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童軍,我從高中就接觸了一些包紮的知識(健康課也教了很多次),但一直都沒有實際用過,感覺有點可惜,這次看到學校有特別開課,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去好好學一次。而且對童軍來說,在外受傷的機會也比較多,學著以後也有機會用到。(雖然羅浮好像也有開類似的營隊,但真的很遠耶~)
連續兩天的急救營,還滿緊湊的,不過真的學得滿紮實的,像CPR、包紮這類的實作課,到現在都還有一點印象耶~而其他的課程像毒蛇咬傷、急救箱等等的知識,雖然沒有說記到很熟,但大原則都還是有一點在腦袋裡,急救箱的課程對我最受用了,因為以前不太懂,我們團都會隨便買放在箱子裡(之前會買一堆用不到的繃帶放著),現在知道要怎麼採買之後,就知道要怎麼擺放了(不然以前我都隨便塗藥隨便包)。
另一個很實用的是包紮考試,以前看到別人受傷,都會很慌張,不知道要先做啥,但課程學下來,抽到各種情境,至少知道要先做啥(可以墊腳、保暖、包紮之類的),也知道要怎樣搬運病人才比較安全,這一連串做起來都知道大概的原則,這樣以後在野外就不用擔心了。
雖然那兩天課學了很多,但感覺最實際的還是在保健中心實習,雖然我覺得我排到的時間人都很少(八小時才7個人耶~),但實際幫別人換藥,才知道生理食鹽水、碘酒這些東西要怎麼用,根據不同情況也有不一樣的處置方法,而且面對的真實情況,也容易緊張或不知所措,或怕弄傷病人(像要剪掉傷口上的肉就很害怕剪錯,還有要處理很髒的傷口時,也怕弄痛病人),但每處理一次病人,都學一次經驗。
總之,這一系列的課程真的感覺很不錯(沒有白花時間和錢XD),但可惜的是經驗不太夠,如果之後有能實習的機會,應該能學得更有心得^^。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之心得與隨筆
這本書是我從冏星人的頻道上看來的,剛好我最近也很煩惱這個問題,這本書介紹的真是太適合不過了。大家在看書前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個介紹影片(最下面是作者的TED影片,算是這本書的大概講解。)
這一篇根據作者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進行鋪陳,分別是:
這篇也是整本書的核心,你如何設定人生的價值觀、目的,致使你能在漫漫人生中,依循自己的道路而不走偏,不因微小的邊際成本而丟棄自身的心念,人生的價值觀設定如同企業一般,依循三步驟:
這一篇根據作者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進行鋪陳,分別是:
-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我認為這些問題可以簡化為,我想過怎樣的人生?亦或者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剛上大學的我來講,我認為這些問題是必須及早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答案,找到我人生的準則,這不也是自由的定義嗎。
以下我將針對每一部寫下筆記及小心得^^
第一部 發現生涯之樂
你曾在你的工作找到意義嗎?你滿意你目前的工作嗎?(雖然我好像不適合講這個XD),這裡提出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兩個概念,比起誘因理論,動機理論更能讓我們投注在工作上,更感到有意義,下面是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的類別:
- 保健因素:金錢、安全的舒適環境、上司與同事關係,改善這些因素不會讓你熱愛這份工作,頂多不討厭
- 動機因素:得到認可、個人成長、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這些是你熱愛這份工作的充要條件
這裡讓我感慨的一個例子是,有人不斷追逐金錢,想著,當我存夠金錢,我就要去追尋夢想,結果,年復一年,直到他發現他已經脫不了身了,社會上,其實就存在很多這樣的人,最後卻以懊悔收場。
動機理論不斷告訴自己,我目前做的工作有意義嗎?這個工作否能給我成長的機會嗎?我可以學到新東西嗎?透過思考動機因素,將讓你的眼光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談到工作,就一定要談談人生策略,你放眼那些全球百大企業,他們的成就是當時創業就規劃好的嗎?想必不是,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中,不管你是否察覺得到,我們總是一方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則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在人生路上不斷修正策略,直到自己心滿意足,也因此沒有那些策略比較好,那要怎樣檢測自己的策略呢?透過"那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也就是"如果行得通,你必須證明甚麼?",當你想成為一位老師,哪些假設必須為真?精熟教學方式、與人互動良好等等,這些如果無法為真,那你還能成為一名老師嗎?
當我們擬定好策略通往我們熱愛的工作與人生,接下就是資源分配了,如果資源的分配不能符合你的策略,再好的策略都是枉然,同時如果你期待一些目標,你就必須分配好短期與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由於成效立即,導致我們投注太多心力在上面,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長期目標,當你想擁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和人際關係,你就必須時時投注資源在上面,而不是錯過了才在嘆息,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由好幾個決定和策略所構成,而你的資源分配也必須隨著你的目標走,想成為哪種人或擁有那種生活,就必須把資源挹注在對應的地方上。
否則到老了,你看著鏡中的自己問到,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第二部 圓滿的人際關係
在面對未來的計劃,不要貪求快速的成長,而是寄望一步一步地慢慢獲利,就是好資金壞資金的理論,不要認為與家人的關係可以到時再慢慢陪伴他們,現在先賺錢的這種想法,到時,你會因為錯失陪伴的機會而後悔莫及。
家人的朋友的關係,會因為你很早就開始投資而得到莫大收穫和滿足。
再來,當你陪伴你的家人或朋友時,你應該去想想他們想要甚麼,將心比心,以配偶間的關係來看,最幸福的夫妻應該是能為對方著想,並且願意努力讓你愛的人開心。
除了了解他們的需求,還要願意付諸行動。
對於孩子的陪伴,我們除了給予他們資源,讓孩子自行發展流程和優先順序,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他們安排自以為為他們好的事,不要剝奪孩子自行決定事情的機會。
而儘管讓孩子放手去做會有一些壞處,但那就是經驗啊,從失敗孩子可以學到經驗,並萃取出能力與韌性,這些能力與經驗比當初讓孩子走安全的道路要好多了,很多父母會不斷地讓孩子學東學西,但這些都比不上在經驗學校學到的東西。
從"經驗學校"這個概念,我學到很多,我知道如果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應該去磨練那樣的經驗,從中得到我需要的能力。
最後,關於家庭,上次說到給予孩子資源,讓他們自行培養流程,那優先順序就是透過家庭文化的建立,當碰到事情,你的行為準則或者你給予孩子的忠告,這些都會無形中建立家庭文化,但千萬不要說一套做一套阿~
透過與家庭成員一起工作,不但能了解這個家的優先順序,知道對這個家而言甚麼是最重要的,最後大家也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家庭文化就像一種自動導航裝置,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搭配服用:http://murphymind.blogspot.tw/2016/02/invest.html --好資金跟壞資金理論
搭配服用:http://murphymind.blogspot.tw/2016/02/invest.html --好資金跟壞資金理論
第三部 遠離監獄
這篇也是整本書的核心,你如何設定人生的價值觀、目的,致使你能在漫漫人生中,依循自己的道路而不走偏,不因微小的邊際成本而丟棄自身的心念,人生的價值觀設定如同企業一般,依循三步驟:- 畫像---描繪想成為怎樣的人,擁有怎樣的生活
- 投入---依據自己的畫像,開始分配資源,優先順序,最後實踐
- 量尺---評估自己的進步,也就是衡量你人生的量尺(作者以"幫助多少人成為更好的人"作為他人生的量尺)
自從我看完後,我稍稍感受我心中那股不穩定感來自何方了,看似我一直在為我的人生規劃,但我規畫的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是混雜了社會期待的目的,而又或許是從來沒好好思考我的人生八,只聚焦在短期計畫上,而失之全部,我喜歡以攀登來形容這種感覺,就像我一直專注於要爬這座山或那座山,但我卻忽略了爬山最基本的元素,器材及自身,一直以來專注於山頂的我,因為對自身及器材沒有要求及規劃,便容易在攀登山頂時潰敗,卻以為是目標設定錯誤,現在的我,不應該再將目標放置那座山頂(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之類),而是反求自身(對自我價值觀及衡量人生的量尺),爬不到山頂沒關係(因為要爬上山頂還得有運氣呢~),當個有資格或能力爬上上頂的人就好了。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課堂經營技巧"之心得
星期五,我翹了國文課去聽講座(反正有翹沒翹都沒在聽課XD),沒想到隨便點名也點的到我,真是太衰了,我只好寫篇心得交給老師八~~雖然這種演講我都不太寫心得的,因為記得的東西很少,又我也沒聽講座做筆記的習慣(這樣很容易分心)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課堂經營技巧",請了清大的教授來演講,我看這教授滿厲害的,一堆得獎,而且很多領域都有涉獵,而且他常說要追求挑戰,我覺得這滿不容易的,到了五六十歲還在學習真的滿厲害的,當老師就是要這樣不斷追求知識,真是了不起。
接下來,面對課堂上的狀況,他說如果有問題,盡量不要在課堂上解決,除非必要,如睡覺等等,我認為這個想法很不錯,以往在國高中,很多老師很喜歡課堂上因為一兩個學生就突然飆罵,不僅讓我們這些台下的學生很尷尬,也干擾到我們的學習,但如果能等到下課再處理,不僅能顧及當事人的心理,也不會干擾到其他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種狀況是滑手機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有的老師會採取禁止的方法,但這個老師反其道而行,將手機變成教具,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處置方法,但我認為這個技巧難度高,而且也需要巧思。
對於教學方式,這位老師曾經一個學期沒有上台教書,而是靠著讓學生進行報告、辯論,最後這堂課竟然得了教評最高分,其實對於學生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被動(聽著老師上課),而是主動(報告、收集資料等等),而且這位老師還會陪同學生一起討論、查資料、做報告,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普通的講學,反而能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
這樣一個打著"教學技巧"而不是"教學理論"的講座,更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想法與思考,更能讓我看見當今教學的面貌,對於教育有興趣的我,也從中得到許多的經驗與想法。
說實在,其實沒有甚麼特定的教育是最好的,有幾個不同個性的學生,就會有幾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從普魯士教育、翻轉教育或者當今很受歡迎的Minerva線上大學,這些新穎的概念不斷出現,但是,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於讓學生擁有反思及教育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塞一堆知識罐頭,我認為未來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及早認識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依此尋找合適的學校。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哲學家的Toolkit之論證進階工具與筆記
繼第一章基本工具之後,我終於來到進階工具了,當然,我希望如果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後,能給予指證以及順手買一下哲學家的工具箱喔~在我準備哲學轉學考時,幫了我很多的忙,超喜歡這本書的耶~
2-1 逆推(Abduction)
下面這個影片也有談到喔~這系列的影片都很淺顯易懂的幫你建構各領域知識喔~
逆推,在證據有限與生活需要下,必須儘可能找出最接近真實的答案,如同偵探一般,找出一個看似最合理的事實去解釋某個案件,下面有幾個特性可以檢視:
- 簡單性:如果可能,盡量簡化,例如:一個人自殺,就不要另外解釋他是用許多機關把下面的椅子推倒,而不是自己把椅子踢開,除非有證據,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釋
- 連貫性:儘量與我們相信為真的說法一致
- 可預測性或預測力:選擇你可以預測或檢驗的說法,像柯南不是都會模擬殺人手法,或故意設圈套讓兇手上鉤,就是這樣的道理
- 範圍的廣泛性:如果可能,選擇最周全、簡潔且無解部分較少的說法
總之,選擇特徵最接近一望即知的解釋,儘管逆推法看似完美,但仍然存在某些問題,以下
- 1.2.3.4.5.6.?
下一個數字是?根據逆推法,應該是7的說法最周全也簡潔,但你其實並不能保證,與歸納的問題類似,根據現有的證據,並不能完美解釋未來的事件及規則。
2-2 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假設演繹法,"從假設與一套既定條件開始演繹事實,然後以實驗檢視這些事實是否成立,用以驗證假設的真假",科學上經常用到的方法,但隨著應用日漸廣泛,侷限與問題也漸漸浮現
第一,我們經常假設有利於整個理論系統運作的假定,第二,無法輕易驗證假說的真實性,例如;人無法長生不老這個假說,你要怎麼驗證?在你看到長生不老的人之前,你恐怕都沒有結論,第三,可測試性的技術,例如;根據物理定律,我們可以輕易假設地球的質量大一倍會發生甚麼事(高中物理就很常寫到這問題),但你真的能確定會這樣發生嗎?不,你不行,除非我們有技術做到這點,我們無法從技術上建構出驗證該主張的程序。
2-3 辯證法(Dialectic)
辯證是哲學用來檢視主張的一種方法,兩種觀點或多個來回辯論的過程,根據黑格爾認為辯證的目的在於整體或統一,大家拿著真理的碎片,互相辯駁,直到真理的圖畫漸漸浮現。
黑格爾辯證法,其實黑格爾並沒有在運用這個法則,是由詩人席勒和哲學家費希特推廣的,
只是黑格爾用來解釋歷史進程的方法,就叫唯心辯證法,認為歷史就是對立衝突所驅動的進步辯證過程,直到最後的絕對真理,與馬克思的唯物辯證不同在於,不是觀點衝突,是階級鬥爭,結果不是絕對真理,是完全泯滅階級的社會。
以下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簡圖,是我在成大線上課的文學理論裡看到的,真的很不錯,推大家去看看~
透過正題(thesis)和反題(antithesis)的衝突,經過揚棄(sublation)後,得到化解正反衝突的合題(synthesis),不斷重複此過程,最終達到絕對真理。
2-4 類比(Analogy)
類比是我們日常生活很常用到的一種堆論方式,當我們在講述新觀念時,必定會先類比一個類似的舊觀念來說明,如同休謨所說,我們對事物所做的一切推論莫不在建立類比上,而康德認為類比使日常經驗的各項知覺得以產生必然連結。
類比在哲學上有兩個功用,一個是說明,如同柏拉圖在洞穴寓言,以太陽類比真理 ; 一個是辯證,如同證明上帝存在的設計論證(argument from design),認為如同一個精密的鐘錶背後有一個鐘錶匠,一個精密的世界背後也有一個造物者,那這個論證你相信嗎?
類比分成強類比跟弱類比
- 強類比,經過比較後,兩者"具有大量或決定性的相關"以及"沒有大量或決定的差異"
- 弱類比,經過比較後,兩者"沒有大量或決定性的相關"或者"具有大量或決定性的差異"
那設計論證是強類比嗎?西塞羅跟休謨認為工藝品跟宇宙有關鍵的差異,再來我們能經驗到工匠做出工藝品,但我們看不到宇宙的創造,所以他們認為這是弱類比,那你覺得呢?
所謂的強論證應該是類比彼此類似的事物,而不是差異甚大的事物。
2-5 異例(anomalies)與例外證明規則
我們會把這種未能符合規則描述的現象,稱為"異例",也就是俗稱的"例外",一個規則裡出現異例代表什麼?這個規則不可行?相反的,他也許能產生例外證明規則的作用,這裡的證明跟據古字,應解釋"測試",有了異例,便能原規則不是毫無例外的自然描述,而是符合大多數情況的一般模式,更甚者,原規則也能根據異例去調整。那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到底多少異例出現才算是合理範圍呢?原規則需不需要撤換呢?
"偶然謬誤",當你將一套規則放置在特殊情況時,你便犯了"偶然謬誤",就像有人會指責言論自由允許他人脅迫他人或毀謗,但其實這套規則是適用於政治言論上,像這樣濫用規則四海街放準的謬誤就叫偶然謬誤。
"偶然謬誤",當你將一套規則放置在特殊情況時,你便犯了"偶然謬誤",就像有人會指責言論自由允許他人脅迫他人或毀謗,但其實這套規則是適用於政治言論上,像這樣濫用規則四海街放準的謬誤就叫偶然謬誤。
2-6 直覺幫浦(intuition pumps)
因為哲學上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我們就會用類比、隱喻來幫助我們理解,例如柏拉圖就會曾在理想國一書中用太陽來解釋"善"的概念,而這裡特別造出"直覺幫浦"一詞,而不是稱作類比等等,是因為直覺幫浦並不是論證,只是用來幫助你理解概念而已,但因為這個概念很容易弄混,而我也不太懂書中的例子,只能這樣跟大家說而已XD
2-7 邏輯建構物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但好像很少用到,我也很怕我了解得不全面,一個看似個體、抽象物,能被其他多數的個體所描述,我們就叫他"邏輯建構物",例如:平均英國人,統計所有的英國人並平均;網路,由Server、Router、協定等等,所建構的龐大構造,都被稱作邏輯建構物,但其實這樣似乎沒有終點,因為每件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組合與再造,那這不是無限倒退嗎?
2-8 化約
化約論,接原本複雜、精細的理論、現象,以簡單且根本來解釋這個現象或理論導出的其他結果,以科學為例,以布朗運動解釋分子的運動狀態甚至於水蒸發與沸騰,在哲學上,則倫理學的效益主義便是一例,透過化約"善"這個概念,來闡釋理論,但既然是哲學,就必然有可以反對的點,在某些概念上化約,也許會倒置某些概念的意義消失,也就是無法保留現象(這裡是3-26的內容),總言之,化約是一種工具,顯示出這概念的某些部分,但不是挖掘真理的工具。
2-9 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跟之前聊到的直覺幫浦很像,但不同點在於,直覺幫浦旨在幫助你理解事物,而思想實驗在於驗證某種道德理論或哲學理論,像電車實驗、孿生地球論等等,是一種模仿科學實驗的實驗方法,而跟科學不同的是,科學探索物質的世界,哲學探索概念的世界,但思想實驗僅能測試直覺,我想問的問題是,憑藉人類的直覺,真的找得出真理嗎?又或者找出的真理是屬於人類的而不是這世界的呢?
2-8 超驗論證(transcendental argument)
超驗論證起源於康德對懷疑論證的困擾(當我一接觸,也覺得這怎麼那麼煩阿~),於是推出"超驗論證"來抵抗懷疑論,論證如下:
- 不管懷疑論者說什麼,我們擁有既定經驗是固定的
- 我們擁有這些經驗是既定的,因此我們必須問:為了讓這些經驗成為可能,什麼必須為真?
這種論證徹底翻轉人們對於世界與知識的看法,以往是我們的認知必須符合這世界,現在是這世界的模樣必須符合我們理解的性質。但是對於對於懷疑論的挑戰"你如何確定基於這些經驗而做的推定是正確的?",康德認為他的推論並不能表示他的超驗主張為真,但我們仍要假裝相信,並以此來探索這個世界。
其實我滿認同的,不論你在怎麼懷疑,如同語言一般,唯有在我們經驗到的這個世界,語言才有意義,那就盡量去探索對於我們有意義的這個世界八~
2-9 有用的虛構
如果你開始接觸哲學史,你會發現很多人哲學家會創造一些虛構的存在來幫助你理解事物,如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用來協助我們何謂公平的概念、以及羅梭的社會契約,跟思想實驗、直覺幫浦不一樣的是,這些虛構物不僅是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理論,甚至可以作為一項工具用來進行哲學思考,而思想實驗只是用來論證,當得到結論時,思想實驗便被拋諸腦後,但有些虛構卻容易使人誤解,如自私的基因這個概念,本意是用來解釋以基因為中心的進化論觀念,卻容易使人誤以為基因是自私的這種錯誤觀念,總之,下次看到哲學家提出虛構時,記得好好思考,不要誤解拉~
行為的藝術之心得感想
在思考的藝術之後,我終於借到行為的藝術這一本書了,現在我將繼續為每一個錯誤寫下自已的所思所想,希望能比上一本寫得更好XDD
對了這本書的前頭希望告訴我們,所謂達到成功或者獲得幸福,不必找尋致勝的方法,而是地開錯誤,總之,如同本書所言"我們不需要不必要的狡黠、不需要新的點子、也不必要過度作為 ; 我們只要別那麼笨就好了"真是一針見血阿~
對了這本書的前頭希望告訴我們,所謂達到成功或者獲得幸福,不必找尋致勝的方法,而是地開錯誤,總之,如同本書所言"我們不需要不必要的狡黠、不需要新的點子、也不必要過度作為 ; 我們只要別那麼笨就好了"真是一針見血阿~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
即使是個爛理由也是理由,這一篇告訴我們,我們會因為沒有原因而感到不舒服,但是只要有原因我們就會接受,因為沒人會在意你的理由是啥,只要有原因我們就會感到舒服,滿有趣的~我下次試試觀察好了。(試試對排隊的人說,"對不起我想排你前面,因為我想這樣",會不會被打阿~)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我們容易因為做決策而感到疲勞,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我們需要適時地補充養分,雖然這好像是廢話,但卻非常常見,我們容易在做太多決策後而無法對接下來的決策提出更多的新想法或大膽的作為,同時這也告訴我們在向某人報告一項攸關你生涯的大案子時,應該選在他剛補充完營養時以及他精神很好時~(這真的很像廢話,但又很重要)
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
當你看到一件你討厭的人的東西,當你知道的那一刻,你也許會對他皺起眉頭或者感到不悅,儘管他們早已不存在或者無關緊要,而這樣人、事、物之間那難以視見的關係,就叫做"傳染性偏見",對我來說,我認為應該要告訴自己不要讓這種東西干擾自己做決策的能力,因為這對於現實幾乎沒有任何的助益阿~或許你還會因為這樣的關係低估這件事或物品的價值,但在以往,我們的祖先也許是靠著這樣而躲避一些禍患,像知道某隻動物通常會在某種樹下休息,便會讓我們對這棵樹跟動物產生連結,讓我們在行動時多一些的安全(這是我想的拉~感覺滿有道理 不是ㄇ?)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
接下來要討論"平均"這個字的概念,我們很常用這句來作為判斷某事的依據,但我們卻會因此忽略事情的本質,在一件很極端的事件中,平均這字反而會讓我們判斷失誤,這很明顯,不是ㄇ?別濫用"平均"阿~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
這個概念很像我之前在"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裡讀到的,談論某些事情只要被金錢插手干預,我們對於這件事的態度就會改變,如同托兒所的例子一般,當托兒所實施遲到罰錢的規定後,反而更多人遲到了,因為他們將這筆錢當作照顧費,而且心裡會想,既然我付了錢,那就應該更理所當然的遲到拉~但這些情況也只在那些人們出於非金錢以外的動機去做某些事時,才會產生排擠的狀況,像非營利事業等等。所以要祭出罰款的規定之前,應該先好好思考大家做這些的動機再去好好思考對策。
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
"如果你無話可說,那就閉上嘴巴"這句馬克吐溫曾說過的話,作為這個概念的註解再適合不過,總之,別以為胡說八道可以掩蓋無知,那只會欲蓋彌彰。請盡量簡明、清楚地回答,這概念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這句藏在心裡。
說實在,哲學有時會有這樣的狀況,但也許是我們看不懂,用了一堆不知所謂的詞,堆砌出一個沒人知道是甚麼或簡單的概念,雖然這也許是現代哲學的弊病,但對我來說,把它簡單化、平民化就是我的理想。
威爾.羅傑斯現象 Will Rogers Phenomenon
這個現象也可稱作分期遷移(Stage Migration),透過將高產出的公司或者職員,分出一些去協助低產出的人,達到看起來兩者都高產出的假象。其實,感覺有點像耍小聰明,藉由平均分配去達到亮眼的效果,但感覺這現象撐不了多久,只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
我們都認為愈多的資訊對我們越有利,但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有用的資訊,儘管稀少,比起一堆無用的資訊,更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如同本書所言"試著與最少的資訊共存,才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不需要知道的事,即便知道了,還是沒有價值",感覺很有道理耶~我以後在做決定時,稍稍留意一下好了。
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我認為這篇是在告訴我們,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習慣每件事都處在一個可合理解釋的模式或者架構,因此你也會很直覺地將你看見的事物套入你熟悉的架構,但!他也許只是純屬巧合,請務必好持懷疑的態度去審視你看到的一切,用科學去證明,用理性去思考。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
勞力辯證是在"思考的藝術"中,認知失調的一環,為了不讓你耗盡心血得來的東西白白浪費,你會下意識地提高它的價值,來安撫自己並沒有做白工,但實際上,這只是不願面對現實、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仔細想想,那個你花費許多心力得到的東西,真的值得嗎?現在放手會不會更好呢?還有那個你巴著多年的女 人,難道他真的好過另一個巴著你的女孩?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
在一組公司數據當中,通常公司越小,他的平均就越容易變動,很好懂,對八,但問題在於,我們常常忽略這樣的情況,以錯誤的標準去審視這些數據,得出錯誤的結果,還自以為大發現,我認為,應該調整標準,找出適合的篩選標準,便能有效去除小數法則的展現。
期待 Expectation
有句話說:期待愈大,失望愈大,就是在說這個啦,但除了失望之外,有時也會有令人驚奇的成效,例如;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或者安慰劑效應,這些都指出期待確實會對我們的大腦甚至身體產生莫大的影響,本篇最後認為,為了避免不愉快的驚奇,最好方式就是期待驚奇,這就留待各位去試試看啦~~
簡單的邏輯 Simple Logic
CRT(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認知反射測試,通常善用理性思考的人得分數會較高,在"雙曲貼現"情境中對於立即的誘惑也有較高的忍耐力,相反的,得分低的人較常用直覺思考,也容易相信來路不明的謠言,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CRT,就試著去懷疑八~
這裡有個簡單的邏輯遊戲可以檢測:在賣場裡,一枝筆的價錢加上一塊橡皮擦是11塊,一枝筆比橡皮擦貴一塊錢,那橡皮擦是多少錢呢?
0.5塊錢,你答對了嗎?XD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
這個效應其實就是巴納姆效應(因為這位心理學家叫巴納姆.福勒XD),簡言之,就是告訴你其實所謂的星象學、命理學,等等偽科學(就是沒有否證性的理論,詳情請查"波普"),都是靠著似似而非的言論在使你相信他們,所以在相信這些學說之前,請先想想這個效應,不要太認真去看待,但說實在,我其實也很喜歡看,因為其實內容滿中聽,捧你又不會捧過頭,指責你又不會太露骨,但說實在,都是廢話,不要太認真阿XD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
這篇是描述一個人在選擇做志工時,往往不會選擇更有效率的方式,而是一股腦地投入,例如你明明有錢請專業的工人,卻還硬要自己下去當勞工,這不是很愚蠢嗎?除非你是很有名的人,那你就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那如果你不是,請選擇對他們更有效的方法,但通常來講,親自下去做會有一種親民的感覺,即便你不是很有名的人,而且自己會有一股滿足感(但這樣你就不是為了要幫助別人而做,而是為了你自己),總之看你把目的放在哪,就會有不同的作法。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
這篇旨在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像電腦那樣理性的判斷,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甚至股市的行情大多從當天的天氣就看的出來,而你可仔細想想看,當你面對複雜的決策時,你是先問自己"我覺得呢?"還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好像沒有解決辦法!?但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或請電腦幫忙(人工智慧登場XD),總之要先 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再去找解決辦法。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
你相信自己的信念嗎?我想絕大部分都會認同,但這一篇要告訴我們,其實信念是不可靠的,我往往會傾向肯定自己的想法,結果越肯定越陷入泥澇裡,反而無法看清問題的全貌,其實我有時也會邊想自己的主張,結果越想越認同自己,卻不知不決把自已限縮了,而這篇在於告訴自己應該常常批判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法的反對者,這樣或許能幫助自己做更好的決定。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
這篇是在告訴我們,應該限縮自己的選擇,太多的可能性、選擇,可能讓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應該像項羽那樣,破釜沉舟,但這兩個好像有差(這是書中的舉例),項羽是藉由斷自己後路,增加做事的動力,但這篇應該是在說,我們或許應該專心在某幾件事上,不要甚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哈哈 好諷刺我啊XD)
嗜新狂 Neomania
這篇很顯明是在說我們常會過度熱衷於新奇、流行的事物,像VR、AR等等,但這篇告訴我們,其實新奇的東西推燒得很快,甚至於未來會不會繼續流行也不知道,以前有過塑膠流行、太空流行,但很明顯這些很快就退燒,而且是這世紀的事喔,所以不要再去追求甚麼最新、最流行的東西啦~~但我是覺得,如果你覺得沒差,就隨便八~XD(感覺這篇好像沒什麼耶~)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
在你看過一篇廣告後,你會記多久,也許三天、一禮拜,但這篇告訴我們,訊息的來源會很快忘記,但其中的內容會記很久,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製作宣傳廣告時,我們不必在意宣傳內容以外的東西,因為很快就會被忘記,但對於我們來說,他會潛藏在腦袋中的某處,我們不知道這訊息從哪來,因此,如果想要抵抗,就必須對每一個從腦中蹦出的想法,保持批判,思考它的優缺點、受益者等等,儘管辛苦,但是你的思考會越清楚越謹慎。
選擇盲從性 Alternative Blindness
如果你家旁邊一塊草皮要被改建成公寓,你一定會在草地和公寓之間比較,這時你就陷入這個選擇性盲從的陷阱裡了,因為這時你的思考裡完全只有這兩個選項,同時也被侷限了,難道一定要和公寓比嗎?不能是學校、公園之類的嗎?這篇就是在告訴我們,當你面臨A和現狀之間的選擇,不妨想想B、C的選項,這樣你說不定能找到更好的選項。
雖然並不是每種情況都能有其他選項,但這樣的思考方式能幫助在大多數情況找到更多可能性~~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
這一篇也能說是"井蛙現象",其實這就是嫉妒心拉~當你看到比你優秀的人,你可會百般刁難,阻止他搶走你的寶座,但其實這樣的心態,在一件公司裡,反而是壞事,每個人都雇用比自己差的人,這公司很快就倒拉~結論就是,拉拔比你厲害的人,因為這樣也能促進彼此的成長阿~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
這裡要介紹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首因效應又可稱為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第一個提到的事情會蓋過之後提到的事情,這也常用在面試,因為大家通常會打扮得很體面,試圖爭取好的第一印象 ,常用於立即的判斷 ; 而時近效應則是指,你記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最後會變成你記得的事情是比較晚提到的事,一開始在講甚麼則忘記了,常作用在一段時間後的回想,但這兩個效應指出一點,無論如何,中間的事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所以呢~在希望能完整評斷一件事時,盡量能顧慮到這幾個效應,不要給騙了,以及想辦法去照顧到中間的段落。
放血效應 Bloodletting Effect
當你現在的做法是錯的時候,而面前又沒有其他選擇,你會怎麼做呢?是繼續等待更好的選擇嗎?放血是傳統的醫療,但儘管很多人知道這是錯的,卻因為沒有更好的方法而選擇繼續做錯的療法,這也是這效應的由來,但你會改變嗎?我認為應該要,因為光是等待更好的方法是沒有用的(而且誰知道要等到甚麼時候?)。儘管困難,也應該要試試,繼續做錯的方法不是很苯嗎?
非我發明症候群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這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意指"不是我創造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但我其實很少有這種感覺,只是偶爾會對自己做的事感到沾沾自喜,但也沒那麼誇張啦~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這樣,結論就是,不要陶醉在自己的想法裡,回頭審視自己以前做過的決定,那些是真正高明的決定呢~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
當你觀察到你所看到的每隻天鵝都是白色的,你可能會覺得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也是歸納法的缺點之一,一旦黑天鵝(意料之外的事)出現,馬上讓你措手不及,所以,千萬不要覺得每件事都不可能,至少也要略高於0,因為這世上有些"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甚至還有"未知的未知"阿~
領域依賴性 Domain Dependence
根據這篇的內容,認為在一個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人,很難將同樣卓越的能力移轉到另一個領域,其實滿直觀的,因為沒有一個人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成功的,但這又告訴了我們甚麼呢?我認為是在呼籲我們別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亦或者是了解到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人才,沒必要強迫自己或別人移轉到別的領域,這些是我粗淺的想法拉~要不然其實我不知道這篇的目的到底是啥?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
當你做一個選項時,心中可能會認為大部分的人也會跟你做一樣的決定,亦或者你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你的決策結果或者產品,有一點"非我發明症候群"的感覺,這樣高估自己和其他人的一致性,相信其他人的感覺與自己一樣的想法就叫"假共識效應",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就是在質疑別人前(當別人做跟你不一樣的選擇時),先質疑自己。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
這一篇告訴了我們記憶是有缺陷的(如同我在"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這篇的內容一樣),儘管閃光燈記憶是如此的鮮明,但所謂的記憶就是以自己為主角的小說,不管在怎麼肯定,與現實還是會有差錯的。但每當你意識到你出錯時,你應該感到開心,因為你終於擺脫錯誤的觀點,向前邁進一步。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Out-Group Bias
這篇建立在團體是基於許多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比如籍貫、興趣等等,儘管這可能是出於人類渴望群體的關係吧,在群體中,我們傾向做出與群體相同的決定與策略,也是為了避免被逐出群體,這也是我們經常會高估圈內同質性的關係,其實我們之間的性質沒這麼像,對吧?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在群體中做的決定常會失真,抑或有莫名的團體認知,好像沒這個團體不可這樣,所以看清你的團體,如果你不認同,那就陣前變節八。
你最需要認同的是你的想法,不是你的團體。
你最需要認同的是你的想法,不是你的團體。
對模糊的無法忍受度 Ambiguity Intolerance
對於已知和未知的選擇,我們往往會選擇已知,而且是在不論已知的選項多麼遭都一樣,這也被稱作艾斯柏格矛盾,但如果要做出更好的選擇,必須要能忍受模糊的未知選項。
雖然並沒有具體的做法,但說實在,沒有遇到實際情況,我也很難了解這篇的意義以及具體做法。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
這篇認為我們習慣使用他人為我們設立的預設值,而且不會輕易改變,我認為這大家都體驗過,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沒差,就聽從人家為我們選的決定,而且一做就是很久,但除了依靠他人或標準的預設值,有時我們更會採用我們以往的經驗,也就是安於現狀,除了怕麻煩之外,更有可能是因為損失規避的關係(詳請參閱"思考的藝術"),比起獲得,我們更害怕損失。
結論:我們習慣安於現狀,儘管我們處在不良的地位。但我覺得應該要去改變,因為如果不踏出去,你永遠不知道有怎樣的結果,不論好壞,都應該不斷的去改變現狀,這樣人生才有趣阿~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
一個因為主動而損失利益,比起被動,更令人同情也更懊悔,因為這種恐懼,我們會把手上的東西握得緊緊的,害怕在面對某個不可能的情況時,因為需要手上東西的恐懼感,但與之連接的是"最後機會",只要看到打出這個字樣,我們會毫不考慮就答應,也不管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結論,不要因為怕懊悔就裹足不前,因為既然主動或被動都可能損失或獲得,不訪賭一下吧~不要被最後機會沖昏腦袋,最後不是人家定義的,是你自己決定的,機會,如果錯過了,就創一個八~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
面對一件事情,我們常被這件事情最吸引注意的東西給唬弄,將之視為這件事的關鍵原因,例如:一名記者在車禍現場發現一包大麻,就直覺認定大麻是這車禍的原因,卻忽略其他原因。或者一名外國人搶劫銀行,就自動連結他的國籍身分。(每個國家都有會搶劫的人,應試著找找其他原因)
結論,不要被太顯著的特徵影響你的腦袋,而是繞過,找找更有可能的合理解釋。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
簡言之就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知識有兩種,一種能用語言表達,一種不行,我們往往高估語言可以表達的知識,高估知識分子、理論家等等,低估實踐家、發明家,那語言表達的知識蘊含那些危機呢?
- 過於明確,無法因應複雜的世界做變化
- 書中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無法以此概括全部
- 文字無法展現真實的能力,只能展現自我表達的能力而已
結論:實踐創造重要的知識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key Effect
對於不同來源得到的錢,我們會產生不同的情感,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和中獎得到的錢,我們就會有不同的用法,因為辛苦賺來的,所以要存起來,因為中獎得到的,所以可以爽快的花,但同樣都是錢,為何要有這樣不同的想法呢?而行銷人員便是深知這點,便會經常贈送紅利或者禮卷,讓你產生,這是別人送的,所以可以無節制的花,漸漸掉入銷售人員的陷阱(像我都會很猶豫要不要花掉博客來的禮卷XD),而這就是私房錢效應,指人們比較敢於將投機贏來的獲利花在高風險的地方,結論 : 不要因為別人贈送或意外獲得就無節制的使用,把它看作自己的錢一樣的慎重。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我想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在新年許了很多看似很了不起的目標,像減肥、戒菸等等,但幾乎都無法達成,因為大家都很愛拖啊!每次抽菸都告訴自己是最後一根,每次躺在家裡都想著明天一定要出門運動,但根據這篇所言,每個人都有所謂的"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也需要放鬆、充電,藉著讓自我控制放鬆以及將目標拆成個小部分,並訂定目標,就可以有效防止拖延症喔~所以想睡的時候就去睡一下吧~把自我控制充到滿更有效率喔~
忌妒 Jealousy
忌妒,七宗罪之一,其實就是大家都會有的感情之一,只是通常出現在與我們年紀相仿的人,當你看到與你同歲就坐擁百萬,你可能會覺得不爽,但你並不會去羨慕上個世紀的偉人,正如亞里斯多德說的,陶工忌妒陶工,總之,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拉~但如果控制得好,反而可以成為驅使你前進的動力呢~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比起專業分析的報表跟數據,一張照片或故事更打動你,新聞報導便是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你看新聞從頭到尾都出現了人和故事,因為人是因為被故事所影響或者說我們需要故事,結論,當你看到別人在訴說故事時(感性訴求),請充分發揮質疑的精神,並看著數據做決策,相反的,如果你要說服某人,請盡量使用照片、故事去打動你的目標對象。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的謬論 Fallacy of that-which-doesn't-kill-me
當我看完這篇時,我其實滿兩難的,因為我剛看完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中也講到,困境確實能幫助某人成長,也就是"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於是我試著結合兩者,得出不要直觀的認為你遇到的這些困境都會使你更強壯,而是總結這些失敗經驗的你會更強壯,當然前提是這些危機是不是你本來就有能力避開的,如果你只是因為懶得思考、立場搖擺不定,那我只能說,那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脆弱。
以上是我認為的想法,因為一句話不能直接的套用到各個領域及情況,而是要去看講話的那個人是在什麼情況說出這話及他的目的。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
這篇牽涉到一個著名的實驗,大猩猩實驗,告訴我們有可能會對於一個明顯且異常的東西視而不見,這也就是為何在車上滑手機或講電話跟酒駕的反應速度是一樣的,他更顯現出一個重要的事情,一個應該付諸討論卻被刻意忽略的顯著、非常重要且緊迫的議題。
結論,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注意到事情的全面,偶爾迫使自己注意那所有可能及不可能的情況,因為單單是明顯、異常是不夠的,必須受人注意。
策略性不實敘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
其實這就是唬爛拉~當老闆跟你說,這計畫一個月做得出來嗎?儘管不可能,你還是會說可以,因為你怕誠實說不可能會被老闆開除,但先撐過這個場面,之後再找別的藉口拖延。這就是策略性不實敘述的過程,適合用在:
- 無人負責的大型計畫
- 多公司參與的計畫,到時可以互相推皮球
- 還要數十年才會結案的計畫
但通常而言,這種策略是無害的,但如果在於你很注重的事情上,例如;找員工、看醫師等等,請忽略發言者的唬爛,去檢視他的計畫、過往的作為。
所以偶爾來點策略性不實陳述好像不錯喔XD
顧慮太多 Thinking too much
行為的藝術和思考的藝術這兩本一直在告訴我們直覺思考的弊害,這篇就是來平衡一下的,在威爾森實驗中,那些顧慮太多的實驗組比起直覺思考的對照組,反而失真許多,那甚麼時候應該要直覺思考呢?在那種你很擅長的範圍或者運動競技圈,靠著經驗法則的直觀思考,反而可以做出較正確的決策,但是,在面對較複雜的決策時(如股票等等),還是複雜的思考勝過捷思。
結論;想太多時,會阻礙腦中的情感智商,以一種不同於理性思考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雖然較原始,但不一定更差,也許更好。
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你經常準時完成你為自己規劃的目標嗎?這篇就是要告訴你,我們經常會過於樂觀的高估結果和收益,低估風險和成本,總言之,就是太樂觀拉~那怎麼辦呢?不要太過專注在自己的計劃上,多去看其他人的例子,參考他們遇到的風險及最後結果,或者,請大家一起來思考,如果最後這個計畫失敗,那原因應該是甚麼呢?或者這計畫最可能的慘況是怎樣?
專業曲解 Professional Deformation
有個人貸款失敗,最後自殺,之前各領域大家爭相討論這個問題
- 企業管理者認為,他應該是不懂得管理,或者經營策略失誤
- 行銷專家認為,應該是目標族群設定錯誤
- 銀行家則想著,不,應該是信貸部門出差錯了
- 社會主義者則說,都不是,這是資本主義的失敗
- 心理學家最後說,他應該是"血清素"濃度過低
誰說的才是對的呢?正如同馬克吐溫說的,當你手上只有鎚子時,你眼中的問題都像根釘子,因此這種狀況也叫"鎚子傾向","我們被訓練成專業人士,並學到一些專業概念模式,而且嘗試以這幾個模式來解決所有問題",正是因為思維方式過於專一,導致我們會將問題僵化,最終可能忽略最重要的原因,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導致現在跨領域、T型人才的概念正在興起,不僅僅刺激創意,更能讓思維方式不再那麼固化。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
這項研究發現,我們腦中未完成的任務會一直縈繞在心頭,雖然我是沒這感覺啦,我很常忘東忘西,而如果你發現你的腦袋一直有東西在跑,讓你很煩躁,請為他擬訂計畫,當你為他擬定詳細的計畫,你就能讓他從腦袋消失,其實這現象很奇妙,為何擬定詳細計畫和解決問題產生的效果對大腦來說一樣呢?是因為兩者都會讓人感到心安嗎?還是擬訂計畫會讓人產生好像解決問題的錯覺或幻想呢?誰知道阿~~大家覺得呢?改天心情煩躁時,就來打個計畫八~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
你覺得你的成功是來是你的辛勤嗎?還是運氣?這篇就是要告訴你,在某些領域之中,看得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運氣,在企業、CEO、金融業這種機率掛帥的領域,會成功不是因為你很會划船,而是你選對船。
不過,因為我也沒做過金融業,也不是太了解,所以,看看就好,留個感覺在心裡就好。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請看下面這排數字,你發現甚麼?
- 124、364、458、549、843、642、416
每一個數字都有4,不是嗎?那這排呢?
- 152、349、875、458、125、534、951
每一個都沒有6,你知道嗎?
從這個小實驗,你可以發現,對於存在的事物,我們更無法察覺不存在的事物,相對的,我們更注意那些存在的事物,這就叫"正面特點效應",像宣導廣告,"吸菸會引發肺癌"比起"不吸菸就能遠離癌症",更讓人印象深刻,而在科學界,則是否定的假設出現在期刊上的機率比較少。從這些現象,可以得知我們很容易就陷入這效應而不自覺。而根據這效應導出的問題則是,為甚麼我們在乎的是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不存在的事物?
書中最後告訴我們,如果偶爾想想不存在的事物,我們會更快樂。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
當套房廣告極力吹噓自己的套房多便宜、舒適,但當你真的住到那間套房,卻發現你住的根本不是廣告那間,像這種單單放大自己好的部分、忽略那些不好的部分,就叫"撿櫻桃",雖然我們平常對於這種廣告已習以為常,但當領域越高級,我們就越無法抵抗撿櫻桃的陷阱,學術研究、企業、政治人物經常告訴我們它們做的貢獻,對於沒做的事卻三緘其口。當你遇到這種事的時候,一定要問清"那些沒被摘的櫻桃",別被人家先射箭再畫靶了還不知道XD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有人因為考試不順心自殺,這時會發生什麼事?大家一定都會將矛頭指向教育制度或學校等等,而且瞄準一個原因猛力砲擊,但...原因真的只有一個嗎?既然事情會這樣發展,不會只有一個原因,而是這些都是原因,又不是在做實驗,你以為事情都那麼簡單喔,又或者這只是人類最擅長玩的"權力的運作"呢?只要找一個負責人,然後把事情都推給他。
那怎麼解決呢?列表寫出所有可能原因,再排可能性,一一測試,儘管麻煩,卻能避免謬誤。
治療意象謬誤 Intention-To-Treat-Error
這個謬誤來自於一本書"會騙人的數字-統計學的迷思",指的是在統計學上樣本的錯誤會導致出令人不敢置信的結果,如本書舉出的銀行統計結果--欠越多的公司比起欠較少的公司營利還要高,可是結果卻發現,那些欠太多導致破產的公司卻因為被營行收購而不在銀行的統計樣本裡,這就是治療意外謬誤,應該被納入樣本的數據卻沒被納入。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
你常看新聞嗎?你覺得每天看這些新聞對你有幫助嗎?又或者這些新聞值得你去閱讀、吸收嗎?
本篇提出三個理由,第一,新聞會自動淡化資訊,儘管對你的理解有幫助,但卻是錯誤或被誤解,第二,新聞一點都不重要,你仔細想想,你這幾年讀那麼多的新聞,有哪一次真的對你產生幫助呢?對你的生活、企業、課業?第三,浪費時間,既然新聞可會讓你得知錯誤的資訊又不重要,閱讀新聞豈不是浪費時間嗎?
本篇鼓勵我們進行"拒絕新聞消費",並建議我們,想要了解世界,沒有甚麼比得上書。
行為的藝術很快地就看完了耶~我覺得他真的點出很多我們思考上的謬誤,當然也會有一些價值不高的主題,但依然不影響這本書的評價,真的很不錯~~
這裡是網路上其他人的心得:http://goofylaser.blogspot.tw/2015/04/2-7-52.html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當呼吸化為空氣之心得
這本是在講述一位外科醫生,本著追尋生命的意義而當上醫生,在他的住院醫師生涯快要結業時,卻碰巧染上了癌症,在最後的幾個月,他寫下了這本書(只有最後一篇是由他的妻子完成),在這本書中,闡述了他面對癌症的心境與抉擇,從一位醫生到一位病人,其中的心境轉換是很令人錯愕且無法承受的,但令我感動的,是他的妻子對他的支持,以及他們的希望--新生的小嬰兒,其中他給他的女兒這一句話堪稱經典阿~
- 請不要忽視你曾使一個父親的日子充溢著滿足的喜悅,那種喜悅我既往歲月從不知悉,那種喜悅沒有欲求渴望,那種喜悅只是靜駐,自足
我真的很佩服這譯者的文字功力,彷彿看見父親站在出生剛滿一個月的女兒面前,看著他胖胖的臉龐,以極為細柔的聲音,說出了這一段話。真是太感動拉~~
一位外科醫生,對於人生最後的生命洞察,是本很推薦的好書阿~~
我是把它當小說看,雖然我並沒有得到稱得上驚訝的感覺,但感受得到作者的心情起伏,慢慢品味的將這本書讀完,哈哈,好像沒什麼重點,但享受那種閱讀的感覺才是重點拉~
天下雜誌報導: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727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之心得
接受一部曲的洗禮後,我興沖沖的接著看了第二本,比起一部曲,二部曲更專注在教育及實際情況上,看完後,的確對於阿德勒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如果只讀第一本,很容易會一知半解,當然也不是說看完兩本就一定懂,還是要配合生活上的實踐跟運用阿~
第一部 可惡的他 可憐的我
這篇描述當教師面對學生應該採取如何的態度,根據阿德勒的理論,教育者和諮商師一樣,必須協助他人達到自立,透過"尊敬"的方式,尊敬就是一種橫向關係,一種認同他人的存在、真實的模樣、所作所為,最終達到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社會意識就是一種對形成社會的"他人"的關心、尊敬。
這篇他也提到一個在諮商會用到的手法,感覺很有用耶~就是一個三角柱,每一面為"可憐的我"、"可惡的他"、"今後該怎麼辦?",而且所謂的"可憐的我""可惡的他",都是當事人為自己定義的過去,不必理會,而是應該更注重"今後該怎麼辦?"
比起上一本的內容,這本的確更加深了一些理論,我也試著在生活中拿這些理論來與內心的我討論,感覺看完很受用耶~~
第二部 為何否定賞罰?
阿德勒認為對於孩童,不應採取獎賞也不應採取懲罰,先拿獎賞來說,阿德勒認為脫序行為有五個階段,分別為
- 尋求稱讚
- 引人注目
- 權力鬥爭
- 展開復仇
- 展現無能
這一切的根源是"歸屬感",也就是在"共同體中得到特殊的地位",如果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是協助孩童自立,那就應該幫助他們擺脫這五個階段,而不是滿足,藉由尊敬、建立橫向關係,讓他們感受到對自己的認同並脫離思想上的不成熟狀態。
對於懲罰,不僅滿足"引人注目"階段的脫序行為,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行為表現,甚至會讓人瞧不起,進而與他人疏離。其實生氣、責罵等等懲罰,是一種懶得和對方好好把話說清楚的行為,也具有支配他人的意圖在其中。
最終,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幫助每位孩童做到"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
第三部 由競爭法則到合作法則
上一篇談到,不應給予孩童鼓勵、或者責罵,儘管大家都常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位素行不良的小朋友,在做了一件得到老師稱讚的事後,體認到自己的價值,從此便變成一位人人歡迎的好學生,這樣的情節應該常常出現八~但阿德勒卻否定這種做法,因為這樣無法讓學生得到自立,而是依賴,依賴你給予他的稱讚,更甚者,在班上,為了爭寵還會與他人競爭,儘管大家都認為競爭是好事,但阿德勒認為應該以合作法則去取代競爭法則,儘管看似不現實,但透過制度的建立,不依靠賞罰,便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說實在,在競爭制度瀰漫的現今,的確很難達到人人都是夥伴這樣的理想,在以往,升學制度的國高中,為了爭奪名次,總是以成績來評斷他與我的能力,體認到合作法則,也是參加社團後才體會到,人人都是夥伴這樣的感覺。
第四部 凡給予的,就得者
這篇章,阿德勒講到人生的三個重要任務,工作、交友、愛。
工作,我們因為無法獨力完成某事而彼此成群,透過利己(做自己擅長的事)達到利他,以信用對待他人,同時人的價值也在其中被發現,不是你做甚麼工作去定義你,而是你對工作的態度去定義你
交友,藉由交友發掘社會意識,學到如何為他人設身處地、以尊敬、信任建立橫向關係他人,保持著"凡給予的,就得者"、"愛鄰舍如愛自已"的精神。
最後一章,將來談談愛的關系,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軸。
第五部 選擇愛的人生
愛,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軸,認為唯有付出愛,與他人建立屬於我們的關係,才算是真正的自立,而駁斥所謂命中注定的人,因為只要下定決心,不管是誰你都能與他締結信任關係,差別只自在於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因為命運從來就是由自己去主掌的,以往我們只看見如同白雪公主那樣愛的情節並嚮往著,卻沒去探究之後的生活,我們要的不是被愛的生活、不是佔有他人,而是愛人的生活、與他一起完成屬於兩個人的課題。同於透過兩人完成的課題,你便能從中得到主觀的貢獻感,進而得到自我的價值。而當你從你的主詞轉為我們的主詞時,便是自立的一步,捨棄過往以我為中心的世界,轉為了解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最終發覺社會意識。
最後,書中給了主角最後一句話,"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看完這本,我確實從中得到很多,尤其是認知到"正因為看不見未來,我們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一直以來過著以自我為真心的生活,我的確遇到很多煩惱,但那僅僅是我尚未自立而已,藉著這本書的理論,我將盡力去實踐,希望我也能達到心理上的自立,擁有掌握命運的勇氣。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TED】Logan LaPlante: Hackschooling Makes Me Happy之心得
這篇是在FB偶然滑到的,看到標題就被吸過來了,其實他所說的駭客教育(Hackschooling),其實就是顛覆傳統教育,非制式,混搭性的,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對自己有益的教學方式,,我是這樣理解拉~其中他談到一段我很喜歡的話,大家都以為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快樂,當我們上中學、大學、找工作、結婚,之後?碰!就會快樂,的確正如他所說,教育是在教我們度日子而不是活出生命。
其實這樣的觀點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提出,像肯羅賓森的TED演講最為代表,但由受教育者提出更具震撼,其實這樣的體制外教育在國內外越來越興盛,以國內來講,"學習的理由"這部紀錄片也是一例,我很樂見這樣的情況發展,當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也就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其實這樣的觀點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提出,像肯羅賓森的TED演講最為代表,但由受教育者提出更具震撼,其實這樣的體制外教育在國內外越來越興盛,以國內來講,"學習的理由"這部紀錄片也是一例,我很樂見這樣的情況發展,當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也就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哲學家的Toolkit之論證基本工具與筆記
這一節也是為了準備哲學考試而設立的專欄,幫助我好好地建構我的知識,希望會有成效XDD
1-1 論證、前提與結論
論證由前提和結論組成,是一個最基本的推論單位,例如:如果今天下雨(前提),所以我就不出門(結論),而指示語則是如果、所以這類的句子。是不是很簡單啊~但前提必須是有真有假的句子。
而所謂的無窮回推的困境則是,如果要確保前提是一個穩固的結論,那這樣無限倒退檢查的問題該怎麼辦呢?各派別的哲學家分別提出他們的基本語,即是不需確認其真假值的語句,以"我存在"為例,因為無法論證(如果要嘗試論證,就沒有前提阿~而且我們不能試圖假設論證織物為真阿,就是不能預設我存在而去推論)
那論證和解釋又有甚麼不同呢?論證是嘗試"證明某事為真",而解釋是嘗試"顯示某事如何為真"。
而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一開始就證明前提的使用有其正當性"?
前提是論證的起點,也是所有哲學思想的起點,很重要喔~~
1-2 演繹
這裡要介紹"演繹",也就是透過前提一步一步到結論的過程,如下:
- 愛吃肉的人得心臟病的機率高
- 我愛吃肉
- 我得心臟病的機率高
凡是一個成功的演驛論證,一個真的前提,必定導致真的結論,但由於確定為真的前提太難找,所以很難去建立演繹論證(這裡我們會透過健全性跟有效性來檢查),當然,也就會有其他方法拉~
1-3 歸納
歸納就是根據過去的以往經驗(有限的觀察),去推估未知,如下:
- 有些胖子不愛運動
- 我是胖子
- 所以我不愛運動
從以上的論證,我們儘可推估出我不愛運動的或然性較高而以,而不是必然,但有時我們可以根據自然的齊一性作為一個更有效的前提,如下:
- 根據以往的經驗,太陽每天都會升起
- 明天是一天
- 因此太陽會升起
根據自然的齊一性,我們相信明天的太陽也會升起的機率較高,比起相信明天不會升起,因為這個可能性並未遵循過去的例子。
歸納推論儘管存有問題,但我們實在不能沒有這個論證,對於判斷未來,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我們必須抱持不可或缺但沒有根據的前提。
1-4 有效性與健全性
上次說到演繹論證,檢驗論證不可或缺的就是有效性和健全性兩性指標了,有效性指的是,論證結構正確,但不保證前提為真,但前提為真,結論必為真,如下
- 老鼠比貓聰明
- 傑利是老鼠
- 因此傑利比貓聰明
儘管這個論證的前提為假,但由於結構正確,我們認定他具有有效性
健全性則是在有效性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前提為真的條件,因此,當我們說一個演繹論證據健全性時,他必定包含有效性,而且論證絕對完美為真。
那為何要提出有效性這個概念呢?因為比起追求為真的前提,是先建立一個有效的論證結構更為重要。而在評價他人的論證時,不是攻擊他的前提真假性,就是攻擊他的論證結構。
1-5 無效性
說到無效性,就是指論證結構在前提為真,結論卻為假的狀況,例如:
- 豬不會飛
- 我不會
- 我是豬
這個邏輯上犯了什麼錯呢?讓我們來解析一下,
- 所有Z都會X
- C會X
- 所以C是Z
儘管前提指出Z這個集合都會X這件事,但不代表會X都在Z這個集合,豬不會飛,不代表不會飛的都是豬。這件事指出儘管你或許有一個好想法,但缺乏一個有效的論證去表示,就不會
有人接受,在哲學的世界,我們不只關注真理,也關注產生真理的過程以及從何產生。
1-6 一致性
一致性是一種可以用來描述兩個或多種陳述的性質,表示他們的立場一致,在哲學史上,對於每個議題,各派都有不一致的立場和觀點,那這樣看來,一致性好像比較好耶~但一致性並不等於真理,因為同樣一致的理論可能互相矛盾,有哲學家就主張,我們可以發展出兩個或多個理論使其內在一致、彼此不一致、與我們蒐集來決定理論真假的資料一致。
所以一致性頂多用來確認立場及論點優劣,不能解決複雜的議題。
1-7 謬誤
謬誤就是不良推論、論證有瑕疵,包括之前說的無效性就是一種,謬誤分為
- 形式謬誤,例如:肯定前件謬誤(affirming the consequent),如下
- 如果今天出太陽,那我就會出門
- 今天我出門了
- 所以今天下雨
- 那這就是一種形式謬誤,論證結構、邏輯上的錯誤,導致前提為真,結論卻為假的結果
- 非形式謬誤,例如:賭徒謬誤,如下
- 如果我已經連續擲出10次正面,那下一次擲出正面的機率會低於50%
- 我已經連續擲出10次正面
- 所以我下一次擲出正面的機率會低於50%
- 如果以邏輯形式表示為
- P⊃Q
- P / Q
-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效的論證,只是在於它的前提是錯的,像這種具有有效性卻不是健全性,就稱為"非形式謬誤"
語言經常會有這種約定成俗但不邏輯的言詞,但就如同維根斯坦說的 :語言就像一座佈滿各種街道與地區的大城市;當人們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不同地區時,自然會採取不同的用法,只要記得自己身在何處
1-8 反駁
當你不同意他人的言論時,你有兩點可以攻擊他人,一點是他的論證結構,指出他的無效性,另一點則是攻擊他的前提不為真,像以地球外在存有未知生命體為前提,儘管我們無法證明前提為假,卻能因為沒有好理由認定前提為真或為假,而合理的懷疑或忽略,但另一種情況則是概念的模糊性,在沒有釐清論證中的概念就斷然分析是不適當的,如伏爾泰曾說,要與我對話,請先定義好你的詞彙,是一樣的道理。
結論:反駁時,必須清楚知道反駁和其他形式之間的差異以及他人提出的是哪一種反對形式
1-9 公理
上次提到透過演繹論證得到為真的結論,必須具備為真的前提與有效的論證,但對於前提,由於他的不明確性,使得哲學發明了"公理"作為特殊前提(雖然這應該是數學的範圍,但在古希臘,數學被包括在哲學裡),也就是無需證成就可成立的初始主張,藉由公理建構理論體系,而公理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定義上就為真的前提,例;所有單身漢都是未婚男子,這樣一個套套邏輯也是一種,另一種是定義體系內那些敘述為真或為假,例如;<幾何原本>裡的,兩點間最短距離是直線,與其把公理看作不證自明的事實,不如看作是在一個特定的數學或邏輯系統中,先於一切證明的前設。
同時,是否有這樣一個公理是適用於這個世界的呢?儘管哲學家試圖找出這世界的公理,也就是真理,但儘管我們假設出看似合理的公理,而這個公理系統也看似順暢,我們依然有理由去懷疑公理。
1-10 定義
伏爾泰說過:要與我對話,請先定義好你的詞彙,自然語言充斥太多的曖昧不清、不邏輯,在討論上必定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定義作為一個哲學工具,是協助我們清除曖昧、模糊的好工具。
儘管近代哲學家認為定義並不是代表某件事物的本質,而是這件事物跟我們之間、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透過不斷討論,哲學不斷驅使語言不斷的運作,給予語言這有機體更多的刺激。
1-11 確定性與機率
當你一個結論透過有效性的論證得到結論時,你真的能保證它具有確定性嗎?根據懷疑論者,我們根本無法達成絕對確定的真實主張,而且就算真的保證哲學上確定之物為真,也不能認為所有為真之物皆可確定,那機率行不行?
機率分為主觀與客觀機率
- 主觀機率,由無知迫使人為某件事所做的機率判斷,例如:擲硬幣,在沒看到底面前,你根據數學理論得知50%,但如果你事先看到底面了,機率就變成100%
- 客觀機率,不是由人來決定的機率判斷,例如;放射性衰變就是一種,跟主觀機不同率,你完全無法事先知道這顆原子會不會衰變
1-12 套套邏輯、自我矛盾與非矛盾律
以下我就用邏輯式來描述這些概念
- 套套邏輯 : p
¬p
- 例:今天是星期一或者不是星期一
- 例:罪犯犯法、單身漢都是單身的男子
- 必然為真的邏輯,或者前提的定義已包括結論
- 自我矛盾 : p∧¬p
- 這個很明顯,與非矛盾律抵觸的就是矛盾、必然為假
- 非矛盾律 : ¬(p∧¬p)
- 套套邏輯的一種,上面那個邏輯式,笛摩根定理帶進去就得到跟套套邏輯一樣的答案,但非矛盾律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一點就是任何想要反駁的人都必須以非矛盾律作為前提,但以非矛盾律為前提就代表你肯定非矛盾律拉~
- 這些概念是邏輯最基本的規則。
最後這一篇章就這樣結束拉,當然如果有人能指出錯誤我是在開心不過了,前提是有人要看啦~~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韌性Resilienz 之心得
說實在,其實我不太記得為何我要看這本書,當我看到我在圖書館預約這本書時,也是很訝異,因為這看起來很像在說廢話的心靈雞湯書,但我細細略覽後,發現其實還好,至少有些理論和數據的論述。
Part 1面對人生的考驗,韌性是關鍵力量
看完這一章,我只知道,現在憂鬱症、倦怠症是21世紀最需要克服的疾病,而且甚至會引發心臟病、心肌哽塞(不只是胖子會得而已喔~),隨著你生命會遇到許多不可預料的事故,失業(自我價值被剝奪)、親人離故、重病等等,真正能克服的人是少之又少,但邊看邊覺得,應該給那些人每人一本阿德勒心理學,這樣應該會好很多XD
Part 2為什麼他們不會被輕易打倒?
這一篇試圖提出幾個問題及回答,是甚麼原因導致他們能抵抗人生中的難題?經過研究調查,與家人擁有良好關係,越多支持的人,在面臨危急時,有較大的機率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法及歸屬,而他們通常會抱持著相信自己的信念,也表示韌性是可以經由後天去習得的。那儘管擁有韌性這樣的特質,卻仍然不能保證他們絕對不會崩潰,只是他們的回復力比較強。而在男性和女性方面又有怎樣的差別呢?儘管在生長過程,男性和女性遇到的危機不同,但平均而言,兩者在心裡抵抗力上是相同的。這篇也提到了"壓抑"一詞,儘管壓抑被認為是對於情緒較不好的,但他也許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在心情崩潰之前趕緊遺忘,這被認為也不失一個好的辦法,如果當事人能找到好的事情轉移注意力,那壓抑爆開的機會反而很低。
Part 3成為強韌者的硬條件
這一篇試圖在釐清那些心理抵抗高的人,在基因上是否有甚麼先天條件,經過許多的調查及研究(那些研究真的很厲害,動不動就是幾百人,從同卵雙胞胎到成年人都是研究範圍),確實有某些基因的確能影響人類的性格,那跟環境的影響又是?但隨著表徵遺傳學的出現,告訴我們基因其實是可以變動的,儘管是同卵雙胞胎,也會因為在母體的位置不同而讓相同的基因有些微的變化,綜合起來,先天的基因或許會造就蘭花兒童或蒲公英兒童,但隨者在環境的變動,讓這些先天的基因產生變化,你也能夠擁有強韌的心靈。
感覺這也可以連結到阿德勒的學說,不是過去來決定你,而是當下在決定你,只要肯改變,就連基因也可以改變,甚至是你的性格。
Part 4 如何讓孩子變得強韌
這篇聚焦在孩子身上,怎樣的初始環境能讓孩子擁有韌性?這篇提出兩點,一個是信任,透過與孩子建立橫向關係,讓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了解自己也有能力處理事情;一個是關於幼兒托育的問題,根據研究指出,從小就進入托兒所的小孩,比起沒托育的人,在日後有較少的社會問題,原因是因為托兒所能讓小孩從小體驗社會生活、培養和他人共存的能力。
這篇章的內容,我看到阿德勒心理學的縮影,從尊敬、建立橫向關係,認同自己的價值、分開課題等等,都很相似,但不代表這就是真理,只能說大家比較認同罷了,而且也有數據支持,我想每位新手爸媽都應該讀一本XD
Part 5 給成年人的韌性鍛鍊指南
儘管有著基因、年齡、環境的限制,對於培養韌性、智商甚至是人格,只要你想改變,動力夠大,就算你是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也能改變,而且沒有韌性比起有韌性的人更容易改變。
但有五大特質的養成是靠一半的基因,也就是在人生中最難改變的五大人格特質,神經質、經驗開放性、和善性、認真嚴謹性、外向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尋"NEO五大人格特質量表(NEO-FFI)"來看看自己的個性喔~
那要怎麼鍛鍊呢?有幾種方法,你可以每天睡前寫下今天發生的三件好事(我赫然發現,這和國小的作業一樣耶~該不會...),以及找出一個你人生中最想寫感謝卡的人,還有寫下自己的五個長處,每天挑一件長處來行動,例;我擅長逗人笑,就選一天穿小丑裝到外面搞笑,透過這些樂觀、正面的練習,你可以漸漸培養你的心裡抵抗力。
這裡是美國心理協會給民眾的增加心理抵抗力建議(也可以到下面這個網站看看喔~) :
- 與社會接觸
- 別把危機視為無法解決的難題
- 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
- 嘗試達成目標
- 果斷地行為
- 找尋自己
- 以正面的觀點面對自己
- 關注未來
- 抱著最好的期待
- 照顧自己
- 找尋精神寄託(書中另加)
另外,俗話說,那些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適量的逆境,將幫助你培養心理抵抗力,但韌性也不是無限量的阿,還是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放空,就是現在,放下你的手機,關掉網路,睡個覺八~
"沒說你不知道的臺灣"之心得
七十則的冷知識,看完後真的會大嘆,原來我身為臺灣人,不知臺灣事,但看完後,你還是不會知道,因為很快就忘記了,不過買一本放在家裡,偶爾翻一翻,跟外面去跟別人說嘴還是很有用的阿~XDD
我就挑幾個我最有印象的來說說吧~
我一看到這個,立刻浮現黑傑克醫生的模樣,不知道那裏的醫生看起來是不是凶神惡煞,這樣才鎮得住兄弟阿XD,慶生醫院,以前曾是著名的道上醫院,你問我為什麼不去其他大醫院?就是因為那時有規定因為槍傷、刀傷等等,醫院就會通報警察,這樣對兄弟來說很不方便阿~本來是要去包個紮隔日再戰,變成進監獄了,但現在好像就轉型變成美容、家醫診所了,改天如果有機會,真想去朝聖一下,橫進直出的慶生醫院~
這本分為藝文、生活、地理、歷史四個章節
而且每個篇章也短短的,很適合延伸做報告的參考資料喔~
推薦大家有事沒空就買來看看拉~~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冷知識"
我就挑幾個我最有印象的來說說吧~
吐瓦魯印幣在臺灣!?
書中寫道,有些國家會透過販售貨幣發行權來得到援助,台灣就有跟吐瓦魯簽約,所以從2003年起都有發行,只是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客家元首在蓋亞那!?
蓋亞那在哪?就在南美洲,為甚麼會跑那麼遠到南美洲當總統呢?因為是他的祖先19世紀跑去南美洲開發殖民地拉~他就叫鐘亞瑟,認識的趕快過去認親八XD,不過這也顯現其實現在移民的人越來越多,種族與國籍與祖籍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
黑道急救站!?道上兄弟的醫院
我一看到這個,立刻浮現黑傑克醫生的模樣,不知道那裏的醫生看起來是不是凶神惡煞,這樣才鎮得住兄弟阿XD,慶生醫院,以前曾是著名的道上醫院,你問我為什麼不去其他大醫院?就是因為那時有規定因為槍傷、刀傷等等,醫院就會通報警察,這樣對兄弟來說很不方便阿~本來是要去包個紮隔日再戰,變成進監獄了,但現在好像就轉型變成美容、家醫診所了,改天如果有機會,真想去朝聖一下,橫進直出的慶生醫院~這本分為藝文、生活、地理、歷史四個章節
而且每個篇章也短短的,很適合延伸做報告的參考資料喔~
推薦大家有事沒空就買來看看拉~~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冷知識"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邏輯思維205這一代人的學習之心得
最後一集了~雖然我追了不到一年,但很感謝這一年他帶給我的知識服務,現在雖然沒什麼閒錢訂閱得到APP,但之後如果有閒錢,我也許會訂閱XD
這一篇從知識焦慮開始說起,因為知識太多,東西學不完,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胖提出幾個幾個關鍵字
關於碎片化知識,我碰巧找到一篇文章在講述碎片化學習的缺點,很有趣
這一篇從知識焦慮開始說起,因為知識太多,東西學不完,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胖提出幾個幾個關鍵字
- 找人學習---降低知識負擔,快速歸納、吸收
- 概念---從大概念開始搭建知識框架,再一點一點補上去
- 縫合---將吸收到的知識透過表達與自身其他知識做連結,即使忘記了,也知道去哪找
- 碎片---因為時間碎片化,所以適合用碎片化學習,更何況知識不斷碎片化更新,而且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
- 目標---目標明確,一步一步向前,才能把知識落實為行動的成果
我認為現在網上有很多在分享、講述知識,但不管再怎麼分享,如果只學而不思,不把知識縫合起來,只享受知識的槍林彈雨,以為自己這樣就能往那些牛人更靠近,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或許最好的學習,就是20%的學、80%的思,一但你掌握到這知識的深度,你就能漸漸從知識的主要接收者變成主要發送者了。
關於碎片化知識,我碰巧找到一篇文章在講述碎片化學習的缺點,很有趣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之心得
當初會想看這本書也是因為冏星人的推薦,還有剛好在那個時期,各地都在暢銷這本書的關係,而直到過了半年後,我才終於有錢去買了一本來看啊!!(激動)
雖然我不知道為甚麼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和榮格都是心理學大家,可是高中課本卻隻字不提(也許是太深奧!?),讓我這麼晚才接觸這麼有趣的學說,說真的,這本書看起來不會像教科書或應用書籍那樣難啃,他反而像小說一樣(但跟小說還是有差),讓人覺得有趣,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就是讀者)的對話,我們得以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當然,你不一定要接受這學派,可能你會想反駁,但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不是很有趣嗎?
雖然我不知道為甚麼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和榮格都是心理學大家,可是高中課本卻隻字不提(也許是太深奧!?),讓我這麼晚才接觸這麼有趣的學說,說真的,這本書看起來不會像教科書或應用書籍那樣難啃,他反而像小說一樣(但跟小說還是有差),讓人覺得有趣,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就是讀者)的對話,我們得以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當然,你不一定要接受這學派,可能你會想反駁,但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不是很有趣嗎?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這篇在於阿德勒的目的論和佛洛依德決定論的討論,我們直覺認為會發生現在這件事,一定是因為在很久以前所發生的因而造就現在的果,但阿德勒告訴我們,在心理學上,是我的目的造就了我,我認為生氣能達到目的,因此我生氣,這樣的目的論儘管違反我的直覺,但其實不無道理阿,我就常常認為我好像一直在假裝各種事情,因為我總是很容易就能夠變換心情或者作為,我就覺得阿德勒的理論跟我滿貼近說,但目的論的說法,在於告訴我們要能認清自我(雖然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接受),但他從將一切責任推給過去經歷的決定論轉為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決定的目的論,讓人感覺充滿希望又覺得自己如此討厭阿~~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
這一篇的主軸在於"人際關係",阿德勒認為所謂的煩惱、孤獨都是牽涉到他人而產生的,因此"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舉例來說,你也許會擔心未來出路,但在那背後的,是來自他人的指指點點、爸媽的期許,在同學會或者親友見面怕被譏笑等等,這些正是你擔心未來出路的原因,因此我們都可以檢查一下自己的煩惱,看是不是都和人際關係有關,另外,阿德勒認為每個人來自這個世界,為了擺脫身上的無力狀態,都會有自發性的積極心態,而隨著失敗而來的便是自卑感,但如果調適地當,便能成為向上的動力,否則更能進一步變成自卑情結,更甚至是優越情結。
其實我認為這些理論都很類似於"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這個概念,隨著了解到一切煩惱都來自於自身,擁有勇氣,便能一切割除,下次遇到不順心的事,試著以自己為出發點,去想想這件事的核心,或許你便會發現,這些只不過是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害怕、自卑造成的。
另外,這裡還講到競爭這個概念我滿喜歡,正是因為過度在意別人,總是想贏過他人,才有了競爭、敵人這些種種的煩惱,但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和他人的人生不是重疊的,不需在同一個跑道上搶先,而是以自己距離上次的自己進步多少來看,將他人看作夥伴,彼此
協助、祝福,對你我都好啊~
我看到後來,認為阿德勒的學說真的是"使用的心理學"呢~遇到事情,試著以目的論去想想,找到自己的問題,儘管很不願承認,但確實能改變呢~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我是個很在意別人眼光,從以前到現在,總是習慣觀察四周,注意誰有沒有在注意我,害怕做出不正常的舉動,喜歡混在人群裡,雖然我一直試著拋棄那份在意別人的自尊,也這樣努力了一兩年,但我發現我仍然在意他人的想法,只是從消極變積極,反而試圖做些和常人不同的事情,變得強調自身的特殊性,而同樣也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這本書提出"分割的課題",思考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影響誰,便是那個"誰"要做決定,以及所謂的自由,便是不按照他人認同的道路,盡情地過著自己想過著的人生,確實做到這兩項,真的可以很輕鬆,但做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
放在教育上,藉著分割的課題,不賞也不罰,強調尊重孩子也被孩子尊重,使他們自立,對於教師來說更是難以實行的理論阿~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這一篇告訴了我們透過分割的課題,與他人建立橫向關係,最終達到社會意識,這裡比較有趣的是橫向關係這個名詞,也就與他人建立在意識上對等的關係,而不是說對長輩無理這樣,同時,藉由感謝和鼓勵,讓他人感受到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他人感予的,進而達到社會意識,也就是從自我的執著轉為對他人的關係,拋棄以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藉貢獻他人得到價值,而且不論貢獻是否有達到。
這篇也很針對我啊,我的確真如書中所寫是個關心自己的自我主義,將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可是這是不成熟的,我必須體認到這點,而且對他人貢獻,進而以此感受自身的價值。
但真的很難啊~我會試著將這些放在心裡的。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的立場認為人生是屬於變動式的,而與之不同的實現式是將人生以一條線的方式呈現,重在"目的",變動式則是看成密密麻麻的點,重在"當下",把握每一個"剎那",過去不再重要,未來也無從考慮,只要好好把握當下,做想做的事,即是不枉此生(不是說想做啥就做啥的那種,而是細細探求心中萌生出的想法),我想這也就是倫理學的追求一個自己想過的好生活八~
除此之外,還談到了阿德勒認為人生重要的三件事,接納自己、信任他人、藉由貢獻他人得到主觀的貢獻感,進而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幸福的定義了。
看完這本書後,的確,我從中感受那和常識對立的反命題的威力,但細細品嘗後,卻不得不佩服阿德勒的想法,更想試著從生活中去實踐,找到人生的意義、幸福。
推薦心得: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7986(女人迷)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之心得
這本書也是當初看冏星人推薦的書單,我看了之後,也覺得這些書真是很推耶~這本書是在講述故事如何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故事給了大腦架構,而我們自行腦補一切的細節,並且不自覺的沉入其中。
同時,這也是思考錯誤的一環喔~在思考的藝術這本裡也有提到。
同時,這也是思考錯誤的一環喔~在思考的藝術這本裡也有提到。
第一章 故事的魅力
故事對我們的吸引力很大,不論是音樂、運動節目、廣告等等,都運用了說故事的技巧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並且讓我們沉迷其中,甚至會讓人放下判斷,更容易去相信你說的話,在書中,甚至有訴訟書以小說的筆法寫成,意在讓人更相信某一方的說詞,在這一章後面,作者舉了一個故事人和務實人的故事,並告訴我們故事人會比務實人更容易生存,而故事人正是我們,為何呢?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故事
上一篇談到為什麼故事在演化的過程中沒有被排除,反而留了下來,這裡有幾種原因,也是作為我們獲得資訊的來源亦或是替代經驗,也有可能是人的認知練習,如同打鬧遊戲等等讓我們練習社會化的工具,也有可能故事是一種像他人炫耀,展示自身的技術等等,但更有可能是維持社會價值的方式,凝聚族人的向心力,那有沒有非生理學上的目的呢?有人說故事是演化過程的副作用,單純取樂而已,但假說百百種,我們只能找出最有可能的一種。
藉由觀察故事的過程我們發現,小孩子的玩樂有非常重的性別分別,這是因為我們的生物演化趕不上文化演化嗎?以及為何故事總是充滿麻煩呢?不是殺來殺去就是毀滅世界,這些故事的特性又顯露出甚麼呢?
第三章 地域是故事的常客
有人說,故事是反映我們對無趣現實生活的願望,但為何總是充斥殺戮、毀滅等等一大堆的麻煩呢?如果你注意到,故事似乎有著一定的公式 : 主角 + 困境 + 試圖解脫,那故事做為人類模擬面對未知的事物可行嗎?在科學家發現人類的鏡像神經元後,似乎對這套說法更有依據了,如同一句話所說"文學讓我們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體驗感覺",這裡介紹一下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其他在經歷某些事情時,我們腦中負責同樣事情的神經網路就會被激發,正就是我們模擬能力的由來,正當你看到他人被東西夾到,你心裡也會同時想著哇!好痛!的感覺是一樣的,另一項科學研究是如果以社會同理心作為標準,閱讀大量小說的人比起沒有閱讀的人擁有較好的社會技巧,這些理據似乎都告訴我們故事,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幫助我們面對未知的情境,藉此訓練我們的神經,讓大腦回應各種挑戰,那與故事相近的夢,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這篇我們可以知道,想要提升各種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書,是吧!?書局應該把這句話拿來打廣告是不是XD
第四章 夜裡的故事
人為何會做夢?根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也許起因於我們人類的潛意識,但隨著不斷研究,有人認為夢就只是夢,根本沒什麼外險或隱蔽之別,甚至表示"夢是心理垃圾,我們做夢是為了遺忘",RAT(隨機活化理論)認為這些夢是大腦將腦袋裡的雜音串起,所以才會有我們看到的那毫無連貫的畫面。但隨著RAT在夢境具有危險性(就是有時你會夢到一些很危險的夢這樣)以及其他動物同樣也會做夢這幾點看來,似乎不太穩固。這時,我們發現夢境和故事一樣,總是危險的居多,那是不是也代表它具有模擬真實的能力呢?透過每天夜晚的夢,鍛鍊腦中的運動皮質,那一些古怪的夢又該如何解釋呢?那一些不連貫、古怪的夢要怎麼模擬真實情況阿,但根據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夢都相當符合情理且貼近現實,而那些奇怪的夢可能是副作用八~
當然,並不是說這本書的答案就一定得信,我們只是透過不斷刪減確定錯誤的答案,找出貼近真理的那個答案罷了,但夢的議題向來就很多人在研究,當然說法也就上百種,不過這本書的說法我是不太排斥,好像滿有趣耶~~
第五章 大腦會說故事
這一篇透過許多實驗和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很會說故事(尤其是左腦,而且切開左右腦那個實驗很不可思議),不論是有意義或者沒意義的圖片或者語句,我們都會將他們解釋成一套我們自認為有意義的事物(群聚錯覺),他將這個解釋成福爾摩斯症候群,同偵探般,將現有的資訊,解釋成一套我們自認為有意義的故事,但實際上,我們不知道他是真是假,這個方法其實是朔因法的展現,也許我們大腦被內嵌這樣一套系統呢~(這是我認為拉~)反正,你可以看到這世上,有很多的陰謀論、都市傳說,都可以表示我們人非常喜愛編造故事,甚至可以說是本能呢~~
第六章 故事裡的道德
故事裡總是充斥各式各樣的因果定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的道德規範,其實,故事如同宗教、神話一般,在演化的過程中扮演著凝聚某個族群、國家的情感,讓他們將團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用道德教條將我們束縛再一起,故事中的人會勝利,因為他遵守這個世界的道德常規、倫理道德。這樣說來,感覺我們一直被許多的故事洗腦!?但我認為那只是協助我們快速適應世界的入口,終究,還是要由我們去定義屬於自己的道德教條、價值觀(如果每個人都有這個認知的話)。
第七章 改變世界的故事
上幾篇講到故事能揉捏讀者的認知、心靈,甚至還能改變世界,這篇舉了華格納的<黎恩濟>和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為例,黎恩濟中的種族情懷點燃希特勒心中的火焰,湯姆叔叔的小屋點燃美國內戰,儘管故事並不是必要條件,但故事具有在無意中操弄你心中的想法、形塑你對世界的認知,這些都是我們不可否認的,而希特勒或者秦始皇也正是體認到這點,才會有燒書的舉動。
比起非小說,我們或許更應該防備小說裡所透露的價值觀及認知,但儘管這樣,我大概還是不會多想就一頭栽入小說世界中,儘管他或許會對我的大腦動手腳,但我認為不管在怎麼操任,都抵擋不了理性思考,我想XD
第八章 生命中的故事
你認為記憶是真實的、確定性的嗎?這篇要告訴你,你的記憶會隨著你的希望和期許而有所改變,透過對"閃光燈記憶"的駁斥,我們可以知道記憶並不是真的可靠,而"逆向幻覺"更是讓你知道記憶是可以捏造和更改的,"烏比岡湖效應"則是讓你知道,人回自我膨脹、高估自己的能力,強調記憶裡正面的部分、隱藏負面的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記憶只是根據事實編造而成的小說,而主角正是自己。而且對我來說,這些記憶比真實更加真實。
正如同書中所述,記憶是個自我中心的歷史學家......記憶通常是依造自我強化的偏見而刪減與塑造,會擾亂過去事件的軌跡,赦免過失與罪責,扭曲真正發生的事。為了確保在生命故事中,我是主角的身分。
我認為這似乎跟阿德勒的目的論有點關聯,正是因為過去的記憶不可靠,而建立在這之上的因果觀似乎也不是太可靠,而所謂的潛藏記憶也許也只是逆向幻覺的一種罷了。
如果連記憶都不太真實,那又有甚麼是真正真實的呢?既然記憶、想法都會變影響,那這是上又有甚麼是真正真實的呢?
第九章 故事的未來
或許現在隨著電玩、電視的出現,人的眼睛逐漸從書上被吸引至螢幕上,但這不是意味著故事即將式微,而是故事將以新型態的模樣出現,以MMORPG、實境秀的樣貌出現在人們面前,而且公式不變 : 人物 + 遇到困境 + 試著解脫,而隨著因為人們對故事的吸引,格鬥節目、A片也會添加一些情節(要不然單純動作戲,你會喜歡嗎?)因此隨著故事與科技的多元發展,我們未來將能享受到更加真實的故事,甚至和現實分不清(這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最後,看完這本,真的覺得故事涉及人類心底的慾望(自我滿足、慾望的實現),因此我們才會那麼上癮,也因此並不會隨著時代而式微,而是不斷新生,但也認為故事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因為它會無形中捏塑我們的思考方式、知識,難怪廣告都用故事來呈現,但無論如何,在了解故事對我們的影響後,除了感到驚奇外,我還是會一股腦地投入故事哩,因為在故事中,我能享受無成本的感官體驗XD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偷書賊"之心得感想
這本其實我在國中時期就應該看過的,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時沒有去找來看,直到過了五年,我才心血來潮般的湧起想閱讀的慾望(也可能是因為這本書一直出現在圖書館的首頁八XD),這本主要是在敘述一名被德國人收養的小女孩,在她搬到德國,一直到空襲將他們住的天堂街炸掉,所發生的故事,故事帶給我們二戰底下底層德國人的辛酸和害怕,有別於安妮的日記中猶太人那種躲躲藏藏的感覺,那是一種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對政府既害怕卻又厭惡的心態。
在這本書中,似乎環繞著人和文字這兩個概念轉,如同本書結尾所言"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P477
正是因為文字可以影響人,所以希特勒出版"我的奮鬥",所以燒猶太人的書,所以莉賽爾被書所吸引,可以壞毀也可以重生,這樣正反兩面的特性和人一直是書的主旨。
在書中,你可以很容易就融入莉賽爾所在的環境中,去感受她和魯迪之間那份細密的情感,家中潛藏猶太人的緊張感,偷書的喜悅感....我很喜歡這本帶給我的感覺,以及最後震撼的轉折,在翻上書本後,持續縈繞在心中~~
今天,我把電影也看完拉~(雖然過程中有點小呵欠,但不是這部電影的問題吧XD),比起小說,我認為電影在醞釀天堂街莉賽爾和他的玩伴玩耍的場景有點少,讓人覺得很緊湊,不過其他場景的氣氛感覺都不錯,如果真的要論感受的話,還是小說帶給你的感覺會更重,但整體我都覺得很讚耶~~
其他心得看看(我認為看不同人的心得,會有不同面向的觀看) :
http://dinosaurs.pixnet.net/blog/post/36155942-%E3%80%8A%E5%81%B7%E6%9B%B8%E8%B3%8A%E3%80%8B%E6%88%B0%E7%88%AD%E7%9A%84%E6%AE%98%E9%85%B7-%5B%E5%B0%8F%E8%AA%AA%5D
在這本書中,似乎環繞著人和文字這兩個概念轉,如同本書結尾所言"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P477
正是因為文字可以影響人,所以希特勒出版"我的奮鬥",所以燒猶太人的書,所以莉賽爾被書所吸引,可以壞毀也可以重生,這樣正反兩面的特性和人一直是書的主旨。
在書中,你可以很容易就融入莉賽爾所在的環境中,去感受她和魯迪之間那份細密的情感,家中潛藏猶太人的緊張感,偷書的喜悅感....我很喜歡這本帶給我的感覺,以及最後震撼的轉折,在翻上書本後,持續縈繞在心中~~
今天,我把電影也看完拉~(雖然過程中有點小呵欠,但不是這部電影的問題吧XD),比起小說,我認為電影在醞釀天堂街莉賽爾和他的玩伴玩耍的場景有點少,讓人覺得很緊湊,不過其他場景的氣氛感覺都不錯,如果真的要論感受的話,還是小說帶給你的感覺會更重,但整體我都覺得很讚耶~~
其他心得看看(我認為看不同人的心得,會有不同面向的觀看) :
http://dinosaurs.pixnet.net/blog/post/36155942-%E3%80%8A%E5%81%B7%E6%9B%B8%E8%B3%8A%E3%80%8B%E6%88%B0%E7%88%AD%E7%9A%84%E6%AE%98%E9%85%B7-%5B%E5%B0%8F%E8%AA%AA%5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