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學原理 第十六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第十六章 新興市場經濟-中國與印度

  1. 研究中國經濟應注意的事項
    1. 費景漢教授的看法
      1. 容易犯的兩個錯誤:迷信統計數字、過於強調中國跟台灣的關係
      2. 應該注意的四點事項
        1. 研究中國經濟要有歷史的感覺
          意指資本主義的興起、社會主義的興起與衰敗,都有其歷史因素
        2. 研究中國經濟要有地域的觀念
          中國有20%的城市人口、80%的鄉村人口,各自的問題與解法都不同
        3. 研究中國經濟要有政治的觀念
          一黨專政是其特點,使經濟制度不能免於泛政治化的影響
        4. 研究中國經濟要熟悉經濟發展理論
          中國經濟是由落後經濟發展到開發中的經濟,因此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理論是了解中國經濟必備的知識
    2. 學者科奈的看法
      1. 中共的勢力已影響到社會各階層,各方面都受其影響
      2. 中國是第三世界國家,也是開發中國家
      3. 中國是亞洲國家的一分子,與周遭的文化有其相似之處
      4. 在不同的領導人之下,中國的政策都會有許多變化
  2. 經改以前的中國經濟
    1. 中國經改的指導思想
      1. 實用主義
        表面上實施社會主義,其實是實施市場經濟
      2. 漸進主義
        經濟改革的緩步前進,而不是一步到位
        如先進行經濟特區,再逐步擴及全中國
      3. 重視生產力
        放讓權力是鄧小平經改中,提升生產力最重要的作法
    2. 鄧小平的兩次南巡
      從南巡講話中,能看出其經濟思想的具體呈現
      1. 實行開放政策要放、不要收,政府要盡可能放鬆管制
      2. 重視效率與時間
      3. 經濟特區是一對外的窗口
      4. 要擴大對外的開放政策
  3. 經濟改革程序的爭論
    1. 俄羅斯的震撼療法
      將企業私有化與物價自由化兩項措施,在短短幾年之內完成,免去漸進路線的缺失。
      但制度的改革與人才的培養都未能配合,以致物價膨脹嚴重
    2. 中國漸進式改革
      計畫與市場雙體制與價格雙軌制平行發展,造成大量官倒的現象,以致貪汙普遍化
      1. 官倒
        經濟學的尋租行為。
        利用公權力去創造人為的稀少性,以獲取利益的行為。
  4. 中國模式之爭
    1. 贊成有中國模式
      1. 俞可平的看法
        五個特點:
        1. 在所有制方面,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導的混和所有制
        2. 在政治上,是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
        3. 在意識形態上,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同時允許其他思想流派的存在
        4. 在軍隊與政治關係上,奉行黨指揮槍的原則
        5. 在國家與社會關係上,公民社會已經形成,前提是在政府引導的性質上
      2. 胡鞍鋼的看法
        1. 中國以發展一套適合其國情的政治體制
        2. 中國領導人事實求是的精神
        3. 中國已發展出民主、科學與具有規範的公共政策決定方式
    2. 不贊同有中國模式
      認為主張中國模式者的錯誤有以下:
      1. 支持中國模式者贊成一黨專政
        對一黨專政能否看作一種行政效率高的模式感到懷疑
      2. 將手段看成是目的
        田國強認為中國模式只是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而不是目的
      3. 對西方模式的失望
      4. 中國的GDP是房地產經濟
      5. 所謂中國模式可以從日本與台灣經驗看到類似的情形
  5. 印度: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度
    印度的經濟成長在過去十年間平均為6%,近年來已經超過8%,在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中均名列前茅。
    然其尚有許多地方基礎建設不足、文盲人口眾多。
  6. 經濟改革以前的印度
    獨立之後,印度外交上採不結盟,獲得鐵幕兩邊的援助,來推行計劃經濟
    改革之後,貿易依存度逐年升高
  7. 印度經改的靈魂人物
    辛哈,印度第14任總理
    其在位期間,推行對外貿易,積極吸引外資、重視外銷,走向外向型策略
  8. 經濟改革與外向型經濟時期
    印度的經改除了本身的國際收支危機之外,前蘇聯的垮台以及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的成功,都是促成因素。
    改革政策:
    1. 取消特許政策
      此後,私營企業可以不需政府的特許,而從事任何事業
    2. 印度盧比貶值
      出口更具競爭力
    3. 降低關稅與取消配額
    4. 1974年的外匯管制法案,在1991年受到翻轉,到後期因為政府更替而無法延續
  9. 印度主要投資地區的優缺點
  10. 印度零售業消費能力
    1. 收入增加使得消費能力提升
    2. 人口結構中年輕人比率較高和婦女就業機會的增加
  11. 印度會超越中國嗎?
    1.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經濟表現勝過印度
      中國的"招商引資"是其主要策略,其成為勞力密集產業的主要來源
      印度則以服務業中的資訊軟體產業為主,對於就業機會的提高與所得的增加幫助有限
    2. 印度與中國投資環境的比較
      印度的資本市場遠比中國有效率,也更加透明化。
      也因此難以在中國籌募資金來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