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問題意識:義民在起事儀式中供奉的「皇上萬歲聖旨牌」,具體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牌位?為何在十八世紀初當義民們覺得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隨手取的萬歲牌,而不是其他物品來加以供奉?供奉萬歲牌是從哪一個時候,透過怎樣的方式而在民間社會普及流行開來? - 所謂「皇上萬歲聖旨牌」
朱一貴事件時的萬歲牌,應刻有"皇帝萬歲萬萬歲"等字樣,以祈求皇帝長生的木製牌位,周邊刻有龍紋,亦稱"龍牌"。高約50公分,常設有基座,可安置於寺廟之中與神一同膜拜,也可攜帶至他處供奉。 - 六堆忠義亭的萬歲牌已遺失,台南慶安宮尚有一座萬歲牌(上書「皇帝萬歲萬萬歲」),另外新北福祐宮、嘉義水仙宮、高雄大覺市也都有留存相似的萬歲牌(大覺市為地方仕紳自行供奉,非朝廷贈與)
- 另有一種萬歲牌(上書「聖旨」),如新竹新埔義民廟、屏東萬金村的天主教堂(兩者都聲稱由皇帝贈與,卻沒有相關文獻佐證)
- 中國也尚有留存許多清代的萬歲牌,如青海省樂都縣的瞿曇寺
然而,寺廟功奉萬歲牌,似乎也是從明代才有的現象。
(在魯迅的小說中,甚至成為封建的象徵)
其往往附屬於宗教機構之中,表達該宗教以及信徒,與王朝的關係。 - 除了寺廟,在明清民間社會中,有些宗教經卷,也會在卷首印有萬歲牌位,稱為"寶卷"。
結論:清代台灣民間宗教機構供奉萬歲牌,應該是來自於民間佛教宣講寶卷的傳統 - 萬丹上帝廟與萬泉寺
- 閩浙總督在報告中提及,粵籍義民起義的地點是"萬丹社",然資料卻沒有相關的熟番部落,不得不考慮其為漢人村落的可能。
另外《臺灣府志》中有"萬丹民社"一詞,可知當時確實存在此"社",且不是熟番部落的可能很大 - 明鄭時期以"社"作為屯墾村落名,如"後勁社"、"左營社"等
因此可推知"萬丹社"在下淡水平原之漢人開發史(明鄭時期),有重要的地位。以及義民們供奉的萬歲牌,也很有可能來自萬丹上帝廟 - 根據方志記載,萬丹地區最早的寺廟應是主祀觀音的"萬泉寺"、隨後在康熙末年時才出現主祀玄天上帝的"上帝廟"。
- 當初義民來到萬丹上帝廟起義,應是考慮到上帝廟位處郊外,適合作為前線的指揮中心。
- 萬丹廟的興建從《六堆忠義文獻》中可知其可推至乾隆60,假設《鳳山縣志》沒有遺漏的話,那可能是乾隆57-60之間搭建。
- 現今存留的第二塊石碑是道光2年(1822),為紀念寺廟重修落成所置,其中沒有上帝廟的字樣,只留有萬泉寺,可推測,上帝廟最晚在19世紀改名為萬泉寺。
儘管18世紀的資料表明(鳳山縣采訪冊分別記錄真武廟(玄天上帝)與觀音寺),萬泉寺與上帝廟是兩座廟,但不代表兩座廟沒有關聯。
作者認為這兩座廟可能彼此相近,又或者兩者為同一間廟,原祭祀觀音,後祭祀玄天上帝。 - 萬泉寺的重修工程(嘉慶22到道光2年),其寺廟名稱的變化,可能與當時領導整修的僧人應璋有關,以致恢復以觀音信仰為主的稱呼。
- 萬壽亭與忠義亭
- 萬壽亭是康熙50年(1711),臺廈道陳璸為慶賀兩年後的皇帝六十大壽而建。
其也是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文武官員舉行朝賀儀式之所在
萬壽亭的背景,使得義民將萬歲牌遷移至萬壽亭的行為顯得合理 - 忠義亭則是朱一貴事件後,總督覺羅滿保為"粵庄義民建"(此說法出自乾隆中葉編修的《重修鳳山縣志》),然而《六堆忠義文獻》卻絲毫沒有提到此事。
也許我們可以猜測義民將原村落的一座廟改名為忠義亭,並用以供奉萬歲牌 - 問題:粵籍義民在忠義亭供奉萬歲牌的意義?
林爽文事件時,福康安率兵鎮壓,曾親自來忠義亭拜謁,顯見萬歲牌的政治意涵與忠義亭社會地位的提升 - 結論
供奉萬歲牌的忠義亭,成為之後清代南臺灣粵籍移民的象徵
在朱一貴事件中,義民在上帝廟誓師,把萬歲牌放到萬壽亭,事件結束後,把萬歲牌放在自己村落的忠義亭。
討論這一連串動作與物品的意涵。萬歲牌(皇帝象徵)、上帝廟(萬丹郊區的廟)、萬壽亭(皇帝化身)與忠義亭(義民象徵)的各自的意涵,以及粵籍跑到閩籍的上帝廟宣誓(戰略意涵)、又把萬歲牌放到府城的萬壽亭(皇帝象徵+慣常作為)、然後又放到自己村的忠義亭(義民榮耀),這三個動作的意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上帝廟的細節好像有點多,畢竟跟粵籍起義沒啥關係,少數跟粵籍的關聯就是上帝廟離萬丹很近,適合作為前線指揮,這樣?其他跟觀音廟的關係是不是跟主旨無關?
另外,也想知道閩籍人如果知道粵籍這樣重視上帝廟,會不會不爽上帝廟?
我覺得上帝廟的細節好像有點多,畢竟跟粵籍起義沒啥關係,少數跟粵籍的關聯就是上帝廟離萬丹很近,適合作為前線指揮,這樣?其他跟觀音廟的關係是不是跟主旨無關?
另外,也想知道閩籍人如果知道粵籍這樣重視上帝廟,會不會不爽上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