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李文良〉筆記


  1. 前言
    問題意識:義民在起事儀式中供奉的「皇上萬歲聖旨牌」,具體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牌位?為何在十八世紀初當義民們覺得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隨手取的萬歲牌,而不是其他物品來加以供奉?供奉萬歲牌是從哪一個時候,透過怎樣的方式而在民間社會普及流行開來?
  2. 所謂「皇上萬歲聖旨牌」
    朱一貴事件時的萬歲牌,應刻有"皇帝萬歲萬萬歲"等字樣,以祈求皇帝長生的木製牌位,周邊刻有龍紋,亦稱"龍牌"。高約50公分,常設有基座,可安置於寺廟之中與神一同膜拜,也可攜帶至他處供奉。
    1. 六堆忠義亭的萬歲牌已遺失,台南慶安宮尚有一座萬歲牌(上書「皇帝萬歲萬萬歲」),另外新北福祐宮、嘉義水仙宮、高雄大覺市也都有留存相似的萬歲牌(大覺市為地方仕紳自行供奉,非朝廷贈與)
    2. 另有一種萬歲牌(上書「聖旨」),如新竹新埔義民廟、屏東萬金村的天主教堂(兩者都聲稱由皇帝贈與,卻沒有相關文獻佐證)
    3. 中國也尚有留存許多清代的萬歲牌,如青海省樂都縣的瞿曇寺
      然而,寺廟功奉萬歲牌,似乎也是從明代才有的現象。
      (在魯迅的小說中,甚至成為封建的象徵)
      其往往附屬於宗教機構之中,表達該宗教以及信徒,與王朝的關係。
    4. 除了寺廟,在明清民間社會中,有些宗教經卷,也會在卷首印有萬歲牌位,稱為"寶卷"。
      結論:清代台灣民間宗教機構供奉萬歲牌,應該是來自於民間佛教宣講寶卷的傳統
  3. 萬丹上帝廟與萬泉寺
    1. 閩浙總督在報告中提及,粵籍義民起義的地點是"萬丹社",然資料卻沒有相關的熟番部落,不得不考慮其為漢人村落的可能。
      另外《臺灣府志》中有"萬丹民社"一詞,可知當時確實存在此"社",且不是熟番部落的可能很大
    2. 明鄭時期以"社"作為屯墾村落名,如"後勁社"、"左營社"等
      因此可推知"萬丹社"在下淡水平原之漢人開發史(明鄭時期),有重要的地位。以及義民們供奉的萬歲牌,也很有可能來自萬丹上帝廟
    3. 根據方志記載,萬丹地區最早的寺廟應是主祀觀音的"萬泉寺"、隨後在康熙末年時才出現主祀玄天上帝的"上帝廟"。
    4. 當初義民來到萬丹上帝廟起義,應是考慮到上帝廟位處郊外,適合作為前線的指揮中心。
    5. 萬丹廟的興建從《六堆忠義文獻》中可知其可推至乾隆60,假設《鳳山縣志》沒有遺漏的話,那可能是乾隆57-60之間搭建。
    6. 現今存留的第二塊石碑是道光2年(1822),為紀念寺廟重修落成所置,其中沒有上帝廟的字樣,只留有萬泉寺,可推測,上帝廟最晚在19世紀改名為萬泉寺。
      儘管18世紀的資料表明(鳳山縣采訪冊分別記錄真武廟(玄天上帝)與觀音寺),萬泉寺與上帝廟是兩座廟,但不代表兩座廟沒有關聯。
      作者認為這兩座廟可能彼此相近,又或者兩者為同一間廟,原祭祀觀音,後祭祀玄天上帝。
    7. 萬泉寺的重修工程(嘉慶22到道光2年),其寺廟名稱的變化,可能與當時領導整修的僧人應璋有關,以致恢復以觀音信仰為主的稱呼。
  4. 萬壽亭與忠義亭
    1. 萬壽亭是康熙50年(1711),臺廈道陳璸為慶賀兩年後的皇帝六十大壽而建。
      其也是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文武官員舉行朝賀儀式之所在
      萬壽亭的背景,使得義民將萬歲牌遷移至萬壽亭的行為顯得合理
    2. 忠義亭則是朱一貴事件後,總督覺羅滿保為"粵庄義民建"(此說法出自乾隆中葉編修的《重修鳳山縣志》),然而《六堆忠義文獻》卻絲毫沒有提到此事。
      也許我們可以猜測義民將原村落的一座廟改名為忠義亭,並用以供奉萬歲牌
    3. 問題:粵籍義民在忠義亭供奉萬歲牌的意義?
      林爽文事件時,福康安率兵鎮壓,曾親自來忠義亭拜謁,顯見萬歲牌的政治意涵與忠義亭社會地位的提升
  5. 結論
    供奉萬歲牌的忠義亭,成為之後清代南臺灣粵籍移民的象徵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在朱一貴事件中,義民在上帝廟誓師,把萬歲牌放到萬壽亭,事件結束後,把萬歲牌放在自己村落的忠義亭。
討論這一連串動作與物品的意涵。萬歲牌(皇帝象徵)、上帝廟(萬丹郊區的廟)、萬壽亭(皇帝化身)與忠義亭(義民象徵)的各自的意涵,以及粵籍跑到閩籍的上帝廟宣誓(戰略意涵)、又把萬歲牌放到府城的萬壽亭(皇帝象徵+慣常作為)、然後又放到自己村的忠義亭(義民榮耀),這三個動作的意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上帝廟的細節好像有點多,畢竟跟粵籍起義沒啥關係,少數跟粵籍的關聯就是上帝廟離萬丹很近,適合作為前線指揮,這樣?其他跟觀音廟的關係是不是跟主旨無關?
另外,也想知道閩籍人如果知道粵籍這樣重視上帝廟,會不會不爽上帝廟?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溫振華〉筆記



  1. 此文從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此一角度來探究臺灣的歷史,其所謂的"企業精神"即謀利精神與冒險精神
    1. 關於此課題的前導論文
      陳秋坤的"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的開發"
      林滿紅的"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經濟社會變遷"、"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
  2. 閩南社會與企業精神的誕生
    1. 從圖中能看到,臺灣漢人祖籍以福建漳州、泉州為主,因此要探討臺灣漢人企業精神,則必追朔閩南社會經濟環境
      16世紀的閩南,因為環境動亂、水利不修,天災頻繁
      明代中葉,外貿機會的出現,閩南的月港,在嘉靖之後,成為福建最繁榮的對外私販中心,意味著閩南地區開始轉變,而開始有"沿海地方,人趨重利....漳泉為甚"
      16世紀以後的閩南社會,在強大的內力(社會經濟條件惡化)的推動下與外力(海外貿易)的誘引下,一種冒險與謀利的精神逐漸普遍成長。
      隨著移民來到臺灣,也於此生根發展。
  3. 土地的開墾
    從已開發地區的福建,來到開發中地區的臺灣,其本身就得具備某種程度的冒險精神
    1. 臺灣田園面積增減的情形
      說明:括弧數字表示增減的情形
      看出臺灣的開墾由南而北,由西向東發展。
    2. 臺灣的開墾狀況
      荷蘭採結首制,由官方供應資本從事開墾
      明鄭採屯田
      清領採墾首制,有力人士(墾首)自行向官方申請墾照,招募佃農開墾土地,開墾完後向官方陞科
      由於投資風險高,墾首會一起合股開墾,且這些墾首大都有自己的墾地,合股的墾地會請管理人去經營,與現代企業相似。
      這種合股的做法,其可追朔自明代中葉沿海地區合股造船的方式
      1. 陞科
        田地依肥瘠程度分為若干等級,各有一定的納稅規則,稱為「科則」 「陞科」或「升科」就是指原來沒有納稅的田地上陞為必需納稅的田地

        荒地原本不用納稅,民人向官府申請開墾荒地核准後, 會規定多少年以後必需陞科納稅(一般是水田六年、旱田十年), 也就是給你一段時間把田地開墾成熟,作物可以回收開墾成本之後,官府才向你收稅, 時間到的時候官府會派人來丈量勘查,視土地面積和肥瘠程度, 按照科則訂出應繳納的稅額。 如果一開始沒有向官府申報,後來自首或是被清查出來,就在當年開始陞科納稅。(來自PTT)
  4. 水利的興築
    土地的開墾,並須在水圳興建,取得固定水源,成為田之後,才算是開墾完成。
    康熙年間接連不斷的饑荒,刺激了水圳的開鑿。
    水圳的興建多為民間自發,官方有名的有鳳山的曹公圳
    民間的則有
    1. 彰化平原的八堡圳(施厝圳)
      開鑿人施世榜。圳頭自彰化縣二水鄉鼻仔頭引濁水溪水,灌溉當時13個堡中的八個堡的田地。
    2. 台中盆地的貓霧捒圳
      台中盆地主要水源的供應水圳,可分為上埤跟下埤,由漢人與平埔族"割地換水"而成
      1. 割地換水
        由漢人出資開圳,平埔族將一部分土地歸開圳者開墾,而平埔族取得一部分水份權
    3. 台北平原的瑠公圳
      供應幾乎整個台北平原的水源,開鑿者郭錫瑠,其多次建設渠道工程失敗,由其子接續完成。
    4. 擺接平原的大安圳
      板橋、土城一帶的擺接平原田地的主要供水水圳,開鑿者林成祖
    5. 水利的興建方式,有獨資、合股、割地換水、業佃合租。
      其利潤有稻米一歲兩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抽收水租(每年水租達3千石到4千石)
      (假設出租一萬一千五百銀,僅考慮水租,約3-4年就可回本)
  5. 經濟作物的種植
    清代臺灣的農產,平原以稻米、甘蔗為主,丘陵以茶和樟腦為主
    早期的稻米,因人口尚少、水圳興建提高產量,而有"戶鮮蓋藏"的情況
    由於米糧足量,人多種甘蔗好賣錢,引起巡道的不滿,警示糖多則價必賤,斥責臺灣漢人惟利勢趨,應種米以備不時之需。
    伴隨咸豐年間通商口岸的開放,人們開始轉而種植茶業與樟腦,使得稻米開始不足,甚至須從內地搬運
  6. 商業的發展
    1. 商鋪的組織
      合股經營的店舖,其資本較大,少則百元,多則十一萬元,因此資本較大的店舖合股經營情形滿普遍的。
      其優點是能籌得較多資金,缺點是經營方針得經由全體同意,多有不便
    2. 郊的組織
      郊是一種商會,商人間的聯合組織。
      郊的成立,一定要有某些數量的郊商為基礎,因此郊的多少,常可反映一地商業發達的情形。
      (鹿港的郊)
      (郊行的貨品運輸)
      文市:商品零售店
      郊行:大批發商
      割店:小批發商

      來到1860年,淡水基隆港與安平打狗港對外開港通商後,臺灣的商業更加繁榮。
  7. 結論
    閩粵沿海地區的走私倭寇、臺灣開墾的篳路藍縷、移民社會的階級流動、合資建圳的投資風險、行郊店鋪的商業興盛,通商口岸的對外貿易,這些環境培養了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臺灣的發展史探究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謀利與冒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自己是覺得商業精神這種東西,在每個地區都看得到八,看是要跟誰比拉,同時期的日本或美國也都看得到,我是不太清楚把台灣的發展列出來,然後說,你看開墾、鑿水圳、設行郊,挖,臺灣漢人好有商業精神喔,這樣的意義在哪實在不懂,如果說是要對照同時期的中國,然後說臺灣的商業比較興盛,是可以理解拉(這樣就可以做比較,然後找原因),但也沒有對照組,就臺灣的經驗,然後自吹自擂?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明清文獻中「台灣非明版圖」例證-周婉窈〉筆記


  1. 「臺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說
    1. 陳小沖,〈1622-1624年的澎湖危機--貿易、戰爭與談判〉,其設定台灣自古屬中國一部分,文中反駁明朝"割讓"台灣給澎湖
    2. 鄧孔昭,面對清朝以來說台灣為"屬外國之地"、"未入版圖"之說,指責其糊塗、一無所知
    3. 鄧孔昭、陳孔立、陳在正編輯的《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收錄許多康熙時期有關臺灣的官方檔案,該書竟說材料中對於臺灣的地位有錯誤的觀點。
  2. 明代文獻中臺灣的隸屬問題
    1. 《三國志.吳書》中關於孫權征夷洲,至於夷洲為何,存有琉球與臺灣兩派,仍未定論
    2. 《隋書.流求國傳》,至於流求為何,存有琉球與臺灣兩派,仍未定論
    3. 元朝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有琉球一條,一般認為所指為臺灣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海外諸國,蓋由此始",顯見中國東邊的疆界終於澎湖,臺灣被認定為"海外"
    4. 陳第的《東番記》,寫於萬歷31年(1603),對台灣的風俗有諸多描寫
      ,另外其〈舟師客問〉中提到臺灣"城非版圖"
      類似的言論出現在葉向高〈改建浯嶼水寨碑〉說"東番者,海上夷也"
      屠隆〈平東番記〉說"東番者,澎湖外洋海島中夷也"
      卻有人指說那些人都糊塗,明代人真的都糊塗嗎?

      張煌言〈上延平書〉也指出鄭成功不應將眷屬安居國外(臺灣),甚至明言"區區臺灣,何預于神州赤縣"
      這些將臺灣視為外國之言論,難道不具代表性嗎?難道這些人都糊塗嗎?
  3. 「鄭芝龍借地說」與「臺灣割讓說」之不足信
    1. 鄭芝龍借地說:
      1.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述說鄭成功曾主張臺灣原屬其父,今來收回
        荷蘭人提出與鄭芝龍的契約,指出無此事
      2. 《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也沒有談到鄭芝龍與臺灣的關係
        然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書〉中也提到鄭芝龍將臺灣組給荷蘭一事,詳細狀況文中沒更深入探討。
      3. 只是指出就算鄭芝龍與荷蘭有過臺灣的協議,也與臺灣是否隸屬於明朝一事無關(畢竟只是私相授受,如果真是明朝的領地,皇帝會讓你這樣隨便給荷蘭?
      4. 關於鄭氏租借說,劉獻庭的《廣陽雜記》,提到臺灣不僅不是鄭芝龍的地,也不是荷蘭的地,是番地
    2. 割讓說:
      1. 陳孔立主張當時的荷蘭人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其可能的來源來自甘為霖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文中說明,臺灣原屬中國皇帝,皇帝賜與臺灣給VOC,所以現在是VOC的。

        然甘為霖該書為他書之翻譯,其源頭應是Francois Valentijn的《新舊東印度誌》,然而該人生於VOC退出臺灣之後,其參考價值不高,其認知的"臺灣原屬中國皇帝"也有疑慮。
      2. 至於所謂的"明朝皇帝將臺灣做為條件,要求荷蘭退出澎湖一事",然實際的情況應是"明朝福建巡撫,如荷蘭能從澎湖撤退到臺灣,可准許與其貿易"
      3. 陳碧笙指出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中提到廈門提督說"我方的福摩薩",推回到甘為霖的原書"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得知此書書寫"On the side",從脈絡來看應是"在這邊",而不是"我方"

        然Valentijn記載的那段話,為廈門都督致宋克的信,該信原件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經翻譯後,應為"在這邊"
        依照時間與來源排列,最優先採用的應是原信件的證據,後來的翻譯與轉錄都應該讓位
  4. 清人對臺灣之隸屬的認識
    1. 清人對臺灣之隸屬的認識應以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書〉最有意義
      其導致1684那臺灣進清代版圖,設一府三縣,巡道一員分轄等
      《八旗通志.名臣列傳》、施琅與其前任水師提督都認為臺灣乃外化之地
      除官方文書外,江日昇撰寫的《臺灣外記》、姚瑩都指出康熙之前,臺灣非屬中國
  5. 小結
    三國時代、隋朝有疑似與臺灣接觸的痕跡,但仍不足以說臺灣隸屬中國
    明朝時,部分漁民、海盜曾登陸臺灣,但官方文獻、私家著述中,臺灣仍是外化之地,非屬中國
    此"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可能來自清末的民族主義,並影響了史學的書寫。而大陸學者不斷的強調,上焉者或為民族主義之激情所蔽,下焉者則為現實之政治目的服務。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探問"自版圖而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如何?"並舉出數個例證,來反駁割地說與鄭芝龍借地說,並斥責"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忽視史料,為政治服務而棄史家良心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這篇文章舉出"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及其下的兩個論證割地說與借地說,並舉出明清官方與時人的言論,荷蘭人的原件,不僅反駁了兩個論證,並指責該主張忽視史料,以現在主義的觀點去曲解過往,甚至指稱其"糊塗"。
不過有一點關於明朝皇帝以臺灣為條件,要求荷蘭退出澎湖那一段,到底是不是,作者直接以與史實不合帶過,似乎沒有細加詳述,這邊就不太懂是因為史學共識而帶過,還是沒有資料佐證帶過。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學原理三、四章-溫明忠》筆記

溫明忠著,《經濟學原理》,新北市 : 前程文化,2013


彈性與應用


  1. 彈性的意義與測定

    1. 需求價格彈性的意義
      需求的價格彈性在經濟學中一般用來衡量需求的數量隨商品的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情況。
      假設Q為某個商品的需求,P為該商品的價格,則計算需求的價格彈性為Ed:
      E_d=-\frac{\Delta Q / Q}{\Delta P / P}=-\frac{\Delta Q}{\Delta P}\cdot\frac{P}{Q}
      也就是:

      *因為需求法則的關係,需求的價格彈性為一負值,習慣上都取其絕對值(正值)
      例如:
      A的需求彈性為0.5%,表示當價格上漲/下跌1%時,對A的需求量減少/增加1%
    2. 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
      1. 點彈性
        當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變化量趨於無窮小時,需求的價格彈性要用點彈性來表示。
        也就是說,需求的價格點彈性表示需求曲線上某一點上的需求量變動對於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需求的價格點彈性的公式為:
        假設Q為某個商品的需求,P為該商品的價格,則計算需求的價格彈性為Ed
        e_d=\lim_{\Delta P \to 0}-\frac{\Delta Q}{\Delta P} * \frac{P}{Q}=-\frac{dQ}{dP}*\frac{P}{Q}

        例如:
      2. 弧彈性
        需求的弧彈性是指某商品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需求量的變動對於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
        弧彈性是強調弧上的變化,所以弧上的數量Q和價格P用的是變化前後的均值。
        假設Q為某個商品的需求,P為該商品的價格,則計算需求的價格彈性為Ed
    3. 不同需求曲線的彈性不同
      「需求曲線彈性」的圖片搜尋結果
    4. 同一條需求線上不同點的彈性不同
      直線的需求線表示斜率固定,斜率定義為價格變動/數量變動後的比率
      斜率不變,彈性卻有變動,因為彈性是兩個變數變動百分比相除後的數值
      「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不同彈性」的圖片搜尋結果
    5. 交叉彈性
      指A物品的價格每變化1%,會使B的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反之亦可
      E_{XY}=\frac{\frac{\Delta Q_{dX}}{Q_{dX}}}{\frac{\Delta P_y}{P_y}}=\frac{\Delta Q_{Xd}}{\Delta P_y}\cdot\frac{P_y}{Q_{Xd}}
      其中:
      EXY   表示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QdX   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
      ΔQXd 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量
      PY      表示Y商品的價格
      ΔPY    表示Y商品價格的變動量

      交叉彈性用以說明互補品與替代品:
      「交叉彈性」的圖片搜尋結果
    6. 所得彈性
      所得彈性的全名應是「需求的所得彈性」,也就是衡量消費者「所得變動」引起的「需求量變動」之敏感度。

      公式是:所得彈性=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所得變動的百分比。
      例如,消費者的所得增加100%,如果他的需求量也增加100%,那麼他的所得彈性就是1。如果消費增加了150%,所得彈性就是1.5;增加80%,彈性就是0.8。
      所得彈性與正常財、劣等財:相關圖片
    7. 供給彈性
      它表示價格變動1%引起供給量變動的程度。同需求的價格彈性一樣,也是由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價格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確定。

      根據供給法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與供給量呈現正向關係。
      因此,供給彈性是正數
      而供給彈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1. 增加產量所需追加生產要素費用的大小。
        一般地說,若增加產量的投資費用較小,則供給彈性大;反之供給彈性小。
      2. 時間的長短。
        一般在短時期內,廠商只能在固定的廠房設備下增加產量,因而供給量的變動有限,這時供給彈性就小。
        在長期內,廠商能夠通過調整規模來擴大產量,這時供給彈性將大於同種商品在短期內的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的圖片搜尋結果
  2. 彈性的大小與決定因素
    1. 替代品種類數量的多寡
      替代品的多寡是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
      當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性越大,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就越大
      同理,替代品的種類越多、定義越狹窄,需求彈性也就越大
      如對飲料的需求彈性<對可樂的需求彈性
    2. 某一項產品的支出占總支出比例的大小
      當某項物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率很高時,則該項需求的價格彈性就越高
      如房屋的價格彈性大於鉛筆
    3. 所考慮的時間長短
      當考慮的時間越長,能找到的替代品也就越多,彈性也就越高。
      亦即,在極短的時間內,因為能找到的替代品少,所以替代彈性就小
    4. 必需品與奢侈品
      必需品是一項物品需求增加的幅度,小於所得增加的幅度,生活必需品的替代性地,因此價格彈性小。

      奢侈品是所得增加的極大部分,會用於某項產品的購買,替代性高,因此價格彈性大
  3. 彈性與總支出與斜率的關係
    價格的變動與需求彈性的高低對總收入的增減有密切的關係。
    總收入是指價格與需求量的相乘積
    相關圖片
    1. 當需求的價格彈性=0時(Ed=0)
      需求的價格彈性=0時,意指價格的上升不會引起需求量的任何改變,則價格的上升會使得總收入增加,價格的下跌使得總收入減少
    2. 當需求缺乏彈性時(0<Ed<1)
      表示價格變動對於總收入的影響,大於需要量變動對於總收入的影響
      當需求缺乏彈性時,總收入與價格變動呈正向關係
                                          總收入與需求量變動呈反向關係
    3. 當需求相對具有彈性時(Ed>1)
      表示價格變動對於總收入的影響,小於需要量變動對於總收入的影響
      當需求具有彈性時,總收入與價格變動呈反向關係
                                          總收入與需求量變動呈正向關係
      相關圖片
    4. 如果需求的價格彈性=1時
      需求的價格彈性=1時,價格的漲跌對於總收入沒有影響
  4. 彈性的應用
    1. 需求的價格彈性與政府稅收
      當政府課稅時,如果某一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大,則消費者負擔較小,進口商/生產者負擔較大。
      如果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則消費者負擔較大,生產者負擔較小。
      「需求的價格彈性 政府稅收」的圖片搜尋結果
    2. 需求價格彈性與水費的調漲
      水的需求彈性低,因此水費的調漲對減少水的消費效果不大,卻會增加老百姓的支出,或是增加自來水公司的收入
    3. 穀賤傷農
      穀物的需求彈性低,因此穀物的豐收對增加穀物的消費效果不大,卻會減少農民的總收入
      「需求的價格彈性 農民」的圖片搜尋結果
--------------------------------

市場與政府

  1. 資源配置的方法
    因為資源稀少,如何配置資源成為一門學問
    出現了如自由市場、統制經濟等方式
  2. 需求線與消費者剩餘
    1. 需求與邊際效益
      價格(Value)-我們所得到的

      價值(Price)-我們所付出的
      經濟學中的價值是邊際效益-為了獲取一單位產品,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也就是需求價格,需求線就是邊際效益曲線
    2. 消費者剩餘
      1. 消費者剩餘的意義
        消費者剩餘是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款與實際支付的總價之間的差額
        「消費者剩餘」的圖片搜尋結果
      2.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剩餘的影響
        消費者剩餘是交易行為所產生的消費者福利,也就是個人願意到市場與他人進行交易的理由。
        價格上升,消費者剩餘減少,反之亦然。
  3. 供給線與生產者剩餘
    1. 供給與邊際成本
      成本-生產者生產某物時,所必須放棄的
      價格(Value)-生產出售產品時的收入
      邊際成本-生產者每再供給一單位產品的成本
      供給價格-生產者每再供給一單位產品時,所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
      供給線就是邊際成本曲線
    2. 生產者剩餘
      1. 生產者剩餘的意義
        生產者剩餘是指生產者提供產品到市場上,實際上收到的總價款高於他所願意接受的總價款
      2. 價格變動對生產者剩餘的影響
        生產者剩餘可以反應生產者的福利
        價格上漲,生產者剩餘增加,反之亦然
  4. 市場的效率問題
    帕雷托效率(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雷托改進或帕雷托最優化。
    1. 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同
      供給線與需求線相交之處就代表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意味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市場均衡
    2. 總剩餘極大化
      總剩餘是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的大小,只有在均衡時,總剩餘最大
      「總剩餘」的圖片搜尋結果
    3. 一隻看不見的手-價格機能
      在自由經濟之下,稀有資源的配置是經由價格的調整,也就是價格機能來調節供需雙方
    4. 生產過少與生產過多
      因為生產過多或過少,而使得總剩餘的減少,稱作無謂的損失
      「無謂的損失 經濟學」的圖片搜尋結果
  5. 市場的公平問題
    1. 分配結果公平就是公平:功利主義思想
      主張追求"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就是公平。
      認為政府應該促使所得分配平均,以使社會總效用達到極大,然而所得移轉不僅是耗費成本的,而且完全均等的制度會削弱誘因,降低生產效率
    2. 正義即是公平:小中取大理論
      羅爾斯從無知之幕的假想實驗出發,主張人在此種無知狀況下定出的條件是最公平的,而那就是均等分配。
      認為政府訂定公共政策時,應該以社會提高社會上最窮之人的最大福利為目標(小中取大理論)
    3. 規則公平即是公平
      諾齊克認為公平的理念,應建構在規則的公平之上,無法從結果看待。
      機會均等的原則包括:
      1.建立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法律且強力執行
      2.私有財產的轉移只能透過自願交易完成
      主張只要決定所得分配的方式是公平的,不管結果誰多誰少,都是公平的。
  6. 市場失靈
    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產量過多或過剩的情況
    1. 市場失靈的情形
      1. 價格與數量的管制
        對於價格管制,如房租管制、最低工資
        數量管制,如限制農產品生產數量,都會導致產量過多或過剩
      2. 租稅與補貼
        租稅會提高購買者所付的價格,降低出售者所接受的價格,導致產量降低
        補貼會降低購買者所付的價格,增加出售者所收到的價格,導致產量過多
      3. 公共財與共有資源
        公共財的無排他性與無敵對性,導致搭便車與產量過少
        共有資料的無排他性與敵對性,也會導致共有財的悲歌與產量過多

        *非敵對性
        非敵對性是指公共財可供多人同時等量地進行消費,增加一個人參與消費,其他人的消費量與效用並不因此而減少
        反之,則是敵對性
      4. 外部性
        外部性是成本與效益即於交易雙方以外的第三者
        工廠的黑煙是外部成本,不會反應在生產成本中,因此過度生產
        加裝路燈是外部效益,不會反應在生產效益中,因此產量過少
      5. 獨占
        獨占(monopoly)。市場上與競爭(或說完全競爭)遙遙相對的,亦即最沒有競爭的市場,就是獨占。
        獨占將造成產品價格太高、產量太少,資源分配沒有經濟效率。
      6. 高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一項交易要能成功時,所必須付出的時間、精力等
        高的交易成本往往導致交易失敗
  7. 外部性:環境與教育
    外部性:是指生產的成本或消費的利益,外溢到其他不參與生產或消費者的情形
    邊際社會成本(MSC)=邊際私人成本(MPC)+外部成本(EC)
    邊際社會效益(MSB)=邊際私人效益(MPB)+外部效益(EB)
    「外部性」的圖片搜尋結果
    1. 負的外部性(外部成本)
      當供給方不考慮外部成本時,會造成產量過多
      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供給方將外部成本加以考量的情形
    2. 正的外部性(外部效益)
      當當供給方不考慮外部效益時,會造成產量過少
    3. 全球外部性
      如環境問題,因工業發展導致的全球暖化等
  8. 外部性的矯正
    1. 私人間對於外部性問題的處理
      1. 合併
        當A工廠與B工廠製造的外部成本對雙方造成困擾時,只要將兩者合併,就能有效降低兩者共同製造的外部成本
      2. 社會傳統
        透過文化、教育來降低個人行為的外部成本
    2. 寇斯定理、財產權與交易成本
      寇斯定理說,若雙方人數很少,交易成本很低時,則環境資源產權不論被界定歸屬於汙染源或承受者,兩者協商的結果都可達到資源之最適配置
      成立的三個條件:財產權存在、少數參與者、交易成本低
      *財產權:對財產的擁有、使用與交換的權利
    3. 政府的處理方式
      1. 課稅
        透過課稅的方式,將外部成本顯現出來
        然其困難點在於,外部成本難以估計成確切的數值,
        「課稅 外部成本」的圖片搜尋結果
      2. 創造一個市場
        「汙染權市場」的圖片搜尋結果
      3. 政府直接管制
        然需要考量政府直接管制的成本是否超過造成的利益
  9. 公共財
    1. 共享
      指在某人享用公共財的服務時,不會影響到其他人享用該公共財服務。
      如國防。
      與其相對是"獨享",當A使用某一物時,會影響到其他人的使用
    2. 無法排他
      指沒有人會以任何理由(如付費或不付費)被排除對某一物的享用。
      如國防、防洪措施(不管有沒有繳稅都能享有)
    3. 公共財的例子
      社會治安、燈塔、路燈等
    4. 搭便車的行為(The free rider problem)
      在不可排他的公共財場合,人會想要不付任何代價而坐享其成
    5. 避免搭便車的行為
      不由政府提供,改由民間自行提供(社區保全等)或是使用者付費的國家公園都有助此行為的避免。
  10. 公共選擇
    公共選擇理論是要說明公共財生產決策的達成過程,他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類似的模型,說明如何透過民主的方式,以決定公共財的生產與搭配
    1. 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是要研究政治行為的經濟分析,他要探討選民、民意代表、政府官僚的經濟動機、行為與結果。
      過往是探討政府作為的結果,現在是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作為。(做了什麼→為何這樣做?在什麼情況這樣做?)
    2. 投票模型
      在公經濟部門,是選民與政府決定要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是透過投票制度
      1. 中間選民模型
        從中間選民模型可以預知,政客的政見符合中間選民期待的,將會獲得勝選,極端主張者將會落敗
      2. 政黨立場趨於一致
        由中間選民模型引申出來的概念是,政黨或政客們會向主流民意靠攏
    3. 投票的矛盾
      投票悖論(投票循環),指無論結果如何,多數人都會傾向於另一套方案。
    4. 代議民主
      1. 理性的不參與/理性的無知
        代議政治假設選民對政見都充分了解,然而對於民眾來說,充分了解政見的成本高於效益,因此選擇不了解

        支持「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社會公共政策心理學家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
        提出過政治議題「理性忽略」(rational ignorance)理論,指人們如果需要用大於「效用」的「成本」去獲得政治資訊時,便會寧願保持無知
        (即所謂的「政治冷感」)。

        他還指出,選民一人一票對於社會公共政策以及選舉結果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在選民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投票的「成本」
        例如花費時間、車費金錢,遠比投票的「效用」要大,他將這個現象命名為「投票悖論」(paradox of voting)。
        那麼為什麼大家還會選擇去投票呢?既然投票這種政治行為已是「非理性」,那為什麼有人甚至甘冒受傷,被拘捕的風險去參加政治運動呢?
    5. 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是少數人,他們會花時間與金錢去影響政府,得出來的決策利益集中於少數人,成本卻由大家均分。
      利益集團希望所訂的政策對他們有利,卻不管對國家來說如何。
------------------------------------------------------------------------------------------------------

  1. Which the following factors would impact a buyer's reservation price for a given good or service: social influence, the price of the good, or the cost of producing the item?
    1. 同伴影響力提供了一個示例,說明社會力量如何經常影響需求; 它通常是需求的最重要的單一決定因素。
      成本變化是供應方的影響,它將改變供應而不影響預訂價格。
      價格的變化使消費者沿著需求曲線移動,並且不影響預訂價格。
  2. In which type of restaurant do you expect the service to be more prompt and courteous: an expensive gourmet restaurant or an inexpensive diner? Explain.
    1. 我們希望高級餐廳的顧客的平均收入要高於便宜餐廳顧客的收入,因為隨著收入的增加,購買優質食品的意願可能會增加。 同樣,隨著收入的增加,支付服務的意願也可能會增加。 由於人們傾向於留下約15%的飯菜小費,因此美食餐廳的顧客實際上是在為更高的服務質量付費,因此更有可能收到。
  3. The buyers' side of the market for amusement park tickets consists of two consumers whose demands are as shown in the diagram below.
    Graph the market demand curve for this market.
    1. 市場需求曲線(右圖)是兩條單獨需求曲線(左圖和中圖)的水平總和。
  4. Ann lives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and commutes by train each day to her job in New York City (20 round trips per month).
    When the price of a round trip goes up from $10 to $20, she responds by consuming exactly the same number of trips as before, while spending $200 per month less on restaurant meals 
    1. Q:Dose the fact that her quantity of train travel is completely unresponsive to the price increase imply that Ann is not a rational consumer?

      A:即使是原始價格的兩倍,二十次火車旅行中每一次的邊際收益也可能高於每次旅行的邊際成本,即使包括一次旅行的隱性成本,如花錢的最佳替代用途。 畢竟,錯過旅行意味著錯過一整天的工作。
    2. Q:Explain why an increase in train travel might affect the amount she spends on restaurant meal

      A:火車票價較高,導致安在餐廳消費的錢減少了飯菜。 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導致她所吃的餐館用餐數量減少。
  5. Is the demand for a particular brand of car, like a Chevrolet, likely to be more or less price elastic than the demand for all cars?Explain.
    1. 商品的價格彈性通常隨商品可用替代品的數量而增加。 用福特或豐田代替雪佛蘭要比用摩托車或滑板代替汽車容易。 因此,與雪佛蘭或任何特定汽車品牌的市場需求曲線相比,汽車的市場需求曲線在價格上的彈性可能較小。
  6. Calculate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in the absolute value) at points A, B, C, D and E on the demand curve below
    1. 對於所示需求曲線,斜率是1,所以1 /斜率也是1。因此,在該需求曲線上任何一點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就是該點的比率(P / Q)。
  7. The schedule below shows the number of packs of bagels bought in Davis, California, each day at a variety of prices.
    1.  Graph the daily demand curve for packs of bagels in Davis.
    2. Calculate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t the point on the demand curve at which the price of bagels is $3 per pack.

      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
    3.  If all bagel shops increased the price of bagels from $3 per pack to $4 per pack, what would happen to total revenues?

      總收入等於P xQ。因此,如果每個包裝的價格從3美元增加到4美元,總收入將從27,000美元下降到24,000美元。
    4. Calculate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t a point on the demand curve where the price of bagels is $2 per pack,

    5.  If bagel shops increased.the price of bagels from $2 per pack to $3 per pack, what would happen to total revenues?

      總收入等於P xQ。因此,如果每個包裝的價格從$ 2增加到$ 3,則總收入將從$ 24,000增加到$ 27,000。

  8. Suppose, while rummaging through your uncle’s closet, you found the original painting of Dogs Playing Poker, a valuable piece of art. You decided to set up a display in your uncle’s garage. The demand curve to see this valuable piece of art is as shown in the diagram. What price should you charge if your goal is to maximize your revenues from tickets sold? On a graph, show the inelastic and elastic regions of the demand curve.
    1. 沿著任何直線需求曲線,在高於中點的任何價格和數量組合下,需求彈性都大於1(需求彈性),而在任何價格和數量上,需求彈性均小於1(需求彈性)。 低於中點的組合。 在中點處,需求的價格彈性等於1(需求是單位彈性)。 當需求具有單位彈性時,收入將最大化。 因此,價格應設置在需求曲線的中點(每次訪問6美元)。
  9. Suppose that, in an attempt to induce citizens to conserve energy, the government enacted regulations requiring that all air conditioners be more efficient in their use of electricity. After this regulation was implemented,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then surprised to discover that people used even more electricity than before. Using the concept of price elasticity, explain how this increased might have occurred.
    1. 政府官員沒有考慮到人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取電,而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例如為自己的房屋生產涼爽的空氣。 通過要求人們購買更高效的空調,政府有效降低了購買更涼爽的空氣的價格。 如果對價格而言,對冷空氣的需求具有足夠的彈性,人們可能會購買更多的冷空氣,從而最終消耗更多的電力。
  10. A 2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milk causes a 4 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chocolate syrup.
    What is the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chocolate syrup with respect to the price of milk?
    Are the two goods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1. 交叉價格彈性為
      由於這種交叉彈性為負,因此這兩種商品是互補的。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後〉-陳瑞麟

《孔恩:評論集》,朱元鴻、傅大為編,臺北市 : 巨流,2001

  1. 1983 年孔恩發表了《可共量性、可比較性、可溝通性》(Commensurability, Comparability, Communicability)(以下簡稱 CCC)一文
    呈獻了「局部的不可共 量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和「詞彙結構」(lexical structure)或「分類結構」 (taxonomic structure)的新提法
    正式地標誌了他開始走上《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後的道路。

    本文的主線將循著孔恩 後期思想的路線,而環繞在「分類結構」與「不可共量性」這兩
    個核心觀念上─ ─這也是「《結構》之後」的另一層涵意。
  2. 不可共量性與不可翻譯性
    1.  孔恩堅持「不可共量性是任何科學知識的歷史、發展與演化觀點之基本必要的成分(essential component)。」(Kuhn 1991: 3)
      甚至更明確地主張"不可共量"就是"不可翻譯",其意味著"無法將 自己理論中的核心詞項(kernel terms),在完全不損失其原來的意義之下,一一對 應地「翻譯」為敵對理論的科學詞項。翻譯不可能只依賴指稱或外延,而必定涉及意義和內涵(Kuhn 1983)"

      換言之,就算兩個在不同理論間的科學詞項是擁有相同的指稱物,也不表示它們就可以互譯,還要考慮其理論背景──不同的理論 擁 有 自 己 一 套 獨 特 的 詞 彙 結 構 (lexical structure) 或 分 類 結 構 (taxonomic structure)。
      該結構讓同一個科學詞項的意義和內涵不同,因而無法一一對應地互 譯。 
    2. 問題意識:
      如何展示理論的詞彙結構?
      不同理論的詞彙結構又是如何地不可互譯?
      有科學史的實例來支持嗎?
  3. 科學理論的詞彙結構之轉變
    1. 作者選擇黑體問 題的例子,來介紹了孔恩的論証:單一詞彙的意義之隱然變化,如何相關了整體詞彙結構之轉變,又如何進一步導致科學理論的革命
    2. 黑體問題
      所謂黑體問題是研究種種不反光的物體(因而通常呈現黑色或深褐色)在受 熱過程中輻射出不同色彩的現象,亦即受熱物體的色彩會隨著溫度的改變而改 變
      譬如一根鐵棒在受熱到一定程度時是紅色的(即發出紅色光),隨著溫度增 加,將會發出白熾的亮光。
      1. 普朗克(Max Plank)在二十世紀初首先應用波茲曼(Ludwig Boltzmann)的古典統計方法
        1. 波茲曼
          波茲曼的方法是在考察氣體行為時發展出來的。他把氣體認知為很多細微分 子的聚集,在一個密閉容器內快速碰撞。如何從這樣的碰撞模型中來計算分子的 總動能?

          首先,波茲曼在心上把總能量 E 劃分 為許多小尺度的微室(cells)或元素(elements),每個微室的能量以 e 來表示,e 的 數值可以有許多種;接著他想像分子散漫地分佈在這些微室之間,不同微室中的 分子速度不同,不同微室的分子數目也不相同。如此可能得出許多不同的分佈, 再把總能量不等於 E 的分佈排除掉。藉著機率理論,就可以得到最可能產生的 分佈。
        2. 普朗克
          普朗克同樣想像一種充滿了輻射(光、熱、輻射波)的容器 (container)或洞穴(cavity),進一步他想像洞穴擁有很多他稱作「共鳴器」(resonators) 的東西(就像細小的電音叉,只對某種頻率的輻射有所感應)。這些共鳴器吸收 輻射中的能量
          普朗克的問題是:由每個共鳴器所選出的能量如何依賴於它的頻 率?又能量在這些共鳴器上的頻率分佈是什麼?

          普朗克就應用了波茲曼的機 率技術,得到的答案是當時最好的答案。問題是波茲曼的微室能量可以有很多不 同的數值而不會改變總結果,普朗克的共鳴器所能吸收的能量卻不是任意指派 的,而必須由一個公式 e=ħν 算出
          換言之,共鳴器的能量改變不是連續的,而是以 e 或 e 的整數倍作不連續的跳躍。 
        3. 普朗克與波茲曼
          在波茲曼的問題上,微室與其能量 e 只 是心靈的虛擬;在普朗克的理論裏,共鳴器與其能量 e 卻成為一個獨立分離存在 (不再是心靈虛擬的)的能量原子(energy atom)──即「量子」(quantum)──這 個概念對古典物理學來說十分陌生,也不相容於古典物理的傳統方法。普朗克本 人對這個物理結果感到害怕也不能接受,寧願只把它當成計算上的假設或設計

          換言之,相同數學方法中的相同參數 e 在兩種問 題情境中代表的並不是相同的物理存在!兩個 e 的意義並不相同,也不可互譯。 e 的意義之改變,也就更動了整個數學架構的意義。科學革命就在這種詞彙意義 的變動中發生了,這種變動也絕不是單一詞彙的改變而已,必然將牽動整體詞彙 結構的改變。
  4. 局部的不可共量性
    1. CCC 之後的孔恩理論,可以詮釋如下:科學革命發生於詞彙結構的轉變之 際,革命前後的兩個理論之詞彙結構是不可互譯的,也就是不可共量的。但不可 共量只是局部性的,亦即只發生在詞彙結構的部分詞彙之間
      然而這種局部詞彙的意義轉變,所帶來的效果卻是"整體性"的意義革命。
      1. 如果局部的詞彙意義變化總是造成 「整體性」的意義轉變,那麼我們如何能說理論間的不可共量性是局部的?
      2. 所謂「整體性」乃是指單一語言社群所使用的詞彙結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 每個詞項的意義必定相關其它詞項、或者各詞項間是互相定義的。
      3. 兩個不同的理論各自擁有自己的整體詞彙結構,但這並不意味這兩個詞彙結構的每一部 分之意義都完全不相容。兩個不同的、各自具有整體性的詞彙結構,其局部意義 還是有可能相容甚至相同。
        正如水星、金星、火星等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系統中 同樣都是行星,但這種相容也不妨礙托勒密系統和哥白尼系統各自擁有自己的整 體詞彙結構。
    2. 理論革命不僅是該詞項的指稱物之 描述方式的改變而已,還包含了挑選所有範疇(整個詞彙結構)的指稱物之所有 判準的調整或改變。
  5. 科學的「演化」
    在〈結構以來的路向〉(“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1991)一文中,孔恩援引達爾文的「演化論」,嘗試草繪一個科學發展與生物演化 的類比。
    1. 孔恩在《結構》一書的最後一章,指出了科學的發展並不是朝向某個目標
      其洞見上看到了科學發展與生物演化的類比性:生物演化的重點在於考察「生物物種如何從其它物種演化而來,而不是它將 會朝向什麼目標而演化」

      另一個洞見是科學的發展乃是許多專業領域(specialties)的演化,而不是單一 專業領域的長期演變。因為在科學革命之後,通常有比以前更多的專業領域出現
    2. 孔恩指出科學發展和生物演化有兩點類比:
      首先,專業領域的出現並不是 類比於突變,而應該類比於「物種形成」(speciation)。在生物演化中,新物種的 形成很類似於科學專業領域的出現:除非出現很久之後,否則很難指認新物種、 也很難界定出現時間等等。
      第二個類比之處在於:生物物種的區分乃是生殖,不 同物種之間無法任意交配繁殖下一代;就科學而言,不同科學專業領域的成員擁 有不同的詞彙集(lexicon),往往會阻礙彼此間的溝通(但並非不可溝通)(1991: 8)。
      1. 問題
        新專業領域的產生就是科學革命嗎?
        它的詞彙結構 和演化出它的老專業領域之詞彙結構有局部不可共量的情形嗎?
        譬如,分子生物 學和分子化學可以標誌為「革命的」嗎?
  6. 孔恩之後的科學哲學概況
    1. 孔恩的最大貢獻 並不在這兒,而是他所開發的方法,鎔鑄科學史、語言哲學、社會學、(認知) 心理學於一爐,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籓籬,也在各學科自身內部發動了方法論 的變革
          社會學領域也產生了緊密結合科學史的 科學社會學、甚至進行「田野調查」的科學人類學之新專業領域。
          在科學哲學 方面,除了肇始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之外13,還使得科學史分析成為科學哲學的 必要工具。
           《結構》之前的科學哲學家,以邏輯分析為工具;《結構》之後的科學 哲學家,則不能避開科學史。科學史被視做為研究材料、或做為印証理論的經驗 証據。
      在這種新趨向下,出現了結合認知心理學並從歷程的角度來考察科學本質 的進路,也出現了結合傳統邏輯分析的進路,兩者均大幅地開拓了科學哲學 的研究空間。
    2. 《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後,英美科學哲學的發展,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是 1970 年到 1980 年代中之間,歷史進路的科學哲學家如拉卡托斯、 勞丹、圖爾敏(Toulmin)、夏佩爾(Shapere)等人,均面對《結構》的挑戰,試圖批 判《結構》中的觀念和理論,並從科學史中重建科學發展的合理性
      2. 第二 個階段則從 1980 年代中起迄今,呼應了自然化進路的興起,而應用認知科學或 演化論的模型,來說明科學的理論結構和科學發展,這是本文的焦點。
    3. 環繞著孔恩後期的兩大概念「分類結構」與「不可共量性」,科學哲學產生 了三種不同的立場、觀點與進路。
      1. 一是堅持與擴張典範之不可共量性的結果而形 成的「強社會建構論」(strong form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主張不僅科學活動 和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科學定律和理論本身也非反映實在(reality)的真理,只是 一種「約定俗成」(convention)──由科學家所置身的社會與文化中瀰漫的權力、 利益、意識型態、信仰偏愛等等因素所共同建構而來的
      2. 第二種主要立場與進路可以很恰當地稱為「孔恩主義」(Kuhnism)。
        孔恩主義者直接繼承與延續孔恩的後期思想、觀點與術語,為「分類結構」與「不 可共量性」的概念精煉出更形式化與更明確的版本,而且應用在各種科學歷史的 案例分析上
      3. 第三種進路我們或可稱之為「認知學派」(cognitive school)。
        此派的科哲家 們一方面延續了孔恩的方法論精神,但並沒有繼承孔恩的思想與術語;一方面則 回應著分析哲學傳統的認知轉向。他們在方法上應用六十年代後興盛的認知科學 成果,結合歷史案例的分析,試圖探討科學理論的概念結構與概念轉變 (conceptual change),並想藉助這個新取向來重建科學發展的模式。
      4. 以下將 著重在第三種進路的呈現──這也是在英美科哲傳統中誕生的進路。
  7. 概念的連結與結構
    孔恩與孔恩主義者在論及詞彙結構時,似乎只強調唯一的一種「分類」樣 型。
    亦即在一科學種類與另一種類之間,要不是不相隸屬;就是一種隸屬於另一 種,也就是「種-類」(specie-genre)連結或「種」(kind of)連結。
    娜西姍與塔加 德則辨認出理論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總共有五種連結方式:「種連結」(kind links)、「局部-整體連結」(part-whole links)、「性質連結」(property links)、「規 則連結」(rule links)、「個例連結」(instance links)。

    細看圖表,能發現"物體"、"歷程"、"狀態"之間沒有連接,因為這三個概念是整個概念系統的基本範疇,是基本分 疇的產物,標誌著科學理論在處理對象時,必對它的論域有一個最基本的區分
  8. 概念轉變與概念革命
    塔加德的理論中,概念變遷就是 概念系統中的節點或連結產生改變,通常包含下列三種:產生新的節點或連結、原有節點的連結樣型改變了、舊的節點或連結消失了。

    就整個概念系統來看,概 念變遷則可以分成二種:
    (1) 概念系統的發展:增加了一些節點與連結,但並未 改變整個基本結構
    (2) 概念系統的取代:一個新的概念系統,其基本結構整個 地不同於舊的概念系統,因而讓科學家放棄舊的而選擇新的。
    換言之,新的概念 系統取代了舊的概念系統。這種取代性的概念變遷,即是「概念革命」(conceptual revolution)。

    牛頓的概念系統:

    在牛頓的概念系統中,不僅有新的概念出現,而且諸概念的各類型連結之間,都 和亞里斯多德的原概念系統截然不同。因此它當然是亞氏系統的概念革命。
    1. 塔加德面臨的問題
      為什麼一個科學理論的概念系統會取代另一個概 念系統?
      他主張「說明的融貫性」(explanatory coherence)是最關鍵性的因素,也 就是:當 A 概念系統比 B 概念系統擁有更大的說明融貫性時,科學家會接受 A 概念系統
      1. 「融貫性」是傳統知識論的重 要概念,它是一組命題的性質,可以化約到兩個命題之間的一致關係

        若 P 和 Q 是說明融貫的,則有下列 四種可能性:
        1. P 是 Q 的說明之一部分。
        2. Q 是 P 的說明之一部分。
        3. P 和 Q 一起做為某個 R 的說明之一部分。
        4. 若 P 是 R 的說明(之一部分);Q 是 S 的說明(之一部分),且 P 和 Q 是類比的(analogous)。

        相反地,如果兩個命題彼此矛盾或對同一組現象提供了競爭性的說明(competing explanation),則此兩命題是「說明不融貫」。
      2. 以牛頓力學和笛卡兒渦漩理論(vortex theory)為例,塔加德指出,這兩個系統彼此不融貫。但牛頓系統的確擁有更大的說明融貫性,因為:
         (1) 牛頓系統能說明很多笛卡兒不能說明的事實
        (2) 牛頓演示了在笛卡兒的系 統中存在著負面證據
        (3) 牛頓系統比笛卡兒系統更簡潔,也擁有更大的內部融 貫性

         因此,牛頓的系統儘管受到笛卡兒派的強力挑 戰,仍然贏得主導權,而支配了十八九世紀的科學。
        「說明融貫性」是一個「合 理的判準」,可以說是拉卡托斯(Lakatos)立場更精緻的發展。總之,在塔加德看 來,概念革命仍是在合理性的規範下進行。

        (渦漩理論只能對行星運動和自由落體提供質性的(qualitative)說明,但牛頓力學 則能說明像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和克卜勒第三行星定律之類的數值律(numerical laws)。
        此外,牛 頓批判笛卡兒,證明他的渦漩理論不能說明克卜勒第三定律;而且,笛卡兒使用大約 70 條原則 來說明 20 個證據;牛頓則使用 50 條原則來說明超過 30 個證據,因而牛頓系統比笛卡兒系統更 簡潔)
    2.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塔加德似乎把概念系統等同於科學理論,因而概念革命 就是科學革命。然而,概念革命並不完全等於科學革命。僅就理論來看,科學 理論就不只是概念系統,還包括原理、定律、模型等等,更遑論科學革命尚必需 考慮實驗與工具。
  9. 吉爾的科學之演化模型
    吉爾提倡「自然化」(naturalized)的科學哲學研究,亦即以「自然化或科學 化」的方法來研究「科學的本質」一類的傳統哲學課題。
    在「理論結構」的議題上,吉爾應用「模型分類」來發展了一個科學理論的認知結構。 在「科學發展」的議題上,吉爾則以為:「一個科學的理論,就像現代演化論一 般,必須建立在能掌握科學發展的『深層結構』之模型上。」(Giere 1988: 17)
    所 以他提議了科學發展與生物演化的類比,並進一步勾勒一個科學的「演化模型」
    1. 吉爾指出,標準的演化模型有三項成分:
      (1)「變異」(variations):群體成員 特徵的隨機變異(random variations)
      (2) 「選擇」(selection):不同特徵的有機體 相對於環境則有不同的適應度
      (3) 「傳遞」(transmission):特徵的遺傳(Giere 1988: 17-18; 1999: 48-49)。
      那麼,這個演化模型如何模釋科學的發展呢? 
    2. 首先,演化理論是「理論和概念的演化」或者「科學家和科學社群的演化」?
        吉爾主張後者,因為一個「自然化的關於科學的理論」應該也是個「因果理論」, 只有科學家才有因果力量
       換言之,透過科學家的發展和選擇,理論和概念才 得以生成、留存或改變。
       更精確地說是,抱持種種理論和概念的種種科學社群之 演化:支持不同理論和概念的科學社群,在科學活動的環境中彼此競爭,設法擴 大自己對環境的適應度,以便能在環境變動中生存下來

       對吉爾來說,科學演化存在兩種機 制。
       一種是支持個別科學家的認知能力之生物和心理機制
       另一種是運作在社會 和制度環境上的社會機制。但後者比前者要複雜許多,所以他先處理前者
    3. 科學的基本認知機制是建立在「表徵」(representation)和「判斷」(judgement) 這一組架構上。
      所謂「表徵」即用來說明實在的科學理論或模型
      所謂「判斷」 則是選擇或接受一模型的判定(decision)或追求某一類型的模型之判定(Giere 1988, ch3, 4, 6)。
      因此,科學的演化就是在這一組認知機制上進行

      科學家的判斷,決定 他們對環境的適應度──他們所主張的理論,能不能繼續傳遞給新生代的科學 家?他們形成的科學社群,能不能繼續延續下去?在競爭後活存的表徵,將會透 過教學或學徒制而傳遞給下一世代;或者說,吸引下一世代的科學家投入這個科 學社群之中
    4. 吉爾有意將「演化」與「革命」對舉,也有意利用「演化」的生物隱喻來代 替政治隱喻的「革命」
      科學的成長是演化性的,個別的科學家與他 們的觀念,從一個顯出相當變異的群體中被選擇而留存下來。」(Giere 1999: 54) 
    5. 以生物演化來類比科學發展可能遇到的問題:
      當訴諸於演化模型時,生物演化的所有面向都能一一類比 地對應到「科學演化」上嗎?
      生物演化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機制,在「科 學演化」中該如何詮釋呢?同樣也是純粹自然的「天擇」嗎?
      科學家對理論的判 斷可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天擇卻是無意識的;那麼,抱持某一科學理論的科學 社群在競爭中留存下來,真的可以類比於毫無意識的「天擇」或純粹偶然的「突 變」後之結果嗎?
      科學理論或科學社群生存競爭的社會環境,可以類比於生物生 存競爭的大自然嗎?
      科學理論或科學社群的傳承,又能完全恰當地類比於透過基 因的生物遺傳嗎?
  10. 結論
    從本文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後期孔恩的兩個核心論題「分類結構」和「不可共量性」似乎有不同的命運。對孔恩來說,這兩個論題是相關共存的,但對認 知學派的科學哲學家來說,「分類結構」可以接受並值得發展;「不可共量性」則 有所保留──這顯然是英美科哲的理性傳統之影響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文章試著討論孔恩在CCC論文發表之後,其"不可共量"與"分類結構"的意涵,以及其衍生的影響。
在這兩個概念之下,探討了"詞彙結構的轉變"、"局部的不可共量"、"演化的類比"三種概念,以及衍生的三個不同的學派,並以認知學派為主進行闡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後期的研究就像是孔恩典範的常態階段(如文中所說),但伴隨理論的精細化,理論化,離清楚描繪一個科學發展的圖像,似乎也越遙遠,大家只是在各自建構的理論上打空戰,對於可信的證據、史料、實驗,好像不怎麼在意了?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第四章 教會與大學〉筆記


  1. 教會大學的緣起與發展
    教會大學的興起是與中國社會與政治生活急劇變革的過程交織在一起的,是與廢科舉、興學校的變革共生的(1905廢科舉)
    1. 早期教會大學也有其功勞
      1. 教會學校的升格
        1. 1868的《中美續增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
          在條約之下,中國接受了自由移民與優待美國人在中國辦學校以及傳教的保護。
          1. 當時的教會學校
            教會學校開端於19世紀,多數是從小學、中學、初級學校發展起來,然而1900年前,沒有一所達到大學水平的教會學校
            1. 1864的蒙養學堂
              1876改名為文會館
              1902與青州廣德學院合併為廣文大學,是今天山東齊魯大學的前身)
            2. 1868的潞河男塾
              1893成為潞河書院
              1904與他校合併成為華北協和大學
              1917與北京滙文大學合併
              1919改名為燕京大學
            3. 1879的聖約翰書院
              1880首開系統性英語教學的先河
              1905改為上海聖約翰大學
            4. 1881的中西書院
              1901東吳大學於蘇州開設
              1911上海中西書院併入蘇州東吳大學
            5. 1888的格致書院
              1900遷至澳門,改名為嶺南學堂
              1904遷回廣州河南
      2. 教會對教會教育的認識
        1. 1877與1890新教在中國召開的兩次在華基督教傳教士代表大會,開始討論與重視教會教育
        2. 狄考文指出"要以教會學校培養的新式知識分子取代士大夫,以控制中國社會發展的發向"
        3. 謝衛樓認為"教會必須積極辦教育,使得基督徒佔據有實力與影響力的位置",主張教育就是在傳教
    2. 教會大學的發展與西方教育的影響
      1901,清朝頒布《學堂章程》,改書院為大學堂,要求各省設立中學堂,各縣設立小學堂,興起辦學的熱潮
      1901,清朝廢科舉
      1. 基督教內部對在華辦大學的分歧
        1. 基要派(傳統派)
          堅持傳統的基督基本教義與價值標準,在傳教的手段和方式上,著重於直接布道,認為只有口頭布道和宗教儀式才能使中國福音化
          反對提升教會學校的層次,堅持宗教教育是教會學校的重要功能
        2. 自由派(現代派)
          在傳教的手段和方式上,著重間接傳教
          主張興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2.         19世紀末,美國興起一波向外傳教的風潮,使得中國教會學校的水準逐漸提升,直到20世紀20年代,是教會大學的鼎盛時。
                然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面臨中國國立高等教育的湧現,教會大學開始向中國政府註冊登記,以中國人建立董事會,實現中國化與世俗化。
                中共、韓戰後,教會大學失去美國的支持,來到1952年被納入中國的教育體系,在華教會大學也就結束了。
      3.         教會大學的興辦是教會傳教方式調整的具體表現,標誌著各教會把傳教的目標轉向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和社會上層。
                其初始目標為培養基督教青年、培育有知識的基督徒領袖、引導基督徒的男女青年歸主,然信仰人數仍然不多,其目標多轉為興辦教育
    3. 教會大學面臨新挑戰
      1. 非基督教運動
        1. 1919五四運動前,反孔
          1922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會議的召開,激起了反基督教浪潮
          1. 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
            由美國傳教士穆德創立,以各國在校基督教學生為主要活動對象
            1896初次來華
            1922的會議刺激"非宗教大同盟"的召開,抗議用國立大學的設施為宗教服務,認為此行為違反政教分離。
        2. 1925年中華基督教育界認為,基督教教會學校等私人學校,應納入中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基督教學校雖然是外國教會與西洋教士創設的,現在也是他們主理的,但其目的乃在謀本國人民之最大利益;而精神上,內容上,維持上,管理上,均應為中國"
      2. 收回教育權運動
        從非基督教運動提倡的教育與宗教分離,來到此時,衍生為收回教育主權運動,教會學校成為抨擊的主要目標。
        1. 1917,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
          主張教育獨立於政黨,教育獨立於教會,以及仿效法國的大學區制,同時兼採美德等國教育制度的經驗。
          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2. 1924,中華教育改進社,通過關於收回教育權的決議案。
          "請求政府制定嚴密的學校註冊條例,凡外籍人借學校實行侵略,經調查確實者應由政府勒令停辦,凡未經註冊的學校及其學生不得享受已註冊學校之一切權利"
          同年
          全國省教育聯合會也通過關於基督教教育議決案
          如"取締外人在華辦理教育事業案"、"學校內不得散佈宗教案"
        3. 1925,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對教會學校申請立案做出具體規定:
          1. 外人辦學要遵守中國法令
          2. 教會學校要由中國人擔任校長
          3. 學校董事會哩,中國董事會應占多數
          4. 不得傳播宗教
          5. 課程要以教育部頒行的為標準
    4. 教會大學的調整
      1. 中國教育調查團(又稱巴頓調查團)
        在調查團的報告中,對在華的教會學校的目的始終不變,即"運用教育手段實踐基督教差會的目標"

        然當時中國社會的兩個改變而不得不使教會學校改革:
        政局的改變,辛亥革命以及後續的各地軍閥
        新式中國教育的興起
        1. 妨礙中國人支持教會大學的原因
          由西方傳教士創立、由西方捐款維持、由西方列強的條約所保護,並以同樣的理由容許那些負責者索取任何權利和保證任何標準,而且往往是按照西方的法律在外國註冊的。
      2. 中國化與世俗化的努力
        1. 教會學校變化的新口號-更有效率、更基督教化、更中國化
          1. 更有效率
            抓找教育質量,教會大學僅能依靠教育質量來吸引人們支持
            如合併人數不足的大學,或改為專科學校
          2. 更基督教化
            指教會大學建立的初衷始終不變,建設強健的中國基督徒社會實為基督教教育在中國的最重要目的。
            但又礙於民族運動的興起,必須靈活的調整標準與課程。
            "認為關鍵是學生對基督教的感情,只要不反對教會、不反對教會學校就達到目的了"
          3. 更中國化
            在氣氛上徹底得中國化,去掉教會學校的洋氣
            如教會學校紛紛推選中國人擔任校長,當時除了上海聖約翰與燕京大學例外
            中國化就是使基督教高等教育接近中國情況,符合中國的需要
      3. 註冊與調適
        1. 註冊
          註冊標誌教會大學以傳教為根本目的,向以教育為主要任務轉移。
          最先註冊的是1926年的燕京大學。
          註冊、在中國立案之後,中國政府將之列為私立大學給予補助。
          逐漸地,教會大學走向世俗化,實現由傳播基督福音向以教育為本的轉向,成為傳授知識的高等教育機關。
          宗教色彩也逐漸褪去,宗教科從必修課成為選修課
          改革之後
          入基督教人數大幅下降,中國教職員人數則不斷上升
          學校方面認為,立案是與中國政府和諧合作、獲得社會信任的要素。
  2. 形式多樣的教會大學
    在中國從事教育的外國,以美國佔優勢,英國次之
    1905的比例是7.7:2.3
    1. 新教各教派自辦的大學
      -上海聖約翰、杭州之江、上海滬江、蘇州東吳、福州華南女學院(1914,美國美以美會)
      1. 聖約翰大學(1905,美國聖公會)
        1. 開創中國正式的新聞教育,1920年創辦的報學系
        2. 特點是強調外語教學、歐美教育法
        3. 1947向政府註冊立案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2. 之江大學(1910,美國長老會)
        1. 1929向政府註冊立案,校董事會、校長以中國人為主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併入浙江大學
      3. 滬江大學(1906,美國浸禮會)
        1. 1920基督教教育調查會,總結六大特點
          男女同校,組織完善/設有幼稚園師範班/教育系完善/相近工廠,合於社會教育/理科器材完善/地質系與地理系佳
        2. 滬江大學以社會學和社會服務工作著稱
        3. 1920,開始招收女生,成為首批實行男女同校的大學之一
        4. 1928,由中國人擔任校長,使學校中國化
        5.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4. 東吳大學(1901,美國監理會)
        1. 由三間學校發展而來,分別是存養學院、博習書院、宮巷書院
        2. 強調自然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是該校特點
        3. 法科是特色專業,尤其是英美法律,1915年創設,是在華教會學校最早開辦
        4. 1927,轉為華人校長
          1929註冊立案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2. 新教教會團體合辦的大學
      -燕京、齊魯、金陵、金陵女子大學(1915)、福州協和大學(1918)、華中大學(1910)、華西協和大學(1910)
      1. 燕京大學(1916,美國公理會、美以美會、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
        1. 由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大學、華北女子協和大學、華北協和神學院合併組成
          1920華北女子協和大學的併入,使該校成為最早實行男女合校授課的大學之一
        2. 由司徒雷登擔任校長,其任務是籌措經費,以他在中國跟美國的身分
        3. 最早向中國註冊的教會大學之一
          1926註冊立案
          1929成為中國的私立大學
        4. 特點
          重視職業教育、第一個社會學系
        5. 燕京-哈佛學社
          由哈佛大學跟燕京大學共同合作,致力於漢學研究的學術機構。
          其成立促進兩校中國學的發展。
      2. 齊魯大學(1917,美國北/南長老會,公理會、英國浸禮會/倫敦會、華北英聖公會,英循道會、挪威信義會、加拿大長老會)
        1. 基督教教育調查團概括的特點
          授課用中文/職業教育/教職員由中、英、美、加組合,教派則有13個差會組成/翻譯部對醫學界貢獻良多
        2. 1931註冊立案
          兩個註冊時的焦點:世俗化與管理權的轉移
          1948停辦
      3. 金陵大學(1910,美國北/南長老會、美以美會、浸禮會、基督會、監理會)
        1. 最早設立的農林系科
        2. 1930創設的中國文化研究所是其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文化研究機構
        3. 1930增設教育電影部,開中國教育電影的先河
        4. 特點
          藏書豐富/電化教育對中國的電影事業影響很大
        5. 1952院系調整,分別併入南京大學與南京農學院
    3. 基督教人士創辦的嶺南大學(1888格致書院,1918嶺南大學)
      (1888,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香便文,哈巴博士)
      1. 由於非教派性,未受某一教會的固定支持。
        學校經費一半來是學雜費,一半由中外人士贊助(一戰後,勸募重心轉向華人)
      2. 廣州鄰近港澳,學生來自廣州官商之家,也有華僑與港澳生。標榜信教自由
      3. 重視自然科學的教學與實驗,直接引進西方近代教育中的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方法、提倡體育運動,成為西方近代教育的傳導者。
      4. 最早收回教育權的學校之一(1927年)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5. 嶺南大學農學教育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把教學和農事試驗結合起來,並根據華南地區的特點進行農事研究。
      6. 蠶桑學是嶺南大學農業教育和研究重要的一面。
  3. 教會大學與中西文化交流
    教會大學既是基督教文化與近代西方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通道
    1. 富有特色的醫學、農學教育
      金陵大學、嶺南大學-農業科技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湘雅醫學院、齊魯/華西協和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
      燕京大學-社會學與新聞學
      武昌華中大學-圖書館學
    2. 創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紀初)
      教會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比公立學校更為強調婦女教育
      1. 福州是醞釀創辦女子大學最早的地方
        1928福州女子學院預科
        1914改名為華南女子學院
        1951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併,為福州大學
      2. 金陵女大的特點
        1. 要求嚴格/重視基礎知識與外語
    3. 西方教育對中國的影響
      教會大學是西方教育模式的集中代表者,又是西方文化和教育體制的引進者和介紹者。
      其主要影響是教育制度、自然科學、英語優勢等
      致使許多地方都向教會學校借鑒辦學經驗或是成為中國國民教育制度的顧問,另外教會學教的畢業生,到新式學堂教書,緩解了對師資的需求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看到教會學校從19世紀末到1952年,歷經的非基督教化、中國化、轉移教育權等變化,以及這些教會學校對中國教育上的重大啟發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西方在19、20世紀對中國的影響層面很多,我想最具效益的部分應屬教育這部份了,他傳輸了西方近代的許多成就,如自然科學、人文學等,同時,中國也藉此向西方傳輸漢學,教會、傳教士、教會學校,成為當時中西方交流的主要管道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台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燮遷(1895-1960)-以户口制度與國 势調查的“種族”分類爲中心-詹素娟》之筆記


    1. 研究路徑-從資料取向到制度面的轉進
      1. 後續的內容將從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切入,以「種族」調查為核心,探討日治時期「熟番」身分的維持與變化。最後以1950年代「熟番」身分在戶籍與人口統計上的變化,進行對照與討論
    2. 日治時期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中的「種族」調查
      1895開始為掌握居住人口而進行的戶口調查,以及1903"戶口調查規程"制定之後的調查,為1905年的國勢調查奠定基礎。
      而兩者都列為重點的"種族"項目,一來反映臺灣社會的族群現象,二來提供日本政府的操作空間
      1. 日治時期以掌握現住人口為主的「戶口制度」-熟番調查的分途
        日治時期的「戶口制度」(相對於釐清權力關係的戶籍),是基於行政與治安,來了解被統治者的去向而設計
        1. 國籍認定與戶籍調查(國勢調查是日本成為近代國家的指標)
          最早的戶口調查,是為了"國籍認定"的行政措施而進行
          *國籍認定:日本給予臺灣人兩年時間決定自己的國籍
          1. 1897年5月8日,是國籍認定的期限,在此之前,總督府發行"台灣住民分限處理手續"、"臺灣住民戶籍處理手續",其重點有:
            1. 1895年5月8日前,臺灣島與澎湖地區"有一定住所的人",即為有權選擇國籍的臺灣住民
            2. 1897年5月8日前,沒有移出總督府管轄區域的臺灣住民,即可視為帝國臣民
            3. 戶主可以代表家族,決定是否成為帝國臣民
            4. 凡不是帝國臣民的臺灣住民,一律從戶籍簿除名,另立簿冊
          2. 在這個階段,熟番也如同漢人般,被編入戶籍,成為帝國臣民
            可知"編入戶籍"是成為帝國臣民的必須要件
        2. 保甲制度與戶口調查
          1. 1898年,發布保甲條例,然這時還沒與戶籍事務掛勾,自1903年"戶口調查規程"之後才兩者關係確立
            1. "戶口調查規程"規定了戶口調查的相關事項,以及如何編成戶口調查簿
            2. 戶口調查規程的制定理由書提到"保甲與警察官兩者相輔,使戶口調查為之完備"
          2. 1905年的"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就是利用警察/保甲編成的"戶口調查簿"為調查的依據。
            原本的"戶籍簿"則銷毀
        3. 任務取向的熟番調查
          1. 日治前十年間,在戶口調查上,並沒有對對住民的族群進行分別
            然關於熟番的調查早已開始,如1903年的"熟番社現狀調查"
          2. 以熟番為主體的調查工作,是在1910發起的"平埔番族戶口及沿革"
      2. 「國勢調查」的實施與「戶口制度」的確立-「種族」分類的出現
        1. 臺灣的國勢調查在1905年年十月一日開始,並以"臨時戶口調查"稱呼。
          並於同年12月,發布"戶口規則"、"戶口調查規程"
          (第二次臨時戶口調查是1915年十月)
        2. 種族分類的調查層級
          1. 內地人、本島人(福建、廣東、其他漢人、熟番)、生番、外國人
            調查時的具體登陸項目,包含熟番在內的本島人,指涉的是普通行政區住民。
            而生番作為獨立類別,則在空間上有番地屬性及非國民的暗示
          2. 內地人、本島人(福建、廣東、其他漢人、熟番、生番)、外國人
            以整個臺灣島為空間單位的住民分類(包含漢人、原住民)
      3. 戶口制度的變革-取消種族欄?
        1. 自1923年實施內地法以來,"民法親屬繼承篇"是否在臺灣實施,成為田建治郎總督以後歷任總督必須面臨的課題
        2. 1935年之後,原為警察規則的"戶口規則",被視為戶籍的相關法令,戶口調查簿也是為戶籍的記載內容。
          原來戶口調查簿中的種族、鴉片吸食等類別被刪除
          "種族欄"的取消,往往被視為熟番失去身分認同的關鍵。
          但是國勢調查或人口相關的統計依然保有此類別,只是改為高砂族、平埔族而已。
      4. 歷次國勢調查與相關人口資料的「種族」分類
        1. 1925年之後,本籍(民籍)/國籍成為項目之一,自此成為常態項目
          兩者的區別是近代國家意識與界限下的產物,前者是基於行政區域劃分的必要而產生,後者是國家領土主權下對人民的劃分
    3. 「種族」調查與族群分類-以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為例
      1. 調查設計中「種族」概念的使用
        1. 調查部分在設計種族分類的實質內容時,是基於總督府對臺灣歷史及社會風習的掌握,而沿用清代以來的分類、祖籍、生/熟番等
      2. 調查區域、居住法則與種族分類
        1. 1905年的調查規範:
          1. 調查區域/調查施行地/普通行政區:在番地之番人除外的地區
            此地區的所有人都會被記錄,包括生番,但住在普通行政區的生番,蓋因日本未完全掌握,因此戶口規則不適用,不能和熟番一同視為帝國臣民。
            如台東廳、花蓮港廳的生番要到1914年才共同適用
          2. 番地
            不調查,但住在其中的熟番、內地人、本島人會被記錄
          3. 當時的總督府,以居住在普通行政區或番地作為戶口規則的前提,一旦適用戶口規則,則應遵存帝國臣民的義務,不依種族而有不同待遇
        2. 普通行政區的種族分類,不依種族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
      3. 調查方式與族群認定
        1. 戶口調查與戶口規則
          1. 戶口調查
            種族分為:內地人、本島人、生番人、外國人
            如果是混血,從父
            1. 調查部以沐浴王化(教化)的程度,來區分生/熟番
            2. 種族關係的確認,參考父系的種族與當前的風俗習慣,抑或是混血家庭中的常用語言
          2. 戶口規則
            種族分為:內地人、本島人、清國人
            父不知,則從母
      4. 調查結果
        1. 總督府在人口調查與統計中維持的種族分類,即由此呈現的數量與分布可能是人群狀態的數量表象;熟番編入近代國家體制,村社受到街庄行政管轄,社會與人際關係在保甲內重編,及皇民化時期部落振興會、青年團、女青年團等組織的影響,恐怕都已造成熟番社會更深刻的質變。
    4. 戰後初期的戶籍整體與一九五零年代的平地山胞問題
      1. 1945年接受臺灣
        1947使用戶籍登記卡,發放國民身分證,停用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
        1949因人民對戶籍登記卡印象不好,改用戶籍登記簿
        1950大量軍民來臺
        1952頒布"臺灣省整理戶籍實施辦法"來處理
      2. 原住民
        長官公署在民政處成立山地行政科,來接管總督府的"理番課",並稱之為"山地同胞",採屬地主義
        1. 1954年的省政府對"山地同胞"的定義
          凡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而其本人或父系直系尊親屬(父為入贅之平地人從其母)在光復前日據時代戶籍簿種族欄登載為高山族(或各族名稱)者,稱為山地同胞
          1. 這裡的"山地行政區域"為"番地","高山族"為"生番/高砂族"
        2. 1956年的省政府對"平地山胞"的定義
          1. 凡日據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其原戶口調查簿記載為"高山族"者,為"平地山胞"
          2. 確係平地山胞,而原戶口調查簿漏失無可考查者,得檢具足資證明文件及平地山胞兩人之保證書,向鄉、鎮區公所申請登記為平地山胞
          3. 這些規定僅規定高砂族的事項,平埔族並沒有包含在其中
            另外,對山地山胞嚴格閉鎖,對平地山胞卻持開放、同化態度
        3. 1957年的省政府對"日治時期的熟番"的說明
          認為日治時期居於平地,種別為熟,可以登記為平地山胞,但沒有強制的必要
        4. 登記山胞的時限到1959年為止,至此國家對普通行政區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相關政策已大致完成。
          熟番維持原住民身分的途徑,也僅只有跟隨生番一同成為平地山胞的選擇
        5. 綜合1905/熟番、1935/平埔族、1950/平地山胞的人數,能發現熟番/平埔族大多被排除在原住民之外(採不強制登記),其展現在西部人數的銳減,另外,東部的大增,則是將生番/高山族採納進來。
          國民政府時期的平地山胞/山地山胞,已經和日治時期的平埔族(熟番)/高山族(生番)大不同了。
    5. 結論
      1905年前,為掌握人口而調查
      1905的國勢調查,以清朝時的分類為主,反映其配合舊慣的政策
      1935的國勢調查,國/本籍逐漸取代種族的差異,顯現日治時期的人際狀況逐漸轉移(誘或是配合皇民化政策)
      1950年,約五萬的平埔族放棄登記為平地山胞,顯見人們對自己身分認同的轉變
      1990年,平埔族再度發起正名運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文章要探問,日治時期總督府將熟番編入行政區中,視為帝國國民,但是在國勢調查中,仍在種族調查而在人群分類上維持熟番的身分,這種做法的意味是?
    因此,這篇文章將以"熟番/平埔族"為中心,藉由戶口調查與戶口制度的成立,討論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日治到國民政府,我看到熟番逐漸被編入體制中,從本來是漢人與生番之間靠近生番的地位,逐漸轉移到漢人這邊,最後成為官方分類下的漢民族或是臺灣人或是本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