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二十三章 現代世界體系
- 世界體系的出現
- 現代世界體系
一個各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相互依存的世界
貿易日益佔據支配地位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一種致力於為銷售和交換而生產的單一世界體系,以利潤最大化而不是供給家庭為目標
- 資本
指的是投資於商業的財富或者資源,意在利用生產手段創造利潤
- 世界體系理論
其核心主張是一個可辨認的社會系統,建立在財富和權力分工基礎之上,並延伸至單個的國家和民族。
這個體系由一整套經濟和政治關係組成,這些關係代表了自16世紀即新大陸建立聯繫以來全球大多數地區的特徵
- Wallerstein
其認為世界體系中的國家佔據了三種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核心、邊緣、半邊緣
存在一個地理上的核心,世界體系中的支配地位,包括最強大最有權勢的國家。
利用其複雜的科技和機械化生產,核心國家生產資金密集型高科技產品
半邊緣和邊緣國家掌握了更少的權力、財富和影響
半邊緣出口工業品與日用品,但缺乏對核心國家的權力和經濟支配。
邊緣生產原材料、農產品和輸出勞工,就算達成某程度的工業化,核心與邊緣的關係根本上依然是剝削關係
- 工業化
- 工業革命的起因
英國的工業化依賴於國家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大不列顛有豐富的煤和鐵礦石、可航行的水路以及可輕鬆協商進入的海岸。他是一個位於國際貿易中心的海島國家。這些特徵奠定了英國進口原材料和出口製成品的優勢地位。
另外的原因是殖民地對母國的產品需求以及英國中產階級的清教徒價值觀。
- 分層
- 工業分層
- Max的分析
Max看到社會經濟分層作為兩個對立階級之間尖銳和簡單的劃分:資產階級(資本家)和無產階級(無財產的工人)
階級意識是其階級觀的重要部分。他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為利益激烈對立的社會階級劃分。認為階級是強大的集體力量,可以調動人類能量影響歷史進程。在共同經歷的基礎上,工人們會形成階級意識,而這會導致革命性的變化。
- 資產階級
是工廠、礦山、大型農場和其他生產資料的所有者
- 工人階級
由那些被迫、靠出賣勞動力以求生存的人組成
- 階級意識
對共同利益的認識和個人對自己經濟集團的認同
- 增長的財富使核心國家付給本國公民更高的酬勞變得容易。如果沒有世界體系,核心國家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出現的。從半邊緣和邊緣來的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使核心國的資本家在保持利潤的同時滿足核心國工人的需求。
- 亞洲工廠的女工
以Nike的鞋廠為例,女工們以罷工、停工和拖拉獲得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和支持,並得以改善工作狀況
- 開放和封閉的階級體系
- 種姓制
是封閉的、分層的等級系統,通常由宗教決定。
等級的社會地位是從出生就決定的,所以人們被鎖定在父母的社會地位中。
- 奴隸制
是最無人道、最可鄙的分層形式,人們在其中被待如財產。
- 階級制
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向上或者向下變化。一個真正開放的階級系統會便於流動。個人成就和個人優點決定社會等級。等級的社會地位在人們的努力基礎上實現。賦予地位變得次要。開放的階級體系模糊了階級界線和各式各樣的身分地位。
- 當今的世界體系
世界體系體論強調一種全球化的存在。他強調地方民族和國際力量之間的歷史交流、聯繫和權力差異。在過去500年間影響文化互動的主要力量是商業擴張、工業資本主義和殖民、核心國家的權力差異
Bodly認為永無止境的擴張是工業經濟體系的突出特徵。
隊群與部落是小型、自給自足和以維持生活為基礎的系統。相反,工業經濟是大型、高度專業化的系統,該系統中地方不消費自己的產品、市場交換以利潤為遠處動力而出現。
- 工業退化
工業化和工廠勞動是現在很多拉丁美洲、非洲、太平洋地區和亞洲社會的特徵。工業化擴散的影響之一是本土經濟、生態和人口的破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