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精神官能症的文化與心理內涵
- 隨著時代與文化,"正常人"的內涵不斷刷新與變動
神經病一詞雖然源於醫學術語,但是在使用中,卻不可避免帶有文化內涵 - 理解文化內涵,才能真正了解個體人格特徵
精神疾病意味著偏離了該文化的正常行為模式,然這只是判別的其中一個標準
另一個判別是幾乎所有精神疾病都有某種抑制作用,以下是常見的兩個特徵: - 固執的反應方式
面對不同情境時,精神病患者缺乏靈活的反應方式,他們難以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反應
不過只有在偏離文化模式時,才能說固執是精神疾病的表現 - 潛能與成就
一個人的潛能與在現實生活中取得的成就有一定差距
如有足夠的天賦與有利的外部條件,卻仍一事無成,就能看作是其表徵
精神病患者常常覺得,阻擋他前進道路的人,就是他自己 - 衍生精神疾病的共同因素-焦慮
精神疾病的衍生,都源於一個共同基本因素-焦慮,以及為了壓制焦慮而產生的防禦機制。
*文化大眾防禦機制:每一種文化都包含恐懼和防禦因素,其會以制度形式出現,如禁忌、儀式等
區分病態人格防禦機制與文化大眾防禦機制的因素: - 精神病患者除了要承擔文化加載的恐懼之外,還要因為個人生活環境的差異,而負擔一些偏離文化模式的恐懼。
並負上超過正常人所要承擔的代價,去維繫他的防禦機制
最終導致他的成就落差。 - 我們不一定能透過表面現象觀察到其苦痛,甚至連其自身都不一定能意識到其恐懼。
- 判別精神疾病,必須結合心理學與社會學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恐懼和防禦看成是精神疾病的內在驅力之一,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程度和性質上,是否也偏離了其內在的文化中,必然帶有的恐懼與防禦措施
精神疾病的衝突和同種文化必然存在衝突,這些衝突發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時,會更加突出,而他所採取的解決辦法,在同文化的他人看來,會顯得病態。 - 對精神疾病的描述
精神疾病是由恐懼、對抗這些恐懼的防禦措施,以及為了緩和內心衝突,努力尋求妥協時導致的心理紊亂。
並且,透過外在觀察可以看出,只有當這種心理紊亂極大偏離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共有行為模式,才能稱之為"精神疾病"。
第二章-為何我們談起「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 精神官能症影響人格的兩個方向
- 情境精神病
其所處的外在環境出現衝突,使其本身出現病態反應模式,然該人格並沒有損傷 - 性格精神病
其心理紊亂源於性格變態 - 甚麼是「我們時代的精神病人格」
其不僅意味著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著共同基本特徵,還指出其本質是由我們時代和文化中的各種困境所造成。 - 精神疾病的五大病態態度
- 給予和獲得愛的態度
精神疾病患者極度渴望愛和讚賞的意義,以至於完全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更不會去考量當事人的評價究竟對自己有沒有意義。 - 自我評價的態度
其內心會產生不安全感,也就是自卑與不滿足感。
毫無依據的為此憂心,甚至為了隱蔽這種自卑感,而過於誇張的出風頭,藉由獲得文化中的肯定來贏得他人和自己的重視。 - 自我肯定的態度
自我肯定常常與各種明顯的抑制作用有關。
精神病患者會大量抑制自己表達願望或要求、發表意見、與他人的接觸等 - 自我肯定
指的是以行動來肯定自己或自己的想法,且不包含任何不正當的慾望、追求。 - 攻擊性
與自我肯定相反,其行動充滿了反對、攻擊、貶低、侵犯他人,或者其行為是各種形式的敵對。
兩種表現形式: - 充滿攻擊性、表現出喜歡支配、挑剔、欺騙別人
這種人偶爾會意識到自己的攻擊傾向,大多數無法察覺 - 容易感覺到自己被騙、被管制、被責怪,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處於屈辱的地位
- 性慾
性方面生活的怪癖,一種是對性行為的強迫需要,一種是對性行為的抑制傾向。
第三章-甚麼是「焦慮」?
- 焦慮是精神疾病的動力中樞
- 焦慮與恐懼
致使恐懼產生的危險是明顯的、客觀的、外在的
引起焦慮的危險是隱晦的、主觀的、內在的
精神病患者的焦慮情緒,並不是由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危險所引起,而是由內心感受到的處境引發。因此,努力發現某些處境對精神病患者的具體意義,才是心理治療的主要任務。
但我們不僅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焦慮,同時還可能意識不到這些焦慮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 在我們的文化中(推崇理性、貶抑非理性的文化),透過自我欺騙來掩蓋焦慮的方式
- 將焦慮合理化
將焦慮轉變為合理的恐懼,並以此為藉口逃避責任
最終無法排解心中的焦慮,只因他以為自己可以在不改變態度的情況下,得到改變帶來的益處 - 不承認焦慮
否認焦慮的存在,就是在意識中完全否定焦慮,但這樣做根本不能真正化解焦慮
而這些焦慮會伴隨生理現象出來
但也有可能在意識到焦慮後,又自覺的否認焦慮,並妄想以這種方式戰勝焦慮。
實際上,這不僅沒有改變人格的基本驅力結構,且一旦內在紊亂的表徵消失,患者也同樣喪失解決紊亂的必要驅力。
如部分精神病患者的攻擊傾向,來自試圖克服內心膽怯的表現 - 麻醉自己
透過明目張膽的酗酒、服用藥物,或採用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的其他方式來達到
如瘋狂工作、性行為等來麻醉自己 - 盡量躲避所有可能引起焦慮的思想、情感、衝動和處境
將一切可能引起焦慮的環境、思想和感受規避掉,是所有方式中,屏蔽焦慮最徹底的一種。 - 抑制狀態 inhibition
不能做、不能感受、難以思考某些事情就是抑制狀態,其作用就是避免做某些事情而引發焦慮。
人們往往難以自覺、意識到任何焦慮,也沒能力憑藉有意識的努力克服抑制狀態。
而抑制狀態通常會以十分奇特的方式表現出癔病型功能喪失 - 三種無法使我們意識到抑制作用的因素
- 當某種抑制作用強大到使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和衝動時,我們根本無法注意到這種抑制作用
- 當抑制作用在個人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時,就會阻止我們意識到抑制作用
- 當個人的抑制狀態與文化提倡的抑制形式相符、與現存的意識形態相合,這個人也許根本就無法意識到這種抑制作用
- 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
- 參與那些讓我們感到焦慮的活動,會讓我們感到緊張、疲勞甚至是精力衰竭
- 與某種活動有關的焦慮,會損害與這種活動相關的功能
- 與某種活動有關的焦慮,會破壞這種活動可能產生的歡愉感
- 精神疾病越嚴重,患者的抑制傾向就越多,其產生的作用也就越微妙和巨大
第四章-焦慮與敵意
- 對焦慮的進一步探究
這種強烈的危險感和對這個危險感無能為力的態度,究竟是由甚麼樣的心理環境產生出來的呢? - 敵對衝動,是我們時代構成並引發病態焦慮的根源
第一種偽裝-壓抑作用
當我們壓抑敵意時,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是正常的,這使得人們在本應戰鬥時,或至少是被預期需要戰鬥時壓制了自己的戰鬥傾向。
透過壓抑作用,令人感到害怕的敵意從意識中消逝或者被阻擋在意識之外。但是並沒有被消除,只是脫離了個體人格的正常結構、被分裂出來,因此也不再受到控制。
而這種被壓抑的敵意不僅會隨著時間,透過外部途徑逐漸強化,也會在當事人心中烙下印記。
烙印意味著: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發生的事情,但是卻同時沒有自覺的意識到
第二種偽裝-投射作用
個體偽裝這種破壞性衝動不是來自自身,而是來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
從邏輯上來講,敵對衝動投射的對象,恰好就是這些敵對衝動針對的對象。
結果就是,被敵對衝動投射的對象,就被冠上投射者心中那些可怕的成分。
(敵對衝動受壓抑後再向外投射,通常並不會投射到實際引起敵對衝動的那個人身上,而是會投射到別的事務上。)
投射作用的另一個附帶功能是自我辯解
如A想傷害B,會認為不是自己想要傷害B,而是B想傷害自己
壓抑敵意促使這些心理過程的結果,就是引發焦慮情緒的原因。
事實上,因壓抑而引發的心理狀態,恰好就是典型的焦慮狀態。 - 壓抑敵意所產生的四大類心理焦慮
A:感到危險是來自於自身內部的衝動(壓抑作用)
B:感到危險是來自於外界(投射作用)
I:感到危險是指向自己
II:感到危險是是指向他人
上述排列成四種(AI、AII、BI、BII)心理焦慮
焦慮與敵意是相互交織,而不一定是敵意引起焦慮,而是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輪迴。 - 荷妮與佛洛伊德的三大分歧
- 佛洛依德的觀點
第一、壓抑衝動(性衝動)導致焦慮
被壓抑的性能量會產生內在生理緊張感,繼而轉變為焦慮
第二、焦慮(精神疾病焦慮)是由於某些衝動產生的恐懼引起,因為挖掘並縱容這些衝動,會招致外在危險
(但是佛洛伊德並沒有考察是否壓抑了這些衝動,而是針對放縱這些衝動會導致外在危險的恐懼,以及其成因)
第三、焦慮僅僅發生在童年時代,它始於佛洛依德認為的出生焦慮,繼之則有對閹割的恐懼,這些焦慮都基於童年時代的幼稚反應。 - 荷妮的觀點
除去佛洛伊德第一觀點中的"純粹生理學基礎",並與第二觀點結合起來。
得出"產生焦慮的主要來源便不是恐懼產生衝動,而是恐懼受壓抑的衝動" - 對佛洛伊德第二觀點的意見
認為性不是焦慮的特殊來源
主張性衝動引發焦慮的機率,極大程度取決於現存文化對待性的態度 - 對佛洛伊德第三觀點的意見
認為焦慮不是幼稚的反應,發生在童年時代的態度,也都不是幼稚的態度
主張從早期焦慮到成年怪癖,存在著一條不間斷的反應鏈
幼年的焦慮毫無改變重現在成人階段,是較為罕見的案例
第五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結構
- 精神疾病患者生處環境的特徵
兄弟姊妹之間的忌妒情緒,以及對父母任何一方的忌妒情緒,都會對神經質的孩童產生極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會在她往後的生活中持續作用。
以該書的觀點,文化中包含可能產生伊底帕斯情節的因素,如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在情感缺失的情況下,將自己對愛的需求釋放到子女身上。 - 孩子壓抑對父母敵意的種種內涵
- 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在2-3歲以後,兒童的依賴性會發生至關重要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佔絕對優勢的生物性依賴,會逐漸轉變為對心理、智力、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依賴。
處於依賴狀態的孩子很可能會把引起反抗的所有原因都歸結於自己,並因此譴責自己,繼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 因為我怕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兒童的恐懼可以由威脅、禁令、懲罰,或親眼看見的暴怒場面直接引起,也可以由間接恐嚇引起,使其越是不敢表現出其敵意 - 我必須壓抑自己的敵意,否則我就會失去愛
當父母缺乏對子女真誠的愛時,他們往往會在口頭上加倍強調自己是如何愛孩子、如何願意為孩子嘔盡心血。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為緊抓住此種愛的替代品,而不敢有任何反抗心理。 - 我必須壓抑敵意,否則我就是個壞孩子
孩子除了害怕破壞與父母的關係,而不敢表現出敵意。
文化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孩子會因為對父母產生敵對感、表現出反抗而感到內疚和自責,甚至會覺得自己有罪。 - 作者認為,幼年焦慮雖然是形成精神疾病的必要因素,但是並非充分原因,持續增加的焦慮,會推動足以構成精神疾病的內在過程。
個人對環境因素做出的強烈反應,會凝聚成一種性格態度-基本焦慮,其本身不構成精神疾病,卻是培育出精神疾病的土壤。
基本焦慮,意味著脆弱不堪的自信心基礎,它在人們的內心播下了潛在的衝突種子,讓他們既想依賴他人,又因懷疑和敵意而難以依賴他人。
結果就是,他們得花上大量的精力,去尋求安全感
儘管基本焦慮涉及的對象是人,但是在顯現時卻可以完全與人脫離,轉變為一種受到雷雨、病菌威脅的感覺,或者轉變為自覺命中注定,在劫難逃的感覺 - 情境精神病
是指個體對實際情境中的衝突所做出的病態反應,而患有情境精神病的個體,其個人關係並未受到干擾。
在其中,能發現衝突情境與精神病反應之間存在著恰當的關係 - 性格精神病
由於已經存在基本焦慮,一點誘發因素,也可能引起性格精神病最強烈的反應 - 如何區分健康人與精神病患者間的基本焦慮與基本敵意
成熟健康的人,不會因為這些人類缺陷而感到無能為力,也不會像精神病患者那樣不分青紅皂白,他們仍然能夠與他人建立真誠的友誼和信任。 - 解析人們對抗基本焦慮的四大手段
更常見的是,不只透過單一手段,而是同時透過幾種互不相容的方式,從巨大的潛在焦慮中獲得安全感。 - 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
獲得任何形式的愛,是一種對抗焦慮強有力的手段 - 如果放棄了自己的絕望,就不會受到傷害
如果這種順從態度無關制度或人,就會把遵從的對象一般化,從而表現為順從所有人的潛在願望、避免可能招致的敵視。
這種態度,也能用於"藉由獲得愛得到安全感"的目的之上
透過徹底的順從,才能獲得安全感,因為他們的焦慮如此之大,以致對愛徹底喪失了信任,也被完全拒之於獲得真愛機會的門外。 - 如果擁有權力,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
憑藉獲得實質的權力、成就、所有物、尊崇和優越的智力來贏得安全感 - 如果後退,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我
從生活世界中推縮出來,脫離他人,避免自己的外部或內部需要受他人影響 - 作者認為精神疾病是,個體為了壓抑"個人願望與社會壓抑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焦慮",而導致一連串難以抗拒的矛盾情緒時,才會產生精神疾病。
第六章-對愛的病態索求
- 不同的內在驅力,造就不同的感受與行為
所有內在驅力,都可以用來對抗焦慮、為獲得安全保護
一般來說,追求安全感既可以與本能驅力同樣強烈,也可以產生同樣強烈的滿足感 - 影響精神疾病的驅力:對愛的渴望、對權力與控制的渴望
為逃避自己感情上的困境-既對他人懷有基本敵意,又需要得到他人的愛。
因此精神病患者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把追求愛當作保護自己的手段,因此意識不到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在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時,精神病患者還會遇到另一種基本障礙。
儘管他可能獲得了所需要的愛,那怕是暫時的,但她並不能真的接受這種愛
因為受到基本焦慮驅使,不得不尋求愛來保護自我的人,獲得他所渴望的愛,機會非常渺茫。
而產生這種需求的情境,本身就妨礙了滿足這種需要。 - 愛
那種不需要對方付出的情感,也不能稱之為愛。
因為表現出這種想法的人,流露出來的正是自己不願意給他人愛,而不是對愛有成熟的看法和信念。 - "愛"和"對愛的病態需要的區別"
在真正的愛中,最主要的是愛的感受
在病態的愛當中,最主要的是安全感的需要,而"對愛的錯覺"不過是次要的感受。
第七章-再論對愛的病態索求
- 對愛的病態渴求特徵
- 無法獨處
這些人體現了與人接觸的必要,因為他們隨時都有漂泊無依、四處漂泊的感覺,所以與任何人接觸,都會成為他們的安慰。
他需要的是安全感,透過別人在身邊來滿足安全感。
為此,他們付出的代價是-順從的態度和情感上的依賴 - 永遠無法滿足對愛的需求
精神病患者有種永不知足的性格特徵,表現在貪得無厭、瘋狂搶購、狼吞虎嚥,以及迫不急待等 - 三大類型對愛的病態渴求
- 對愛的需求不滿足
精神病患者想要獲得的就是愛,無論他們採用什麼方式或手段。 - 對愛的需求與一般的貪婪交替發生
他們一旦遭遇失敗、不能透過某種關係得到愛,就會逃避、遠離所有人
為了不讓自己依附某個人,就強迫自己依賴其他事物,所以不停的進食、購物、閱讀等。 - 對愛的需求不明顯,只表現出一般的貪婪
患者過早遭受巨大挫折和打擊,導致他們已經對任何愛都充滿懷疑。
他們的內在焦慮太過深刻,以至於只求不遭到任何正面傷害,就會心滿意足。
比起愛,更專注在實質面上,直到大部分焦慮消除後,才有可能去追求愛。 - 永不滿足的愛的特殊表現方式
病態忌妒:一直害怕失去對方或者對她的愛的佔有欲,因此若對方產生其他興趣,對她來說都是潛在的危險。
而童年時代無法克服的過份忌妒心里,正是由於兒童也處在成年人所處的病態環境裡。
在此時,兒童已經產生了由基本焦慮推動、對愛不知足的需要。 - 你愛我而不能計較我任何不好的行為
這種願望是對安全感的追求,精神病患者內心深處十分清楚-自己滿懷著充滿敵意和過分的要求,一旦敵意暴露出來,對方就會收回愛,甚至憤怒的進行報復,因此,他們對此非常恐懼。
他們的態度是:愛一個可愛的人十分容易,並不能說明任何事情,那些真正的愛應當能容忍對方任何激怒人的行為 - 希望被人愛但不會給予回報
這種願望出於精神病患者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感受溫暖,也沒有能力給予愛,同時也不願意去感受和給予任何愛。 - 對方喜歡我,只是為了得到好處或滿足
此類病患會忌妒對方從自己這邊得到了滿足,會覺得自己之所以被愛,只不過是對方為了獲得這種滿足。 - 對無條件的愛的要求,其內涵是冷酷而自私的,他清楚的顯示出:在精神病患者對愛的要求背後,其實隱含著一種內在敵意。
這種內心的矛盾,阻攔著他們去得到需要的愛。
第八章-獲得愛的方式和對冷落的敏感
- 對冷落的恐懼,造成對愛的病態需求的惡性循環
冷落感和惱怒感之間的關聯往往處於無意識狀態,這種情況極易發生,因為冷落感可能十分輕微,根本不會被人察覺。
惡性循環:
焦慮→需要獲得安全感→過分需求具有排他性的無條件的愛→無法實現要求而產生強烈失落感→用敵意對失落感做出反應→因為害怕失去愛而壓抑敵意→壓抑造成瀰漫性憤怒→焦慮持續增長
這樣的循環,本來是用來對抗焦慮的手段,卻反過來產生了新的敵意和焦慮。 - 精神病患者獲得愛的四大方式
這四種依次排序獲得愛的方式,表示了逐漸增加的敵意。 - 收買拉攏
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我那麼愛你,所以你必須要回報我的愛,甚至為了我的愛犧牲一切
這一類型的人會在戀愛關係中陷入依賴對方的痛苦,導致關係處於危險境地。 - 乞求同情
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你必須愛我,因為我正遭受痛苦,而且無依無靠
透過乞求同情的方式獲得愛,說明病人預先具有"自認為無法以其他方式獲得愛"的意識。
這種意識可以理解為:不相信愛
也可以理解為:在某些環境下,愛只能透過乞求同情來獲得,而不是其他方式 - 追求公正
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事情,你應該為我做點甚麼
這樣的狀況,主要是他無意識地將要求他人做的事情放在自己頭上,這並不是欺騙,因為他們的確有自我犧牲的傾向。
他們缺乏對自我的肯定、總是以失敗者自居、總是寬以待人,也期望能得到別人的寬容。
另外,他們也會透過使對方產生罪惡感或者內疚感,讓自己的要求顯得正當有理。 - 威脅恫嚇
精神病患以威脅的方式讓別人認可他的要求,只要這些要求有機會滿足,他們就不會動用威脅手段。
可是一旦發現沒有成功的希望,在絕望和報復心的驅使下,他們就會展開種種威脅。
第九章-在愛的病態需要中,性慾的作用
- "焦慮"與"對愛的需要"兩者間的關係
其一連串的反應:
問題出現了→討論這個問題讓病人對醫生產生了強烈敵意→病人開始仇視醫生,夢見希望醫生死去,但隨即壓抑自己的衝動,變得非常害怕→出於安全感而緊緊依賴醫生
當這些反應都一一發生過後,敵意、焦慮以及隨之加重對愛的需求會慢慢淡化。
對愛的需要,會頻繁而規律得隨著焦慮發生而強化,乃至於我們可以完全將他視為預警信號。 - 性慾與愛的需求
當他們形成"自己根本不能獲得愛"的信念,那麼肉體接觸就會被當作感情交往的替代品
對他們來說,性關係成為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重要管道。
事實上,大部分有關性慾的現象,都與性慾毫無關係,那只是對安全感的慾望
除了性之外,睡眠、強迫性進食、飲酒,都可以作為逃避內心衝突的手段。
第十章-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追求
- 對愛的需求,是透過與他人建立更緊密的接觸獲得安全感
而追求名望、財富,則是透過加強個人地位獲得安全感 - 正常的追求權力,源於力量
病態的追求權力,源於虛弱(焦慮、仇恨、自卑)
在我們文化中的精神病患者之所以追求權力、名望和財富,是因為這些東西能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提供很大的安全感
作者發現,往往在證明了無法透過愛追求安全感,才會產生對權力、名望、財富的追求 - 透過病態追求權力、名望和財富,形成對抗焦慮的保護措施
追求權力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去對抗孤立無助的無安全感狀態
追求權力可以形成一種保護,用來對抗那種自覺無足輕重或被人看得無足輕重的危險 - 既希望控制自己,又希望控制他人
這種類型的人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證明自己出了錯,也會變得十分惱怒。
他們必須掌控一切、必須知道的比別人多,這種態度有時候明顯得令人尷尬。
另外,強調自我控制有一個重要表現,那就是反感任何能擺佈自己感情的事物 - 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願望
他們會將"不合自己期望的行為",看做是"不被人需要"的表現,而不是意識到這是基於對方沒有按照他的設想形式產生的憤怒心理。 - 絕不讓步的態度
精神病患者總會在心中堅信這個世界會為他改變,而不是他為世界改變。 - 病態追求的敵意表現
- 權力-獲得安全感對抗懦弱
敵意展現為支配別人
強迫性支配欲會帶來更深一層的特性,也就是:他們無法與人平等共處。
這類型的人要麼領導別人,要麼就會六神無主、茫然失措。
其軟弱無能的狀態,可能是用來確保自己的支配地位,或者只是表現出不能支配別人而產生的敵意。 - 名望-獲得安全感對抗恥辱
敵意展現為侮辱他人
精神病患者羞辱別人的傾向會受到強烈壓抑,因為精神病患者敏感的感受到自己被羞辱時有多麼痛苦,以及如何渴望報復,所以病人會本能的害怕別人也有同樣的反應。
即便如此,精神病患者也可能無意識間,表現出羞辱別人的傾向。
其表現為:無意間輕視、怠慢別人等等
最後,在崇拜別人的傾向背後,也可能隱藏羞辱別人的傾向。 - 財富-獲得安全感對抗貧窮
敵意展現為剝削他人
這種剝奪別人的傾向,會伴隨著羨慕和忌妒。
(在普通人的忌妒中,是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同樣的好處,而在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裡,他的忌妒卻是不願意別人得到這種好處)
另外此種傾向,源自不正常的人際關係,也會回頭加深這種不正常關係。
會使其無意識地在能得到好處的對方面前,產生不自然或羞怯的狀態。
如果精神病患者的抑制作用十分嚴重,乃至於滲透到人格結構中,就會在整體上無法獨立、必須依靠別人的供養生活。如此,他就會過一種類似寄生蟲的生活,並透過這種方式滿足剝奪別人的傾向。 - 阿德勒的解釋
認為這些追求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面向,本身不需要任何解釋說明
其強烈的原因是"自卑和生理上的缺陷所導致" - 佛洛伊德的解釋
認為這些追求是死亡本能的表現
第十一章-病態競爭
- 在我們的文化當中,繼承地位與財產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
透過個人的努力,相互競爭,這種競爭以經濟為中心,幾乎輻射到所有的社會活動,並滲透到愛情、社會關係和遊戲之中。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在精神患者的內心衝突中,競爭一直佔據核心地位 - 病態競爭與正常競爭的三大區別:
- 習慣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
對精神病患者來說,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超過其他人"
他真正關心的問題,從來都不是他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這件事能否給帶來預設的成功和名望。 - 讓自己顯得獨一無二,且自己的目標總是最高的
精神病患者的野心遠不止於要比他人取得更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要讓自己顯得獨一無二;與此同時,他可能認為和他人相比,自己的目標總是最高目標。
不管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野心,精神病患者對野心所遭到的任何挫折都十分敏感。如果不能滿足自己的高期望,就算成功了,他們依然會覺得失望。 - 只有我才應該是最漂亮、最出色、最成功的人
具有病態野心的人更看重的是擊敗別人,甚至比自己取得成功更重要
他的這種心態,可以清晰的投射出這樣的信念"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而這正是"只有我才應該取得成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 這些隱含在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追求中的所有破壞性衝動,都可以劃入競爭行為的範疇。
對精神病患者而言,這種詆毀、剝削、欺騙他人的能力,對他而言已經是一種優越和勝利的象徵,如果不能侮辱、剝削、欺騙他人,無疑就是一種失敗。
這種不能佔別人便宜而產生的憤怒,基本都是源於這種失敗感。 - 病態競爭對兩性關係造成的危害
精神病患者挫敗、壓制、侮辱對方的病態傾向,在戀愛關係中有很重大的作用。
性關係成了制伏和貶低對方或被對方制伏和貶低的手段,而這個性質,顯然與性愛關係的本性完全相悖。 - 掩蓋病態侮辱和挫敗他人衝動的兩大主要方式
- 透過崇拜、讚美來掩蓋
- 精神病患者的英雄崇拜在於:事實上,他是兩種傾向的妥協
一種是不考慮其價值所在,僅僅是盲目崇拜成功(因為這也是他自己的願望)
另一種則是用崇拜偽裝,掩蓋自己對成功者的破壞性渴望。
這種反應更常見於女性,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文化-習慣把成功視為男人的領域 - 破壞性競爭加劇同性戀傾向
他提供了一種衝動,讓人完全不和異性接觸,這樣就避免了和同等的對手進行性競爭。
其次,由此而引發的焦慮需要獲得安全感,就如同我們曾經指出-對安全感和愛的需要,通常是他們緊緊抓住同性伴侶不放的關鍵原因 - 總之,用愛或崇拜補償挫敗他人的衝動,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避免讓自己意識到這種破壞性衝動;
透過和競爭對手之間製造巨大懸殊差異,來達到消除競爭的目的;
分享成功的體驗,或者參與到成功之中;
安撫競爭對手以此來躲避對方的報復。 - 憑藉懷疑、讓這種衝動理智化
第十二章-精神疾病與逃避競爭
- 精神病患者的矛盾內在:追求野心與對愛的追求
精神病患者會去追求兩個互不相容的目標:一方面,他極具攻擊性的追求"唯我獨尊",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渴望被人所愛。 - 精神病患者如何解決內在衝突
- 合理化支配欲,以及因無法滿足支配欲而產生的怨恨
這是一種防禦態度,基於迫切需要解決某種問題的內在壓力而產生,而這種內在壓力,歸根究底還是由焦慮產生。 - 限制自己的野心
- 自賤作用belittliing
在精神病患者自己的想像之中,與"真實或臆想的競爭對手"之間製造出不可跨越的距離,透過把他人置於高不可攀的地位,也可以透過把自己置於極低的位置,如此一來,所有競爭念頭和競爭企圖,就會顯得荒唐可笑。
這些自卑感的價值就在於:透過自我貶低來讓自己顯得低人一等,並以此限制自己的野心,來緩和與競爭心理相關的焦慮。
(遭到貶低的能力,通常也是他強烈渴望超越他人的能力) - 自卑感
自卑感的基礎來自對自己實際成就的高度幻想,以此來對照自己現實的實際成就,由此產生的巨大差距,使得自卑感得以膨脹。
他們會以幻想來補足高漲的野心和貧乏而可憐的現實之間的差距
這些誇大的幻想有著重要的功能,掩蓋了讓她難以忍受的虛無感,讓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又不需要參與任何競爭,也就避免了失敗或成功帶來的危險。不管他們是多麼脆弱和不穩固,但是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講,卻是支撐自尊心的台柱。
這些誇大的幻想,同時也強化了逃避傾向,同時以敏感為導體,引發更大的憤怒,焦慮也會隨之加劇。 - 病態競爭中,焦慮產生的後果
- 恐懼失敗
精神病患者這種恐懼更多源於猜疑,他擔心別人知道自己冷酷無情的野心後,會更鄙夷他的失敗。
而比失敗本身更令他恐懼的,是他已經表示出正與他人競爭的事實,顯露出他希望獲得成功而做出的努力,但是結果他失敗了。
如果恐懼偏重於失敗本身,他就會加倍努力、不顧一切避免失敗
如果恐懼偏重於自己的野心被揭露,他就會對一切事物不敢興趣 - 恐懼成功
精神病患者對成功的恐懼,源自於擔心被他人忌妒而失去所愛的人
精神病患者的內在衝突,一方面來自想要高人一等、狂熱而又不可拒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則來自一旦開局不錯、進展順利就必然自我抑制的巨大強迫性。 - 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惡性循環
精神病患者會不自覺的懷著痛苦的敏感,把現實生活中和幻想不符的無數瑣事放在心上。
他們很容易體驗到傷害、藐視、冷落,並針對這些感受,回以復仇般的憎恨心理 - 惡性循環:
焦慮、敵意、受傷的自尊心→追求權力、名望或財富→逃避競爭的趨向(亦有自我貶低的傾向)→由此導致的失敗以及在潛能及成就之間出現的差距→膨脹的優越感(亦有忌妒心)→不斷增多的妄想(亦有對忌妒的恐懼)→越來越敏感→(亦有新產生的逃避傾向)→越來越多的敵意和焦慮 - 精神病患者譴責他人的傾向
精神病患者通常缺乏成就感,導致她在事業、婚姻、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等所有方面都落後於他人,這促使他更加忌妒他人,也強化了他透過其他途徑形成的忌妒傾向。
忌妒引發的譴責中體現出病態的因素,這些譴責通常取代為目標作積極、建設性的努力,而且常常是盲目和不分青紅皂白的。
第十三章-病態的罪惡感
- 病態罪惡感
- 原因:異常恐懼別人反感自己、恐懼別人發現自己隱密的內心
他們想要隱藏"攻擊性"與"自己的不安" - 攻擊性
和攻擊相關的一切心理內容,並不僅僅包括他的反應性敵意,如憤怒、仇恨、忌妒、侮辱他人的慾望等等,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情緒,還包括對他人的一切隱性要求。 - 釋放心中的敵意與攻擊性
- 譴責他人
一旦精神病患者感到自己已經被人看透、指責,或正處在即將被人看透和指責的危險中,可能會以非常猛烈或不那麼猛烈的方式,對他人加以譴責。 - 讓自己受苦
精神病患者透過遭受痛苦,間接、不自覺的表現出種種對他人指責的特殊方法。
透過這種譴責性的受苦,病人可以得到憐憫或恩惠,以此補償其所造成的傷害。 - 表徵:
- 自我譴責:
異常堅定的認為自己有罪,並且拼命抵抗企圖幫他開脫罪名的所有努力 - 無意識中:精神病患者根本就不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就算看起來已經被這種罪惡感吞噬,如果別人真的相信這種自我譴責,患者可能會怒不可遏。
- 另一個功能:讓精神病患者看不出有任何改變自己的必要
改變既有人格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其艱難的事情,而對精神病患者來說,更是雙倍的艱難。
這種抑制批評和指責他人的傾向,來自孩子的生活環境容易引發恐懼、仇恨,並有礙自然形成自尊心。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從內心深處譴責周圍一切。
在這種形況下,孩子會逐漸形成在自己身上尋找過錯的傾向,而不是冷靜衡量雙方的是非、客觀考察整個情形。
這樣的結果,來自其缺乏自發的自我肯定以及相對安全的自尊心 - 讓自己保持完美,來阻止任何批評
- 虛假適應
儘管他們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卻仍然想方設法在自己或周圍人的眼中維持"正常人"的樣子,並假裝很能適應環境 - 藉由無知、患病或無能為力來尋求庇護
- 感覺自己成了他人的犧牲品
他保證了精神病患者不僅能夠免於自責,同時還可以反過來譴責他人 - 分析:用罪惡感來掩蓋焦慮是精神病患者常用的手段。與正常人不同的是,精神病患者不僅害怕可能的後果,而且還會用不恰當的恐懼,預先想像某些後果。
這種自我譴責,不僅可以保護自己、對抗怕遭反感的恐懼,還可以透過說反話的方式,讓病人得到正面的安全感。 - 總結
當精神病患者譴責自己的某種罪惡感,或表現出來時,我們首先要追問的並不是"究竟是甚麼使他產生了罪惡感?"而是"這種自我譴責的態度,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和作用?"
我們發現,最主要的功能是:表現其對於他人反感的恐懼、防禦這種恐懼,以及避免指責他人。
第十四章-病態受苦的意義-受虐狂問題
- "希望被滿足"支配著所有的病態受苦。
性變態與道德性受虐的區別,在於"有否自覺"
在性變態中,對滿足得追求以及滿足自身,都是自覺、有意識的。
在道德性受虐中,對滿足的追求和滿足本身,都是不自覺、無意識的。
作者認為精神病患者遭受得大部分痛苦,和所謂的受苦願望毫無關係,而僅是確切存在的內心衝突造成的必然結果。 - 病態受苦與精神病患
受苦是幫助精神病患獲得願望的一種手段,讓他用正當理由,有效去實現自己的要求。
但,精神病患者所受的痛苦,通常超出其策略目的所應受的痛苦。其產生的效果是讓自己沉浸在極大的痛苦中,衍生類似鴉片麻痺痛苦的作用。 - 受虐傾向中的共同特性:內在軟弱感
這是一種深刻的無意義感,一種處在被他人掌控、不得不唯命是從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表現出過分順從的傾向,或出於防衛,而過分強調支配他人和絕不退讓的行為。
這種內在軟弱根本就不是事實,我們所感覺到的軟弱或者像軟弱的表現,其實只是軟弱傾向的結果。
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感,在具有受虐性質的性變態和性幻想中,會更普遍也更明顯。事實上,他們不過是同一種軟弱傾向的不同表現。 - 藉由沉浸在痛苦來獲得滿足,體現的共同原則就是:透過把自己消融在某種更巨大的東西中、透過消除自己的個體性、透過放棄自我和他所包含的一切質疑、矛盾、痛苦、侷限和孤獨,來獲得最終的滿足。
然而,精神病患者總是難以獲得他所希望的滿足
他們總是傾向服從別人的意志,但是與此同時,他又固執的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
顯然並不存在能協調兩者的方法。
另一個衝突是自我泯滅的驅力與反應性的恐懼。
當他為了泯滅整個痛苦自我,而不去考慮其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格中還沒受到傷害的部分,自然就會對此做出恐懼的反應。
自我泯滅的驅力驅使他獲得滿足,反應性的恐懼害怕獲得滿足
最終,他投入種種受虐方式中,其提供了暫時的解脫和滿足,而且相對來說,傷害較小。 - 佛洛伊德與荷妮對受虐傾向的不同理解
- 佛洛伊德
認為受虐傾向側面體現出性慾發展過程中,受到生物性決定的確定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肛門欲階段"
另外,受虐傾向和女性氣質之間,有著某種天生的血緣關係,並且隱含著某種可望成為女人的意願。
總結,受虐傾向是自我毀滅傾向和性慾驅力的結合,其作用就是讓自我毀滅傾向變得個人無害。 - 荷妮
受虐傾向既不是本質上屬於性慾現象,也不是由生物性所決定的過程導致,而是源自人格中的衝突。
痛苦對精神病患者而言,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其追求的滿足是自我泯滅。
第十五章-文化與精神病的關聯
- 佛洛伊德的生物學傾向,侷限了精神分析思考
- 精神病患者的判斷標準
能否感到這些衝突已成為自己的困境,又能否正視這些衝突,並乾脆的應付以及解決這些衝突 - 佛洛伊德總是將社會現象歸結於心理因素,又將心理因素歸結於生物性因素(性衝動理論)
他並沒有把文化看作是複雜社會過程的產物,而是將他視為生物性驅力的產物,這些生物性驅力被抑制或者被昇華,並在此之上建立起各種反應形式。
這個思維的隱藏前提是"相信口唇、肛門、生殖器和攻擊性驅力均等分布在所有人的身上" - 文化條件所創造的競爭,妨礙了種種人與人之間的關聯
現代經濟文化中的基本,是個人競爭原則。
獨立的個人必須要與所處群體中的其他人競爭,必須要超過別人、排擠掉別人。一個人得利,另一個人就會有所損失。這樣的心理,就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潛在敵意,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現實或潛在的競爭對手。
一個人從生到死,競爭性刺激都在積極的發揮作用。 - 恐懼失敗與追求成功,影響著我們岌岌可危的自尊心
失敗意味著經濟上不安全,也意味著喪失名望、地位,以及被各種負面情緒的打擊。
成功那麼嚮往則是因為自尊心。除了他人,自己也會依照取得的成功程度來評價自我。
但是成功或是失敗,建立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上,意味著我們的自尊心也建立在許多不穩定的基礎上。
競爭、人和人之間的潛在敵意、恐懼、岌岌可危的自尊心,這些因素在心理上共同作用,導致了個人的孤獨感。並產生對愛的需要。
但我們的文化對過分強調愛,使得個人處在需要大量的愛VS那樣的愛難以得到的困境之中。
(我們之所以把愛形容的那麼虛幻,是因為我們對他的期望太高,遠高出它所能滿足和實現的目標) - 文化中的矛盾與衝突,造就了現今的精神疾病
文化對正常人的影響:
自尊心備受打擊、隱藏的敵對性緊張、憂鬱擔心、含有恐懼和敵意的競爭心、強烈需要圓滿的人際關係
文化對精神病患者的影響:
自尊心崩塌、破壞性、焦慮、其焦慮和破壞性衝動越來越強烈的競爭心理,以及對愛的病態需要
正常人能夠在不損害自己人格的前提下應付這些困境,而精神病患者的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很難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法。 - 矛盾一:競爭成功VS友愛謙讓
解決辦法: - 只認可其中一種,並為之努力,絕不考慮另一種
- 同時接受這兩種信念,然後在兩個方向都產生嚴重的抑制傾向
- 矛盾二:各種需要VS滿足需要所遭遇的挫折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想要滿足這些需要並不容易,對個人而言,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後果,正是慾望與實現慾望之間的差距和脫節。 - 矛盾三:個人自由VS個人侷限
個人一方面認為自己有無窮的力量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徹底的無能為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