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台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燮遷(1895-1960)-以户口制度與國 势調查的“種族”分類爲中心-詹素娟》之筆記


  1. 研究路徑-從資料取向到制度面的轉進
    1. 後續的內容將從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切入,以「種族」調查為核心,探討日治時期「熟番」身分的維持與變化。最後以1950年代「熟番」身分在戶籍與人口統計上的變化,進行對照與討論
  2. 日治時期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中的「種族」調查
    1895開始為掌握居住人口而進行的戶口調查,以及1903"戶口調查規程"制定之後的調查,為1905年的國勢調查奠定基礎。
    而兩者都列為重點的"種族"項目,一來反映臺灣社會的族群現象,二來提供日本政府的操作空間
    1. 日治時期以掌握現住人口為主的「戶口制度」-熟番調查的分途
      日治時期的「戶口制度」(相對於釐清權力關係的戶籍),是基於行政與治安,來了解被統治者的去向而設計
      1. 國籍認定與戶籍調查(國勢調查是日本成為近代國家的指標)
        最早的戶口調查,是為了"國籍認定"的行政措施而進行
        *國籍認定:日本給予臺灣人兩年時間決定自己的國籍
        1. 1897年5月8日,是國籍認定的期限,在此之前,總督府發行"台灣住民分限處理手續"、"臺灣住民戶籍處理手續",其重點有:
          1. 1895年5月8日前,臺灣島與澎湖地區"有一定住所的人",即為有權選擇國籍的臺灣住民
          2. 1897年5月8日前,沒有移出總督府管轄區域的臺灣住民,即可視為帝國臣民
          3. 戶主可以代表家族,決定是否成為帝國臣民
          4. 凡不是帝國臣民的臺灣住民,一律從戶籍簿除名,另立簿冊
        2. 在這個階段,熟番也如同漢人般,被編入戶籍,成為帝國臣民
          可知"編入戶籍"是成為帝國臣民的必須要件
      2. 保甲制度與戶口調查
        1. 1898年,發布保甲條例,然這時還沒與戶籍事務掛勾,自1903年"戶口調查規程"之後才兩者關係確立
          1. "戶口調查規程"規定了戶口調查的相關事項,以及如何編成戶口調查簿
          2. 戶口調查規程的制定理由書提到"保甲與警察官兩者相輔,使戶口調查為之完備"
        2. 1905年的"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就是利用警察/保甲編成的"戶口調查簿"為調查的依據。
          原本的"戶籍簿"則銷毀
      3. 任務取向的熟番調查
        1. 日治前十年間,在戶口調查上,並沒有對對住民的族群進行分別
          然關於熟番的調查早已開始,如1903年的"熟番社現狀調查"
        2. 以熟番為主體的調查工作,是在1910發起的"平埔番族戶口及沿革"
    2. 「國勢調查」的實施與「戶口制度」的確立-「種族」分類的出現
      1. 臺灣的國勢調查在1905年年十月一日開始,並以"臨時戶口調查"稱呼。
        並於同年12月,發布"戶口規則"、"戶口調查規程"
        (第二次臨時戶口調查是1915年十月)
      2. 種族分類的調查層級
        1. 內地人、本島人(福建、廣東、其他漢人、熟番)、生番、外國人
          調查時的具體登陸項目,包含熟番在內的本島人,指涉的是普通行政區住民。
          而生番作為獨立類別,則在空間上有番地屬性及非國民的暗示
        2. 內地人、本島人(福建、廣東、其他漢人、熟番、生番)、外國人
          以整個臺灣島為空間單位的住民分類(包含漢人、原住民)
    3. 戶口制度的變革-取消種族欄?
      1. 自1923年實施內地法以來,"民法親屬繼承篇"是否在臺灣實施,成為田建治郎總督以後歷任總督必須面臨的課題
      2. 1935年之後,原為警察規則的"戶口規則",被視為戶籍的相關法令,戶口調查簿也是為戶籍的記載內容。
        原來戶口調查簿中的種族、鴉片吸食等類別被刪除
        "種族欄"的取消,往往被視為熟番失去身分認同的關鍵。
        但是國勢調查或人口相關的統計依然保有此類別,只是改為高砂族、平埔族而已。
    4. 歷次國勢調查與相關人口資料的「種族」分類
      1. 1925年之後,本籍(民籍)/國籍成為項目之一,自此成為常態項目
        兩者的區別是近代國家意識與界限下的產物,前者是基於行政區域劃分的必要而產生,後者是國家領土主權下對人民的劃分
  3. 「種族」調查與族群分類-以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為例
    1. 調查設計中「種族」概念的使用
      1. 調查部分在設計種族分類的實質內容時,是基於總督府對臺灣歷史及社會風習的掌握,而沿用清代以來的分類、祖籍、生/熟番等
    2. 調查區域、居住法則與種族分類
      1. 1905年的調查規範:
        1. 調查區域/調查施行地/普通行政區:在番地之番人除外的地區
          此地區的所有人都會被記錄,包括生番,但住在普通行政區的生番,蓋因日本未完全掌握,因此戶口規則不適用,不能和熟番一同視為帝國臣民。
          如台東廳、花蓮港廳的生番要到1914年才共同適用
        2. 番地
          不調查,但住在其中的熟番、內地人、本島人會被記錄
        3. 當時的總督府,以居住在普通行政區或番地作為戶口規則的前提,一旦適用戶口規則,則應遵存帝國臣民的義務,不依種族而有不同待遇
      2. 普通行政區的種族分類,不依種族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
    3. 調查方式與族群認定
      1. 戶口調查與戶口規則
        1. 戶口調查
          種族分為:內地人、本島人、生番人、外國人
          如果是混血,從父
          1. 調查部以沐浴王化(教化)的程度,來區分生/熟番
          2. 種族關係的確認,參考父系的種族與當前的風俗習慣,抑或是混血家庭中的常用語言
        2. 戶口規則
          種族分為:內地人、本島人、清國人
          父不知,則從母
    4. 調查結果
      1. 總督府在人口調查與統計中維持的種族分類,即由此呈現的數量與分布可能是人群狀態的數量表象;熟番編入近代國家體制,村社受到街庄行政管轄,社會與人際關係在保甲內重編,及皇民化時期部落振興會、青年團、女青年團等組織的影響,恐怕都已造成熟番社會更深刻的質變。
  4. 戰後初期的戶籍整體與一九五零年代的平地山胞問題
    1. 1945年接受臺灣
      1947使用戶籍登記卡,發放國民身分證,停用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
      1949因人民對戶籍登記卡印象不好,改用戶籍登記簿
      1950大量軍民來臺
      1952頒布"臺灣省整理戶籍實施辦法"來處理
    2. 原住民
      長官公署在民政處成立山地行政科,來接管總督府的"理番課",並稱之為"山地同胞",採屬地主義
      1. 1954年的省政府對"山地同胞"的定義
        凡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而其本人或父系直系尊親屬(父為入贅之平地人從其母)在光復前日據時代戶籍簿種族欄登載為高山族(或各族名稱)者,稱為山地同胞
        1. 這裡的"山地行政區域"為"番地","高山族"為"生番/高砂族"
      2. 1956年的省政府對"平地山胞"的定義
        1. 凡日據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其原戶口調查簿記載為"高山族"者,為"平地山胞"
        2. 確係平地山胞,而原戶口調查簿漏失無可考查者,得檢具足資證明文件及平地山胞兩人之保證書,向鄉、鎮區公所申請登記為平地山胞
        3. 這些規定僅規定高砂族的事項,平埔族並沒有包含在其中
          另外,對山地山胞嚴格閉鎖,對平地山胞卻持開放、同化態度
      3. 1957年的省政府對"日治時期的熟番"的說明
        認為日治時期居於平地,種別為熟,可以登記為平地山胞,但沒有強制的必要
      4. 登記山胞的時限到1959年為止,至此國家對普通行政區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相關政策已大致完成。
        熟番維持原住民身分的途徑,也僅只有跟隨生番一同成為平地山胞的選擇
      5. 綜合1905/熟番、1935/平埔族、1950/平地山胞的人數,能發現熟番/平埔族大多被排除在原住民之外(採不強制登記),其展現在西部人數的銳減,另外,東部的大增,則是將生番/高山族採納進來。
        國民政府時期的平地山胞/山地山胞,已經和日治時期的平埔族(熟番)/高山族(生番)大不同了。
  5. 結論
    1905年前,為掌握人口而調查
    1905的國勢調查,以清朝時的分類為主,反映其配合舊慣的政策
    1935的國勢調查,國/本籍逐漸取代種族的差異,顯現日治時期的人際狀況逐漸轉移(誘或是配合皇民化政策)
    1950年,約五萬的平埔族放棄登記為平地山胞,顯見人們對自己身分認同的轉變
    1990年,平埔族再度發起正名運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文章要探問,日治時期總督府將熟番編入行政區中,視為帝國國民,但是在國勢調查中,仍在種族調查而在人群分類上維持熟番的身分,這種做法的意味是?
因此,這篇文章將以"熟番/平埔族"為中心,藉由戶口調查與戶口制度的成立,討論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日治到國民政府,我看到熟番逐漸被編入體制中,從本來是漢人與生番之間靠近生番的地位,逐漸轉移到漢人這邊,最後成為官方分類下的漢民族或是臺灣人或是本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