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唐開元之治的時期宰相政治探微--胡如雷〉之筆記


  1. 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結束半世紀的動亂局面,此後進入一段穩定期
  2. 唐玄宗置相原則
    1. 重才德
    2. 不重用功臣
    3. 不以皇親國戚為輔
    4. 當朝名相,盧懷慎、裴光庭、魏知古等人
    5. 內部矛盾,姚崇與張說、杜暹與李元紘之間的衝突
  3. 三個階段,從君子當權到小人當道
    1. 第二階段是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侍郎,裴耀卿為仕中,屬於賢佞並進時期
    2. 由二至三階段是開元24、25之際,張九齡與李林甫在任用牛仙客上發生衝突,而以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吏為終
    3. 第三階段,是一個租庸調失調,經濟不穩定需要大量計臣的時期,從此時,李林甫一派獨霸政事堂,開元之治作為一個政治概念,也早已消逝。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概略介紹開元之治的宰相狀況,以及由盛轉衰的三階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三個階段說,以張九齡被罷知政事,牛仙客拜相,李林甫掌權,代表開元之治的衰微
還有玄宗初期的置相原則

引用格式
胡如雷,〈唐「開元之治」時期宰相政治探微〉,北京:《歷史研究》,01期,1994。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之心得

這本介紹存在主義相關的哲學家,從現象學大家的胡賽爾、海德格到沙特、卡謬、波娃等文學家與存在主義哲學家。搭配傳記與哲學思想,是一本存在主義的入門讀物呢~

我還記的我高一做卡謬的異鄉人讀書報告,當時,我們組長說我們來做這一本八~我心想,反正都是書應該沒差,沒想到,這本超難讀的,我來回讀了兩三遍,根本不知道這本到底在說甚麼,上維基查到"存在先於本質",想說這到底是三小阿,怎麼都看不懂,我們那一組後來根本自暴自棄,因為沒一個人懂這本書到底在說甚麼,後來,我也忘了,反正報告完就沒了。

現在是懂了一點這一句話的意思了,在看這部書的時候,讓人很容易去搭配作者的生平去了解他的思想,同時,也激起我對於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的興趣了~

不錯的心得:
【書評】來杯存在咖啡吧:《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https://philomedium.com/blog/79907

延伸
【書評】你今天存有了嗎?評《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https://philomedium.com/blog/80048
【影評】死期大公開:大限來時知自我
https://philomedium.com/blog/79484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緬甸歲月》之心得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比較在意他的名字,因為通常都是音譯,看到書封上是"Burmese"總覺得背後一定有故事,然後就被我找出來拉~~
*參考資料:
你真的唸對了嗎?緬甸國名到底是Burma還是Myanmar?https://dq.yam.com/post.php?id=4885

這本以吳波金的陰謀開頭,以弗洛里的自殺、醫師的調職、波金的成功做結,直到看到最後一句"她成功扮演了老天爺給她的角色,也就是白人女主人",讀到最後有點令人哀傷,在英國殖民體系中,試圖反抗的弗洛里(討厭白人主人態度)、維拉斯瓦米醫生(不收賄)最終都沒有好結局,而融入這個體系的伊莉莎白學會如何做一個白人女主人。

我覺得這一部的緬甸鄉村情景描繪非常多,彷彿可以看到菩提樹、芭蕉葉、擁擠的市場等等,雖然我不太在意這個XD,令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波金與他的老婆,還有弗洛里與伊莉莎白,波金的老婆一直告訴波金會下地獄,波金說只要蓋寶塔就好了(讓我想到魏晉南北朝的佛寺),伊莉莎白一直想找一個老公,每次都覺得很尷尬,因為那個上校?憲兵?走後,她馬上回頭找弗洛里,最後又因為弗洛里的醜聞爆發,而與他斷絕,感覺很適切的描述當時人來到緬甸時的內心小劇場,在什麼都沒有、有如被流放的緬甸,抱著沒魚蝦也好的心態,還有弗洛里對於白人主人的厭惡,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表現,感覺最能展現殖民話題,在於弗洛里與醫師的對話中,醫師那崇拜英國帶來的文化,讓他覺得英國是救世主,而弗洛里認為他們是來壓榨緬甸的,是外來者(好像有點相反XD),不過,身為被殖民的臺灣,我有時也會認為日本帶來了新式教育與文化,都比之後的國民政府好,但如果當時繼續被清朝統治,最後會是如何呢?會比日本更好嗎?

不管如何,我覺得這部挺不錯看的,看到很多緬甸的文化描述,還有殖民與被殖民的互動,雖然最後沒看到弗洛里與伊莉莎白結婚讓我有點落寞XD,可惡!

相關文章~

喬治·奧威爾的「緬甸歲月」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30527/c27burma/zh-hant/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寬鬆世代又如何之心得

之前斷斷續續看了一兩天,這幾天一口氣全部看完了,這的很有趣~總覺得劇情的描述總是出人意料,讓人很想繼續看
這一部是當初對"寬鬆世代"這個名詞感到興趣,偶然之下,發現這部影集,講述接受寬鬆教育青年們的生活。
喔喔~先定義寬鬆世代,是"指日本1987年之後出生的世代。這個世代的人在就學時期主要受到2002年開始推行的「寬鬆教育」影響。"(By Wiki)
這部影片有一條主線搭配兩條輔線,板間和小茜的愛情、板間的職員生活是主線,麻里部和山間的生活是輔線,但是都會歸結到寬鬆世代的價值觀,如板間的職員山岸,強調個人特色,也不參加公司聚會,還提職權騷擾,山間的處男XD,一直與很多女性有曖昧關係,又不敢出手(雖然SP有私奔,但我覺得有點跳?),麻里部為了自己要的目標(跟哥哥比較?),到了20多歲還在準備考大學,小悅面試一堆公司都沒找到工作,卻依然沒甚麼上進感?,小茜是對工作很能幹,並嚮往結婚,悅子是實習老師,常被山間罵哭,以及急於下結論。不知道是不是再說明明都是寬鬆教育下的人,卻依然有不同的面向,別急於一個標籤打翻一艘船~
劇情一開始開了許多的頭,描述這些寬鬆世代人們在生活遇到的問題,在劇中一條一條的交叉,但有趣的是,有時候以為問題終於結束了,如悅子好像跟山間的關係變好了,卻跳出一個前男友或是學生的媽媽,小悅找到工作了,卻與麻里部成為男友,小茜與板間終於要結婚了,卻與上司有不正當關係,麻里布下定決心要找工作,卻還是惹事,最後被抓。板間認可了山路,公司的事務上軌道,卻發生食物中毒等等
總之,事情就是一件接一件,但我覺得可以從一幕中麻里部的話可以看到作者要傳達意思"看到板間那樣,明明甚麼事都做不好,鹽和糖搞錯,拿自來水洗燒烤,卻還是那麼拼命,真是帥氣阿~"(大概這樣~),顯示出寬鬆教育世代的的拼命
還有山間的性教育課堂上面說"青春期是邁向優秀大人的一個階段,但真的有完美的大人嗎,大人也是會犯錯的,內心的青春期,是不會結束的,所以請做一個原諒他人錯誤的大人"
阿,我覺得這劇中的核心話語耶~正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不應該隨隨便便就歸結於團塊世代或寬鬆世代,甚至是澈悟世代這樣的標籤上。

另外,SP也不錯看,但多了一個新的人物,總覺得劇情有點趕,但還是一如既往地好笑和出人意料XD

*我覺得不錯的心得:
《寬鬆世代又如何》:當個能原諒別人過錯的大人https://medium.com/@vanityspace161/%E5%AF%AC%E9%AC%86%E4%B8%96%E4%BB%A3%E5%8F%88%E5%A6%82%E4%BD%95-%E7%95%B6%E5%80%8B%E8%83%BD%E5%8E%9F%E8%AB%92%E5%88%A5%E4%BA%BA%E9%81%8E%E9%8C%AF%E7%9A%84%E5%A4%A7%E4%BA%BA-5771bcd374b6

你是百分之幾的「寬鬆世代」?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26-culture-jptvdrama-millennials/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孫中興》之心得

雖然我不太記得自己為什麼要借這本書,不過看了一下封面、目錄,知道這的確是自己會喜歡的書,這本書試圖勾勒了孔子的生平、個性、弟子、被聖化與被批鬥,讓以往我們心中那嚴肅的先師形象破滅,轉為一個和藹老人的敦敦教誨。
另外這本書有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觀點,就是要人不拘泥於過往上課老師對論語的詮釋,而是自己試圖給予一個詮釋,如書中說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時",作者並非採用課本的"時常",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裡的"時",表示"運用知識的時候"(以前的人都不標點,所以我們看到的標點也都是後人標的,阿也不要以為後人標的就一定對,他們又不是孔子)。
再來,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之後做孔子的專題報告耶,因為後面講述聖化或是從嗣於孔廟的人,都有給很多的資料或是參考書籍,對於想更深入了解的人,有很多更以延伸的方向。

不過,裡面有一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一直覺得書中給的意思,"君子聚在一起,卻能包容不同的看法;小人有相同的看法,卻不聚在一起",我一直覺得後面的意思有點千強?,因為有相同的看法,但為何不聚在一起?
對於"同"、"和"如何解釋,我倒是覺得,"同"可以解釋為隨同,就是盲目跟從,但"和"的部分我就有點難接下去了,然後我上網找的一下,發現這個意思我挺贊同的。

他解釋"孔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網址: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8127)

最後,不過論語這些意思,還是只有孔子跟他的弟子才懂,我們就只要以這時代的新見解去詮釋,讓這些句子展現出她的多元與享受它帶給自己的觀念。(對壓,重要的是這些句子對你有甚麼啟發,而不是這些句子真正的意思)

這本書給了我什麼想法?
1.嘗試以自己的想法去詮釋經典
2.有一個做孔子報告的好材料?

書中擷取參考書目: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2014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1996
雅斯培,《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955
錢穆,《孔子傳》,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張衡波,《民初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2006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政治座標測試小遊戲之隨筆

遊戲網址:https://www.idrlabs.com/political-coordinates/test.php





遊戲給的評語為
"左派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本象限中的个人寻求维护个人自由,而同时认为市场应负责,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社会福利。他们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在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之间寻求平衡的人士,并倾向于多元文化主义、世俗政府和国际合作。尽管他们通常对政府参与社会事务持怀疑态度,但是他们仍然认为,政府在打击歧视和确保平等对待方面发挥了合法作用。"

雖然我之前就想過我大概是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混合,但當時覺得要分派財產又要不受政府限制,有點矛盾呢?不過看來確實有跟我想法類似的呢~~社會自由主義,有機會找本書來看看八~
今天,在FB上看到,偶然看到幾句話,讓我開始思考,是說"我是中立耶~"或"我以為我會是中立耶~",以及之前上課聽老師說"平衡?什麼平衡啊?跟那種傷天害理的思想平衡",以前,會覺得如中庸那樣的中立、客觀,似乎是世上永恆的真理,但只是達不到而已,但中立真的值得追求嗎?
但中立似乎有幾個不同的意思。
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如獨與統,左與右,這樣水火不融的意識形態,自然而然會有人想站在中間,笑看兩邊紛爭,又或者有人會想,極端一定是不好的,只要兩權相取其優劣,得出來的一定是對的,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思想並非二元或有其空間性,中立是過度簡化的作用,不管你怎麼思考,你始終選了一個點站著,那個點或許沒甚麼人站著或是很多人靠攏著你,但至少它是經過你思考後得出的結果,就要好好的思考,並試圖批判,而不是一味追求中立,在思考的層次我是這麼想的。
在現實的層次有所謂的中立國,違背主流要背負的就是兩面不討好,被雙面夾擊。
如這篇文章(如果你堅持要當一個中立者: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77/1672778)
但中立終究來說也只是一個立場,難保未來他不會成為另一個主流之一。
最後,我認為中立背後那樣自命清高、自以為真理的想法是過度簡化與不思考的產物,而忽略思考的多元性與思想史的發展。並認為不管是不是中立,只要是自己想出來的想法,我都願意擁抱他,並不斷地檢測與批判。 (這裡的自己的想法並非遇事都堅持中立,或是反主流,而是檢視其中的論點與可能的後果,如我自由主義者,我就會批評家父長主義的強橫,並認為它剝奪個人的主體性這樣,以及接受個人主義所帶來傳統的崩垮,而認為這樣的一受一還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還是認為沒有全好全善的論點與主義,只有得到與失去的取捨罷了。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邪門歪道之心得筆記


當初好像是在FB上面滑到的,看到別人推薦,又是哲普書,當然要去借來看囉~
這本書描繪了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對!是描繪,我一看到一漫畫時,也嚇了一跳,沒想挺有趣的耶~將那些討論人、心、物的思想用漫畫的方式畫出來,而且作者很懂得掌握笑點耶~真是太厲害了。
就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各宗教勢力各具一地,以往傲視天下的天主教不再威武,轉為各地新教崛起互爭山頭,自1517馬丁路德揭開序幕。
從霍布斯、洛克、史賓諾莎,可以看到教權不再被容許干預政治,雙頭鷹的現象漸漸被排斥,甚至有洛克與史賓諾莎民主政體構想的提出。
而從笛卡爾、萊布尼茲、牛頓對運動的理論,可以看到思想的進步,從理性主義到經驗主義的過渡,形而上假設的拋棄,可解釋的範圍越來越多,是近代科學的起源。
這段期間,是現代思想的起源,從神學的主導到科學的主導,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抗到今天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分庭抗禮,其起源都可以從這本書看到。
最後以伏爾泰對過往教會主導的中世紀批判,可說為過去的時代畫下結尾。
剛好這學期讀中世紀歷史,這本書剛好可以搭配XD,認識思想從那個時代的背景去了解,總覺得很能體會呢~


覺得很好的書評:
【書評】為什麼一些我們看起來很笨的想法卻很重要?談《斜門歪道》https://philomedium.com/blog/80139#footnoteref3_m8p7jpk
我覺得這一篇很清楚整理這本書關於哲學的思想,二元論、泛靈論等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用寫的說服各種人》之心得

ㄟ都~其實我不太記得我怎麼預約這本書了,當我看到借這本書的通知時,有點嚇到,不過因為預約書本來就要等很久,所以我都趁新書一上架,就先預約,這樣半年後看到也不會隔太久XD

這本書就是很一般的日本商業書,對!就是那種圖片很多,字很少的那種(說實在,有時這種書看多了,都知道內容大概的形式XD)
作者目的在於教你如何寫一個報告、提案的SOP,透過蒐集對方資料、寫架構等等,讓那些不知道一開始如何下筆的人可以很快就做出一個大致的規劃。
雖然我對商業報告之類的沒啥興趣,不過其中的事實、證據、主張三要素或是抽象畫的思考方式,我都覺得滿受用的,最令人覺得特殊的是,最後一篇以研討會的形式,彷彿我參與其中,並隨著作者一步一步的寫出履歷,增加實用的程度,未來,如果有需要進公司寫提案之類的,也許我會回頭再看這本書XD
*我覺得很實用的重點
P149
撰寫文章的三原則:一詞/一意、一句/一構想、一段落/一圖表,的確,有時我會在一個段落塞太多重點,也很容易讓對方不知道我想表達的意思
P178-179
圖門模型(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ulmin_method)
反正大概就是文章的幾個要素,這裡寫了三個證據、主張、數據
數據指的是主張仰賴的基礎,主張是你要表達的事情,數據則講述為何證據可以連結到主張,並加強主張
類似於邏輯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架構
Wiki的延伸,好像不錯
  • "Reasoning." The Bedford Reader. By X.J. Kennedy, Dorothy M. Kennedy, and Jane E. Aaron. Ed. Denise B. Wydra and Karen S. Henry. 9th ed. New York: Bedford/St. Martin's, 2006. p. 519-522.
  • The Uses of Argument. By Stephen Toulmin.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8.

我想圖門模型大概是我覺得書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吧~

《口述歷史的個人訪談與專題訪談--陳進金》之筆記


  1. 口述訪談的方式
    1. 個人訪談
      1. 指類似傳記式的訪談受訪者的生平
      2. 優點是紀錄完整,且因長期訪談,易受信任,使得真實性與史料價值提高
      3. 缺點是耗時費力
      4. 多用於經歷豐富的受訪者
    2. 專題訪談
      1. 指針對重大事件的參與者進行訪談,並側重於重大事件
      2. 優點是凸顯研究主題,且有益於史學議題的研究,也不須耗費過多人力與時間
      3. 缺點是對受訪者的片面理解,以及因時間短,而無法得知更多詳細內容
    3. 座談會式訪談
      1. 針對某事件或人物而邀請一群相關人進行訪談
      2. 優點是一群人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補足之間的片段
      3. 缺點是受訪者之間可能有所顧忌
      4. 多用於時間與經費有限,以及須採訪人物過多的情況
  2. 個人訪談
    1. 取得受訪者的信任與訪談內容的完整是訪談的要點
    2. 事先了解受訪者的相關資料,對於訪談過程能有更豐富的成果
  3. 專題訪談
    1. 專題訪談是開發歷史研究議題的重要基礎
    2. 閱讀大量事件的相關資料與區別受訪者是否真實呈現他的記憶,是訪談的要點
      *動態的記憶是受訪者受到報導與他人回憶的影響,並將之作為自己的記憶
    3. 注意受訪者因回想記憶而產生的心理創傷是否影響訪談的進行
  4. 結語
    1. 口述歷史並沒有一定的規範,而隨每一次受訪者的個性與風格有其不同的成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介紹口述訪談的類別與其特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訪談花費的時間與人力會影響到做出來的成果,而須注意多人訪談與專題訪談,受訪者的心理情境,是否有顧忌或是動態記憶的狀況

引用格式(最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要回頭找資料,這邊加個引用格式應該方便很多XD)
陳進金著,<口述歷史的個人訪談與專題訪談>,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臺灣口述歷史協會,2014.06),頁101-110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隨代東亞的國際關係--掘敏一>之筆記


  1. 關於冊封體制論
    1. 學者們的想法
      1. 西鳴定生 認為古代東亞各國間的政治秩序由冊封體制訂定
      2. 藤間 認為冊封體制使各國分立,阻礙各國人民的交流與東亞的發展
      3. 鬼頭 認為當時東亞國際關係是由統治階級相互結合的,並批評冊封體制不無法規定東亞國際關係
      4. 筆者認為冊封體制展現當時東亞的國際關係秩序,同時也展現各國的地位與實力關係
  2. 隋文帝時期的國際關係
    1. 隋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
      1. 581(開皇元年),隋朝建立,高句麗與百濟開始向隋朝進貢,因隋朝看重高句麗,在當時的國際序列中,高句麗位於百濟之上
      2. 在征服陳國之前,隋朝與高句麗關係緊張,爾後因為王位交替,而不再擴大
      3. 598(開皇18年)因為高句麗入侵遼西,隋朝進攻高句麗,最終失敗,而高句麗也表示臣服
    2. 隋朝與突厥
      1. 突厥在進攻隋朝失敗後,於583(開皇三年)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
    3. 隋朝與日本
      1. 600(開皇20年),日本開始向隋朝派遣使者,並影響到日本603年制訂的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二條
  3. 隋煬帝時期的國際關係
    1. 隋文帝時期,對於外交採取較消極的態度 ; 隋煬帝時期開始轉向積極
    2. 始自隋煬帝發現突厥與高句麗,對高句麗的敵意漸增,在與百濟的串通後,於611年進攻高句麗(第一次遠征)
    3. 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以及國內楊玄感的叛亂,隋朝滅亡
    4. 隋朝的政權特色在於,皇權的獨大與近臣(五貴)的壟斷
  4. 東亞史的新階段
    1. 朝鮮三國的角力,與隋朝的勢力,最終並未導致中國的征服,而是新羅與唐朝聯手,達成新羅統一朝鮮
    2. 新羅、日本與隋朝的交流,也促成其國內律令制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隨代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隋朝周遭的國家藉由使者交流,使得國內產生變革
周邊的小國欲藉由大國--隋朝,來試圖征服其他國家
隋朝重視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就在邊境,而遠處的百濟,則完全不在意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北宋錢荒:從財政到物價的考察》之筆記


  1. 關於北宋錢荒成因的幾點補正
    1. 北宋錢荒並非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而是發生在高鑄幣量的情況下
    2. 宋人則歸結於"錢幣外泄"
    3. 當時大量私幣進入市場,卻仍然發生錢荒,而不是通貨膨脹
  2. 錢荒與北宋財政
    1. 社會流通的貨幣仰賴於中央財政的支出,亦即一旦中央支出較少,流通到市面的貨幣變少,很可能釀成錢荒,但錢荒最嚴重的時期,卻是財政赤字的高峰期
    2. 其原因可能是宋朝皇室大量的封賞、過多的官員薪水,使得錢大量流向士大夫階層,一旦士大夫階層對市場的依賴性低,錢幣就不會流向市場
  3. 錢荒發生的地區,時間考訂及北宋物價
    1. 筆者認為錢荒發生的年代貫穿於整個北宋王朝的大部分年代,而非暫時
    2. 北宋物價與貨幣流通的關係表現在幣值與幣價的失衡、貨幣流通區的切割、當幣價變動頻繁,銅、鐵比價就動盪不已
    3. 北宋的鐵錢區發生過通貨膨脹,其因為大量的鑄鐵錢與禁止跨界流通
    4. 銅錢區則物價上漲與錢荒一同發生,其因並非大量著私幣,而是大幅度提高銅錢的虛價,發行不合比例的銅大錢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北宋錢荒的原因,以及其與物價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成因、當時的北宋財政到北宋物價來討論其與錢荒的關係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之筆記


  1. 前言
    1. 討論從身體經驗史的角度研究物質文化的可能
  2. 惱人之傳統家具的高度:舒適感的議題
    1. 不同時代對"舒適感"的定義,導致老家具的轉型
    2. 中國傳統的"公廳"強調"公",正式的空間給人莊嚴肅穆的空間
    3. 現代台灣小家則強調"家的私領域",不再設有傳統家庭的神桌,客廳則設有柔軟與舒適的沙發,家的概念趨向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4. 較低與較矮的桌椅相較過去代表權力的高椅,表示親密與不拘
  3. 「舒適感」作為研究主題
    1. 身體經驗的一個面向--人設計之物與物質環境的變化
    2. 舒適是一個身體生物性與文化的結合,並涉及身體的記憶與能力的課題。另外,舒適感也會反過來影響環境,如人們認為舒適的低椅垂足座沿用到各公共空間
    3. 文化知識會影響我們對舒適感的感受,而舒適感則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家具的設計,得出舒適感、呈現姿勢(文化知識,人體工程學等)、家具是三者共同演化的
  4. 身體感的網路與日常生活的研究
    1. 身體感是身體經驗的項目,為日常生活中感受內在與外在環境的焦點。是人類處理大量身體經驗,進行解讀與處理的根本
    2. 從身體感及其連結論的認知模式,有助於進行日常生活的討論
  5. 感官之人類學及史學研究的呼應
    1. 感官人類學的論點在於主張感官經驗為非生理的面向,而是文化與歷史研究的範疇。感知的意涵是社會討論的結果,與社會階級、消費、政治有密切的關係
    2. 感官人類學強調跨文化研究感官經驗的歷史與文化面向
    3. 關切的主題在於感官經驗與知識的形成、消費、科技發展或政治經濟之間錯綜複雜之歷史與文化關係
  6. 身體經驗與物質文化研究
    1. 物質文化
      1. 經由文獻研究來重現不同時代之物質生活的面向,凡是攸關日常食衣住行及呈現之價值觀與政治權力都被包含於物質生活研究範圍
    2. 以物論史--研究文物瞭解文化
      1. 從遺留的物與物的環境來瞭解過去,強調文物為社會所造,具有時代賦予的意涵,並呈現物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與文化象徵意義
    3. 物的社會生命史
      1. 從物的歷史切入,以追述物的生命史所展現之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過程,瞭解歷史與社會如何在文化的脈絡中定義物的意義與價值
      2. 與"從物論史"的差異在於,認為物本身並沒有既定的意涵,其意涵乃是文化建構的過程所定,而物的價值並非內在質性的展現,是人對物的判斷之結果
    4. 物與身體感研究
      1. 文中考慮以身體感為焦點的可能,並產生自人與物密切互動的身體感為分析的主軸。一方面討論歷史中的人與物的互動如何導致身體感項目的形成,一方面瞭解身體感項目的成形及轉變,以及其如何成為影響社會與科技發展的動力
  7. 小結
    1. 人類學強調由那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層面來探討文化的本質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身體感作為一個研究進路的可能,在物的社會生命史、從物論史、物質文化之外另闢一條進路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從舒適感的演進為開頭,再到身體感與感官人類學,最後指出這樣的切路可作為一種研究進路

引用格式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1),5-47。

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 之心得



最近看冏星人的說書節目,覺得挺不錯的(我很多書都是看別人推薦的),順手就是圖書館借來看了,然後到了這幾天,我才拿到(不過我覺得等四個月算快了,之前等過一年耶~)
聽別人說書的好處,就是可以先知道這本書大概在講甚麼,加上說書節目的書等級都好理解,很適合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或是好奇翻翻,所以我也都很快就看完了。

剛好這學期修經濟史的課,雖然重點都是中國歷史,但我比較喜歡國外說,好啦,食貨志也是滿好看的拉,這本書著重在西歐的歷史,前面稍微講到埃及、伊斯蘭、蒙古、中國的經濟,但都只是稍微,最令我驚訝的是講說埃及的人們因不堪政府稅收,逃到神廟庇護,之前修世通,沒聽說這個耶(讓我想到魏晉南北朝的塢壁、莊園),這一本的特色在於,能以經濟觀點去看歷史的興勝衰亡,跳脫以往學校以政治、戰爭、文化為主的敘事角度,雖然,我覺得可以加個註解,不然有時看到有趣的段落,都沒辦法去查他的來源(歷史系習慣XD),有參考書籍真的很讚。(話說這本沒有參考論文?)

最後,這本書真的很容易閱讀耶~(我覺得日本人的書都是這樣耶~),不過是作為經濟史的切入跟補充小知識都很方便。

延伸書目(節錄書的後面,然後看名字來挑書,但有的好像沒有繁體版,所以就有機會再看吧):Ernest Volkman著,《戰爭的科學》 
井上巽著,《金融與帝國》
Charles Adams著,《稅金西洋史》
Charles P.Kindleberger著,《經濟大國興亡史》上下集
Robert Skidelsky著,《凱因斯》
Hans Mottek著,《德國經濟史》
宇佐美久美子著,《非洲史的意義》

《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漢昇》之筆記


  1. 塢壁的產生及其基本特點
    1. 塢壁是由於戰亂而產生,由西晉殘餘的將領或鄉里豪強的率領下,結合一個個獨立的組織,多為自衛性質的組織。同時也是從秦漢的地方行政組織--鄉亭里脫落出來的宗族流民自治組織
  2. 塢壁的組織型態與共同體理念的貫徹
    1. 塢壁多由大族豪強為首領,其宗族賓客為核心,靠招募流民來壯大。又因組成複雜,多由選舉推派以服眾人
    2. 塢壁首領又稱塢主、行主、營長
    3. 塢壁以貧弱互助、有無相通為原則,表現濃厚的共同體理念,還加上下屬的權力關係與類似血緣關係的成分
    4. 塢壁因戰亂而興起,當政局穩定之後,則靠著宗法制度來穩定塢壁的生存,而政府的苛徵雜稅更加強這種人身依附的關係。
  3. 門閥政治的推移
    1. 地方塢壁勢力強大,政府不得不妥協,而施行"宗主督護制"
    2. 宗主,就是由塢主演變而來,不僅中央要任用宗主來鞏固政權,地方也要依靠豪強來治理
    3. 當北魏透過改都護制為三長制,試圖削弱塢壁的經濟與政治勢力,依著體制內消化的方向進行,終因六鎮之亂而結束
  4. 隋唐的村制
    1. 塢壁到了隋唐,轉為村的地方行政組織
    2. 隋唐時期,城市興起、貿易繁榮,刺激鄉里大族移居城市後,門閥世族走向衰弱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魏晉時期的塢壁由來,與期造成的北朝門閥政治,以及其又如何在隋唐轉為村的基層組織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魏晉到隨唐,討論塢壁的演變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之小小心得

當初是看到下面這篇文章,覺得挺不錯的,剛好最近也在思考教育史的研究,作為入門書應該不錯
"日本人、國民政府都用這一套:學校教育如何作為統治工具?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596"

這本書從政府的教育方針、學校的體制、人民的反應三者間的互動來討論日治時期的教育文化,可以看到不僅是上對下的政策實施,也有由下發起的教育改革,就立場來說可謂面面俱到,搭配當時人的回憶錄、照片、課本內容,很容易就能融入情境當中,以及從中看到當權者的教育準則。
看完之後,我認為也可以那書中的觀看角度來看待各個國家是如何在課本中灌輸當權者的思想,以及當權者意欲培養的人民。

延伸閱讀:

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芬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
林茂生,《日本統治時期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歷史分析與探討》
許配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

《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周樑楷》之筆記


  1. 影視史學:新知識和新課程的緣起
    1. 懷特(Hayden White)首創"Historiophoty",意即"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2. 筆者譯"Historiophoty"為"影視史學",並擴充其概念為
      1. 以靜態的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傳達人們對於過去的認知
      2. 探討分析影視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理論
  2. 影視歷史文化的變遷
    1. 6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新方向
      1. 將文化、思想與經濟、社會作為不斷互相互動的現象
      2. 肯定文化、思想對權力的影響與關聯
      3. 重視底層文化與大眾文化
      4. 駁斥各種中心論,而提倡多元化的論述
    2. 筆者對"歷史文化"的定義
      1. 文化現象所呈現的歷史人物、事件、數字、情境以及普通歷史觀點
      2. "影視歷史文化"則為以任何影像、視覺符號中所呈現過去的事實
  3. 影視與當代人文思維的關係
    1. 對於文與史的關係層次
      1. 純粹記載事實,如碑文、年表
      2. 以文學的文字傳達故事和史實,如短歌、戲劇
      3. 相對第二種以較理性的方式表述歷史
    2. 針對上面三層關係的剖析
      1. 以傳達、文飾的風格為主
      2. 以文本為主,但不注重作者的歷史背景與思想
      3. 虛中實的實中實的關係,實中實指的是"具體事實"掌握"歷史意義、情境、思想的真實",虛中實指的是在"歷史創作"中展現"真實的歷史情境、思想與意義",重點在於兩者能否呈現"中之實"
  4. 影視與新史學的理論
    1. 從以文字書寫的歷史文本對象為主,轉為兼容語言、圖像的文本
  5. 影視史學在歷史學程中的地位
    1. 教育方法與大眾歷史、跨學科的影視專業結合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唐宋莊園制度質疑--鄧廣銘》之筆記


  1. 唐宋時期的土地所有制
    1. 中國歷來封建社會都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不包括唐宋),連推行均田制的北魏、隨唐,依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2. 唐宋時期經濟的發展,使得門閥地主的土地漸漸轉到平民地主身上,佃農不再依附地主,身分地位也逐漸提高
  2. 唐宋莊園制說介紹
    1. 西歐莊園制特色,作者認為唐宋並不包括其中所有特性,持莊園論者認為除前兩項,其餘皆包括(依《中國歷史綱要》所記載)
      1. 莊園土地歸封建貴族、教會寺院所有
      2. 農奴在莊園裡進行生產勞動,收穫物全歸領主所有,農奴則得到小份田地。勞役地租為主、人身依附性很強、世代承襲
      3. 莊園包括:領主住宅、農奴茅舍、磨坊、工匠工作室、領主土地、農奴土地、公共山林水澤
      4. 莊園領主、教會都不需繳納稅收,且政府不得干預
      5. 領主在莊園享有司法權
  3. 從理論上和史料上論證唐宋莊園制度說之不能成立
    1. 筆者認為莊園制並不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而是農田的經營方式,因其中並沒有表明土地究竟歸誰,且莊園制應是以領主的土地所有制作為前提
    2. 西歐領主徵收的是勞役地租;唐宋卻是收取實物地租為主,兩者間受剝削的程度、人身依附關係依然具有差別
    3. 莊園論"每年收租達萬四千餘"以證明皇莊的規模浩大
      然實情是這些田是由那些罪犯的田一個一個搜來的,是零星狀的,且採取與私人地主同樣的方式租給人民
      南宋設置官莊的地區多在戰禍殘破之區,但鮮少人民去開墾,綜上,很難得出政府是最大的地主
    4. 莊園論表示唐宋的莊原與歐洲的莊園一樣多樣
      但史料的赦令卻是向全國發布,並未表示每一戶莊園確實都擁有這些單位
    5. 筆者認為唐宋的莊園並非制度化,而是別墅性質
    6. 四類"莊"字的意思,認為這些並不能表現莊園制的存在
      1. 莊、莊田、莊園、官莊--指農田
      2. 莊屋、莊院、莊居--農村,山莊是山上的園林
      3. 莊戶、莊家子弟、莊客、莊丁--指務農、以農為業
      4. 趙家莊、祝家莊--指村莊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反駁莊園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先介紹莊園論的立論,再從莊園大小、內容架構來反駁,最後從"莊"字義來闡明其意思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社會與國家--谷川道雄》筆記


  1. 對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兩種見解
    1. 主張為中世時期
      1. 上古終於東漢中期,近世於宋代開始
      2. 貴族政治
    2. 主張為古代時期
      1. 以生產方式劃分中國歷史
      2. 國家與自耕農的關係為個別人身統治
      3. 強調皇帝權力的獨立,而貴族位於皇帝之下
  2. 貴族制社會的基礎結構
    1. 基礎為以鄉里社會評價構成的九品官人法
    2. 豪族因著社會輿論、家訓,藉著維護地方鄉里,成為宗族與鄉黨的中心,亦即"豪族共同體"--以望族為中心所形成的血緣、地緣社會集團
      1. 共同體,以豪族階級為其精神,以市民為物質基礎,並以某特定之家來統領其他人,這是以階級關係為媒介形成的共同體
      2. 這樣以階級關係為媒介形成的共同體,產生的政權,最終因階級與共同體的關係破滅而結束
  3.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國家形成運動和貴族制
    1. 以運動的型態考察
      1. 貴族階級作為正統,軍閥階級作為政權,兩者的勢力消長,形成南朝時期的政權變化,因著門閥主義(地位根據出身門第),國家變相保護私人利益
      2. 西魏、北周成功將軍閥與貴族整合成一體
        1. 鄉兵集團,將貴族在鄉村的統治體制軍事化
        2. 壓制門閥主義,不問門第,只看能力
        3. 世襲官位、長子繼承,導致新貴族的出現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解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貴族與國家政權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貴族制基礎、國家的形成去討論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全漢升》之筆記


  1. 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
    1. 宋代的成就
      1. 交子--世界最早的貨幣
      2. 家用燃料與冶鐵廣用石炭作為燃料
      3. 指南針的使用
      4. 印刷術的發明
      5. 火藥作為武器
    2. 為何宋代沒有工業革命或資本主義
      1. 儘管煤礦豐富,卻位於交通不易之地,不如英國煤礦區位於河岸旁,因此無法大量開採
      2. 人口過剩導致機械化的無法發展
      3. 宋代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觀念,相比於西方鼓勵累積資本榮耀上帝不同
  2. 其他學者的回應與主持人的總述
    1. 劉子健
      1. 認為西洋史的劃分無法套用中國,遂採用"新傳統"一詞來指稱宋代以後,意味者
        1. 舊傳統的改變
        2. 舊傳統衍生的新改變
        3. 新舊交織的傳統成為一個傳統
        4. 新傳統主義(Neo-tradionalism),一種新舊交織式的漸進改變
      2. 有沒有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有關聯,但應該分為兩個問題來看
      3. 宋代為何沒有資本主義
        1. 中央高壓集權,重稅政策與商人的無力反抗
        2. 法律制度的不同,政府權力的高壓與財產的保障不夠
        3. 官僚的地位高,商人多傾向買官買地,以保全財產
        4. 家族的財產均分制,導致資本逐漸分散
        5. 金錢銅錢的不夠,無法支持帝國的需求,常鬧"錢荒"
        6. 運輸貨物的不安全,盜賊盛出?
      4. 科學革命的不發達、宋代的算學、醫學因要求須通經,往往少數人研讀,師資也不夠
    2. 蔣復璁
      1. 認為宋代紀錄的戶口變動太大,可信度不高,而其中戶與口的比例太低,認為戶的可信度高於口
    3. 宋晞先生
      1. 認為戶多口少是因為當時人民逃避力役以及稅收是以家裡的人有多少來計算,把家裡的人分成很多戶,來降低戶口數
      2. Robert Hartwell認為宋代已大量使用煤和鐵,卻遲遲沒有發展工業革命,外部原因是女真、蒙古的入侵,內部原因是傳統的社會結構問題
    4. 全漢昇
      1. 認為戶口的數量應該是納稅人的數量,認為當時占城稻米的引進,應能滿足大量的人口,所以人口必定比漢代多,起碼一家有五口
      2. 認為交通運輸的不便,讓宋代無法好好運用煤礦,導致工業革命的無法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從宋代經濟的進步,去討論其在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進步(但我覺得問題好像都集中在為何宋代沒有資本主義或工業革命上)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這一篇比較特殊八,有點像研討會的紀錄,不是一篇論文這樣,就是主持人論述,然後其他人提意見,最後在總述這樣,可是有的人一口氣就把大家要講的都講完了,我看其他人的回應都大同小異的,要不然就是不相干的回答,最後的總述也跟一開始的論述差不多,不過就是當時的人口數跟工業革命的未發展原因這樣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馬克思主義與法國大革命的解釋--楊肅獻》之筆記


  1. 馬克思主義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Lefebvre
    1. 馬克主義史觀--歐洲近代歷史演變,是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終結舊有的封建社會
    2. Lefebvre的論點--法國大革命是靠著商業致富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革命,終結壟斷土地的封建貴族階級
  2. Cobban 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批判--1950年代的挑戰
    1. 質疑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論點--資本主義秩序取代了封建制度
    2. 對於"封建制度"的定義
      1. 建基於土地的政治體制,封建貴族透過壟斷土地,成為統治階層,而這種意義下的封建制度,在法國大革命前是不存在的
      2. 當時所指的"封建制度"指的是貴族、領主擁有的特權
    3. 法國大革命前的情況
      1. 貴族土地約有1/3流入平民手中
      2. 政務大都掌握在中下階層官僚集團手中
      3. 法國國民會議中第三階級的代表中,財金業者、工商業者只佔了約百分之13,官僚集團、律師等佔了百分之70以上,顯示中下階層階級才是革命的主流
    4. Cobban的觀點
      1. 所謂的革命資產階級,是中低層職官、律師與專業階級,這些職官負擔大部分的國家業務,且在當時官職大量販賣,導致官職地位的沒落,其挫折感使它們起而反抗,成為革命中堅
      2. 強調是"沒落的資產階級",而非"新興資產階級"造成法國大革命
      3. 只修正"革命的資產階級定義",並未否認法國大革命其本質是階級鬥爭
  3. Taylor 對法國大革命的新解釋--1960年代的新解釋
    1. 對於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的二分法過於簡陋,並沒有反映當時的社會階級
    2. 當時法國社會的財富類型
      1. 資本主義的財富
        1. 商業資本主義--貿易、商人、銀行
        2. 宮廷資本主義--以王室財經需求為主
        3. 工業資本主義--傳統公業活動,如礦冶業
        4. 商業、宮廷資本主義有大量貴族參與,顯示貴族資產階級化
      2. 非資本主義的財富
        1. 土地、官職、債權
        2. 資產階級為了進入貴族階級,往往大量投資土地、官職,顯示資產階級的貴族化
      3. 認為當時貴族與資產階級是互相交流的,並用以解釋階級鬥爭的概念難以成立
    3. Betty Behrens對於法國貴族的研究
      1. 當時法國貴族並未享有應有的特權,甚至還須負擔王室因戰爭所徵收的稅,資產階級卻可能享有超過貴族的特權
      2. 舊貴族與富有資產階級的聯姻
      3. 顯示上層階級與貴族階層的交流
    4. Robert Forest 對法國貴族的研究
      1. 發現某些地區的貴族,不僅用有資產階級的特色--勤儉、自律,甚至善於觀察經濟脈動已獲得利益,使得產業收人成為自身主要財源
      2. 顯示貴族資本主義化
    5. 新解釋的出現,打破以往認為貴族是"懶散、握有特權、不須繳稅"的形象,並認同資產階級與貴族的高度交流
  4. 對於Taylor的回應
    1. Taylor的觀點
      1. 法國大革命是政治事件的結果,階級間的對立是事件產生的結果
      2. 認為應從"政治途徑"解釋法國大革命
    2. Lucas的回應
      1. 認為法國大革命的關鍵在於"1788年關於三級會議應如何組成的爭論",資產階級因被排除在貴族階層外,而開始敵視貴族--革命造就資產階級
    3. William Doyle對Alfred Cobban的回應
      1. Alfred Cobban的論點--十八世紀法國官職市場不景氣,導致法國中下層官僚的經濟不滿
      2. William Doyle的研究發現當時"官職價格整體而言是成長的",判斷當時官職階層應是越來越富裕的--認為Alfred Cobban的論點無法成立
  5. 結論:法國大革命是政治革命,而引發其社會後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1950、1960年代對馬克思框架下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批評與新解釋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討論Cobban的非馬克思主義觀點,但仍侷限在經濟脈絡,到Taylor的政治脈絡觀點,並批判那階級鬥爭的二分法


《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的四個階段--張傳璽》之筆記


  1. 西周至春秋,邦國約與萬民約並用時期
    1. 契約多侷限於動產,使用的契約叫小約劑或是萬民約,刻在竹帛上,不動產因為當時的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不能買賣(田里不鬻ㄩˋ)--西周前期
    2. 西周中期,隨著王室的衰微與經濟的發展,諸侯間開始轉賣土地,使用的契約叫"大約劑",因只適用諸侯間,所以又稱"邦國約",並刻在銘器上
    3. 質人是管理市場的官員、質劑是買賣契約的名稱
    4. 契約種類
      1. 借貸契約--傅別
      2. 取予受入契約--書契
      3. 買賣、抵押、典當契約--質劑
  2. 戰國至西晉,使用私約時期--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
    1. 封建領主制的瓦解,封建地主制的確立
    2. 雇傭關係發達,並使用口頭契約
    3. 邦國約的衰微,萬民約成為土地契約基本形式
    4. 契約種類
      1. 買賣契約
      2. 租佃契約
      3. 遺產繼承契約--遺令
    5. 國家常與農民以"公田"假予,並徵收假稅
    6. 奴隸買賣也同春秋時期,使用契約
    7. 官府不收契稅,只管訴訟,同春秋
  3. 東晉至五代,使用文卷(紅契)時期
    1. 造紙技術的提高→取代了簡帛
      紙張面積大→契約的完善
      便於印記與標示→文卷與紅契的條件
    2. 東晉首創"稅契"與商品交易稅,又稱"輸估",不立契約的稅叫"散估",合起來稱"估稅"
      "文卷"為繳納契稅時,給官府蓋印章的單子,又稱"紅契"、"赤契",沒有繳稅的單子叫"白契"
      此舉為國家增加不少的財源,後來的朝代也持續下去,而當時北方尚未有此體制
    3. 文卷在唐朝稱"市卷"、"卷"
    4. 白契的出現依然不少,推測是為逃避繁重的稅收
    5. 契約的樣文已經開始使用
  4. 北宋至民國,使用官契與契尾的時期
    1. 官契----"官版契紙"由政府統一規定契約文型與印制,又稱"印紙",不僅完善契約                  的使用,也保證契約的稅收
      1. 北宋以"官契"代替"文卷",並增加"契尾"
        民間自行書寫的契約稱"草契"、"小契"、"白契紙",並不能當作正契
      2. 元代將官版契紙分為做為正契的"契本",作為存根的"契根"
      3. 清代的官版契紙政策叫做"契紙契根之法"以剝削人民,直到雍正十一年(1735AD)才禁止
    2. 契尾--是繳納契稅後的收據,以元代最早
      1. 明代稱為"稅尾"、"稅票",並記有許多內容,如契約的原因,雙方姓名、地址等,契尾分"大尾"、"坐尾",叫"鴛鴦式",大尾給稅戶,坐尾留待審查
      2. 清代契尾廢鴛鴦式,改為大尾前後兩個半幅,前幅給業戶,後幅查核
      3. 民國以"印單"取代契尾,並徵收印花稅作為新的財源
    3. 為保證稅收的手段
      1. 投狀申牒
        1. 始於唐代
        2. 文牒又稱"公據"、"勘合公據"、"據",明代以"田帖"取代
        3. 當買賣田地,要呼叫村里人民來勘查所欲買賣的田地,當眾立契約,讓官府能及時收稅
      2. 批鑿過割
        1. 始於南宋
        2. 砧基簿是官府所記載村里各人民所擁有的田地圖,又稱"魚鱗圖",是國家對人民收稅的依據
        3. 批鑿、過割指的是買賣成交到投稅印契的所有法律程序
  5. 結論:
    1. 契約使用情況的發展變化,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變化
      如土地私有制確立後,邦國約(大約劑)的消失,土地契約與小約劑相同
    2. 稅契政策的產生與實行,是封建國家的財政需要
      如西周、西漢的列肆之稅(市稅)、東晉之後新增的的契稅
    3. 文契(紅契)、契尾、公據、砧基簿的使用是封建國家保證契約徵收的重要手段,並用以干預、控制各種財務的轉讓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在於討論從西周到清代,人民如何互相締結契約,交換貨物與田地,並論其與政府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將契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國有土地、私有制、政府開始徵收契約稅、政府推行官版契約,並進行更嚴密的干預,這四個階段,並分別論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