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袁長瑞〉之筆記

  1. 性惡論的提出
  2. 性惡論的意義
    1. 何謂性?
      1. 對性的定義
        1. 〈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2. 〈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
        3. 〈性惡〉: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4. 〈禮論〉:性者,本始材樸也
        5. 〈榮辱〉: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而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6. 綜合上述,孟子所謂的性是每一個生命都擁有,且不須後天培養的本能狀態。而性表現出來不僅有生理上的基本功能,亦有生理經過刺激後而產生的慾望,即所謂"性情欲合一論者"。
      2. 性是不分貴賤,每一人都擁有的
        1. 〈榮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2. 〈性惡〉:聖人之所以同于眾人而不異于眾人者,性也
        3. 〈性惡〉: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2. 何謂性惡
      1. 〈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 荀子所論述的"性"是中立的,而問題出在"順是",順著本性放縱,終將導致的結果是"惡"的。
        〈性惡〉: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3. 性惡論的兩個層面
        1. 假言命題:如果不培養禮儀,人性自然就因貪、妒等情、欲而向惡
        2. 就自然的人性在具體人生中所表現的種種惡行以觀察人性,且將社會的治亂當成善惡的標準。
          〈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3. 總而言之,荀子所言"性惡",指的是外在客觀的社會現象,而非人性的內在屬性
  3. 惡行亂象產生的原因
    1. 原因一:社會上缺乏一套管理眾人的規範
      1. 〈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2. 原因二:心具有的認知功能,與因應刺激產生的反應違反了禮義規範,導致混亂
      1. 〈正名〉: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
  4. 性惡的解消-化性起偽
    1. 化性-讓先天的欲望在追求滿足時,能夠順禮而行
      1. 〈性惡〉: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
    2. 起偽-透過後天人為的努力使人遵從禮義
      1. 含意
        1. 對人的文飾過程,如學、事
        2. 用以文飾人的過程,如禮義法度
      2. 〈性惡〉:可能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3. 〈正名〉: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4. 〈禮論〉;偽者,文理隆盛也
    3. 質疑:如果人的本性是惡的,那為甚麼我們是怎麼去改變本性呢?以及後天的"偽"與先天的"性" 之間的關係是?
    4. 回答:化性起偽的原理
      1. "人之性惡明矣"與"化性而起偽"之間無矛盾
        1. 〈不苟〉: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舍。-這裡透露出惡行的形成有一段思考的過程,而這過程正是後天可以干涉的地方
        2. 〈性惡〉: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似乎顯示出人有向善的追求,既然想追求善,必定是自身有所不足
      2. "性"與"偽"兩者如同基本材料與加工技術的關係,性呈現出的狀態,取決於偽的作為
        1. 〈禮論〉: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3. "辨"使得人可以可以學習,可以使得"性偽合而天下治"
        1. 〈性惡〉:「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2. 〈富國〉: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
    5. 回答:化性起偽的具體作法
      1. 劃定度量分界
        1. 〈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2. 〈禮論〉: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3. 〈性惡〉: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2. 親近高明的良師益友
        1. 〈性惡〉: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3. 選擇優良的生活環境
        1. 〈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4. 虛壹而靜-為了能夠善加使用人與生俱來的"辨",需要保持謙虛與開放的態度
        1. 〈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虛壹而靜的結果
        2. 〈解蔽〉: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的定義
  5. 結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
    1. 從性惡觀點把握人性不受控制與約束的失序與混亂
    2. 強調外在禮義規範的約束
    3. 與性善論相同的兩方面
      1. 主張人人天性平等
        1. 〈性惡〉:。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2. 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
        1. 〈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 註:化性起偽並非在於要人們完全的割斷情慾,而是在不危害社會安定的前提下做到"進則近盡,退則節求"
    〈正名〉: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雖說標題是在討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但我覺得更值得一看的是這篇完整的梳理了性惡論的脈絡,從定義性與偽,到處理性與偽之間的關係,再來是具體做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讀這一篇讓我對性惡的脈絡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從性與偽的分別,到偽如何改變性的過程,都挺清楚的。

引用格式

袁長瑞,〈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 ,357期, 2005,52 - 61。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有本事的人,九成九都愛操煩:將不安化為行動的科學方法之 心得

當初會被這一本吸引,就是看到標題寫著"愛操煩",瞬間覺得感同身受,心想可能可以從這本得到一些相關的意見。看完之後,雖然不能說非常有收穫,但還是可以寫寫幾句話...
這本書的論調奠基在"人生的目標是做想做的事情",因而提倡行動力,而過於擔心操煩的人,缺乏的是行動的決斷,過於樂觀的人,缺乏的是謹慎的思考,而這本書偏重容易不安操煩這一面論述。一開始先簡介不安的優點,接下來是如何控制與擺脫,最後是轉為行動力。
在第一章介紹,透過將心中的慾望模糊化,或是試著用客觀的角度觀看自己,逃離被不安控制的狀態。接下來,透過正確的評價自己,不致陷入自己架設的自我形象之中,也不要擅自論斷他人的情緒,有助於自己擺脫不安,實際來說,可試著脫離當下情境,等到心情安定再細細思考,或是舒展身體,透過身體來影響心理,都有助於自身脫離不安的掌握。最後是將不安轉為行動力,這部分我最有感覺的是勞動興奮,之前我發現當我再拖延報告時,指要強迫自己開始動工,自然就會湧上力氣,充滿興奮的感覺,雖然不知道為甚麼,不過總覺得真正在做事的時候跟想像不太一樣,另一部分是量便與質變,書中談到過於追求質變,反而容易停滯不前,應不計結果追求量變,反而更容易累積經驗,產出質變的結果。
雖然標題是在告訴你如何將不安轉為行動力,但感覺這本書的最重要的反而是最後一章,告訴你應為自己設立主要人生目標,並一步一步踏實向前。不過倒也讓自己有機會細細思考,自己要的成功是甚麼?並試著符合作者要求的四個要件,以我為主體、具體、肯定語氣、能與社會共融的。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別鬧了,費曼先生之心得

前天收到很久以前跟圖書館薦購的書,結果花了一天半,把這本自傳?回憶錄?給看完了,雖然他並沒有像書背評語寫得那樣好笑,但還是挺吸引人的,那我比較關注費曼對人文的想法與科學教育這兩處,以下細細詳述。
費曼在書中提到他參加人文學科研討會的經歷,認為這些人都不先定義清楚題目再繼續討論,以及自以為是的滿嘴胡說八道,這我倒是挺讚同的,這些人文學科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科的進展:但我總是會自問,在我們擅自批評之前,真的理解那些人文學科的嗎?我自己絕對讀不到千萬分之一,沒資格說,但費曼我不知道,我倒是想問問費曼,你確定不是你底子不夠,無法理解,還是他們真的是胡說八道呢?(到底理工學科的方式能不能套用到人文學科,還是要再討論,儘管我個人認為人文學科應該像科學看齊)
討論科學教育最精彩在於費曼去巴西教書跟審查教科書那兩段,費曼認為巴西的物理學背離大自然,讓學生只懂得死背,一口理論公式,卻對大自然與應用一竅不通,跟我們很像嗎?或許吧,高中物理三年,實驗室沒進過幾次,也只會滿嘴解題、套公式的。另一方面批評美國教科書為教加法而教加法,以抽象概念解釋另一個抽象概念,脫離物理本是為解釋大自然而產生的原因。我自己覺得費曼在教育的方面,很注重應用,但是否忽略學習歷程中,可能需要一點傳統式的、重複性的練習來打基底呢?
另外,從這本書中,很清楚看到費曼那種浪蕩不羈的風骨,以及那種隨性、反傳統的性格,對於科學卻謙虛又嚴謹,是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呢~~
另外,看完這本後,讓人突然想讀物理,且對物理充滿興趣,這算是這本書的優點嗎?
感覺適合國高中生看,會讓學生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而且會開始對學校教育反思。

這才是心理學之心得

這一本書試圖回答心理學是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研究心理學等基礎問題,奉實徵主義為圭臬,屏棄過往立論鬆散與不可證偽性的通俗心理學,我覺得是一本對於想要研究心理學的人,很好的入門磚。(尤其對我XD)


第1章 活力十足的心理學

心理學之所以跨足各科,又能獨自一家,在於用科學的技術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為,以及透過科學的方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
看來科學方法可說是心理學的核心,而科學又代表著三個特點,分別是系統化的實徵主義、公開知識的產生、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系統化的實徵主義透過有結構的觀察所得,皆是某個世界的規律,最終產生一套理論,或是否定現有的理論。公開知識的產生,則是強調可重驗性與該理論能否說服同行專家。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代表著可驗證的理論,新型的研究工具往往讓無法實證的假說,成為可驗證的理論。
因此,以科學為核心的心理學,才能一步一步驗證與挑戰過去習以為常的常識。


第2章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上一章談到科學三個特點之一的"可解決的問題",確保在理論在實徵觀察之後,有被證偽的可能性。具有高可證偽性的理論,能提出具體的預測,同時也確保科學能繼續向前,一個低證偽性的理論,反而容易阻礙科學的進展。
具有高可證偽性與被驗證的次數多寡不太一樣,驗證再多低證偽性的假說,也比不上驗證一個高證偽性的假說。
科學透過理論提出,依據理論提出假設,使用實驗手段驗證假設,被證實,則理論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被證偽,則必須做出修改或被取代,科學是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

延伸:
1.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1299
2.從學術醜聞到科學精神:科學哲學能幹嘛?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94093


第3章 操作論與本質論

本質論(essentialism)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需要根據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內在屬性對現象做出終極性解釋,無法提出終極性解釋,就無法反映內在真實情況

操作論(operationism)認為科學理論的概念,必須以某種形式植根於或連結於可以通過測量觀察得到之事件,將理論概念與可觀測事件作連結,就是這一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同時也使這個概念公開化。

心理學不回答本質論的問題,不限於分析語詞的困境,藉著科學的操作、測量,定義出一個人人都可了解的操作型定義,並基於此定義,推積出一個理論的架構,也更加準確反映真實世界的樣貌。

第4章 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見證證據之所以對現今的心理學毫無用處的原因是"安慰劑效應"的作祟,但卻因為"鮮活性效應"而遭到大眾的推崇。安慰劑效應意及僅靠暗示或心理期待,就能夠使人感到病情好轉,我們無法斷定見證證據是否值得相信,就是因為不知道他是因為安慰劑還是科學使得病情好轉。但人們傾向相信或記得那些真實發生的事件與精力,而不是大量的數據與報告,這樣的鮮活性效應,使得大眾多相信那些依靠見證證據的偽科學,而不是經過大量科學檢證的科學心理學研究。

第5章相關和因果


相關的變數並無法推出因果關係,因為這之間存在三個問題-第三變數、方向性與選擇偏誤問題
第三變數問題:
當我們發現A與B存在某種關係,如在智力測驗中黑人的平均成績低於白人,而武斷的判定,黑人的智力一定比較低,卻忽略與智力、黑人都相關的第三變數-教育資源,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黑人受到歧視,得不到優良的教育資源,進而導致黑人在智力測驗上的成績低落。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有時並非兩者之間存有某種因果關係(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s),而是兩者同時與第三變數存有關聯。

方向性問題:
這種問題在於錯誤推估兩個變數的推論方向,不是A導致B,而是B導致A,例如發現某些地方的監獄很多,也發現這些地方的犯罪率高,難道我們要說是監獄蓋太多導致犯罪率增加嗎?而不是因為犯罪率太高,才會擴增監獄嗎?,又或者發現青少年低自尊與問題行為相關,那到底是因為低自尊導致問題行為,還是問題行為導致低自尊呢?

選擇偏誤問題:
我們發現大醫院的死亡率總是低於小醫院的死亡率,會因此直接推論大醫院的醫術不如小醫院,但卻沒發現,會去大醫院看病的人,總是因為疑難雜症在小醫院得不到解方,而尋求大醫院協助,導致大醫院的平均死亡人數高於小醫院,這樣因為某特定人選擇某特定環境,導致得出來的相關,往往誤導我們,這就是因為選擇偏誤得出的虛假相關。通常需要透過操控變數的方法來排除。

第6章一切盡在掌控中

心理學等同物理、化學一般,需要透過操弄變數來驗證其假設,因此需要設計一些特殊情境來操弄假定變數與恆定其他變數,最常遇到的反對意見,就是下一章談到的,心理實驗設計出來的情境,而衍出的理論,如何說服他人也能適用於日常生活上。

第7章「但真實生活不是這樣的啊!」

心理學的大多實驗在於基礎研究,而非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透過設計特殊情境來操弄變數,以驗證其理論,但其受試者來源多出自同一類,這就令人可質疑其數據的普遍性了。因此一個心理學實驗往往會在許多地方、不同的受試者重複進行實驗,一旦得到的結果相同,更加驗證此理論的可信。
當我們在質疑真實生活不符合心理學設計的特殊情境,反而要認同實驗得出的結論,正因為是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下,才能在複雜的人類行為找出一條規律,並將之應用於生活上。(難道我們會因為物理學設計的情境跟現實世界不同就否定物理嗎?)

第8章避開愛因斯坦症侯群

愛因斯坦症侯群展露我們對科學抱持的一個錯誤印象-新理論或發現的進展往往依靠某個關鍵人物或實驗,因此這一章要介紹科學進展的兩個原則-關聯原則與證據聚集原則,來說明科學進展的現實。
一個新理論受到人們的接受,往往是他必定解釋了舊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又能夠預測舊理論預測不出來的現實,包含演化論、相對論等,都必定遵從關聯原則。而通常一個新理論被大家所接受,必定開始有相關的實驗開始進行,等到各式各樣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我們才能夠公開宣稱某個理論是可信的。如書中所言"在評估心理學的實徵證據時,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漸聚集,而不是飛躍進步"

第9章別相信「魔術子彈」

當我們討論某個議題時,往往會先入為主的認定某個主要單一原因,卻忽略交互作用(interaction)的應用,A與B原因都與C有關連,但分別來看,A與B能造成的影響很低,一旦結合來看,卻遠遠超過分別造成的影響,亦即A與B存在交互作用。過度追求單一原因往往受到個人偏見的影響,應試著考慮多元因素所造成的交互作用。

第10章人類認知的罩門

心理學比起其他科學,更多的是用機率來描繪,而人類認知的罩門正好是機率(根據決策心理學),比如,一個具體事件,比起抽象的統計數據,更容易說服人,包含那些科學知識豐富的學者。
這裡列舉一些常犯的謬誤,見證敘述、因為問題的問法而得出錯誤結論、未考慮到樣本大小與代表性,賭徒謬誤、
*書中推薦書籍:
入門
Gerd Gigerenzer,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2002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Inevitable Illusions: How Mistakes of Reason Rule Our Minds,1994
進階
Reid Hastie,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1

第11章心理學中的偶然

繼上一章的機率,這一章要談論偶然(chance)與隨機性(randomness),當我們在表示偶然時,並非他是"不確定的",而是"當下無法確定",但我們往往試圖解釋,並給予一個不存在的因果關係(錯誤相關現象),如陰謀論等,其來源可以是緣於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渴望。一個相關的現象則是認為我們活在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一個公正的世界(公正世界假設just-world hypothesis),其來源都是強加自己信念在現實世界的事件上,而造成的謬誤。
當今的心理學大多依靠統計得出一個機率性質的理論,依此所做的預測稱為"精算式預測(actuarial prediction)",儘管無法全面的解釋所有理論,因此遵循"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也就是依靠一般性原則來預測事件,放棄那些因其他因素而無法預測的事件,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保持一定的穩定度,比起臨床式預測(clinical prediction),依靠個人直覺與經驗的預測,更易受公眾檢驗與可靠。

第12章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


這一章在於重申與統整前面的章節(就懶得寫了)
心理學作為一門依靠科學來進行研究人類行為學問,意圖用科學來定義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以機率與統計為方法,而大眾自己身為人類,只看得到自己的周遭,無法接受普遍性的統計數據推疊出的理論,僅僅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獨斷以自己的想法去定義心理學,導致心理學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也給予偽科學搶先的時機。心理學中理想世界與真實世界相距比起物理來說更大,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數學工具。(看來我該去學個統計了~)

*書中推薦書籍:
Robyn Dawes,House of Card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Built on Myth,1994

馬漢及其《海權論》,from 《改變歷史的書》之筆記

馬漢以英國17世紀海軍的擴張,提出海權是向外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並認為在海權與陸權之間,嚴密徹底的海軍封鎖,遠比一支常勝陸軍更有決定性的力量,深信控制海洋的國家,便會成為經濟上的強權,進而統治世界。其促成德國、日本的政策方針,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向外擴張的理據,更成為美國老羅斯福時期擴張主義的蓬勃發展。
其提出六項海權富強的要素:
1.地理位置,認為島國是最佳的地理位置,且在靠近主要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與海軍基地。而那些與大陸相連結的國家,不是被迫保持一支陸軍自衛,就是海陸軍兩面擴張而耗盡財力。
2.天然地形(包括天然物產與氣候),認為海權國家的形成條件在於擁有深闊的港灣、天然條件不優厚、土壤貧瘠,國內人民自然容易向海上尋找出路。
3.領土面積,這裡指的領土是指海岸線的長度與各港灣的特性,以及國家總人口數與海岸線長度的比例
4.人口數量,如馬漢所言"不僅是壟統的人口數,而是指其人口在海上生活,或至少有志於赴海上工作的人數。這個數字無論是建立強大海軍或商船團,都是必需的"
5.人民性格,意即樂於對外貿易的傾向,以及建立一種健全殖民地的傾向(長遠而非殺雞取卵)
6.政府的性質,分為平時與戰時,平時,國家依其政策鼓勵國內企業成長與向外貿易;戰時,以相同於貿易利益的規模相稱,來維護一支軍隊,並保持適當的海軍基地遍布在外
同時說到"海權的歷史。就廣義而言,是在使一民族在海上或沿海地方實力強大,主要的是一部軍事史"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心理學概論筆記-智力與智力評鑑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可惡!之前那本借書期限到了)

一、何為評鑑?-心理評鑑(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指運用特殊化的測驗程序以評定人們的各種能力、行為及個人特質

1.評鑑的歷史

Sir Francis Galton提出四個關於智力的觀念,可量化、智力上的差異形成一鐘形曲線(常態分配)、可經由客觀測驗測量出來、兩組測驗分數之間的關聯可統計出來

2.正式評鑑(formal assessment)的基本特徵-信度、效度、標準化
缺乏信度,必定缺乏效度。
具有信度,卻未必具有效度。

A.信度(reliability)-評鑑工具在產生一致的分數上可被信任的程度
求取信度的方法有三種:
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同一種測驗在前後兩次不同時間中對同一群受試者施測,再以兩次測驗所得分數求其相關,所得相關係數即為重測信度係數,約趨近+1.00越值得信賴
適用於速度測驗,而非難度測驗

複本信度(alternate-forms)-當編製測驗時,同時編製具有類似性質及內容的兩份測驗,然後以這兩個複本交替施測,再根據受試者在兩個複本測驗上的分數求其相關,所得即為複本信度係數。

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把受試者的測驗結果,依據題號分為兩半(奇數、偶數分)來計算分數,再依個人在兩半測驗上的得分求其相關,所得即為折半信度係數(又稱"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B.效度(validity)-一份測驗能夠測量到他想要測量之特質的程度
效標(validity criterion)的不同,效度可分為五種效度: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對測驗內容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包括我們想要測量的行為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就表面上而言,該測驗是否想要測量的事務有所關連,雖不可靠,但有助於取得授試者的信任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指測驗分數與現有效標之間相關的高低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ralidity)或是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該測驗分數與未來行為表現進行比較,之間的相關程度就是效標關聯效度

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測驗題目的選擇具有理論上依據的程度


C.標準化與常模
標準化,使測驗過程、測驗情境及測驗計分維持一致,才能獲得較真實的結果
常模,透過選定母群中的受試者,得到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與平均數(mean),作為母群的常模。受試者的分數便可在其脈絡中看出其分數代表的意義。


二、智力評鑑

智力是"非常廣泛的一種心智能力,他特別是包括了推理、策劃、解決問題、抽象思考、理解複雜觀念、迅速學習,以及從經驗中學習等能力"

1.IQ測驗

A.斯比智力量表(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公式:智商(IQ)= [心智年齡(MA) / 實足年齡(CA) ]*100  -比率智商(ratio IQ),而後採離差智商(deviation IQ)來解釋測量分數
而後,持續的修正通常是因為擴展該量表的適用範圍,隨社會變遷而改變,更新常模等

B.魏氏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特點是在於根據題目的性質,而分為幾個子測驗,獨立計算分數。


2.智力的兩極端

A.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與學習障礙
有幾點特色
‧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IQ位於平均數大約兩個標準差以下
‧個人在適應行為上顯現一些缺陷,如語言使用、遵從規則、自我照顧等
‧初發年齡低於18歲

可能引起的遺傳因素,如唐氏症、苯酮尿症、懷孕母親感染麻疹或喝酒吃藥

B.資賦優異(giftedness)
Joseph Renzulli提出三環(three-ring)概念-能力、創造力、工作傾注去描述資賦優異,解釋了人通常不是全面性地資賦優異。


三、智力理論

1.智力的心理計量理論

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是專門研究心理測驗之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其中最常應用的技術為"因素分析",從大數目的一組自變相中找出較小數目的維度、群集或因素的一種統計程序。目的在於鑑定所研究概念的基本心理維度。

Charles Spearman發現在一系列智力測驗中,個人在不同測驗之中的表現呈現高度相關。
依此,認為人類智力由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與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普通因素是個人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每人擁有的量卻不相同。特殊因素是個人學習各種特殊知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s因素,這些s因素都一定擁有部分g因素。

Raymond Cattel採用因素分析,認為普通智力可分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與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固定智力是個人已獲得的知識和他存取該知識的能力,由詞彙、算術等測驗算出,有助於處理生活中重複發生的具體挑戰。
流動智力是指透視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積木設計和空間視覺化等測驗所測量出來,有助於處理抽象問題。

J.P. Guilford提出沿著內容(content,及訊息的類型)、運作(operation,執行心理活動的類型)、產物(product,訊息被表徵的形式)三個維度組成的智能結構模型,共有五種內容、五種運作及六種產物。
相關圖片


2.Sr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創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實務性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揚棄以心理計量為主的因素分析與智能結構,試圖理解人類解決問題上的認知歷程,以擴展IQ的概念。
分析性智力提供基本訊息處理技能,被認為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智力成分,訊息處理的三種核心成分為知識獲得的成分、運作的成分、後設認知的成分。
創造性智力捕捉的是人們處理"新奇VS例行"兩種極端問題的能力,其意涵為個人善於運用觀察、建立起新觀念、處理新事物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以及展現高度工作效率的能力。
實務性智力反映個人日常事務的實際管理,包括適應情境、選擇適宜情境、塑造自己所需的情境等能力,即我們俗稱的生活智慧。

3.Gardner的智力多元論和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智力多元論包括數學邏輯、語言、大自然、音樂、空間、身體動感、人際、自我認識,每種智力的價值隨著不同社會而定,在評鑑上,除了紙筆測驗外,另需在各式各樣生活情境中接受觀察及評鑑。

情緒智商被界定為四種主要成分,反映情緒在智能發展上具有積極角色。
1.準確而適宜地感知情緒、評估情緒即表達情緒的能力
2.利用情緒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3.理解及分析情緒的能力,以及有效應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4.調節個人情緒以促進情緒成長和智能成長的能力。

四、智力的政治議題

1.團體比較的歷史

Henry Goddard對於IQ是某種深植於種族上的差異,來自於20世紀對移民的篩選,並助長了一戰時對黑人的歧視,僅僅因為其平均IQ低於白人。

2.遺傳與IQ

遺傳在IQ上扮演很大的角色,遺傳相似性越高,IQ相似性也會越高,同時,生長環境的相似程度也與IQ相似度一致。當今討論遺傳對IQ分數的影響,有30%-80%的變異數可歸之為遺傳的影響。另外,遺傳率也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對此狀況的解釋是"遺傳素質輕推我們朝向那些突顯我們遺傳傾向的環境,因此導致在生命全程中遞增的遺傳率"
而遺傳率緊緊解釋特定團體內的估計值,並不能解讀團體之間的差異。亦即當某族群的分數低於另一族群的分數時,並不能以遺傳率來解釋這兩個族群之間的差異。

3.環境與IQ

許多因素足以影響IQ的高低,如健康因素、教育資源、社會階級等,繼上一段的討論,某一族群的IQ分數之所以低於另一族群,其差異須考量與這個族群相關的經濟、教育資源的因素。

4.文化與IQ測驗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在一個人身上塑造的特質,與某一個文化底下發展出來的IQ測驗,兩者必定有其差異,進而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

五、創造力-指個人產生觀念或創作產品的能力

1.評估創造力及它與智力的關聯

評估創造力的焦點多投注在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上-對某問題提出各式各樣不尋常解答的能力。結果發現在IQ120以前呈現適度的關聯,但在這之後,關聯卻降下來,其推測"智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創造力成為可能,但並不是促進創造力"
另一種焦點在於讓人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畫作、文學作品等。

2.創造力的兩極端

對於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會認為他們的生活具有某種瘋狂,但並未如此,兩者之間有其關聯,並未有其因果。
對於那些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有幾種描述,風險承擔(risk taking)-願意涉入未知的領域,預備(preparation)-已花費數多年沉浸在某專業領域,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自己的創造感到愉悅與滿足。

六、評鑑與社會-期望以客觀的測量方法代替主觀的判斷

根據測驗結果決定的公平性-產生淘汰不符合標準分子的科學正當性錯覺

測驗在教育評估上的實用性-從提供關於學生能力的客觀證據,轉為資源上的不當分配以及評斷學校與老師素質的依歸

利用測驗分數做為標籤的正當性-被標籤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大眾過於將成敗歸於於個人,而忽略其他因素,如環境、經濟等因素。

我們需認識到"個人現在的存在是他過去的存在、他預計自己未來的存在、以及當前正影響他行為的情境等的共同產物"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茍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李哲賢〉之筆記


  1. 荀子之性惡說析論
    1. 〈性惡篇〉之文本問題
      1. 文本中重複文句,疑為後人添加
      2. 性惡篇是否為單一、連貫之作品,因其核心論證不甚協調
    2. 文本論證過程(文本底下補充)
      1. 荀子利用歸納法,以行為結果(好利、疾惡、耳目之欲)回推出原因為性惡
        (我倒是疑問為什麼對結果的價值判斷可以直接回朔原因?)
      2. 以類比方式說明,人性如同枸木、鈍金一般,需要外力(禮、檃栝烝矯、礱厲)才能使其改變本性
        (我認為這並不是論證了,而是只是純粹說明自己的主張罷了,況且鈍金需要外力,怎麼可以類比到人身上呢?)
      3. 以類比方式說明,聖人創建禮義如同陶工、工人一般,禮義非出於聖人之性,而是聖人之偽,以及如果磨練大眾的本性向善,如同陶被捏成器一般。
        (但似乎沒有說明聖人與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他們如何不同於一般人可習得禮義)
      4. 以"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四句歸納出人性本惡,而人欲為善
        (已一簡單的惡來歸納那些向外有所求的人,似乎過於草率,且最後推出人欲為善,也過於果斷,依照荀子的說法,不是應該依照禮義而行才是善嗎?為何是人欲?)
      5. 作者藉著分析以上文具來論證荀子所著為嚴謹著作,但每一段只看到歸納法,能算是詳細的論證嗎?但能看到在比喻上有相似之處。
  2. 性惡說之意義
    1. 荀子對性之定義
      1.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2.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俠,是皆生於人之 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3.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 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2. 可能荀子定義的性包括感官能力、生理欲望、心理反應,以及反思能力
    3. 荀子對善惡之定義
      1.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是善惡之 分也矣
    4. 作者認為荀子認為的性惡是放任人原有的性情,將會導致偏險悖亂。
  3. 性惡說之定位
    1. 在當時,荀子提出性惡說,是為了彰顯禮義之功能與效用而建立,且唯有如此,禮義始能落實,可說是荀子理論中的核心。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性惡論本身是否嚴謹以及有否後人添竄的可能,以及性惡論的意義是?跟在荀子理論中的地位。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贊同作者最後定位性惡論作為禮義的基礎,以及對性惡論較為中性的闡釋(那個"順是",得知所謂的惡,是放任人之本性而產生)
但對於荀子性惡論中的論證是否嚴謹有邏輯倒有點疑慮,我承認核心文本是和諧的,但從結果為惡推出原因為惡與人欲為善這兩部分倒是不太認同。
從行為來推出這個人本性如何如何過於草率了,因自我不足向外追尋,而認為不足的自己是惡,人欲為善,這部分也沒有論證。

引用格式
李哲賢,〈茍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哲學與文化》,40卷5期,P137-153

*論證文本例子
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雎,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
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始出於治,合於善也。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3.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
應之曰:是不然。
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
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以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4.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
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
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心理學概論筆記-性格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在心理學的使用上,多與性格一詞相近。
其定義為"人類行為的心理特徵,在遺傳與環境作用之下,展現個體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所呈現的獨特心理特徵"
與品格、能力等詞並不相等

1.人格的獨特性

獨特性在於個體對人、對己、對環境等適應時的表現,每人不盡相同,其同義詞為"individuality"(個性)


2.人格的複雜性

人格是個人身心各方面的特質所綜合而成,這些人格特質相互影響,而產生複雜性


3.人格的統整性與持久性

各種人格特質組合成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其改變是漸進的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的影響

A.遺傳Bussn與Plomin的實驗結果,加上Willerman,可以發現同卵出生的雙胞胎有高度相似的人格特質,而認為遺傳確實在人格發展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除了智力與精神分裂症被證實有遺傳因素之外,其他人格特質只被認為有相關的可能。

B.體型
薛氏體質論(Sheldon's constitutional theory)認為人依照不同的體型有不同的性格,但普遍共識為此相關甚低。

C.生理
對於生理功能與行為的證據多來自動物實驗,能否套到人類身上有其疑慮。根據Schachter與Singer的實驗,人類的情緒反應不僅是生理的影響,心理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C-1生理對行為的影響
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容易亢奮
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則精神渙散


2.環境的影響

A.共同環境-相同文化或次文化下的環境
如臺灣的特徵與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相近,為遠東文化集群,就其一般傾向,為不同文化間差異大於同文化間的差異
同一文化底下常被要求特定的角色期待,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傾向。

B.獨特環境-無法從文化特質中看出的環境
如學校、家庭等,因每個人擁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另外個體當前面臨的情況也會影響其人格。

人格的影響有生理,也有環境的影響。平均而言,與身體有關的人格特質,如個人對自己身體給予的主觀評價以及情緒、動機等,則多為生理所影響 : 興趣、態度等特質,則多受環境影響大。

三、人格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為心理學家對人格此一概念所做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的解釋

1.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sis)

A.Freud的精神分析論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作為一個整體,由這三者互相影響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與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生之本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死之本能則包括攻擊與破壞兩種。其原則為唯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來,為適應現實的限制而發展出來,學習如何在現實中滿足本我的需求,其原則為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同時,位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有調節緩衝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對本我與自我有監督作用,其包含自我理想(ego-ideal)與良心(conscience),其原則為完美原則(perfection principle)

*人格動力-本我、超我、自我彼此激盪產生的內在動力,進而表現在外在行為,稱為防衛方式(defense mechanism),意指此行為是個體為了防衛自己以減緩人格結構的衝突。
主要有這幾項
1.壓抑作用(repression)-個體將不容於超我的概念,從意識境界壓入潛意識,以免形成焦慮
2.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個體在行為上表現與意念相反,以減輕因意念存在的焦慮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將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加諸他人,以減輕自己的焦慮
4.轉移作用(displacement)-當個體無法直接滿足需求時,轉移對象以間接滿足
5.退化作用(regression)-用幼稚的表現方式來惹人注意以解除焦慮
6.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以社會認可的理由掩飾自己真正的動機
7.昇華作用(sublimation)-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念加以改變,以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去表現


*人格發展 -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共有五階段,前三階段的基本需求是否滿足是日後發展順利的關鍵,如未能滿足,容易產生固化作用(fixation)影響未來的人格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靠口腔活動得到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行為上是貪吃、菸癮等,性格上是依賴、退縮等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靠大小便排泄來獲得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肛門性格(anal character),如冷酷、尖酸等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靠玩弄性器官得到滿足,並對父母之異性產生性慾,男女各有不同
男童對母親有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 對父親有閹割焦慮(fear of castration),這種畏懼父親的情緒會昇華成認同父親,變為以父親為楷模
女童對父親有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以及對男性忌妒的陽具妒羨(penis envy),而這情結直到結婚之後才會化解

4.潛伏期(latent stage,7-青春期)-此期的慾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興趣從自已與父母轉為周遭事物上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性需求轉向年齡相似的異性


B.新佛洛伊德主義
新佛洛伊德主義肇因於對Freud的精神分析有以下缺失,改為重視社會文化因素與人格發展擴至整個生命歷程

i.過份重視本我、自我與超我間的衝突
ii.過份強調本能的消極性與破壞性
iii.過份著重心理的發展
iv.過份重視潛意識對人格的支配性
v.過份強調人格決定於兒童期的經驗

*Alder的個別心理學-不滿於Freud以性欲力為主的解釋與潛意識主導一切行為的觀點
i.人性為主,認為人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非本我與潛意識之間的衝突
ii.追求卓越,認為人在目標導向的生活活動中,有求全求美的心態,而不是戰勝他人
iii.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個人面對困難情境時,由無力感與無助感交織而成的心態,繼而形成退縮反應與過度補償
iv.生活格調(style of life),生活格調透過個人追求卓越與處理自卑感的生活經驗而生成

*Jung的心理分析
i.自我的功能,自我具有獨立性、連續性與統合性,基於自幼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其意識與潛意識互相調和,而非衝突

ii.自我潛意識,潛意識出於被壓抑,自我強度不足,積壓過多會形成情結(complex)

iii.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又稱為原型(archetype),是人類在種族演化過程中長期留傳下來的普遍觀念,由種族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

iv.人格內動力,Jung將人格結構視為許多兩兩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如內在VS.外在、意識 VS潛意識等

v.人格的發展,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歷程,兩極的內動力逐漸趨於調和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從個人健康發展的觀點出發,將人生發展分為八階段(如圖)
「艾瑞克森」的圖片搜尋結果


2.人本論(humanistic theory)或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一反於精神分析以觀察病患所得的理論推導至大眾,以及行為主義以動物研究的理論套用到大眾,人本論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的價值、慾望、情感等,目的在協助個人健康發展

A.Abraham Harold Maslow
*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成長的內在動力,其中由多種不同且高低層次的需求組成,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便會往上逐漸發展。
五個需求中,前四個被認為是基本需求或是匱乏需求(D-need),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存在需求(B-need)或衍生需求
相關圖片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成長中對未來境界追尋的動機或慾望,而此動機會引導個體在成長歷程中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在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時,體驗到的經驗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B.Carl Ransom Rogers的自我論
以自我觀念的形成發展與自我觀念中自我的和諧與衝突為人格理論的中心
*自我觀念(self-concept)-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
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下形成的,價值條件就是重要他人的對自己評價時所根據的價值標準

*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的心理現象
而自我不和諧有兩種狀況
a理想我(ideal self)與真實我(real self)不一致時
理想我是個體嚮往中的自己,真實我是個體知覺到的我,兩者不一致時,自我會不和諧
b重要他人的評價處於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時,並與自我評價不一
有條件積極關注是他人雖對你關心呵護,卻給予壓力,無條件則是不給予壓力
重要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時形成的"焦慮"加上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形成的"壓力",形成的自我不和諧



3.類型論(type theory)、特質論(trait theory)與學習論

A.類型論
Hans J.Eysenck 藉著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提出兩個人格向度,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與穩定-不穩定(stability-instability),並依此劃分出四種人格類型,分別為自信型、樂天型、憂鬱型、暴躁型。
Eysenck指出只有少數人符合完全落在某塊區域中,多數人都多落在中間,較難分辨。同時認為人格根源基於神經生理,藉著遺傳來形成。
相關圖片
B.特質論
傾向列舉很多人格特質來評量個人,再以心裡圖析(psychogram)的方式,將個人在多種特質中的等級列出,並與常模比較來評定個人的人格傾向

*奧氏人格特質論(Allport's personality-trait theory)
Allport認為人格結構中包括兩類傾向,一是共同特質(common trait),同一文化下所共同具有的性格傾向,另一為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或是獨特特質(unique trait),為每個人獨有的性格傾向,Allport強調個人特質才是真正的特質
Allport認為個人特質依其重要性,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尤以首要特質為要,而中心特質最常被用來說明個體性格,這三類都可透過生活經驗取得,且具有永恆性
i.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足以代表個人最具獨特個性的特質
ii.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指構成個體獨特個性的幾個彼此有統整性特質,為人格組織的中心部分
iii.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指代表個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暫時性性格

*卡氏人格因素論(Cattell's 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根據人格測驗的結果實施因素分析,從受測者對問題的反應歸納為兩個特質
i.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由人格測驗求得,可直接觀察到的行為特質,常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ii.潛源特質(source trait),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做歸納,無法表面觀察,只由行為去推測的特質。

C.學習論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的人格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採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的產物

i.人格結構-視人格為一些反應組合而成的行為組型
個體在某情境表現出來的常見行為組型,為人格特質,透過增強作用而建立

ii.人格動力-認為動機、驅力、情緒等因素的決定關鍵是行為原因、環境變化、反應結果三者。
對於動機,認為其具有特殊性,屬於環境的變項,而驅力與情緒,則認為是操作制約中的反應

iii.人格發展-認為人格發展亦可用操作制約的原理來說明
採用行為塑造的概念來說明人格不過是各種行為組型的結合,透過型為塑造而建立

*Albert Bandura的人格社會學習論-兼採認知學習及社會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與個人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i.觀察學習-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是經由學習而來。
控制學得行為表現中的增強作用是觀察學習中的重要角色,藉此增強或減少某部分的行為

ii.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行為、個人、環境三個變相會互相影響
基此理論,發展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規範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    主觀評價,效能的高低取決於個體對特定事物的成敗經驗

自我規範,是個體在自我增強時依據的內在標準,來自早期重要他人給予的獎與罰

四、人格測驗(Personality test)

人格測驗是為了瞭解個體間性格上的差異,並試圖將其歸為某人格類型,而採用的一切測量工具。

1.自陳量表(self-report)

屬問卷式,量表有幾個特色,陳述性題目、陳述假設性行為或心理狀態、多為第一人稱
其優點在於施測簡單、計分方便,缺點在於缺乏客觀效標,效度不易建立,信度也因為受試者對於題目的回答會隨時空有所變化而缺乏其信度。

量表依照效度不同而建立,有實證效度(empirical validity)與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實證效度是與另一外在標準比較,從而取得相關程度而定的效度。
構念效度是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而制定


2.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

投射實驗優點在於可得到個人人格完整的印象,也比較容易知道個體較為真實的想法。
缺點在於沒有客觀標準、效度不易建立、結果不易解釋、測驗原理難以上手。

A.羅夏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該測驗製作方式是"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然後將紙對折猛壓使墨汁四溢,形成不規則但對稱的各種圖形",共十張圖片,其中5張是白底黑墨水,2張是白底及黑色或紅色的墨水,另外3張則是彩色的。

延伸:
每個人看見的都不一樣!古老神秘的羅夏測驗,3 張圖猜中你的心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8/25/rorschach-inkblot-personality-test-psychology/


B.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測驗包括30張圖形具體但題意曖昧的圖片,以及一張空白卡片。
使用時,按受試者年齡與性別選取其中20張圖片,每次出示一張,讓受試者憑主觀意識陳述圖中所代表的故事。
內容不限,但要包括,圖中的情境、情境發生的原因、之後怎麼演變、自己覺得如何
其測驗假定編造的故事投射出個體內心的想法。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人類存在的意義之心得筆記

這本書以生物學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的存在,人類的困境以及人類的未來。第一章以生物學指出人類作為一個生物存在的偶然性,以及提出多層次則太多來解釋那令人難解的善惡,接著在第二章繼續論述人類的優勢,人文理工學科的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作為最後一章人類應如何面對未來的基礎。
其第四章論述人類內在的幻想,討論宗教、自由意志與本能,我認為很適合配合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一起閱讀。另外,第三章試圖以人類為主,搭配生物學的理論來推測那些地球之外的生物,我認為是這本書趣味度較高的一篇。
而本書除了討論人類之外,總括生殖理論與多層次擇汰說的理論也令人感到興趣(雖然並不是很懂),本書之中,我對多層次擇汰說最感到興趣,他似乎提供了善惡、道德的演化理論基礎,但還需要再研究看看。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小王子的領悟 之心得

小王子的領悟這本書集結十五篇作者對小王子書中的詮釋,看的時候,搭配一本小王子應該比較好(我之後應該借本來看),書中很多有趣的觀點,但我僅短短留個痕跡在部落格哩,改天再來好好品嘗了

延伸:
若問世界誰無雙:愛情裡的獨一無二https://corrupttheyouth.net/2018/04/19/%E8%8B%A5%E5%95%8F%E4%B8%96%E7%95%8C%E8%AA%B0%E7%84%A1%E9%9B%99%EF%BC%9A%E6%84%9B%E6%83%85%E8%A3%A1%E7%9A%84%E7%8D%A8%E4%B8%80%E7%84%A1%E4%BA%8C/

第四章內容
https://www.chineseupress.com/image/data/preview/9789629967918_sample.pdf

參考書目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OoqDwAAQBAJ&pg=PA202&lpg=PA202&dq=%E5%B0%8F%E7%8E%8B%E5%AD%90%E7%9A%84%E9%A0%98%E6%82%9F+%E5%8F%83%E8%80%83%E6%9B%B8%E7%9B%AE&source=bl&ots=dY2Gdu79as&sig=_fAE_M2H-pbL2zIb4orBk3EmKUc&hl=zh-TW&sa=X&ved=2ahUKEwiI5_CbwerdAhWBOnAKHdPxDGUQ6AEwD3oECAkQAQ#v=onepage&q&f=false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中東心臟之心得筆記

這一本概述了近代沙烏地社會的發展,從王位繼承、外交、社會底層、改革、國內派系鬥爭,很清楚了解近代阿拉伯面臨的困難與改革的方向。

至今沙烏地進行多項的改革、多遭到國內基本教義派的阻撓,顯然這是沙烏地牛步改革的原因,基本教義派試圖讓沙烏地人民回到好幾世紀前的傳統信仰生活,拒絕西方文明、壓制女性,只不斷灌輸古蘭經的教義,試圖以宗教控制人民。在幾百年前,或許這招行得通,搭配王室的灑錢,或許會被認為是國力強大的國家,但在20世紀,全球化的興起、科技的進步,一個國家要是不與其他國家接軌,學習進步的知識,是很難生存的,人民透過網路,得知其他國家的富庶,宗教灌輸再也騙不了人民了,王室亟欲改革卻無法執行,人民逐漸不滿,附近的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厭惡沙烏地對美國的依從,想要奪取沙烏地的政權,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內憂不是人民的不滿爆發,就是基本教義派的反抗,而外患是其他伊斯蘭國家的覬覦與美國的不再支持。要能夠在這多重困難中找出一條新路,甚至是在石油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當今第七任國家-31歲的沙爾曼親王,一反過去老病衰頹的國王,很期待能看到沙烏地的新風貌(聽說最近女性開始可以開車,還可以看電影了?)

延伸
沙烏地式扭曲:導讀《中東心臟》與王國的未來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070759

沙漠中的權力遊戲:換王儲?沙烏地王室的三代暗戰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538241

心理學概論筆記-社會心理學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與思想"

1.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探討人們如何做日常生活的決定

A.基模架構(schemas)
基模架構存在於我們大腦的認知結構,負責彙整各種主題的資訊,包括我們對事情的基本知識及印象。會因為新資訊的影響而改變,也會因為與基模不合而忽視某些新訊息。

B.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導火線
可近性是最先顯現在腦袋的想法跟信念,並建構出一個基模架構,這個過程稱為導火線
"個體最近的想法或經驗能讓一種基模架構在我們記憶中容易出現,而最近的事件因而引導出一個特定的基模架構"
但,過於簡易的基模架構會使我們過於簡化眼前發生的事件,甚至使自身盲目

C.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影響基模的建構,導致之後的訊息容易被扭曲或忽視

D.固著效應(perseverance effect)
緊抱著原有的基模結構不放,而不願更動,第一印象常因為固著效應而產生初始效應

E.自我實現預言,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目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所知覺或預期者,常在自已之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也就是會專注那些符合自己基模結構的資訊,而忽略相反的資訊

2.社會知覺與人際關係

A.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人對人的知覺,與之相對的是物體知覺,即一般口語常用的知覺一詞

i.第一印象的形成-觀察者在第一次與對方接觸時,根據對方的行為而得出的判斷
*形體特徵,相貌好的容易在第一印象中得到高評價

*非語文行為又或是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常用來表達情緒、表達態度、表達個人特質、協助語言溝通。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透過他人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搭配自身的基模架構去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ii.行為結果的歸因解釋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分為情境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是由於情境因素使然
性格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發生之原因歸之於其個人性格或其具有的條件所使然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是由於偏向性格歸因或情境歸因而產生的謬誤

*相對推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從個人相對應的行為來推論個人性格。主要作法是將個人選擇的行為所可能實現的目的,和採取替代性的行動所能實現之目的來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不同選擇的非共同效應

*共變模式(covariance model),針對行為解釋採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的多項行為所提出
1.特殊性,某行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發生
2.共同性,該情境是否引起大家共同的行為
3.一致性,該個體是否在一樣的情境下都會進行此行為
如情境歸因就是高特殊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不論是誰,都會在某處進行某種行為,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情境的原因
性格歸因是低特殊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某人在某個情境總是做某件事,但其他人不會(低共同性與低特殊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性格的問題

B.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以情感為基礎、以利害為基礎、沒有基礎
i.人際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注意、欣賞等心理上的好感,進而吸引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關係的歷程
*生理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決定人際吸引的第一個且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期
*時近性(proximity)-人與人之間的活動空間彼此接近,而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相似性(similarity)-性質相似的人彼此吸引
*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個人為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的心理傾向

ii.愛情與妒忌-建立個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喜歡與愛
喜歡的要素為生理吸引、時近性、相似性、互補性
愛的要素則為關心、 依附、親密、承諾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包含親密、熱情、承諾。親密是互動關係中所分享的溫馨與親近,熱情是愛情關係中存在的一種強烈情緒,承諾則是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仍保存兩人關係的決定與意圖。
基於三種元素可發展出八種組合。


*妒忌-不愉快的情感,夾雜著怨恨、生氣、害怕等感覺
減緩妒忌應試著從認知上理解為何忌妒,以及揭露自己目前的感受,並保持自信(因為忌妒反應的是自己沒有自信與安全感)

iii.孤獨與寂寞
寂寞是少於期望中所能擁有的人際關係,或指沒有從期望中的人際互動中獲得滿意的關係,與獨處不同


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人類更多的社會行為是社會個人或團體之間的所產生的

A.角色與規範
社會角色(social role)-個人在團體中經認可的身分、位置與任務
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社會角色表現出來的行為,在社會中經學習而建立,常受到社會規範影響
社會規範(social norm)-社會公認的角色行為標準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團體中其他角色按照社會規範去期待某個角色的行為的心裡傾向
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兼顧數種角色的狀況
角色內衝突(intra-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滿足數種角色需求
角色混淆(role-confusion)-當個人對自身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明確,無法符合角色期待

B.態度
i.態度的組成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
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擁有的看法、意見、觀念或信念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
行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許的行動

ii.態度與行為
態度與行為的關聯,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個人的態度始於認知,先從觀念上接受信念,再參與活動,從中加強信念,因而形成情感。

iii.態度改變的心理歷程
*說服過程
四要素有資訊來源(來源可信度高則容易說服人)、訊息內容、傳播工具、接收者特質
*F.Heider的平衡論
假設P(perceiver)為當事人,O(other)為他人,X(attitude object)為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形成以下的三角形。
三者中如果有兩正或兩負,相乘結果為正,則為平衡狀態,如果相乘結果為負,則不平衡。
 ã€ŒF.Heider的平衡論」的圖片搜尋結果
*學習制約
態度的形成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他人意見會對你的態度產生影響

*L.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
當態度與行為不協調時,個體會迫使自己改變態度以達到和諧。

*Bem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
認為個人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與一般認為的態度決定行為論相反。

C.從眾與心理反感
從眾行為(conformity behavior)-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心理反感(psychological reactance)-說明個人在遭受壓力或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感覺自由受到威脅時,在心理上不期而然產生的反感。

4.利社會行為與暴力行為

A.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要素,遺傳基因、社會學習、大眾傳播、過去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
但情境也會影響,尤其是公共現場容易造成出於責任分散的旁觀者效應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種心理歷程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種心理歷程」的圖片搜尋結果

B.攻擊與暴力行為
生理因素、挫折、社會學習是常見的幾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