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再見列寧"是一部在描述東柏林小家庭的故事主軸上,再現東德日常生活與文化,並呈現兩德轉折歷程對他們的影響
- 試圖在文中探究的問題
- "再見列寧"如何作為新德國國史下的東德史認同建構?
- 東德日常文化與消費商品,如何作為懷舊東德的表現形式?
- 大時代與小人物歷史鑲嵌畫
- "再見列寧"的故事結構
- 未統一前東德的日常生活
- 兩德之間的轉折與Alex一家的關係
- 兩德的統一象徵
- Alex父親的出現與母親的去世
- 記憶、認同與空間之建構
- 謊言、新聞、儀式
- Alex的謊言建構了母親看到的東德
- 新聞用來合理化建構出來的東德與現實矛盾之處
- 儀式用以喚醒母親的社會關係與社群認同
- 學理分析與劇情對照
- 個人與群體記憶建構
- 學理--阿博瓦胥《記憶的社會框架》
- 社會記憶即個人與社群對特定過去的知識與意義認知,本質上乃在社群之中型塑的結果,如阿博瓦胥"實際上,過去並未如實呈現...而是基於現在的重新建構"
- 劇中對照
- Alex對母親建構的東德與詮釋,成為母親對於過去與現在記憶中的來源,並透過東德意識形態的框架表現出來,如Alex虛構出來的新聞
- 建構東德所需的物質性與儀式性記憶媒介
- 學理--諾哈《記憶所繫之處》、霍布斯邦《被發明的傳統》、康諾頓《社會如何記憶》
- "記憶所繫之處"意指具物質性、功能性與象徵性之文本論述、儀式性身體實踐、紀念節日、物質與空間等承載群體記憶的媒介,而這些象徵並型塑群體認同的媒介,則是群體記憶具體化或物質化的結果
- "被發明的傳統"的功能在於透過不斷重複展演的儀式性與象徵性身體實踐,創造社會共享過去的歷史感,進而建構社群認同
- 劇中對照
- 功能性與象徵性--劇中出現的東德場所,如世界鐘、列寧雕像等
- 物質性--東德常用的食物,如母親想吃的斯博特醃瓜
- 儀式性--母親的生日會喚起母親對群體的記憶與認同,以少年先鋒隊的歌唱、熟悉的同志等等
- 媒介發生作用的空間脈絡
- 學理--拉費佛賀、提爾
- "空間的生產"亦即社群透過社會實踐,複製主流或另類論述,以賦予空間或地方意義的過程。
同時也用以宣稱與建構認同,定義特定空間內我"我者",空間外為"他者",是空間性認同建構 - 劇中對照
- Alex透過物質與儀式性的運用,在樓上的隔間建構一個想像性東德,並在其中置入異於現實主宰的另類歷史詮釋版本,使其成為母親記憶與身分認同,以及建構過去意義與現在認同的來源
- "再見列寧"同時也作為懷舊東德風潮的一個社會性空間,裏頭充斥不同於主流論述的歷史詮釋,作為德東人的身分認同
- "懷舊東德"之脈絡化--探究西德商品消費熱到懷舊東德風潮的轉折
- 學理--溝通記憶(短時間)與文化記憶(長時間)
- "文化記憶"指涉人類群體記憶得以跨世代、跨社群流傳的物質與空間基礎。
- "溝通記憶"指社群透過日常口語溝通與口述傳統型式傳遞過去知識與認知的記憶形式,傳遞範圍以內部社群為主,有效性在三至四代
- 溝通記憶需轉化成文化媒介形式承載的文化記憶,才能跨越世代與社群的範疇
文化媒介指藝術創作、儀式實踐、紀念建築、城市空間等等,涉及對過去知識與意義的視覺化、物質化、儀式化、空間化,簡言之,就是"認同的具體化" - 此學理基礎成為文中將"再見列寧"作為懷舊東德現象與東德日常生活經驗之媒介
- "懷舊東德"風潮
- 1990年代中期擴大為普遍的風潮,並擴大到生活各層面
- 具有東德物質文化特色的服飾、食品、音樂等蔚為風潮,以拖笨車為代表
- 原因
- 東德面對西德資本主義的挫敗
- 西德的高消費讓東德無法適應,以及東德地區在統一過後的經濟衰退
- 政治上的"去東德化"
- 西德的強勢主導統一、東德發言的被忽視
- 學術上、建築上、政經文化等各方面的去東德化,造成東德人"二等公民"的自我認同
- 小結:"再見列寧"不僅再現東德商品消費熱,也呈現德東人的懷舊情懷,並足以作為承載"懷舊東德"情節的文化媒介
- 分裂的國族記憶:歷史情感之傷與知識分子之邊緣化
- 對東德的否定與去合法化
- 在新德國國史論述下,藉否定東德歷史來維護新政權之必要,以及維護西德的民主成果
- 對於東德使書寫的選擇性論述--東德視角東德史的邊緣化無法與新德國官方史論述相抗衡
- 將東德類比於納粹
- 以黨國暴力標籤化
- 將東德國族認同簡化為反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
- 對東德的否定與去合法化,造成東德學術體制的瓦解
- 知識分子的邊緣化
- 史塔西(Stasi)檔案的公開,東德知識分子的被不信任
- 小結:在歷史與知識份子的被忽視與邊緣化,東德人只能尋求商品消費與物質無化,作為建構自身認同的可能
- 東德消費文化及其意義變遷--讓人羞恥的社會主義商品如何成為懷舊東德的寄託對象
- 學理--阿帕杜萊《物的社會生活》
- 人類群體隨著社會變遷,會賦予事務不同的編碼與意義,而事物則反映其社會脈絡
- 1960年代以來的東德--懷舊東德的東德商品多是這時期的產物
- 背景
- 政治局勢穩定
- 工業化改革,成為東歐共產陣營排名前列的工業國
- 當局致力發展民生工業,建立現代化的消費文化
- 商品特徵
- 選擇性少,品質低落、無法及時滿足國內需求、產能緩慢
- 如P2公寓、601拖笨車
- 德東人"轉折"前後對東德商品的認知--再見列寧所呈現的三種態度
- Alex姊姊對東德商品的不滿--德東人陷入西德商品消費熱
- Alex母親常草擬對商品的申訴書--隱含社會主義體制內的改革
- Alex建構的"東德"--懷舊東德風潮中的尋找與消費東德商品
- 德東人對於統一的失落,使得東德商品成為東德文化記憶的媒介,以及德東人社群認同的基礎
- 小結:東德商品隨時代脈絡,呈現其意義,並透過選擇性遺忘(當時的極權與黨國暴力)與記憶(社會主義日常生活經驗)表現出來
- 結論:本是同根生,成長難分離?
- 懷舊東德商品化,是西德主導的強勢統一政策,與選擇性國史書寫暴力下,造成德東人"歷史情感之傷"的必然結果
- 認為新德國國族認同仍處於危機狀態,而"再見列寧"表現了這個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此文目的在於論證"再見列寧"如何作為東德生活的文化記憶媒介,並探討其所呈現的東德記
憶與在新德國國族認同建構上的意義以及其與懷舊東德的歷史脈絡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第二部分論證這部影片作為一個案例分析個人與群體記憶的建構,以及其物質、儀式與空間性
第三至五部分以文化記憶視角分析懷舊東德的歷史脈絡,並論證"再見列寧"作為懷舊東德文化記憶媒介的基礎
順道,我去找這部影片來看,我覺得...
影片中看到Alex製作假新聞來隱瞞事實,覺得有點荒謬又有趣之餘,看到同樣的事實,可以被解讀成另一種觀點,卻也不禁想到,事情其實與Alex所假冒的新聞相同,只是我們生活在另一面,才會覺得假新聞呈現出來的觀點很荒謬,並呈現出東德與西德之間不對等的統一,對於東德人而言,統一並不意味著更好或是幸福的結局,而單純只是統治者的替換,意識型態的轉換,甚至有一點被統一會被佔領的感覺。(如論文說的"二等公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