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再見列寧:消費東德與新德國國族認同危機--潘宗億》之筆記+再見列寧心得


  1. 前言
    1. "再見列寧"是一部在描述東柏林小家庭的故事主軸上,再現東德日常生活與文化,並呈現兩德轉折歷程對他們的影響
    2. 試圖在文中探究的問題
      1. "再見列寧"如何作為新德國國史下的東德史認同建構?
      2. 東德日常文化與消費商品,如何作為懷舊東德的表現形式?
  2. 大時代與小人物歷史鑲嵌畫
    1. "再見列寧"的故事結構
      1. 未統一前東德的日常生活
      2. 兩德之間的轉折與Alex一家的關係
      3. 兩德的統一象徵
      4. Alex父親的出現與母親的去世
  3. 記憶、認同與空間之建構
    1. 謊言、新聞、儀式
      1. Alex的謊言建構了母親看到的東德
      2. 新聞用來合理化建構出來的東德與現實矛盾之處
      3. 儀式用以喚醒母親的社會關係與社群認同
    2. 學理分析與劇情對照
      1. 個人與群體記憶建構
        1. 學理--阿博瓦胥《記憶的社會框架》
          1. 社會記憶即個人與社群對特定過去的知識與意義認知,本質上乃在社群之中型塑的結果,如阿博瓦胥"實際上,過去並未如實呈現...而是基於現在的重新建構"
        2. 劇中對照
          1. Alex對母親建構的東德與詮釋,成為母親對於過去與現在記憶中的來源,並透過東德意識形態的框架表現出來,如Alex虛構出來的新聞
      2. 建構東德所需的物質性與儀式性記憶媒介
        1. 學理--諾哈《記憶所繫之處》、霍布斯邦《被發明的傳統》、康諾頓《社會如何記憶》
          1. "記憶所繫之處"意指具物質性、功能性與象徵性之文本論述、儀式性身體實踐、紀念節日、物質與空間等承載群體記憶的媒介,而這些象徵並型塑群體認同的媒介,則是群體記憶具體化或物質化的結果
          2. "被發明的傳統"的功能在於透過不斷重複展演的儀式性與象徵性身體實踐,創造社會共享過去的歷史感,進而建構社群認同
        2. 劇中對照
          1. 功能性與象徵性--劇中出現的東德場所,如世界鐘、列寧雕像等
          2. 物質性--東德常用的食物,如母親想吃的斯博特醃瓜
          3. 儀式性--母親的生日會喚起母親對群體的記憶與認同,以少年先鋒隊的歌唱、熟悉的同志等等
      3. 媒介發生作用的空間脈絡
        1. 學理--拉費佛賀、提爾
          1. "空間的生產"亦即社群透過社會實踐,複製主流或另類論述,以賦予空間或地方意義的過程。
            同時也用以宣稱與建構認同,定義特定空間內我"我者",空間外為"他者",是空間性認同建構
        2. 劇中對照
          1. Alex透過物質與儀式性的運用,在樓上的隔間建構一個想像性東德,並在其中置入異於現實主宰的另類歷史詮釋版本,使其成為母親記憶與身分認同,以及建構過去意義與現在認同的來源
          2. "再見列寧"同時也作為懷舊東德風潮的一個社會性空間,裏頭充斥不同於主流論述的歷史詮釋,作為德東人的身分認同
  4. "懷舊東德"之脈絡化--探究西德商品消費熱到懷舊東德風潮的轉折
    1. 學理--溝通記憶(短時間)與文化記憶(長時間)
        1. "文化記憶"指涉人類群體記憶得以跨世代、跨社群流傳的物質與空間基礎。
        2. "溝通記憶"指社群透過日常口語溝通與口述傳統型式傳遞過去知識與認知的記憶形式,傳遞範圍以內部社群為主,有效性在三至四代
        3. 溝通記憶需轉化成文化媒介形式承載的文化記憶,才能跨越世代與社群的範疇
          文化媒介指藝術創作、儀式實踐、紀念建築、城市空間等等,涉及對過去知識與意義的視覺化、物質化、儀式化、空間化,簡言之,就是"認同的具體化"
        4. 此學理基礎成為文中將"再見列寧"作為懷舊東德現象與東德日常生活經驗之媒介
      1. "懷舊東德"風潮
        1. 1990年代中期擴大為普遍的風潮,並擴大到生活各層面
        2. 具有東德物質文化特色的服飾、食品、音樂等蔚為風潮,以拖笨車為代表
        3. 原因
          1. 東德面對西德資本主義的挫敗
            1. 西德的高消費讓東德無法適應,以及東德地區在統一過後的經濟衰退
          1. 政治上的"去東德化"
            1. 西德的強勢主導統一、東德發言的被忽視
            2. 學術上、建築上、政經文化等各方面的去東德化,造成東德人"二等公民"的自我認同
        1. 小結:"再見列寧"不僅再現東德商品消費熱,也呈現德東人的懷舊情懷,並足以作為承載"懷舊東德"情節的文化媒介
    2. 分裂的國族記憶:歷史情感之傷與知識分子之邊緣化
      1. 對東德的否定與去合法化
        1. 在新德國國史論述下,藉否定東德歷史來維護新政權之必要,以及維護西德的民主成果
        2. 對於東德使書寫的選擇性論述--東德視角東德史的邊緣化無法與新德國官方史論述相抗衡
          1. 將東德類比於納粹
          2. 以黨國暴力標籤化
          3. 將東德國族認同簡化為反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
          4. 對東德的否定與去合法化,造成東德學術體制的瓦解
      2. 知識分子的邊緣化
        1. 史塔西(Stasi)檔案的公開,東德知識分子的被不信任
      3. 小結:在歷史與知識份子的被忽視與邊緣化,東德人只能尋求商品消費與物質無化,作為建構自身認同的可能
    3. 東德消費文化及其意義變遷--讓人羞恥的社會主義商品如何成為懷舊東德的寄託對象
      1. 學理--阿帕杜萊《物的社會生活》
        1. 人類群體隨著社會變遷,會賦予事務不同的編碼與意義,而事物則反映其社會脈絡
      2. 1960年代以來的東德--懷舊東德的東德商品多是這時期的產物
        1. 背景
          1. 政治局勢穩定
          2. 工業化改革,成為東歐共產陣營排名前列的工業國
          3. 當局致力發展民生工業,建立現代化的消費文化
        2. 商品特徵
          1. 選擇性少,品質低落、無法及時滿足國內需求、產能緩慢
          2. 如P2公寓、601拖笨車
      3. 德東人"轉折"前後對東德商品的認知--再見列寧所呈現的三種態度
        1. Alex姊姊對東德商品的不滿--德東人陷入西德商品消費熱
        2. Alex母親常草擬對商品的申訴書--隱含社會主義體制內的改革
        3. Alex建構的"東德"--懷舊東德風潮中的尋找與消費東德商品
      4. 德東人對於統一的失落,使得東德商品成為東德文化記憶的媒介,以及德東人社群認同的基礎
      5. 小結:東德商品隨時代脈絡,呈現其意義,並透過選擇性遺忘(當時的極權與黨國暴力)與記憶(社會主義日常生活經驗)表現出來
    4. 結論:本是同根生,成長難分離?
      1. 懷舊東德商品化,是西德主導的強勢統一政策,與選擇性國史書寫暴力下,造成德東人"歷史情感之傷"的必然結果
      2. 認為新德國國族認同仍處於危機狀態,而"再見列寧"表現了這個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此文目的在於論證"再見列寧"如何作為東德生活的文化記憶媒介,並探討其所呈現的東德記
    憶與在新德國國族認同建構上的意義以及其與懷舊東德的歷史脈絡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第二部分論證這部影片作為一個案例分析個人與群體記憶的建構,以及其物質、儀式與空間性
    第三至五部分以文化記憶視角分析懷舊東德的歷史脈絡,並論證"再見列寧"作為懷舊東德文化記憶媒介的基礎

    順道,我去找這部影片來看,我覺得...
    影片中看到Alex製作假新聞來隱瞞事實,覺得有點荒謬又有趣之餘,看到同樣的事實,可以被解讀成另一種觀點,卻也不禁想到,事情其實與Alex所假冒的新聞相同,只是我們生活在另一面,才會覺得假新聞呈現出來的觀點很荒謬,並呈現出東德與西德之間不對等的統一,對於東德人而言,統一並不意味著更好或是幸福的結局,而單純只是統治者的替換,意識型態的轉換,甚至有一點被統一會被佔領的感覺。(如論文說的"二等公民"認同)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第四章 魏晉玄學的形成及其發展--唐長孺》之筆記


    1. 第一節 經學的衰微與名教之治的動搖
      1. 在傳統經學無法為名教提出合理性時,法家與名家起而改之
        1. 曹魏提出的"重才能輕德行"、"唯才是舉"
        2. 劉蜀的"循名責實"、"賞罰必信"
        3. 孫權的"尚法重刑"
      2. 各家討論名實之辯,不外乎儒家的正名、法家的循名核實,進而到道家的無名
      3. 魏晉玄學的興起在於對東漢名教之治的研究
    2. 第二節 魏晉玄學的形成與發展
      1. 名理學--研究名實的學問,以名辯方法考察名實關係
        1. 具體而言,在理論原則上決定選舉和人與職位配合的標準,重視人物的考察
        2. 因著理論的發展、現實政治的發展轉入道家,最終形成玄學
      2. 玄學的形成--興起於曹魏後期
        1. 在朝正統派
          1. 何晏--推無名但不破壞名教
          2. 王弼--將自然與名教統一
            1. 認為名教不可廢棄,因為它及是自然的展現
            2. 以道家學說作為儒家名教的合理性基礎
        2. 在野激進派--追求莊子的逍遙,反對一切人為的束縛,認為不合自然地都要廢除
          1. 任情縱慾的放誕--無視禮法、奢侈荒淫,如貴族中的王子王孫
          2. 反對名教的理論--世務為有,道為無,無為本而有為末
            1.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傳》,反對名教
            2.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率真自然,藐視虛偽禮法
            3. 鮑敬言,提出無君論,認為一切亂源,皆因有君
      3. 貴無與崇有
        1. 裴頠--認為自然是萬有的綜合,萬物各本其分而自生,無不能生有
          1. 所著《崇有論》針對嵇阮這種"貴無賤有"的思想,企圖解決有無之辯
        2. 郭象--認為萬物自生自化,並無總的規律
          1. 認為"逍遙"是"各安本分",以此認為名教與現有秩序合乎自然
          2. 著有《莊子注》、《逍遙遊》主張無為,以此理論辯護大族的縱慾
      4. 道家的理論作為儒家倫理道德的基礎,可說是儒家的玄學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玄學發展的背景及其的政治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東漢名教的崩垮、曹魏的循名責實,各家對名實的討論,到道家的自然與名教之結合,以時間為軸討論儒家基礎的崩垮以及道家玄學如何做為基礎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府兵制度化時期西魏北周社會的特殊矛盾及其解決--朱維錚》之筆記


    1. 部落公社與定居農村--府兵制形成的背景
      1. 結論:府兵制度,是從領主部落兵制到地主封建兵制過程中作為過渡型態的特殊編制
      2. 部落:一團一團分散以血緣為聯繫,以軍事組織為生產組織,生產與防衛合一
        "恩格斯:戰爭成為每一個這種自然形成的集體的最原始的勞動形式之一,既用以保衛財產,又用以獲得財產"
        1. 部落兵制:作戰與生產合一、兵民不分、文武不分、團結力強、戰力力強
      3. 農業社會:以戶為單位分散生產,以土地為基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沒有組織→"兵出粟以養兵,兵用命而衛農"的兵民分工
        1. 封建兵制:大規模的補給需求、軍隊內部矛盾嚴重
      4. 邊疆民族進入中原社會,不同經濟的互相影響,造就均田與府兵
    2. 北魏的均田與軍府--府兵制的淵源
      1. 農業代替畜牧成為軍隊補給的主要方式,而軍隊編制依然是部落式的
      2. 當戰爭減少,軍隊從專業士兵,成為勞役集團→戰鬥力下降、地位下降
      3. 北魏軍府展現從部落兵制到封建兵制的過程,六鎮之亂後,戰爭頻繁,重回原點
    3. 西魏北周的社會問題--府兵制度化的背景
      1. 如何加強其控制下的六鎮兵力
        1. 面對自身政權的六鎮兵力,不僅要加強,還要受自己控制
      2. 如何爭取關攏地區的豪強
        1. 河洛一帶地方武裝集團眾多,且不易控制,不僅要善用這些地方勢力,還要削落對自己的威脅
      3. 如何解決大量軍隊的物資供給
        1. 因戰亂頻繁,人口稀少,定居農業的補給方式不易,部落式的掠奪生產,又加深與人民的緊張
    4. 西周北魏宇文泰的解決方使--府兵的制度化
      1. 軍府制度化,按照部落兵結構編制府兵
        1. 按部落兵制編制,各軍隊給予一定土地,使軍隊與生產資料結合,以解決補給的問題
        2. "自相督率,不編戶貫",軍隊自成部落,且兵士各各攜家帶眷
        3. "無他賦役",兵士不需繳稅,兵籍不同於民籍
        4. 儘管府兵掌握土地,依然靠著奴役其他勞動力來為其供給,而勞動力多為俘虜,但依然需要其他地區的農業補給
      2. 控制和利用地方豪強武裝力量
        1. 打擊地方武裝,藉著將其將領或集團移至自己的政權中心,割斷這些集團與原地區的聯繫,易於自己控制
        2. 爭取地方合作措施
          1. "廣募關攏豪右以增軍旅",解決兵員補充和軍隊擴大問題
            1. 軍隊從鮮卑族擴大為漢族
            2. 以召募士兵作為進入政權來吸引地方豪強
          2. 以"望族"領鄉兵,承認地方豪強統領的武裝集團的現狀,設法將望族所領鄉兵納入中央
          3. "以功臣為本州刺史",州郡縣世襲,利用歸附中央的當地豪族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1. 完成以宇文氏為首的鮮卑化貴族與關隴地方豪族的結合
      3. 多方招徠東魏北齊和蕭梁的武裝力量,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
    5. 部落兵制到封建兵制的成形--作為過渡狀態府兵制的崩潰
      1. 隋文帝開皇十年的"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開始→府兵制的崩垮
      2. 戰爭漸少之後,仰賴剝削人民的部落化府兵制,兵役的對象開始擴大到下層民眾→府兵地位下降、特殊兵種成為普遍制、從不繳稅到要繳稅
    6. 結論
      1. 府兵是由部落兵制到非部落兵制過渡期間的一種特殊兵種
      2. 作為一特殊兵種的社會條件
        1. 原有封建土地與社會關係的崩垮,如土地大量荒蕪、人口大量流失
        2. 畜牧部落定居到農業區,因維持軍隊的供給,而讓軍隊掌管土地
      3. 戰爭的頻繁使得兵士的地位提高,不僅掌管土地,甚至能役使農民為其供給
      4. 上述條件消失,失去府兵制的社會基礎,必然崩垮
      5. 封建軍隊的變化,不能脫離封建社會土地的變化去考察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從西魏北周的社會矛盾與解決,來討論府兵的淵源、形成、發展、性質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北魏的軍府與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來探討府兵作為一個部落兵制到封建兵制的特殊形態,並試圖說明其背後的社會型態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府兵制國家論--谷川道雄》之筆記

    1.  序言
      1. 作者試圖從隋唐帝國的內在性力量,也就是府兵制來探討
    2.  府兵制和兵民分離
      1. 兵制
        1. 唐代由中央十二衛與地方折衝府為主,與行政系統分離
        2. 西漢,南軍由所在郡的郡衛帶領,北軍由內史軍事輔佐官的中尉帶領,全國由九卿之一的衛尉帶領
        3. 宋代禁軍制起於唐代募兵制
      2. 府兵制原本型態為宇文泰在西魏大統九年募集的豪右集團
    3. “豪右鄉帥
      1. 西魏二十四軍編制完成於大統十六年
      2. 豪右,意指"在鄉里的影響力具有土著的勢力,但並未達到郡望的程度"
    4. 中國再統一的過程與豪右
      1. 周隋革命、李淵舉兵時期,統帥其將領階層多為府兵
    5. 率募和授官
      1. 募人別將,由募兵而被授予軍官
      2. 武勇技高者,也可授官
      3. 顯示豪右群多被授予官職,導致當時人多為當官而當府兵
    6. 府兵的地位與帝權
      1. 府兵制以人民提高地位的慾望而發展
      2. 給予"仕官"這一榮譽性稱號,自北周武帝起
      3. 給予率千人的折衝都尉等同於中洲刺史的等級
      4. 府兵60幾萬人,有3.5萬人的將官,擔任官職機率高
      5. 折衝府已京畿地方為首,顯示唐帝國很大程度承繼關隴諸政權而來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探討府兵制的來源與發展,來討論其與唐帝國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府兵制的起源--豪右,到府兵受到的待遇,最後連接到唐帝國
    (雖然,我個人覺得前面兵民分離那一部分,我覺得有點突兀不太懂,整篇讀起來,好像也沒有甚麼內容,就府兵制而已,最後再扯到唐帝國,顯示府兵制對於唐帝國很重要,就這樣?)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受汙名的性別: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汙名的性別政治--吳嘉苓》之筆記


    1. 汙名與性別
      1. 受汙名的性別
        1.  研究對象從女性轉為女性內部的異質性與男性,以至各種逾越性別的處境
        2. 作者認為"性別化的汙名"有助於凸顯"觀點"分析汙名的重要性
      2. 性別化的汙名
        1. 性別化的身體
          1. 作者認為作為汙名特質展現的身體,是否存在性別上的差異
          2. 作者延續Goffman認為的"文化,而非生理身體,造成性別隔離的安排",以探查社會上對於男女身生理的評價是否影響汙名經驗
        2. 汙名管理的資源差異
          1. The discredited,女性比起男性更容易遭遇衝突,應視不同身分位置在公眾生活的處境來衡量
          2. The discreditable,男女之間的社會網路與規模而影響其資訊控制的資源
        3. 親密伴侶的權力關係
          1. 女性主義對異性戀親密關係的批判,如何修正Goffman把親密關係當保護網的論點,特別是汙名牽扯到男女雙方的利益時
      3. 不孕作為一個有用的分析案例
        1. 在臨床經驗上,男女不孕比例相當
        2. 在男女生理構造並不相同,且有效掌握社會對待身體的觀點(以同是不孕的身體來考察其評價)
        3. 不孕對於注重傳承的家庭而言,是一件重大的事件
    2. 身體汙名、能見度與不孕診斷
      1. 汙名的能見度 :身體符號反映一個人可能受辱的程度,並決定生活中遭遇貶抑的嚴重性
      2. 未隆起的肚子
        1. 是否受孕由觀察女體的肚子有否變化,不孕意味著沒有變化
      3. 對女體輕易起疑
        1. 對於不孕的懷疑,總是先由女性挑起,並總有辦法對女體的生殖能力挑出毛病
      4. 對男體難以起疑
        1. 對於男性不孕的起疑低,除了不易感知之外,也包含對於男體的差異評價(社會對陽剛氣質的強壯而往往認為其沒有問題,往往將問題推給被視為脆弱的陰柔氣質女性)
      5. 不孕檢查的一滴血原則
        1. 不孕檢查的方式強化男女身體起疑度的差距,男性往往有一次可以,就似乎永久OK,女性則往往一點不舒服,就被認定其不孕的嫌疑
        2. 社會對於男女異常程度的看法→醫院對女性檢查更為徹底→女性不孕被找到機率更高→繼續強化社會的看法
        3. 男性因其社會的評價,擁有較多資源控制訊息管理,掩藏其男性不孕,女則反而因其難以掩藏其汙名資訊
    3. 男性不孕:汙名移轉他人的資訊管理策略
      1. 現象:臨床研究發現不孕男性壓力、焦慮程度都遠較女性小
      2. 妻子為丈夫隱藏資訊→污名轉移上身
        1. 妻子為丈夫隱藏秘密,因女性易受疑的緣故,遭致身邊人質疑,接受幫丈夫背黑鍋及詆毀
      3. 拒去醫院的掩飾策略
        1. 不論男或女不孕,生殖科技都以女性為對象,女性必須上醫院接受手術,而遭致汙名嫌疑上身
        2. 拒去醫院成為男性避免汙名上身的方式
        3. 家庭中的權力關係,社會中的文化信念,使得女性常為丈夫隱瞞資訊,導致男性容易進行資訊管理,卻使得女性不容易進行資訊管理,甚至背黑鍋
      4. 男性主動揭露的不孕資訊 
        1. 不孕男性並非以過來人的身分接露資訊,而以醫療知識的智者身分來接露,且不提到自身經驗,
        2. 高文化資本或汙名較輕的男性,較容易透漏其資訊
    4. 女性與不孕:尋求抵抗公然受窘的資本
      1. 現象:只要無子,無論是誰的問題,女性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貶低,導致焦慮程度比有問題的男性來得高
      2. 隔離公然受辱的情境
        1. 淡化與公婆家族的聯繫
        2. 要求丈夫保護,但也得在家庭權力關係中,女性佔有支配的前提下
        3. 但往往只有少數擁有資本的女性,容易進行這樣的資訊管理
      3. 建立可說的圈子
        1. 女性集中的職業或不孕團體的聯誼,得以減輕汙名的程度,而得以交流
        2. 而家庭主婦等以家族成員為社會網路的女性,較少社會支持,多是社會控制
        3. 多具有經濟獨立與高文化資本的女性,容易建立可說的圈子或是擺脫無子汙名帶來的不完整感
    5. 矯正、汙名轉換,與無子認同
      1. 矯正
        1. 社會對於無子女性的貶低,導致在接受矯正過程中,男性容易退出流程,而女性較不易退出
        2. 男性因精子較不怕年齡歲數,而導致男同志在到一定歲數仍有一定生殖壓力
      2. 無子認同
        1. 經由矯正未成,容易對於不孕這個汙名產生自己的詮釋,但家庭主婦等無經濟生產的女性,難以對無子汙名進行正當性的詮釋
        2. "無子西瓜俱樂部"的概念、美國的"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on-Parents",都是在去除無子汙名,以賦予不孕與無子積極的意義,並改善其在社會上的困境
    6. 結論
      1. 作者認為過去關於現存汙名概念的限制討論不多,而試圖透過此文,將Goffman汙名概念修正為具有性別敏感度的概念
      2. 男女的權力結構與社會的文化信念,影響男女受汙名方式的差異,以及其解脫其貶抑的方法
        1. 女性擔任懷孕動物的生物性
        2. 不孕檢查以女性為主的制度
        3. 女性伴侶的協助掩藏及避免上醫院的中斷法
        4. 女性多以家庭母職、少擔任高經濟與資本的工作,影響其建立"可說的"圈子
        5. 不論汙名原因,女性都得接受侵入性高的醫療措施
        6. 女性內在的異質性。
          高學歷的專業女性、處於夫妻平權的小家庭、擁有以同事為主的支持網絡,比主要身份為家庭主婦或媳婦的女性,較有資源抵抗不孕污名。 (文中P31)
      3. 作者認為將汙名概念性別化,得以掌握不孕男女的污名處境,並透過性別的身體、汙名管理的資源、親密關係來討論其他汙名特質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以不孕男女的處境來討論性別化的汙名概念,並放置在性別的身體、汙名管理的資源、親密關係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位置三方面來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延伸Goffman汙名觀念在性別方面的延伸,透過不孕這個男女都有的經驗來討論
    資料多來自訪談與討論不孕的相關文獻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中古大族寺院領戶研究--何茲全》之筆記


    1. 引言
      1. 定義:此文中的"中古時期"指的是三國到中唐
      2. 中古時期的特色
        1. 生產關係是莊園農奴制,一方面是領主與農奴的對立,一方面是大族寺院與國家的對立
        2. 國家作為領主
          1. 史實為均田制與租役調制
        3. 大族作為領主
          1. 佔有許多大土地,以及許多依附者成為農奴
        4. 寺院作為領主
          1. 晉朝之後盛行
    2. 大族寺院戶口領有的方法
      1. 依附
        1. 依附原因
          1. 戰亂,如黃巾之亂與永嘉之亂
          2. 逃避國家稅役,而依附大族寺院則不須接受國家的剝削,但仍需繳稅給大族寺院
      2. 招引侵奪
        1. 原因:因為戰亂盛行,人口缺少,人口成為重要的資產,導致戰爭多以爭奪人口為主
        2. 國家以掠人遷徙來增加戶口
        3. 大族以招引或收留流民,甚至搶奪俘虜的人口
      3. 賜予
        1. 國家以賞賜金錢的方式,賞賜人口給將領或寺院,如東晉有為方鎮送兵的制度、被北魏賜予將領俘虜來的人口(俘虜戶、生口、戶皆是)
      4. 庇蔭制
        1. 國家承認大族寺院的人口分割,反映於西晉定立庇蔭制,以品級來定蔭戶(佃客、衣食客皆是)多少,同時也成為大族領有戶口的方式
      5. 度僧
        1. 寺院獲得人口的方式
        2. 度僧權由寺院管理,不須經由國家,且僧尼免租調,吸引許多不堪稅役的人民
        3. 北魏末年,度僧過多,而收回度僧權
    3. 大族寺院戶口領有的發展
      1. 魏晉時期,戰亂繁多,人民多依附大族成為賓客、部曲、田客等
      2. 西晉末年,佛教寺院的興起,使得社會上多一個分割人口的群體
      3. 北魏拓跋氏時期,政治權力強大,人口分割暫緩,直到末年,政府漸趨腐敗,大族漸漸脫離國家的掌控
      4. 南朝時期,國家無力與大族對抗,大族佔有極多的人口,甚至與國家領戶差不多,另外,將領也透過屯田佃田的方式,使軍隊農民化以支撐自己的權力,將領成為莊主,南朝政治有君主、軍人、大族三大勢力
      5. 中古寺院在北朝魏齊與南朝梁時期最為興盛,尤以北朝為盛,多達二、三百萬戶
    4. 大族寺院與領戶間的關係
      1. 大族寺院領戶對國家戶口的分割
        1. 大族領戶、寺院僧眾對國家不須課田租與勞役,而國家需要兵力時,卻必須向大族領戶"借"人,但依然有少數時代會對大族課部曲的稅
      2. 領戶對大族寺院的義務
        1. 領戶對領主有從軍的義務
        2. 領戶要為領主耕地繳稅,以及處理雜役
        3. 寺院方面,則是由寺院供給生活所需,其勞動收穫皆給寺院,僧祇戶則必須每年繳六十斛谷(魏書)
      3. 領戶對大族寺院的隸屬關係
        1. 不同於地主與佃戶的經濟關係,而是主人與農奴的關係
        2. "客"的身分演變
          1. 在東漢而言指的是受雇用的勞動者
          2. 三國時期以來,許多奴隸解放成為客,拉低客的身分地位,從客與奴與僮字的連用可知
          3. 晉朝顯示客對主人的隸屬是世代的,且非經主人允許,不得脫離
        3. "部曲"的身分演變(同家兵)
          1. 西漢時期原為軍隊編制
          2. 東漢成為軍隊的代名詞
          3. 三國時期成為私人的領民
          4. 唐代,貶至與奴隸同等的地位
        4. 賓客的身分在比較上最高(與客、部曲等等相比),國家只收賓客的稅與服役
        5. 僧祇戶的地位與客、部曲是相同的,不能隨意離開寺院的剝削
    5. 大族寺院與國家之領戶的爭奪
      1. 大族寺院目的在於增加自己的領戶,以增殖自己的財富
        1. 大族寺院也有課稅,有時比國家還重,但人民較害怕服役
        2. 大族與寺院之間並無衝突,甚至大族希求多度,以求得福氣
      2. 國家的目的在於防止大族寺院的人口增加,以增加稅收
        1. 國家稅役繁重,人民流向大族寺院
        2. 國家權力強大,強力將人民從寺院脫離出來
      3. 南朝
        1. 大族勢力龐大,國家無力應對,人口多移入大族
        2. 南朝不全依戶口徵稅,而以商品稅為主
        3. 大族寺院最終因隋朝的南征而衰落
      4. 北朝
        1. 自然經濟為主,國家基礎在於領民的租調役上,因而盡力於奪取、搜查戶口,人口多移入寺院
        2. 奪取戶口
          1. 國家運用政治權力將人民拉回大族寺院,如北周武帝的滅佛與強制僧尼還俗
        3. 限制領戶的逃亡
          1. 對於人民遷移的禁令
          2. 需要寺院因果輪迴的理論配合統治,因而只限制人口而不消滅
        4. 嚴密下層組織
          1. 立三長之制,五家一鄰長、五鄰一里長、五里一黨長
          2. 逃亡之責在於長
        5. 大族寺院因嚴政而難以發展
    6. 尾語
      1. 進入中唐後,因為經濟制度的發展,自由勞動階級的出現,改變以往莊園領主的封建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大族寺院與國家在領戶問題上的角力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大族領戶獲取人口的方法,討論其與領戶的關係,最後在討論其與國家的角力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用一天說歷史之心得




    這本是看冏星人的推薦影片才去找來看的,沒想到竟然有十幾個人在排這本書,我到這幾天才借到,挖~排了一年耶~我都快忘了,不過這本其實也沒有那麼值得看啦,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好的就是後面有參考資料,在做器物史研究應該會是很好的材料。
    說實在,我瀏覽過這本書之後,想了一下,我希望從這本書得到什麼?,全部的東西都背下來,以後好向人炫耀,彷彿這就是歷史系唯一的長才?,誰知道,我的興趣才不在器物史,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做為以後研究時在腦海一閃而過的參考來源,或是思考一件事,人類存活這幾千年,就只有物質上的改變嗎?一千年前的人和現在的人,也許只用樹枝刷牙、用尿漱口,或是喝些劣質的小麥發酵飲料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其實這些器物上的差別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過幾千年後,那些人會用我們評價過去人的方式評價我們,那在思想上,我們有什麼進展呢? 阿知,也許思想史會告訴我們
    另外,以前都聽老師說,真材實料的東西會被時間篩選,但總覺得這句話沒道理,但有時看看這本書,其實有些東西很值得被廣傳,但往往沒那個機會,總是需要某種時機或是方式,才能廣為流傳,如果能找到這些方法,也許現在的世界會進步更快,或是這個21世紀比起其他時代,就是因為掌握某種讓知識快速傳播與傳承的方法,才能進步這麼快(哈哈  感覺好像廢話),那會下一個世代會是甚麼呢? 手邊的東西又會怎麼變化呢? 真令人期待~
    我一直覺得讀歷史的一個體悟就是知道身邊所有的思想、器具都不是一蹴可就,都是經過許多的變化而來,但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你以為不會變的東西,還會持續變化,而自己也許就是其中的推手,不固執於這個世界,不斷往前跨出,這是我從歷史中偶爾覺得不錯的想法

    《侯景亂梁前後的南朝政治局勢--王仲犖》之筆記


    1. 小生產者經濟的繼續衰頹與南朝軍事威力的繼續衰落
      1. 在東晉、宋朝,士兵的地位低落、兵役沉重,人人紛紛逃亡到大地主下
      2. 南朝對人民的徵稅方式主要是戶調與田租,而因應農業生產豐盛,課稅也不斷加重,戶掉的加重與"雜物當租"(各種物資都可以折合成稅收),以及當時錢幣品質的參差不齊,導致農民幾乎破產
      3. 宋孝武地以貧富來徵收稅收,導致人民為了少繳稅,紛紛放棄各式各樣的生產,梁武帝蕭衍時期廢除,改以男丁為徵稅標準
      4. 稅收的負荷,導致人民求助於高利貸、部曲、依附大姓、當和尚等等
      5. 時人說道"議者以為胡衰不足避,而不知我之病,甚於胡矣..."顯示當時人民對自己國家的絕望
    2. 侯景亂梁前夕的南朝暴民暴動
      1. 劉宋
        1. 泰史五年(469AD),以民田流為首的農民暴動
      2. 蕭齊
        1. 蕭齊初年,以唐寓之為首的農民暴動
        2. 永明十一年(493AD),以沙門法智與洲民周盤龍為首的暴動
        3. 蕭齊末年,四川各地都發生暴動
      3. 蕭梁
        1. 天監四年(504AD),益州地區以焦僧護為首的暴動
        2. 中大通二年(530AD),會稽的農民暴動
        3. 梁益交廣地區暴動越來越大
      4. 時人說道"窮迫之人,什有八九,束縛之使,旬有二三...落令家畜五母之雞....床上有百錢布被...雖蘇張巧說於前...將不能使一夫為盜,況貪亂乎"顯示當時窮困的人眾多,逼不得以起兵暴動
    3. 蕭梁內政與對外戰爭
      1. 蕭梁即位,試圖調和階級內部與寒門的矛盾,來穩定政權,一方面重用寒人,一方面收買世家,卻依然導致階級矛盾
      2. 同代史學家認為蕭衍"罔恤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蕭衍對於官員非常寬容,導致貪官汙吏,對人民卻非常苛刻
      3. 蕭梁王朝47年後,侯景之亂開始
    4. 侯景亂梁經過
      1. 侯景之北魏懷朔鎮中的羯族人,在詐降西魏不成後,遭到東西魏夾擊,轉向梁朝求助
      2. 東魏在寒山偃大敗梁君,擄走蕭淵明,試圖與梁朝交換侯景,侯景趁亂再壽陽舉兵叛變,並與蕭正德共同推翻蕭衍,入健康後,改立蕭綱為帝,551AD又改立蕭棟,爾後直接稱帝,國號漢
      3. 侯景意圖在江南推行種族統治加上嚴密的武力鎮壓
    5. 侯景的敗亡與蕭繹的定都江陵
      1. 蕭繹與其他子弟的爭鬥,不僅稱臣西魏,將江陵附近重要軍事位置如襄陽等讓給西魏
      2. 蕭詧於襄陽被西魏扶植為皇帝,以趁機向南朝侵略
      3. 蕭繹大敗侯景後,552AD及帝位,為梁元帝,而那時江北諸郡多為東魏佔領,四川陜南淪為西魏
    6. 江陵陷落經過
      1. 當時對於定都於健康或江陵,有兩派
        1. 定都健康,百姓認為健康就是江東的政治中心
        2. 定都江陵,健康備受威脅,與北齊只隔長江
      2. 554AD,西魏進攻江陵,劫掠江陵,留下一座空城給蕭詧,最後憂憤而死
    7. 陳霸先的得國與梁亡
      1. 在江陵破後,陳霸先等人在扶植蕭方智為帝(蕭繹之子),北齊與王僧辯談判以不進攻交換立蕭淵明為帝
      2. 陳霸先則趁機偷襲王僧辯,驅逐北齊,立國號陳
      3. 陳霸先即位二年死,陳蒨即位,驅逐長江上游的王琳與北齊,政局才穩定下來
      4. 陳朝因人民對於北方抗戰、種族矛盾的情緒而起
      5. 作者結論--統治者的成敗因群眾的向背來決定(啊我是覺得這句有點沒必要阿,反正這就是一篇敘事文,不用最後來個結論,好像這是論說文一樣XD)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後景之亂前後梁朝的情況,並指出南朝的殘破非侯景或蕭繹所為,而是前幾朝累積下來的對於民眾的掠奪與傷害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侯景之亂前的局勢,一步一步討論到陳朝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論均田制授收方式--武建國》之筆記


    1. 簿籍授收方式
      1. 對於已經擁有土地的家戶,田地額數超出田令則歸還,並記錄於戶籍之上
      2. 土地授收方式中運用最多和最廣泛
    2. 官田授收方式
      1. 國家將所掌握的荒閒土地授予無地少地的農民
        1. 各朝官田授收方式
          1. 北魏孝文帝分割畿內與京城三部土地給百姓
          2. 隋朝則建立輸籍之法,並規定"未授地者皆不課"
          3. 唐太宗,採取三項措施,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將官田分授予逃戶與貧戶、將所刮之田授予客戶
      2. 實施對象多是流民與貧戶
    3. 戶內通分方式
      1. 對於家中的男丁,不管露田或桑田都採用戶內通分,有父退子授、諸子均分等法
      2. 在授田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廣泛被採用
    4. 對共給授方式
      1. 對於欠田的家戶,從官田或是退還的公田而轉授給欠田戶
      2. 授田原則為"先課役,後不課役;先無,後少;先貧,後富"
      3. 在這種方式情況下,將會造成一戶人家擁有的田地段分散與凌亂
    5. 均田制實施的範圍
      1. 授田並不按照田令規定的數量授予,而其中的土地應授額是人佔土地的最高限額,顯示均田制是全國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依訂的標準均分土地
        1. 簿籍授收、戶內通分
          1. 以人戶已經佔有的土地為基礎,在戶籍上登記與調整土地,而國家並不授與土地
        2. 官田授收、對共給授
          1. 通過國家直接授與土地
      2. 範圍包刮已經佔有的土地、荒閒無主地,並推行至全國
      3. 均田制的實施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田地買賣、人口流轉,造成國有土地私有化,到了唐代中業,均田制已名存實亡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均田制給予土地的方式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四個均田制授與土地的方式,搭配各朝各代的運作方式來討論其施行狀況,我想到這恰好配上之前讀到一篇認為均田制的施行完全沒有落實的論文,而這篇就是在說,均田制有在落實,只是實施的方式不同或是不同於那篇作者所想。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陶為天下之丘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史念海》


    1. 陶的地理位置
      1. 陶位於濟水流域,於當今山東定陶附近,也是西周與春秋時代的曹國
      2. 菏水的開通連結濟水與泗水,開啟南北往來的貿易,帶動陶的繁盛
      3. 同時,陶是處在富庶地區的中心(齊、魯兩國附近)
      4. 陶位於濟水、泗水、淮水、汝水的水道交通網中
    2. 陶的戰略與經濟地位
      1. 作者認為富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午道"為"陶"
      2. 陶本為宋的區域,在遭到齊、魏、楚瓜分後,秦國號召各國攻打齊國,最後,秦國得到陶,作為秦相魏冉的封邑
    3. 戰國其他重要地區
      1. 衛國濮陽
        1. 位於濮水之北,濮水上接濟水,下游也接濟水,自然方便與陶的往來
      2. 宋國彭城
        1. 因荻水與泗水的匯合、鄰近齊魯,經濟地位很高,宋國首都
      3. 楚國陳與壽春
        1. 陳與壽春被稱為"楚夏之交",陳距離狼湯渠與穎水匯合處不遠,而狼湯渠作為楚國與北方諸侯的交通要道,是楚國的大城市,壽春則距離穎水入淮口不遠,穎水的重要在於上接狼湯渠,下接淮水河
      4. 東周洛陽
        1. 東夏與關西的要衝
        2. 洛陽人因為耕地不足而以善於經商聞名,並利用榮陽以下各鴻溝水道與東方做貿易
      5. 秦國宛
        1. 當地鐵冶業的發展足可匹敵趙國邯鄲,位於秦、楚、韓之間,最終屬於秦
        2. 宛作為江淮流域與渭水流域的連接地區
      6. 秦國雍、櫟陽、咸陽
        1. 春秋時代,秦國以雍為都城,隴上東來與巴蜀北運貨物的集散地
        2. 戰國初期,秦國以櫟陽為都城,以北卻戎狄,東通三晉,作為商賈聚集的地方
      7. 楚國郢
        1. 郢都位於長江中游,其富庶由於雲夢大澤的富饒,藉江水上達巫巴,下達吳越
    4. 陶的衰落
      1. 漢武帝年間,東郡濮陽黃河潰堤,王莽時期,魏郡潰堤,且持續60年,經過這些變化,定陶的經濟地位已經不再了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陶如何成為天下之丘,以及當時戰國其他重要經濟位置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透過河流、溝渠以及與其他國家的相對位置,來講述這些地方如何成為重要的經濟位置

    不懂得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之 筆記

    "結果是每一個行為的累積",我認為作者的行為科學要告訴我們的,不論如何,在想要對方做的行為給予正向增強,不想要對方做的行為給予負增強,如此一來,在行為一次一次累積下,就會達到你想要的目標,而這項方式的前提假設在於,人們傾向他人給予好處或是認可,而我覺得這個前提假設看似,但總覺得有點過簡單(也許這是我對於正確理論的想像導致?)
    除此之外,我在這本書得到一些我覺得不錯的東西

    1. 第四十節的強化在大家面前談話,書中談到可以發問題卡給每一個團體,讓它們在沒有話聊的時候,可以有主題(而且還可以加一些自己想要聊的主題,又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想聊XD)
    2. 另外還有針對計算自己跟每個人聊天的次數,聽起來滿有趣,感覺會發現自己平常沒發現的事情,接下來,作者認為要多跟這些聊天次數少的人增加交談的機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是嗎?不過可以熟悉是滿肯定的
    3. 另外第四節說到領導者不是擁有權力的人,而是跟其他人一樣,負責某項工作而已,作者也倡導所謂的扁平型組織,我也滿贊同,雖然我並不知道實際上運作起來到底是什麼樣子?
    4. 作者對於一個領導者的要求是"確實觀察每一個人的行為,而且熟知他們的優缺點",另一個是"對其他人給與認同,並賦予期望",並認為其他人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南朝寒人的興起--唐長孺》之筆記


    1. 商人與地主身分的寒人
      1. 門閥貴族透過等級制鞏固自身的權力,晉、宋之際,士庶區分已經凝固,寒人很難成為士族,看似如此,寒人勢力卻不斷增長
      2. 寒人中有一些不認承認為士族的地方豪強、地主、商人,為了保障自己的財富,想盡辦法爭取政治權力
    2. 濁官與清官
      1. 漢代清濁官在於分別善、惡,君子、小人
      2. 西晉以後,清濁之別在於士庶之別,寒人做的官就是濁官,士族做的官就是清官
      3. 南北朝評門第標準在於,自身官位的清濁,而清濁與品地高低並沒有關系,清官大多是文學仕從,議論而不做事,繁多庶務則多由濁官,寒人出身來負責
      4. 如《陳書》卷六《後主記》"...自魏正始,晉中朝以來貴人雖有識治者,皆以文學相處,罕關庶務,朝章大典,罕參議焉...."可知當時清官的職責
    3. 寒人爭取權力與參與政治的方式
      1. 寒人作為新興的勢力,不僅透過貴族與皇帝的矛盾來謀取利益,也透過依附貴族與皇帝來獲得提拔,如門生、左右,就是那些希望求得官職的寒人地主依附貴族
      2. 透過依附,不僅逃避稅役,或是藉著貴族的名義來進行商業活動
      3. 南朝宮廷流行的吳歌與西曲這些民間歌謠,就是受到這些依附於上層階級寒人的影響,如宋少帝是第一個做民歌的皇帝
      4. 為了擴張王權的皇帝,與亟欲獲得政治權力的寒人,為了鬥爭貴族,而合作起來
    4. 士庶的模糊化
      1. 寒人透過許多方法擠進士族行列,門閥貴族害怕這些新興士人的影響,因此從宋代開始硬性頒布士族標準,但卻給寒人一個明確的方向讓他們假冒士族
      2. 由於過多寒人假冒士族(士族不用繳稅),可以征役的人越來越少,宋朝施行"卻籍"把那些冒充士族的人退還
      3. 齊代的檢籍卻導致唐寓之的起義,看似因為檢籍,實際卻是為了反抗繇役過重,最終齊武帝放棄檢籍,因此自宋代而來36年的檢籍都失敗了,許多寒人成為士族
    5. 貴族的衰落
      1. 寒人成為士族,意味著更多的士族,更多人不需繳稅,重稅自然而然落到農民之上,加速農民的逃亡,政府為了妥協,取消貴族的特權
      2. 世祿之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擴大自己的財富與土地,一方面卻又禁止在非門閥貴族的發展,而生產力的擴大帶動商品經濟,許多人一躍而成為商人,透過財富與土地來進入政治階層,動搖門閥貴族的地位
      3. 作者認為統治階級失去作為皇權基礎的國家土地所有制,始得為了增強控制的力量,軍事與政治權力的集中變得相當重要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寒人興起的過程以及這對於國家的意義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一步一步論述,寒人興起的起源、手段,結果,以及這整個過程代表國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崩潰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開阡陌辨--侯家駒》之筆記


    1. 「開阡陌」舊說
      1. 以往對於"開阡陌"有兩類四說
        1. 就阡陌著眼
          1. 對"開"的解釋不同,而分為兩種
          2. "開"意為"閒置"
            1. 史記正義"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意指一橫一直之道路
            2. 周禮訂義"...昔之南北一步者,開為百步,故謂之陌 ; 東西百步者,開為千步,故謂之阡",意指分田之方法
          3. 開"意為"開闢"
            1. 朱熹"開者,乃破壞剝削之意,而非創置建立之名。所謂阡陌,乃三代井田之舊,而非秦之所置矣",意指開闢之意
            2. 作者認為朱熹說法有四個疑問
              1. 朱熹的"阡陌"是指道路溝恤或是道路?
                1. 假如朱熹意指溝恤,那哪裡的土來填這些溝恤?
                2. 假如朱熹意指道路,那對於注重軍事的商鞅而言,為何要特意去破壞軍事道路,增加作戰成本?
                  1. 如果地狹人稠,為了生計,那還好說?,但當時秦國就是因為太多荒地而進行墾草令後,有大片土地可耕種,可說是地廣人稀
            3.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朱熹所言無法成立
        2. 阡陌以外立論,均為杜佑所言
          1. 新唐書突厥傳"...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要以兩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意指商鞅將每一片土地放大
          2. 通典食貨"....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而使秦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指讓其他國家的人想耕多少就耕多少,據傳所據商君書徠民篇,但由於該篇可信度不高,因此立基於上的言論因此不攻自破
    2. 「開阡陌」新解
      1. 新解來自商君書算地篇
      2. "畝五百"從新唐書突厥傳"...要以兩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可推秦制568步畝,是周制百畝的五倍,故曰"畝五百",可知商鞅將每家耕作面積擴大
      3. "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搭配漢書刑法制可知實際耕作面積是總面積64%,計算下來,方土百里意謂一萬個百畝,每一家出一人,可謂是出戰卒萬人
      4. 總上,商鞅改制的三個特色為
        1. 耕作面積擴大五倍
        2. 每家人口縮小(民有二男以上者不分異者,倍其賦)
        3. 每家出兵一人,達兵農合一
      5. 商鞅新制在於改善農制與兵制的關係,原農制以四為單位,兵制以五為單位,今一萬畝出兵一萬人,與兵制相合
      6. 在新解之下,"開"意為開除舊阡陌與建立新阡陌之意涵,而其基礎在於新唐書杜佑所言"要以兩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
    3. 為商鞅辯誣
      1. 以當時環境,推測是否有買賣田地的可能
        1. 當時每一個人都給予定額土地,就沒有買賣田地的可能
        2. 當時秦國每佔領他國領土,就用賜爵、赦罪的方式吸引人民去開墾,可知田地過剩,就不需要買賣
      2. 以商鞅的思想,有否可能讓人民買賣田地
        1. 以商鞅兵農合一,透過田地來管理人民,如果發生土地兼併,必然會影響軍事 
        2. 商鞅獎勵農戰,認為"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
        3. 商鞅曾於墾令中規定"無得取傭"禁止人民做傭,在沒有佃傭的情況下,有很多土地也無用
        4. 商鞅透過賣爵來消除富者的財富,希望達到''富者以賞則貧"
    4. 餘語
      1. 既然透過新唐書的商制,可以證明商鞅制的存在,那周制的可信度必然高
      2. 作者認為從游牧時代轉為耕稼時代,井田制度作為軍事設置,並認為古代陣法源自井田制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三個問題,"開阡陌"指什麼?井田制的有無?商鞅是否容許人民買賣田地?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開阡陌"為何開始說明,再來解釋買賣田地的可能性,最後略推井田制度的有無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論魏晉南朝都督制--陳琳國》之筆記



    1. 都督制的起源
      1. 都督制始於建安三間,曹操派遣鍾繇督關中諸軍,企圖控制豪強
      2. 都督制是為了適應曹操兼併戰爭而產生,為了能夠統帥當時北方各個各自為政的豪強(這些豪強是東漢末年透過宗族、賓客或是招募兵人而來),並作為抑制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產生
    2. 都督制的確立
      1. 都督制定型於曹丕黃初元年(220),從都督職稱的規定與明確的都督區域,確立初期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強化
      2. 在都督人選方面,以自家宗室或心腹為主
      3. 都督多在邊境,對外抵禦邊患,對內鞏固皇權,如南方都督用來對抗吳與蜀,隨右都督用來對抗蜀與西北民族,北方都督用來對抗北部民族
      4. 中央對都督控制嚴格,沒有詔令不得出兵,沒有虎符不得募兵,由軍師監軍來制衡都督,都督主要佐吏由中央委任,家人須留在京城
      5. 過於常態的派駐某地都督,使得都督轉為地方勢力,甚至干預當地刺史集行政軍事於一身,導致司馬氏的篡權
    3. 都督制的發展
      1. 平吳之後,晉武帝取消州郡領兵,實行刺史治民,都督治軍,軍民分治的策略,使得軍力集中到首都軍與邊境軍身上,而導致後期的八王之亂,之後的都督權力更加龐大,軍政合一
      2. 都督制新階段
        1. 都督區域遍及全國
        2. 都督州郡超過一州
        3. 不受中央控制
        4. 都督府取代州政府,成為州之上的地方長官
        5. 成為中央集權的對立面
      3. 在東晉造成門閥士族的基礎,東晉權臣多擔任揚州與荊州的都督與刺史,成為門閥豪族的武裝,門閥士族的鼎盛也是都督發展的鼎盛
    4. 都督制的衰弱
      1. 南朝君王試圖抑制都督,嚴格限制士族擔任都督,採用宗室,三個主要方針
        1. 透過調整行政區域,瓜分大州,多設州郡,削弱地方勢力
        2. 限制宗室諸王出鎮
        3. 設立行事(代行都督府與州刺史的職權)、典簽(都督屬官)
        4. 排除宗室與門閥士族,造成寒門的興起與都督的職責,而因為都督制的性質,導致後期君王與都督的矛盾甚至篡位
      2. 南朝地方政治的特點為"都督由中央控制地方大族豪強武裝的工具銳化為與中央集權相對抗的地方政治勢力代表由單純治軍的軍事統帥轉化為既治軍又治民、軍政合一的,凌駕於州之上的一級地方長官"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南朝都督制帶來的影響,以及其造成的政治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以都督制為主軸,討論其在魏、西晉、東晉、南朝帶來的政治狀況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唐長孺》之筆記


    1. 均田制度的產生
      1. 均田制從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頒布之後,一直持續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兩稅法頒布
      2. 西晉末年的廣大荒地與產權不確定的土地,給予均田制施行的條件
      3. 477年課田制是均田制的先聲,也奠基於西晉的課田制,用以保障依附農民的增多
      4. 均田制是北魏政權試圖將農民固定在國有土地上,確保他們向國家繳納稅收,而不是為地主貢獻,同時也基於拓跋政權的觀點--國家有權支配荒地與私有土地
      5. 藉由黨里鄰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為對封建地主的抑制與國家權力的擴張(亦可說是氏族公社的解散及地域性公社的形成)
      6. 均田制搭配三長制是拓跋政權試圖使依附農民脫離豪強的掌握,使國家權力達到農村
    2. 均田制的性質
      1. 均田制是畿內國有制度的推廣,並以地域性公社為前提
      2. 均田制具有公社集體所有制以及個體私有制,實際上國家擁有這一塊地,而被賜予的人可以自由支配耕作成果
      3. 另有規劃對貧弱老病者的照顧,授田原則為先貧後富,老弱殘缺都不授田,甚至規定三長須照顧這些人,包括親鄰連帶負責制也都表現公社的特徵
      4. 帖賣是屬於高利貸的用田來抵押的行為(任何田都可),而這樣土地買賣條例的放寬是對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破壞和公社作用的削弱
      5. 拓跋族帶來具有公社性質的均田制原因
        1. 黃河地區的土地荒蕪
        2. 獲得拓跋族軍事貴族的支持
        3. 黃河流域部分部分山川林澤的公有,農村公社型態的殘留
        4. 公社型態的均田制恢復殘存的農村公社,但是在封建社會之中,成為國家獲得租調的手段,最終,這些農民將會成為封建依附農民
    3. 均田制的破壞
      1. 均田制是在農村內部土地私有化和大土地領主的進攻中失敗
      2. 屯田(受制於國家的封建依附關係)、借莳(出租公田)是與均田制共存的土地組織形式,但借莳者多為豪強,進而加大他們的土地佔有
      3. 魏末、北齊的永賜田、隨代的永業田將公田與等級方式賜予官員,使得法律承認土地私有制
      4. 北魏頒布二三十年後人民的逃亡、北齊區域戶口不全、隨初大力檢查戶口、唐代農民逃亡問題並給予承認,顯示均田制無法施行,及封建大土地制度的擴張
      5. 唐代對於佃食客戶的承認,擴大大土地制的發展
      6. 最後,國家不但無法控制土地,也無法控制勞動者,最終均田制瓦解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均田制整個從制訂到失敗的脈絡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北魏、北齊、隨、唐來討論均田制發展的過程,顯示其逐漸敗壞以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擴大

    程式設計--UVA10252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char a[1001],b[1001];
        int i,j;
        while(gets(a))
        {
            int sta_a[123]={0},sta_b[123]={0}; //每次比較後都要清空陣列

            for(i=0;i<strlen(a);i++)
            sta_a[(int)a[i]]++;

            gets(b);  //有的好像不支援gats寫法 C11不支援?
            for(i=0;i<strlen(b);i++)         //a陣列與b陣列各自計算到各自的數字陣列
            sta_b[(int)b[i]]++;

            for(i='a' ; i<'z' ; i++)  //這裡原本是數字,但因為我有時會忘記ASCII表,想說用字母來打好像比較明瞭一點
            {
                j=0;                      //再來比較兩個陣列之間的數字
                while(j<sta_a[i] && j<sta_b[i])  /
    /判斷的方式是看兩個陣列共通的那個字母,並取決於較少的那個陣列,這樣就算有一個字串同時有兩的字母也不會算錯
                {
                    printf("%c",i);
                    j++;
                }
            } printf("\n");
        }
        return 0;
    }

    題目網址:
    https://uva.onlinejudge.org/index.php?option=com_onlinejudge&Itemid=8&page=show_problem&category=&problem=1193&mosmsg=Submission+received+with+ID+21136828

    我覺得重要的概念:
    *gets(a)用來抓字串,感覺很方便,但好像C11不支援
    *scanf碰到空格之類的都會停止,再輸入字串,get比較好用
    *我本來的寫法是用一個數字陣列去統計兩個字元陣列,但我發現會有一個字串同於兩個字母的問題,看了書上的解法,還是分開計算在比較,會容易一點

    參考:
    https://openhome.cc/Gossip/CGossip/PutcharGetcharPutsGets.html

    http://leoenglish.blog.163.com/blog/static/1750319852011296336486/
    http://style77125tech.pixnet.net/blog/post/174460605-%5B-c-%5D-gets%28%29-scanf%28%29-%E7%A9%BA%E7%99%BD%E6%8E%A7%E5%88%B6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客和部曲--唐長孺》之筆記


    1. 客的卑微化和普通使用於農業勞動
      1. 客原意為外來人,漢朝時多只遊手好閒之人,並依附於豪強,客的卑微化也是從權威上依附於豪強開始與西漢將奴隸與客連稱
      2. 開始與豪強產生勞動關係可見於後漢書馬圓的紀載,紀錄其賓客從隨從性質漸轉為近似佃農的身分,在東漢時期,依附關係漸漸增強
      3. 三國時期,曹操與孫權開始將屯田客(屯田是國家的私田,國家的私客)賜給臣子,客的私屬地位確已設立
    2. 晉代對於蔭客特權的限制
      1. 儘管政府可以賜客給豪強,但豪強並不能私下接納逃跑的客,如晉書食貨志紀載"豪勢不得侵役寡弱,私相置名"(私相置名意指私自紀錄姓名,置為私屬)
      2. 晉在滅吳之後,頒布戶調式規定各級官員蔭佃戶、衣食客的限額(佃客為佃農,衣食客是由主人供給衣食,而充當隨從)
      3. 西晉對於蔭戶的限額與禁令顯示客的數量增加到不可忽視的地步,以及客在全國人口中占的巨大比例
      4. 東晉頒布的給客制度也是為了限制大姓私占,但卻因為限制豪強大族利益,而遭致王敦之亂,顯示此措施無法施行
      5. 進入南朝之後,大地主土地日益發展,佃戶也越來越多,歷代君王試圖檢證屬名,但依然不把目標指向豪強,而是假冒士族的寒門
    3. 北朝的蔭戶
      1. 北朝宗族是當時最有勢力的社會基層,塢壁的群眾基礎也在此,內部的子弟與賓客就是部曲,從事戰鬥與生產,也因此北魏建立以宗族為基礎的宗主督護制
      2. 北魏施行三長與均田,將許多蔭戶從大戶中脫離出來,但大族聚居的情況依然存在,並以奴隸與僮隸為主,因為均田制授田給奴隸,地主可以透多奴隸來得到土地
    4. 南北朝後期的部曲與隨初的俘客
      1. 部曲是軍隊編制的名稱,後來用指私兵,賓客、部曲隨著需要的情況而更換名稱
      2. 部曲由公開招募而得,不是法律上的私屬關係,也不須承擔賦稅,甚至可以傳給子孫,朝廷也隨時可以將某將領的部曲收歸(我覺得這有點像將領的私人軍隊,由國家幫忙養)
      3. 南朝後期,部曲開始用於農業生產,北周時作為法律上的賤口,在周書記載的詔書中確認部曲為低於良人,高於奴婢的地位
      4. 佃客、屬名、蔭戶到了隋朝,轉為浮客(杜佑注"浮客謂避公稅,依豪強作佃家也")
      5. 周隨之間的勞動生產者依然以非法投靠的農民為主,而部曲多於軍事上
    5. 後論
      1. 客的卑微化和普遍使用於農業生產在魏晉時期已經完成
      2. 作者認為從魏晉到唐朝,呈現出封建大地主力圖擴大依附者的隊伍,封建國家確只在某種程度內承認封建貴族蔭庇私屬的合法性
      3. 晉代在佃客與衣食客上規定限額,南北朝到唐,合法的是沒有名額限制的部曲
      4. 唐代兩稅法取代以丁課田的規定,國家不再顯制地主擁有佃客,也容許土地的無限兼併與佃客的擴大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試圖說明客和部曲從漢朝至隋唐的發展,以及期間國家與封建地主對於這種人身依附關係的對抗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國家與地主兩個面向討論依附人身關係的客、部曲、蔭戶等等,最後以唐代兩稅法才結束這兩者之間的抗衡

    《論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之筆記


    1. 舊族門戶與新出門戶
      1. 舊族門戶
        1. 承繼東漢世家大族而來,居少數,且多被認為比新出門戶受人尊重,以當時東晉的譙國桓氏、太原王氏與琅邪王氏
        2. 作者認為這是舊族門戶感受到新出門戶的威脅,而以深溝高壘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2. 新出門戶
        1. 靠著時勢與玄學或玄儒而興起,居多數,如穎川庾氏、陳郡謝氏
    2. 東晉僑姓門閥的主要來源
      1. 世家大族與士族
        1. 世家大族特點為"世"與"家",藉由世代承繼與聚族而居,在地方享有很大的勢力,在和平安定時期,靠著儒學、察舉制發展
        2. 士族特點是世居權位,士即是仕也,透過政權鞏固地位,東晉時期的士族甚至平行或超越皇權,在戰亂時期,在政變之終或玄學,沿著九品官人法來發展
      2. 僑姓與北方士族
        1. 承繼東漢世家大族、種儒學且聚族而居的舊士族多遺留在北方,不肯南遷
        2. 過江的士族多是東海王越底下以及居住在黃河以南的人,並成為江左門閥士族的基礎
        3. 門閥政治指的是這些僑姓士族所運轉的東晉政治,另一些地位較低者,則成為次等士族,通過文化特徵或是仕官與婚姻進入士族,如劉牢之與劉裕等武將,也都因婚姻進入士族之中
    3.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1. 一直到西晉,宗族在怎麼龐大,依然需要依靠皇權而鞏固自身利益
      2. 南遷之後,晉朝與南渡士族互有所需,晉朝需要士族的支持才得以立足江東,士族需要皇權的保障
      3. 甚至士族的權力一度超越皇權,以王敦一派以清君側反對晉元帝重用劉隗,顯示士族的利益不容侵犯
      4. 作者認為這個時期士族與皇權的關係是不正常的狀態,而後司馬道父子的崛起與桓玄的廢晉立楚,顯示士族勢力的衰弱
    4. 門閥政治與流民
      1. 東晉門閥政治得勢者在於僑姓大族,而非吳姓大族,但吳姓大族卻堅守自身利益,使得東晉無從租賦兵徭,只得轉向流民
      2. 但征發揚州江南諸郡的流民卻成為王敦之亂的導火線,但也有成功得從中招募北府兵將而有淝水之戰的勝利,以及下游京口與上游襄陽的武裝力量
      3. 上游與下游的流民武裝成為劉銓其、劉牢之、桓玄、劉裕將晉朝滅亡的內亂原因
    5.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1. 世家大族與士族的物質基礎是大田庄,僑姓士族則依賴東晉的政治權力
      2. 東晉朝廷的經濟基礎依靠少數自耕農的賦役,門閥士族則依賴從朝廷分割的山川林澤,反映的是皇權無法伸張,士族自行其是
    6. 門閥士族的文化面貌
      1. 文化維持世家大族或士族的地位,漢代的世家大族靠著是家法傳經與儒學,而魏晉之後,玄學取代儒學的地位,因此士族靠著玄學保持地位
      2. 但儒學依然有他的政治作用,如"尊儒家之教,履道家之言",顯示當時玄儒的融合,因為儒學概念中的"齊家"必需用來維持士族的凝聚
    7.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與過渡性
      1. 東晉門閥政治的三個重要條件
        1. 有影響力的士族
        2. 沒有權威但有號召力的皇統
        3. 尖銳的民族矛盾
      2. 末期,淝水之戰後,北方壓力已除、士族不再蓬勃、皇權也漸漸腐朽,儘管孝武帝欲振皇權也是無可挽回,緊接就是管理上下游兵權的次等士族的興起
      3. 門閥政治源於皇權與士族的權力平衡,朝廷中欲掌權與試圖穩定朝廷的士族,以及長江上下游的武力(襄陽和京口)
      4. 作者認為東晉南朝三百年來的政治以皇權為主,東晉的門閥政治是其中的特殊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論證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性,及其政治、文化、經濟面向的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以東漢世家大族與士族比較,其文化、經濟、政治方法,得出門閥政治的特殊性與其必要的三個條件

    《苻堅和王莽--何茲全》之筆記


    1. 作者贊同其他學者對於苻堅與王莽的評價"苻堅統治下的秦國,鎮壓豪強,休息民力,出現漢魏以來少見的清明政治,這是和王莽的政治才幹分不開的"
    2. 前秦的統治
      1. 在這之前,石虎與冉閔的殘暴在中原激起族群間的隔閡與劉流離失所
      2. 357年自立為大秦天王,370年滅燕,將統治區域從黃河上游擴至黃河中下游
      3. 王莽作為苻堅的輔佐,深受儒法教育,在苻堅即位後,打擊豪強與提倡儒術、建立學校、重視恢復與發展生產、重視吏治
      4. 苻堅為了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將滅東晉與以融合各族隔閡作為優先事項來試圖鞏固其政權,卻忽略貴族階層試圖利用各族間的不合,鞏固自己的利益,從是否滅掉燕國貴族與是否重用鮮卑慕容氏來說,苻堅與王莽等臣子的意見不同,也是苻堅最後敗亡的關鍵
    3. 中國族群融合時期的推手
      1. 苻堅--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可說是先驅
      2. 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作用顯著
      3. 唐代宗--收割民族融合成就,繁榮的唐朝以南北朝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與族群融合的結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作者試著給予前秦苻堅的統治一個公允的評斷,並試著在他推動族群融合與一個太平的政局給予肯定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從苻堅欲大一統族群與版圖的思想為中心,闡述他的施政帶來的和平時代,以及其頑固帶來的失敗

    程式設計--UVA11332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char n[11];
        while(scanf("%s",n)!=EOF && n[0]!=48)
        {                         
            while(strlen(n)!=1)
            {
                int i=0,F=0;
                for(i=0 ; i<strlen(n) ; i++)
                F+=(n[i]-48);
                memset(n,'\0',11);                  //清空n字元陣列
                sprintf(n,"%d",F);                 //把新的F數字帶入n字元陣列

            }
            printf("%s\n",n);
        }
        return 0;
    }

    題目網址:https://uva.onlinejudge.org/index.php?option=com_onlinejudge&Itemid=8&page=show_problem&category=25&problem=2307&mosmsg=Submission+received+with+ID+21130643

    原本我是要用數字陣列,然後用/跟%把數字切成一塊一塊放進去,但好像會有溢位的問題,看書的解法是字元陣列來處理,感覺聰明的多,雖然格式化字串有點不太懂

    我覺得重要的概念:
    *memset(A,B,C)
    這個函式會把A陣列裡的前C個字元,都換成B
    *sprintf(A,B,C)
    A是要輸出的格式化字串
    B和C配合,B是輸入格式,C是要轉化的東西
    如程式碼中的F要以%d的單位轉為字元陣列輸出
    *用字元陣列處理數字,在格式化輸出

    參考:
    memset
    https://pydoing.blogspot.tw/2010/07/c-memset.html
    sprintf
    https://pydoing.blogspot.tw/2010/07/c-sprintf.html
    http://www.musicmaniactw.com/2009/10/sprintf.html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程式設計--UVA10222

    ㄟ都,其實不知道這樣有沒有效,不過就當作日記,放上來當筆記寫

    網址:
    https://uva.onlinejudge.org/index.php?option=com_onlinejudge&Itemid=8&page=show_problem&category=14&problem=1163&mosmsg=Submission+received+with+ID+21124035

    程式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har c,s[]=
        "`1234567890-="
        "qwertyuiop[]\\"
        "asdfghjkl;'"
        "zxcvbnm,./";
        while(cin.get(c))
        {
            c=tolower(c);
            char *p=strchr(s,c);
            if(p)
                cout<<*(p-2);
            else
                cout << c;
        }
        return 0;
    }

    我不太知道為甚麼鍵盤對應表那裏第二行的"\\"要放兩個?明明鍵盤只有一個
    然後我知道\是跳脫字元,要放兩個//告訴電腦,這是一個普通的/(哎呀 之前上課好像有聽過XD)
    不過用指標覺得滿厲害的,用指標指向要找的字元,在往後減二,就可以找到目標,感覺很簡潔


    我覺得很滿重要的概念
    cin.getl()
    中間括號好像是用來放字元的,但不知道數字可不可以

    strchr(,)
    中間放兩個參數,前面是放要被搜尋的字串,後面是要找的那個字元


    參考資料:
    http://www.cnblogs.com/flatfoosie/archive/2010/12/22/1914055.html
    http://www.cplusplus.com/reference/cstring/strstr/
    https://blog.wu-boy.com/2010/08/cc-cstring-string-h-%E5%87%BD%E5%BC%8F%EF%BC%9Astrstr-strchr/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刻意練習之心得

    這本書是我從啾啾鞋的影片看來的,以前有聽過一萬小時理論(跟同學聊這個,還被吐槽XD),現在終於可以看到原作著解釋了

    我認為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如果你想在某個可客觀觀察成果的領域中,擁有有效率的進展,哪你應該藉著專心、立即回饋、大量練習、培養高質量的心智表徵,這幾點來進行"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的重點,先闡述幾個點
    1.可客觀觀察成果的領域,亦即在於有明確的量表判斷勝負或是裁判,如記憶力或是鋼琴之類都算是可客觀觀察的領域,但是如抽象的哲學思考或是增強溝通能力之類的我覺得就不一定有那麼好的效果,當然我沒試過(第四章 P131)
    2.作者將刻意練習歸類在目標練習法裡面,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標,那可能很難取得一定的進展,同時作者也在P54-59中標示目標練習法的四個特質,明確目標、踏出舒適圈、意見回饋與專注
    3.在大量練習這一點,作者提出幾個心理學的實驗來證明,練習的效果比天賦、智商來得重要(第八章),認為天賦與智商會在早期發揮很大的效用,如容易理解旗子的規則或是策略,但後期要能夠繼續往上攀登則需要更多的練習,並舉出幾個早期培養孩子成為某領域高手的例子來證明,只要把握刻意練習的原則,都能夠成為專家,但我倒是有幾個問題,第一到底有沒有某個人真正想做的事,作者是認為練習所帶給自己的成就感會推動自己持續練習,但如果我們不預設人有其真正想做的事,這樣的論證就成功,反過來說,如果那些被父母培養到大的某類專家,真的想在那個領域上發光發熱嗎?還是他拋棄某個他一直想做的是呢?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的意義在於,人有其本質嗎?如果有,是不是就意味他天生就適合做某些事,那刻意練習的理論,是不是就忽略那個本質了,是不是認為不需探索自己,只要依照理論,按部就班的施行,就可以達成某個目標,而且這個追求這個目標會不斷帶給自己某種成就感,ㄟ都,所以刻意練習理論意味著人不需再探索自己想做的事嗎?
    4.關於天賦或智商這個問題,我有幾個問題,作者不斷在強調練習比天賦來得重要,可是給的例子裡(對,都沒有參考論文可以看),我認為是有條件的,(P287)作者論證在平均高智商團體裡最低孩子平均表現勝過智商較高的那群,這一段我有幾個問題,平均高智商的23個人分兩組,總覺得不是那麼可靠,我的假設是,在智商相差不大的團體裡(也是10左右),可以靠著練習贏過高智商,但一旦相差拉大,如60與120,這樣真的能靠練習贏過高智商嗎?
    我認為天賦或是智商在小區域內,練習可以彌補差距,但並不否認作者說的,只要靠著刻意練習,可以達到我們認為只有高智商才能達到的成果,而是我並不想把天賦或智商看得那麼低,同樣的練習質量,智商差距一但拉大,有天賦還是贏過沒天賦的(我認為是這樣拉~)
    5.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用於處理資訊、理解、詮釋、組織、分析等,我覺得這跟打球時說的球感很類似,在球拍打到球時,高手很快就會知道自己打出好球與否,或是聽對方球拍的聲音,就知道球會掉在哪裡,是刻意練習的關鍵,所有練習、回饋等等,都是為了建立高質量的心智表徵,但我想,心智表徵是一種在腦類建立捷徑的方式,可以很快依據情況作出判斷,但也有其壞處,就是狹窄與不靈活,如作者舉的例子,當西洋棋擺出作者腦內不熟悉的棋盤,就無法下盲棋,或是換一個領域就無法這麼靈活的用心智表徵。
    6.刻意練習幾個有趣的細節(第二章 P87),年齡的限制、某領域的增長或是另一個領域的降低、須努力維持,否則會倒退,這些都很可能是這看似神話的刻意練習需要注意的點,但似乎需要更多實驗論證


    推薦其他的心得

    【硬塞書摘】:《刻意練習》-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https://www.inside.com.tw/2017/06/30/secrets-from-the-new-science-of-expertise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陳寅恪》之筆記


    1. 江東地區的狀況
      1. 陳敏在八王之亂稱王,終被當地豪族背離所潰,顯示與當地士族的關係是東晉最需要處理的問題,王導攏絡吳地士族的政策為重大關鍵
      2. 避亂南來之士原是北方擁戴司馬氏的儒家大族,與吳地士族屬同一階級
      3. 司馬氏的統治方式為寬縱大族,與孫吳統治方式相似,得為吳地士族所接受
      4. 當地統治階級分為文化士族(吳郡顧氏)與武力強宗(義興周氏)
    2. 北人南來之路線及居住地域,為江左三百年政治經濟之關鍵
      1. 長江上游
        1. 上層士族多為晉之皇室與洛陽公卿士大夫,但其經濟活動則會稽臨海一帶
        2. 中層士族是北方士族,沒有勢力居住在首都健康周遭,也因為人數眾多,只能選擇地廣人稀的長江南岸京口晉陵一帶,為當時江左北人武力集團
        3. 下層士族為低等士族與一般庶族,因為不容易往南避難,人數較少,也容易與吳人同化
      2. 長江下游
        1. 上層士族政治地位略遜首都的士族,遷至江陵南郡一帶,梁元帝遷都至江陵,是這個集團最繁榮的時候
        2. 中層士族,原居住在南陽及新野地區,南徙至襄陽一帶,是具有戰鬥力的武力集團,在胡亡氐亂之後,戰鬥力開始衰退
        3. 下層士族同為上游下層士族被同化
    3. 作者認為王導的貢獻在於統合北人與南人兩方勢力以抵抗外侮,得以保存民族文化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王導的貢獻在於統合南北兩方的勢力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前面是討論江南吳人的勢力之龐大,導出王導的貢獻在於統合兩方,爾後篇幅描述北人南徙於長江上下游的變化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唐宋時代的市--加藤繁》之筆記


    1. 緒言
      1. 市從西周就存在了,到了唐宋,成為商業中心,而因為唐宋時代的資料較多,以及宋代時,市的制度崩潰而形成新的市場制度,是這篇文章研究唐宋時代市的原因
      2. 市的意思中,商店林立的一定區域稱為市,而賣者買者定期聚集進行買賣的場所,稱為定期市
    2. 唐代的市
      1. 州治的市稱為市,縣治的市稱為縣市,更小的市稱為店
      2. 同業的商店集合在一起成為行,行集合在一起成為市,同常市的旁邊也都會設置"邸"(倉庫)
      3. 時間上,日出而開,日落而關,由唐會要"京夜市,宜令禁斷"可知
      4. 靠近邊緣的市場,則沒有常設的商店,只有定期市,偏僻的縣市也是
    3. 宋代的市
      1. 北宋仁宗時,廢除坊的制度,營業時間與場所也廢除,商店開始散佈各處,一種是不跟同業的開在一起,各自散開,一種是同業商店聚集在一起,成為街區,定期市也由各種商店決定,在各處開設起來,因為價格由定期市決定,所以又叫做行或是市,以商品或是地名來命名
      2. 倉庫也隨著市的制度廢除,在都城四處設置,尤其是水運便利的地方或是定期市的地方,以垛場、塌房、廊樓稱呼
      3. 市的意思在市坊制度廢除後,開始稱呼繁華的市場
    4. 結語
      1. 宋代的定期市從四點來觀察
        1. 時間
          1. 每日、一旬幾次、一年幾次
        2. 商品
          1. 特定商品、多數商品
          1. 商人同行(客商與土著商人)為主構成
          2. 以客與一般市民為主構成
        3. 場所
          1. 以行為主形成
          2. 以街路為主形成(沒有行的街路,包含橋畔、河畔、城門內外)
          3. 在寺觀形成的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唐代與宋代縣治以上的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以史料來討論當時唐代與宋代的市,在市坊制度廢除前後的變化與狀況

    《漢唐商品經濟比較研究--秦暉》之筆記


    1. 作者認為將漢唐經濟型態當作同樣的封建經濟,會忽略兩者之間一些重要的線索,因此從以下個面向討論漢唐經濟型態的不同
    2. 貨幣制度
      1. 西漢貨幣大多使用貴金屬--黃金進行交易,同時,銅錢(五株錢)的流量也相當驚人,超過唐代規模
      2. 唐代只將黃金當作裝飾,以布帛為主,到了晚期才開始有白銀
      3. 從物價、勞務報酬、地租等,漢代都是以銅錢為主,而唐代才以布帛為主,得出唐代貨幣關係在漢代之下
    3. 國家財政
      1. 在稅收上,漢代都以錢幣為主,地租才以非貨幣,而唐代則到晚期才有徵收貨幣
    4. 城市職能
      1. 唐代的長安城確實比漢代要來的龐大,但作為商業中心的城市經濟並不是很發達,而很大程度受到官府的干預,唐代的"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在縣層級是沒有正規城市的
      2. 漢代的城市規模沒有那麼龐大,但商店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然形成的,不只大城市,縣級城市也有市集,在市場網路上,漢代優於唐代,但在物資集散網路上,比不上有大型城市與完善運河的唐代
    5. 生產領域
      1. 商品經濟的基礎是商品生產
      2. 漢代貨殖列傳所描繪的農業,類似於今日所稱呼的專業化、商品化、規模式經濟,是隋唐所沒有的
      3. 秦漢人在談到發展農業時,都會強調市場與價格因素,隋唐人則都談行均田、印兼併、興水利(我這樣看來,秦漢時期,大家都靠自己,隨唐人則都希望靠政府)
    6. 經濟運行機制與運行規律
      1. 商品經濟的發達與否,在於市場機制是否健全
      2. 漢代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在於司馬遷指出"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 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而唐代貨幣理論家劉秩則認為"先王以收財物...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常,故與之在君,奪之在君",顯示出在良好的市場規律中,司馬遷得出平均利潤率的存在,而在唐代,商人沒有做到調節市場機制的功用,使得利潤率沒有標準可言
      3. 以奴隸與高利貸來說,漢代看做可以增值的商品,以及借貸利率受到古典經濟利潤率的限制,唐代的封建經濟則看做普通的人身依附狀態以及毫無節制的高利貸勒索
    7. 結語
      1. 秦漢以古典商品經濟為基礎,漸漸地朝向自然經濟走去而衰落
      2. 隋唐則以中古自然經濟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的復興,而漸漸衰落,兩者恰好相反
      3. 作者認為本文目的在於提出漢唐之間的歷史進程只是封建前期走向封建後期嗎?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藉由漢唐之間的經濟比較,試圖討論漢唐之間的歷史進程為何?以及論證漢代在經濟上確實比唐代來的優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透過兩個朝代之間的貨幣、交易模式、市場、城市樣貌來討論兩個朝代之間的經濟比較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唐代兩稅法研究--王仲犖》之筆記


    1. 兩稅法的施行是在租庸調法無法施行的情況下,而主要是均田制的破壞(也有其他人認為不是這樣)
      1. 破壞均田制的原因在於,地主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拿不到足夠的田地
      2. 因為不堪稅收的負荷,開始逃亡成為客戶,成為政府開始擔憂的問題,逃亡的人民,就跑到大地主底下當佃農
      3. 政府也容忍這種客戶的存在,也不向他們收租調,改收稅錢,成為合法的居住戶,每丁一千五百文,成為戶稅的起源
    2. 地稅原名義倉稅,繼承隋朝的社倉稅,原本是在遇兇年時,給予民眾補貼,但往往被政府用盡,因為按畝徵稅的緣故,改成地稅了
      1. 在收地稅前,需搭配青苗簿,是按畝徵稅的根據,地稅從唐玄宗開元25年,開始每畝稅粟二升
      2. 在租庸調法無法施行的情況下,只好提高地稅與戶稅的額度來補貼赤字,成為唐政府兩項重要的稅收
    3. 唐代宗時期,時常發生農民因不堪稅收而起義的事件,導致稅收制度需要進行改革,大歷十四年八月,揚炎提出"丁租庸調,併入兩稅"的兩稅法,而兩稅之名指的是夏秋各收一次稅而來,作者認為這兩稅也指的是戶稅與地稅
      1. 戶稅承繼兩稅法以前的戶稅,不論你是不是逃戶,政府都課得到你的稅,地稅則是來自地稅的方法,以青苗簿為根據,在按畝徵稅
      2. 戶稅中的"定稅計錢,折錢納物",田稅的"按畝納粟"代表運用貨幣的範圍增加以及土地的公開買賣,土地關係變化快速,也和租庸調的按丁徵稅要來的合理
      3. 但對人民的負荷並沒有因此減少,在各式各樣的名目之下,也常常增加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兩稅法的來源與其實際內容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透過兩稅以前的其他稅收,在租庸調法無法施行之後,如何成為主要稅收

    《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唐長孺》之筆記


    1. 吐魯番、敦煌文件、新唐書可知武則天長安年間曾派遣御史去檢查逃亡戶口
    2. 敦煌文件中的處理
      1. 為了能夠有效找到逃跑的人,規定自首一律免除兩年的課役,還交還別人幫忙重的田
      2. 也允許逃人可以遷到他目前的地區,或是等到秋天收稅之後再回去
    3. 武則天對於逃戶的措施來自證聖元年李嶠的建議
      1. 李嶠認為逃亡導致稅收變少,以及有叛亂的風險,建議由御史執行
      2. 提出四原則,設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輔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
      3. 李嶠認為一定程度認為逃戶可以不用歸還本鄉,反映國家對均田農民人身控制的削弱,以及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透過史料證明玄宗開源九年的括客,是承繼武則天長安三年的括浮逃戶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運用史料的資料證明武則天時期即有對於逃戶的措施,以及搭配李嶠對於逃戶的建議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唐代租庸調法研究--鄧廣銘》之筆記

    1. 唐代均田令與賦役法令之史的考察
      1. 在土地與剝削制度,唐朝有過這三次法令
        1. 唐高祖武德二年,但這次的詔令並沒有服役與折庸的事情,但從武德二十五年的"租調准武德二年之制"以及二年的"百姓年五十皆免課役"得知在唐朝開國即有徭役與稅收的制度
        2. 武德七年,把均田制與賦稅制一起公佈,但唐會要與資治通鑑都將均田與賦役制合再一起看,並定"初定均田租庸調法",作者認為與實情不同
        3. 武德二十五年,這一年有均田制的法令,也有稅役制,但舊唐書與唐會要卻沒有記載,只有通典的食貨典有記載,但均田與稅役的部分卻分開記載,以及稅役部分闕漏,作者認為其中必有誤
    2. 租庸調法與均田制度是沒有關係的
      1. 作者認為均田制與租庸調法是沒有關係的,原因有三
        1. 租調法是武德二年制度,而均田制度是在七年制定,可見並不是因為均田法需要租庸調法才施行的,就算唐前施行均田制,唐初戰爭不斷,也無法維持到唐朝
        2. 雖然租庸調法與均田制是武德七年一起公佈,可是租庸調法只是武德二年的延伸,與均田制並不能說有一定的聯繫
        3. 在武德二十五年的賦役令中,開會便說明"租調准武德二年之制",而不是七年的制度,可知均田制與租庸調法並沒有聯繫的關係
        4. 但問題便是,既然均田制與租庸調法並沒有關係,那為何唐代中葉要改施行兩稅法,如果不是均田制無法施行,那是為甚麼?
        5. 作者論證因為均田制無法施行導致租庸調制的失敗是唐代後人臆測,當時的人並沒有如此說法,以楊炎、杜贊、杜佑的說法顯示當時人認為是版籍之不修、丁口之轉徙、賦斂加重所導致
      2. 唐代均田令並沒有真正實施
        1. 杜佑所著的通典並沒有記載武德七年所頒布的均田令,顯然這則法令不是未曾實施就是不徹底
        2. 潼關以東在隋末年間經歷動亂,已成為荒涼,而舊唐書上的史料顯示出,當時戶口不少,卻讓豪強大族籍外占田,理應進行均田法來分給人民,卻沒有實施
        3. 從敦煌所遺留的唐代戶籍殘捲可知,當時每一戶受田的比例及大小相差甚多,可說明均田制並沒有確實實施
        4. 結論為武德七年的均田制,只是重新命名口分永業田的名稱,並沒有真正實施,既然如此,因為均田制廢棄導致租庸調法廢棄之說是錯的
    3. 租庸調的單位數量究竟是多少?
      1. 根據舊唐書、通典、唐會要、杜讚的論兩稅之弊,得知租為粟二石,調為絹兩丈,調為歲役二十日(每一年勞役20天),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全免,但與新唐書所載卻不相同
      2. 新唐書所載的"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豈不是比北魏北齊更為嚴重,作者認為新唐書搞錯"歲輸綾絹絁各兩丈"中的"各",應為其中一種,而不是每一個都兩丈
      3. 新唐書所載"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全免",豈不是將粟二石的價值看做絹兩丈的四分之一嗎?與舊唐書所載的一比一,豈不是不合常理?
      4.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新唐書其中是有錯誤的
    4. 租不計畝,調非稅戶,租庸調全是計丁徵收的
      1. 作者認為租庸調法成為人民沉重的負擔不僅在於均田制沒有落實,以及徵收不是以戶為單位,而是男丁
    5. 對於租庸調法的評論
      1. 作者試圖回答,為何在均田制沒有實施,又以丁口為單位,這麼沉重稅收的情況下,還能有所的貞觀之治的盛世呢?
      2. 比起北魏北齊的實物地租之外,還有力役地租,唐代的稅收算是有所輕簡了
      3. 唐代的稅收以實物地租為主,力役地租為輔,使人民可以把勞動力專注在耕作上
      4. 唐代謹記前代的敗亡,不敢在稅收之外,額外有所誅求(簡言之,就是唐代的官員比較安分守己)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論證唐代並沒有施行均田制,以及租庸調法的實際運作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透過新唐書、會要、通典與新唐書比較來探討租庸調法與均田制的關係,以及出土史料證明租庸調法的實際狀況

    《試論唐代官府手工業的發展型態--劉玉峰》之筆記


    1. 唐代官府手工業的行政管理系統及其經營內容
      1. 唐代官府手工業的最高部門是尚書省工部,以下還有工部司、少府監等等,在中央、東宮、內廷以及地方政府都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
    2. 唐代官府手工業的經營方式
      1. 官府手工業勞動力的組成、管理及其役使
        1. 勞動力以各地徵調來的工匠為主,以犯罪的官奴婢與刑徒為輔,幾乎都是無償付出且強制的
      2. 官府手工業的原料來源
        1. 一是從政府管理的山川林澤中經營來獲得,二是各地土貢,三是稅收與折役,四是官市、和市和宮市所得,官市就是官為市取,由政府買下所有私人冶煉的原料,和市又稱和買,依規定是官民雙方同意的交易,但往往由官府賤價強購,宮市是由市場為宮廷購買物品,與和市類似
    3. 唐代官府手工業的發展型態
      1. 唐代官府手工業的管理系統制度完善與分工明確,是典型封建官僚管理體系,政治權力支配干預生產是特點
      2. 生產方面種類眾多,規模龐大,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勞動力方面,透過徭役徵招各地工匠,原料方面,除了官府自己經營的以外,透過土貢與稅收直接強取民間的材料
      3. 管理上是龐大的行政官僚體系,經營上是封建統治為基礎,保證官府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模式中處於支配的地位,民間手工業只能服從且難以成長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論證唐代手工業型態以及其壓迫民間手工業的成長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論述官府手工業的體系,並透過描述其體系來論證官方手工業的強大,以及民間手工業的被壓迫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東晉南朝的豪門地主--唐長孺〉之筆記


    1. 東晉遷到江南時,必須獲得江南豪族的支持,才能鞏固政權
    2. 隨之遷到江南的北方士族,則必須靠著獲得土地才能過上以往的奢侈生活,位於上層統治集團可以靠著皇帝賞賜來獲得土地,但不論如何,北方豪族來到江南,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趨勢,同時也意味農民土地的喪失
    3. 同時,這些豪族也奪取國家擁有的公地,公田和山林川澤未開墾地區,而政府因為無法管控那些豪門佔領山林川澤的行為,而放棄對於山川林澤的權利,決議不管舊有新占,國家都承認其權利,甚至按等級分配給貴族,羊希的制度說明國家權力與公社的衰弱,如宋書記載"凡是山泽,先常熂爈种养竹木杂果为林,及陂湖江海鱼梁鳅鮆场,常加功修作者,听不追夺。"
      山林川澤的私人占有使國家手中直接掌握的可以任意支配的土地越來越少,皇權的基礎也越來越削弱
    4. 當時人建造的莊園也趨向自給自足,所以莊園種植的種類繁多,力圖做到"閉門而為生之具已足",說明魏、晉以來市場的萎縮,但市場上仍有不少商業活動,只是與莊園聯繫並不密切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討論南朝時期,豪門地主如何爭取土地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先論證當時江南豪族勢力堅強,僑人士族不易取得土地,便往國家掌握的山川林澤發展,顯示國家皇權的下降,最後再點出當時人建立莊園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十六國北朝的錢幣問題--操曉理》之筆記


    1. 十六國和北魏前期的錢幣鑄造和流通問題
      1. 前涼張軌曾鑄行錢幣
      2. 南方成漢也曾鑄造漢興錢,被認為是最早的年號幣
      3. 北魏前期的貨幣來源多是魏晉舊錢或是從南朝搶來的錢
      4. 但總體來說,當時魏晉時期多是實物經濟,錢幣流通僅限少數地區,如史書所稱"遂不用錢"、"錢終不行"
    2. 北魏後期(北魏太和以後)的錢幣鑄造和流通問題
      1. 官方鑄幣
        1. 北方貨幣承襲漢代五株錢傳統,從太和五株、永安五株等都是
      2. 民間私鑄
        1. 新鑄太和五株時,曾允許民間私鑄,永安五株後,則禁止
        2. 私鑄濫惡與貨幣雜亂是北朝鑄幣的特點,因為北朝政治混亂,法律也無法通行,甚至政府私下讓私鑄的錢,只要銅色精煉,重夠五株就可以
        3. 從另一方面,也許可以認為是當時貨幣經濟興盛,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
      3. 錢幣流通區域
        1. 流通區域有限,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與商業相對發達的統治中心區域
        2. 幣制混亂,型制不一、官私並用,阻礙商品流通與商業發展
        3. 錢帛兼行普遍,可說是布帛經濟的強盛,以及錢幣短缺所造成
    3. 北朝的錢幣使用
      1. 儘管北魏太和以後開始用錢,布帛依然占據主要貨幣
      2. 錢與商品交換
        1. 但還是能用錢買生活物品與食物,如《齊民要術》中的"瓜收畝萬錢"等等
      3. 錢與社會經濟生活
        1. 錢也可以用來賄賂、禮聘、懸賞,如北齊書的"孫騰使客告市司,得錢五百萬後聽收"等等
      4. 錢與國家財政
        1. 重要收入之一,賦稅以征收實物為主,以錢為輔
        2. 國庫府藏,不僅有倉庫藏錢還有派官管理
        3. 重要支出,祿秩以絹、帛等實物為主,也部分給錢
      5. 在北朝,錢不僅具有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儲藏手段等基本功用,也廣泛用於社會生活與國家財政各方面,但因為戰亂的關係,導致短缺、混亂等面向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翻轉十六國時期,錢幣完全退出市場,完全採行實物經濟的狀況,並指出錢帛兼行現象非常普遍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透過史料證明當時貨幣流通的情況,顯示出當時貨幣經濟的興盛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唐長孺》之筆記


    1. 魏晉北境各族的內遷及其所受待遇
      1. 外族人民的內遷是因為三國時期對人口的需求,在東漢則因為廢除更役戍役之後,徵求外族兵來打戰及屯守邊疆
      2. 魏晉對於外族一方面保留他們的部落組織,一方面讓他們接受政府的官職,但外族常常遭受地主及政府的剝削,不僅是階級式的也是種族式的。如班彪所言"...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這是東漢的狀況)
    2. 晉末各族變亂的經過
      1. 當時變亂的原因有幾種
        1. 拓跋、慕蓉等鮮卑族是為了財寶以及土地,看晉朝內亂,所以發動變亂
        2. 匈奴、氐、羌則是不堪忍受統治者的剝削
      2. 在中國建立政權的都仰賴貴族軍人的勢力,取得當地固有的統治力量--士家豪門大族
    3. 人口的掠奪和佔有
      1. 統治者在搶奪財富時,同於也搶奪勞動力,不只漢族,許多民族被強迫性的遷徙
      2. 劉聰建立胡漢分明的軍事化制度管理人民
      3. "軍營封蔭"是以軍事組織進行封建的方法
    4. 固有封建勢力之保存及其發展
      1. 當時東漢末年延續下來的士家大族,在與異族酋豪下發展以大族為主的封建,如符堅的"復魏晉士籍,使役有常",慕容寶的"定士族舊籍"都是為了爭取士大夫階級的支持
      2. 張賓協助後照石勒建立九品之制,設置大小學博士,石虎時代增置國子博士,顯示對於士族特權的承認
    5. 後論
      1. 原有的反抗是因為不堪統治者的剝削,但外族酋豪煽動種族矛盾以取得政權,並透過與當地固有的漢人勢力結合,形成一個胡漢統治階級壓迫底下的胡漢人民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目的是?
    了解當時五胡亂華的起源與五胡政權與漢人士大夫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手法是?
    史料說明(每一篇我都這樣寫,不過史料很難懂,我都稍稍看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