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學原理 第十四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第十四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1. 失業的意義
    1. 失業如何衡量
      1. 就業(employment)
        指15歲以上的擁有一份有報酬的工作,或在家族企業中每星期工作15小時以上的無報酬工作
      2. 失業(unemployed)
        指15歲以上的人,沒有工作但是正在找工作的狀態
      3. 勞動力(labor force)
        指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的總合
      4. 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勞動力除以工作年齡的人口
      5. 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
        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在既定的工資率之下,有能力且有意願之人,都能找到工作的狀態。
    2. 失業定義的釐清
      1. 15歲以上就是指這一群人已經受完9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工作的年齡
      2. 非屬失業人口的三類人
        1. 有能力但無意願
          1. 自願性失業
          2. 沮喪工人
        2. 無能力但有意願
          如重症患者、老年人等
        3. 有能力且有意願,但身分特殊
          如學生、軍人、家庭主夫(婦)
      3.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100
  2. 失業的類型
    1. 摩擦性失業
      因為工作要求與工作技能未能相互配合,是勞動市場正常運作下的失業
      摩擦性失業主要發生在就業市場的新鮮人與轉換工作者身上
    2. 循環性失業
      是因為景氣變壞而造成的失業
    3. 結構性失業
      因為經濟結構的改變,導致某些產業的工人大量失業的情形
      如新技術導致傳統產業的沒落
  3. 充分就業與自然失業率
    1. 自然失業率-不會促成通貨膨脹的失業率
      指勞動市場在穩定狀態下的失業率(即失業率不再上下波動,此時失去工作與尋找工作的人必定相等)
      我們可以根據物價膨脹的壓力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來判定自然失業率
      1. 物價膨脹的壓力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
        1. 實際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物價有上漲的壓力
          反之亦然
        2. 因此,在自然失業率之下,沒有物價膨脹與下跌的壓力
      2. 自然失業率的高低取決於:
        1. 有工作,後來沒工作的人口百分比
        2. 沒工作,後來找工作的人口百分比
    2. 充分就業
      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的數字
      然而自然失業率不可能為0,因此失業率穩定,仍有某種程度的失業存在
      1. 隱藏性失業
        指勞動者表面上雖然就業,但是其邊際生產力幾乎為0,也就是冗員
  4. 失業的原因
    1. 菜單成本與物價的僵固性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尤其是獨占與寡佔市場,價格通常是不易變動的
      菜單成本是當物價變動時,廠商要求重新印製目錄、重新標價、通知客戶、重新修改會計紀錄,這些就是菜單成本。
      菜單成本可能大於銷貨收入,因此廠商多會觀望。
    2. 長期契約與工資的僵固性
      在美國,因為長期契約的限制,使得工資調整的速度較慢。
    3. 效率工資理論
      指如果廠商付給工人的工資高於一般工資水準的話,效率會提高,利潤也會增加。
      在該理論之下,勞動的供給會大於勞動的需求,因而引起失業
    4. 最低工資法
      凱因斯學派認為工資有向下調整的僵固性,也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資只漲不跌,因此失業存在乃是必然的。
    5. 「最低工資 就業」的圖片搜尋結果
      1. 最低工資法的存在
        自然的勞動市場,由勞動供給與需求決定均衡工資,因此沒有失業存在。
        但是,如果此時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工資率較均衡工資為高時,則在勞動市場上有失業存在。
      2. 工會要求過高的貨幣工資率或實質工資率
        只要超過均衡工資,都會引起失業人口
  5. 失業的成本
    1. 經濟成本
      失業會造成產品、勞務生產的減少,因此在經濟上造成重大損失。
      當實際的GDP小於潛在的GDP時,兩者之差就是失業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
    2. 非經濟成本
      除了經濟成本之外,非經濟成本,如精神方面的損失也是很大的。
  6. 通貨(物價)膨脹的意義
    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以相當幅度不斷向上提升的情形
    1. 通貨膨脹指的是物價指數,如CPI的上升,而不是某個物品的價格上漲
      因為CPI以加權平均法來作計算,很可能出現CPI上升,某些物品卻下跌的情況。
    2. 通貨膨脹必須是物價水準的上漲持續了一段相當的時間,而不是短期的。
    3. 通貨膨脹必須是物價相當幅度的上漲而言,而非1%、2%的上漲幅度
    4. 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就某個意義而言,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1. 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
        認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呈反方向的關係。
        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痛苦指數
        因此不可能同時使兩者數值降低。
        「菲力普曲線」的圖片搜尋結果
  7. 古典通貨膨脹理論
    1. 物價水準與貨幣的購買力
      整體物價水準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
    2. 貨幣供給、貨幣需要與貨幣均衡
      1. 影響貨幣需求量的因素
        1. 利率
        2. 物價水準
        3. 貨幣是交易的媒介,當物價水準提高時,每一筆交易所需的貨幣數量會增加,所以人們手中會持有更多的貨幣,也就是高物價水準(低貨幣價值)會增加對貨幣的需求。
          反之亦然
      2. 貨幣市場均衡
        在短期,利率是決定因素,在長期,物價水準是決定因素
        貨幣供給由央行決定,因此是一垂直線
        貨幣需求是右下傾斜的負斜率曲線,表示物價水準越高時,貨幣需求量越大
        「貨幣市場均衡 貨幣價值」的圖片搜尋結果
      3. 貨幣增加的效果
        在貨幣需求不變,貨幣供給增加時,會使得貨幣價值下降、物價水準上升
        「貨幣市場均衡 貨幣增加」的圖片搜尋結果
    3. 貨幣中立性(monetary neutrality)
      貨幣供給數量的變動,只會影響名目變數,而不會影響實質變數的現象,稱為貨幣中立性
      經濟學者認為在短期之內,貨幣數量的變動會影響實質變數,因此在短期內沒有貨幣中立性。
      但是在長期時,貨幣供給數量的改變不會影響實質變數,也就是長期會有貨幣中立性的存在。
    4. 流通速度與數量方程式
      1. 貨幣數量學說(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貨幣數量(M)*貨幣流通速度(V)=物價水準(P)*總產出(Y)
        1. 貨幣流通速度(V)
          指每一單位貨幣在一年內換手的次數
        2. P*Y是名目產值或名目GDP(nominal GDP)
      2. 均衡物價水準跟通貨膨脹率的關係
        1. 貨幣流通速度受到人們使用金錢習慣的影響,所以相對穩定
        2. 因為貨幣流通速度相對穩定,央行變動貨幣供給量(M)時,會改變名目總產出(P*Y)
        3. 經濟體系中的產出(Y)是生產要素(例如勞動、物價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的數量,以及生產技術所決定,因此也是相對穩定
        4. 因為Y相對穩定,所以當央行改變M時,會使得P增加
          也就是央行快速增加貨幣供給時,結果是高的通貨膨脹
  8. 通貨膨脹的成本
    1. 通貨膨脹是否使購買力下降
      根據古典學派的說法,通貨膨脹並不會降低購買力
      因為多數人都是以出售勞力賺取生活所得,通貨膨脹使得名目收入的增加與物價的上漲同時進行,當名目工資上漲10%,年通膨脹率為6%,實質工資的上漲只為4%
    2. 皮鞋成本
      在通貨膨脹時期,降低手中持有現金數量,增加前往銀行提領現金的次數,使得皮鞋磨損嚴重,叫做皮鞋成本
      皮鞋成本不只皮鞋的磨損,還有跑銀行所需的時間跟精力
    3. 菜單成本
      菜單成本是廠商改變價格引起的成本增加
      惡性通膨時,價格改變頻繁,所以廠商需要時時更動價格
    4. 通貨膨脹造成資源的錯置
      發生通膨時,市場上產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動,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進而影響到生產者的決策,引起不當的資源配置。
    5. 通貨膨脹引起的租稅扭曲
      由政府發出去的貨幣,因為通膨的關係,彷彿被課稅一般,因為當政府印製鈔票時,物價水準普遍上漲,造成貨幣價值下降。
    6. 通貨膨脹使得廠商決策困難
      在通膨時期,貨幣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價值,所以衡量廠商的利潤變得十分困難
    7. 通貨膨脹是不好的,但通貨緊縮可能更糟糕
      因為人們會持續等待物價下跌,使市場景氣低迷。
      在CPI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即使名目利率不變,實質利率也會越來越高,使負擔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