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經濟學原理 第十二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第十二章 貨幣、銀行與信用

  1. 貨幣的意義與功能
    1. 以物易物的缺點
      1. 不易達到慾望的雙重巧合
        因為交易的成功,雙方必須要有對方願意交易的物品,而且願意從事交換
      2. 不會有大規模的生產
        因為不容易找到合適的交易對象,人們只會從事小件的、價值低的物品的生產
      3. 交易的資訊成本增加
    2. 貨幣的功能性定義
      1. 交易的媒介
        大家使用一個共通的交易媒介,使得分工與專業化成為可能
        在以物易物的狀況下,100個商品有4950種相對價格,有了共通媒介後,能縮減到100種價格
      2. 價值的衡量
        各種物品的價值高低,都是以該記帳單位做為衡量的標準,有助於減少交易成本
      3. 延遲支付的標準
        允許債務在將來時日予以清償的特性
      4. 價值的儲藏
        指物品隨著時間的經過,仍然保有其交換價值的特性
        貨幣、股票、債券也都具有價值儲藏的功能
    3. 貨幣供給的定義
      1. 流動性
        指一種資產在沒有任何的損失之下,轉換為交易媒介的速度與難易程度
        如房地產的流動性低,貨幣的流動性高
      2. 通貨淨額
        指貨幣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的通貨
        通貨淨額=央行通貨發行額-貨幣機構庫存現金
      3. 存款貨幣(貨幣性存款)
        指企業及個人在貨幣機構之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及活期儲蓄存款
      4. 準貨幣(準貨幣性存款)
        一種流動性較強的金融資產
        包括貨幣機構之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外匯存款、外匯信託基金及外幣定期存單
      5. 貨幣機構
        中央銀行與存款貨幣機構而言,存款貨幣機構又以商業銀行為最重要
      6. 三種貨幣供給的定義
        1. M1A=通貨淨額+企業及個人(含非營利團體)在貨幣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
        2. M1B=M1A+個人(含非營利團體)在貨幣機構之活期儲蓄存款
        3. M2=M1B+準貨幣
  2. 貨幣的種類
    1. 商品貨幣
      貨幣的商品價值與其做為貨幣的價值相當的一種貨幣
      1. 缺點
        1. 在商品貨幣體系中,做為該貨幣的商品,勢必減少其在其他方面的運用
        2. 劣幣(貨幣面值大於其商品價值)驅逐良幣(貨幣面值等於其商品價值)
          又稱"葛萊興法則"(Gresham's law)
    2. 強制貨幣(法償貨幣legal tender、象徵貨幣token money)
      指政府賦予該貨幣無限法償的地位,其本身的商品價值低於貨幣價值
      1. 無限法償
        政府以法律規定作為支付的工具,任何人不得拒絕接受
        如紙幣作為通貨的一種形式,其本身沒有內在價值,即作為商品以外的價值
      2. 優點
        減少了對社會有用資源的使用,也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發生
      3. 缺點
        由於強制貨幣發行成本低廉,因此政府會發行過多的強制貨幣已支付各種費用,有造成通貨膨脹的潛在危險
    3. 銀行貨幣
      指商業銀行裡的支票存款
      支票有"見票即付"的特性,視同現金,能避免攜帶過多的現金
    4. 信用卡非貨幣
      信用卡是一種延期支付的工具
  3. 保存貨幣的三種動機
    1. 凱因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素認為貨幣的高流動性,能滿足人們的三大動機
      1. 貨幣與所得的差異
        1. 貨幣
          一種存量的概念,存量是一特定時點的數量
          貨幣存量是某一特定時點,經濟體系所保有的貨幣數量
        2. 所得
          一種流量的概念,流量是一段時間之內的數量
          所得流量是一段時間之內,所保有的金錢數量
      2. 交易的動機
        對於貨幣的交易需要,主要是因為貨幣是交易的媒介而來
      3. 預防的動機
        為預防臨時的事故而保有貨幣是其預防動機
      4. 投機的動機
        保有貨幣的投資心理是其投機動機
        當利率很低時,貨幣需要增加,以備當利率上升購買債券,反之,當利率很高,貨幣需要減少,因為此時債券價格已經很低,則其上升的機會會很大,保有貨幣也沒有用,故貨幣需要降低。
      5. 凱因斯的貨幣需要函數:
        Md=Md(i,Y)
        貨幣需要曲線又稱流動性偏好曲線,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利率越高,人們保存流動性資產的機會成本很高,於是人們保有的貨幣資產越低。
        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利率的變動只會引起貨幣需要曲線上點的移動
        「貨幣需求曲線」的圖片搜尋結果
    2. 保留現金餘額的機會成本
      1. 保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是因為保有貨幣而放棄的收入中最高價值部分
      2. 利息的機會成本
        同樣一筆貨幣,可以保留在手邊,卻沒有利息收入,也可以儲存於貨幣金融機構,以孳生利息
      3. 營利資產的機會成本
        手中保有現金,就失去了購買營利性資產以獲利的機會
        1. 營利性資產
          包括股票、債券、公債、公司債等
      4. 通貨膨脹的機會成本
        當發生通貨膨脹時,將現金保留在手邊,因貨幣的價值越來越低,因此保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就越來越高。
  4. 流動性偏好理論
    認為利率是決定於貨幣的供給、需要
    1. 凱因斯學派的利率理論
      認為所謂的貨幣需要其實就是對於流動性的需要。當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要
      Ms=Md
      同時
      Md=Md(i,Y)
      因此均衡時
      Ms=M(i,Y)

      表示當貨幣需要不變,而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會下跌,反過來說,當貨幣需要不變,而貨幣供給減少時,利率會上升
      「貨幣市場的均衡」的圖片搜尋結果
    2. 兩個假定
      1. 假定物價水準固定不變,因此當貨幣市場均衡時,其實是指實質貨幣供給量等於實質貨幣需要量
      2. 假定所得不變之下,由貨幣的供給與需要決定利率
  5. 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
    古典學派的貨幣市場均衡只能決定物價的高低,無法決定利率,視為可貸資金理論
    1. 可貸資金理論
      認為利率是決定於可貸資金的供給(儲蓄)與需要(投資)
    2. 投資者是資金的需求者,當利率上升時,投資金額減少
      反之,當利率下跌時,投資金額增加
      儲蓄者則資金的供給者,當利率上升時,儲蓄量增加
      當利率下跌時,儲蓄量減少

      當均衡時,儲蓄等於投資
      「古典學派 利率」的圖片搜尋結果
  6. 銀行的意義與種類
    1. 銀行的意義
      銀行為金融中介機構的一種,他是以創造並且供給信用為主要業務的機構
    2. 銀行的種類
      1. 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號稱為"銀行的銀行"或"資金的最後貸放者",其營業對象是其他的銀行,而不是一般社會大眾
      2.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以接受存款、爭取放款、以及匯兌等業務為主要業務範圍
      3. 特種銀行
        以經營特種業務的銀行,其業務範圍有特別的規定
        如:
        以促進貿易為主的輸出入銀行
        以不動交易為主的土地銀行
      4. 投資銀行
        以從事證券、投資等相關業務之機構。
        其主要業務包括證券承銷、公司債發行與募集、合併與收購等
  7. 中央銀行的地位及功能
    1. 中央銀行的功能
      1. 作為發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性質,其他銀行不得為之
      2. 作為銀行的銀行
        又或是資金的最後放貸者,當其他銀行發生資金不足時,中央銀行應該給與資金通融的方便
      3. 作為政府的銀行
        中央銀行負責綜理國庫事業,直接經營國庫及中央政府機關的現金、票據、證券的出納、保管、移轉及財產契據等業務。
      4. 控制貨幣供給
        貨幣數量的多寡與經濟有密切的關係。
        數量多,有造成通貨膨脹的風險,數量少,則不利於經濟發展。
      5. 經營外匯準備、調節國際收支
        新台幣的發行以國際準備作為依據,國際準備包括黃金、外匯等國際支付工具。
      6. 監督全國銀行業務
        中央銀行下設有金融業務檢查處,負責全國金融業的監督、管理及指導金融機構的活動。
    2. 中央銀行如何控制貨幣供給
      1. 量的控制
        1. 公開市場操作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債券,以影響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再透過貨幣乘數效果,以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額的目的。
          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除了政府債券之外,還有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中央銀行自行發行的定存單、儲蓄券、短期債券
        2. 存款準備率政策
          指中央銀行藉由法定準備率的調整,來影響銀行可貸金額的數量,進而影響貨幣乘數。
          法定準備率提高,貨幣乘數降低,可創造的貨幣供給就減少
          反之亦然
        3. 重貼現率政策
          1. 貼現(discount)
            指一般民眾以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調頭寸時,銀行先在票據金額中扣除一部分金額(該金額為貼現息)
            貼現息/票據金額=貼現率
          2. 重貼現
            當銀行流動資金不足時,以銀行手中所持有的客戶票據再向中央銀行貼現

            當重貼現率提高時,表示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借款意願,因此商業銀行的準備部位降低,貨幣供給減少
            反之亦然
      2. 質的管制
        1. 選擇性信用管制
          中央銀行管理特定信用的流量與限制
          1. 不動產信用管制
            為抑制不動產的投機炒作而採用的方法
          2. 消費者信用管制
            指中央銀行管制分期付款的付款條件,或是管制信用卡預借現金的額度
            如提高訂金的金額或降低還款期限,來降低消費者的借款意願,進而抑制消費金融的成長
          3. 保證金比率
            指銀行對於以證券申請抵押借款時,不以該一證券當時的價格為準,而需要保留一部分保證金
        2. 道德說服
          由中央銀行總裁召集各金融機構負責人,以口頭上的道德勸告,要求大家配合中央銀行的政策。然此種並沒有其約束力,僅依靠該總裁聲望與信賴程度。
    3.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1. 贊成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1. 不容易受政客主導
        2. 能有一個長期性的規劃,而不是配合選舉的短期規劃
      2. 反對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1. 認為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應受民意監督
        2. 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配合,若央行過於獨立而不肯配合,則不容易解決經濟問題
  8. 存款貨幣的創造與收縮
    1. 存款準備率
      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為吸收存款,爭取放款,其主要獲利的來源為存、放款間利率的差額。
      存款準備率是存款準備金占存款金額的比率,包括法定準備金與超額準備金
      1. 法定準備金
        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在吸收一筆存款後,保留某一個比例的金額,留作庫存現金或轉存央行,以應存款人提款所需
        法定準備金占存款的比率是為法定準備率或應提準備率
      2. 超額準備金excess reserve
        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
    2. 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1. 準備貨幣的內容
        準備貨幣(貨幣基數)=社會大眾持有的通貨+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準備金
      2. 存款貨幣的創造
        1. 貨幣乘數
          每當貨幣基數增加一元時,會引起貨幣數量呈倍數的增加,這種貨幣數量為貨幣基數的倍數稱為貨幣乘數。

          公式:
          貨幣供給量=準備貨幣*(1/法定準備率)=準備貨幣*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
          當法定準備率越高時,貨幣乘數越小,反之亦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