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發明的傳統」與民族主義
霍布斯邦所說的"傳統的發明"一般均發生於社會的轉型時代,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胡適、顧頡剛等人的反傳統,實為"傳統的再發明",為的就是再造傳統以符合時代的需求,而民族主義乃是其中一種主要驅動力。
"傳統的再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凝聚對民族共同體的鞏固與合理化 - 白話文學導致傳統文化崩潰
錢基博認為白話文學造成傳統崩潰、文化破產,而造成此厄運的罪魁禍首便是康、梁等疑古派,但實際上,希望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呼聲,在清末民初是很普遍的 - 作為啟蒙工具的白話文
在胡適等人眼中,白話文的推行、白話文學的創作,以及白話文學史的建構,其實正是"傳統的再發明"建構與嶄新的中華民族的誕生。因此,古代白話文學的歷史成了導向現代文學史敘事的一部分。白話文學從邊緣走進中心的意義,在於將傳統以來屬於一小搓人的文人集團所享有的知識權力下放到普羅大眾。知識份子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進行他們的啟蒙運動。 - 白話文學史的再造文明
胡適與顧頡剛以疑古的方法和精神,建構白話文學史,發掘民間的文學資源,其實既是一種文化更新或文化再造,亦是文化再現。其目的均在顛覆古典,為的是走向民間,走向一個被他們發明了的新"傳統"
新文學革命提出的白話文書寫,其根本就是為了啟蒙,掙脫文言文及其"封建意識"型態的羈絆。從白話文學史建構過程中可見,胡適和顧頡剛所念茲在茲的既是啟蒙民眾,亦是希望挽救當時的民族危機。 - 總結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中的民族主義建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這篇文拉出文言對立於白化的架構,並放置在五四運動中的民族主義當中,進而挖掘其中白話方所意圖建構的新傳統,來取代文言的中心地位。但我覺得這個那個白話文學史的介紹可以多一點,然後帶點他跟文言文學史不同的地方,這樣會更清楚何謂一個新傳統,其與舊傳統不同在哪?
這篇文拉出文言對立於白化的架構,並放置在五四運動中的民族主義當中,進而挖掘其中白話方所意圖建構的新傳統,來取代文言的中心地位。但我覺得這個那個白話文學史的介紹可以多一點,然後帶點他跟文言文學史不同的地方,這樣會更清楚何謂一個新傳統,其與舊傳統不同在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