尋求獨立自主,並同時追求政經利益。

        為了確保法國的生存安全,他堅持美歐聯盟,主張美軍留 駐歐洲,一方面壓制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同時嚇阻紅軍西侵;在國家生存 安全無虞後,戴高樂就試圖將法國的外交空間拓展到極致,力圖在美蘇夾 縫中在國際間尋求獨立自主的可能性。由於法國屬於美國領導的西方陣 營,戴高樂因此儘量和美國外交保持距離,並伺機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擴 大法國的外交空間;最後,在安全無虞和外交自主的前提下,戴高樂亦致 力法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
      2. 西德的國家利益
        西德的生存安 全是仰賴美國的支持和北約架構。歐洲統合對西德國家利益的貢獻,則在 於擴大了西德外交自主的空間,並有助進一步鞏固西德的民主政制和西方屬性

        在前述國家定位的大戰略思維下,艾德諾幾乎從未以純經濟利 益來制定西德的歐洲統合政策,而是堅持「以美德同盟(北約)為主軸, 以德法合作(歐體)為槓桿」的國家戰略,捍衛西德國家利益。只要不損 及北約和美德同盟,艾德諾全力支持歐洲統合
      3. 英國的國家利益
        二次大戰後,德法和解、 致力統合,使得英國歐洲外交頓失可供操作的槓桿。尤其,由七國組成的 「自由貿易協會」無論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上均無法與共同體六國抗 衡,英國遂改變當初拒絕加入歐洲統合的態度,開始試探加入歐洲共同 體
    2. 新功能主義、制度主義和自由政府間主義的批判
      1. 古典現實主義
        按照古典現實主義,歐洲統合運動完全由各會員國,尤其是強權的領袖主導, 主要的動力來自國家利益的考量和各國利益的妥協
        現實 主義學者霍夫曼就是持這種看法,他認為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的歐洲 統合運動完全操諸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手中,與國際政治中的任何跨國合作 如出一轍。
      2. 新功能主義
        一九五八年哈斯發表《歐洲統一》(United of Europe)專書, 建立新功能主義論述途徑,直接挑戰霍夫曼的現實主義途徑。一方面,哈 斯否定統合運動完全由國家領袖主義的論述,凸出超國家領袖的角色和各 國菁英跨國結合的動力,認為實際主導了一九五○年代的歐洲統合發展中 的議題設定、條約談判和制度創建
      3. 自由主府間主義
        一九八○年代中期隨著「單一歐洲法」(Single European Act, SEA) 倡議,統合理論辯論再興。莫拉維塞克(Andrew Moravcsik)創設自由政 府間主義,重申歐洲統合運動仍由英法德三強領袖主導。他針對一九八四 至八五年「單一歐洲法」談判過程加以研究,認為,「整個歐洲統合運動 的發展,就是由會員國領袖所做出一系列理性抉擇的結果(Moravcsik, 1998)。」

        莫拉維塞克因此借用了國際 政治學者科恩(Robert Keohane)的「建制理論」(regime theory)和談判 理論「二重賽局」(two level game)的論述,大幅修正了霍夫曼對於歐洲 統合的理論解釋,提出自由政府間主義「利益競合、代表談判和制度選擇」三階段的論述
      4. 綜合上述理論檢視,新功能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和制度主義對古典 現實主義的批判包括了:
        第一,忽略了超國家領袖和機關的角色
        第二,忽略了國家利益形成的複雜過程。  
    3.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批判的回應
      針對自由政府間主義關於國家利益形成過程的質疑,依上述八個案例 中,政治聯盟、德法合作、空椅危機、貨幣合作、退出北約、否決英國入 會和東向和解,完全是出自法國總統戴高樂個人的主張,不但是「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而且是基於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的考量,與自由政府間 主義所繪「由下而上、經濟掛帥」的結構剛好相反
    4. 針對新功能和制度主義批判的回應
      莫內和他的行動委員會並不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歐洲統 合的主導者。在本文所檢視的八個案例中,他和行動委員會在其中四個發 揮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即使是最具影響力的原子能共同體和德法合作案 中,莫內也必須透過說服會員國領袖,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與新功能或 制度主義論述中的「主導」角色相去仍然甚遠
  5. 結論
    按古典現實主義所建構的「法國發動-德法合作-六國妥協」的三階 段分析架構確實能有效解釋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歐洲統合發展過程中 的羅馬條約、政治聯盟計畫、愛麗賽條約、行政合併、盧森堡妥協等嘗試 和成就,也可以解釋法國為何同時不顧西德立場,拒絕英國入會、退出北 約軍事組織,並與蘇聯展開和解

    前述古典現實主義的三階段分析架構,還必須加入「認知」的 變數。從「法國提案」到「德法合作」,兩國領袖不但要有共同國家利益 的認知,這個認知也必須能「說服」大部份的國家菁英。再從「德法合作」 發展到「六國共識」,則必須讓其它四國領袖都至少「認知」該項提案不 會損及該國「安全生存」的核心國家利益,且可能有助該國的獨立自主或 政經利益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的再連結〉廖舜右、蔡松伯

  1. 前言
    近年研究發現,國家在執行權力平衡 政策時常出現制衡不足(underbalancing)的現象,關鍵在於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國家對 於體系的認知,導致外交政策創造出不同於權力平衡的結果。因此體系理論並非無法 解釋外交政策,而是需要評估國內政治的因素,這就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緣起脈絡。
    1. 新古典現實主義也受到學界諸多的批評,其中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 首先,將 分析層次從體系走回國家是在大開理論倒車,也就是回到華茲所謂的簡約理論研究途 徑;即以單一國家的外交政策作為建構國際政治理論的基礎。
      2. 其次,新古典現實主義 者僅僅注重特定國家與體系互動的結果,因此只能詳細描述國家在某段歷史期間的作 為,無法建立一個在廣度上普遍有效的理論。
      3. 最後,新古典現實主義缺乏一個統一的 研究途徑,不同的研究者可隨意加入不同的中介變項,如國家認同、文化傾向、領導 者的評估、國內政治因素等,導致理論發展受到質疑。
    2. 本文試圖解決上述三大問題,藉由整理現有文獻與概念上的推演,希冀能提 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架構,並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改進
      1. 首先,該架構將強化 體系因素的重要性,新古典現實主義者常將體系因素視為環境限制而將其固定變項, 以利於中介變項(國內政治)的研究,但也造成見樹不見林之憾,缺乏對體系因素的理解。
      2. 其次,在補充結構現實主義的不足時,也應仿效其建立普遍性的理論框架 
    3. 本文仍然將體系因素視為主要的自變項,無政府狀態與權力分配的結構才 是國家判斷外部威脅的主要來源,其回應威脅的方式就是以對外政策追求安全,因此 外交政策為本文的應變項。然而,根據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國內政治因素往往左 右外交政策的形成,故本文以決策者評估整合各種中介變項,當一國面對外部威脅 時,決策者需要計算國內是否有能力因應形勢變遷
  2.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批判與發展
    新古典現實主義在理論核心承繼新現實主義對於體系與結構的假設與推論,但在 拓寬解釋變項範圍的部分上,則重新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於國內政治與理念因素的使 用。因此新古典的學者們必須針對上述兩者的研究成果與理論邏輯,從中理解現實主 義如何在保有體系因素的情況下,納入其他非體系(如國內政治因素)與非物質(如 決策者的理念等)變項
  3.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途徑
    1. 外交史研究
      外交史研究的特徵在於引據史書,重新詮釋歷史事件,甚至試圖藉由結合理論, 形塑重新詮釋歷史的可能性。其優點是學者經常可以尋獲應證理論的案例,只要例證 足夠,論述清晰,其他學者反駁的可能性相當低,且有助於理論的實用
    2. 比較理論研究
      比較理論研究藉由區分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來達到確立理論 「座標」的功效。
      然而,此途徑的最大缺陷在於無法精準地表達「座標」的位置, 雖然成功地發現其他理論的不足,但卻無法完整地說明理論的內涵。
    3.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更重視理論邏輯的描述,以及國內行為者間的因果關係。
      此種途徑最大的限制,在於實證研究的不足。此一途徑往往花費大量篇幅 闡述何種中介變項可以綜合其他國內因素,但卻忽略案例應證上的效度,有時予人因 題設事之疑。但此途徑的主要貢獻在於釐清中介變項與外交政策間的關係,並嘗試建 立模式,以供未來的實證研究所用
  4. 理念因素與外交政策
    1. 有限制的使用國內政治因素
      本文根據決策 者的認知,結合其對於國內政治的評估,從中判斷其外交政策的方向。因此最重要的 主題,在於以決策者認知類型結合體系因素與國內因素。
    2. 決策者評估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本 文 根 據 上述對理 念 的認識,將理 念 定 義為決策者對國際體系的知 覺 (perception)與對國內政治的評估(calculation),以及對於整體國家利益的衡量 (assessment)。
    3. 貼近現實的外交政策
      新古典現實主義加入中介變項的討論,其目的並非為了接近國內政 治學派的研究成果,相反地,是為了更細緻地闡述體系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係,以及 修正結構現實主義的僵化趨勢。因此,藉由增強描述力,新古典現實主義比體系現實 主義更能接近現實的外交政策,也與建構主義具有不同理念因素定位
  5. 外交政策類型之適用
    1. 制衡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制衡政策意味該國決策者認知到自身擁有足夠改變現狀的能力與意願,但與結構 現實主義所認知的權力平衡不同,此處的制衡政策較接近瓦特(Steven M. Walt)所闡述的威脅平衡(balance of threat),假設兩大國皆會對其他小國造成一定的威脅,這些 小國應與威脅較低的一方結為同盟,以對抗威脅較大的一方。
      瓦特認為,衡量一國所造成的威脅除了理解該國的侵略能力(offensive capability),尚須評估地理臨近性(geographic proximity),以及受威脅國所認知到的意 圖(perceived intention)。狚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決策者不僅衡量國內對威 脅的評估,也必須知覺國際體系中的誰的威脅更大。
    2. 扈從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對照於制衡政策,既不具備能力亦無意願的國家,則會採取扈從政策
      事實上扈從政策背後的意涵不是對威脅的反應,而是利益的增加。因 為制衡的成本極高,除非有足夠的能力與意願,否則採取扈從是更容易獲利的方式。
    3. 避險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 定的關係。因此是一種同時在經濟與安全目標上雙邊投注的策略,一方面盡量減少在 安全議題上的損失,決策者亦不放棄與現狀霸權合作,另一方面則在與改變現狀的大 國交往中擴大利益。
    4. 適應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決策者在某些國際情勢中,亦有可能需要扈從的政策,但國內卻興起反抗的聲 浪 ,此時決策者 必 須 尋 找 其 他 的政策以 替 代 理 想 的 扈 從 政策。本文以 適 應 (accommodate)政策來說明此類需求
      適應政策與避險政策的差別,主要在於原則上仍是傾向採取扈從政策,只是評估 到國內政治的需求,在某些議題上無法完全的跟隨改變現狀大國的利益。若運用在實 際上,決策者認知到改變現狀方有利於該國,但國內則安於現狀的穩定,此時雖在安 全上扈從崛起中的改變現狀大國,但在經濟議題上仍盡量配合現狀霸權國
    5. 外交政策類型之區別  
      總體而言,本文在界定上以光譜概念作為外交政策的分類,其中制衡與扈從兩種 政策,可視為光譜的兩端,而避險與適應政策則居於中段。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 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定的關係。適應政策則是原則上採取扈從 企圖改變現狀的崛起國,但由於民意或經濟的評估,而需要配合現狀霸權的安排
  6. 結論
    1. 新古典現實主義是正常演化
      本文力圖闡述,走回古典現實主義所強調的國內層次,並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研 究方向,而是必須著重介於體系與單位間的國內政治因素與理念因素,才能避免新古 典現實主義由國際政治理論轉化為特定國家外交政策研究的退化過程
    2. 決策者評估是中介變項 
      學者羅斯認為,新古典現實主義其實有三個重要的中介的變項,除卻決策者評估 的理念因素外,尚有國內政治結構對於國家能力的影響,以及政府運作資源的能力
    3. 外交政策仍需實證研究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鄭端耀

  1. 前言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闡述與評析新古典現實主義,其中主要的探索脈絡根植於,外交政策分析與新現實主義思維的交錯和發展,亦即後冷戰時期新現實主義無法有效解釋國際關係的發展,遭致廣泛的批評,以及外交政策分析重新興起。
  2. 理論發展背景
    1. 外交政策分析
      因過於注重研究方法,低估國際關係的複雜性,而未能產生外交政策理論
      1. 主要包含三項研究方法的特色
        1. 從決策者與國家層次,分析外交政策行為
        2. 採取實證主義方法,建立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的關係
        3. 建構正式外交政策理論
      2. 後冷戰的轉變
        1. 多元化的研究途徑
        2. 轉向中程理論
        3. 引進心理學來分析決策者
        4. 重視國內政治
        5. 受到建構主義影響,開始注重理念與認同
    2. 新現實主義
      無法解釋後冷戰現象而遭到批評
      1. 建立國際體系層次作為分析國際關係現象的優勢地位
      2. 貶低決策者和國家層次所具備分析國際關係現象的能力
  3.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性質
    從維護現實主義出發,而且為了達到辯護的目的,一方面鬆綁新現實主義的束縛,一方面納入較為繁複古典現實主義的多樣性,使其具有較大的彈性和迴旋空間
    其理論建構以外交政策分析為範圍,以建立特定條件下的中程理論為目標
    1. 就層次分析而言,新古典現實主義採納多層次分析,強調中長程觀點言,權力結構分析較具優勢,但短程則決策者與國內因素較具優勢
    2. 就本體論而言,採雙元論的立場,認為國家能力包括有無與無形
      同時也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上,在實證與後實證之間游走
  4. 理論主張和研究方法架構
    1. 理論主張
      1. 接受國際無政府狀態的事實,但不若攻勢和守勢賦予特定含意
      2. 同意權力是決定國家行動的基礎,但權力並非等於外交政策利益和行動
        因此,對新古典現實主義而言,國家的目標是追求國家利益和國際影響力,設法在國際無政府狀態的不確定環境下,塑造有利於該國利益發展的環境
      3. 國際權力分配是影響外交政策行為最主要的力量
        但不會如同新現實主義一般特別強調"國際體系"權力分配,比較關切的是相對權力,尤其是和本身相關國家間的權力分配關係
      4. 國際權力分配無法有效解釋實際外交政策行為
        1. 國家非單一理性實體
        2. 國際權力必須透過決策者和國內政治的承接傳送
        3. 國際權力分配是模糊的概念
        4. 國際權力分配只能在一定程度內限制國家外交政策的取向,但不能決定外交政策的特定選項
        5. 就長程而言,國際權力分配能為國家政策提供完善說明,但短中程則有很多限制與不足
      5. 外交政策由決策者制定,決策者對國際權力分配的認知可決定該國外交政策行為
        1. 國際權力難以評估
        2. 政府內部缺乏對國際權力評估統籌策劃的機構
        3. 決策者傾向以過去的經驗,來評估現在或外來的發展
        4. 認知改變和權力變化沒有一定關係
        5. 國際權力產生變化時,容易產生錯誤認知
      6. 接受當國家相對權力增長時,對外行動能力也會增加
        而國家權力是否轉化為國際行動力量,決定在政府能力上
      7. 國家外交政策行動未必會隨著國際權力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權力平衡措施
        因為國家不只關心國際權力分配,也關切自身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利益
    2. 研究方法
      1. 由國際到國內、整體到個體,循序漸進的步驟
      2. 首先檢視國際權力分配,探討權力結構發展和國際行為不一致的情形
      3. 研究重點轉入國內政治,探討那些變數是構成干擾或影響權力結構和國際行為的關係
      4. 以個案來檢視權力結構與國際行為關係,並且進而試圖建立外交政策理論
      5. 根據個案研究的結果來驗證理論假設的關係
  5. 對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評析
    1. 成果
      1. 銜接現實主義理論間的縫隙,延續現實主義的解釋能力
      2. 打破國際體系與外交政策研究的隔閡,納入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作用
      3. 結合傳統與實證研究方法的優點
      4. 引導新的問題與解答
      5. 提供中程理論建構
    2. 批評
      1. 失去現實主義的一致性和特殊性
      2. 沒有跳脫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框架,只是從事例外性的個案論述
      3. 陷入國內政治(太多變數難有決定性的理論),可能邁入比較外交政策的後果
      4. 不具理論的條件,只是理論分析架構
  6. 結論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美國在歐洲的導彈防禦系統部署: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或社會建構論?〉蔡育岱、譚偉恩

  1. 前言
  2. 美國 BMDS 計畫背景
    此構想源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 1993 年 5 月宣佈實 施導彈防禦計畫。該計畫包括兩部分;一是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與盟國 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一是 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攻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Defense, NMD)。
    小布希(G. W. Bush)總統上任後,希望建立結合TMD 與NMD的整合型導彈防禦系統,即本文所討論的導彈防禦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MDS)
  3. 當事國的立場
    1. 美國
      1. 美國所以選擇在波、捷兩國部署此系統之主要可能原因為:
        1. 對俄羅斯的疑慮
          2007 年美國國務院在其《戰略計畫》中也指出制 止俄羅斯的負面作為是今後 5 年的外交重點之一
        2. 領導地位的強化
          論者以為,美國其實並 無意讓北約發展自己的BMDS,至少不要脫離美國的框架
        3. 平衡歐盟的勢力
          有論者認為,如果歐盟能形成屬於自己的集體軍事力量,不但 能增加衝突解決與維持和平的能力,更可以對外政策的獨立性。有鑑於此,美國如能在北約的背書與支持下成功地在波捷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不 但可以分化歐盟國家,更可以制約歐盟的軍事能力建構。
    2. 俄羅斯
      俄羅斯之所以在立場上對美國建立BMDS做出強烈反應,主要基於幾 個理由
      1. 有感自己的安全與戰略空間被嚴重壓縮
      2. 隨著國際能源價格 的上漲而國力有所提升,普丁在總統任內帶領俄羅斯恢復其昔日大國地位 的心態也漸強烈。故而在與戰略武器有關的導彈防禦問題上,俄羅斯不可 能接受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
      3. 2008 年 8 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發生軍事衝突,此事件涉及地緣政治和美歐俄三方利益的衝突
    3. 北約
      北約 與美國在導彈防禦的相關事項上其立場是一致的
      1. 雖然歐美 雙方都認為導彈及WMD的擴散是大西洋兩岸共同的不安全來源,但在歐 洲方面並沒有把導彈防禦列為最優先的安全事項。
    4. 伊朗
      伊朗發展核武與導彈飛彈的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自 己的第二擊(the second strike)軍事能力,美國或是以色列將不會輕易對 伊朗發動軍事攻擊,因為被伊朗報復的可能性與成本將大幅提升。因此如 美國想要使波斯灣要道荷莫茲海峽保有航行自由,就必須具備更強、投射 範圍更廣的監測及防禦系統以阻擋伊朗。故建立BMDS,以及與北約盟 邦的合作就成為利益與成本分析下最為可行的政策
  4. 理論分析
    1. 現實主義
      以現實主義而言,將安全研究的焦點著重於如何以軍事手段來解決國 家在安全問題上所面臨的「外部」威脅
      從本文論及美國在BMDS的立場或相關政策作為可知,其動機與目的 是為了保障美國自身的國家安全,其次則是為其在歐洲的盟邦提供有效的 導彈防禦。這種將安全予以切割,以自身或自身所認定之盟友安全為優先 的本位性或排他性思考,是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最佳體現,即建立在「敵 我關係」的思考上
    2. 自由主義
      在一個互賴的世界裡,國際事務往往必須經過協商 與合作,相關國家基於理性和自利的思考,將會傾向選擇以合作或建立制 度(institutions)的方式來減少衝突和獲取利益
    3. 建構主義
      美國如欲在歐洲成功的建立BMDS,必須先說服其在歐洲的盟 邦國家認同它對於安全的描述與威脅的判定。此種說服工作所涉及的層面 已非著重純粹客觀物質力量的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或是側重 理性選擇與利益衡量的新自由制度主義所能負荷,而是得從強調身分認 同、觀念建構以及相互主觀作用性(the product of inter-subjective beliefs) 的社會建構論來分析與理解
      將伊朗(或俄羅斯)定義成美國和歐洲盟邦的共同安全威脅,進而建立起 大西洋兩岸共享的安全認知,使雙方在導彈防禦的立場上漸漸推往趨同的 交集點上
  5. 結論
    美國在歐洲 BMDS 部署的成 功並非代表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奏效,而是證明「合作」與「觀念」對於 外交政策的影響性實不亞於物質性的權力。其中與「觀念」有關的「身分 建構」又左右了歐洲國家是否相信及願意接受美國的觀點,讓其在歐洲設 立導彈防禦的相關設施並與之配合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莫大華

  1. 前言
    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建構主義"是探討人類意識及其在國際關係的角色,以及國家認同與利益形成,而不是主流理論所關切的權力與利益
  2. 建構主義的興起
    1. 起源與定義
      1. Alexander Wendt
        建構主義是國際體系的一種結構理論,有著以下的核心主張
        1. 國家是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分析單位
        2. 國家體系的關鍵結構是相互主體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
        3. 國家認同與利益是由這些社會結構所構成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由人性或國內政治對國家體系的特定外在因素所構成
    2. 理論的來源
      建構主義大量地從社會學擷取理論,作為其探討社會事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社會學理論中的結構理論與互動理論;就哲學基礎而言,則是以詮釋哲學所開展的"批判理論"為主要。以此兩者,建構其在認識論、本體論與方法論上的內容
  3. 建構主義的理論內容
    1. 結構與行動者的關係
      建構主義者強調行者者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行動者藉由其行動重新產生或改造了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又反過來影響了行動者的認同與利益。
      行動者的行動也只有在相互主體的社會結構內才有意義。因為國家在互動之前,是沒有認同、沒有利益、沒有期望,互動過程決定了認同與利益
    2. 認同與規範
      建構主義思考國家是否來自一個集體認同?不同國家能形成一個集體認同?學者從結構脈絡、系統過程、策略運用、權力競爭論論述集體認同的形成
    3. 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
      建構主義主張國家主權是種社會建構,他應考量國家與主權間的建構關係,在相互主體可認同的社群內,由於互動與磋商產生的主權之方式與意義,以及實際上建構、重新產生、重新建構、及解構國家與主權的各種不同方式
      而國家利益是在國際規範與價值的脈絡下所界定,並理解甚麼是好的且適當的國家利益
    4. 無政府、安全兩難與軍備競賽
      安全兩難是社會規則的相互主體的互動結構。他影響了國家行為,國家以此結構去詮釋其他國家的言行,由於不知他國的企圖而產生相互不信任、不安全的體系。因此安全兩難是國家互動的結果
    5. 規則與規範
      規範建立了對於行動者在特定環境下的期望及行為,進而影響其認同、利益與政策
    6. 建構主義的個案詮釋
    7. 建構主義內的差異
      John Gerard Ruggie依據對社會科學哲學的詮釋角度不同,建構主義有三種不同類型
      1. 新古典建構主義
        引進其他社會科學新概念修正傳統的建構主義
      2. 後現代論建構主義
        強調語言、對話、詮釋邏輯等,作為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基礎,以建構行動與互動的意義之重要性
      3. 自然論建構主義
        主張如主流理論般的社會科學理論,以及運用科學實在論為哲學基礎
  4. 對建構主義的批評
  5. 個人的主張-代結論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宋學文

  1. 前言
    1. 「規範性」的研究導向要求我們在論文之研究設計,或對實務政 治議題研究加入理論分析時,就要先釐清下列幾個命題:
      1. 「為何」(why)此項議題需此理論? 
      2. 此理論「如何」(how)幫助吾人研析此項議題? 
      3. 以此理論來研究此議題有否不足或不盡相符之處? 
      4. 如何改良此理論? 
      5. 能否將此複雜的「理論與實務之關係」以簡潔( parsimonious) 之模型 (model)呈現出來?
  2. 層次分析在國際關係理論之意涵
    1. 結構約制單元學派
      強調國際層次對單元層次的影響是絕對且單向,位於國際體系制約下的單元,僅能屈從於體系的制約而擬定各自的行為準則
    2. 結構與單元分工學派
      認為國際體系不但是一個分 析架構,同時也是一種分析對象。國際體系作為一種分析架構,就需要討論體系如何 經由各種複雜元素與單位來組織
    3. 單元決定結構學派
      立基於單元層次 的角度,嘗試透過系統性、經驗性的分析方式來探究體系的形成,其研究成果呼應國 際體系實為國家行為或國家間之互動所促成,進而歸結出體系乃為單元輸入的結果, 體系對單元沒有任何影響力之結論
      從層次分析上來說,此學派雖有注意到結構或國 際體系層次之存在,但他們認為國際體系乃是一個「單元之投影」,體系本身是依單元 而不斷改變之依變項;因此,此派之研究重心並不在體系或結構,而在單元
    4. 強調結構與單元互動之過程學派
      此學派的焦點並非侷限於體系或是單元層次,其所討論之重心為體系對單元的約 制以及單元對體系之回應下各自調整的結果,此結果端視結構與單元間互動過程 (process)而定
  3. 建構主義對於層次分析研究之貢獻與限制
    1. 建構主義的對層次分析多元性的重視
      自 1980 年代後期與 1990 年代,有少數學者如 Onuf、Kratochwil、 Wendt、Ruggie 等開始引進或採用「建構主義」概念,強調國際政治中一般被奉為圭 皋的無政府狀態(anarchy)之權力分佈(distribution of power)所形成之國際體系結 構,並非一個「既定」(given)之靜態(static)概念,而是透過能動者(agent)在 相互主觀 ( intersubjectivity ) 的互動下逐漸在「認同」 ( identity ) 與「利益」 (interests)的形塑間「建構」出一種具動態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之國際的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而此社會結構再形成某種規範(norms)來約制國家 之行為。
    2. 建構主義在層次分析研究方法的限制
      1. 建構主義存在著兩大限制
        1. 一般學者認為,建構主義雖然解釋力強, 但預測力卻不足;本文認為,這點可能與建構主義採用了「多元論」及因果互動關有密切關係,畢竟「多元論」與「因果互動論」對所謂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常持一種「不可知論」的立場
        2. 建構主義與新自由制 度主義(neo-liberalism)及多元主義中之學者,其理論或研究分析架構多有重疊,不 易在分類學(typology)上作有系統之分類,因此建構主義學者在理論之預測能力也因 此與多元主義學者一樣常落入一片混亂中。
      2. 以上兩大限制,皆與建構主義學者未能在「層次分析」 上,特別是跨層次分析的著力且未與多元主義學派作切割有關。
  4. 從層次分析設計建構主義之分析模型
    1. 建構主義與未來國際關係研究密切相關的特色:
      1. 建構主義之「社會結構」形成不同於結構現實主義之形成。建構主義之結構 是動態的,其源頭來自於「能動者」(單元)帶著「理念」與「價值」之互動
      2. 建構主義中「能動者」的「國家認同」或「國家利益」是可以經由互動而形 塑,是可以學習並改變的
      3. 建構主義融合系統理論之「反饋」 (feedback)之設計,其層次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之線性(linear)關係,而是一種不 斷演變的動態流動,因此建構主義並非純理性導向之研究
      4. 建構主義的確極為強調「理念」,但並非如 Wendt 觀念中的“ideas all the way down”,「理念」還是受到其他「能動者」間「相互主觀」互動影響,並且可以學習及 改變
  5. 結論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石之瑜

  1. 前言
    為什麼我們會說IR理論是一個工具,而國際政治是一個現實,並且相信可以用理論來瞭解現實呢?
  2. 國際關係理論作為分析對象
    IR理論本身並不是一個用來分析現實的工具,而是一個用來創造現實,指導人們如何在創出的現實當中行為的一個準則
  3.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脈絡
  4. 關於現實主義的起源-Marchivelli
    提出主權概念的原因是要和教廷對抗
  5. 現實主義研究對象的鞏固-Hobbes
    鞏固既有的主權架構
  6. 國際政治理性概念的變遷
    1. 內在理性-Wilson
      理性由人的認知所決定
    2. 外在理性-E.H.Carr
      外在環境決定
  7. 現實主義的自由主義前提
  8. 現實主義國家利益觀變遷
  9. 國家利益的客觀化
    Kenneth Waltz認為國家利益由外在的國際政治來決定,而非古典現實主義者的那樣由國家內部決定

    Alexander Wendt則認為結構由大家的偏差所決定,因此結構會基於大家的認知(Collective identity)產生變化
  10. 建構主義的現實主義取向
    Wendt先預設大家互動形成一個Collective identity,再把它比擬為一個客觀現實
  11. "國際"作為國際政治學的產物
  12. 結論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西洋經濟思想史》〈李嘉圖〉

  1. 生平與著作
  2. 勞動價值學說
    1. 物品之交換價值來自於稀少性與獲得該物所需的勞動量

      所謂的投入勞動量包括體現於物品中的現在的勞動及過去的勞動,也就是說,除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直接勞動外,投入於協助勞動者進行生產的器具、工具及建築物的間接勞動亦包括在內

      這種勞動價值學說因真實資本所包含的投入勞動量較難設算,故隱含了兩個假定,其一,各產業有相同的資本勞動比率,其二,各產業的資本投資有相同的耐久程度
  3. 地租論
    1. 邊際土地不支付地租
    2. 地租是土地生產力或位置利弊間的差額所產生的,也就是其所謂差額地租,其形態有三,其一是土地品質的差異,其二是土地收益遞減律的作用,其三是土地位置的遠近
    3. 地租是物價的結果,不是物價的原因
    4. 地主希望人口快速增加及維持穀物法,以保障高穀物價格,因而使其享受高額地租之利益
  4. 工資論
    1. 自然價格
      勞動的自然價格為能使全體勞動者維持生存,並無增加或減少而延續其種族上升所需之價格
    2. 市場價格
      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有二,其一是勞動者的供給與需要,其二是勞動工資所支用之物品的價格
      勞動需要的增長決定於資本累積,而資本累積必然決定於勞動的生產力
  5. 利潤論
    1. 工資的上漲並不提高物品價格,但恆降低利潤
    2. 在所有國家、所有時代,利潤決定於在不產生地租的土地上(或以不生產地租的資本)對勞動者供給必需品所需的勞動量
  6. 機器對勞動者的影響
    1. 使用機器後,使淨生產增加之際,在不減少毛生產時,一切階級生活都獲得改善
    2. 資本家利潤增加,僕役需要也增加
    3. 增加流動供給,有助於對勞動雇傭量的增加
    4. 物品趨於低廉,助於提高勞動者的真實工資
  7. 貨幣數量學說
    1. 兩種解釋貨幣價值的方法
      1. 視貨幣為商品,主張幣材價值決定貨幣的價值
      2. 貨幣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的多寡
    2. 一國所需貨幣數量的多寡,由以下因素決定
      1. 幣材價值
        幣材越有價值,流通所需貨幣越少
      2. 支付對象的數量或價值
      3. 節省貨幣所使用的工具
      4. 貨幣流通速度
        轉手次數多,貨幣需要少
  8. 比較成本理論
    1. 背後假定
      1. 兩國兩商品模型
      2. 自由競爭
      3. 勞動價值學說或金本位的自動調整機能
      4. 充分就業
      5. 資本與勞動不做國際移動
      6. 生產所需的勞動成本不變
      7. 不考慮調整生產所需的時間
      8. 未討論兩商品間交換比率的決定因素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西洋經濟思想史》〈馬爾薩斯〉

  1. 生平與著作
  2. 馬爾薩斯的時代背景
    1. 主要經濟問題為就貧法、穀物法、金塊論爭
  3. 人口論要旨
    1. 人類必然為食物所限制
    2. 只要人口不為非常有力且明白的限制所阻止,就一定是隨食物之增加而增加
    3. 人口快速增加會遭遇貧窮、罪惡及道德抑制的制止,直到人口與食物維持平衡為止
  4. 分配理論
    1. 地租上漲的原因
      資本累積-勞動的需要-食物需要的增加
      人口增加-食物需要的增加
      農產品需要增加
      農業效率的增加
    2. 支持穀物法的原因
      1. 若取消關稅,導致依賴外國穀物
      2. 高地租會使得土地得到改良
      3. 防止製造業吸收農業人口
  5. 經濟恐慌論
    1. 1815-1818經濟蕭條的三種見解
      1. 生產過剩論,Robert Owen
      2. 否定生產過剩,賽伊法則,李嘉圖
      3. 消費不足論,馬爾薩斯
    2. 賽伊法則
      主張供給能為其本身創造需要,因而否定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及補充支出的必要性
    3. 解決消費
      鼓勵地主階級與不生產階級的消費支出
  6. 馬爾薩斯在經濟思想上的地位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西洋經濟思想史》〈古典學派的創建者-亞當斯密〉

  1. 生平與著作
  2. 亞當斯密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英國,農村人口佔總人口一半,工人占全部就業人口1/3,農業人口仍多於工人,為手工業下的農商時代
  3. 《國富論》的哲學基礎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肯定了hume的道德哲學見解,並把它應用在經濟面,指出每一個人在交換中自由地追求最大利益,並產生了最大的社會財富
    國富論則試圖有體系地解說個人的經濟行為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
  4. 分工與生產
    國富論第一章"分工論"地目的在於探討勞動生產力持續增加的原因與其決定因素

    因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的傾向,使得人類步向擴大剩餘產品交換的社會關係結構,而分工擴大則依賴資本累積,而資本介入之後,生產投入物品與總生產物的物品有別,故必須先解決生產物之價值問題,才能解決社會分配問題
  5. 交換價值與價格
    1. 使用價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
    2. 交換價值-表示因佔取此物所取得的對於他物的購買力
      亞當斯密在此討論三個問題
      1. 各種物品的真實價值如何尺度
        以勞動為單位
      2. 真實價值是由那些部分所構成
        一切物品的價格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
      3. 為何市場價值有時會脫離真實價值
        市場供需原則
  6. 分配理論-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及土地地租之自然率的決定理論
    工資與利潤的高低乃是物價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則為物價高低的結果;故對土地生產物需要的高低對地主所要求之地租的多寡有關聯
  7. 資本累積論
    所得大小及利潤高低決定儲蓄量,而儲蓄又是構成了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故儲蓄必然等於投資
  8. 賦稅原理
    1. 國家的職能限於國防、司法及公共設施
    2. 認為地租稅對於財富累積妨礙最小,最適合負擔政府支出
    3. 指出利潤稅不宜直接徵課,因個人資本量不易確定以及資本可能逃離課稅國
    4. 對工資課稅可能導致勞動需要的減少與經濟活動的衰退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西洋經濟思想史》〈古典學派的先驅者〉

  1. 過渡時期的經濟環境
    1. 產業革命的英國經濟特徵
      1. 工業發展重於貿易順差
      2. 將國內分工論應用到國際上
      3. 低廉工人成為工業發展所不可或缺
      4. 工資降低、工業擴張,產生所得分配問題
      5. 中產階級興起
  2. William Petty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土地稅是重要的來源,但因國家處境與租期長短有所不同
      2. 課稅的原則應能產生使資金自奢侈部門移轉至有生產力的部門
      3. 對依救濟及犯罪維生的人給予津貼有負所得的意味
      4. 認為一國要有適量的貨幣才能使交易順利進行
      5. 不鼓吹貿易順差論
      6. 一國貨幣需要量的多寡由其支付量、銀行制度及貨幣流通速度所決定
  3. Sir Josiah Child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支持人口成長
      2. 主張高工資低利率
  4. Dudley North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反對貿易管制、禁奢令
        認為貿易的目的在於增進彼此便利
  5. John Locke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認為利息是貨幣現象,由貨幣的供需來決定
      2. 貨幣幣材需為參加貿易各國所認同者,故金銀乃成為貨幣幣材
      3. 貨幣數量需與貿易量維持相當比例,才能使貿易順利進行
  6. David Hume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認為貿易是一種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2. 反對以他國為代價來使本國貿易擴張,認為此作為不僅使他國降低進口,反而打擊本國市場。並認為累積金銀,會使得貿易逆差與金銀外流(因國際黃金自動調節)
      3. 認為利率由真實資本供需決定,更認為利率與利潤率互為因果
  7. Richard Cantillon
    1. 生平與著作
    2. 地主主權論
      在Cantillon生活的中古封建制度末期,最主要的生產資源是土地,而土地所有權又會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故全國階級乃需依賴地主而生活
    3. 貨幣論
      一旦考慮及貨幣增量的分配效果,不但價格水準不會同比例變動,而且會改變價格結構(Cantillon effect)
    4. 關於金銀流入是否會引起國內物價上漲
      1. 金銀會製成首飾來藏富於民
      2. 引起物價上漲,在合宜的程度內會促進產業發展
      3. 物價上漲會改善貿易條件,對本國有利
  8. John Law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偏好紙幣與信用
  9. 過渡時期經濟學家的貢獻 
    1. 特點
      1. 未有完整的體系
      2. 財富的定義產生轉變
        勞動與自然資源結合產生財富的新觀念
      3. 從保護論轉為自由貿易
      4. 貨幣數量學說與價格黃金流量調整機能已有雛型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西洋經濟思想史》〈重農主義〉

  1. 重農主義的時代背景
  2. 重農主義的經濟思想
    1. 反對封建的、重商主義的及政府的經濟干涉
    2. 提出淨生產概念,認為只有與自然結合的生產活動才能生產財富或淨生產
    3. 根據淨生產的概念,將社會分為生產、不生產與地主階級
    4. 重視資本的總體經濟分析
  3. 揆內François Quesnay與經濟表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表與經濟政策主張
      1. 經濟表的五項假定
        1. 閉鎖經濟
        2. 停滯社會
        3. 土地私有
        4. 農業經濟
        5. 假定價格不變
      2. 經濟政策主張為經濟自由、單一稅、發展農業
  4. 杜果的經濟思想
    1. 生平與著作
    2. 經濟思想
      1. 認為土地能生產淨生產,且主張對淨生產徵單一稅,其土地所有權源自佔有的歷史事實
      2. 重視自由貿易
      3. 把經濟自由應用於市場決定工資、價格與利率
  5. 重農主義在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
    1. 重視資本在生產上扮演的角色,唯有不斷的投資才能維持淨生產的產生,唯有擴大土地投資才能擴張淨生產的來源
    2. 首先展示全社會產生的生產與流通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西洋經濟思想史》〈重商主義〉

  1. 重商主義的社會經濟背景
    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盛行於西歐封建制度崩潰後,至自由放任思想開始抬頭的期間,大約可說是16、17世紀的兩百年間。
    1. 重要變化
      1. 貨幣的重要性
      2. 交換經濟與商人資本家
      3. 民族國家興起
      4. 人本主義與經濟行為的調整
  2. 重商主義的主要經濟思想
    1. 金銀是最重要的財富
    2. 重視貿易順差
    3. 管制對外貿易
    4. 國內管制
    5. 貨幣分析
  3. 主要的重商主義經濟學家
    1. 翁尼克Philipp Wilhelm von Hörnigk
    2. 孟氏Sir Thomas Mun
    3. 達文南特Charles Davenant
    4. 柯爾貝Jean Baptiste Colbert
  4. 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的評論
    1. 伴隨金融機構的發達,金銀地位的下降為必然
    2. 忽略資本移動以及個別貿易差額對國內產業的影響
    3. 注重人口增加,但忽略機器的發明使得人口成為發展的累贅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理論》〈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建構主義世界〉袁易

  1. 前言
  2. 重新閱讀三本社會建構論之代表作:創立與傳承
  3. Onuf之"我們造就的世界"
    1. 三段論述
      人與社會是相互構成的,是三個不斷循環的階段:人建構社會、社會建構人的行為;第三段則是人與人間的互動形成規則,而社會透過這些規則規範人的行為
    2. 言語行為
      人與人透過言語做互構,促使對方做出回應,而這些言語被稱作言語行為,依照其強度分為:斷言性言語行為、指令性言語行為以及承諾性言語行為
  4. Kratochwil之"規則、規範和決策"
    1. 語言
      語言是形塑規範效力範圍與空間的主要因素之一,透過語言,各方對於規範進行承諾,使規範具有強制力
    2. 規範
      國際上的規範使用是基於一種特別的論述形式,在各方表述範圍內,針對共同期待找出一套行為準則。而這套準則共同理解媒介的邏輯並非一致,因此具有解釋空間
  5. Wendt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1. 三種無政府文化
      源自英國學派,認為國際體系中存在一種相互競爭的思想傳統:霍布斯、洛克、康德,並認為國際政治是建立在一個國際社會之上
    2. 身分
      三種無政府文化的形成取決於一國在另外一國眼中所被認定的身分關係,包括敵人、對手或是朋友;而對於這三種關係的認定,就會形塑出國際政治中不同的文化樣貌
  6. 社會建構論的理論意義
  7. 結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