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十三章 文化
- 文化是什麼?
Tylor的定義"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習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人並非透過生物遺傳來獲得,而是在特定社會中成長獲得的
*濡化(enculturation)是社會成員學習文化的過程
- 文化是習得的
人類的文化習得仰賴使用象徵符號的能力,這些符號與所表示或指代的事物沒有必然或天然的聯繫。
每個人會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來使其內化,或者通過濡化的過程將其整合到一個文化傳統中
-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並非個體本身的屬性,而是個體作為群體成員的屬性
分享共同的經驗、價值觀、回憶和期望把成長在同一文化中的人們聯繫起來,通過彼此之間的共同經驗,濡化過程把人們統一起來。
- 文化是象徵的
Leslie White定義文化為"依靠象徵符號...文化由工具、器物、器具、衣服、裝飾物、風俗習慣、公共機構、信仰、儀式、遊戲、藝術作品、語言等組成"
象徵是某種口頭或非口頭的事物,在特定語言或文化中,用來表示另外的某個事務。而且與其指代物之間沒有明顯的、天然的或者必然的聯繫。
- 文化與自然
文化可以處理我們與其他動物都具有的自然生物需求,並交會我們如何以特定的方式表達這些需求
文化上的習慣、觀念和創造對"人類本性"的塑造是多向的
- 文化是涵蓋一切的
每個人都是沐浴在文化之中的人,從細微的日常到檯面上的藝術都是
- 文化是整合的
文化是整合在一起的模式化的系統
文化培養個體成員,使得他們能夠共享一些人格特點,這些核心價值將每個文化整合在一起,並由此區分出文化的不同。
- 文化是可以適應的也可以是適應不良的
關於人類文化行為的適應性,對個體有利不一定對群體有利。
有時候,適應性行為提供了對特定個體的短期收益,卻可能損害環境並威脅群體的長期生存
- 文化與個體:能動與實踐
實踐理論認為,在文化和個體之間存在互惠關係,系統塑造了個體體驗和回應外部事件的方式,但是個體也在社會功能和變遷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當代人類學家強調日常的行為、實踐或抵抗如何製造和再造文化。
能動指的是個體在形成和轉變文化特性中所採取的行動,包括單獨的和群體性的。
- 文化的層次
- 國家文化
指的是同一國家內的民眾共享的信仰、習得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和制度
- 國際文化
是超越並橫跨國家邊界的文化傳統
文化特徵可以通過一個與另一個群體之間的採借或者擴散傳播
- 次文化
指的是一個複雜社會中的特定群體相聯繫的具有不同象徵基礎的模式和傳統
次文化會產生於不同地區、種族、語言、階層和宗教
- 民族中心主義、文化相對論與人權
- 民族中心主義
把自己的文化看做高級的文化,並傾向於利用自已的文化價值來評判其他文化中成長的人們的行為和信仰。
- 文化相對論
認為一種文化中的行為不應由另一文化的標準來評判
極端的文化相對論認為世上沒有高級的、國際性的或者普遍的道德,所有文化中的道德和倫理規範都應受到同等的尊重
- 人類學中,方法論上的相對論
認為為了完整的理解另一個文化,你必須嘗試發現這一文化裡的人們如何看待事物。
這樣的觀點並不排除做出道德判斷或採取行動。
- 人權
人權的觀點涉及的是正義和道德的領域,超出並高於特定的國家、文化和宗教。
- 文化權利
包括群眾保護自身文化的能力、以其祖先的方式養育孩子的權利、延續其語言的能力,以及不被其所處國家剝奪經濟基礎的權利。
- 普遍性、一般性與特殊性
- 普遍性
普遍性的特徵是區分智人種和其他物種的特徵
生物基礎上的普遍性是長期幼兒依賴等
心理層面的普遍性包括人類思考、感覺和處理信息的一般方式
社會層面的普遍性為外婚制和亂倫禁忌
- 一般性
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存在一個中間的狀態,由一般性文化構成。
其原因多為借用其他文化、共享一個起源文化、不同文化的獨立發展(如農耕)
- 特殊性:文化模式
文化特殊性指的是文化的某種特點或特性,並不是一般的或者普遍的特性;他只存在於單獨的地點、文化或社會。
- 文化變遷的機制
- 傳播
信息和產品的交換
- 涵化
文化特徵的交換及群體不斷直接接觸的結果
發生涵化的情況下,文化的某些部份變化了,但是群體本身仍然保持其獨特性
如混雜語言
- 獨立發明
面臨可比較的問題和挑戰,不同社會的人們卻以相似的方式展開創新和變遷
- 全球化
全球化概念涵蓋一系列進程,包含傳播和涵化、促進世界上的變遷,而在這個世界裡的國家和人們越來越相互聯繫並互相依賴。
- KW
- 土著知識產權法IPR
由每個群體的文化基礎-核心信仰和原則組成。
IPR是一種文化權利,是群體擁有的權利,允許原住群體決定誰可以知道並使用他們的集體知識及應用這些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