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與瘋狂
福寇大體接受了德希達對與語言功能的質疑,諸如語言牽延本物核心意義的表達,以及連帶的反本體論觀等。他尤其反對把語言當作一個清晰透徹的媒體,能將事物本相一成不變反映出來這類淺薄的理論 - 文明與瘋狂為福寇立論的起點
- 從瘋狂定義的轉變,我們得知每一個社會或文化都有駕馭其成員思維、行動、和組織的規範或條例
福寇在此沿用了語言學裡的詞彙,稱這些規範或條例所鑄成無形或有形的結構為陳述,以取其表明傳達訊息之義。一個社會中的各個層面都有他們特定的陳述存在,而這些陳述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個縝密的網。 - 陳述的功能不僅在建立陳述者(立法當局、社會輿論、禮教傳統等)與其聽眾(社會成員)的密切關係,且在其訊息傳遞的過程中,暗含了權力的施加和承受的意義。
- 每一個時期的"知識領域"都是各自獨立的,互不相屬的。一反傳統史學主張在各個時代社會間找出一個起承轉合的連續性。
- 所謂理性一詞的產生,並不代表我們的知識領域中有一不可變易的"真理"存在
理性只有在與瘋狂相對立時才能顯出其意義;只有我們在排除瘋狂者於社會之外,才能界定社會內之理性的真確性與權威性。 - 事物的秩序?語言的秩序!
福寇討論語言與社會文化及知識領域間關係最詳細的一本書首推"事物的秩序",在該書福寇指出近代知識的起源是文藝復興時代,而這與人類重新認識語言的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裡所謂的"知識",是指我們觀察世界萬物時,欲自其中歸納出一些調理秩序的企圖。 - 陳述
- 陳述意指談話時,說話者將其理念或訊息以一可以辨認而又組織完整的方式,傳送給一聽者的過程
而福寇擴大其定義,泛指人類社會中所有知識訊息之有形或無形的傳遞現象,而社會各個層面的陳述相互連結,形成一個可以辨認的陳述結構。 - 陳述的排他性
- 陳述必定包含許多的禁令,以限制其意義的蔓延
- 陳述企圖釐清理智與瘋狂的界線
- 陳述特重真與偽的區別
- 陳述的內部
"稀釋"是使陳述看起來卓有創見,言之成理的必要功能,更是建立起陳述之有始有終效果的必要手段,在此一稀釋的功能下,亦可找出三大方向 - 評論
所謂的評論是指陳述的產生都是對前己存在之陳述的一個反響,一項詮釋
各宗教、法律、文學乃至科學等方面的陳述,均強調這一評論的功能,使我們感到每一陳述都是其來有自,而非偶然下的產物 - 作者觀
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被孤立於其他作品之外的。它的意義必須在與其他作品及陳述互相參照印證下,才能顯現。同理可證之其社會的其他陳述。各個陳述之作者有形或無形的存在,都是陳述本身所創造的幻象。作者觀僅為陳述提供了一不實但近便的意義源頭 - 規律
他代表一套不言自明的真理,是陳述產生的前提,但規律本身卻非一成不變的真理,他亦包含了不為一特定知識領域所察覺的錯誤 - 四個研究陳述的門徑
- 陳述的可逆性
現在奉為圭臬的真理,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各時代、知識領域的變動而解體或重組 - 陳述的斷續性
在同陳述一結構下的各陳述都有它自己的界限範圍,往往互相競爭排斥,因此陳述本身也不斷的分化演進 - 陳述的特殊性
陳述是我們有意強加於事物上的一套特殊意義,是我們企圖使大千世界產生秩序的一種行為 - 陳述的外延性
一項陳述只為我們建立了所謂真理的範圍及使其意義作用的特殊規範而已 - 歷史考古學-福寇的貢獻
- 提醒我們人類歷史中沒有所謂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與規範,以及人類歷史演變中,存在著無數的空檔,一些的傳統感或連續性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 我們能以一個新的立場去分析每一個知識領域的特色,從而發掘各個大小陳述間的特色及組成架構
- 喚醒我們沉迷於語言表象功能的美夢,促使我們重新認識符號系統的功能與侷限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把福寇對於語言、陳述的一些概念作一主要的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文明與瘋狂那邊的分期介紹有點不懂,但是做為一個福寇入門還算是挺不錯的
我覺得文明與瘋狂那邊的分期介紹有點不懂,但是做為一個福寇入門還算是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