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H2O的一個不可共量史,重論"不可共量性"及其與意義理論之爭-傅大為〉筆記

  1. 方萬全對於CCC一文的討論及其商榷
    1. 方萬全的推論
      "對Quine與戴維森而言,孔恩所說的翻譯,其實是戴維森(Quine、Kuhn)所說的詮釋的特例而已"
      1. 該推論背後的兩個論點
        1. 戴氏等三人都接受的"詮釋",比翻譯更基本,且後者還須透過前者等來加以說明
        2. kuhn對翻譯的語言之"表達能力"事先加以限定,戴維森及Quine則沒有如此
          1. 作者認為
            孔恩這樣"事先限定"的要求,其實是反面地對語言具有任意"擴充詞彙、句法、乃至籠統地擴充語言"的能力表示質疑
            孔恩以"雙語"概念來理解的詮釋,與普通的以"擴充"或"豐富"等概念來理解的詮釋(戴維森、Quine)是不同的
      2. 作者認為
        孔恩在其CCC一文以及回覆Philip Kitcher及Mary hesse的短文中,已經顯示其反對上述兩個論點
        孔恩對於翻譯與詮釋的構想,是不同於戴維森與Quine的,因此,孔恩的不可共量,也就不能化約成戴維森的特例
  2. "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的擴展"與語彙結構(lexicon structure)的改變
    1. 一個專業語言的建立,首先有一套基本的設定及其語彙間的樹狀分類結構關係。
      在這個結構上,透過"可能世界"的語言,他可形構出許多如可能的物理世界的描述與規律性,並決定了某一組世界群是有可能的,也就是不同的詞彙結構有其相對應的"可能世界"的集合
    2. 牛頓世界
      1. 第一條學習路徑
        學生們同時學會"慣性質量"與"牛二"的意義,並以之為設定的基本詞彙
        如此,萬有引力定律就成為一個在設定之後的經驗定律
      2. 第二條學習路徑
        導引從學習"重力質量"著手,如此萬有引力的意義反而成為是設定的,牛二反而成為設定之後的經驗定律
      3. 兩種不同的學習路徑,決定了在該世界遇到異例的時候,進行修改的選擇
  3. "固定指涉論"能否防止意義與指涉的改變
    透過"固定指涉論"的意義理論,質疑不可共量性,並檢討其意義
    1. 翻譯的不可共量性的成因,主要在於,當一種專業語言有了巨大的改變之後,那語言中的部分重要詞彙的意義乃至指涉,都有了許多相關聯的變動
    2. 固定指涉論則認為,一個專有名詞乃至自然類別詞彙,他們的指涉,並不隨著歷史時間的變化或隨著人們心中如何去想他們而有所變化
      1. 孔恩對固定指涉論的批評
        1. 其用意在說明我們日常語言中基礎性詞彙結構的重要性,不是可以任意擴充修改或刪減的,但卻又有可能世界的論證效力
        2. 強調專家群體對水的認知,他們使用水一字的意義與指涉的歷史都不是固定指涉論可以忽略的
      2. 孔恩的立場近似於"指涉改變",它蘊含了自然類別詞的指涉往往內在於一個典範,特別是那些有不可共量的部分
  4. 像"金"、"水"這樣特殊的例子
    作者認為固定指涉詞在日常生活也許站得住腳,可是在科學史之中,卻會面臨永遠的指涉不確定,在這一點上,作者建議採取自然類別詞的指涉往往內在於一個典範這樣一個立場
  5. 結構之後的漠視,與H2O的讓步
    (這邊略過一些不太懂的語意學問題,改天回頭再說)
    1. 語言的指涉,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某些比較特殊的例子之外,大部分都是相當程度下決定於典範或語彙結構,也許我們可以說語言與世界的關係往往是一種批發的關係,而不是零售的。
  6. 附錄:H2O氣態與液態"不分"的問題-甚麼是水?
    作者在這篇說明孔恩在〈可能世界〉試著以關鍵點(critical point)來反駁普特南,但卻不盡完全,因此作者介紹一個符合孔恩原意,但比關鍵點更好的例子來反駁固定指涉論,那就是從氣態到液態的過程中,透過不等溫及壓力變化的過程,造成壓力瓶中所謂"super-heated"的狀況,在這過程中,"液-氣"二態不曾共存過,而是純粹"液-氣"二態"不分"地連續性轉變。
    然後質問普特南,壓力瓶中是水嗎?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以將孔恩的不可共量的概念,放在意義理論的脈絡之中進行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於不懂語意學的我來說,實在有些霧煞煞,我想最好讀本語意學之後,再來會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