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近來對文藝復興研究的核心,在於討論文藝復興是以追訪古典傳統為尚,亦或是跳脫傳統,追求文化轉向。
Jacob Burckhardt選擇以"誰不是文藝復興學者?"這個問題來闡述,點出了文藝復興"人文學"概念內涵的有限性。 - Kristeller繼承這個問題,並將對人文學的詮釋與近代歐洲公民社會脫離,轉而與宮廷文化連結。使得文藝復興與中古不再斷裂,而是延續。
- 此文透過追朔"Humanismus"這個概念在十九世紀德意志知識界與文化史興起的過程,來討論此概念後來被直譯為英文"Humanism"所產生的語意歧異問題,以及在二次戰後的文藝復興研究裡,如何被賦予明確定義的梗概。
- 接著討論Burckhardt與Kristeller對於人文學詮釋的不同,同時闡明為何21世紀初,"Humanism"如何成為文藝復興新的研究焦點。
- Voigt與Burckhardt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闡釋
- "Humanismus"原是為了討論法國大革命的德意志教育如何改革,而新創的名詞,用來指涉以古典文學為基礎,著重思想與心靈啟發的人文教育。
- 而後由Voigt在其著作中,將之用來指涉1350-1450這一世紀,歐洲人透過學習古典語文、重拾上古異教文化,所產生的新思維與新作風。也就是說,"人文學"成為人們跳脫中古,進入近代的關鍵。
並將人文學等同於文藝復興,將之視為義大利單向對歐洲輸出。
極力推崇佩脫拉克,肯定其挖掘古典文化與中古文化對抗,同時為近代文化鋪好道路,卻忽略佩脫拉克對本土語言的發展,以及其他對本土語言有貢獻的學者。其來自於他認為文藝復興即是古典文化的全貌。 - 至於Burckhardt則不認為希臘古典文化作為文藝復興的核心,反而認為古典人文學復興,是中古城邦人民政治發展過程中,因應人民要求一套與中古文化不同的文化,而被挖掘出來的思維。
然而推崇古典文化的結果,卻是剝奪本土文化發展的機會,以及淪為獨裁者的工具。
Burckhardt認為以人文學作為新時代運動的成功,應該從贊助者、執行者等各方面來觀察。
比起Voigt單方面強調人文學者與上古知識文化之間的關係,Burckhardt更關注政治生態與社會環境給當時人文學者的壓力與影響。
Burckhardt在當時一味仿古、死板,地方文化被壓制的氛圍中,提問誰從事人文學,卻不應該被視為人文學者?
同時,認為那些對新文化開創有影響的人,應該是在古典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本土新文化的學者,不僅跳脫了人文學者,而是超越人文學者。
Burckhardt遺留的問題,來到Paul Oskar Kristeller手中,成為定義文藝復興人文學最根本的思考 - Kristeller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界定
- 英文"Humanism"的兩個脈絡
- 源自十七世紀"沒有宗教虔誠之心,只知追求個人慾望"的語意,經過啟蒙運動後,開始與跟宗教劃分界線的人本主義和尊重人性尊嚴的人道主義結合,在19世紀,被用來強調排斥宗教信仰,以人自身的力量建構社會與追求個人意志嚮往的世界。
- 來自德語"Humanismus",用來指稱十四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以古典語文為基礎所發展出的人文學
放在文藝復興宗教文化脈絡來看,人文學反對的是中古文化下的知識文化,並非否定或拋棄基督信仰, - Kristeller認為人文運動的本質在於奠基於修辭學而來的文學運動,而非思想或哲學運動。因為人文學者本身即是中古起草文書與演說的專業修辭家,轉化而來的社群。也因此文藝復興的人文學不應等同於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
總結,對Kristeller而言,文藝復興人文學本質上是人文學者"在特定範圍內推展出來的文化與教育發展方案",是文學運動,而非哲學運動。 - Kristeller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詮釋
- 立論基礎位於人文學者(umanista)這個義大利文詞彙產生的15、16世紀。並積極在文藝復興人文學者與哲學家之間畫上界線
- Kristeller不討論人文學何以起源於義大利的問題,其視野在於西方修辭學傳統下的學術思想史。
- 伴隨Kristeller對人文學狹隘的詮釋,有別於Burckhardt結合政治社會背景做出的多元闡釋,開始在學界產生許多檢討與反省。
- 文藝復興"人文學"語意內涵的有限性
- Kristeller在文藝復興研究上的問題在於,一方面將人文學與文藝復興連結再一起,塑造成一個學術議題,另一方面,卻又把人文學放在中古的脈絡中,而難以避免語意指涉意涵上的矛盾。
- Burckhardt不為人文學下明確的定義,僅接受其是為了跳脫中古教會文化,重新與希臘羅馬遺產連結,在社會不同層面發動的大規模新文化運動。
同時也避免將人文學與人文學者連接起來。
Burckhardt藉由提問"誰不是文藝復興學者"來點名,文藝復興文化史的重點不應聚焦在對上古文化無批判的接受,而是如何創新的開創。 - 結語
- Burckhardt不從單一角度評判人文學者,也不認為他們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點,而另外偏重於"通才",認為這些人結合各領域的知識,開創新的文化。
- Kristeller則表明近代的思想,其是來自與中古文人傳統切割之後,所衍生的結果。然而,將人文學緊縮在人文學者與中古文學的結果,導致文藝復興人文學的研究過於狹隘,局限於中古文人傳統之上,而無法開展更大的視野。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Burckhardt與Kristeller兩者對於文藝復興的理論,帶出人文學的意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各地的人文復興應該會有差別,就算義大利可以連結到城邦政治,也不代表德國與法國也是如何,而且作者給的感覺,好像就是理論要包山包海、越多元越好,但那並不代表真實,不是嗎?
我是覺得應該要以地區、領域,來切割那個時代,不同的小圈子,應該會有不一樣的人文復興運動吧~
我是覺得各地的人文復興應該會有差別,就算義大利可以連結到城邦政治,也不代表德國與法國也是如何,而且作者給的感覺,好像就是理論要包山包海、越多元越好,但那並不代表真實,不是嗎?
我是覺得應該要以地區、領域,來切割那個時代,不同的小圈子,應該會有不一樣的人文復興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