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討論從身體經驗史的角度研究物質文化的可能
- 惱人之傳統家具的高度:舒適感的議題
- 不同時代對"舒適感"的定義,導致老家具的轉型
- 中國傳統的"公廳"強調"公",正式的空間給人莊嚴肅穆的空間
- 現代台灣小家則強調"家的私領域",不再設有傳統家庭的神桌,客廳則設有柔軟與舒適的沙發,家的概念趨向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 較低與較矮的桌椅相較過去代表權力的高椅,表示親密與不拘
- 「舒適感」作為研究主題
- 身體經驗的一個面向--人設計之物與物質環境的變化
- 舒適是一個身體生物性與文化的結合,並涉及身體的記憶與能力的課題。另外,舒適感也會反過來影響環境,如人們認為舒適的低椅垂足座沿用到各公共空間
- 文化知識會影響我們對舒適感的感受,而舒適感則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家具的設計,得出舒適感、呈現姿勢(文化知識,人體工程學等)、家具是三者共同演化的
- 身體感的網路與日常生活的研究
- 身體感是身體經驗的項目,為日常生活中感受內在與外在環境的焦點。是人類處理大量身體經驗,進行解讀與處理的根本
- 從身體感及其連結論的認知模式,有助於進行日常生活的討論
- 感官之人類學及史學研究的呼應
- 感官人類學的論點在於主張感官經驗為非生理的面向,而是文化與歷史研究的範疇。感知的意涵是社會討論的結果,與社會階級、消費、政治有密切的關係
- 感官人類學強調跨文化研究感官經驗的歷史與文化面向
- 關切的主題在於感官經驗與知識的形成、消費、科技發展或政治經濟之間錯綜複雜之歷史與文化關係
- 身體經驗與物質文化研究
- 物質文化
- 經由文獻研究來重現不同時代之物質生活的面向,凡是攸關日常食衣住行及呈現之價值觀與政治權力都被包含於物質生活研究範圍
- 以物論史--研究文物瞭解文化
- 從遺留的物與物的環境來瞭解過去,強調文物為社會所造,具有時代賦予的意涵,並呈現物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與文化象徵意義
- 物的社會生命史
- 從物的歷史切入,以追述物的生命史所展現之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過程,瞭解歷史與社會如何在文化的脈絡中定義物的意義與價值
- 與"從物論史"的差異在於,認為物本身並沒有既定的意涵,其意涵乃是文化建構的過程所定,而物的價值並非內在質性的展現,是人對物的判斷之結果
- 物與身體感研究
- 文中考慮以身體感為焦點的可能,並產生自人與物密切互動的身體感為分析的主軸。一方面討論歷史中的人與物的互動如何導致身體感項目的形成,一方面瞭解身體感項目的成形及轉變,以及其如何成為影響社會與科技發展的動力
- 小結
- 人類學強調由那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層面來探討文化的本質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身體感作為一個研究進路的可能,在物的社會生命史、從物論史、物質文化之外另闢一條進路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從舒適感的演進為開頭,再到身體感與感官人類學,最後指出這樣的切路可作為一種研究進路
引用格式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1),5-47。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從舒適感的演進為開頭,再到身體感與感官人類學,最後指出這樣的切路可作為一種研究進路
引用格式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1),5-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