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亞洲開展國際關係的地方性學派
- 亞洲學派
根據亞洲文明經驗形成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研究視野
其相似之處在於對文明的關切 - 活躍中的國際關係東亞學派
- 回溯文明-日本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自成文明-中國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探討亞洲其他地方性學派的可能
- 超越文明-印度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解構文明-澳洲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溝通文明-韓國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占用文明-台灣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迴避文明-東盟學派國際關係的可行選項之一
- 省思亞洲國際關係的可行性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理論》〈文明與國際關係理論:亞洲學派的不/可行性〉石之瑜
《國際關係理論》〈英國學派〉姜家雄
- 前言
- 英國學派:源自何方?
- 英國學派:必也正名乎?
- 對特殊研究傳統的認同
- 詮釋的途徑
英國學派對理性主義的重視是由於理性主義提供英國學派的學術關懷一個極佳的答案,這項關懷就是"何謂國際社會",顯示英國學派的方法論如何與國際社會的本體論結合在一起 - 規範性的國際關係理論
國際社會的特徵就是國家在共同制度下,在國際法、外交行為及國際組織中察覺它們共享若干利益及價值,彼此的關係受到共同規則的約束 - 追求價值自由
- 拒絕行為主義及科學主義
- 依賴社會學方法,如理想類型的分析及理解的方法
- 認同國家體系一致性與特殊性以及國際關係是獨立學科
- 對國家體系中的秩序有著正面的評價,而對於體系結構可能的改變並不樂觀
- 英國學派的核心內涵
- 國際體系、國際社會與世界社會
- 國際體系
本質是國家間的權力政治,其本體地位是以國家為中心,主要是著重國際無政府狀態的結構及過程對國家行為的制約 - 國際社會
國際社會不僅是國家藉由算計他國行為而設定自身行為的體系,更存在著國家藉由對話及共識來形塑規則及制度,國家的共同利益是維持這些規則及制度的重要力量 - 世界社會
將個人、非國家是為國際關係的焦點,重視共享規範及價值在個人層面所扮演的角色 - 國際關心的三個傳統
- 多元主義與團結主義
- 多元主義
認為應該尊重建立在國家間政治差異的國家主權,並視國際社會為維持秩序的工具,關心在無政府狀態下,如何維持國際秩序、主權的承認、外交行為的規則及互不干涉的原則 - 團結主義
關懷共享規範對使用武力的禁制效應以及國家與普世人權之間的關係,強調國際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貶抑國家主權 - 結論
《國際關係理論》〈馬克思主義與國際關係的理論:歷史的回顧與當前的論述〉洪鎌德
- 導言:馬克思主義不容於國際關係理論的原因
- 在西方眼中不適合對現代局部、現實、迫切的國際問題
- 不把國家當成主要的行動者
- 強調階級鬥爭
- 講究歷史與預測未來的歷史觀,難以處理當前國際問題
- 在蘇聯垮台與中國開放之後,逐漸無人關注
- 新馬、後馬出來之後,老馬等舊理論影響力變小
-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貢獻
- 馬派人士的帝國主義理論之產生與評析
- 西馬與新馬影響下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體系理論與依賴理論
- 世界體系理論
認為經濟的改變是推動世界政治變動的主要力量。 - 依賴理論
有別於過去的軍事佔領,採文化、社會、經濟的宰制,這種對母國的依賴可謂新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之出現 - 結論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理論》〈女性主義/國關理論:若即若離抑或各行其道?〉黃競捐
- 前言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歷史發展、貢獻與爭議
- 何謂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理論
女性主義泛指探索造成女性被宰制地位之種種原因並思改善解放之論述,而女性主義研究與理論則關注與批判"霸權式陽性特質"與性別層級所造成種種權力宰制關係與悲劇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歷史起源與發展
- 女性主義對國際關係之貢獻
- 帶入性別身分之探討
- 凸顯出陽性特質如何取得特權
- 性別與女性主義不受國關學界重視之原因
- 女性主義國關之研究導向與議程
- 階段性研究導向與議程
- 女性主義國關理論內部之主要爭議
- 女性主義國關學者之自我評估
-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之未來發展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莫大華
- 前言
-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分類
- 現代傳統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主觀的,但仍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追求因果解釋的科學知識 - 詮釋批判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相互主觀的,只能藉由詮釋方法,追求解釋性的理解 - 激進後現代建構主義
社會真實是完全主觀的意識理念活動,科學知識不存在,只能理解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知識論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拒絕客觀的真理,認為人類世界沒有永久擴展的知識。每一個理論為他自己決定甚麼是事實,沒有中立、公正或獨立的論點在各種競爭的經驗主張之間做出決定。經驗理論是迷思,沒有客觀的真實,涉及人類的每件事都是主觀的。知識與權力是緊密相關聯,知識是無法免於權力的運作 - 對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批評與讚美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方向
-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關係-匯合或分離
-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狀況-無政府狀態或威斯特伐利亞?
- 後現代建構主義學者的知識論比較研究-物以類聚或奇怪陌生人?
- 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國際關係迷思製造者或破除者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規範理論〉林炫向、陳牧民
- 規範理論的復興
- 規範研究的層次與傳統
- 國際關係規範研究的三個層次
- 政治哲學層次
政治哲學家對國際關係規範問題的論證 - 理論與研究途徑的討論
國際關係學者借用政治哲學來理解與研究國際倫理與道德問題 - 實質議題
涉及規範的國際問題之研究,如正義戰爭等 - 社群主義
主張個人是通過政治社群所構成,社群具有獨立於個人之外的道德地位;社群的道德地位不能化約為個人的道德地位的集合 - 世界主義
認為個體的權利是先天存在的,且應該被平等對待。
政治社群與其邊界的道德地位必須視其是否有助於個人的權利的保障或自由的增長而定 - 政治哲學家的規範理論
- Michael Walzer
- Charles Beitz
- John Rawls
- Jurgn Harbermas
- 國際關係學界的規範研究
- 結語:作為實踐科學的規範研究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宋學文
- 前言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起源
- 基本主張
- 相對於現實主義陣營,自由主義陣營較嚮往以和平或非戰爭的方式處理國際衝突
- 國際間不斷增加的相互依賴將使得政治與經濟問題交錯,且不易在議題間區分所謂之高階政治與低階政治
- 國際間縱然有競爭與衝突,但通過互惠之原則,國與國間可跳脫因相對利得而產生的零和競爭,從而在絕對利得上提升合作之動機
- 戰爭不再是解決國際衝突之最好或最重要手段
- 透過制度之規範與機制可以降低、減少國家之欺騙及搭便車之投機心態從而促進國際合作
- 其他修正現實主義理論之學理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本質
新自由制度主義實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整合,旨在能為國際合作提供一個務實地考量國家之權力及利益,又可促進國家間合作之機制,而其實踐方式透過制度之設計與規範 -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發展
- 結論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理論》〈全球治理下國際關係的新思維:多元治理角色運作機制的分析〉曹俊漢
- 引言:從國際治理到全球治理
- 21世紀的時代是一個全球治理的時代,而國際關係實以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與跨國公司為重要角色的系絡
- 國家角色的重要性及其面臨挑戰
- 從國內政治因素看國家利益
- 從國際政治外交的考量看全球治理
- 次國家角色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 全球治理中國際組織角色的評量
- 設置議程以及規制形成的影響
- 發展非約束性規範
- 影響國家發展政策
- 區域性國際組織的功能
- 多邊金融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上的功能
- 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 發展與成長:非政府組織角色的參與性
- 規制的形成與影響
- 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機構的互動
- 私部門對全球治理的協同作用
- 跨國公司的興起與影響
- 規制形成的影響
- 結論
《國際關係理論》〈邁向21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超越與突破〉朱雲漢
- 導言
- 世紀之交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
- 蒼白面對歷史結構巨變
- 英國學派的啟示
Barry Buzan認為主流理論存在五種偏差與謬誤:當下主義、非歷史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傾向、國家中心主義 - 恢復理論視野的多樣性
- 重新連接世界史
- 不可迴避知識的主體性
- 必須整合規範性理論
- 結語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理論》〈外交政策理論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林碧炤
- 前言
- 外交政策的研究
- 外交政策的本質
- 外交政策的決策者
- 以個人作為單位的決策者
- 以職能作為類別的決策者
- 以功能為分類標準的決策者
- 外交決策菁英
- 知識社群
- 利益和遊說團體
- 媒體
- 個人及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
- 外交決策的結構及過程
- 認知體系
- 社會體系
- 行政體系
- 外交文化
- 結語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理論》〈古典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的對話〉曾國祥
- 前言
- 主要論證
形塑古典自由主義人性論的兩根支柱是殖民主義與懷疑主義 - 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的重要性在於,透過挑戰亞里斯多德主義的知識傳統與道德體系,懷疑主義不僅逐漸鬆動了經院哲學的影響,並轉而與斯多葛主義結合,提出自我保全的觀念,作為公共生活新的道德基準 - 格勞秀斯
格勞秀斯正是將前述人文懷疑主義的自保觀念、國家理性與近代自然法理論予以重新連接的創始者,而藉著將自保理解成建構一套普遍的自然權利的核心要素 - 霍布斯
霍布斯的歷史地位正是在於它成功地將政治科學、自然權利、自然法的語言與原先人文懷疑主義的自我保全、國家利益、權力爭奪等陳述扣連起來,從而開創了現代政治理論的歷史格局 - 洛克
面對理性與人性的不確定性,洛克以新教倫理的志業與使命觀念,作為政治生活的共同基礎 - 康德
- 永恆的困境
《國際關係理論》〈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包宗和
- 前言: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的關聯和對照
傳統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係是以國家為主單元互動的結果;結構現實主義則認為國際關係是單元層級加上結構層級所形成的結果 - 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
- 無政府狀態之國際環境、依靠自助來求取生存、安全困境、關注相對利得、追求安全極大化以及權力平衡
推崇二元與核武之和平 - 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
- 守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安全極大化、重視權力、對潛在敵國意圖懷疑、避免產生有力他方之權力差距(相對利得)、加入弱勢制衡強勢、權力平衡、永無止境的相互防備 - 攻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重視安全、對他國(含友國)意圖懷疑、建立有利己方之權力差距極大化(相對利得)、權力極大化、加入強勢一方、追求霸權、永無止境的相互競爭 - 新自由主義的挑戰
結構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均同意國際體系呈現為無政府狀態,但後者認為前者對此過度強調,而低估了相互依存、全球化及典則之重要性。 - 理論架構
無政府狀態、建立制度和典則、絕對利得、相互合作、整體利益極大化 - 囚徒困境賽局與兩大理論
- 結構
認為合作只有在能同時解決欺騙及相對利得問題才得以獲致 - 新自由
以TIT-FOR-TAT策略來維繫相互合作 - 實證層面的挑戰
-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
- 結論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理論》〈國家與戰爭:歷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的邂逅〉汪宏倫
- 「意外的邂逅」:為甚麼是歷史社會學?
- Hobson
國際關係版的歷史社會學:一種批判的取徑,這種取徑拒絕將現在當作置身歷史之外的自主實體,而是堅持將之鑲嵌在特定的社會-時間位置,從而對國際關係理論所產生的非歷史主義幻象提供了社會學的補救 - 新韋伯學派歷史社會學中的「國際因素」:戰爭與國家暴力
新韋伯學派的一大特徵,在於其對國家概念的強調並予以擴張解釋 - Theda Skocpol:「把國家帶回來」
認為必須從三方面來補足過去研究的不足 - 採取非志願性的結構分析
- 帶入國際與世界史的脈絡
- 把國家當作一個獨立的因素
- Charles Tilly:國家製造戰爭、戰爭製造國家
Tilly的主要貢獻在於,將組織化暴力放到國家問題意識的核心,一方面鬆動社會科學對既有分析單位的劃分,一方面也修正Weber的國家定義,認為合法與非合法的界線是模糊的、甚至不是國家的必要條件 - Michael Mann:社會權力的來源與IEMP模型
Mann的著作並非針對特定的社會或政治提出解釋,而是嘗試在人類政治組織形成的漫長歷史中,給予戰爭與軍事相當重要的地位 - 重新概念化「戰爭」與「國家」:現代性與組織化暴力
- 民族國家的角色與未來
- 關於戰爭與組織化暴力
- 結語:邁向「國際關係/全球社會的歷史社會學」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蔡政文
-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與種類
- 國際社會本質的認知
- 國際政治內涵的觀察
- 國際體系的行為者
- 高層政治-政治、安全、軍事、外交等衝突與和平
- 低層政治-經濟、文化、人權、環保等依存與合作
- 國際關係理論的種類
- 實證主義學派或理性主義學派
屬客觀存在論,認為國際社會、國家皆是客觀存在,可經由科學的價值中立去挖掘法則、規律,國家皆採理性的行為 - 新現實主義
- 各學派都重視的六個要點
- 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狀態
- 國家中心論
- 權力的重要
- 理性假設
- 權力平衡
- 忽略國際公法
- 新自由制度主義
- 主要內涵
- 國際社會唯有秩序狀態
- 非國家行為者也扮演重要角色
- 權力分為權力資源與能力,資源不一定會在不同議題上產生相同能力
- 理性假設,追求絕對利益而非相對利益
- 集體安全制度
- 著重國際法與國際道德
- 馬克思主義
- 三項基本概念
- 唯物史觀
- 階級鬥爭論
- 資本主義自我毀滅論
- 後實證學派
主張要從主觀去建構國際社會 - 規範理論
研究國際關係的道德面向以及有關學門中對廣泛問題的意涵及解釋,他所重視的基本觀點,是各種國際層面的倫理性質。 - 批判理論
研究秩序如何形成 - 後現代主義
認為無法從客觀實體去找真理 - 女性主義的理論
- 歷史社會學
討討在一段時間內,社會如何去發展他們的社會制度,其核心為時間與社會變遷 - 中介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介於實證與後實證之間,試圖連接兩者 - 評估
- 當前我國國際關係的研究方向
- 台灣面對的內外環境
- 全球趨勢的主要特徵
- 區域情勢的主要特徵
- 台灣國內環境情勢的主要特徵
- 高層政治弱化
- 低層政治強化
- 台灣在全球體系的定位
- 定位
- 台灣對外政策的選擇
- 研究方向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理論》〈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吳玉山
-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 Organski
權力平衡不利於國際關係的穩定,權力不均衡的層級體系才有助於和平的維繫 - 權力轉移與其他層級理論
- 霸權穩定論
認為國際秩序的穩定繫於霸權國家的存在,因為霸權國可以提供維繫體系運作不可或缺的公共財 - 權力轉移理論與其他現實主義流派的比較
- 權力平衡理論-均勢現實主義
- 國際體系扁平
- 假定國家擴張權力的意圖
- 權力均衡為和平、權力不對等則戰爭
- 權力轉移理論-霸權現實主義
- 國際體系層級化
- 假定權力均衡時,後起國修正主義的意圖
- 權力均衡為戰爭、權力不對等則和平
-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權力轉移
- 結論:關鍵點在制度彈性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總論》〈理解國際關係〉張亞中、唐欣偉
- 國際關係的研究領域
- 國際關係的行為者
- 國家行為者
- 綜合國力區分
- 霸權國家
- 強權國家
- 中型/小型國家
- 微小型國家
- 依國家的經濟發展區分
- 已開發
- 開發中
- 低開發
- 非國家行為者
- 政府間組織
- 非政府組織
- 跨國公司
- 中華文明的朝貢體系
- 國際體系的演進
- 從隊群到國家
- 從城邦到帝國
- 主權國家的確立時期
- 兩次世界大戰
- 冷戰
- 冷戰後的新國際關係
- 體系與權力的運作
- 單極
- 兩極
- 三極
- 多極
- 國際關係分析層次
- 個人
- 國內
- 國際
- 全球
- 中華文化可以對西方思維的貢獻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周志杰
- 國際組織的概述
- 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內涵
- 定義
由兩個以上國家藉由通過符合國際法的多邊協議所組成的帶有常設機制,並以成員國間合作來謀求共同利益為宗旨之組織或聯盟 - 特性
國際法的主體,具有部分國際法人格 - 類型(功能與區域)
- 主權國家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目的
- 尋求安全合作
- 尋求利益合作
- 尋求永久和平
-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內涵
- 定義
是由非官方之個人或團體,為共同關切、宣揚、推動或實踐特定信念或課題,所組成的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跨國性組織 - 特點
非國際法人、獨立性、非營利性、自願性 - 類型
操作型、倡議型 - 功能
- 政府間國際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區別
- 聯合國的起源、職能與改革
- 聯合國的起源
- 聯合國的職能
- 安全理事會
- 聯合國大會
- 秘書處
- 經濟暨社會理事會
- 國際法院
- 託管理事會
- 聯合國的改革與挑戰
- 國際公法的概述
- 國際公法的定義與特性
- 定義
規範主權國家政府與政府間關係,以及主權國家與其他跨國行為者間關係的法律 - 特性
- 國際公法的法源與功能
- 法源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家的承認、國內法適用的多邊化、重要學說與判例 - 功能
如何在權力競逐的結果與規範的適當性兩種邏輯間取得連結,以及如何在多邊合法性與國家權威兩者之間達成平衡,將是國際公法能否持續強化其功能的關鍵 - 海峽兩岸的國際組織共同參與
- WTO
- OIE
- APEC
- ICAO
- WHO
- ICCAT
- 國際組織、國際公法與主權國家的互動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的理論對話
- 新現實主義
國際組織的運作與國際公法的制定,事實上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 - 新自由制度主義
主張互賴得以改變權力關係的性質,而權力關係的改變意味著國家自身作為和國與國互動行為的變化 - 建構主義
認為國際規範與國際組織深深影響主權國家的行為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的互賴和匯合趨勢
- 國際制度規範性與主權國家主體性的變化
-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發展的挑戰與展望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陳蔚芳
- 名詞的界定
- 區域
區域作為一個國際政治中的分析對象,指涉的是以地緣位置為基礎,在政治、經濟、安全甚至文化上具有認同感或相互歸屬的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國際次體系,這種國際次體系是一種介於民族國家和國際體系之間的中間層次或是過度層次 -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
- 區域化
一個區域內社會性整合之成長與社會經濟間互動之過程 - 區域主義
以區域內的國家共識為基礎,並強調以國家為主體,並由國家所主導的整合過程,不論其目標在於建立自由貿易抑或建立何種區域機制,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意涵 - 整合、統合、共同體
- 區域整合的研究
- 從經濟的角度看區域整合
- 從政治的角度看區域整合
- 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
- 政府間主義/自由政府間主義
相較於功能主義,強調國家的角色 - 新制度主義
- 區域主義的發展:新區域主義
- 外向型與開放型區域主義
- 南/北區域主義
- 複合型區域主義
- 歐洲的經驗及其發展
- 歐洲統合的歷史脈絡
- 解釋歐洲統合的兩大理論途徑
- 歐盟當前的主要問題
- 歐債危機凸顯制度缺口
- 極右民粹主義的挑戰
- 北美的經驗及其發展
- 歷史與特色
- NAFAT2.0?美加墨協議(USMCA)的發展
- 歐盟與北美市場整合的比較
- 亞洲區域主義的發展
- 亞太經濟合作APEC
-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
- 大國權力競逐下的東亞區域整合
- 結語
《國際關係總論》〈南北差距及全球不平等問題〉賴昀辰
- 全球不平等概述
- 南北問題的形成
- 工業革命前的世界:不存在南北問題
- 不平等結構雛形的出現:重商主義開啟南北垂直分工
- 殖民掠奪的深化: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作用
- 當代全球不平等的極化
- 布列敦森林協議:國際經貿制裁的偏差性
-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與國際經濟新秩序:南方國家的奮鬥
- 石油危機與債務危機:不平等結構再度加劇
- 冷戰後國際經貿制度的重組:華盛頓共識後的貧富極化
- 理論對全球不平等問題的詮釋與辯論
- 經濟自由主義者的觀點:自由市場是成功的關鍵
- 貿易或其他形式的經濟自由可以促成全球繁榮
- 自由貿易有助於國家發展比較優勢下的專業商品
- 自由市場的競爭可以為經濟帶來效率與增強競爭力
- 提供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 現實主義的觀點:國家利益主導南北問題
- 國家能力的觀點:政府素質決定成敗
- 建構主義的觀點:發展受限於全球經濟結構
- 制度與決策的觀點:國家經貿制度的錯誤政策
- 人道主義的觀點:援助的成效
- 全球不平等問題的未來挑戰
- 現實主義與結構主義的雙重困局
- 產業的改良與調整困難
- 不平等引發的人類安全問題
- 結語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總論》〈理解全球化〉蔡育岱
- 全球化論述的爭辯
- 全球化的意涵
全球化是因為物質、人口、符號、圖像及資訊等元素的交換,所帶來跨時空轉移的國際性整合過程 - 超全球主義論者: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認為經濟全球化正建構全新的公民社會結構,而這些新的社會結構正逐漸取代傳統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將步入歷史,由於技術進步與溝通交流創造了更多的大眾文化,成為全球社會的主要經濟與政治單位 - 懷疑論者:全球化具有迷思,並非是新現象
認為政府是國際化的基本架構與全球化的推手,經濟全球化不是自然產生,而是來自美國等貿易強國間的意願 - 轉型論者:各行為者的權力重組與轉型
認為全球化影響的範圍要大得多,而全球化的結果是非常不確定,難以斷言其影響與結果 - 當代全球化的形成
- 西方化現象
全球化成因離不開經濟資本主義與知識理性主義 - 全球流動力的增加
- 技術創新與科學的領導
- 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
- 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衝擊
- 國家主權的改變
- 文化力量的衝擊
- 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 全球治理之意涵-全球事務的管理方式
全球治理包括透過控制、追求目標,已產生跨國影響的各層次人類活動,包含從家庭到國際組織的系統,甚至包括更加相互依賴、更加急遽的全球網路系統 - 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
- 針對全球治理的批評
- 全球治理的缺口
管轄缺口、誘因缺口、參與缺口 - 全球化與全球經濟
- 全球經濟的連棟與互賴問題
- 單一全球經濟出現?
- 全球化與人口流動
- 反思與展望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總論》〈全球環境政治〉譚偉恩
- 前言
- GEP的研究發展歷程
- 第一階段1940s中到1960s末
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取得和使用、國際法學者的投入 - 第二階段1970s初到1970s末
海洋環境治理、國際組織的角色、科技對環境的利弊 - 第三階段1980s初到1980s末
永續發展、環境治理、環境建制 - 第四階段1990s初到現在
全球暖化、NSAs的作用、跨領域的各種嘗試 - GEP的研究文獻分類
- 國家、國際合作、全球治理
此類文獻的重點在於生態環境與國家安全的關聯性,以及用甚麼方式來幫助主權國家減緩、調適、解決各種跨國環境問題帶來的負面衝擊 - 非國家行為者與非物質性因素的結合
關注國家行為者是如何影響國際環境議題的談判、如何對特定國家的環境政策或是國際性的環境制度發揮影響力,以及主權國家和跨國企業要怎麼回應來自公民社會的環保訴求 - 集體行動的政治經濟學
貿易自由化、跨國公司對環境的影響 - 代表性的個案暨台灣現況
- 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之管制
- 今天紫爆了嗎?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 擁核或反核:不是"選擇"的選擇
- 極端氣候下的糧食安全
- 結論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關係的規範論述〉林炫向
- 現實主義的規範論述
當代的現實主義者多半不是否定道德,而只是強調人性與國際環境對於道德的可能性所施加的限制。它們正視這些限制,並抱持審慎的態度,當這種態度與道德判斷上的謙虛結合起來,可以避免意識形態的狂熱,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誇大人性與外在環境的險惡,以至於容易滑向道德的犬儒主義甚至否定道德 - 自由主義的規範論述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於個人自由、個人自主性,平等與正義等價值有很堅定的信仰,其規範色彩至為鮮明。但是這些價值的適用範圍往多半是侷限在國內脈絡;在國際脈絡中,其影響力往往是藉由所謂的世界大同主義的形式而發揮作用。 - 英國學派的規範論述
英國學派的中道精神就是一方面不認為國際政治與道德無涉,另一方面也反對道德完美主義。因此整體而言,英國學派的倫理立場是試圖在權力與道義、秩序與正義、政治審慎與道德義務之間求取平衡。
這種立場可以稱之為非完美主義的道德觀或形勢倫理 - 批判理論的規範論述
下面兩者理論深受馬克思影響,顯現在對解放的重視以及認為現存的世界秩序需要結構性的轉變 - Gramsci-政治經濟學-Robert Cox
關注新的世界秩序如何獲得規範內涵,對於提出兩個先決條件
1.不同文明間應該相互承認、避免把自己的文明視為唯一且具有普遍性的
2.超越文明間的相互承認,進而發展出一種超主體間性 - Habermas-哲學與理論-Andrew Linklater
指出完整的國際關係探究必須包含社會學的、規範的與實踐的三個層次的分析 - 其他"反思主義"的規範論述
- 女性主義與後現代的規範論述
- 女性主義
重視關懷的角色,提出關懷的倫理,承認道德必然是從此處與當下出發 - 後現代
試圖超越一切的邊界,如國家、種族等,因而具有所謂的逾越的倫理之稱 - 建構主義的規範論述
重於研究規範,但所關心的是規範使否有作用、如何作用,而不是規範如何獲得證成,因此嚴格來說是一種關於規範的理論 - 中國大陸學界的規範論述
- 結語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後實證主義學派〉黃競涓、陳柏宇
- 後實證學派之興起
- 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的辯論
- 認識論的歧異
認識論定義了甚麼是有用的知識 - 實證主義-解釋性理論
認為研究者獨立於可觀察的事物之外,能就可視的經驗資料,做出客觀的分析,是科學哲學上所說的心與世界之間的二元論 - 後實證主義-詮釋性理論(反思性)
認為"世界"乃是內生於知識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每一個理論背後有其設定議程及目的,因此就知識生產者與知識之間屬於一元論
反思理論反省思考理論或所謂事實產生的過程,一方面注意每一個理論背後之政治目的及其所設定的議程 - 主流論述核心概念的建構與解構
- 維持現狀與解放式理論
後實證主義所發展出來的理論能挑戰現狀,真正將問題的核心暴露出來並思考做結構上之變革,稱作解放式理論(emancipatory theory) - 女性主義
- 研究者與理論的性別盲點
- 個人的即國際政治的
- 研究與教學議程
- 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特別關注形成現今世界秩序社會裡的運作結果,試圖提供一套歷史與結構的解釋,說明形成現實世界秩序背後之權力宰制與服從關係,從而解釋全球階層化與不平等的現象 - 權力與宰制
批判理論提出"批判性國家安全"的議程,不僅要細問安全的定義,更指出主權國家常常是全人類不安全之主要製造者 - 論述倫理
論述倫理乃主張任何原則的有效性,必須經由人類的對話來達成協議,在此協議形成之前,沒有任何人或道德立場可以事先被排除於對話範圍之外,真正的理性對話存在於道德行為者不預設任何立場,也願意挑戰所有規範內外有別的社會與政治疆界 - 後現代/後結構主義
-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傅科指出知識與權力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序關係,他駁斥可以自外於權力運作之說法,認為權力造就知識,所有權力都需要知識作嫁,而所有知識依賴並強化現存的權力關係 - 文本分析與解構
- 解構
針對那些看似天生自且穩定的概念與語言,暴露其只是人為的建構,且該人為建構常利用語言中二元對立概念之便,藉貶抑其中之一,來提升另一概念 - 雙重閱讀
藉首先閱讀某一文本的表面意涵,重複說明此表面看似明確且穩定的意義,隨後卻針對同一文本再做第二層閱讀,開始讀出與第一層閱讀表象有明顯矛盾之意涵,以凸顯出任何文本都不只一種讀法 - 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國際關係理論之西方性與殖民性
- 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之地方學派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國際關係總論》〈外交與決策分析〉黃奎博
- 外交概論
- 外交制度的緣起
- 外交的目的
追求與維護國家最大的利益 - 外交活動的基本規範
- 外交影響力的運用
- 外交政策
- 孤立
不介入國際或區域事務、在經濟與社為方面試圖自給自足,以及採取鎖國政策等等 - 中立
一種不介入複雜或難解的區域或國際事務,但仍想保持與外界交往的外交政策,他可以僅是政治上的宣示,或是指一種國際法律地位,亦即透過中立條約的簽訂,而獲得他國對於該國中立地位的保證 - 不結盟
指一個國家或政府不在外交、軍事相關的政策上支持任何一個國家或集團 - 聯盟
指國家之間一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結合,主要目的在達成政治目的、促進經濟利益、加強防衛力量、嚇阻外來威脅 - 公眾外交
一國政府、個人以及團體間接或直接影響另一國公眾態度與意見,進而對另一國政府的政策產生影響 - 外交決策分析
- 理性模式
- 行為者:理性、團結而單一的國家或政府
- 問題:政府涉外行動是對於外在戰略環境的反射
- 固定的選擇:政府決策者的行動被視為穩定、可預測的國家行為,政府官員所考慮採取的相關行動的總和便是可能的方案
- 理性的抉擇:決策的過程應是分別考慮"目標、方案、影響、決定"
- 組織程序模式-政府涉外行動是組織的產出
- 行為者
由高層領導者所指揮的一個鬆散的組織聯合體 - 分解的問題與分別的權力來源
一個龐大的政府組織內,每個相關單位根據自身能力與任務分配,就外交事務問題的若干範圍加以處理 - 狹隘的偏好與觀感
政府組織多半有較狹隘、較本位思考的政策偏好或觀感,尤其在這些組織的人事不能互通,以及在這些組織所得的資訊不那麼全面時。 - 行動即為組織的產出
- 政府政治模式-政府涉外行動是政治的結果
- 進一步了解外交決策分析
- 認知心理模式
當決策者試圖去了解其所處的外在環境時,認知系統將會變成一面濾鏡,幫助決策者判斷到底此一外在環境對其的意義與影響何在 - 集體決策模式
- 決策體制
基於團體共識與典章制度而存在的一套實質行為規範,這套規範會限制國家對外政策選擇的範圍大小 - 最終決策單元
- 團體迷思
- 危機決策與處理
- 近期發展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衝突、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李大中
- 國際衝突概論
- 類型
- 研究分析層次
- 個人的人性特質
- 國家體制的特性
-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
- 國際衝突的發生與防範
- 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
- 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
指國際關係某特定領域當中,行為者的期待匯聚而成的一系列明顯或隱含的原則、規範、規則與決策程序 - 國家的制度化安全合作
- 排外性的安全建制:NATO
- 包含性的安全建制:UN等集體安全體制
- 軍備裁減與武器管制
- 傳統安全:軍備競賽與大規模毀滅武器發展
- 冷戰與美蘇核武競賽
-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發展
-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具有的廣大殺傷力,以及其所具備的毀滅能力與其所要解決的衝突規模極不相當,可讓小國獲取足以對抗大國或為數眾多敵國的籌碼
- 傳統安全:武器管制與相關國際建制
- 武器管制的概念與途徑
- 美俄(前蘇聯)戰略限武談判
- 多邊架構:傳統武器、軍力部屬與其他
- 「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與《瓦聖納協定》(WA)
- 「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
主要目的在管制對於蘇聯與東歐共產陣營輸出軍事裝備與技術 - 《瓦聖納協定》
旨在管制傳統武器、軍民兩用技術與物品之出口與移轉至敏感地區,以免讓情勢惡化 - 《特定傳統武器公約》(CCW)
針對特定傳統武器使用上的規範或禁止 - 《渥太華公約》(The Ottawa Convention)
反地雷 - 聯合國傳統武器登記制度(United Nations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UNROCA)
以年度為單位,要求所有會員國提供七大類武器裝備的進出口資訊 - 武器管制與大規模毀滅武器防擴散之前景
- 安全的障礙
- 查證技術的障礙
- 國內的障礙
- 非傳統安全與國際衝突
-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分野
- 傳統安全
是一種國家至上、政治與軍事安全為主、以武力或戰爭方式解決國家間矛盾和衝突的安全觀念 - 非傳統安全
強調的是國家實體以外更為廣泛的安全,由非政治和非軍事威脅與因素引起,並且影響各國安全跨國問題 - 國際衝突中的非傳統安全議題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國際關係總論》〈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方天賜
- 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 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涵義
- 民族-政治面向
意識到彼此之間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及血緣的關聯性,而覺得隸屬於同一個群體 - 種族-生物面向
指具有相同血緣的一群人 - 族群-文化面向
指相同的種族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 - 民族主義的主要類型
- 政治性民族主義
其基本主張在於強調領土、政治體制與公民政治活動等因素所形成的政治認同 - 經濟性民族主義
承襲重商主義的觀點,強調發展民族國家的經濟力量 - 宗教性民族主義
以宗教認同或宗教運動為基礎的民族認同 - 文化性民族主義
強調共享文化因素所構成的民族認同,並藉此彰顯民族的特殊性或過往光榮歷史 - 生物性民族主義
以族群來定義民族、故強調血緣、宗譜、繼承共有文化及價值等的族群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的發展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解釋
- 葛爾納認為先有了民族主義才產生民族,唯有工業化後的社會才能產生民族主義
- Anderson同意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及工業國家之間的關聯性,但更強調心理訴求的意義
- Smith認為民族是原生性的,主張民族是從族裔轉變而來
- 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
- 19世紀時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 冷戰時期
- 後冷戰時期
- 國際政治的民族主義因素
- 民族自決與民族統一的衝突
- 民族主義與外交政策
- 當前的民族主義發展及未來走向
- 恐怖主義的基本內涵
- 恐怖主義的發展及概念
- 恐怖主義通常是指特定的團體或組織以計劃性的暴力活動,或威脅使用暴力的方式,加諸於無辜的群體或個人,希望引起恐懼,以達到其政治、社會或宗教性的訴求
- 常見的恐怖主義類型
-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及國際因應作為
-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
- 國際因應恐怖活動的作為
- 國際法的約束
- 武力
- 對話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傳播的趨勢與挑戰〉賴祥蔚
- 國際傳播的發端
國際傳播定義:跨越國境的傳播行為 - 國際傳播的研究
國際傳播的三個時期 - 國際化
對應冷戰時期,民族國家為行動主體,國際傳播的技術以中短波廣播為主、衛星電視為輔,公民的身份認同為民族國家之公民,此階段的主要理論特色為文化帝國主義 - 全球化
處於後冷戰時期,在各國解禁的風潮之下,全球企業與全球媒體興起,扮演了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區域性遭到減弱,公民的身份認同陷入全球與在地的拉扯,此階段的理論特色是文化全球化 - 跨國化
處於多極化的國際關係格局,網際網路的高速時代來臨,促成網路社會與新興媒體的發展,使得國際傳播的行動主義從國家擴散到了社會乃至於個人,公民的身份認同具有創設性與流動性,此階段的主要理論特色為文化混同 - 國際傳播的理論
- 國際傳播的未來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秩序的未來〉張登及
- 國際秩序的定義與因素
- 國際秩序的定義
該文界定國際秩序的特徵為"不發生大國戰爭的狀態",只要不上升至大國戰爭,國與國的衝突仍在可控範圍,某種特定秩序就依然存在,同時也能區分"無政府下的有序"以及"無序的無政府" - 國際秩序的結構性因素:權力、理念、制度
- 權力分布可再區分為均勢狀態和層級狀態。國家間權力分布會受到各國經濟生產、軍事能力、科學技術與地緣政治等四大條件變化的影響
- 理念表現為人與國家對待和平、平等、正義、財富等這些重要價值的偏好與態度。一組高度系統化闡釋世界觀與這些重要價值彼此間關係,以及他們如何落實的理念系統,可稱為意識形態
- 在物質性因素限制或促進的條件下,被規則化甚至成文化地實踐的理念,即構成制度
國家可能創建制度或接受制度,再回頭來正當化其基礎理念,造成制度霸權 - 近代國際秩序的歷史發展
- 從西伐利亞體系到歐洲協商
- 二次大戰與國際秩序
- 東亞的天下秩序類型與朝貢體系的興衰
- 東亞的朝貢體系
指的是公元前後至19世紀中後期,東亞國家不同程度依循"天下"觀念進行政治與貿易互動,形成的大小國家單元與制度的整體。
這個國際體系的物質性因素特徵,是"中國"單元經常在權力分布中相對強大,在本區域形成"層級"結構 - 兩極體系與美國和平
- 文明衝突與國際秩序:21世紀國際政治的新趨勢
- 自我與他者的認同政治學
- 文明核心國家、斷層線與文明戰爭
- 重新回到無政府狀態?
- 從「霸權之後」到「信用之後」
- 自由國際秩序的前景
- 自由國際秩序
他的物質性條件是一個西方霸權國(單極)或一組西方大國(均勢)的權力分布,加上三個理念性原則:
1.來自歐陸的西伐利亞主權國家制度2.肇因於英國海上霸權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3.兩次大戰以來美國致力推廣的個人主義民主價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