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梅花餐:近代台灣筵席改革運動的興衰及其所涉及的「社交危機」-陳元朋〉

  1. 前言
    本文所要論述的「梅花餐」,又可稱作「梅花筵」或「梅花宴」, 這是一種出現於世紀 70 年代的筵席節約形式
    本文擬從三部分進行論述:首則論梅花餐的形成與推廣小史,次 則探究梅花餐何以不為人所喜的原由,最後再終之以思想、認知上的 探討;而描摹筵席改革所富涵的諸多社會政治意涵,則是本文的主要 旨趣。
  2. 梅花餐小史
    作為政令的一環,「梅花餐」的發想,最初是由中華民國「行政 院改善社會風氣專案小組」所提出的,研擬設計一種 「五菜一湯」或「六菜一湯」的「梅花餐」,以作為節約飲食的標準, 而其目的則在減少浪費,改善社會風氣
    1. 總體而言,80 年代初期,與「梅花餐」相涉的紀錄,毋寧是予人 熱烈之感。然而,就在這樣的氛圍裡,卻有少數被報導的事例,透露 完全相反的意向。
      例如,在 1982 年的 7 月 21 日,內政部曾邀約了七 十多位餐廳業者商討「梅花餐」政策的落實辦法,但這次會議實際只 有二十多人與會,且大多數業者都聲稱該運動對營利的負面影響極大
    2. 有關梅花餐運動推行失敗的報導,一直要到 1984 年才確鑿出現。這一年的 11 月 4 日,臺北市議員鄭貴夏在他的議會書 面質詢中指出,「梅花餐」這個名詞,已從「各大餐館、飯店中消失 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桌好幾萬元的酒席」。他並以此為例,批評 政府在推展政令運動時,總是虎頭蛇尾,無法讓新觀念、新做法深入 人心,以致「梅花餐」和「公筷母匙」、「中華新吃」、「禮貌運動」、 「排隊運動」一樣,即使推動了幾年,卻因為「習性」未改而終告失敗
  3. 悖離傳統筵席規格的梅花餐即其所衍生的社交危機
    名之為「梅花」的筵席改革運動,大抵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之 後,官方就鮮少再投注心力。而當時序進入 90 年代,「梅花餐」這種 餐飲形式雖然依舊存在,但卻已經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特 別是那些需要對「簡樸」加以表態的情境
    1. 問題:
      問題在於:在菜量增加的前 提下,人們為何還會覺得五菜一湯沒面子?還有,為什麼「沒面子」 的解決辦法,會是「雙梅」、「三梅」這樣的變相?本文以為,這正 是前節所言「梅花餐」與既有飲食習慣不符的實質內在。因為,所有 的負面觀感與別闢蹊徑,都來自於那「五菜一湯」所欲改革的傳統筵 席。換言之,是「不像」(筵席)導致了沒面子;而在這樣的脈絡裡, 那些鑽漏洞的變相」,無疑是一種面向傳統的修正。
    2. 自清代以迄戰後初期的臺灣筵席,或許還是整個 華人筵席文化的縮影。那些以「大碗」、「中碗」、「小碗」、「豎 碟」、「點心」作為菜式計量單位的做法,除了在清代前期的《隨園 食單》中有所提及外,其在晚清也不乏類例,而且更為詳盡
      這也就是說,碗之大小,碟之數量,其實涉及的是筵席中的菜式組合, 這不僅是一種規矩,還是近世華人筵席的一種結構
    3. 在傳統華人筵席裡,那些以容器型式與大小裝盛並加以區分的饌 餚,其實還各自有其作用,除了食用以外, 這些結構與功能,其實還營造了一種社交的程序,以及人們對於「何謂筵席?」的共識。
      然而,「梅花餐」的形式, 卻無疑會顛覆所有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筵席規格
    4. 由於要象形梅花,所以全部的饌餚就有必要同 時上桌。換言之,原本筵席中那「一道道」順序而上的菜色,現在卻 變成了同時上桌。要知道,傳統筵席的上菜程序,本來就具有延展賓 客對酌時間的功能,而社交互動也因之得以加溫。現在,諸菜並陳, 但酒酣耳熱所帶來的人際交流卻反倒被壓縮了,因為一起上桌的菜會 涼,大夥還是趕緊吃飯為尚。這實際就是個吃飯的場合。 
  4. 寓禁的認知潛流與時代變遷下的道德焦慮
    1. 本文以為,1949 年以來,包含「梅花餐」在內的幾次具有宴會、 筵席改良意圖的運動,或許並不單純只是張繼高所說「上老階層」與 新生代之間的「代溝」而已。在關乎社會風氣改革的運動被熱烈開展 的時代裡,推動者們腦海裡的認知邏輯可能是深受傳統影響的。
    2. 這就 是 Jack Goody 所說的「潛流」:一種以否定、約束和禁欲主義為核心 的飲食判準。這位人類學家同時還提醒我們,這種體質的「潛流」,通常在社會急遽變遷的時期會被強力的表達,並被體現在對奢侈的抨 擊之中
      事實上,如果更進一步求考 80 年代初期部分「梅花餐」 襄贊者的言論內容,我們還可以發現,「潛流」不獨是傳統的延展, 它同時還反映了部分人士對於新時代的危機意識,就這個層面看來,由「梅花餐」所號召 的筵席尚儉改革,其實也可說是華人傳統飲食教誨在當代作用的產物
  5. 結論 
    20 世紀 80 年代,以「梅花」為名的筵席改革運動,最終是以失 敗做收的,各種因素何以會共構且造成失敗?卻仍 然有深掘探索的空間。本文因之以為,此中概有文化性的因素左右其 間。
    本文見到的文化性因素有二:其一是認知上的 潛流,其二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其中,前者是道德性的,它訴求的是 節儉,「上既行」而「下必效」是其執行面的邏輯理路,而「五菜一 湯」的「梅花餐」則是其當代產物。至於後者,則牽涉到傳統筵席的 鋪張格局,以及長久以來在這個格局下所醞釀的人際互動模式,還有 由這個模式所衍生的價值判準,凡此種種既是商家販賣的商品,也是 群眾意欲消費的對象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70年代推行梅花餐失敗的文化性因素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自己覺得很好懂,把推行政策者背後的觀念理了一遍,也把受改革對象者的文化架構梳理一遍,然後整合作為梅花餐的歷史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