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十五章 語言與交流
- 甚麼是語言?
語言像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一樣,並作為她的一部分,通過作為涵化的一部份的習得的方式進行傳遞。
語言的基礎是文字和指代的事物間習得的和武斷的聯繫
- 非人靈長類的交流
- 呼叫系統
除人以外的靈長類天生具有的交流系統被稱為呼叫系統。
這些呼叫系統由有限數量的聲音組成,這些聲音也就是呼叫,並且只有在特定環境的激發下才會出現。
儘管野生靈長類運用呼叫系統,但是猿的聲道並不適合說話。
- 手語
經過研究,猿類能使用ASL(美國手語)來跟人類交談,藉由手語,猿類展現出人類語言能力中的創造力與移位力(談論不在場的事物的能力)
- 語言的起源
- 非語言交流
- 身體語言學
研究通過身體運動、姿態、手適和面部表情而實現交流
在不同的文化、族群中,不同的手勢、身體行為透露出不同的涵義。
- 語言的結構
音韻學,研究說話的聲音,思考在給定的語言中,甚麼聲音存在並意義重要
語態學,研究聲音並相互結合形成詞素的形式
- 語音
語音學是一般意義上的談話聲音的研究,包括人們實際在說的多種語言。
- 音素
是種聲音對比,依據對比的兩個因素的發音的不同區分不同的意義
- 最小對
在該語言中,這一對詞語在許多方面都類似,只有一個細小的發音不同
如pit/bit
藉由抽出這類型的詞彙,能抓出音素p/b
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音素
如在英語中,有r/l兩種音素,但日語中卻沒有該音素(r/l沒有差異)
- 語言、思想和文化
喬姆斯基認為,人類大腦容納了一套用於組織語言的有限規則,這樣所有語言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
喬姆斯基把這套規則稱為普遍語法。
其展現在人們能學會外語,並且文字和思想能夠從一種語言傳遞給另一個等現象。
-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認為不同語言的語法分類引導他們的使用者依照特定方式進行思考。
- 焦點詞彙
詞彙的創造與變遷,其來源或許是文化變遷導致
- 意義
是某種語言的使用者利用一系列術語對他們的經驗和感知加以組織或分類
其組織與分類的方式,也就是他們感覺到並認為有意義或者重要的差異,其中反映出他們的經驗。
-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考察社會和語言變化的關係,或者把語言放在他所處的社會背景中考察。
- 語言多樣性
語言和社會狀態一樣,地理、文化和社會經濟差異也會影響我們的言語。
如與主要語言相似的方言
- 言談的性別差異
男性與女性,基於其社會地位、成長經驗,有其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 語言與地位
不同的語言,會在人名的前面或後面加上詞綴來表示尊敬,根據與自己的相對地位,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 分層
語言形式自身不帶有權力,卻帶有他們所象徵的群體的權力。
- 布爾迪厄認為語言發揮象徵資本的作用,經過適當訓練的人可以把他轉為經濟和社會資本。
方言的價值-在語言市場中的地位,依靠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得想要的職位
- 黑人英語方言(BEV)
- Smitherman認為BEV是英語的非洲化模式,反映了非洲傳統和奴隸鎮壓狀態以及美國的生活。
- BEV和SE的一個特點是,講BEV的人比SE的人,發r的音的可能性較小。
- 想對於BES,SE是美國的最具有象徵資本的語言,因此想往上層區域流動的BEV學生,會進一步學習SE
- 歷史語言學
文化相似性和差異性常常同語言的相似與不同彼此相關。
相近的語言-同語言系譜的成員-來自最初的原始母語。語言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表示他們的使用者之間存在生物上的聯繫,因為人們也會學習新的語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