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孫中興》之心得

雖然我不太記得自己為什麼要借這本書,不過看了一下封面、目錄,知道這的確是自己會喜歡的書,這本書試圖勾勒了孔子的生平、個性、弟子、被聖化與被批鬥,讓以往我們心中那嚴肅的先師形象破滅,轉為一個和藹老人的敦敦教誨。
另外這本書有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觀點,就是要人不拘泥於過往上課老師對論語的詮釋,而是自己試圖給予一個詮釋,如書中說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時",作者並非採用課本的"時常",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裡的"時",表示"運用知識的時候"(以前的人都不標點,所以我們看到的標點也都是後人標的,阿也不要以為後人標的就一定對,他們又不是孔子)。
再來,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之後做孔子的專題報告耶,因為後面講述聖化或是從嗣於孔廟的人,都有給很多的資料或是參考書籍,對於想更深入了解的人,有很多更以延伸的方向。

不過,裡面有一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一直覺得書中給的意思,"君子聚在一起,卻能包容不同的看法;小人有相同的看法,卻不聚在一起",我一直覺得後面的意思有點千強?,因為有相同的看法,但為何不聚在一起?
對於"同"、"和"如何解釋,我倒是覺得,"同"可以解釋為隨同,就是盲目跟從,但"和"的部分我就有點難接下去了,然後我上網找的一下,發現這個意思我挺贊同的。

他解釋"孔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網址: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8127)

最後,不過論語這些意思,還是只有孔子跟他的弟子才懂,我們就只要以這時代的新見解去詮釋,讓這些句子展現出她的多元與享受它帶給自己的觀念。(對壓,重要的是這些句子對你有甚麼啟發,而不是這些句子真正的意思)

這本書給了我什麼想法?
1.嘗試以自己的想法去詮釋經典
2.有一個做孔子報告的好材料?

書中擷取參考書目: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2014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1996
雅斯培,《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955
錢穆,《孔子傳》,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張衡波,《民初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