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從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此一角度來探究臺灣的歷史,其所謂的"企業精神"即謀利精神與冒險精神
- 關於此課題的前導論文
陳秋坤的"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的開發"
林滿紅的"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經濟社會變遷"、"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 - 閩南社會與企業精神的誕生
- 從圖中能看到,臺灣漢人祖籍以福建漳州、泉州為主,因此要探討臺灣漢人企業精神,則必追朔閩南社會經濟環境
16世紀的閩南,因為環境動亂、水利不修,天災頻繁
明代中葉,外貿機會的出現,閩南的月港,在嘉靖之後,成為福建最繁榮的對外私販中心,意味著閩南地區開始轉變,而開始有"沿海地方,人趨重利....漳泉為甚"
16世紀以後的閩南社會,在強大的內力(社會經濟條件惡化)的推動下與外力(海外貿易)的誘引下,一種冒險與謀利的精神逐漸普遍成長。
隨著移民來到臺灣,也於此生根發展。 - 土地的開墾
從已開發地區的福建,來到開發中地區的臺灣,其本身就得具備某種程度的冒險精神 - 臺灣田園面積增減的情形
說明:括弧數字表示增減的情形
看出臺灣的開墾由南而北,由西向東發展。 - 臺灣的開墾狀況
荷蘭採結首制,由官方供應資本從事開墾
明鄭採屯田
清領採墾首制,有力人士(墾首)自行向官方申請墾照,招募佃農開墾土地,開墾完後向官方陞科
由於投資風險高,墾首會一起合股開墾,且這些墾首大都有自己的墾地,合股的墾地會請管理人去經營,與現代企業相似。
這種合股的做法,其可追朔自明代中葉沿海地區合股造船的方式 - 陞科
田地依肥瘠程度分為若干等級,各有一定的納稅規則,稱為「科則」 「陞科」或「升科」就是指原來沒有納稅的田地上陞為必需納稅的田地
荒地原本不用納稅,民人向官府申請開墾荒地核准後, 會規定多少年以後必需陞科納稅(一般是水田六年、旱田十年), 也就是給你一段時間把田地開墾成熟,作物可以回收開墾成本之後,官府才向你收稅, 時間到的時候官府會派人來丈量勘查,視土地面積和肥瘠程度, 按照科則訂出應繳納的稅額。 如果一開始沒有向官府申報,後來自首或是被清查出來,就在當年開始陞科納稅。(來自PTT) - 水利的興築
土地的開墾,並須在水圳興建,取得固定水源,成為田之後,才算是開墾完成。
康熙年間接連不斷的饑荒,刺激了水圳的開鑿。
水圳的興建多為民間自發,官方有名的有鳳山的曹公圳
民間的則有 - 彰化平原的八堡圳(施厝圳)
開鑿人施世榜。圳頭自彰化縣二水鄉鼻仔頭引濁水溪水,灌溉當時13個堡中的八個堡的田地。 - 台中盆地的貓霧捒圳
台中盆地主要水源的供應水圳,可分為上埤跟下埤,由漢人與平埔族"割地換水"而成 - 割地換水
由漢人出資開圳,平埔族將一部分土地歸開圳者開墾,而平埔族取得一部分水份權 - 台北平原的瑠公圳
供應幾乎整個台北平原的水源,開鑿者郭錫瑠,其多次建設渠道工程失敗,由其子接續完成。 - 擺接平原的大安圳
板橋、土城一帶的擺接平原田地的主要供水水圳,開鑿者林成祖 - 水利的興建方式,有獨資、合股、割地換水、業佃合租。
其利潤有稻米一歲兩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抽收水租(每年水租達3千石到4千石)
(假設出租一萬一千五百銀,僅考慮水租,約3-4年就可回本) - 經濟作物的種植
清代臺灣的農產,平原以稻米、甘蔗為主,丘陵以茶和樟腦為主
早期的稻米,因人口尚少、水圳興建提高產量,而有"戶鮮蓋藏"的情況
由於米糧足量,人多種甘蔗好賣錢,引起巡道的不滿,警示糖多則價必賤,斥責臺灣漢人惟利勢趨,應種米以備不時之需。
伴隨咸豐年間通商口岸的開放,人們開始轉而種植茶業與樟腦,使得稻米開始不足,甚至須從內地搬運 - 商業的發展
- 商鋪的組織
合股經營的店舖,其資本較大,少則百元,多則十一萬元,因此資本較大的店舖合股經營情形滿普遍的。
其優點是能籌得較多資金,缺點是經營方針得經由全體同意,多有不便 - 郊的組織
郊是一種商會,商人間的聯合組織。
郊的成立,一定要有某些數量的郊商為基礎,因此郊的多少,常可反映一地商業發達的情形。(鹿港的郊)
(郊行的貨品運輸)
文市:商品零售店
郊行:大批發商
割店:小批發商
來到1860年,淡水基隆港與安平打狗港對外開港通商後,臺灣的商業更加繁榮。 - 結論
閩粵沿海地區的走私倭寇、臺灣開墾的篳路藍縷、移民社會的階級流動、合資建圳的投資風險、行郊店鋪的商業興盛,通商口岸的對外貿易,這些環境培養了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臺灣的發展史探究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謀利與冒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自己是覺得商業精神這種東西,在每個地區都看得到八,看是要跟誰比拉,同時期的日本或美國也都看得到,我是不太清楚把台灣的發展列出來,然後說,你看開墾、鑿水圳、設行郊,挖,臺灣漢人好有商業精神喔,這樣的意義在哪實在不懂,如果說是要對照同時期的中國,然後說臺灣的商業比較興盛,是可以理解拉(這樣就可以做比較,然後找原因),但也沒有對照組,就臺灣的經驗,然後自吹自擂?
我自己是覺得商業精神這種東西,在每個地區都看得到八,看是要跟誰比拉,同時期的日本或美國也都看得到,我是不太清楚把台灣的發展列出來,然後說,你看開墾、鑿水圳、設行郊,挖,臺灣漢人好有商業精神喔,這樣的意義在哪實在不懂,如果說是要對照同時期的中國,然後說臺灣的商業比較興盛,是可以理解拉(這樣就可以做比較,然後找原因),但也沒有對照組,就臺灣的經驗,然後自吹自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