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文獻回顧
- 代際所得相關
Solon提出世代所得流動的理論中,其簡化的式子將所得流動的決定因素歸納為兩大項,分別是父母對下一代的人力資本投資,以及文化與先天遺傳上的命定因素,而跨世代之間所得流動的相關彈性即由此二因素所決定 - 公式
β=(γ+λ)/(1+γ*λ) - γ:0-1之間,表示父母對子女人力資本的投資反應到所得增加的彈性,通常父母所得越高,對子女人力資本的投資就越多
- λ:0-1之間,表示遺傳因子,所得越高的父母,也常被認為有較好的基因或文化遺傳等
- 如果β越大,即跨代所得的彈性越大,表示親代對子女所得的影響力越大,同時代表不同所得之間流動的速度越慢。
- 代際所得流動途徑-教育
- 根據Altonji and Mandfield(2014)的研究,學校品質位於前10%比最差的10%增加了0.047的高中畢業機率,大專參與率則增加了0.11。
說明了居住環境、就讀學校對學業成就、學歷高低的相關,家戶所得則是透過居住環境間接決定了子女教育成就 - 魯惠中(2007)使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除了檢驗出生排序對教育成就的影響之外,也進一步觀察性別差異。平均而言子女數越多,平均教育年數越低;而給定同樣的生育數量,越晚出生的子女教育年數越高。
其研究結果中性別差異存在,但排序越後面的子女之間,性別差異就越小 - 資料來源與處理
該研究的資料使用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個人身分經過亂碼處理,主要資料欄位包括個人所得、資產及學籍資料 - 教育機會不均
- 教育機會不均
- Raftery and Hout-不均等最大維持論
觀察愛爾蘭的教育擴張政策,提出該理論,認為若要消除某教育階層內之教育機會不均,需讓家庭背景擁有優勢的學生進入該教育階層的機會達到飽和的狀態,才能使家庭社經背景的影響力降低 - Lucas-有效不均等維持論
對前者提出修正,認為同一個教育階層內,即使就學的機會達到均等,菁英家庭與弱勢家庭的差距不會消失,而會在同一個教育階層中產生另一種階級排序 - 大專參與程度
- 公、私立與各學制
- 頂尖大學
在現行教育制度下,畢業後預期薪資較高的大學,大多數學生來自所得、資產較高的家庭,而且愈是頂尖的大學,學生的家戶所得、資產排名也愈頂尖 - 科系選擇
作者推測,台灣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除了自身的興趣,也會考量該科系畢業後的出路和薪水,因此競相就讀醫學、電機等未來錢景看好的科系。加上台灣家長對這兩個科系的強烈偏好,使得該學門競爭激烈,高所得的家庭也更能提供教育資源支持孩子進入該科系。 - 影響就讀大專院校的因素-迴歸分析
略 - 教育資源分配
該圖顯示當前的教育補貼政策多補貼到公立學校那些家境較好的學生,而不是私立學校那較窮困的學生,應當進行檢討,防止現行制度僵化社會階級。 - 結論
作者認為現行公立大學低學費搭配大量補貼的政策是一種逆向重分配,沒有消弭反而助長了高等教育機會分配的不公平
但由於資料限制,無法取得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在此文的分析上,可能使得所得的效果被膨脹,使得無法分辨該兩變數是否影響子女教育程度,也因此無法證成低所得子女的教育補貼政策會更好,但至少指出的現行的政策有其逆向重分配的現象。
討論親代所得與資產如何影響子代教育取得之機會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總覺得中等規格,不過對資料不熟,沒有什麼想法,但還是覺得應該有更有趣的切入視角
總覺得中等規格,不過對資料不熟,沒有什麼想法,但還是覺得應該有更有趣的切入視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