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人類學 第二十四章-Conrad Phillip Kottak》筆記

《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二十四章 殖民主義與發展

  1. 殖民主義colonialism
    指的是在一段持續的時間內,外國政權在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上對某一領土的控制。殖民主義的影響不會僅僅因為獨立被承認而消除。
    1. 帝國主義
      一種將一個國家或者帝國的統治延伸至其他國家的方案
    2. 英國殖民主義
      在1914年前後的巔峰時期,大英帝國覆蓋了全世界1/5的土地,統治了全世界1/4的人口
      1. 第一階段
        始於16世紀伊莉莎白航海時期
        終於美國獨立戰爭
      2. 第二階段
        1788年開始,1815開始加速。
        1819在新加坡據點的建立,為南亞與中國海岸的貿易網路提供基地。
        此時,英國作為殖民據點和世界頭號工業國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了。
        二戰之後,隨著民族獨立之後,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3. 法國殖民主義
      相較於英國多由利益推動,法國多受國家、教會、武裝力量等組織推動。
    4. 殖民主義與認同
      在今天,那些曾遭殖民的國家和社會團體及其內部化是殖民主義的產物。
    5. 後殖民研究
      1. 後殖民
        1. 指的是對歐洲國家及其殖民社會之間互動的研究
        2. 整個20世紀下半葉,繼殖民主義之後的時期
        3. 象徵反對帝國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的一種立場
      2. 後殖民研究提出的問題
        1. 殖民化如何影響被殖民的人們-及其殖民者?
        2. 殖民國如何能征服大部分的世界?
        3. 殖民地的人們是如何抵抗殖民統治的?
        4. 殖民化是如何影響文化和認同的?
        5. 性別、種族和階級在殖民和後殖民背景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6. 就文學而言,後殖民的作者應該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而使用殖民語言如英語和法語嗎?
          抑或他們應該面向後殖民地的其他人而用本土語言?
        7. 帝國主義的新形式如發展和全球化已經取代舊形式了嗎?
  2. 發展
    干預哲學的基本信條-工業化、現代化、西化和個人主義是理想的發展方向,而發展計畫將為當地人帶來長遠的益處。
    1.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是舊經濟自由主義(Adam Smith)的新形式。
      新自由主義伴有開放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利潤通過提高生產力、解雇員工或者願意接受低薪的員工以降低成本來實現。而經濟增長最終將通過一個稱為滴漏效應的過程使所有人受益。
      伴隨對自由市場和降低成本的信仰的是減少政府開支的財政緊縮措施的傾向。這意味著減少在教育、醫療保健和其他社會服務上的公共開銷。
      從特徵來看,資本主義關注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更多地強調"個人責任"而不是"公益"
  3. 第二世界
    第一世界:民主的西方
    第二世界:華沙公約組織會員國,如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等
    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1. 共產主義
      1. Communism
        一種政治運動和學說
      2. communism
        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人們為了共同利益而奮鬥
      3. 社會主義
        一種政治經濟理論,主張土地、自然資源和主要工業應該為全社會所共有。
    2. 後社會主義轉型
      後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設想取消蘇聯的計劃經濟可以提高GDP和生活水準。目標在於通過去中心化的市場體系和通過私有化提供刺激來促進生產。
      此後的俄羅斯(蘇聯解體之後),不僅預計的生產發展沒有實現,貧困加劇,GDP縮減一半。
      1. 貪腐
        現在在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後社會主義國家,正在讓渡國有資源為探索多樣的和變動的國家-私人關係提供了充分的語境。
        社會以競爭在公私領域的影響力為特徵。

        Alexei Yurchak以官方公共、私人公共來稱呼。
        他們指代共存有時重疊的不同的體系。國家官員可能尊重法律(官方公共),也同時與非正式團體甚至犯罪團體(私人公共)共事。
        官員們為了完成特定的任務一直從官方公共向私人公共行為轉換。
  4. 發展人類學
    是應用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他關注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和經濟發展的文化維度。
    發展人類學家不僅僅是實施由他人規劃的發展策略,他們也規劃和指導策略。
    1. 爪哇的"綠色化"
    2. 公平
      有些類型的發展項目,更有可能擴大貧富差距。
      起初不公平的資源分配經常成為項目實施之後更大傾斜的基礎。
      當投入流向或者流經富人時,新技術的社會影響傾向於更負面,對生活質量和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5. 革新的策略
    為了最大化社會和經濟效益,發展項目必須要:
    1.文化適宜
    2.回應地方感知的需求
    3.在規劃和實施影響他們的變革中將男性和女性都納入進來
    4.利用傳統組織
    5.要靈活
    1. 過度革新
      應考量當地的傳統價值觀、文化、經濟結構,再來適當的進行改革。
    2. 低度異化
      是傾向於將未發達國家看得比實際情況給為相似。
      發展機構經常忽略文化多樣性,而採用統一的路徑對待不同群體的人。
      忽視文化多樣性,很多項目還試圖灌輸不適當的財產觀念和社會單位。

      參與者團體在建立於傳統的社會組織或者成員的社會經濟相似性基礎之上的時候是最有效的。
    3. 第三世界模式
      有世系群組織的社會與很多社會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所做的預設相悖。
      隨著國家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聯繫的加強,社會組織的地方形式並不必然瓦解為核心家庭組織缺乏人情味或疏離。擁有傳統的社群主義和協作團結的世系群,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