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經濟學原理 第十三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第十三章 景氣循環與經濟成長

  1. 景氣循環的意義
    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隨著時間的經過偏離長期的趨勢,而呈現出高低起伏、周而復始的狀態。
    高低起伏的狀態就是景氣循環,長期趨勢就是經濟成長
    1. 景氣循環的四階段
      1. 擴張(expansion, boom)
        當實質GDP在增加時
      2. 頂峰(peak)
        是擴張期的終止,同時也是衰退期的開始
      3. 衰退(recession)
        所謂衰退就是在一段時間之內實質GDP的下降,通常總產出連續下降兩季就是經濟衰退的現象
      4. 谷底(trough)
        是衰退期的終止,同時也是擴張期的開始
    2. 週期
      一個頂峰(谷底)到另一個頂峰(谷底)
    3. 經濟衰退與經濟蕭條(depression)
      1. 經濟衰退是實質GDP的減少與失業逐漸增加的現象
      2. 經濟蕭條是經濟衰退的幅度加深與廣度加大的情形,亦即經濟蕭條是經濟衰退的更加惡化
    4. 「景氣循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2. 總需求線(aggregate demand,AD)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是分析整個國家社會的供給與需求
    1. 總需求線AD curve
      用以衡量家庭、廠商、政府與外國客戶,在不同價格水準之下,所願意購買的財貨與勞務的數量關係
    2. 總需求線為負利率
      表示當物價水準越高時,總產出水準越低,反之亦然
      1. 利率效果
        當物價水準上升時,對於貨幣需要增加,在貨幣供給不變之下,利率會上升。
        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總產出減少,這就是利率效果
        因此物價水準與總產出呈反向關係
      2. 消費效果
        利率上升,消費減少,總支出降低,總產出減少
        因此物價水準與總產出呈反向關係
      3. 實質餘額效果(財富效果)
        指物價水準的變動會影響所擁有財富的實質價值,進而對消費產生影響
        當物價水準上升,財富的實質價值降低,消費因而減少
        也就是物價水準的上升會降低總所得或總產出
      4. 外貿效果
        在匯率不變之下,如果一國的價格水準上升,則國內產品相對於國外產品而言變得較貴,出口會減少,進口會增加,及淨出口的減少。
    3. 「總需求線」的圖片搜尋結果
    4. 總需求線的移動
      1. 因為消費改變
        因為消費改變,使得對於財貨與勞務的需求量減少(增加),引起總需求線向左(向右)
      2. 因為投資改變
        廠商投資增加,對於財貨與勞務的需求量增加,需求線向右
      3. 政府的政策
        租稅減免、從事公共建設、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跌,都會使得投資增加,進而需求線向右
      4. 因為淨出口改變
        外國景氣佳、增加我國出口,總需求線向右
  3. 總供給線(aggregate supply,AS)
    用以衡量廠商在不同價格水準之下,所生產與出售財貨與勞務的數量關係
    1. 長期總供給線是垂直的
      1. 長期總供給線(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LRAS)的意義
        指在充分就業之下,不同的價格水準與實質總產出(real GDP)之間的關係
        總供給線為垂直部分所對應的產出水準,稱作自然的實質GDP、潛在的實質GDP、充分就業的GDP
      2. 長期總供給線是垂直的
        在長期之下,生產因素價格調整的比率,與物價水準變動的比率相同,對於一個追求最大利潤的廠商而言,產量不可能增加
        相關圖片
    2. 為何長期總供給線會移動
      1. 因為勞工數的改變
        勞工數目增加,財貨與勞務的產出量也隨之增加,LRAS向右移動
      2. 因為資本量的改變
        資本存量增加,生產力提高,財貨與勞務的供給量增加,LRAS向右移動
      3. 因為自然資源數量的改變
        發現新礦產,LRAS向右
        天氣影響農作物,LRAS向左
      4. 因為技術進步
        電腦的發明,使得經濟體系在相同的資本、勞動、資源下,有更多的生產力,因此LRAS向右
      5. 因為開放貿易
        貿易開放,市場擴大,國家專業化其生產,LRAS向右
  4. 為何短期總供給線(SRAS)是正斜率
    是在預期物價上漲率與其他條件不變之下,社會中所有廠商的總產出量,與物價水準之間正向關係的一條曲線
    LRAS表示長期而言,物價水準不會影響到總產出
    SRAS表示短期而言,物價水準的上升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總產出
    1. 僵固工資理論
      根據該理論,SRAS是正斜率的,因為工資的決定是取決於對物價水準的預期,一旦物價水準出現非預期的變動時,廠商也會改變其生產的決策。
    2. 僵固價格理論
      因為並不是所有廠商對經濟環境的反應一致,非預期的物價水準的下降,使得一些高價格的廠商產量會降低。
      反之亦然
  5. 為何短期總供給線會移動
    技術、資本量、勞動量與天然資源的多寡都是。
    比較不同的是"預期的因素"
    當廠商改變他對物價水準的預期時,整條SRAS就會移動
    也就是當我們預期物價水準較高時,工資會上升時,成本會提高,廠商在某一物價水準的產量就會減少,SRAS往左移動。
    反之亦然
  6. 景氣波動兩個原因
    1. 總需求線移動的影響
      「總需求 景氣」的圖片搜尋結果
    2. 總供給移動的影響
      「總需求 景氣」的圖片搜尋結果
  7. 經濟成長理論
    經濟成長是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增加,是量的增加
    1. 經濟成長的衡量
      1. 經濟成長就是實質GDP由某一個時期增加到下一個時期
        1. 公式:
          「經濟成長率 公式」的圖片搜尋結果
        2. 實質GDP的增加,告訴我們整體經濟產量的擴張情形
      2. 經濟成長也可以是說每人GDP(per-capita GDP)的增加
        1. 公式:
          每人GDP=GDP/人口總數,每人GDP的增加表示,每一個人的產量是增加的。
        2. 每人GDP的成長,則為衡量每人平均物價水準的提高,比較高的每人GDP,表示較高的物質享受。
    2. 經濟成長的理論-哈羅德-道瑪(Harrod-Domar)
      1. 投資的雙元性質-可以增加需要,也可以增加供給
        在凱因斯經濟學中,投資的增加可以增加有效需求,透過乘數的作用,使得國民所得呈倍數的增加。另外,也可以提高產能,增加總產出。
      2. 哈羅德-道瑪模型
        1. 儲蓄(S)為國民所得(Y)的某一個比率,以小寫s表示之
          即:S=s*Y
        2. 所謂投資,可以定義為"資本存量的增加量"
          即:I=K
        3. 總資本存量與國民所得維持一固定的比率,以(資本/產出)表示之
          即:K/Y=k或△K/△Y=k
          因此,△K=k△Y
        4. 總儲蓄=總投資
          即:S=I
        5. 由前四項可知
          S=s*Y=k△Y=△K
          或簡單表示為s*Y=k△Y
        6. 將上式左右兩邊分別除以kY,則得哈羅德-道瑪經濟成長模型
          △Y/Y=s/k
          其中
          △Y/Y=經濟成長率
          s=儲蓄率
          k=資本/產出比率,又叫資本係數(capital coefficient)
        7. 資本係數為k=資本/產出比率
          而1/k是產出/資本比率,也就是每一單位資本投入所可產出的產出量
          所以當k越小,也就是1/k越大時,資本使用效率越佳,經濟成長率也就越高
        8. 該經濟模型說明經濟成長率取決於儲蓄率s與資本係數k
          也就是一個經濟體系國民所得中的儲蓄越多,因此投資也就越多,則經濟成長率也就越大
  8. 決定成長的重要因素
    1. 供給面的因素-Cobb-Douglas生產函數
      1. a=rK/Y
        r是資本的價格
        a=資本所得在總產出中所佔的比率
      2. 1-a=wL/Y
        w是勞動的價格
        1-a=勞動在總產出中所佔的比率
      3. 該生產函數意味著
        經濟成長率=技術變動率+資本增加率+勞動增加率
    2. 需求面的因素
      根據凱因斯的有效需求理論:Y=C+I+G+(X-M)
      消費支出、民間投資、政府購買性支出或出口的增加,透過乘數效果會使得國民所得呈倍數的增加
      也就是說有效需要的增加會導致經濟成長
  9. 落後經濟一般的共同特性
    所謂落後經濟、落後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一般是指每人GDP很低的經濟體而言。
    至於要低於多少GDP,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討論。
    但對於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雙元經濟而言,這種絕對標準可能難以判斷。
    1. 資源的無效或不當使用
    2. 人口過多與人力素質無法提升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實質GDP成長與人口增加速度約略相等,以至於每人實質GDP無法增加,物質生活無從改善。
      當人口快速增加,加上知識水準無法提升時,就難以從事現代化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生產工作,使得經濟無法發展。
    3. 國內儲蓄率低,資本形成不足
      也就是貧窮的惡性循環,因資金不足,無法從事資本財的投資,經濟也無法向上發展,因此停留在貧窮。
      解決方法要不是接受外來直接投資(FDI),就是提高本國的儲蓄率。然前者容易被他國經濟侵略,後者則難以推動。
    4. 技術落後
      隱藏性失業是其特徵,也就是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等於0,不僅無助於生產力的提升,也可能造成工人平均工資收入的普遍降低。
    5. 基礎建設的不足
      也就是社會間接資本的建設不充裕,社會間接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tial)是指學校、道路、機場等基礎建設。
  10. 落後經濟的發展策略
    1. 平衡成長的策略
      1. 認為落後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經濟體系中的各個部門同步發展,以避免成長的速度不一,產生相互牽制的情形
      2. 社會間接資本必須要充足的供應
      3. 如果只發展少數產業,則會發生報酬遞減的現象,如果同時發展各種產業,則產業間可以相互支援,可以避開報酬遞減現象的發生
    2. 不平衡成長的策略
      1. 該主張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由若干個領導部門傳遞到其他的部門,從一個產業傳遞到另外一個產業。
      2. 該不平衡發展策略,要選擇產業關聯效果大的產業,如製造業大於農業,因此發展製藥業來帶動經濟發展。
        1. 向後關聯效果
          該產業建立以後,需要其他的產業提供原料、半製成品,作為生產的投入
        2. 向前關聯效果
          該產業建立以後,其產品成為其他產業的原料、半製成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