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誰不是文藝復興學者?-花亦芬〉之筆記


  1. 前言
    1. 近來對文藝復興研究的核心,在於討論文藝復興是以追訪古典傳統為尚,亦或是跳脫傳統,追求文化轉向。
      Jacob Burckhardt選擇以"誰不是文藝復興學者?"這個問題來闡述,點出了文藝復興"人文學"概念內涵的有限性。
    2. Kristeller繼承這個問題,並將對人文學的詮釋與近代歐洲公民社會脫離,轉而與宮廷文化連結。使得文藝復興與中古不再斷裂,而是延續。
    3. 此文透過追朔"Humanismus"這個概念在十九世紀德意志知識界與文化史興起的過程,來討論此概念後來被直譯為英文"Humanism"所產生的語意歧異問題,以及在二次戰後的文藝復興研究裡,如何被賦予明確定義的梗概。
    4. 接著討論Burckhardt與Kristeller對於人文學詮釋的不同,同時闡明為何21世紀初,"Humanism"如何成為文藝復興新的研究焦點。
  2. Voigt與Burckhardt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闡釋
    1. "Humanismus"原是為了討論法國大革命的德意志教育如何改革,而新創的名詞,用來指涉以古典文學為基礎,著重思想與心靈啟發的人文教育。
    2. 而後由Voigt在其著作中,將之用來指涉1350-1450這一世紀,歐洲人透過學習古典語文、重拾上古異教文化,所產生的新思維與新作風。也就是說,"人文學"成為人們跳脫中古,進入近代的關鍵。
      並將人文學等同於文藝復興,將之視為義大利單向對歐洲輸出。
      極力推崇佩脫拉克,肯定其挖掘古典文化與中古文化對抗,同時為近代文化鋪好道路,卻忽略佩脫拉克對本土語言的發展,以及其他對本土語言有貢獻的學者。其來自於他認為文藝復興即是古典文化的全貌。
    3. 至於Burckhardt則不認為希臘古典文化作為文藝復興的核心,反而認為古典人文學復興,是中古城邦人民政治發展過程中,因應人民要求一套與中古文化不同的文化,而被挖掘出來的思維。
      然而推崇古典文化的結果,卻是剝奪本土文化發展的機會,以及淪為獨裁者的工具。
      Burckhardt認為以人文學作為新時代運動的成功,應該從贊助者、執行者等各方面來觀察。
      比起Voigt單方面強調人文學者與上古知識文化之間的關係,Burckhardt更關注政治生態與社會環境給當時人文學者的壓力與影響。
      Burckhardt在當時一味仿古、死板,地方文化被壓制的氛圍中,提問誰從事人文學,卻不應該被視為人文學者?
      同時,認為那些對新文化開創有影響的人,應該是在古典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本土新文化的學者,不僅跳脫了人文學者,而是超越人文學者。

      Burckhardt遺留的問題,來到Paul Oskar Kristeller手中,成為定義文藝復興人文學最根本的思考
  3. Kristeller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界定
    1. 英文"Humanism"的兩個脈絡
      1. 源自十七世紀"沒有宗教虔誠之心,只知追求個人慾望"的語意,經過啟蒙運動後,開始與跟宗教劃分界線的人本主義和尊重人性尊嚴的人道主義結合,在19世紀,被用來強調排斥宗教信仰,以人自身的力量建構社會與追求個人意志嚮往的世界。
      2. 來自德語"Humanismus",用來指稱十四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以古典語文為基礎所發展出的人文學
        放在文藝復興宗教文化脈絡來看,人文學反對的是中古文化下的知識文化,並非否定或拋棄基督信仰,
    2. Kristeller認為人文運動的本質在於奠基於修辭學而來的文學運動,而非思想或哲學運動。因為人文學者本身即是中古起草文書與演說的專業修辭家,轉化而來的社群。也因此文藝復興的人文學不應等同於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
      總結,對Kristeller而言,文藝復興人文學本質上是人文學者"在特定範圍內推展出來的文化與教育發展方案",是文學運動,而非哲學運動。
    3. Kristeller對文藝復興人文學的詮釋
      1. 立論基礎位於人文學者(umanista)這個義大利文詞彙產生的15、16世紀。並積極在文藝復興人文學者與哲學家之間畫上界線
      2. Kristeller不討論人文學何以起源於義大利的問題,其視野在於西方修辭學傳統下的學術思想史。
    4. 伴隨Kristeller對人文學狹隘的詮釋,有別於Burckhardt結合政治社會背景做出的多元闡釋,開始在學界產生許多檢討與反省。
  4. 文藝復興"人文學"語意內涵的有限性
    1. Kristeller在文藝復興研究上的問題在於,一方面將人文學與文藝復興連結再一起,塑造成一個學術議題,另一方面,卻又把人文學放在中古的脈絡中,而難以避免語意指涉意涵上的矛盾。
    2. Burckhardt不為人文學下明確的定義,僅接受其是為了跳脫中古教會文化,重新與希臘羅馬遺產連結,在社會不同層面發動的大規模新文化運動。
      同時也避免將人文學與人文學者連接起來。
      Burckhardt藉由提問"誰不是文藝復興學者"來點名,文藝復興文化史的重點不應聚焦在對上古文化無批判的接受,而是如何創新的開創。
  5. 結語
    1. Burckhardt不從單一角度評判人文學者,也不認為他們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點,而另外偏重於"通才",認為這些人結合各領域的知識,開創新的文化。
    2. Kristeller則表明近代的思想,其是來自與中古文人傳統切割之後,所衍生的結果。然而,將人文學緊縮在人文學者與中古文學的結果,導致文藝復興人文學的研究過於狹隘,局限於中古文人傳統之上,而無法開展更大的視野。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Burckhardt與Kristeller兩者對於文藝復興的理論,帶出人文學的意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各地的人文復興應該會有差別,就算義大利可以連結到城邦政治,也不代表德國與法國也是如何,而且作者給的感覺,好像就是理論要包山包海、越多元越好,但那並不代表真實,不是嗎?
我是覺得應該要以地區、領域,來切割那個時代,不同的小圈子,應該會有不一樣的人文復興運動吧~

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之感想

話說,會知道有這位哲學家的存在是我暑假去哲學營知道的,現在也終於有機會能看到這部影片,我也能更深入地去研究這位哲學家要帶給我們的想法。
"平庸的邪惡"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一個想法,他帶給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啟示就是,那些犯下罪大惡極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有甚麼動機或過往,而只是因為他們放棄思考,盲目地跟隨這整個社會氛圍,如同影片艾希曼所說,我只是遵照命做而已。


馮道之研究心得

學期末,恰巧在學校看到一本馮道的傳記(青禾那本),本來想說借的書夠多了,但馮道是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歷史人物,也順便為後來的小研究做個鋪墊

《大肚宰相:馮道》心得
"忠而無益於民,忠又何用?"
這句話是我看完能解釋馮道一生的話語,侍奉過十個朝代,多種官位的長樂老,長年為多位君王服務只"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這樣的胸襟與心態,是我喜歡馮道的一點,但或許最吸引我的是那十朝帝王的事蹟,能夠縱橫官場多年,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這本書令人覺得不錯的地方是附錄與書中的史料,作為一個歷史系,總要看到史料才能讓人信服,另外,細細感受書中摘錄的詩句,也是很值得享受的。
總括這本書,我喜歡馮道的詩句是這兩首
〈天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歎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延伸閱讀:
青禾著,《大肚宰相:馮道》,實學社出版,2002。
〈長樂老自敘〉
《舊五代史 馮道傳》

〈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許雪姬〉之筆記


  1. 前言
  2. 楊雲萍與戰後初期的台灣史研究 
    1. 1931年:畢業於日本文化學院文學部創作科
    2. 1946年8月:在台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裳的聘請下擔任編纂、 研究組組長
    3. 1947:開授台灣史,全台最早,直到1978年才由其學生黃富三接手。期間20年做有全台唯一的台灣史教學
  3. 台灣省文獻會的角色 
    1. 1948年6月台灣省主席魏道明為了安撫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社 會,設立台灣省通志館以網羅、安插知識分子,並由他們來編《台灣省通志》(由「台灣史」改為「台灣省通志」)、修革命先烈傳, 任命林獻堂為通志館館長。
    2. 林熊祥的修志,採取以科學方法修志,極具現代精神(如人物傳中不立列女傳),不把台灣史的貣點漫然指向三代,而自元在澎湖設巡檢司;修纂時重視證據,除去偶像、敘述客觀,且定下界線(下定義、設範圍)。
      除了纂修通志外,出版《文獻專刊》(後改為《台灣文獻》), 是1949年以後官方唯一的以台灣研究為主要的季刊。
    3. 但1958年4月林熊祥主委任內卻被降格為民政廳所屬,據說乃林不懂官場文化所致。
      此當為表面原因,主要仍是在政府對台灣史的不重視,亦即台灣史只是通志層面的地方史
  4. 由〈台灣風土〉到《台灣風物》:由民俗研究台灣史
    1. 〈台灣風土〉是《公論報》所闢專門介紹台灣風俗和文化的副刊。
      〈台灣風土〉的內容不僅有台灣文學(包括歌本)、人類學、史 學外,還有史料的介紹,是提供民間的園地。
    2. 《台灣風物》由福建龍溪人、陸軍七十軍司令部機一連上尉陳漢光退職後所辦。他決定發行民營雜誌,宗旨是「台灣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闡揚研究」,由楊雲萍任主編。
  5. 中國地方史下的台灣通史
    1. 1950年代以來台灣歷史研究,基本上等於中國史研究,而「台 灣史只是中國史的一段尾巴。」
    2. 臺大陳奇祿、許倬雲兩位系主任推動成立「台灣口述歷史委員會」,促成「台灣口述歷史計畫」, 主要的對象是光復初期的耆老和台灣幾個大家族的訪談研究。

      1991年在黃富三教授的努力下,由 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出資刊印上述成果為《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 《霧峰林家調查與研究》兩書。
      1. 耆老是指歷經三個時代(清末、日治及光復初期)活躍於台灣政治、經濟 及上流社會者,約30-50名,但因經費不多,只訪談了蔣渭川等12 人
      2. 家族史則僅完成霧峰林家的調查,原訂於第三年訪問板橋 林家,但卻只做了二次即中止。
  6. 海外台灣獨立運動下的台灣史
    1. 政府對企圖由歷史敘述 來達到另類認同的台灣史研究,莫不嚴陣以待。 比如對台灣史刊物出版的審核,當然政府對所有的出版品皆進行審查,但對有關共黨和台獨(包括台灣)的尤嚴。
    2. 在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學者或研究者乃在海外撰寫台灣史,最出名 的是史明的《台灣四百年史》。他是左派人士,書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台灣民族論」,且書中大量撰寫台灣戰後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相關資料。
    3. 王育德等人還在1960年創立《台灣青年》做為海外台獨運 動最重要的刊物,雖以揭發「蔣政權」暴政為主,但仍時有台灣史 事的相關篇章。 
    4. 此外黃昭堂的《台灣民主國の研究》、許世楷的《日本統治下 の台湾:抵抗と弾圧》,都在東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學術水準因 此可見,他們一面從事獨立運動,另方面也未忘卻台灣史的研究。
      上述的台灣史研究都將中國視為台灣史上一個外來的政權,而 且在評價上不如日本殖民政權,此點亦最令中華民國政府反感。 
  7. 台灣史料的搜集與整理
    1. 將台灣史研究的資料重新出版,成為早期研究台灣史的重要資 料,而方便使用的,則首推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刊的309種「台灣文獻叢刊」。此外,亦有續編「台灣文獻叢刊外編」,由台灣開明書店印行。
      此一規劃的重要人物為周憲文。
  8. 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對台灣史研究的贊助
    1. 做為清代台灣第一大家的林本源,在林柏壽的資助下創立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對台灣史研究做出三大方面的貢獻
      1. 一是自《台灣 風物》第17卷起予以資助。
        《台灣風物》一開始承繼日治末期《民俗台灣》的傳統,而後 成為研究台灣風土的重鎮。
        1970年代以前,國際情勢丕變,本土意 識高漲以後,不少年輕一輩學者投入研究台灣史的行列,而該刊也漸漸由鄉土的、漫談式的文章一變而為學術氣氛逐漸濃厚的刊物
      2. 將陳奇祿等人辦的「台灣研究研 討會」復會
        在1977 年貣資助「台灣研究研討會」,自4月起每兩個月舉辦一次,成為當 時吸收台灣史新知最重要的場域。
        終因台灣史研究漸盛, 各種研討會不斷召開而於1995年11月5日結束,總共舉行100回。
        這 一研討會的內容都做成紀錄,出版為三大冊的《歷史文化與台灣》, 由書中的內容看來,就可了解由1977-1995將近20年台灣研究的脈絡 和成果。
      3. 資助叢書的出版
        1988年貣, 在張炎憲的努力下,又出版了六種,即《歷史文化與台灣》、《台 灣史關係文獻書目》等
  9. 由史蹟研究台灣史: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文建會 
    1. 由名勝史蹟的調查進入歷史的研究似乎是由民俗、鄉土的走入專業的、歷史研究的必經之道。
    2. 「台灣史講習會」(後改為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70年在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的授意下,由台灣省文獻會主委張炳楠等三人成立。
      該會的主旨是在告訴參加的學員(分為學生、教師兩組),台灣 和大陸在遠古時代是連接在一貣的,以此來加強台灣和中國密不可 分的關係,具有打擊「台獨」思想的用意。
    3. 1976年台北市、台灣省、高雄市三個文獻會 及相關單位(1976年成立時高雄尚未加入,一直到1984年才開始輪 辦),聯合成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 一是發行《史聯雜誌》,接受各界尤其是曾參加過研究會的成員投稿,這工作都 由中心的研究組來負責。
      2. 二是創立史蹟源流研究會的年會(大約召開 三天)
      3. 三是由研究組籌畫召開研討會。 
    4. 由史蹟指定而間接造成台灣家族史、人物史、建築史的迅 速發展,則為1982年成立的文建會
  10. 學院中的「台灣史課程」 
    1. 1995年9月,教育部顧問室有鑑於「台灣史」的課程有日益受重視之狀,乃委由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進行大學歷史系所「台灣史課 程規畫」
    2. 據施志 汶統計自1993-2002年間,歷史研究所以台灣史研究為主題的碩士論 文總計340篇,較之1983-1992年的68篇,增加達5倍之多,相較戰後 至1992年的95篇,亦有3.58倍
      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由早期的重社會經濟而漸向重視社會文化史傾斜
  11. 台灣史研究所成立 
    1. 中研院最早聚焦在台 灣,從事跨學科的研究,則始於1971年由張光直院士所帶領的「濁大計畫」。
    2. 1993 年6月成立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正式確認了台灣史學門,而國科會 在填寫專長項目時,也不再將之歸入中國地方史內。
    3. 2004年7月1日台灣史研究 所正式設立,此後台灣史研究又進入另一時期
    4. 中研院台史所與這兩個台灣史研究所的互動自2008年開始,藉 由《台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7),由三所合作進行該年台灣史研 究的評介,動員幾十位台灣史學者、研究生共同來思考過去一 年的研究狀況,會中提出的研究結果與方向有如下結論: 
      1. 就研究的時代而言,以日治、戰後近百年研究為主,清代研 究減少。
      2. 就論文性質來看,以社會文化史占多數,其外在原因是歷史 學門跨出邊境,大量將其他學科有時代縱深的文章也列為台灣史的 論文
      3. 就傳承而言,先輩指導的學生在台灣法律史,日治時期的各類學術史、教育史,歷史地理,方志學方面,都能集中在某一領域而有所突破
      4. 台灣史研究範圍的擴大,由原來屬人擴充到包含屬地,亦即 在研究日治時期台灣史,也將生活在該時期的日本人包括在內。
        此外,台灣史也能利用社會科學、文化理論增益歷史學科的不能
      5. 史觀的問題仍難取得共識
        這也是台灣史學界最吊詭的現象
        以政治立場論釋歷史所造成的不同調,在台灣複雜的政治情況持續下,恐怕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6. 史料的刊布、數位化,對研究貣了正面的作用
        但近來資料的方便使用,也造成了只用關鍵字搜尋的資料、依時間順序排比成文,而造成零碎化、偏狹化的 現象值得注意。 
  12. 史料的發掘、編輯、翻譯與數位化 
    1. 史料是研究台灣史不可或缺的資源,但是台灣數百年來的歷史 分別由不同的政權統治,所留下的官方檔案大半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缺少發自民間的史料,因此在推動台灣史研究的過程中,搜集家族、私人資料成為相當重要的事。
    2. 相對於中研院、台大的努力,地方上、民間也同步在進行各自的地方學研究,如宜蘭學、澎湖學、淡水學、台北學等。而這些「學」的產生,與早期文獻會與今日文化局的推動關係密切。
    3. 80年代修志風又貣,主要是在內政部鬆綁,不再先由台灣省文獻會 審查,再經內政部複審後,才能出版方志。此一鬆綁不僅使各縣市 急於修志,連全台309個鄉鎮也都躍躍欲試。
      民選台灣省長由宋楚瑜當選 後,1997年成立文化處,極力推動修志工作,不僅補助,還由王良行教授編訂出所謂「六篇體」的修志規範。
      2001年文化處結束業務, 但各地方的修志工作仍持續進行,修志熱迄今未退潮,至於台灣文 獻館主持的《台灣全誌》更是修方志中的集大成者。 
    4. 口述訪談工作的進行也不遑多讓。口述訪談成果的 出版在近20年達到高峰
      2009年成立「中華民國口述歷史 學會」,同年也出版《台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1953-2009》,共收5,005 條書目。 
  13. 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 
  14.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史料保存、研究學者、社會政治環境、大學課程來討論臺灣史研究的進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整體來看,在臺灣的臺灣史研究有逐漸上增的趨勢,不管是中國的影響,社會學科的研究,如果能對臺灣有多點認識,都是件好事。

〈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劉益昌〉筆記


  1. 前言
    這篇文章主要圍繞在臺灣以及從臺灣出發的東南亞、太平洋區域,可說是廣域的南島民族區域,也可以是臺灣史前史的延伸範圍。
    1. 臺灣這塊土地
      人類在臺灣至少可以追朔至更新世晚期,其後全新世,冰河溶解,臺灣海峽形成隔絕兩岸。
      臺灣地區,長期以來土石流動或溪流下切地層所造成的沖積地和河階,經過長時間穩定後,都是當代或史前時期人群活動的重要空間範圍。
    2. 臺灣史前文化的時間範疇
      臺灣本島正式進入文字歷史的時間晚到17世紀20年代。
      然而,外界紀錄臺灣的年代卻可以追朔到宋代,這段時間稱為"原史時期"
      如三國《臨海水土志》中的夷州、西班牙神父1528年擱淺在臺灣所做的紀錄等
  2. 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1. 文化層序的兩種型態
      1. 大尺度的史前文化發展體系
      2. 注重地區性的文化發展體系
    2. 文化層序討論的重點
      1. 複雜化
        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金石並用時代和金屬器時代的階段,文化的時間層次逐漸縮短,因此可以更詳細討論文化變遷的問題。
      2. 地域化
        從北、中、南、東四大區塊的討論,逐漸變成區域性文化研究的趨勢
      3. 海外連結注重
        這些海外連結的強調,使得研究者再度思考臺灣與島外的複雜關係,研究連結的方向不只是南方的菲律賓,西北方的亞洲大陸沿海,以及東北方向的琉球,都是關注的焦點。
      4. 議題討論
        關於卑南與圓山文化的年代測定討論
  3. 當代研究課題
    1. 南島民族起源與遷移
      兩個重要議題:南島民族遷移的過程、南島民族起源
      1. 富國墩遺存的定位與釐清
            張光直認為富國墩遺址,可以解決南島民族起源的問題,並依據金門富國墩與臺南八甲遺址對照,來測定富國墩遺址的年代於距今9000-6000左右。
      2. 富國墩遺存的意義
            張光直認為富國墩遺址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先型文化,並認為南島民族之遠期祖先型文化可以透過富國墩遺址而推到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3. 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理解
             距今6500-6000年前,擁有製陶技術、初級農業的新石器人群進入臺灣西海岸南北二地,如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中的大坌坑文化。
            另外,南島民族可能是早期大坌坑文化在距今5000-4800年前後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接受榖類作物種植的農業耕作,影響生業型態改變,並產生文化變遷之後才形成的文化體系。
             而且,大坌坑文化晚期到繩紋紅陶文化早期之間,南島民族的祖先文化形成,隨後展開人群擴散與分布的過程,其族群遷徙奠基於海洋交通體系,與島嶼、季風、黑潮、沿岸流息息相關。

        人群遷徙的兩個策略:
        1. 尋找相同生態區位
          大坌坑文化早期人群為居住在海岸邊的人群,也因此沿著海岸尋找相同生態區位的土地,如東海岸的卑南文化、東北海的新城遺址,甚至是呂宋島北部,透過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以及花東的玉器、玉材,在各地區的分布狀況,即可推知。
        2. 移居不同生態區位適應
          史前時期人群也從大坌坑文化晚期開始向丘陵地區遷移,甚至深入到距離海岸甚遠的埔里盆地,如埔里鎮的水蛙崛遺址、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遺址,這些遺址都可以發現繩紋紅陶文化的內涵,可知人群已經沿著上游來到今日臺灣原住民聚落相同高度的生存空間。
    2. 史前時代交通與交換體系
      澎湖的玄武岩質石器、東部的閃玉質、十三行的金屬器,透過交易而流通到臺灣大部分地區。最遠可以追述到泰國南側南海與印度洋之間的狹窄區域。
      而玉器的製造技術可能來自石器與貝器的技術,而隨著各地區受到不同外來文化的影響,玉器的型態也呈現多變(陶器之類的也是)

      目前資料顯示距今2500-2300年前,玉製飾品開始減少,推測可能是外來的玻璃、瑪瑙以及金屬器引入的可能。
    3. 史前人群與當代原住民
      透過連結史前時代與當代的關聯,過往主要依據早期文獻,來理解距今1000-350年間的史前文化分布與原住民分布,近來則透過文化內涵、分布區域的比對,來聯繫史前晚期的最後階段與當代原住民的關係。如西南平原的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聯。
  4. 當代研究的新方向-歷史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1. 歷史考古學
      廣義的定義指各區域文字歷史紀錄時期以來的考古學研究,狹義則指16、17世紀以來殖民歷史的考古學。
      當代的考古學對歷史考古學的看法,不只是印證歷史紀錄與研究,而是將文字無法記錄的歷史部分,透過考古學研究方法,建構意涵不同的歷史。
    2. 遺址保存維護
      面對考古學者人數不足、政府經費不足、不重視的情況下,考古學面臨遺址研究與保存維護的雙重困境。
    3. 舊社研究
      舊社指臺灣原住民口傳可以追溯並確定位置的部落遺址,最早是日治時期鹿野忠雄於1931年發掘的布農族郡大社的舊址,其目的在於連結現存原住民族舊社遺址出土石器與史前時期出土石器的關係。
      不過舊社的特質,除了是過去的聚落所在,也是祖墳之地,研究時需避免產生爭議。
  5. 臺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思考
    1. 臺灣歷史的書寫與作成
      臺灣文字記錄歷史的時間很短,必須依賴其他非文字資料或田野蒐集的非文獻資料,考古學恰好扮演了重要的地位。不只處理無文字的史前時期,也能和歷史學家共同處理外界紀錄的原史時期,更可以參與文字紀錄以來的臺灣歷史。
    2. 臺灣人性格的形成
      臺灣文化不僅有東亞大陸農業文明的性格,也擁有以島嶼東南亞和太平洋為基礎的南島海洋文化性格,總體而言,是個多元複雜的人群性格。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台灣考古學的主要研究、未來方向、面臨的困境等,算是為這幾年的考古研究做個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因為我對史前不是很有興趣,看的時候也滿痛苦的,但至少抓了幾個重點,如臺灣的史前族語與南島語族的關聯之類,這些倒是有點興趣,不過從非洲往臺灣,感覺不是從亞洲來的,不然就是東南亞北上?如果是從臺灣往東南亞,那應該是從亞洲往臺灣,再往下遷徙?是嗎?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科學革命的結構》之筆記

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1994

  1. 常態科學
    1. 常態科學如何產生?
      1. 常態科學
        意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是某一科學社群的成員在某一段時期所公認的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2. 典範(Paradigms)
        具有兩個特徵的科學成就:
        1.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因此能從此種科學活動中的敵對學派中吸引一大群歸附者
        2.作者的著作中仍留有許多問題留待後人解決
      3. 學者們透過研究典範進入其所屬的科學社群,信奉共有的標準與規範。
        這種信守的態度以及共識,稱為常態科學。
    2. 常態科學的本質
      常態科學的研究目的在於闡明典範提供的現象與理論(精煉典範),而非發現新現象
      1. 精煉典範
        增進事實與典範預設兩者間之吻合度
      2. 常態科學-理論與實驗工作欲解答的所有問題
        1. 典範會指出有助於了解事物本質的事實-典範決定研究主題
          如行星週期、波長與光譜強度等
        2. 證實理論與自然相符合-典範決定儀器的設計
          如設計望遠鏡證實哥白尼的攝動現象、阿特屋證明牛二
        3. 精煉典範與實驗-解決理論中含糊之處,並試著使其更精確
          如精確常數、尋找數學關係式,或者設計不同的實驗,利用熱液說來解釋
    3. "常態科學"是解謎活動
      當一個科學社群接受了一個典範之後,同時也接受了一組隨著典範而來的研究主題、儀器、判准等,透過研究特定的謎題,而得以擴增典範的應用範圍以及精細度。
      作者認為常態研究傳統的通慣性源自科學家所共有的典範,而不是規則、假定、或觀點的理由。其認為規則源自典範,但即使沒有規則,典範也能指導研究。
    4. 典範的優先性
      1. 典範
        仔細研究某一時期、某一專門研究的歷史,即能發現一組反覆出現而近於標準的範例,掩飾各種理論在觀念上、在觀察上、及在儀器上的應用。
        這組範例就是該科學社群的典範。
        而確定某一門科學的規則,則是確立典範後的工作。
        典範沒有標準詮釋,以及無法從典範中找出社群同意的規則,都不影響典範的地位,亦即典範存在,不代表規則也存在。
        論點:典範無須規則的介入便可以決定常態科學的內容
        理由:
        1. 家族相似性
        2. 科學教育往往以理論附加範例的方式加以教授,模仿過去科學社群的範本來學習科學
        3. 當科學社群產生對某個問題的共識之後,研究才能繼續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進行
        4. 不同科學社群對於同一個典範,會有不同的詮釋,也因此某個社群的科革並不一定會傳播到其他科學社群。
  2. 異例和非常態科學
    1. 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之產生-新發現
      1. 常態科學
        是一個高度累積性的事業,目標在穩定地擴張科學知識的精度及廣度。
        當典範越精確、越廣泛,也是異常現象越容易發生的時機。
        而當實驗與暫用理論符合時,才有發現可言,典範也於焉發生。
      2. 異常現象的出現,即是自然無法符合典範的判斷,然而,在典範還沒有調整完成之前,或是還沒轉移到新典範時,這異常現象都不能算是新事實。
        以氧氣(O2)舉例:
        燃素說/普利斯特里:除去了燃素的空氣
        酸素說/熱液說/拉瓦錫:氧是酸素,而氧氣是酸素與熱質的化合物
        (1810年之後,化學界拋棄了酸素說,而1860年之後,拋棄了熱液說)
        上述兩者的共通點在於採用同樣的程序判準,來測試與空氣的相似度,因此排除了氧氣存在的可能。
      3. 新發現事件的出現特徵
        1. 先察覺到異常現象
        2. 分辨與了解異常現象是同一個逐步發展著的過程
        3. 最後發生典範所規定的範疇與程序的變遷,期間會有阻力的發生
    2. 危機與新理論的建構-新發明
      1. 問題意識:為什麼常態科學會產生足以改變"典範"的理論?
        因為我們已知常態科學活動,不但不預期發現新事物,更不鼓勵發現新事物
      2. 三個例子
        1. 托勒密天文學→哥白尼天文學
        2. 燃素說→氧化說
        3. 牛頓的絕對空間→愛因斯坦相對論
      3. 新理論皆在常態科學的解謎工作遭遇重大挫折之後才出現,不一定是新問題,亦有可能是早已存在的問題。
        危機的產生,不僅取決於技術性,也有社會性的呼籲。而典範的崩潰與百家爭鳴則是危機的徵兆。
    3. 對危機的反應
      1. 問題意識:危機是新理論出現的必要先決條件,那科學家對危機的反應是?
      2. 主張:一旦某一科學理論成為研究典範之後,除非另有一個理論能取代它的地位,科學家絕不會放棄這個理論。
        意味著,科學家不僅是根據典範與自然的比較,同時也有典範之間的比較。
      3. 反例的意義
        在危機出現以前,反例僅僅是個典範與自然之間的契合問題,是個需要修改的小細節,而不是需要整體翻修的大問題。
        如牛頓首次計算月球近地點運動之後的六十年,預測值只有觀測值的一半,卻沒有人認真懷疑牛頓理論的修訂,最後由克萊勞證明是數學的缺陷而不是牛頓理論的缺陷。
        另一個水星軌道的問題,最終由廣義相對論解決。
        兩個反例,不同的結果,顯見科學運作並非反證論的那樣簡單。
      4. 危機始於典範逐漸模糊不清、常態規則逐漸鬆弛,反例從一個謎,成為一個受人關注的異常狀況。
        危機結束的三種方式:
        1. 被常態科學吸納
        2. 放到一旁,來日再戰
        3. 新典範的出現,舊典範被替換
      5. 典範的轉移如同視覺蓋士塔(visual gestalt)
        之間的過程不是一個累積性的過程,而是在一個新基礎上重新創建研究領域的過程。
        兩者之間有許多交集,但不完全一樣,且視野、方法及目標都不同
        非常態研究(常態科學崩潰)的判準與新典範的成立無關,兩者應分別看待。
  3. 科學革命
    1. 科學革命的本質及其必要性
      1. 問題意識:為什麼典範的變遷就是革命,與政治革命有什麼相似?
        典範辯論的價值問題只有用常態科學以外的判準才能回答,使其呈現出革命特色。
        1. 何以消納了一個新現象後,一定得放棄舊典範呢?
          因為在揭發現象之舊典範,與能消融異常現象使之成為正常現象的新典範之間,必定有衝突存在。
          1. 三種能引發新理論的現象
            1. 現存典範已經妥予解釋的現象,但很少成為創建新理論的出發點
            2. 以現有典範能了解其本質,但細節要等典範精煉之後才能瞭解
            3. 精煉典範失敗後,發現異常現象且無法被現有典範消納
      2. 科學革命-把科學家用以觀察世界的觀念網路予以更新
        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非累積性事件,其中舊典範全部或部分被一個與舊典範完全不能並立的嶄新典範所取代。
        在科學發展與政治發展中,一種能導致危機的不對勁的感覺是造成革命的先決條件。而那種不對勁的感覺是僅有那個領域的人才能察覺。

        科學革命之後新的常態科學傳統,與先前的傳統不但在邏輯上互不相容,而且兩者經常在實際上不能以某一客觀尺度來衡量。
        如同牛頓力學不能化約為愛因斯坦力學中的特例,因為兩者在基本的名詞定義有落差,如牛頓定義的質量是恆定的,愛因斯坦力學中的質量則會隨速度改變。
    2. 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1. 問題意識:常態研究的科學家與革命時期的科學家有什麼差異?
      2. 例如:
        1. 哥白尼典範之後的五十年,天文學家在與過去相同的天空,看到了更多以往沒看見的東西,顯見典範的影響。
        2. 在霍克斯必的大型儀器放大了靜電排斥的效應之前,沒人看見靜電排斥效應
        3. 在亞里斯多德的典範中,相信一個重物的運動來自他的本性(受約制的落體),他看重的是物體移動的距離與時間
          在經院學者的推力典範中,成為伽俐略的單擺運動,他注重的是半徑與週期
      3. 這樣的改變,並不能說是對個別、固定資料的重新詮釋,
        每一種詮釋背後都預設了一個典範,然而不同典範下的探究,不能僅以"不同詮釋"來說明,那是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個人的理解是,詮釋這個詞彙重視的是你對那個物體的看法,然而,我想作者是想要強調那個物體在整個世界的位置,而你對世界看法的改變,影響你對那個物體的看法。)

        "看到氧而不是除去了燃素的空氣,電容器而不是萊頓瓶,單擺而不是受約制的落體,都是科學家對於一大群相關的化學、電學、或動力學現象的視覺所發生的整合性轉變中的一部分,典範同時決定了經驗的大部分領域"
    3. 革命無形
      1. 問題意識:為甚麼革命幾乎是不可見的?
        因為科學家與一般人對創造性的科學活動的印象,受到教科書、通俗著作以及哲學著作,三者皆紀錄過去革命後的穩固結果,也掩蓋了科學革命的存在與意義。
        這些著作傳達出"科學透過一連串的個別發現、個別發明達到現狀,把這些個別的事件集中在一起便構成了現代專技知識的整體"如同砌磚建樓一般。
        1. 教科書
          著重傳達一個當代科學語言的詞彙與語法
        2. 通俗著作
          用一套日常語言來描繪科學的成果
        3. 科學哲學的著作
          分析已經完成的科學知識體的邏輯結構
    4. 革命的解決
      1. 問題意識:新典範如何替換舊典範?
        解決問題的能力、個人美感
        僅僅是科學的危機很難讓科學家去接受一個候選的典範,而必須訴諸其他的因素。
        改變不是一蹴可就,而是逐漸的。
      2. 不可共量的三個面向:基本定義、儀器與詞彙、世界觀
        新典範由舊典範產生出來,所以通常他們有許多共同的詞彙與儀器、工具,無論是觀念上的或是操作上的。
        但是新典範很少以傳統的方式去應用那些借過來的元素,在新的典範中,老的詞彙、觀念與實驗間彼此有一種新的關係。
    5. 通過革命的進步
      1. 問題意識:為什麼科學能一直穩健的發展,而與藝術、政治、哲學的發展卻不相同?
        1. 因為大部分時間並沒有許多互相競爭的學派在質問彼此的目的與標準,這使得一個常態科學社群的進步更容易被察覺。
        2. 也沒有其他專業社群像科學那樣,個人的創造工作完全是像這一行業的其他成員來評估。
        3. 教育過程,科學已教科書為主,社會科學則以經典、論文為主
        4. 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個科學社群是一個極為有效的解謎工具,這些謎題都源自他的典範。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結果必然是進步。
      2. 問題意識:為什麼進步總是很明顯地隨著科學革命的發生而發生?
        1. 科學的存在有賴於將在典範中選擇的權力授予一種特殊的社群中的社員。而這樣由科學專家組成的社群,會盡其所能的使他能夠精確而細緻地處理的資料抱持繼續不斷地增長,其保證了被解決的問題以及精確度都不斷地成長。
        2. 作者認為科學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原始的出發點演化的過程,這過程中各個連續階段的特質,是對自然的了解越來越細密、越來越深入。然而這樣的進展,並不朝向任何目標,也不朝向真理。
          可以類比於生物的演化。
        3. 問題:那這樣的演化,我們要怎麼說明他的成就意義呢?
          科學社群必然是一個特殊的社群,科學社群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也必然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那些性質我們也不知道。
  4. 後記-1969
    1. 典範與社群結構
      1. 一個典範由一個科學社群的成員所共享,亦即,一個科學社群由共享一個典範的人組成。
        一個典範支配的是一群行動者,而不是一個科目
    2. 典範是團體信念的集合體
      1. 作者用"科學基質(disciplinary)"來替代"典範",其組成份子包括:典範、典範的成分、或具有典範性質的團體信守對象。
        1. 學科的-指涉一個特定的學科的工作人員所共有的財產
        2. 基質-由各種種類不同的元素組成
          1. 符號通式
            如F=MA(牛頓運動定律)
          2. 形上典範
            如熱是物體構成部分的動能等,一種對某個模型的信心
            這些信念決定謎題與解答
          3. 價值
            在不同研究方式之間或是危機出現時,才特別彰顯出來,如一致性等
            兩個特徵:
            1. 即使一個團體的成員不以同樣的方式應用共享的價值,他們仍是群體行為重要的支配因素
            2. 應用共享價值時,個人之間的差異性也許具有對科學十分重要的功能
          4. 典範(範例)
            如科學教育中所教授的範例
    3. 典範是共享的範例
      透過不同的範例,我們學會將其看成相似,看成同一科學定律的應用。
      如"能量守恆"能應用在斜坡上的球、單擺、白努利定律上
    4. 默會的知識與直覺
      1. 有些讀者認為作者將科學的基礎放在"不可分析"的個人直覺上,而作者表示:
        1. 即使談的是直覺,也不是個人的直覺,而是一個成功的團體的成員經過考驗的,共同擁有的財產
          新手掌握這些直覺的方式,是透過訓練,這種訓練是他為加入這個團體所做的準備的一部分
        2. 那些直覺並不是不可分析的
      2. 作者進一步表示那些直覺是不能透過分析例題來抽出來的,不是能用一套判準來說明的事情。當以規則或判準來分析時,意味著這是可以控制的,然而那是無法控制的,我們只能透過訓練來"意會"到那種感覺
        也因此,作者一直反對將知覺當作一個詮釋過程(那是一種無知覺)
        "極不相同的刺激能產生同樣的感覺,同樣的刺激能造成不同的感覺"
        (我自己是覺得說,一個具體的事物,在兩群人心中,造成兩種不同的知覺經驗,作者關注到的是物體→知覺經驗這個過程,而詮釋是接收到知覺經驗之後的事情。)
        如同觀看雲室時,有人看到雨滴,有人看到電子
    5. 範例、不可共量性、與革命
      1. 作者主張參與科學辯論的各派不可避免地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某些對方舉出的實驗或觀察情境。因為他們用以討論這些情境的詞彙大都相同,他們必然會以不同的方式運用某些這類字眼指涉自然,也因此,他們彼此間的溝通不可避免地只是不完全的。
      2. 每一個人都學會了將別人的理論與結果譯成自己語言,同時也能以自己的語言描述使用那個理論的世界。這正是科學史家在處理過時的科學理論時所做的。
      3. 作者認為從前典範到後典範的改宗過程,那種心理上的過程是值得分析的。
        不是邏輯上的辯論能說明的。
    6. 革命與相對主義
      1. 作者認為科學發展和生物演化一樣,是一個不具方向、且不可逆的過程。後出現的科學理論,在一個往往很不同的應用理論的環境中,比先前的理論表現出更好的解謎能力。
        作者否定的科學的進展意味著面相真理的靠近,或是貼近"實在"
        (如此一來,那解謎能力、預測能力的細緻化意味著甚麼?實用主義上的進步,而非實在論上的進步?)
        但這樣還算是不具方向嗎?
    7. 科學的本質
      1. 作者強調做與其他領域中的對應社群的比較研究。
        1. 一個特定社群如何選擇他的成員?
        2. 這個團體中的社會化過程或階段是怎麼樣的?
        3. 這樣團體把什麼看作他的集體目標:什麼樣的個人或團體偏差他會容忍;他又如何控制不容許的偏離現象?

〈介紹臺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王世慶〉筆記+"臺灣史研究機構與典藏"筆記


  1. 前言
    1. 漢人之拓殖臺澎最早的歷史記載,開始於宋代,如宋棲鑰寫的〈功媿集〉卷88汪大猷行狀、趙汝适寫的〈諸番志〉
    2. 至於臺灣本島的第一部歷史文獻,則是陳第的〈東番記〉
  2. 歷代臺灣史料的保存機構
    1. 明鄭時代的臺灣史研究,大部分靠史籍,第一手資料可以說是沒有
    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設立史料編篡會,修訂從荷蘭、清、日治三革時期的檔案,是研究臺灣史的基本資料
    3. 臺灣史資料多集中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今國立臺灣圖書館)、臺大、臺灣省文獻會
    4. 國民政府來臺後,於37年成立臺灣省通志館,38年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以林獻堂為第一任館長,開啟臺灣史正式的研究
  3. 歷代有關臺灣之檔案
    1. 明清兩代的臺灣檔案
      1. 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有關臺灣史料(國民政府帶來的)
        現今由史語所收藏
      2. 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有關臺灣檔案(國民政府帶來的)
        民國14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來接管清宮之文物檔案,於37年運往臺灣。
        內容依其來源,可分為宮中檔、軍機處檔、內閣部院檔、史館檔,共四十餘萬件
        1. 宮中檔
          清代歷朝皇帝御批及軍機大臣奉旨代批的奏摺及其附件,包含閩浙總督、福建巡撫等高級官員的奏章
        2. 軍機處檔
          乾隆之後,軍國大計都歸之於軍機處。
          其內容如小刀會、乾隆年間臺灣人口統計等資料
        3. 內閣部院檔
          詔書、誥令、起居注等,沒有關於臺灣的史料。
        4. 史館檔
          包括清代國史館及民國初年清史館的檔案
      3. 淡新檔案(臺灣本身留存的清代檔案)
        1812-1895(嘉慶十七到光緒二十一),臺灣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在地域上包括大甲溪以北到基隆。對清末臺灣北部區域史的研究很有幫助。
        今放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 劉銘傳撫臺檔案(臺灣本身留存的清代檔案)
        有關清光緒年間,恆春、彰化之檔案,數量僅有164件。
    2. 日治時期的臺灣檔案
      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藏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其原名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是日治時期50年又6個月,總督府所收發的公文,是歷代臺灣統治者保存最完整的史料。
      2. 臺灣總督府特殊檔案
        包括土木局、糖務局、高等林業調查委員會、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暨進退(人事任免)之檔案
      3. 臺灣總督府舊縣廳公文類纂
        明治年間臺灣實行六縣一廳時的地方檔案,有798冊之多
      4.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包括樟腦、食鹽、鴉片、菸酒、汽油、火柴等專賣的種類,在研究財政上有重要角色
      5.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是一個半官半民的龐大會社,目的在開發臺灣及南洋的資源,總裁為部長級的官員。
      6. 土地調查有關檔案
        是土地調查時除行政業務之外的檔案資料,包括地主申告書、查定簿的資料等。
      7. 土地臺帳、土地登記簿
        土地臺帳,是州廳課稅機關稅賦的主要依據
        土地登記簿由地主向地方法院出張所申請保存
      8.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
        日本政府施行人口調查後,設戶口登記簿
  4. 民間古文書
    包括官方給民間的公文及民間的古契等
    古文書的分類,可以分為十種
    1. 官方給民間的古文書
    2. 土地開墾的墾單、墾約和土地、房子的買賣契
    3. 清代的稅契,有買賣契約資料
    4. 民間典、胎借契
    5. 人事方面
    6. 司法方面
    7. 商業方面的生意合股契、帳簿等等
    8. 文教
    9. 水利
    10. 番字契
  5. 族譜
    唯一在日治時期沒有收集、應用的範疇。
    在63年美國摩門教協助之後,祖譜收集的進展很大

台灣史研究機構與典藏(個人網路搜尋)
  1. 中央研究院
    1. 台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
    2.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3. 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淡新檔案(臺灣本身留存的清代檔案)
  2. 國史館
    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
    戰後時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台灣省政府檔案、縣市政府檔案、公營事業檔案
    文物有民俗文物、古文書、碑碣拓本
    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前身為"台灣省文獻會")
      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臺灣史料。
  3. 國家檔案局
    目前本局典藏國家檔案主要內容包括:民國38年以前檔案、臺灣光復檔案、臺灣民主化檔案、憲政檔案、921震災檔案、莫拉克風災檔案、國營事業檔案等重要主題,歷史價值,彌足珍貴。
    其中,年代最久遠者,為清朝時期古地契,至於媒體型式,除紙質類外,亦有攝影類、錄影音帶類及電子媒體類等多元化類型。
  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光復後,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日人所設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予以接收,經過短時期之檢查與監理,至35年5月20日,現今之臺灣銀行首先成立。
    就截至民國80年底言,繼續出版之書刊計有:
    1. 定期性者5種
      1. 臺灣銀行季刊
      2. 臺灣銀行年報
      3.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
      4.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工業財務狀況調查報告
    2. 不定期出版者5種
      1. 臺灣研究叢刊
      2. 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
      3. 銀行研究叢刊
      4. 同仁進修參考叢書
    3. 尚有以下之書刊:
      1. 臺灣特產叢刊
      2. 臺灣文獻叢刊等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陳瑞麟》筆記--典範、常態科學與科學革命-孔恩的科學哲學


  1. 孔恩科哲提供的科學形象
    1. 孔恩對於科學發展的描繪,可以展示為常態科學、科學危機、科學革命的三部曲模式。
      如果以典範為核心的描繪,如下:
      多典範競爭→典範確立(常態科學)→典範動搖(科學危機)→多典範競爭和典範轉移→新典範(新常態科學)
    2. 孔恩描繪的科學形象與大眾的實證科學型態
      1. 不全然實證VS實證
      2. 形上學與科學的交互VS形上學與科學的斷裂
      3. 非累積性的科學進程VS累積性
      4. 非統一VS統一
      5. 學科之間共享一套價值,卻有不同的詮釋VS學科之間有階層性
      6. 科學家的主觀VS客觀、價值中立
  2. 典範與常態科學
    1. 常態科學指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即典範支配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另外,新生科學家也透過典範進入科學社群。
      典範塑造了科學社群的活動方式和科學成果的溝通方式,一個研究只有在典範的許可之下才能是科學的。
    2. 當沒有一個理論能說服大多數的研究者時,稱為前科學/前典範時期
    3. 孔恩歸納的常態科學活動
      1. 理論工作
        1. 在理論的計算上,改進事實的精確度
        2. 改進理論,發展更精密的數學公式,來吻合現象的觀測
        3. 重新表述典範,以新的數學語言將牛頓定律公式化
      2. 實驗工作
        1. 將典範已指出的事實,設法增進他們的精確度
        2. 證實理論與自然相符
        3. 精煉典範理論
      3. 常態科學是高度累積性的事業
        目標在於擴張科學知識的精度與廣度,以及不圖發現新奇的事實或發明新理論
  3. 典範的優先性
    1. 孔恩對典範的明確定義
      並分為兩個要項:
      1. 範例,就是教科書上的例題
      2. 訓練要素
        包括四項,符號通式、模型、形上觀念、共享價值
    2. 共享價值
      孔恩稱為好理論的特徵,如:
      準確性、一致性、範圍、簡潔、豐富
      然而不同的典範可能強調不同面向,以及不同的詮釋意義
    3. 孔恩認為我們無法將典範邏輯地化為一套規則,甚至是科學家們的認同
      1. 典範建立於家族相似性的哲學基礎上,一個典範之所以是新典範,不是因為其符合某種對於典範的定義,而是與其他典範相似。
      2. 科學家透過典範來學習科學,並不是透過研習規則來學習
      3. 然而當典範動搖時,科學社群便會對科學的形上意義與本質進行論辯,直到新的典範與新的形上意義(規則)出現
  4. 科學危機與科學發現
    1. 異常現象/異例
      指與原典範的推斷不合的現象
      兩種處理方式:
      1. 發現新事實-透過原典範的調整,來吸納這個現象
      2. 發現新理論-無法透過上面的方式解決,則尋求新理論/典範
    2. 科學危機與新典範建構的四個主要條件
      1. 異例長期難以解決
      2. 特製方案不斷繁殖,使得原典範繁複難解
      3. 常態解迷活動飽和而趨於瓦解
      4. 社會需求的壓力
  5. 科學革命
    1. 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
      孔恩認為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相似,最終都尋求一個科學社群的普遍共識,沒有什麼超乎典範之上的客觀標準
    2. 科學革命與典範變遷
      1. 邏輯實證論主張科學上,後繼的理論必須要能引導出先前的理論,或者是把先前的理論化約到後繼的理論上。
      2. 孔恩反駁上述的說法,認為兩者之間無法化約,因為連基礎的名詞定義都不同,如牛頓以重力來說明重量,相對論以空間幾何來說明重量。
        並說明,科學革命就是看待世界的一套概念網路(世界觀),全盤更新
      3. 典範變遷意味著問題、形上學和方法學標準的變遷
        1. 典範定義科學謎題和解謎的方法,因此典範變遷也將造成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標準答案的改變
        2. 形上學信念和科學標準的變遷
          笛卡爾時期的機械典範,認為現象必定有粒子之間的碰撞,然而牛頓典範提出萬有引力-沒有碰撞的超距作用。兩者典範的變遷,意味著形上學理念的改變。
    3. 科學的累積與進步
      1. 以典範為座標,將科學家研究的現象分為三種:
        1. 現存典範已妥為解釋的現象
        2. 以現有典範才能解釋其本質的現象
        3. 公認的異常現象-促成新典範的產生
          新典範透過拋棄一部分的舊典範,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是非累積性的
      2. 傳統意義的進步
        新觀念與事實的累積,新理論不僅解釋舊理論的現象,也能解釋更多的新現象。
        整體科學漸漸逼近"真理"或"實在"
      3. 孔恩意義的進步
        認為科學的進步不是建立在不斷發現新事實和不斷累積的進步之上
        而是"通過革命的進步"、"演化式的進步",認為科學確實每個階段的典範轉移,都對自然有更細微的理解,然而這個過程是階段性的,而且沒有目標的進展。
  6. 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1. 背負理論的知覺
      孔恩認為,典範不只是科學的構成要項,也是自然的構成要項,意味著,自然是以典範的模式呈現的

      背負理論的(theory-laden)
      科學家總是依照理論來設計實驗,自然而然,結果也會以典範來解釋他們看到的結果。
      也因此,不同典範下的科學家,會對同一個現象,擁有不同的知覺經驗
    2. 不可共量性
      典範與典範之間存在不可共量性,意味著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典範的真偽,損害了至今為止塑造的科學客觀性。
      不可共量性的三種面相:
      1. 標準的不可共量
        對於科學的定義與本質,在信念上的不可共量
      2. 詞彙與意義的不可共量性
        新典範藉由舊典範而產生,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舊典範的詞彙與工具
      3. 知覺經驗(或世界)的不可共量性
        不同典範下的人在不同的世界中進行研究
    3. 局部的不可共量
      當將典範侷限在概念網路與架構上時,新典範只是更換舊典範的一部分詞彙與意義
  7. 孔恩的科哲方法和方法論:一個科哲史的反省
    孔恩認為:要回答科學是甚麼,以及理解科學活動,必須掌握科學發展和變遷的過程;而不只是指出所謂的「科學方法」並分析其結構,或者分析靜態的科學理論之結構而已。
    1. 邏輯經驗/實證論
      致力於回答科學的條件與邏輯結構,以邏輯推論或語意分析來進行論證。
      孔恩則從科學史出來回答"科學是什麼",並輔以心理學等科學論證
    2. 孔恩在《結構》採用的方法與方法論
      以科學史料的詮釋分析為主,以認知心理學的實驗證據和社會學概念的類比為輔,將科學哲學、史學、社會學、心理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開創科學研究(SS)的新領域。
      其方法論意味著,將科學看成一種經驗性的現象或類似自然而具有本性的現象。因此又稱自然主義。
      另外其社會學面向,則促成SSK(科學知識的社會學),愛丁堡學派的產生。
  8. 孔恩理論在科學哲學上的爭議
    1. 科哲史、科哲方法和方法論
      孔恩理論與其他科哲理論之間的關係:
      1. 孔恩研究科哲的方法和取向,與邏輯經驗論和波柏有甚麼不同?
      2. 根據孔恩的理論,可以對邏輯經驗論和否證論提出甚麼樣的批評?
      3. 孔恩的方法學,又如何開啟後來的歷史學派?
        如拉卡托斯、勞丹、夏佩爾等人的工作。
      4. 孔恩的方法學,又如何啟發了後來的「科學知識的社會學」、「科學研究」、「科技與社會」?
      5. 孔恩的方法學,又如何開啟科哲領域中的「自然主義」與「認知性的科學哲學」?
    2. 常態科學和典範的問題
      1. Popper認為孔恩的模式會導致典範壟斷,並提出理論增生,鼓勵科學家提出更多新理論來彼此競爭,問題:孔恩的理論有"典範壟斷"的意味嗎?
      2. 我們如何辨別一個典範呢?有那些要素可以判斷何者為一個典範呢?
      3. 如何分辨不同的典範與不同典範的精練?
    3. 科學革命和不可共量性的問題
      孔恩的學說質疑了科學的客觀與合理性,一邊保持既往的科學形象,一邊面對科學史的論證,促成了"理性主義的歷史學派"的研究
      1. 孔恩以政治革命比喻科學革命,是否意味著科學革命本身的不合理、非理性?
      2. 如果典範之間存有不可共量性,那是否意味典範之間無法溝通?無法比較?無法翻譯?過往的科學社群與現今的科學社群果真無法溝通嗎?
      3. 不可共量是否也蘊含某種不理性,從舊典範到新典範,果真不是基於理性與證據的評估嗎?
        同時,也隱含一個問題,合理性是什麼?
      4. 革命前後,科學家在不同的世界觀下工作,意味著科學沒有所謂的客觀性,那客觀性是啥?果真沒有客觀性?
      5. 孔恩否定科學整體是累積性的進步,然而,真沒有進步嗎?
        (後記中,孔恩認為他覺得科學是進步的,但不是對於世界的真實,而是架構的細緻與解謎能力,那這樣的立場符合進步的定義嗎?)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環境史學的起源與發展》〈序章 環境史學與環境史學史研究〉


  1. 環境史的定義
    1. R.Nash認為環境史是"人類與其居住環境的歷史聯繫,是包括過去與現在的連續統一體"
    2. L.J. Bilsky認為環境史研究歷史上人類與自然界究竟是如何進行雙向而非單向
    3. C.Merchant認為環境史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觀察歷史的地球之視野,探討在時間長河中人類與自然互動的多種方式
    4. T.W.Tate認為環境史研究包括四個方面:
      1. 人類對自然界的感知和態度
      2. 對環境有影響,從石斧到核反應堆的技術創新
      3. 對生態過程的理解
      4. 公眾對有關環境問題的辯論、立法、政治規定及對"舊環保史"中大量文獻資料的思考
    5. D.Worster認為環境史是研究自然在人類生活中的角色與地位的歷史
      並包括三項內容:
      1. 自然在歷史上是如何組織和發揮作用的
      2. 社會經濟領域是如何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及生產工具、勞動、社會關係、生產方式等與環境的關係
      3. 人類如何透過感知、神話、法律、倫理以及其他意義上的結構型態與自然界對話
    6. K. E. Bailes認為環境史不只討論人類本身,還研究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其研究範圍包括四個層次:
      1. 人類對自然評介、態度的變化以及對其意義的探討
      2. 人類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及人類環境價值觀對經濟的影響
      3. 森林與水資源保護及資源保護運動和環境主義運動的歷史
      4. 專業團體的作用-如科學家、工程師的貢獻及其與環境思想和環境運動的關係
    7. W. Cronon認為環境史是一個傘型結構,包含三個研究範圍:
      1. 探討某一特定地區特殊的和正在變化的生態系統內人類社會的活動
      2. 探討不同文化中有關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3. 對環境政治與政策的研究
    8. 作者認為環境史研究的是人及其社會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歷史關係
      1. 人作為自然界中特殊的一員,其特點在於社會性上,同時還需顧慮到生物性的部分
      2. 強調"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其中隱含整體論與有機論的思想
        整體論,將人與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
        有機論,將地球看成一個由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每個部份不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同時各自有其內在價值
      3. 以人及其社會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為中心
      4. 狹義環境史
        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把歷史研究中缺少的自然部分補回來
      5. 廣義環境史
        在歷史中發生的主體從"人"變為"人與環境"的前提下重新認識和結構新型的歷史
      6. 環境史作為一個傘型結構,所包含的四個層面:
        1. 環境的演變過程,偏重於在人的作用下的環境演變
        2. 經濟或物質環境史,強調人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工具技術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化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關係
        3. 政治環境史,研究權力關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由環境問題引起的政治變化
        4. 文化或知識環境史,研究人類如何感知環境,以及這種認識反過來又是如何影響人類對環境的適應和利用
  2. 環境史的理論建設
    1. 環境史理論
      找出人與環境其他部分的關係變化的因果律
    2. 人類歷史觀的發展
      1. 循環史觀
        以天道來附會人事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2. 進步史觀
        人類將自然看作有規律的客觀實在加以認識和利用,並把自然不斷進步的觀念逐漸應用於以人為中心的人類歷史及其社會
      3. 現代或發展史觀
        以美國為模仿對象的現代化。
        容易割裂傳統與現代的關聯,而將傳統看做是靜止不變的,同時割除不符合發展路線上的歷史事件。
      4. 可持續發展史觀
        萌芽於1972年的世界環境會議,定義其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
    3. 環境史如何幫助世界史
      1. 克服人類中心主義
      2. 藉著強調環境各因素的內在價值,來校正進步史觀的目的性
      3. 突破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編篡世界史,因為環境史講求整體論與有機論
      4. 環境史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奠基於自然環境,而把人類社會與環境變遷的規律統一起來
  3. 環境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挑戰(略)
  4. 環境史學史研究
    1. 以環境史學作為研究對象,尤其是環境史學家對環境史作出的思考和認識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前人之說誣不可無者:土地開墾帶來的生態後果〉《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


  1. 美洲作物
    1. 16世紀,美洲的商人以甘薯、花生、玉米和菸草交換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以銷往中國市場
      16世紀初,江南的農民開始種植花生
      16世紀後期,雲南和河南的農民開始栽培玉米,廣東與福建則將甘薯引入了農業生產
    2. 相較玉米與甘薯,菸草則到18世紀才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2. 土地開墾的生態後果
    1. 《南雄府志》提到了兩項開墾山地導致的生態後果,分別是:森林砍伐帶來的水土流失與河床的淤積

      種植菸草與甘薯帶來了土壤流失,這些土壤順流而下,在三角洲地區形成沙坦,一來帶來可耕作面積的擴大,也阻礙三角洲的河水,有洪荒的危險。
      如1751年,廣東巡撫蘇昌清查到38處沙坦,一半阻礙水道,而下令清除。
  3. 水利控制與灌溉
    1. 18世紀人口的不斷膨脹與土地開墾,開啟了新一輪的水利工程,並因應不同的水利需求而有不同設計
      1. 堤,主要用於城市或集鎮的防洪。
        與其相關的有圍田(築堤以繞田)或基圍,用以調節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內的水量
      2. 陂、圳、塘、坑等蓄水設施
        陂是建立在溪流之上的半水壩性質設施,用於將水流推回到蓄水池中,再通過水車或人力將其引入田中
      3. 垻、堰。修築於河道之上
        水垻將河水引入灌溉,並配合一系列溝、涵、渠等水利設施
      4. 依託於自然的溪流、河水、泉水和井水進行灌溉
    2. 根據書中的圖表,可以看出1820前後,水利設施密集於珠江三角洲一帶,而廣西的河谷地域和兩廣的山區灌溉密度則相對較低。
      然而,若以水利設施與耕地面積的比例來衡量,則以廣西地區最發達。
  4. 砍伐森林
    1. 人口的增長(1700),土地開墾政策調整而有利於山區零星地塊地開墾,美洲糧食作物的普及,以及水利設施和灌溉設施推廣到新開墾地區,這些都與18世紀嶺南的大量土地開墾有關。(1740年代後,政府鼓勵開墾山區,農民週期性的燒山,使得大部分動物棲息地與森林急速消失)
      因此,農業開墾是嶺南森林減少的主因
    2. 農民每年燒山的幾個解釋
      1. 驅趕盜匪
        確實,盜匪是十八世紀的一個問題,然而與1920相比,卻要平靜一些,另外,沒有森林,盜匪依然有其他地方可以躲藏
      2. 驅趕老虎
        華南虎傾向於森林中捕捉獵物,因此沒有森林就沒有老虎。
        但卻導致老虎沒有糧食,而必須往村莊尋找食物。
        結論:
        隨著人口增長,森林地逐漸減少,虎患開始發生,直到最後關於虎患紀錄在19世紀廣東省的北部,虎患的消失意味著森林的完全消失
  5. 環境變遷
    1. 森林的消失,雨水直接沖刷泥土從地表流失,導致地表溫度上升,較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
    2. 根據書中的圖表,從1400到1850年,水患在頻率與範圍確實有增加的趨勢
    3. 兩個值得注意的事項
      1. 增加的也許不是洪荒發生的次數,而是方志紀錄的的次數。
        然而1500之後方誌的編篡開始完整
      2. 洪水頻率的增加也許是嶺南氣候變化導致降雨增多的結果。
        然而在此書第六章,已證明18世紀的氣候相較以往更為乾燥
      3. 也因此,目前可以結論18世紀的森林減少是洪患增多的主因。
  6. 代本章結論:物種的絕跡
    從嶺南地區環境與經濟的相互作用關係來看,18世紀意味著一個轉折點。
    1800年,人口與耕地都達到過往時期的兩倍以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嶺南地區18世紀前後,因著美洲作物的引進、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增加,所導致的生態浩劫,如老虎的消逝、水患等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這大概是必要的代價八,如果要養活這麼多人,不犧牲環境,那不就得犧牲人類嗎?
不過倒是看到看了跨區之間的交流,影響了當地的人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之筆記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10月,頁445-449。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作者認為,討論歷史應該考慮人、時間、空間三個因素,而台灣史一直以來都專注在政治史,忽略人民的觀點,尤其台灣的政體變革往往都無關人民的意願。另外,也應該要將台灣放在國際的脈絡中,荷治時期的國際商業基地,明清的人口遷徙地,日治時期的工業化基地,來跳脫中國中心的脈絡。最後,倡導臺灣島史的概念,認為"在臺灣島的基本空間單位上,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縱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內的位置與角色,才能一窺臺灣歷史的真面目。"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在這個當前那個臺灣史尚未興盛的時代(2000年),確實提倡新的多元視角,脫離中國中心、漢民族的史觀,能對臺灣有多一點的認識。那在今天(2019),感覺應該是有改變許多啦~(大概XD)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格林與十九世紀晚期自由主義的轉型〉之筆記


  1. 格林的思想內涵
    格林主要承繼黑格爾唯心論傳統,在此立場下,格林發展了他的倫理學與政治思想
    而這些都反映了同一個傾向:即肯定個人與 集體的關係是和諧而非衝突的,共同利益的追求並不傷害個人利益 之取得,反之亦然。
    1. 哲學理念
      1. 永恆意識(eternal consciousness)。
        格林認為人的意識以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建構了這個世界,然而人們所意識到的世界並不 因人而異,這表示人類所認知的世界背後應該存在著一個統一的運 作力量(精神)。
        這個統一力量,格林稱之為永恆意識(eternal consciousness)。
        永恆意識是宇宙運行、發展之動力,同時也在每個個體上的體現為自我意識 (self-consciousness),人的自我意識皆是永恆意識的一部分。
      2. 格林認為,道德的根源就建立在人的自我意識上。
        因為自我意識作為"永恆意識"在個別個體上的體現,所以可以意識到永恆意識之發展方向,亦即"自身所具有之潛能",而潛能之實現手段即是道德行為。

        另外,自我意識也是道德責任之基礎
        因為人作為一個理性行動者, 具有自我意識,能將自身抽離出種種欲求,運用理性思量能力判斷 欲求與目標的妥適性,進而約束其行為、使之符合於道德判斷

        總而言之,自我意識 導引出兩方面的道德意涵
        一方面,自我意識使人確知自身的潛 能,此一潛能指引了道德的方向
        另一方面,自我意識也使人具有道德自主性,而能跳脫欲求之羈絆,思量合宜之欲求,此一自主能力就是道德責任的基礎。
        1. 自我實現成就
          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成就永恆意識所賦予個人的潛能,本質上是永恆意識的實現,而具體內涵則在於追求「共同良 善」。
      3. 道德的內涵-格林對於自我實現的理解
        格林認為,自我實現(即道德實踐)必是一個社會性的活動,個人必 須透過參與社會來實現自我

        在格林看來,人皆是社會性的存在者(social beings),而個人與社會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社會由個人組成,而社會塑造了個人。」
        社會-個人的關係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利行為。因為人際間的互惠互利,社會因而存在;同時,在這樣的互惠關係下,人格才得以發展,每個人才能意識到自我與發揚自我品格的可能。
        在此立場下,社會乃是人作為道德行動者的根本條件。
        1. 共同良善
          人在社會中理解到己身作為 人群中之一份子,而將彼此視為與自己相同的「人」來關注,並更 進一步地確認自我的滿足建立在促成或見證他人的滿足,個人良善 之內涵正在於成就他人之良善

          共同良善的認同(recognition)是社會與道德的前提條件;共同良善的追求是自我實現的內涵,也是社會發展的目標。 
    2. 政治思想--以格林對於"自由"之詮釋為主軸
      於主張個人自由與國家干預相輔相成,並非衝突對立。
      此立場一反古典 自由主義認為國家管控「越少越好」的自由放任政策,轉而強調國 家應該積極干預社會,以成就更大的個人自由。
      1. 自由的基礎-自我意識與自我實現
        1. 自我意識
          人作為道德行動者的關鍵在於自我意 識,是故道德必以自主為前提
        2.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代表著人的潛能 的發揮,所謂「潛能」就意味著有一定準則與發展方向
          格林強調,真正的自由(即自我實現)必是追求良善,這就表示自由 不只是放任自主而已。
      2. 格林對自由的定義
        1. 法律自由(juridical freedom)
          指他人的強迫或限制的闕如(即「消極自由」)
          格林認為,法律自由的確保是重要的,因為 在受外在的強迫或限制下,是不可能具有自由的。

          法律自由固然使人能夠依照自己之欲求而行動,然而,這只是自 由的一部分,若不能基於自己之意志形成欲求、喜好,這仍然不是 真正的自由。 
        2. 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
          指作為道德責任基礎的自主能力
        3. 真正自由(real freedom)
          則在於正確地追求個人良善乃至普遍良善,這其實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基於自我意識,人能判斷道德是非而確定什麼是合理的欲求。唯有運用自我意識,人才能不受天性、欲求所束縛,能自主而合宜地控制欲求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夠自主地追求自我實現,不僅在外在層面不受外力約束,在內在層面亦不受欲求所羈絆,能運用理性而以良善為行為準則
          真正的自由狀態,必是在追求個人良善 與社會的共同良善
      3. 對權力的分析
        格林認為,權利就是行動自由 的聲明(claim),本質上是在伸張(assert)個人對於實現自身潛能的衝動。
        亦即,個人潛能必須在人 際之間的互惠關係中才能實現。是故,權利必然是一種要求參與、 奉獻社會的聲明,而這也就是說權利所訴求之行動自由必須有利於 共同良善。

        權利在社會關係中形成,此關係先於國家、法律存在,而權利立基於人際間的相互認可,此一認可是一種 追求共同良善的共識

        總而言之,權利就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個人自由聲明,一方面,權利確保個人的真正自由,促進自我實現;另方 面,權利也有助於社會集體的共同良善之追求
      4. 國家
        格林認為,國家是由一群相互認可彼此權利的人所組成,而國家的角色、任務就在於保障這些權利。
        這也表示,國家存在的目 的在於確保個人的真正自由以及追求共同良善。
        1. 對其他類型國家的批評
          1. 父權式
            父權式的規範可能構成人民道德行動的限制,扼殺了 個人自由。

            道德並不可能透過外在的強制 手段而獲致,一個人若不能自發地實踐道德行為,徒具形式的表象 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德,父權式的強迫方式非但無助於自我實現, 反而有害之。
          2. 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的作為並不能積極促進任何社會 良善,而且更使得廣大的貧窮階級「在冷酷無情的競爭浪潮中掙 扎……在此競爭中,弱者毫無任何機會。」
            既然共同良善之獲致 必須以所有個人之良善為前提,自由放任政策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就顯示出其絕非追求共同良善的正確手段,也不可能使所有公民獲 得真正的自由
        2. 國家的作為
          格林認為, 國家的重要角色就在於促進、激發公民運用其理性能力、形成良善 品格的動力。確保形成品格之環境並不能僅是消極地排除阻礙。

          總而言之,格林認為,在追求個人自由與共同良善的目標下, 國家應進行兩方面的作為:
          首先,國家應掃除阻礙道德發展之因 素,維護一個可以使人民追求自我實現的環境
          其次,國家亦應主動提供資源,促進、激發公民自主地運用其良知良能。 
      格林所以得出與古典自由主義不同之結論,根本原因在於格林不再視個人與國家為衝突對立,相反的,國家就是個人的總和──正如永恆意 識與個別意識之關連──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個人的權利。
      因此,國家的介入政策不必然招致人民損害,相反地,國家的積極作 為反而更能增進人民之福祉。
  2. 格林思想的歷史意義
    在內部脈絡方面,格林的思 想反映出對於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反動,而作為新自由主義 意識型態的濫觴。T
    就其與外在時空之關聯,格林之思想反映 出的是一個大眾社會的到來與菁英理想的幻滅。
    1. 格林思想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1. 格林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功利主義者認為人類依據其最大的欲求來行動, 其目標皆在於追求自身的快樂(pleasure);而所謂的道德善惡,也是 建立在每個人快樂數量的計算,善行就是能使人們獲致最大快樂的 行為。

        格林指出,人的追求絕非僅止 於快樂,事實上,許多追求往往以快樂為代價;而快樂之追求可 能導致縱欲,這就暴露出快樂並非人生的終極目的。是故,格林所謂的自我實現,其目的在於追求個人與共同良善,而非為享樂
        ------------------------
        功利主義認為,社會是由理性自利的個體 所組成,個人以追求快樂為務,則最佳的國家政策便在於使最多數 人的快樂獲得滿足。

        格林認為,功利主義的立場隱含著個人利益間 的衝突矛盾,使得社會利益可能建築在少數人的苦難上。
        其根本錯 誤在於肯定自利行為,相反的,人的道德行為實在於互利互助
        如前所述,格林認為,人之道德必須在社會關係中體現,促進他人利益便是追求自我良善,是故共同良善與個人良善其實不相違背。
        ----------------------
        綜合前述,格林基於唯心論立場,從形上學、 倫理學觀點主要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論點:
        首先,基於永恆意識與自 我意識之關聯,格林強調個人良善與共同良善的一致性
        其次,則 由自由實現論證積極自由,最後推導出國家干預社會的必要性。
      2.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雖不採取格林的哲學立場,但在政治主張上實有一貫性。

        關於人類社會的性質,新自由主義融入了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在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中,競爭終將被社會責任與利他主義(altruism) 所取代;並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而主張個體福利與整體健 全是密切相關的。

        而關於國家的定位,新自由主義強調國家角色 應由「中立」(neutral)轉向「公正」(impartial)。
        所謂「公正」是強調國家代表社會整體,而反對「中立」則是因為國家應扮演追求、維護良善的主導者
      3. 結論
        格林在思想史上之重要 地位在於其作為功利主義到新自由主義的轉捩點,從唯心論的立場 提供英國自由主義傳統新的養分,促成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在十九 世紀末的提出,乃至溫和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在英國的萌芽。
    2. 格林思想與十九世紀中晚期的英國社會
      1. 格林面對的古典自由主義造就的困境
        在經濟上,事實證明完全的個人自由競爭 從未出現。資本集中程度的擴大、市場壟斷現象的加劇、組織化勞 工團體的出現,都顯示出市場經濟在實踐上產生的不是一個由互利 的個人所組成的合作社會,而是一個充斥著相互衝突的集團利益的 世界。
        而在政治方面,古典自由主義設想的理性、無私的政治運作 被證明不切實際。選舉權的擴大使得國家成為社會衝突的場所,國 家無法控制社會,反而成為個別團體牟利的工具

        對於格林來說,社會衝突的解決之道就是重新肯定集體和諧的價值。「永 恆意識」、「共同良善」皆在此立場下提出,提倡「互利」、「整全」 的價值。
        格林自由觀真正的意義在於明確指出自由的絕對、共同方向,亦即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實踐道德、追求自我實現
      2. 格林思想的歷史意義在於對古典自由主 義所導致的大眾社會亂象,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一方面,強調集體 主義的立場,主張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一致性,國家對於社 會的適度介入
        另方面,則回應大眾社會中菁英理想的幻滅,更明 確地提出絕對的道德標準,並由國家提供妥適資源、條件促成人民 的道德實踐,以追求真正自由。
  3. 結論-兼論自由主義的實踐困境
    1. 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的兩難處境
    2. 菁英理想與大眾現實的落差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格林的思想以及其歷史背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作者試圖幫格林辯護,柏林抨擊其積極自由導致的國家干預的危機,是想藉著在理論上來回避,推託是歷史背景證成其國家干預的基礎。但無論如何,我都還是認為格林就是站在一個菁英的角度看社會現況,提出一個由上至下的國家指導,然後假託背後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永恆意識,試圖在個人與集體之間搭建一座橋梁,為了免於父權國家的標籤、政府過度的干預,而導致菁英階級的崩垮與大眾的興起。其結果不過就是將權力從個人政府移交到集體大眾,以集體之名干預社會的政府,感覺也滿符合普世對於社會的看法。
然而,其導致的將會是非主流價值觀的被壓迫與邊緣,以大眾之名行剝削、壓迫之實,簡單暴力的加總式民主。

〈從東北亞重建有關中國的論述-評Evelyn S. Rawski, 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cross border perspectives〉


  1. Rawski在他的書中,一方面,將中國東北部從中國歷史中抽哩,從地方視角探討該地區與東北亞各國的互動,另一方面,則從跨國的角度俯視東北亞地區之間的聯繫,以及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甚至超脫以往著重政治與經濟的範疇,另外關注族群身分認同與國家建構。
  2. 中國史中的東北亞?東北亞史中的中國?
    作者認為中國東北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周邊地區),對於我們理解東北亞地區至關重要。
    另外,認為東北亞自16世紀,在歐洲人到來之後,進入全球貿易網路,並基於此點考察當時的歷史進程。
  3. 早期現代的東北亞:交錯的政治史
    為了打破東北亞國族史敘述的框架,作者從跨國的視角來觀察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萬歷壬辰之役和明清鼎革。
    並以火器跟地圖為例,顯示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可以因為多種跨國因素在區域內的流動而與其他國家的歷史進程相交錯。
    1. 早期現代(Early Morden)
      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物種、人口、商品、技術和文化的流通。
  4. 早期現代的東北亞:交錯的文化史
    作者指出,頻繁的人員、商品、制度與思想的流動往往伴隨本土化的過程,最終為近代政治格局奠定基礎。
  5. 從周邊看中國:另一種中國歷史論述
    本書的中心思想與學術界的"去中國中心化"相符合,將過往認為是邊緣的日本、朝鮮等地,轉化為透過與中原的密切交流,對中國歷史進程施加影響的主體。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論述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cross border perspectives這本書的內容
討論其概要與觀點、不足之處等。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跳脫以中國為中心、國族斷代史的歷史觀點,從跨地區、交流的面相來看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