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人類學 第十六章-Conrad Phillip Kottak》筆記

《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十六章 生計

  1. 適應策略
    Yehudi Cohen用"適應策略"來描述一個群體的經濟生產體系
    其認為兩個或多個無關聯社會的相似性在於他們所擁有的相似的適應策略。
  2. 覓食
    其基本特徵是"人們依賴可能的自然資源而不是通過控制動植物的繁衍來生存"、"其生存環境對其他適應策略的群體沒有吸引力"
    1. 覓食關聯
      依賴狩獵、採集和捕魚生存的人們通常生活在以群對關係組織起來的社會中。他們的基本社會單位是隊群,隊群是一個少於100人的、通過親屬或者婚姻關係構成的小群眾。隊群的大小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差異,而且在特定的文化中,他會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在一些覓食社會中,隊群的大小在全年幾乎是相同的,而在另外一些覓食社會中,隊群在一年中的某些時間會分成若干部分。家庭會分散到那些更適用於少數人開採的不同地方收集資源。一段時間後,他們會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勞作和舉行儀式。
  3. 栽培
    食物生產者的飲食是建立在馴化物種的基礎上,但是他們也會透過狩獵或採集方式來補充飲食
    1. 園藝
      園藝者利用簡單的工具如鋤頭等來種植作物,他們的土地並不是永久耕作的,並且他們的土地會在或長或短的時期內處於休耕狀態。
      園藝經常涉及刀耕火種技術。園藝者通過砍掉或者燒掉林木或灌叢、或放火燒掉小塊土地上的雜草等方式來清理土地。
    2. 農業
      一種比園藝需要更多勞動力的栽培類型,因為農業需要集中和持續利用土地。
      1. 家畜
        農業生產者會使用牲畜作為生產資料,使用牲畜來運輸、將動物作為耕作機器和糞肥來源。
      2. 灌溉
        灌溉使得人們在一塊土地上進行年復一日的耕作成為可能。
      3. 梯田
        在山上建造和維護梯田系統所需的勞力非常大
      4. 農業成本和收益
        農業的主要優勢在於每塊土地的長期產量是很大的(每年一獲到兩獲,且延續數代),而且更為穩定
        這也是農業社會的人口密度大於園藝社會的原因
    3. 栽培連續體
      園藝:粗放勞動、游耕

      間歇性休耕:土地可以被利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然後有一個三到五年的休耕期,然後再被利用。經過幾次循環後,這些土地會獲得更長時間的閒置期

      農業:集約勞動、永久種植
    4. 人與環境關係的激化
      集約人口數量和密度的增長加強了個人和群眾之間的聯繫。人們對包括利益衝突在內的人際關係的調整產生了更多需求。經濟要供養的人口越多,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的利用,通常就會需要更多的調節。
  4. 牧業
    他們的活動主要是循養牛、綿羊、山羊之類的家畜。
    與牧業相伴的兩種遷移方式是游牧和季節性的遷移放牧。
    游牧者需要跟大量的定居人口進行交換,季節性的遷移放牧者不需要通過交換來獲得糧食作物,因為僅有部分成員會隨著牧群遷移。
  5. 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就是生產的組織方式,即通過開發人力資源,利用工具、技術、組織和知識這些手段,從自然中獲取能源,這個過程會形成一系列的社會關係。
    在一定的適應策略下,生產方式的不同可能會反映出不同社會在環境、目標資源或者文化傳統方面的不同。
    1. 非工業社會的生產
      勞動分工與年齡和社會性別存在某種相關,這一經濟現象具有文化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社會中,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的人所分配到的特定工作是不同的。
    2. 生產資料
      比起工業國家來說,非工業社會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1. 土地
        對覓食者來說,當一個人出生在隊群中或者通過親戚、婚姻、虛擬親屬這些關係紐帶加入隊群後,他才獲得使用隊群領地的權利
        對於食物生產者來說,其權利來自親屬、婚姻關係、繼嗣群等
      2. 勞動化,工具和專業化
        在非工業國家,使用土地和勞動力的權利都來自親屬、婚姻和繼嗣之間的社會關係。
        在隊群和部落裡,生產技術與年齡和社會性別是存在聯繫的。
        手工業的專業化反映的是社會和政治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這種專業化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貿易的發展是能與敵對村莊結成聯盟的第一步。
    3. 工業經濟的異化
      當工廠的勞動者是為了銷售產品和雇主利益來進行生產而不是他們自己使用的時候,她們與他們的勞動產品就是一種異化關係。
      這種異化關係指的是他們對它們的勞動產品不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個體認同感。他們將物品看作是屬於他人的東西,而不屬於實際上生產這個物品的人。
  6. 經濟化與最大化
    經濟人類學家關注的兩個問題:
    1.生產、分配和消費在不同的社會中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這個問題的焦點在於人類的行為體系和他們的組織
    2.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什麼促使人們去生產、分配或者交換、消費?
    這裡的焦點並不是人們的行為體系,而是參與那些體系的個體動機

    經濟學的兩個假設:
    1.稀缺性
    人的慾望無窮,資源卻是有限
    2.合理性
    面對選擇時,人通常能做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1. 不同的目的
      動機隨社會而異,並且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人們經常不能自由選擇。因為農民需要支付租金,所以稀缺資源不屬於農民而是屬於政府官員,這樣農民可以配置他們的稀缺資源的機會就沒有了。因此,即使社會中存在利益動機,由於各種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人們經常不能實現理性的收益最大化。
  7. 分配與交換
    在所有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通常會是其中一個交換原則。特定社會中由佔主導地位的交換原則配置生產資料。
    1. 市場原則
      指以貨幣為媒介的購買和銷售的組織過程。在市場交換中,人們會考慮到收益最大化原則,物品通過貨幣來買賣,並且價值由供需來決定
      (物品越稀缺,人們的需求越大,物品的價格就越高)
      討價還價是市場的特徵,買賣雙方力求貨幣價值的最大化。
    2. 再分配
      物品從各地移到中央,如酋長、首府等,接著在分散給大眾
    3. 互惠
      發生在社會平等成員之間的交換,這些成員通常通過親屬、婚姻或者其他密切的人際紐帶聯繫起來
      1. 一般互惠
        一個人給予另一個人,並且不期望得到具體的或者即刻的回報
        其並非經濟交易,而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表達。
        是最純粹的互惠形式,其特徵是交換者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2. 平衡互惠
        適用於那些不屬於同一隊群或者家庭的、關係較遠的人之間的交換。
      3. 負向互惠
        以最少的付出來獲得回報。因此其社會距離是最大的,回饋也是最需要計算的。
        多發生在人們與處於他們社會體系之外的人進行交易時,獲人們與處於邊緣的人進行交易時。
        減少此種緊張關係的方法是沉默交易。
    4. 交換原則的共存
      現今,在分配與市場原則、互惠都存在我們的社會當中。
  8. 誇富宴
    誇富宴是一些部落的地區性交換體系中的一個節日
    誇富宴的發起者通常會在其團體成員的幫助下來分發食物、毯子、銅幣或者其他物品。作為回報,這些舉辦者會獲得聲望。舉辦誇富宴提高了一個人的聲譽。誇富宴舉辦得越浪費,所分發的物品的價值越大,一個人的聲望就越高
    1. 生態學的解釋
      對於那些交替出現過剩和短缺的地區來說,誇富宴之類的傳統具有文化適應性
      它使得附近地區集結成一個地區性聯盟和交換網路,在那樣的環境中,佔優勢的是分享而不是競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