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大學的緣起與發展
教會大學的興起是與中國社會與政治生活急劇變革的過程交織在一起的,是與廢科舉、興學校的變革共生的(1905廢科舉) - 早期教會大學也有其功勞
- 教會學校的升格
- 1868的《中美續增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
在條約之下,中國接受了自由移民與優待美國人在中國辦學校以及傳教的保護。 - 當時的教會學校
教會學校開端於19世紀,多數是從小學、中學、初級學校發展起來,然而1900年前,沒有一所達到大學水平的教會學校 - 1864的蒙養學堂
1876改名為文會館
1902與青州廣德學院合併為廣文大學,是今天山東齊魯大學的前身) - 1868的潞河男塾
1893成為潞河書院
1904與他校合併成為華北協和大學
1917與北京滙文大學合併
1919改名為燕京大學 - 1879的聖約翰書院
1880首開系統性英語教學的先河
1905改為上海聖約翰大學 - 1881的中西書院
1901東吳大學於蘇州開設
1911上海中西書院併入蘇州東吳大學 - 1888的格致書院
1900遷至澳門,改名為嶺南學堂
1904遷回廣州河南 - 教會對教會教育的認識
- 1877與1890新教在中國召開的兩次在華基督教傳教士代表大會,開始討論與重視教會教育
- 狄考文指出"要以教會學校培養的新式知識分子取代士大夫,以控制中國社會發展的發向"
- 謝衛樓認為"教會必須積極辦教育,使得基督徒佔據有實力與影響力的位置",主張教育就是在傳教
- 教會大學的發展與西方教育的影響
1901,清朝頒布《學堂章程》,改書院為大學堂,要求各省設立中學堂,各縣設立小學堂,興起辦學的熱潮
1901,清朝廢科舉 - 基督教內部對在華辦大學的分歧
- 基要派(傳統派)
堅持傳統的基督基本教義與價值標準,在傳教的手段和方式上,著重於直接布道,認為只有口頭布道和宗教儀式才能使中國福音化
反對提升教會學校的層次,堅持宗教教育是教會學校的重要功能 - 自由派(現代派)
在傳教的手段和方式上,著重間接傳教
主張興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 19世紀末,美國興起一波向外傳教的風潮,使得中國教會學校的水準逐漸提升,直到20世紀20年代,是教會大學的鼎盛時。
然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面臨中國國立高等教育的湧現,教會大學開始向中國政府註冊登記,以中國人建立董事會,實現中國化與世俗化。
中共、韓戰後,教會大學失去美國的支持,來到1952年被納入中國的教育體系,在華教會大學也就結束了。 - 教會大學的興辦是教會傳教方式調整的具體表現,標誌著各教會把傳教的目標轉向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和社會上層。
其初始目標為培養基督教青年、培育有知識的基督徒領袖、引導基督徒的男女青年歸主,然信仰人數仍然不多,其目標多轉為興辦教育 - 教會大學面臨新挑戰
- 非基督教運動
- 1919五四運動前,反孔
1922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會議的召開,激起了反基督教浪潮 - 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
由美國傳教士穆德創立,以各國在校基督教學生為主要活動對象
1896初次來華
1922的會議刺激"非宗教大同盟"的召開,抗議用國立大學的設施為宗教服務,認為此行為違反政教分離。 - 1925年中華基督教育界認為,基督教教會學校等私人學校,應納入中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基督教學校雖然是外國教會與西洋教士創設的,現在也是他們主理的,但其目的乃在謀本國人民之最大利益;而精神上,內容上,維持上,管理上,均應為中國" - 收回教育權運動
從非基督教運動提倡的教育與宗教分離,來到此時,衍生為收回教育主權運動,教會學校成為抨擊的主要目標。 - 1917,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
主張教育獨立於政黨,教育獨立於教會,以及仿效法國的大學區制,同時兼採美德等國教育制度的經驗。
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 1924,中華教育改進社,通過關於收回教育權的決議案。
"請求政府制定嚴密的學校註冊條例,凡外籍人借學校實行侵略,經調查確實者應由政府勒令停辦,凡未經註冊的學校及其學生不得享受已註冊學校之一切權利"
同年
全國省教育聯合會也通過關於基督教教育議決案
如"取締外人在華辦理教育事業案"、"學校內不得散佈宗教案" - 1925,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對教會學校申請立案做出具體規定:
- 外人辦學要遵守中國法令
- 教會學校要由中國人擔任校長
- 學校董事會哩,中國董事會應占多數
- 不得傳播宗教
- 課程要以教育部頒行的為標準
- 教會大學的調整
- 中國教育調查團(又稱巴頓調查團)
在調查團的報告中,對在華的教會學校的目的始終不變,即"運用教育手段實踐基督教差會的目標"
然當時中國社會的兩個改變而不得不使教會學校改革:
政局的改變,辛亥革命以及後續的各地軍閥
新式中國教育的興起 - 妨礙中國人支持教會大學的原因
由西方傳教士創立、由西方捐款維持、由西方列強的條約所保護,並以同樣的理由容許那些負責者索取任何權利和保證任何標準,而且往往是按照西方的法律在外國註冊的。 - 中國化與世俗化的努力
- 教會學校變化的新口號-更有效率、更基督教化、更中國化
- 更有效率
抓找教育質量,教會大學僅能依靠教育質量來吸引人們支持
如合併人數不足的大學,或改為專科學校 - 更基督教化
指教會大學建立的初衷始終不變,建設強健的中國基督徒社會實為基督教教育在中國的最重要目的。
但又礙於民族運動的興起,必須靈活的調整標準與課程。
"認為關鍵是學生對基督教的感情,只要不反對教會、不反對教會學校就達到目的了" - 更中國化
在氣氛上徹底得中國化,去掉教會學校的洋氣
如教會學校紛紛推選中國人擔任校長,當時除了上海聖約翰與燕京大學例外
中國化就是使基督教高等教育接近中國情況,符合中國的需要 - 註冊與調適
- 註冊
註冊標誌教會大學以傳教為根本目的,向以教育為主要任務轉移。
最先註冊的是1926年的燕京大學。
註冊、在中國立案之後,中國政府將之列為私立大學給予補助。
逐漸地,教會大學走向世俗化,實現由傳播基督福音向以教育為本的轉向,成為傳授知識的高等教育機關。
宗教色彩也逐漸褪去,宗教科從必修課成為選修課
改革之後
入基督教人數大幅下降,中國教職員人數則不斷上升
學校方面認為,立案是與中國政府和諧合作、獲得社會信任的要素。 - 形式多樣的教會大學
在中國從事教育的外國,以美國佔優勢,英國次之
1905的比例是7.7:2.3 - 新教各教派自辦的大學
-上海聖約翰、杭州之江、上海滬江、蘇州東吳、福州華南女學院(1914,美國美以美會) - 聖約翰大學(1905,美國聖公會)
- 開創中國正式的新聞教育,1920年創辦的報學系
- 特點是強調外語教學、歐美教育法
- 1947向政府註冊立案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 之江大學(1910,美國長老會)
- 1929向政府註冊立案,校董事會、校長以中國人為主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併入浙江大學 - 滬江大學(1906,美國浸禮會)
- 1920基督教教育調查會,總結六大特點
男女同校,組織完善/設有幼稚園師範班/教育系完善/相近工廠,合於社會教育/理科器材完善/地質系與地理系佳 - 滬江大學以社會學和社會服務工作著稱
- 1920,開始招收女生,成為首批實行男女同校的大學之一
- 1928,由中國人擔任校長,使學校中國化
-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 東吳大學(1901,美國監理會)
- 由三間學校發展而來,分別是存養學院、博習書院、宮巷書院
- 強調自然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是該校特點
- 法科是特色專業,尤其是英美法律,1915年創設,是在華教會學校最早開辦
- 1927,轉為華人校長
1929註冊立案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 新教教會團體合辦的大學
-燕京、齊魯、金陵、金陵女子大學(1915)、福州協和大學(1918)、華中大學(1910)、華西協和大學(1910) - 燕京大學(1916,美國公理會、美以美會、北長老會、英國倫敦會)
- 由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大學、華北女子協和大學、華北協和神學院合併組成
1920華北女子協和大學的併入,使該校成為最早實行男女合校授課的大學之一 - 由司徒雷登擔任校長,其任務是籌措經費,以他在中國跟美國的身分
- 最早向中國註冊的教會大學之一
1926註冊立案
1929成為中國的私立大學 - 特點
重視職業教育、第一個社會學系 - 燕京-哈佛學社
由哈佛大學跟燕京大學共同合作,致力於漢學研究的學術機構。
其成立促進兩校中國學的發展。 - 齊魯大學(1917,美國北/南長老會,公理會、英國浸禮會/倫敦會、華北英聖公會,英循道會、挪威信義會、加拿大長老會)
- 基督教教育調查團概括的特點
授課用中文/職業教育/教職員由中、英、美、加組合,教派則有13個差會組成/翻譯部對醫學界貢獻良多 - 1931註冊立案
兩個註冊時的焦點:世俗化與管理權的轉移
1948停辦 - 金陵大學(1910,美國北/南長老會、美以美會、浸禮會、基督會、監理會)
- 最早設立的農林系科
- 1930創設的中國文化研究所是其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文化研究機構
- 1930增設教育電影部,開中國教育電影的先河
- 特點
藏書豐富/電化教育對中國的電影事業影響很大 - 1952院系調整,分別併入南京大學與南京農學院
- 基督教人士創辦的嶺南大學(1888格致書院,1918嶺南大學)
(1888,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香便文,哈巴博士) - 由於非教派性,未受某一教會的固定支持。
學校經費一半來是學雜費,一半由中外人士贊助(一戰後,勸募重心轉向華人) - 廣州鄰近港澳,學生來自廣州官商之家,也有華僑與港澳生。標榜信教自由
- 重視自然科學的教學與實驗,直接引進西方近代教育中的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方法、提倡體育運動,成為西方近代教育的傳導者。
- 最早收回教育權的學校之一(1927年)
1952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歸併他校 - 嶺南大學農學教育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把教學和農事試驗結合起來,並根據華南地區的特點進行農事研究。
- 蠶桑學是嶺南大學農業教育和研究重要的一面。
- 教會大學與中西文化交流
教會大學既是基督教文化與近代西方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通道 - 富有特色的醫學、農學教育
金陵大學、嶺南大學-農業科技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湘雅醫學院、齊魯/華西協和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
燕京大學-社會學與新聞學
武昌華中大學-圖書館學 - 創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紀初)
教會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比公立學校更為強調婦女教育 - 福州是醞釀創辦女子大學最早的地方
1928福州女子學院預科
1914改名為華南女子學院
1951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併,為福州大學 - 金陵女大的特點
- 要求嚴格/重視基礎知識與外語
- 西方教育對中國的影響
教會大學是西方教育模式的集中代表者,又是西方文化和教育體制的引進者和介紹者。
其主要影響是教育制度、自然科學、英語優勢等
致使許多地方都向教會學校借鑒辦學經驗或是成為中國國民教育制度的顧問,另外教會學教的畢業生,到新式學堂教書,緩解了對師資的需求
看到教會學校從19世紀末到1952年,歷經的非基督教化、中國化、轉移教育權等變化,以及這些教會學校對中國教育上的重大啟發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西方在19、20世紀對中國的影響層面很多,我想最具效益的部分應屬教育這部份了,他傳輸了西方近代的許多成就,如自然科學、人文學等,同時,中國也藉此向西方傳輸漢學,教會、傳教士、教會學校,成為當時中西方交流的主要管道
西方在19、20世紀對中國的影響層面很多,我想最具效益的部分應屬教育這部份了,他傳輸了西方近代的許多成就,如自然科學、人文學等,同時,中國也藉此向西方傳輸漢學,教會、傳教士、教會學校,成為當時中西方交流的主要管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