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政黨政治之憲政背景
- 獨立前的韓國
直到被日本強行合併前,朝鮮民族尚經歷了統一新羅、高麗、以及朝鮮王朝等不同時期的統治。然而,日本的殖民統治,無疑是 朝鮮民族從舊有封建社會,邁向現代民主國家發展之最後關鍵,也是朝鮮民族至 今共有的沉痛記憶 - 獨立初期的韓國與李承晚政權
朝鮮半島自獨立解放以來,歷經了美國軍政廳的託管統治,和李承晚的家長 式威權領導,政治始終未能順利朝向西方民主體制發展。為防止朝鮮半島的赤 化,美國利用李承晚的反共意識,順利將共產勢力排拒在 38 度線以北,李承晚 則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承認其統治正當性的回報。威權統治在紊亂的時代格局中 被保留下來,加以韓戰的暴發,使得戰後的韓國社會在邁向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中,備感艱辛。 - 1952 年的「拔萃修憲案」
李承晚執政初期因與國會關係不睦,處處受到國會的牽制,國會於是在 1950 年 2 月,提出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的修憲提案,本案因未獲國會三分之二以上成 員的支持而遭否決。
政府方面則因意識到漸失國會之支持,而於隔年 11 月提出 國會改為兩院制,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選之修憲案,以期李承晚能順利連任下 任總統,本案後因國會多數議員反對而未獲通過。隔年國會和政府再次提出兩種 不同版本的修憲提案,後經雙方折衝、修正後,各取兩修憲版本中之精華,通過 了所謂的「拔萃修憲案」,決定國會改兩院制,總統與副總統由人民直選,但該 修憲案卻因未依正當程序公告,合憲性因此普受質疑 - 1954 年的「四捨五入修憲案」
李 承晚於 1952 年經人民直選順利獲得連任後,又再次面臨連任問題。當時韓國憲 法規定,總統得連選連任一次,但李承晚自 1948 年起已任兩屆韓國總統,為使 其能繼續連任,李承晚遂於 1954 年 8 月,提出撤銷首任總統連任限制之修正案, 該案後經國會表決,結果在當時的 203 位國會議員中,李承晚獲得贊成票 135 票,反對票 60 票,7 票棄權。依當年韓國憲法之規定,修憲案應獲國會三分之二以上成員之支持始算通過,也就是135.3票。
然而,0.3 票要不應被視為完整的一票,要不應捨棄不 算,因為人無法切割,代表國會議員的選票亦因此無法切割,國會必須在兩者間 取其一。面對此一憲政難題,國會原先主張修憲的通過門檻為 136 票,後來卻在 部分國會議員提出四捨五入的主張後,將修憲案的通過門檻改為 135 票,此次修 憲案在反對黨的退席抗議下,宣布通過,李承晚則成功連任韓國第三任總統 - 韓戰及其影響
學者指出,戰後韓國的民族主義,基本上是以反共和反日為其基本內涵,而善於動員民族情緒的李承晚,更是熟稔地將此轉化為其 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基礎,至其最終下臺 - 朴正熙與「維新體制」
1960 年 3 月15 日,韓國舉行第四任總統大選,李氏因使用不正當手段舞弊當選總統,引起 全國譁然。隨後引爆的「四一九學生革命 」,終讓李氏政權走入歷史 - 第二共和
李氏倒台後,臨時政府成立,國會並於隨後的修憲會議中,將豢養獨裁政治 的總統中心制改為內閣責任制。7 月 29 日的國會選舉中,民主黨大勝,先前的 執政黨自由黨,則隨著李承晚的垮台而煙消雲散。改採議會內閣制後的第一任首 相為張勉,尹潽善則為無實權的虛位總統,直至朴正熙於隔年發動「五一六軍事 政變」前,是為第二共和
張勉 在位的第二共和期間,國家雖致力朝向政治民主化發展 19,卻因諸多原因 20,致 使政局風雨飄搖,註定第二共和草草結束的命運。在此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蕭條 之際,朴正熙等軍事強人於 1961 年 5 月 16 日發動軍事政變,結束了韓國第二共 和的短暫壽命,史稱此一政變為「五一六軍事政變」。 - 第三共和
政變結束後,張免內閣總辭,並將權力移交 「軍事革命委員會」,該委員會隨後亦更名為「國家重建最高會議」,實施軍政, 是為第三共和的開始
朴正熙結束兩任總統任期後,終難藏掩其萬年統治的野心。在兩度擊敗政敵 尹潽善而當選總統後,朴正熙於 1969 年不顧國內的激烈反抗,順利通過了廢止 總統連選連任限制的修憲案。 - 特徵
- 軍部掌權
- 國家統合意識之推動
- 國家主導之經濟發展
- 外交上與自由國 家之聯盟等
- 經濟
朴正熙不僅實現了張 勉時期即已完成構思、政府部門中應設置經濟計劃院的構想,並且還擬訂了不同 階段的「經濟開發計畫」、實施貨幣改革、整肅企業之不當蓄財、吸引外資、獎 勵企業投資、以及協助企業轉型等,使得此階段的韓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 所得逐年提高,工業化日漸成熟,亦使韓國獲得「漢江奇蹟」的美名 - 外交
在外交上,為換取日本的經濟援助,而與日本 於 1965 年簽訂建交條約,此雖被部分國人視為屈辱外交,卻也鞏固了國際冷戰 時期,美、日等自由民主國家對朴氏政權之支持,讓朴正熙繼續坐穩執政的寶座 - 第四共和
1971 年擊敗金大中,順利獲選韓國第七任總 統。隔年,朴正熙利用國內外局勢交迫之際,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頒布戒嚴, 制定新憲,結束第三共和憲政,並以「維新體制」為核心,開啟了第四共和的執 政之路
直至 1979 年 10 月 26 日遭到暗殺為止,朴正熙在戰後韓國的憲政發展史中維持了 18 年的獨裁統治,韓國第四共和亦至此 劃下句點 - 維新體制
維新憲法頒佈後,政府形態改為任期六年的絕對總統中心制, 對外代表國家,是為國家元首,對內則為行政最高首長;此外,總統握有修憲提案權,以及推薦國會三分之一議員的權利。其不僅無須對國會負責,甚至還可解 散國會,在此維新憲法架構下,國會職權很大程度地遭到了減縮;在司法權的 涉入方面,總統因具備大法院院長的提名權,和法官的任命權,因此亦對司法權 的運作,發揮了強大的個人影響 - 民主化前後的韓國
- 民主化前
朴正熙遇刺後,國務總理崔圭夏暫代總統一職,隨後並依維新憲法當選韓國 總統。值此政局動亂之際,全斗煥為遂行其奪權野心,發動了肅軍政變,並以涉 及暗殺為由,將陸軍總司令鄭昇和逮捕,初步掌握了後朴正熙時代的韓國政局
於崔圭夏下台後,根據維 新憲法召開「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出全斗煥為韓國第十一任總統。全斗煥當選總統後,隨即於同年 9 月 29 日完成修憲 ,10 月 22 日再經 公投通過新憲,新憲於 27 日公佈後正式施行,韓國自此正式邁入第五共和。全 斗煥在新憲法通過後辭職,並於隔年 2 月 25 日根據新憲,當選韓國第十二任總 統。
根據新憲,國家統治形式仍維持總統中心制,總統實際上對三權能 夠充分掌握,加上七年的任期,以及上任以來拔擢軍校同期校友組成的「一心會」 成員,使得全斗煥上任以來,並未擺脫軍人高壓統治的形象。猶有甚者,其還於 任內通過了「政治風土刷新法」,以及「言論基本法」等法律,對國內的政治活 動和人民的言論自由等,進行嚴格的限制 - 民主化後
1987 年 1 月和 7 月,相繼發生了漢城大學朴鐘哲被警方刑求致死案,以及延世大學學生李 韓烈被鎮暴警察打死案,前述事件最終引爆了韓國大規模的學潮,人民的忿怒一 發不可收拾,事件最後演變成全民上街頭的民主化運動 - 盧泰愚-十三任總統
獲執政黨民主正 義黨提名為下任總統候選人的盧泰愚,見態勢不對,及為挽救旋將崩盤的政局, 遂以執政黨下任總統候選人的身分,於 6 月 29 日發表了促成韓國政治民主化的 「六二九民主宣言」。這份宣言共包含八項民主化承諾,其中,總統人民直選, 和落實新聞自由等,即為宣言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主化宣言化解了全斗煥政權被推翻的危機,也讓盧泰愚的政治行情順勢翻升,使其能在三金(金大中、金泳三、金鍾泌)夾擊的下任總統大選中,僥倖 勝出,順利當選韓國第十三任總統。 這次的政權交替,是韓國政治史上政權的首次和平移轉,亦代表韓國憲政終於邁 入了民主化發展階段,第六共和自此開始運作 - 金泳三-十四任總統
藉由政治收買,盧泰愚成功地在 1990 年初,將執政黨「民主正義黨」、 金泳三所領導的反對黨「統一民主黨」、以及金鐘泌為黨魁的另一在野黨「新民 主共和黨」加以合併,進而組成了新的政黨──「民主自由黨」,最終達到將金 大中所領導的「和平民主黨」孤立的目的。此番政治的合縱連橫,雖為盧泰愚終 結了上任以來朝小野大的局面
勾結盧泰愚 的執政勢力,順利當選韓國第十四任總統。金泳三的當選,創下了韓國建國以來 首位文人總統當選的紀錄,在其領導下, 韓國第六共和進入了一段乏善可陳的發展階段 - 轉型正義
金泳三上任後,亦不忘對其昔日政敵 進行整肅。金泳三在位期間,以掃除軍人政府長年積弊為名,促使國會通過兩特 別法,進以追訴全斗煥和盧泰愚執政時期的貪腐,以及對光州事件所應負之責任 - 金大中-十五任
一盧二金時代,金大中雖遭政治孤立,卻能於 日後與金鍾泌另結同盟,並在韓國捲入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危難之際,以些微之 差距,擊敗執政黨所推舉之候選人李會昌,順利當選韓國第十五任總統,此乃韓 國政治史上首次政權和平轉移至反對黨的紀錄
金大中任內致力挽救韓國 破敗的經濟,外部又得因應金日成死亡、北韓成功試射大浦東飛彈、船艦侵入該 國海域、以及退出核武擴散條約等緊張局勢。幾年後,韓國靠著輸出大眾文化產 品、發展電腦網路產業,成功自經濟衰敗谷底中翻身。2002 年 6 月與日本合辦 世界盃足球賽,9 月接續辦理釜山亞運,讓韓國人民重拾 1997 年金融風暴以來, 嚴重失落的民族自信心 - 盧武鉉-十六任總統
2002 年 12 月 19 日,盧武鉉在盟友鄭夢準陣前倒戈的情況下, 以些微差距擊敗對手李會昌,驚險贏得韓國第十六任總統選舉
出身貧寒的盧武鉉,曾為韓國著名的人權律師,左傾色彩鮮明。盧武鉉上任 後,持續照顧社會弱勢,卻也引起企業界的緊張,加上素與媒體關係不睦,盧武 鉉的執政之路走得甚為艱辛
在弊案接連不斷的批評聲中,盧武鉉 的改革形象開始受挫,最終導致反對勢力於國會的聯手彈劾。2004 年 3 月 2 日,國會通過了對盧武鉉的彈劾案,盧武鉉被迫停職。同 年 4 月 15 日,支持盧的「開放的我們的黨」於國會選舉中獲得大勝,憲法裁判 所亦於 5 月 14 日駁回國會的彈劾案,盧武鉉才於隔日復職。
人權律師出身的盧武鉉,雖於任內廣設各式真相調查委員會,落實轉型正義 理念,卻在經濟施政上一敗塗地。韓國國債在其執政期間不斷高築,不正常的房 地產炒作亦使人民怨聲載道,註定了其將狼狽下台的命運 - 李明博-第十七任
2007 年 12 月,在舉 國充斥著「換人做做看」的選舉氛圍下,企業界出身的李明博當選為韓國下任總 統
打著挽救韓國經濟口號上台的李明博,曾畫下經濟發展「七四七」的大餅, 矢言讓韓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維持至少 7%,五年後國民年平均所得上升至 4 萬 美元,並且擠身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然而,其上任短短數月後,即承認前述目標 無法達成,而導致聲望大跌 - 小結
- 政黨政治之建立與發展
- 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
- 初胚──戰後初期的政黨政治
負責託管的當時美軍政府司令官於是公告,未來將只與組 織化之政治團體,進行戰後重建之各項合作。此一告示對 韓國日後政黨政治的發展,起著深遠之影響,因為,登記制度催促了戰後韓國林 立的政治團體朝向組織化發展。
當時多為缺乏基本政治綱領、無嚴密組織章程、紀律鬆散之政治幫派,而非當代嚴格 意義下之政黨。即便尚未具備現代意義下之政黨組織,朝鮮半島南部在美軍政府 的扶持下,已模塑出現代政黨政治之雛型 - 壓抑與反抗──威權統治時期的政黨政治
- 建國初期-李承晚時期
隨著獨立參選人歷屆當選人數的遞減 ,韓國建國初期的多數政黨體系已獲建立,其中,民主黨和自由黨又為當時政壇最為重 要的兩個政黨 - 朴正熙時期
朴正熙軍事政變後,為符合政黨法之規定,總統參選人須獲特定政黨之推薦,朴正熙因此示意其親信金鍾泌組建民主共和黨,自己則於隨後加入之,成為該黨 提名之總統候選人,順利贏得 1963 年的總統大選
朴正熙執政期間,在野黨並未能夠發揮多大作用,除了高舉 反對韓、日協定之大旗外,民主正義黨和民主黨並未提出明確的政黨目標,因此 難獲普遍大眾之支持,加以國家經濟於此時迅速發展,在野勢力始終無法構成對 朴氏執政的嚴肅挑戰,即便兩黨隨後於 1965 年合併,並且改名為民眾黨,但依 舊無法脫胎換骨。在野勢力於兩年後再次重組,成立了「新民主黨」,卻仍不敵 執政黨之執政優勢, - 解放與再造──民主化以後的政黨政治
盧泰愚於全斗 煥執政末期,為順應國內外局勢發展,發表了著名的民主化宣言,啟動了該國社 會期待已久的民主化工程,韓國憲政自此亦邁入了第六共和。 - 民主化發展階段的 韓國,是政黨不斷重組與持續再造的時期,以下乃其可獲辨識之幾點特徵:
- 以三金(金泳三、金大中與金鍾泌)為核心之政黨競合
- 圍繞特定政治人物 之政黨個人化與地域化發展
- 基於前列因素所衍生之繁複政黨拆解與重組
- 政權轉移方式的改變
- 三金時代之結束和良性多黨競爭體系之成型等
- 此一發展所衍生的附帶現象是,這些圍繞特定政
治人物而獲得建立的政黨,充分顯現了政黨個人化與地域化等特質。
金泳三因出 身於慶尚道,其支持者因此主要以該地區選民為主,出身於全羅道與忠清道的金 大中與金鍾泌,支持者則多半侷限於上述區域,彼此間之對立格外鮮明 - 政黨政治之當代生態
- 主要政黨
- 大國家黨(the Grand National Party)
韓國當今第一大黨、亦為該國之執政黨大國家黨,乃成立於 1997 年之自由 主義保守政黨,其淵源可追溯至朴正熙執政時期的民主共和黨 - 朴正熙-民主共和黨
朴正熙成功發動 軍事政變後,曾指示其親信金鍾泌組建民主共和黨,作為支撐其施政之政黨勢 力。 - 全斗煥-民主正義黨
朴正熙遭暗殺後,軍事強人全斗煥上台,隨即重建民主共和黨,並將該黨改 名為民主正義黨,是全斗煥和盧泰愚執政時期的韓國執政黨 - 盧泰愚-民主自由黨
1990 年盧泰愚在 吸納了其他政黨後,將民主正義黨改名為民主自由黨 - 金泳三-新韓國黨、大國家黨
該黨於金泳三執政期間, 再次於 1996 年被更名為新韓國黨,隔年,該黨經與其他保守主義政黨合併後, 正式取名沿用至今的大國家黨名稱
大國黨甚至在更名後不久的韓國總統大選中,敗 給了由民主黨所提名的金大中,而終止了其自朴正熙時代即延續不輟之執政黨角 色,成為國會未來十年的在野黨,此亦締造了韓國政治史上的首次政黨輪替經驗 - 特性
作為一自由主義保守政黨,大國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社會的傳統保守菁英階 層、中產階級、以及不包含農民在內的鄉村人民,施政主軸強調小政府和自由貿 易,因此繁榮經濟和創造富裕美好的生活,也就成為該黨最為重要的執政口號; 在對外關係上,大國黨重視與美、日的聯繫、抨擊北韓的人權狀態,此與向來反 美立場鮮明、對於北韓問題較持和善立場的民主黨對照,確實彰顯出該黨之政黨 屬性。 - 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
當代韓國兩黨競爭體系中的另一要角為民主黨,其雖正式對外宣稱成立於 2008 年 2 月,但該黨始終自視為韓國獨立建國前後即已存在的民主勢力後繼者, 亦為韓國當今最大之在野黨 - 新韓國民主黨
因光州事件被判處死刑、隨後依保外就醫名義赴美的金大中,1985 年返回 韓國,並於 1987 年組建新韓國民主黨,對當時的執政黨民主正義黨構成嚴正威 脅。該年國會選舉中,新韓國民主黨以高於民主韓國黨和國民黨至少 10%的得 票率,成為國會最大反對黨,也為韓國政壇帶來了極大震撼。 - 統一民主黨
政壇反對勢力當時 因意識到,若能結合在野勢力,必有可望在下屆總統大選中擊敗執政黨,金大中 遂與金泳三合作組成統一民主黨,成為韓國民主化以前的國會最大反對黨 - 民主黨
統一民主黨則在金泳三領導下,更名為民主黨,該黨隨後在盧泰愚的勸誘下,於 1990 年與當時的執 政黨民主共和黨,和金鍾泌所領導的新民主共和黨,合組成"民主自由黨" - 和平民主黨
反對 勢力原先希冀藉由統一民主黨之成立,從兩金之中推舉一位與盧泰愚角逐下屆總 統,卻因兩者協調破裂,導致金大中出走另組和平民主黨 - 新政治國民會議黨
金泳三隨後於 1992 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金大中,成為韓國第十四任總統,金大中所領導的和平民主黨隨後則另起爐灶,蛻變成新政治國民會議黨,打算為五年後 的總統大選預作準備
金泳三執政時期,民主自由黨內部因諸 多問題而導致政黨分裂,原先與金泳三結盟的金鍾泌出走另立新的政黨 - "自由民主聯盟",並於 1997 年的總統大選中與金大中合作,使金大中如願以償地,在 其當了一輩子的反對黨領袖後,順利當上韓國第十五任總統 - 新千年民主黨
金大中當選總統後,對新政治國民會議進行改革, 並將該黨改名為新千年民主黨,該黨所推出的下任總統候選人盧武鉉,亦於 2002 年底的總統大選中順利擊敗對手,當選韓國第十六任總統 - 開放的我們的黨
2003 年底,新千年 民主黨內部因為政黨改革,造成政黨分裂,盧武鉉的支持者退出新千年民主黨, 而另立開放的我們的黨 ,留下來的新千年民主黨黨員,則於隨後將黨更名為民主黨 - 大統合民主新黨
開放的我們的黨在 2007 年總統大選即將到來之際發生政黨分裂,擬欲 與盧武鉉進行切割的鄭東泳,另外成立了新的政黨──大統合民主新黨 - 大統合民主新黨
同年 8 月,開放的我們的黨與大統合民主新黨再次合併,並且以新的政黨名稱大統合民 主新黨,與大國家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李明博角逐下屆總統 - 民主黨
2003 年底,新千年 民主黨內部因為政黨改革,造成政黨分裂,盧武鉉的支持者退出新千年民主黨, 而另立開放的我們的黨 ,留下來的新千年民主黨黨員,則於隨後將黨更名為民主黨 - 大統合民主黨
鄭東泳總統寶座角 逐失利後,大統合民主新黨與先前自新千年民主黨分裂後成立的民主黨重新結 合,改稱大統合民主黨 - 民主黨
該黨於 2008 年 7 月的首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決議 通過將黨名改為「民主黨」 - 特性
作為政治立場中間偏左之進步主義政黨,民主黨事實上除了在政治立場上反 美和親北韓之外,其餘並無與傳統左翼政黨多大相異之處。支持民族統一的政黨 綱領,使得民主黨在對北韓關係上顯得較為親和 - 次要政黨
- 自由先進黨
自由先 進黨乃李會昌於 2007 年總統大選結束後所組成之保守主義政黨,該黨於 2008 年與國民中心黨合併,並且贏得該年國會大選中的 18 個席次,是韓國國會第三 大政黨 - 未來希望連帶
其乃角逐大國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失利的朴正熙之女,朴瑾惠及其支持者於 2008 年 3 月所成立,短暫的 出走後,該黨於 2010 年 4 月宣布,將再次重回大國黨 - 民主勞動黨
傳統上代表勞工階層的權益外,亦格外關心該國的環保與女性 權益問題 - 進步新黨
於 2007 年總統大選 前夕出現政黨分裂,黨內的國民民主陣線因不滿韓國民族主義陣線對黨內事務的 長期壟斷與支配,遂決議出走,並於 2008 年 3 月正式成立進步新黨 - 創造韓國黨
該黨乃部分自開放的我們黨出走成員所建立的自由主義 中間偏右政黨,主要支持者來自如漢城等韓國大城市中產階層。創造韓國黨的政 黨主張包括發展知識經濟、降低朝鮮半島軍事緊張局面、建立終身教育制度、以 及支持多元文化發展等。該黨目前共有國會議員 3 名,並曾於 2007 年總統大選 中,推派候選人參與選舉,對其他兩黨候選人選情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 解散政黨
韓國政黨政治能夠發展成今日以兩大黨為主的多黨競爭體系,實際上經歷了 先前不同政黨的繁複分合過程,不同政治人物基於特定政治理由,於不同時代造 就了不同的政黨,看了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亦使其成為韓國政黨政治的特 色之一。 - 政黨政治之特性
- 政黨之首腦化
所謂政黨首腦化,係指政黨領袖將政黨視為一己之政治操作工具,在黨內普 遍實施高度集權的政黨發展現象
這種黨附屬於人,而非人附屬於黨的情 況,吾人可從朴正熙的民主共和黨、全斗煥的民主正義黨、金泳三的統一民主黨、 以及金大中的和平民主黨身上,找到鮮明痕跡。 - 政黨之繁複分合
韓國政黨政治的發展過程中,由於 組建政黨多半靠的是個別政治領袖的群眾魅力,而非穩固的政黨組織,因此,政黨的命運常常隨著政治領袖在政壇上的際遇,而時常處於分裂、合併或者解散的 狀態
以金大中漫長的政治生命為例,其先後創立了和平民主 黨、新政治國民會議、以及新千年民主黨等,這些政黨因與金大中的宦海沉浮休 戚與共,使其普遍缺乏持久之穩定性,成為韓國為數眾多的「泡沫政黨」。 - 政黨之內部分裂
以 90 年代的三黨合併為例, 新成立的自由民主黨內部,分別有民主正義黨、統一民主黨、以及新民主共和黨 的派系勢力,各黨派彼此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政黨合併之目的,根本不是著 眼國家整體利益之追求,人民福祉之創造,而是關注個別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 以及派系成員之政治利益,政黨因此常常合併,卻又旋即泡沫、幻滅。 - 政黨支持者之地域化
學者研究指出,韓國政黨生態基本上呈現「東西分割」的局面。西部以光州為中心的湖南地區,主要為民主黨傳統勢力範圍;東部的大邱、 慶尚北道、釜山和慶尚南道等嶺南地區,則是大國黨的主要根據地;金鍾泌昔日 則有忠清道一帶選民之支持;至於首爾和京畿一帶,則為執政黨和在野黨歷來必 爭之地 - 政治意識形態之趨同性
韓國政黨政治雖逐漸朝向兩黨為核心的政黨競爭體系發展,但大國黨和民主 黨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並不明顯 - 首先,因憲法 強調民族統一,因此,韓國政黨並不存在統、獨意識形態爭議
- 其次,兩黨在
經濟發展問題上,普遍支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惟大國黨較強調經濟發展 效率,民主黨則偏重經濟發展之公平性,兩黨也因此被貼上右翼保守主義陣營, 以及左翼進步主義陣營之標籤。
兩黨之主要政策差異表現 在對美和對北韓關係的問題上。當保守主義陣營普遍強調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並 且抨擊北韓的人權狀況和軍事挑釁行為時,進步主義陣營則主張,降低對美國之依賴,以及推動兩韓之和解 - 政黨特性之形成因素
- 環境因素
冷戰造就了韓國國內的政治局面,順帶推升了反共意識形態的發展,也合理 化了保守主義陣營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在此時代環境下,自由結社的西方民主觀 念,自然不優先於反共之國家整體利益。持保守立場的朝野黨派,紛紛成為國內 政治的特權階級,享有政治上的壟斷地位,左翼政治團體要不走入地下化組織, 就是期待那不可知的翻身機會 - 政治文化因素
長久以來,韓國社會即存在威權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現代民主政治中的「市 民社會」(civil society)理念在此環境背景下,難以獲得發展,而此又與儒教思想有關。在人倫關係上,儒家強調「三綱五倫」, 重視人際間的階級關係。在身份意識的作用下,君臣間之忠誠關係獲得了鞏固, 連帶亦使韓國人民普遍有著追隨領袖型政治人物,和壓抑政治行為中平等自覺意 識之傾向,政壇一旦出現卡利司馬型領袖人物,人民 即瘋狂擁載之,這也是為什麼強人軍事獨裁,以及圍繞特定個人而繁複更迭的政 黨組建,能夠在韓國存續的原因之一。 - 制度因素
- 韓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哪些政黨可以留存下來。韓國每當政權發生轉移,選舉制度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且變更方向並非以參酌韓國社會之真實 需求為主,而是常以執政者的意念為依歸
- 執政者藉由特定法律之
立法,順遂了個人壓制反對勢力的企圖,成功地在威權統治時期的韓國,抑制了
反對勢力的蠢動,卻在體制崩解的後威權時代,必須面臨昔日政敵的政治清算。
韓國政黨在前述制度因素影響下,一再上演成立與解散的制式劇碼。 - 政黨政治之制度化
- 政黨之設立條件
總地來說,有關政黨之設立問題,韓國憲法指出了以下幾點原則或基本要 件:(一)政黨設立之自由化,(二)政黨活動之民主性,(三)政黨活動之國家 保護義務,以及(四)政黨違反民主原則之解散等
從前述憲法和政黨法的規定中可看出,相關規定限制了韓國政黨之設立,須 以維護自由民主秩序為要件,此一規定之直接影響是,共 產主義政黨在韓國政黨體系中不具備存在之可能性。此外,憲法對公民自由結社權利之肯認,也連帶保障了政黨 之自由設立。 - 多數政黨體制之確立
憲法複數政黨制規定之最大意義在 於,杜絕單一政黨之政治壟斷,和保證公民政治參與的自主性與多樣性 - 政黨之權利
- 政治權利
韓國政黨法第 37 條至 39 條規定,政黨活動──尤 其是政黨參與公職人員選舉和國家意志形成──受法律保護 79,此一法律規定之 重要意涵在於,只要依法從事政黨活動之政黨,不得因行政機關之恣意作為,而 遭任意解散 - 經濟權利
韓國憲法第 8 條第 3項規定,國家得依法律規定,對政黨運作所必要之資金給予補助 - 政黨之義務
總地來說,政 黨成立與運作所應履行之義務,可粗略地分成以下兩個部份: - 憲政民主體制之維護
在憲政民主體制的維護方面,韓國憲法第 8 條規定,韓國政黨有維護民主體 制之義務,所有違反民主原則的政黨活動皆應受到禁止,政黨一旦違反此依憲法 規定,政府即有權提請憲法裁判所進行裁決,並於判決確定後,解散違憲政黨。 - 政治資金來源之公開
政黨法第 28、29 條規定,政黨有公開其財政相關事項之義務,第 34 條還 指出,政黨的財產與收入、支出等財政事項,由其他法律特別訂之,在前述法律 之此規範下,韓國另立了政治資金法,以詳細規範政黨資金之來源與運用。 - 政黨之登記註銷和違憲政黨之解散
如前所述,政黨運作一旦違反民主原則,憲法裁判所即可根據政黨之違憲事 實,宣佈該政黨之解散;此外,在特定情況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有權根據 政黨法所賦予之權限,取消特定政黨之登記 - 政黨政治之未來發展與挑戰──代結語
- 董向榮在觀察韓國政黨政治未來的發展趨勢時指出,以下三點,乃值得吾人 注意的可能變化:
- 政黨私黨化問題的改善
韓國各政黨近年來普遍進行 政黨轉型,相對弱化了政黨領袖的個人權利,也逐漸將韓國傳統政黨競爭中的地 域之爭,移轉至政策主張之競爭上,此乃良性政黨政治發展所樂於見到的趨勢 - 政黨組織之強化
韓國的政黨政治發展由於不是建立在廣泛的群眾支 持基礎上,而是依賴個別政治人物對群眾之動員,因此,如何解決黨員基礎薄弱 的問題,乃當今韓國兩大政黨持續努力克服的問題。大國黨和民主黨目前皆推動 「真性黨員制」,將定期繳納黨費之黨員與未繳納黨費之黨員區分開來,以確立 其權利與義務,進而健全政黨之黨員基礎 - 朝向全民政黨發展之政黨趨勢
韓國 兩大政黨雖然分別被貼上保守與進步主義之標籤,但政黨存在的目的,畢竟在 於爭取執政機會,以實踐政黨的政治主張,故兩黨近年來皆努力拉攏中間選民, 企圖營造各自的全民政黨形象,但也因為政策主張之彼此借鑑,反倒使得政黨理 念趨同性的問題更加浮現 - 供台灣省思之部分
- 韓國的經驗顯示,政黨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行為者,應充分發揮 其公共性功能,而不應成為個別政治人物為求一己之私、順遂個人政治野心所利 用之工具,首腦化、私黨化的政黨發展,終究會被歷史所唾棄。
- 政黨之存 續既不應寄託於單各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而應建立在廣大群眾的支持上,則政 黨應致力完善政黨組織,和明確政黨目標,無論是黨員之招募、黨內決策機制的 透明化與民主化、施政方針之具體化(包括現實面和理想面等),皆應作為政黨發展所須致力的目標
- 政黨應具備能力應對國內外局勢發展,無論是國家安全之外來 威脅,抑或國內經濟發展之挑戰,政黨皆應理性和審慎擬定對應策略
嘗試就韓國當代政黨政治之發展,為一系統與綜合 性說明,期能藉此充實相關議題之研究文獻,並希冀所獲研究心得,能為我國的 政治民主化發展,提供韓國經驗的寶貴啟示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說實在,我覺得結尾那裏供台灣省思那部分有點弱,那些省思不用跟韓國近代史比較也能得出一樣的結果八,直接拿本政治哲學教科書就可以提出來的省思,感覺應該再拿一些更值得提出的觀點,如身為傳統儒家文化、反共意識型態堡壘,如何發展出在地化的政治特色,或是與西方相仿的政治文化,這感覺比較像是值得台灣跟韓國相互比較與相仿的部分。
不過我倒是有些問題,臺灣的政黨似乎沒有如此繁複的分合,也沒有太多的軍人干預,這是為何呢?
說實在,我覺得結尾那裏供台灣省思那部分有點弱,那些省思不用跟韓國近代史比較也能得出一樣的結果八,直接拿本政治哲學教科書就可以提出來的省思,感覺應該再拿一些更值得提出的觀點,如身為傳統儒家文化、反共意識型態堡壘,如何發展出在地化的政治特色,或是與西方相仿的政治文化,這感覺比較像是值得台灣跟韓國相互比較與相仿的部分。
不過我倒是有些問題,臺灣的政黨似乎沒有如此繁複的分合,也沒有太多的軍人干預,這是為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