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說
- 陳小沖,〈1622-1624年的澎湖危機--貿易、戰爭與談判〉,其設定台灣自古屬中國一部分,文中反駁明朝"割讓"台灣給澎湖
- 鄧孔昭,面對清朝以來說台灣為"屬外國之地"、"未入版圖"之說,指責其糊塗、一無所知
- 鄧孔昭、陳孔立、陳在正編輯的《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收錄許多康熙時期有關臺灣的官方檔案,該書竟說材料中對於臺灣的地位有錯誤的觀點。
- 明代文獻中臺灣的隸屬問題
- 《三國志.吳書》中關於孫權征夷洲,至於夷洲為何,存有琉球與臺灣兩派,仍未定論
- 《隋書.流求國傳》,至於流求為何,存有琉球與臺灣兩派,仍未定論
- 元朝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有琉球一條,一般認為所指為臺灣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海外諸國,蓋由此始",顯見中國東邊的疆界終於澎湖,臺灣被認定為"海外" - 陳第的《東番記》,寫於萬歷31年(1603),對台灣的風俗有諸多描寫
,另外其〈舟師客問〉中提到臺灣"城非版圖"
類似的言論出現在葉向高〈改建浯嶼水寨碑〉說"東番者,海上夷也"
屠隆〈平東番記〉說"東番者,澎湖外洋海島中夷也"
卻有人指說那些人都糊塗,明代人真的都糊塗嗎?
張煌言〈上延平書〉也指出鄭成功不應將眷屬安居國外(臺灣),甚至明言"區區臺灣,何預于神州赤縣"
這些將臺灣視為外國之言論,難道不具代表性嗎?難道這些人都糊塗嗎? - 「鄭芝龍借地說」與「臺灣割讓說」之不足信
- 鄭芝龍借地說:
-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述說鄭成功曾主張臺灣原屬其父,今來收回
荷蘭人提出與鄭芝龍的契約,指出無此事 - 《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也沒有談到鄭芝龍與臺灣的關係
然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書〉中也提到鄭芝龍將臺灣組給荷蘭一事,詳細狀況文中沒更深入探討。 - 只是指出就算鄭芝龍與荷蘭有過臺灣的協議,也與臺灣是否隸屬於明朝一事無關(畢竟只是私相授受,如果真是明朝的領地,皇帝會讓你這樣隨便給荷蘭?
- 關於鄭氏租借說,劉獻庭的《廣陽雜記》,提到臺灣不僅不是鄭芝龍的地,也不是荷蘭的地,是番地
- 割讓說:
- 陳孔立主張當時的荷蘭人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其可能的來源來自甘為霖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文中說明,臺灣原屬中國皇帝,皇帝賜與臺灣給VOC,所以現在是VOC的。
然甘為霖該書為他書之翻譯,其源頭應是Francois Valentijn的《新舊東印度誌》,然而該人生於VOC退出臺灣之後,其參考價值不高,其認知的"臺灣原屬中國皇帝"也有疑慮。 - 至於所謂的"明朝皇帝將臺灣做為條件,要求荷蘭退出澎湖一事",然實際的情況應是"明朝福建巡撫,如荷蘭能從澎湖撤退到臺灣,可准許與其貿易"
- 陳碧笙指出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中提到廈門提督說"我方的福摩薩",推回到甘為霖的原書"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得知此書書寫"On the side",從脈絡來看應是"在這邊",而不是"我方"
然Valentijn記載的那段話,為廈門都督致宋克的信,該信原件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經翻譯後,應為"在這邊"
依照時間與來源排列,最優先採用的應是原信件的證據,後來的翻譯與轉錄都應該讓位 - 清人對臺灣之隸屬的認識
- 清人對臺灣之隸屬的認識應以施琅的〈恭陳臺灣棄留書〉最有意義
其導致1684那臺灣進清代版圖,設一府三縣,巡道一員分轄等
《八旗通志.名臣列傳》、施琅與其前任水師提督都認為臺灣乃外化之地
除官方文書外,江日昇撰寫的《臺灣外記》、姚瑩都指出康熙之前,臺灣非屬中國 - 小結
三國時代、隋朝有疑似與臺灣接觸的痕跡,但仍不足以說臺灣隸屬中國
明朝時,部分漁民、海盜曾登陸臺灣,但官方文獻、私家著述中,臺灣仍是外化之地,非屬中國
此"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可能來自清末的民族主義,並影響了史學的書寫。而大陸學者不斷的強調,上焉者或為民族主義之激情所蔽,下焉者則為現實之政治目的服務。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探問"自版圖而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如何?"並舉出數個例證,來反駁割地說與鄭芝龍借地說,並斥責"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忽視史料,為政治服務而棄史家良心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這篇文章舉出"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及其下的兩個論證割地說與借地說,並舉出明清官方與時人的言論,荷蘭人的原件,不僅反駁了兩個論證,並指責該主張忽視史料,以現在主義的觀點去曲解過往,甚至指稱其"糊塗"。
不過有一點關於明朝皇帝以臺灣為條件,要求荷蘭退出澎湖那一段,到底是不是,作者直接以與史實不合帶過,似乎沒有細加詳述,這邊就不太懂是因為史學共識而帶過,還是沒有資料佐證帶過。
這篇文章舉出"臺灣自屬中國的主張",及其下的兩個論證割地說與借地說,並舉出明清官方與時人的言論,荷蘭人的原件,不僅反駁了兩個論證,並指責該主張忽視史料,以現在主義的觀點去曲解過往,甚至指稱其"糊塗"。
不過有一點關於明朝皇帝以臺灣為條件,要求荷蘭退出澎湖那一段,到底是不是,作者直接以與史實不合帶過,似乎沒有細加詳述,這邊就不太懂是因為史學共識而帶過,還是沒有資料佐證帶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