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Lefebvre
- 馬克主義史觀--歐洲近代歷史演變,是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終結舊有的封建社會
- Lefebvre的論點--法國大革命是靠著商業致富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革命,終結壟斷土地的封建貴族階級
- Cobban 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批判--1950年代的挑戰
- 質疑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論點--資本主義秩序取代了封建制度
- 對於"封建制度"的定義
- 建基於土地的政治體制,封建貴族透過壟斷土地,成為統治階層,而這種意義下的封建制度,在法國大革命前是不存在的
- 當時所指的"封建制度"指的是貴族、領主擁有的特權
- 法國大革命前的情況
- 貴族土地約有1/3流入平民手中
- 政務大都掌握在中下階層官僚集團手中
- 法國國民會議中第三階級的代表中,財金業者、工商業者只佔了約百分之13,官僚集團、律師等佔了百分之70以上,顯示中下階層階級才是革命的主流
- Cobban的觀點
- 所謂的革命資產階級,是中低層職官、律師與專業階級,這些職官負擔大部分的國家業務,且在當時官職大量販賣,導致官職地位的沒落,其挫折感使它們起而反抗,成為革命中堅
- 強調是"沒落的資產階級",而非"新興資產階級"造成法國大革命
- 只修正"革命的資產階級定義",並未否認法國大革命其本質是階級鬥爭
- Taylor 對法國大革命的新解釋--1960年代的新解釋
- 對於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的二分法過於簡陋,並沒有反映當時的社會階級
- 當時法國社會的財富類型
- 資本主義的財富
- 商業資本主義--貿易、商人、銀行
- 宮廷資本主義--以王室財經需求為主
- 工業資本主義--傳統公業活動,如礦冶業
- 商業、宮廷資本主義有大量貴族參與,顯示貴族資產階級化
- 非資本主義的財富
- 土地、官職、債權
- 資產階級為了進入貴族階級,往往大量投資土地、官職,顯示資產階級的貴族化
- 認為當時貴族與資產階級是互相交流的,並用以解釋階級鬥爭的概念難以成立
- Betty Behrens對於法國貴族的研究
- 當時法國貴族並未享有應有的特權,甚至還須負擔王室因戰爭所徵收的稅,資產階級卻可能享有超過貴族的特權
- 舊貴族與富有資產階級的聯姻
- 顯示上層階級與貴族階層的交流
- Robert Forest 對法國貴族的研究
- 發現某些地區的貴族,不僅用有資產階級的特色--勤儉、自律,甚至善於觀察經濟脈動已獲得利益,使得產業收人成為自身主要財源
- 顯示貴族資本主義化
- 新解釋的出現,打破以往認為貴族是"懶散、握有特權、不須繳稅"的形象,並認同資產階級與貴族的高度交流
- 對於Taylor的回應
- Taylor的觀點
- 法國大革命是政治事件的結果,階級間的對立是事件產生的結果
- 認為應從"政治途徑"解釋法國大革命
- Lucas的回應
- 認為法國大革命的關鍵在於"1788年關於三級會議應如何組成的爭論",資產階級因被排除在貴族階層外,而開始敵視貴族--革命造就資產階級
- William Doyle對Alfred Cobban的回應
- Alfred Cobban的論點--十八世紀法國官職市場不景氣,導致法國中下層官僚的經濟不滿
- William Doyle的研究發現當時"官職價格整體而言是成長的",判斷當時官職階層應是越來越富裕的--認為Alfred Cobban的論點無法成立
- 結論:法國大革命是政治革命,而引發其社會後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1950、1960年代對馬克思框架下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批評與新解釋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討論Cobban的非馬克思主義觀點,但仍侷限在經濟脈絡,到Taylor的政治脈絡觀點,並批判那階級鬥爭的二分法
從討論Cobban的非馬克思主義觀點,但仍侷限在經濟脈絡,到Taylor的政治脈絡觀點,並批判那階級鬥爭的二分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