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從漫畫進入日常生活談起
- 日本漫畫起源
- 長谷邦夫、日高敏、高畑勲
指出,在平安、鐮倉時代有貴族喜愛的繪卷,此為日本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繪畫表現。而《鳥獣人物戱画》此一以擬人化的動物而開展的故事繪畫被認為是現代動畫、漫畫的始祖。
更認為從這些在12世紀具有動畫、漫畫表現形式,精彩地掌握並表現出人們的姿態與表情,具有連續故事性的繪卷可以回答「相較於其他國家,為什麼漫畫與動畫會在日本異常發達?」這個問題。 - 清水勳
則是由民間大眾普遍接受與閱讀漫畫來作為漫畫發展的起源。清水勲認為日本漫畫史的真正開端是 17 世紀開始的江戸時代,特別是從 18 世紀初期(江戸時代中期),這是因為當時漫畫的發展已進入大眾化與商品化的階段。
而12世紀繪卷式的漫畫,則因為純手工上加戰亂頻亂,而難以大眾化。 - 江戸:日本第一個大眾消費時代
- 江戸的商業發展
18 世紀的民間社會是以村、町為基礎,連結了都市與地方社會的各式各樣之小經營的共同體而所成的。這正是以村町為基礎而建構出來的「多重及複合」就是江戸社會的「成熟」之處。要理解這樣的成熟,需要認識以江戸為首的巨大都市,瞭解近世社會中多元化的民眾世界,例如多樣化的職業、多種的職人與商店。而民眾成為了當時文化的實質領導者,其象徵就是歌舞伎與出版文化、浮世繪興盛。 - 江戶的文化消費
日本江戸時代庶民文化的發展所仰賴的是庶民的需求,然而此一需求的條件在於人口與租書業、庶民教育的發展。 - 人口
整體來說,17 世紀江戸前期日本人口呈爆發性的成長,也是日本進入市場經濟化的時期,都市也從政治中心轉為經濟中心。到了18 世紀前半,日本居住在都市的人口數已超過了 400 萬人,大約佔有總人口數的 13 至 14%之間 - 書店、租書店
書籍開始朝向大眾化、簡便化、通俗化與娛樂化發展。因此,歌謠類書籍、藝能書籍、風土地理書籍都大量增加,上升比例從240%到 508%不等。 - 貸本屋(出租店)
貸本屋不僅進行書籍的出版,也會與創作者保持緊密聯繫,形成與作家合作的命運共同體關係
貸本屋與作家的合作關係也不存在那種為了作權而敵對的問題。對於創作者來說,活用貸本屋系統,讓作品得以流通的願望是勝過一切的。這也逐步確立了日本式的出版模式,也就是採取長篇連載創作,以獲得固定的讀者群 - 庶民教育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男性有 4 成以上、女性有 1 成以上是在家庭以外的場所接受過教學的。
在江戸時代,武士階級的小孩是在家塾、私塾與藩校等地接受教育,庶民則是在寺子屋。
而藩校與寺子屋(私塾)在 18 世紀中期之外更是大量增加。有超過九成的藩校是在18 世紀中期之後才開設的 - 林明德認為江戸時代的文化是日本文化史上最發達的時代,其特色有三:
- 是純粹的日本風格。過去日本的文化模仿或是移植了中國隋唐宋元的文化。而江戸時代因鎖國政策,遂能自我發展
- 文化普及於上下各個階層,可說是庶民文化的發達時代。不過於過往文化是貴族僧侶的專利與創造品。
- 文化從西日本轉移到東日本的江戸,更在都市庶民的活力支撐下超越了京都與大阪
- 江戸庶民:町人與職人
- 重論「士農工商」的職業制與身份觀
網野善彦對於戰後日本歷史學界的幾項主流:進步史觀、發展階段論與農村中心主義提出檢討。
提出了經濟的發展動力不在生產力,而在於社會的需求。要關心的對象也不能只看「帶動經濟發展的成年男性」,而也得關注女性、老人、兒童在社會與歷史中的角色等庶民生活史的論述。網野以不同的切入點,重新檢視各地的人口、職業狀況來論述日本社會發展史。
尾藤正英承繼網野的史觀與考察,指出在織田、豊臣時代開始,日本首度出現了兵農分離的制度。除了兵農分離以外,還有農民與商工業者的分離。商人與職人們跟武士一樣住在將軍與大名的城下町或是領內的港町等城市,並被承認具有獨佔各種職業的特權。
這造成了農業生產力上升、商工業發達與領土的一統成為可能,也促進了職業分工專業化發展,也成為了 19 世紀吸收西方技術的基礎。
相對於之前以政治權力者為中心所建構出來,以「公」(國家、組織)為核心的文化,庶民所發展出來的,是一種以「私」(個人內在)為主的文化。 - 町人:從主導商業到參與文化
江戸庶民消費文化是由城市裡的町人與職人所共同建構而成的。
所謂的「町人」即為住在「町」裡的人。此詞最早出現於12 世紀末 13 世紀初,為與行商相對的、住在町中的「坐商」。
廣義指從日本中世初期至明治維新之前居住於城市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狹義上則是專指近世(江戸)的城市商人
王勇從經濟、文化等面相整理江戸時代中期町人文化興起的原因與對於當時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町人興起主因有工商業的發展、都市化的發展、人文精神的萌發、庶民教育的興起、商業出版的興隆,這些因素形成了以商人為主體、都市為基地的社會群體
而且不只是作為「經濟人」更是作為「文化人」創造出以庶民情趣為基調、現實生活為背景的獨特文化。文化不再為上層階級所壟斷,而是根植、誕生於民間。
庶民讀物、大眾藝術則逐漸在江戸社會裡嶄露頭角,而成為江戸文化的象徵。其中,所謂的庶民文化多是表現商人生活的小說。 - 職人:追尋技藝者
職人這個詞所指稱的是江戸時代的手工業者。就現代的日本來說,一般也指稱從事與繼承那些江戸時代所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術的人
乾宏巳認為職人的建設充實了江戸城的軍事機能。也因為當時日本已建立起全國性的商品流通網絡、鄉村也開始需求城市中職人所製作的手工藝品,這也更進一步地影響與加深了城市與農村的分工。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說,職人更是研究江戸時代民眾社會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江戸時代,町人與職人不再只是日本傳統社會中「士農工商」的下層庶民,而是擁有獨立性、支撐江戸消費社會的支柱。
而這樣的獨立性是需要社會的正當性,此正當性也就是明確、具有行動力的庶民意識。 - 浮世繪與漫畫
- 江戸的浮世繪
- 浮世繪是指在1657年之後,一種與江戸的版元(出版商)結合而發展出來的出版美術,主要是描繪其時代風俗
浮世繪的主要顧客乃是喜好新奇的江戸商人,今日的一流作品在明日可無法保證也是一流作品,受歡迎的浮世繪師亦是不斷更替。
在17世紀初,日本開始運用活印刷術。跟手抄本比起來,能有數百倍的廣大的讀者群,也因此刺激了浮世繪的發展。
浮世繪的圖像特色有:
(一)造型的認識。
(二)養成色彩感。
(三)及時攝取大量資訊。
(四)引起對於圖像之後,深層感覺的興趣。
(五)感性的改革。
而這些特色讓日本人的文化感性更加洗鍊與具有融合性,對美的意識也益加敏感
浮世繪有提升庶民教養的教育媒介這樣的機能。經由浮世繪親近和漢的古典、品味和歌俳句等各種詩歌而培養情操、通曉國內外的各種資訊。就像是現代的新聞、雜誌與電視等大眾媒介 - 鳥羽絵與《北斎漫画》
19 世紀問世的《北斎漫画》可說是江戸時代漫畫的代表,也是「漫画」一詞第一次在日本出現在大眾之前。
北斎所用的「漫画」則帶有由「漫筆」轉變而來之意,北斎的漫畫是他對他的人生所見所聞與有感觸的事物的形象化。北斎的漫畫是他對他的人生所見所聞與有感觸的事物的形象化。
19 世紀的《北斎漫画》結合了浮世繪與戲畫,是綜合了當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關心的事物加以描繪、表現的傑出作品
清水勲分析了《北斎漫画》的三大特徵:(一)繪畫的基本在於正確地描繪萬物。(二)以諷刺或遊戲之心去表現出人類社會的景象。(三)繪畫是將幻想加以圖像化的快樂世界。
日本的江戸時代是一個識率甚高的時代,而浮世繪、戲畫正是這一時代裡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漫畫成為大眾讀物而急速發展的時代。 - 幕末的諷刺畫
政治諷刺畫所表現出來的民眾情感通常是不滿、憤怒與悲痛的。浮世繪為江戸庶民文化的代表,也是最能表現出庶民心態,關心事物的媒介,同時漫畫的發展也是扣連於浮世繪的。
南和男指出浮世繪在幕府末期的表現中心就是諷刺畫。
幕末時期,伴隨幕府權力衰退,與幕府反而大力推動以「天保改革」為首的各種對於民間社會的規範,人們對於政治的批判日益顯。
幕末的諷刺畫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
首先是天保改革的《源賴光公館土蜘蛛作妖怪図》
後來是安政時期江戸大地震的鯰繪、
最後則是戊辰戰爭的諷刺畫。
從《藤岡屋日記》的紀錄來看,當時銷售出去的諷刺畫足足超過了 30萬張以上 - 漫畫與江戶庶民文化
- 漫畫作為一種表現
從17至19世紀的江戸戲畫之發展有幾項重點
(1)在16世紀以來出現的簡略、誇張、擬人化的表現基礎之上,在17世紀增加了分格表現、對白台詞。
(2)18世紀初期登場的鳥羽絵造成轟動,鳥羽絵風格為全國皆知。
(3)18世紀後半出現以妖怪畫為主題的書籍,其奇特的型態與富有動感的姿態豐富了戲畫表現。
(4)出現草画、麁画、略画、鈍画等各種戲畫風格,增進了表現的豐富性。(5)19世紀初期登場的《北斎漫畫》第十二編中畫了諷刺貴族、武士等權力階級的諷刺畫,確立了新的戲畫表現方式。
(6)天保期陸續出現三枚続、二枚続等大型的諷刺畫,不管是在內容或是構圖上都是相當細密且大膽的戲畫表現。
(7)諷刺畫為了進行權力抗爭與批判幕府而在內容與表現上都更加複雜。
(8)戲畫表現引入了役者絵‧死絵‧春画‧判じ絵‧広告絵等類型而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戲畫的存在
除了戲畫文本的圖畫特性與內容的精神性外,當時還有出版相關的戲畫技法教學書籍,讓大眾不只是看,還可以嘗試自己畫;或有解說戲畫的圖解引,讓大眾更容易瞭解戲畫的內容 - 江戸庶民文化與明治的近代化
對於江戸庶民文化與日本明治西化運動的關係,沖浦和光直陳對於在 19 世紀初的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進入鼎盛時期的源自民間的「民眾文化」的評價關係到我們如何面對日本近代化的內容。大致上當時的民間
庶民文化發展重點有:
(1)書籍出版數量達到世界之冠,三大都市(京都、江戸、大阪)與地方城市的出版業亦正式成形。
(2)由掌握了經濟實權的町人階層所主導的各類信用制度建立完成。全國性的市場資訊流通架構亦建設完成。
(3)各地普遍設立「寺子屋」(私塾),包含地方在內,估計約兩萬所。算數的普及率與讀寫方面的識率不斷提升。
(4)形成就學獎勵與技術振興的風氣,甚至擴及地方的農村。
(5)港町、宿場町、門前町、礦山町發展成形。伴隨而來的是交通網路的建設。民間出現「旅行與巡禮」熱潮。
(6)以「惡所」為中心的都市盛場(遊女町和芝居町)發展成形。歌舞伎、人形淨琉璃等「藝能興行」(技藝、戲劇表演)發展到最高峰,甚至擴及偏遠地方。(7)「民間信仰與民俗表演」透過民間的陰陽獅、山伏、神巫(演奏祭神樂曲的巫女)、遊走各地的遊行者與遊藝民持續在各地演出。
(8)由遊里的「美人畫」與歌舞伎的「役者繪」(演員肖像)為兩大主題的浮世繪,因為描寫惡所風俗而獲得廣大民眾迴響,同時也為十九世紀歐洲印象畫派與新藝術帶來莫大的衝擊與影響,並獲得西方高度評價。
町人文化自 17 世紀末葉的元祿年間開始,逐漸掌握了工商業的實權,形成一股新興勢力。日本完全不同於西方社會的特殊「大眾社會」,就在這股新興勢力的主導下建立完成。
倘若我們將明治維新視為近代日本政治發展的起點,那麼這個包含了經濟、社會、文化的「近代起點」,即是以 18 世紀後期至 19 世紀初期為基礎的,而其中屬於「文化」的起點正是上述的這段文化、文政年間。
Pon 指出,相對於江戸庶民文化,明治政府不是為了響應庶民的願望,而是為了對抗外國的威脅。它首先想給予國民一種能夠支撐民族一體感的本國形象。同時不是把「傳統」當作發思古之幽情的動力,反而力使「傳統」包含的文化特異性為現代化服務。
這就使得江戸文化和農民習慣皆被認為是次要的東西,而隱蔽起來,或在現代化的名義下予以排除 - 結語:漫畫的社會基礎與進入明治社會
- 江戸的漫畫不只是一種令人發笑的讀物,還傳達了當時的時代氛圍與精神,表現出人們的感覺與情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那個時代裡庶民的日常生活。
諷刺畫更以自身作為媒介,跨越了近世身份制度的限制,形成新的一種階層,成為在近代明治時期以來輿論得以成立的前提
本文正是以漫畫的大眾化來談漫畫作為一種商品與大眾消費文化的面向。先以江戸時代日本的人口、商業發展與物質文明眼,關注於江戸時代大眾消費已開始變為日常生活,漫畫的大眾化正是在此社會氛圍中逐漸成形的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簡單說起來,就是在社會變富裕之後,有閒階級開始變多,娛樂開始發展,所謂的庶民文化也開始形成,自然受到政府的關注,最後政府一邊近代化,一邊剷除異己,慢慢進入近代社會。
這篇把漫畫放在大眾文化中來談江戶時代,連接到新興階級(手工業者跟商人),接著談論各種漫畫形式(浮世繪等等),最後談到政府對此的壓制。
我覺得簡單說起來,就是在社會變富裕之後,有閒階級開始變多,娛樂開始發展,所謂的庶民文化也開始形成,自然受到政府的關注,最後政府一邊近代化,一邊剷除異己,慢慢進入近代社會。
這篇把漫畫放在大眾文化中來談江戶時代,連接到新興階級(手工業者跟商人),接著談論各種漫畫形式(浮世繪等等),最後談到政府對此的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