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隨代東亞的國際關係--掘敏一>之筆記


  1. 關於冊封體制論
    1. 學者們的想法
      1. 西鳴定生 認為古代東亞各國間的政治秩序由冊封體制訂定
      2. 藤間 認為冊封體制使各國分立,阻礙各國人民的交流與東亞的發展
      3. 鬼頭 認為當時東亞國際關係是由統治階級相互結合的,並批評冊封體制不無法規定東亞國際關係
      4. 筆者認為冊封體制展現當時東亞的國際關係秩序,同時也展現各國的地位與實力關係
  2. 隋文帝時期的國際關係
    1. 隋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
      1. 581(開皇元年),隋朝建立,高句麗與百濟開始向隋朝進貢,因隋朝看重高句麗,在當時的國際序列中,高句麗位於百濟之上
      2. 在征服陳國之前,隋朝與高句麗關係緊張,爾後因為王位交替,而不再擴大
      3. 598(開皇18年)因為高句麗入侵遼西,隋朝進攻高句麗,最終失敗,而高句麗也表示臣服
    2. 隋朝與突厥
      1. 突厥在進攻隋朝失敗後,於583(開皇三年)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
    3. 隋朝與日本
      1. 600(開皇20年),日本開始向隋朝派遣使者,並影響到日本603年制訂的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二條
  3. 隋煬帝時期的國際關係
    1. 隋文帝時期,對於外交採取較消極的態度 ; 隋煬帝時期開始轉向積極
    2. 始自隋煬帝發現突厥與高句麗,對高句麗的敵意漸增,在與百濟的串通後,於611年進攻高句麗(第一次遠征)
    3. 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以及國內楊玄感的叛亂,隋朝滅亡
    4. 隋朝的政權特色在於,皇權的獨大與近臣(五貴)的壟斷
  4. 東亞史的新階段
    1. 朝鮮三國的角力,與隋朝的勢力,最終並未導致中國的征服,而是新羅與唐朝聯手,達成新羅統一朝鮮
    2. 新羅、日本與隋朝的交流,也促成其國內律令制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隨代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
隋朝周遭的國家藉由使者交流,使得國內產生變革
周邊的小國欲藉由大國--隋朝,來試圖征服其他國家
隋朝重視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就在邊境,而遠處的百濟,則完全不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