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劍橋東南亞史》第一章 東南亞的撰寫 之筆記


  1. 東南亞的撰寫
    1. 自G.E霍爾以來,將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越來越多
    2. 本文目的在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於對現存資料的批判性思考與現代學術傳統的著作,並鑑別歷史著述的特點、重點與模式。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東南亞研究
    1. 東南亞早期歷史
      因為資料的缺失,僅僅能從五世紀始才有較多記載,更早之前的歷史,大多需要相當程度的猜測。
      14世紀之後出現的編年史與文學作品一直保留至今,卻常為當今的政權而遭到假造,因而可信度較低。
      1. 早期歷史遺跡
        1. 越南南方的印章、銘文,約2-5世紀之間、武康碑為三世紀
        2. 中爪哇9世紀的婆羅浮屠、10世紀的在普蘭班南的拉拉莊格冷濕婆神廟
        3. 9-13世紀吳哥的建築、11-13世紀的蒲甘
    2. 歐洲列強在16世紀後的殖民活動
      1. 歐洲觀察家的著作
      2. 殖民地的檔案材料
    3. 研究特點
      1. 將東南亞以政體劃分為各個區域,而沒有看成一個整體
      2. 大多研究將當地歷史看成外來影響的結果,而不是當地發展而來
        1. 印度影響東南亞的方式與性質
          1. 穆斯認為當印度教與佛教傳入時,就已經有當地信仰了,而是後來的宗教與當地宗教融合
          2. 馮.李爾認為東南亞貿易是商販貿易,不太可能是傳播印度文化的手段,而印度文化的傳入是統治者有意為之的結果
          3. 賽岱斯認為印度文化由貿易傳入,貿易為後來較高文化的傳入奠定了基礎
      3. 幾乎所有東南亞研究都是外來者-歐洲人、中東人、亞洲人做的。
        19-20世紀,開始有東南亞本土的學者,但其本身就是西方教育出身。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東南亞研究
    二戰之後,亞洲的政經問題尤為突出,使得各國高度關注,尤其是東南亞研究
    1. 戰後20年東南亞研究的學術特點-關注近代的歷史發展。另外也帶入了社會科學與經濟科學的研究方法。
  4. 戰後東南亞研究的主要課題
    1. 印度、伊斯蘭、歐洲外來文化的影響性質與作用
      1. 沃爾斯特提出政治中心借鑑印度教關於權力的概念,而引入印度教
      2. 馬必達則澄清"印度影響的傳播進程"、"印度影響足以主宰當地"兩個問題
        並認為沒有單一、同質的印度文化或梵文化,
    2. 如果印度的影響被視為借鑑或吸收,那歐洲文化呢?
      從而引發對於"自主性"的討論
    3. 東南亞伊斯蘭教
      戰後對於伊斯蘭的討論較多在近代,而較少理論與信仰
      1. 伊斯蘭教到達後在半島和海島地區的擴散點
        1. 是13、14世紀由古吉拉特的商人傳入?
        2. 南印度或是孟加拉?
      2. 伊斯蘭教最初影響的性質
      3. 伊斯蘭教思想和組織的發展
    4. 民主主義者的反抗、新國家機構的發展
  5. 解釋的變化
    1. 甚麼是對於研究來說重要的視野或角度的變化
    2. 對於研究來說重要的概念上的變化,或是對客體判斷上的變化
    3. 解釋方式的變化
    4. 影響解釋過去方法的現代事件
  6. 重建東南亞史
    1. 史家在維護現代國家認同與科學說服力上遇到了兩難
    2. 結構主義帶來了自我認識與對於把握他種文化困難的承認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二戰前到20世紀晚期的研究發展,如課題、方法學或是在態度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不太能把握這整篇文章,也許我應該對東南亞史有一些了解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一次,才能更了解(話說,為啥老師要把這篇排在第一個啊?)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科學的戰爭與和平─ ─ 「科學如何運作」的建構論與實在論之爭〉之筆記心得



  1. 科學戰爭的階段簡史-「科學戰爭」的七個階段
    1. 戰雲密佈
      崛起於八十年代的「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或所謂的「社會建構論」 (social constructivism) 陣營,主張科學知識的內容不是由自然世界的客觀證據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科學社群與其所置身的社會之磋商折衝 (negotiation) 。
    2. 開戰
      一九九四年美國數學家李維特 (Norman Levitt) 和生物學家葛羅斯 (Paul Gross) 出版了《高級迷信》一書,將美國學術界一大堆不同立 場和觀點的論者,總括成「學術左派」(academic left),並大量抨擊
    3. 反擊與特洛伊木馬 (索卡的惡作劇)
      索卡使科學戰爭的焦點從「科學的公眾形象」深入向更底層的實在論與建構論、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哲學之爭。
      美國後現代主義者、文化研究 學者、女性主義者不甘示弱,也以杜克大學的文化研究期刊《社會 文本》為根據地,立時籌劃一個專輯,邀集被葛羅斯和李維特等人 批判的學者,為文反擊,並特稱為「科學戰爭」。
      美國物理學家索卡 (Alan Sokal) 的文章〈逾越邊界:朝向量子重力的轉形詮釋學〉 引發報章雜誌和期刊 上的大量投書熱潮。
    4. 戰火熾烈延燒各界
      由於媒體的大幅報導,與「交戰」雙方的投書爭辯,使得「戰事」趨向白熱化,歐洲、北美和南美各國各領域的學者紛紛加入戰 局,發表評論。
      *《知識的騙局》,索卡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物理學家布里克蒙,一方面批判當前知名的 法國思想家如拉岡 (Jacque Lacan) 等人,另方面批判孔恩以降的知 識之社會建構論或「相對主義」。
      *《蓋在沙地上的房子》,柯特菊為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對準「社會建構論」 的科學研究學者如柯林斯 、皮克林 (Andrew Pickering)、謝弗 、謝平 、拉圖等人,試圖拆穿他們的科學史案例研究是站不住腳的
      《騙局》和《房子》兩書固然加熱了論戰溫度,但也產生戰線轉移的效果──爭執焦點轉向 科學或科學知識的基礎與本質的問題──實在論與建構論、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哲學之爭。
    5. 戰線轉移與和平呼聲
      「科學和平」的第一波,堪薩斯大學 (University of Kansas) 發起了一個「科學與它的批評家們」 (Science and Its Critics) 之會議, 首度邀集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共聚一堂
    6. 調停與仲裁
      一九九六年「科學哲學學會」(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二年一度的年會在 克利夫蘭市 (Cleveland) 召開
    7. 和平落幕
  2. 兩方對陣中的的多元交鋒
    1. 「科學戰爭」不能被簡化為「科學對立於人文」的兩種文化 之戰。
      但大致而言,可以分為「捍衛科學 真理與權威陣營」和「批評科學真理與權威陣營」,一來,對戰的兩 方都不是意見、觀點均質一致的團體,而是有許多內部分歧;二來, 兩方都大力地拉攏或尋求科學和人文社會領域諸學者的支持。
  3. 交戰的核心-科學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1. 科學戰爭中爭議的焦點在於:「自然世界」與「社會世 界」在決定哪一種「科學假說」被科學家接受為「科學知識」或「科 學真理」的判定中,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份量又有多重? 
    2. 柯林斯和平契的「相對論」故事
      柯林斯和平契主張證明相對論的兩個實驗都是科學家自己創造出來的「科學史神話」
      1. 麥可生-莫雷實驗和狹義相對論的證明
        十九世紀末的科學家普遍接受光是一種電磁波,其能穿越太空,表示太空中必定有媒介──即以太──存在。
        麥可生與莫雷於1887年的實驗,原是想找出乙太風效應,卻成為20年後證明相對論的證明。米勒於1920年的實驗,宣稱發現乙太效應
        儘管麥可生與莫雷證明了相對論,米勒的實驗卻否證了相對論,但並沒有受到重視。
      2. 愛丁頓的日蝕觀測和廣義相對論的證明
        1919年日蝕的計算結果為非洲隊的平均 1.62 秒弧的偏折、巴西隊的平均 0.86 秒弧、1.98 秒弧,最後忽視0.86秒弧,而宣稱相對論證明成功。
        愛丁頓對此提出質疑,日後在一九二二到一九五二 年之間,不同團隊的科學家執行了超過十個以上的日蝕觀測,其偏 折的數值都偏高,與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並不全然吻合。
      3. 公民應該如何看待科學?
        柯林斯和平契改變科學的公眾認知與公共角色,指出科學的形象為:
        1. 關於實驗對爭議的解決面向:很難說後續的實驗是對先前實驗的重複
        2. 所 謂的科學真理:「在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無法透過更好的實驗、更 多知識、更進步的理論或者更清楚的思考來解決他們之間的不一致 
        3. 關於科學的「人造」特質:「科學不可能和社會分離。
        4. 公 眾的確應被告知更多的資訊,「但不是有關科學內容的資訊,而是 專家和政客、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5. 科學家當然有他們的特別專業 領域 (自然世界),但是他們的知識並沒有比社會各行業的專家更不 受利益、偏見、意識型態、權力所沾染 
    3. 相對論的「活人俑化」:梅爾敏的批判
      1. 抓出柯林斯和平契的結論
        1. 「在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無法透過更好的實驗、更多知識、更進步的理論 或者更清楚的思考來解決他們之間的不一致 (或不同意)
        2. 「自然的真理是有權力者相信為自然真理的東西」
        3.  「科學家當然 有他們的特別專業領域 (自然世界),但是他們的知識並沒有比其它 專家──經濟學家、公衛人員、警員、法律代理人、氣象預報員、 旅行代理商、修車技工或水電工──更純潔無瑕 (immaculate)。」 
      2. 梅爾敏的評論
        1. 當不一致被解決時,科學家就不在研究的第一線上了
        2. 有權者如果相信假的東西,他就不會再有權力了
        3. 第三 點則可解釋為一種警告,告訴公眾應尊重每種專業和專家 
      3. 梅爾敏評論柯、平二人忽略其他支持相對論的事實與分析,而著重在其中一點而大肆批判。
        對梅爾敏來說,科學真理的確有共識的成分,但「什麼使人們 堅定地相信或不信一個實驗結果與其解釋呢?」科學家達成共識不 是因為他們擅於同意,而是因為許多相關證據──「雖然在一個複 雜的證據網絡中,很多線索總是不確定,但是結論的機率被一大批 相關且互相強化的線索所支持著。
      4. 針對梅爾敏的評論
        柯、平答覆說:「吾人仍然需要說 明為什麼一群科學家以某種而非另種方式來解釋一組證據要素,吾人也需要把這說明設定在一組分析的脈絡中,以顯示不同種類的編織法被使用著。1
    4. 索卡對知識相對主義的批判
      1.  索、布 兩人對「相對主義」和「社會建構論」的批判
        1. 沒有理由接受「徹底懷疑論」(radical skepticism) 和「證據 無法充分決定理論」(theories underdeterminated by evidences or data)
          :認為懷疑論無法反駁,但也沒有接受的必要。因為,實際上,證據對理論的支持雖無法絕對確定,但是總有許多被證據所支持的機率相當高的知識。 
        2. 再定義「真理」的不當:其混淆了「共識」和「正當理由」與「真理」的概念。 
        3.  「方法學相對主義」站不住腳
        4.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家有不一致的態度:
          索、布質問:「如果物理 或生物學的論證型態無法使我們得到合理可靠的結論,有什麼理由 我們要信賴社會學或歷史的論證?
      2. 索、布認為科學研究可以比擬似犯罪調查,儘管沒有體系化的科學方法,但不表示目前的 方法不能發現真實,科學家總是可以綜合各種證據而判斷某個理論為真、至少是逼近真。-「素樸實在論」
  4. 一個文化?-方法學的相對主義再爭論
    1. 柯林斯區分了三種相對主義
      1. 「知識的相對主義:意味一個社會群體證成他們知識的方式和其它群體一樣好,沒有外在的客觀地位能用來判斷哪一個更好」
      2. 「存有論的相對主義 :似乎說,對於不同的社會群體而言,實在本身就是不同的。
        *知識的相對主義和存有論的相對主義可以合稱為哲學相對主義」
      3. 「方法學的相對主義:對於實在或知識的證成,完全不作判斷。
        (Giere:「方法學的相對主 義」是一種「實在的不可知論者」)
        任何競爭的群體對於他們正在研 究的實在會形成的對立的信念,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這些信念 的形成時,應該把它們看成好像不是由實在本身所造成的
        *在方法學相對主義的立場下,社會學家想說明「為 什麼科學家接受一組知識、拒絕另一組知識?」換句話說,「什麼 原因導致科學家接受這組知識?
    2. 索、布的反駁:
      社會學家不可能以方法學相對主義來進行研究而沒有許諾哲學相對主義。
      兩者雖然不同,但後者是前者的理論基礎。
      如果假裝「社會學家不作判斷」,完全拒絕「自然」或 「實在」是說明科學信念被接受的必要原因,根本就是許諾了哲學 相對主義:被接受的信念不見得比沒被接受的信念更好、更真
  5. 兩方論證的評估
    1. 學派論點的澄清
      1. 實在論-客觀主義陣營
        自然世界與它所提供的經驗證據在科學知識的決定上,乃是關鍵必要的角色
      2. 社會建構論-相對主義陣營
        科學家所生活的社會世界和科學家彼此間的社會關係,才是科學知識的接受之必要角色
        1. 社會建構論-虛無主義側翼 (nihilist wing)
          所謂的「後現代主義」,有三個基本特徵:「反 理性」的立場、拒絕客觀真理、地域主義 (localism) 
        2. 社會建構論-自然主義側翼(naturalist wing)
          1. 知識的社會建構論(強方案)
            科學知識是出於社會的約定和磋商,它們是否是反映自然實在,我們沒有管道可確定。
          2. 事實的(存有論的)社會建構論
            主張連"科學事實"和"自然事實",都是出於社會的約定和磋商。因為事實必定要被表達成語言才成其事實,但是事實的表達卻是由社會所磋商決定的
    2. 論證和論證的評估
      1. 跳樓論證
        "索卡在揭發其惡作劇的文章〈物理學家在文化研究上的實驗〉中提出一個挑戰:「任 何相信物理學只是社會約定的人,我邀請他們從我研究室的窗子來 逾越這個約定──我的研究室在二十一樓。"
        1. 反駁1-「社會建構論者」所謂的「約定」和「共識」並 不是「訂契約」式的約定。
          :「約定」或「共識」指的是科學家對於有限數量的假說作選擇,但並不意味這些假說的內容在運作上無效── 即使被接受為假 (被放棄) 的假說,也可以有效地運作並干預自然 (如科學家可以根據燃素理論來進行燃燒實驗)
        2. 反駁2-「從二十一 樓跨出去會摔死」這樣的「知識」並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常識,由歸納法推得。
          :社會建構論的對象是科學知識,他們沒有考察常 識,也無需許諾這樣的「歸納常識」也是「約定的」。
      2. 相對主義"自我破壞"的論證
        1.真理是相對於社會文化的, 沒有跨越不同社會文化的普遍真理
        2.如果「真理」 是相對於社會文化 (社群) 的信念,那麼相對主義本身也是相對於社會文化的,而且反相對主義的論點相對於相信實在論的社群而言也同樣真
        3.因此,相對主義宣稱實在論為假就自相矛盾了
        1. 反駁1-混淆對象層次與後設層次的理論
          爭論「相對主義」或「實在 論」的真假時,對象層次的「真假」之定義,不能被用到相對主 義和實在論本身。因為相對主義與實在論的自我指涉會自我摧毀
        2. 反駁2-觀點之間只有好壞之別,沒有「真假」 之別
          相對主義的觀點不是建立在實然的研究上,而是從對過去的研 究中所得到的教訓,教導我們「現在」「應該」平等看待各種不同 社會與文化的理論和觀點。
          在不談「真假」的情況下,就不會陷入「自我駁斥」的困境中。
          1. 證成的相對主義
            主張「知識的證成 (知識是否夠好、是否有正當理由來支持它是好的)」乃是相對一 個社群。
            但這並不代表不同社群的不同知識系統都「同等地好」。 因為「好、壞」有程度之別,我們總是可以主張 P 知識相對於 B 社 群是好的,相對 C 社群則較不好。
      3. 社會建構論"自我破壞"的論證
        社會建構論主張:科學知識是社會建構的,科學家接受一組信念為科學知識、或者接 受一組證據支持了某理論,乃是由社會性的磋商來取得共識。
        論證:如果社會建構論接受其理論都只是論者背後的社會因素之折衝運作,那他們所說的也不是「科學真實的運作狀況」,我們自不必接受它為真 ──因此,社會建構論同樣自我破壞了。
        1. 反駁1-接受社會建構論也是「社會建構的」
          可以避開「不一致」的批判,但對於一般慣於以「實在論模式」來思考的人們而 言,恐怕很難產生有效的說服力。
        2. 反駁2-對社會世界採取「實 在論」的立場,而對「自然世界」採
          取「社會建構論的立場
          1. 索卡的質疑:為什麼社會建構論者 認為自己在發掘「真實的歷史」,卻反對自然科學家的研究也在於 發現實相?有什麼理由說社會學家的研究比自然科學研究更精 確、更客觀、更真實?
      4. 面對精緻的社會建構論和相對主義
        要想提出一個更完整的科學如何運作的架構,需建立在這兩方陣營的基礎上:一方提供了詳 細的歷史案例研究;一方則提供了「當事人的證言」。
  6. 科學知識的選擇判定與科學的運作
    科學戰爭爭議核心:決定科學家對科學知識的選擇與形成共識的原因,究竟是自然的或社會的?
    其本質應是"科學如何運作?"這個議題,其蘊含五個項目構成:科學家 (社群)、社會因素、自然 (被研究的對象)、研究活動、 科學知識。
    1. 科學如何運作的分析架構
      運作的五個階段:
      (S1) 研究領域的選擇:科學家評估要投入哪個領域?研究哪些問題?
      (S2) 從事研究、獲取資料:科學家開始研究 (接受訓練、閱 讀文獻、資料蒐集、觀察、測量、實驗等等) 他們所選定的領域、 問題和對象;
      (S3) 理論假說的選擇:提出新理論假說,或者嘗試性地選擇既有的理論假說
      (S4) 溝通與評估:在從事研究與理 論假說選擇的同時,科學家彼此間也不斷地從事溝通、評估彼此的 解答,以便決定要接受哪個答案;
      (S5) 形成共識:至少有一群科學家接受了某一組解答,形成一個擁有共識的共同體。
      1. 一般性的分析
        共識形成即先前每一階段所有科學家的選擇和判定之總結果。每一位科學家都會有自己的判斷過程和判斷的原因,其判斷過程和原因是多元多樣的
      2. 階段性的分析
        "中介目標-更遠目的"架構
        如果「中介目標」的設定總是為了達成「更遠目的」,那麼它的設定就依賴 於「更遠目的」而決定;進而「中介目標」影響或決定科學家作選 擇與評估的標準。
      3. 多元原因的判定模型(A model of decision by multi-causes)
        (A) 首先,必須考察整個科學運作的動態系統,它具有一個五階段的運 作周期,「共識形成」是最後一階段的偶然結果
        (B) 其次,不能 把「科學家」理解為均質整體,固然一群科學家會形成一個共同體社群,但是社群的形成是取得共識後的進一步結果,而非共識的原 因。
        (C) 導致科學家作選擇、下判定的原因在於科學家個人的工作 哲學,也就是科學家的個人目的與做科學的信念。
        (D) 科學家的個人目的和信念是多元的,導致他作選擇下判定的原因也是多元的, 這些原因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可能橫跨社會因素與自然因 素兩大類型。
        (E) 科學家的個人目的,總是包含一個「目的序列」, 先達成的是「中介目標」,下一步則是「更遠目的」。
        (F) 因此,他們作判定的原因集合也不盡相同,沒有一種原因型態 或原因集合是所有或者大部分科學家都引為根據的,也沒有最主要 或最終的決定原因。
        (G) 不同的科學家、由於多元目的、判準的考 量,多元原因的作用、根據不同原因集合所下的判定,卻能獲得共識,形成科學家社群。 
        1. 基於此多元模型的新視野
          (A)構成 「共識」的某個科學理論或一組科學知識,不僅能滿足一 些科學家的理性要求,也能滿足其他科學家的社會需求
          (B)在「多元原因 判定模型」的觀點下,我們的分析單元必須縮小至科學家 個人的判定過程。並訴諸於科學家個人的「當事人證言」與尋求種種「微觀的」判定類型和歷程
          (C)微觀的 個人判定之總合 (不同的判定原因與歷程的整體效果) 會形成一個新共識、放棄老共識──也就是造成科學知識 的變遷。
    2. 社會建構論和實在論哪裏不足?
      1. 社會建構論的誤失
        1. 把共識中的「磋商折衝」看成是「原因」,而不是過程。
          他們慣於以科學社群為思考單位,就會誤導致以為「整個社群」都由於同類型的社會因素而取得共識。
        2. 沒有更深入地去考慮「什麼原因導致科學家必須進行磋商折衝的行為」,正是因為社會學家忽視了個別科學家身為當事人的證言。 
        3. 沒有詳細地區分或強調「科學的共識」與「日常生活中契約行為式的共識」有根本性的差異
      2. 實在論的誤失
        1. 忽略了科學家在下判 斷背後的不同類型原因,堅持所有 (或大部分) 的科學家都有相同 的「工作哲學」:實在論
  7. 結論
    1. 勾勒科學戰爭的歷史
    2. 指出科 學戰爭並非兩種文化之戰,並展示科學戰爭中的多元觀點
    3. 探討科學戰爭的核心爭議:科學究竟如何運作?
      科學共識如何達成?
      我們爬梳了「實在論」與「相對主義」兩方陣營的代表性文獻
    4. 評估兩方陣營的論證
    5. 我們試圖提出一條超越爭議之 路:即「多元原因的判定」模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見結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場論爭真的很混亂,在討論科學時,應該要先標定層次與範圍,再來討論,科學的運作,以及該如何看待科學,應該分開來看,最後的多元模型,將範圍標定在"科學如何運作"這個方面,提出一個實然的模型,但最後留下應然的問題,總覺得讀得有點不暢快XD

引用格式
陳瑞麟. "科學的戰爭與和平──[科學如何運作] 的建構論與實在論之爭." (2005).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全球化歷史與歷史化全球化: 一個世界跨區域「五流」分析架構的 提議與實踐〉之筆記


  1. 歷史化全球化與全球化歷史:「五流」分析架構的提出
    1. 現代專業歷史學術發展:
      1. 正值國族主義浪潮與國家建構工程方興未艾之際,因此研究與書寫之主流趨勢,也集中在民族國家之起源與建立、政經制度、文化傳統與集體經驗等相關議題之探究。
      2. 歐洲中心論的世界史書寫典範之形成
    2.  五流分析架構:
      人流-
      意指人類社群的暫時性與永久性跨區域遷徙
      物流-
      意指伴隨「人流」跨區域遷徙所產生之動植物、自然資源、商品與物質文化生產品的傳播與交流
      金流-
      則是指隨「人流」遷徙與「物流」交換所產生之通貨與貴重金屬如金、銀之跨區域交換與流動
      文化流-
      病流-
      指涉透過人為與自然途徑所產生之傳染性疾病大規模與大範圍傳播
      1. 歷史進程分期
        1. 原史(人類起源-500BCE)
          人類起源與人類社群經歷長時間的跨區域永久遷徙、農業技術的多源擴展、獸力與輪軸交通工具的發展,以及中短距離鄰近區域的不定期物流、金流與文化流的接力式傳播
        2. 古代全球化(500BCE-1500CE)
          隨著跨區域統治政權之形成、崩解與再形成之歷程,人類社群在歐亞大陸(或歐亞共生圈)所衍生之大規模跨區域「五流」遷徙、接觸與雙向互動,為後續時期的全球化發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 
        3. 原型(近代)全球化(1500CE-19世紀中葉)
          人類歷史開始步入狹義全球「五流」交換的過渡期,奠定現代與當代全球化之雛形
          基於不斷革新的造船與航海技術、以及蒸氣動力交通設施與有線電子通訊技術之發明與初步運用,經由海上航路之全球探險與拓展、全球帝國「五流」網絡媒介之建立,逐漸形成具有真正意義的全球化世界雛形
        4. 現代全球化(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中)
          於全球帝國體制架構下,全球國與國社會體制進一步加強,加上蒸氣、機械動力交通與電子傳播革命技術的革新、成熟與普及促使全球「五流」更趨組織化,跨區域相互連結性也更趨強化,在速度、廣度、深度、依存度與即時度等各方面都呈現遽增之局,一個體現真正意義的全球化世界於焉形成
        5. 當代全球化(二十世紀中至今)
          人類社群在冷戰全球政經集團化格局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 ,再加上網際網路訊息傳播革命之發展與運用,全球「五流」遷徙與互動的程度達到最高點,且因跨區域相互連結性之即時度,形成全球時空壓縮之局,跨區域依存度更形強化。
      2. 五度互動程度
        速度、廣度、深度、依存度與即時度
      3. 五路關卡之全球化歷史分期要素
        「馬路」、「海路」、「航路」、「電路」與「網路」
  2. 奠基:原史全球化與古代全球化 
    1. 原始全球化
      1. 人流
        60000 到 70000 萬年前,東非的人類社群,開始向中東、亞洲與澳洲遷徙
        40000 萬年前,中東遷徙至歐洲
        20000 萬年前從東北亞遷徙至美洲
      2. 早期農業技術的擴展
        呈現多源中心逐向鄰近地區傳布的趨勢
      3. 「馬路」與「海路」技術 的形成
        1. 4300BCE,以馬、驢子和駱駝(駱駝約西元前 3000 年)等馴化動物之獸力,作為交通運輸動力來源
        2. 3500BCE,開始運用輪軸交通工具。
        3. 4000-3500BCE,海陸開始形成,主要分佈於兩河流域、埃及、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沿海帆船船運
      4. 跨區域遷徙的媒介(5000BCE)
        以特定商人社群為主,並經由商人社群形成的組織與網絡,進行歐亞非地區如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阿拉伯、阿富汗與印度等區域之「物流」與「金流」交換,並伴 隨「文化流」之零星擴張。
      5. 總結:
        「五流」逐漸呈現出小範圍、鄰近區域之「接力式」互動、速度較為緩慢、影響社會層面淺薄、 依存度微薄與即時度為零等主要特徵。 
    2. 古代全球化:古典帝國時期 (500BCE-500CE)
      1. 人流
        以邊疆移民與海陸跨區域商隊旅行為主要特徵
        300BCE,希臘地區的貿易商,已來往於 地中海、阿拉伯半島與印度之間
        126BCE,跨歐亞區域陸上絲路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
        古典帝國末期,來自中亞、塞爾特、日耳曼與諾曼民族的大遷徙,將導致各區域帝國瓦解的效應 
      2. 文化流
        以沿商路擴展的佛教與基督教為最重要的全球化事件,成為爾後兩大世界宗教形成的基礎
      3. 病流
        165CE,羅馬曾爆發天花,該天花流行病,主要以四處征戰的帝國軍隊為媒介,由兩河流域地區傳 入地中海世界。
      4. 「馬路」基礎建設
        1. 羅馬帝國,境內 48,000 哩道路,使得成為帝國部隊與商隊得以快速從事歐亞非跨區域連結、互動與交流事業
        2. 漢帝國,境內 22,000 哩道路
        3. 波斯帝國,在埃及、地中海、中亞與印度之間完成 8,000 哩道路,成為歐洲與東方之間的關鍵性中間人角色
      5. 海路
        1. 羅馬帝國在斐尼基商業網絡基礎上,發展出環地中海海路交流網絡,提供歐洲人與阿拉伯人接觸與互動之媒介。
        2. 印度海上商隊主導下的印度洋貿易圈,也在此時期逐漸形成,其中香料商品早已成為主要「物流」項目。
        3. 東南亞海上貿易圈的形成,則有利中國、馬來西亞、 印尼與越南等地區之「五流」接觸與互動
      6. 總結:
        建基於大規模、系統性之絲路商貿與軍事征伐等媒介,「五流」開始出現中長距離的跨區域遷徙與互動,在漢帝國、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政治組織擴展的基礎上,形成具雛形的區域整合態勢,呈現區域帝國之間的「五流」交換模式。
        五流強度較原史時期,"廣度"更廣,"速度"更快,"深度"仍然淺薄,主要僅限於統治與精英階層,且以物質文化與珍貴稀有商品為主要「物流」交換內容,而"文化流"則除了基督教與佛教各自在歐亞大陸地區的傳播之外,其他形式仍然較為欠缺。但開始出現西方對於東方珍稀商品的單方面依存度,仍缺乏真正意義的雙向交流。最後,以轉運「接力」模式為主的跨區域交流,缺乏直接接觸的文化相遇經驗,"交換即時度",為零。 
    3. 古代全球化:後古典/草原遊牧帝國時期 
      1. 主要全球化事件
        1. 基督教、佛教與伊斯蘭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的跨區域傳播。
        2. 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的崛起與擴張
        3. 蒙古帝國整合草原遊牧、阿拉伯海上勢力與中華官僚體系,稱霸歐亞大陸
      2. 人流
        1. 歐亞大陸開始出現跨區域大規模商人移民,特別是阿拉伯人在歐亞非、華人在東南亞之跨區域人口遷徙
        2. 由阿拉伯人所主導的中東與非洲奴隸貿易,形成一股輸入南歐、阿拉伯世界與波斯地區的另類「人流」永久遷徙潮
      3. 文化流
        1. 中國火藥、羅盤與印刷術逐漸往西傳遞、阿拉伯股份與匯票商貿技術之傳播
        2. 佛教傳播的範圍已涵蓋中國、朝鮮、日本與東南亞等地區,基督教也傳遍西歐、北歐與東歐, 而伊斯蘭教的勢力也逐漸擴展及於阿拉伯、北非、西南亞、中亞與印度北部
        3. 歐洲人從阿拉伯人學得若干金融制度。並自十四世紀起,威尼斯與佛羅倫斯等地,開始出現銀行組織
      4. 病流
        1. 貝塞特氏病(Behcet’s disease)沿絲 路商貿路線,傳遍地中海、中東與東亞等地區。
        2. 西元 542 至 543 年,印度北部鼠疫,經由印度洋海上商貿路線,傳入東羅馬帝國地區,爆發著名的查士 丁尼瘟疫。
      5. 伊斯蘭體系
        1. 阿拉伯商人掌握地中海、紅海航線與印度洋貿易,也擴展了與東非 與西非的貿易,並衍生混合阿拉伯與班圖語的商業語言Swahili,最終構成一個龐大的伊斯蘭「物流」、「金流」 與「文化流」體系。
        2. 「皮巒論點」(Pirenne Thesis)
          伊斯蘭帝國於八世紀後的擴張,其對北非、西班牙與葡萄牙地區之征服,以及地中海航道的控制,造成九至十世紀歐洲經濟的長期萎縮
        3. 阿拉伯征服過程中,由於先後在中亞阿富汗發現貴重金屬銀,在非洲迦納發現黃金的來源,直接刺激、影響歐亞大陸的跨區域「金流」交換與價值波動。
      6. 蒙古 「世界體系」
        1. 十三世紀中之後,蒙古帝國崛起,除了掌握陸上絲路之外,接收阿拉伯人發展的跨歐亞非海上商路,並以中國泉州港為中心,成為一個海路帝國
      7. 「南方化」(Southernization)發展
        1. 意指自八世紀起先後 由阿拉伯人與蒙古人(十三世紀)擔任媒介者,若干起源於亞洲南部之「五流」逐漸傳播全球的歷程
      8. 物質與技術革新
        1. 歐亞大陸東、西都在船體規模與製造技術上進行革新,打造具雙層船體、龍骨結構、船尾舵與甲板貨艙的大型多帆帆船
        2. 緯度定位(Kamal)、四象儀、天體觀測儀、羅盤等技術與器具,開始運用於海上航行,使長距離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9. 總結:
        在歐亞大陸三大貿易體系串聯下,出現各種社群「直接」接觸方式的跨區域遷徙與互動,並出現跨文化之交流、瞭解與學習、模仿的現象,因而使各區域跨文化知識之積累成為可能。
        在帝國宏規體系與革新的航海物質條件與技術基礎上,「五流」的範圍更廣、速度更快,「物流」與「金流」的跨區域依存度,較前期更強化,而跨區域文化互動與傳播對於各地區的影響層面也更形擴大,從「物流」拓展至「文化流」,對各地區之社會、宗教與文化的影響較為深入。
        由於訊息傳播技術革新的缺乏,此一時期「五流」互動即時度,仍然為零。 
  3. 過渡與轉折:原型(近代)全球化 
    1. 人流
      1. 體制化遷徙
        作為帝國海外拓殖的人事基礎,跨國公司、軍隊與宣教福音團,開始往亞非美洲等地進行組織化的跨區域遷徙,成為經濟、軍事與宗教上的帝國代理人
      2. 大規模強迫遷徙
        為推動墾殖事業所需人力,除了歐洲帝國政府設法推動母國基層勞工前往殖民地區,以及跨國公司積極引進技術人才之外,甚而大規模引進非洲廉價奴工,造成大量被迫遷徙的「人流」潮。
    2. 病流
      諸如天花、鼠疫、霍亂、瘧疾等舊世界疾病,隨著遠渡大西洋的商船,及其所運送之動植物與人類,傳播至美洲新世界, 對原住民社群造成致命影響。
    3. 文化流
      歐洲思想、科技、宗教、文化與人權觀念,隨著帝國擴張運動而傳播至全球的宏觀趨勢。
      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人權理念等,逐步輸往歐洲以外地區。
    4. 全球化事件
      1. 哥倫布大交換
        為了供給歐洲國家墾殖事業,來自舊世界的農作物與動物,被大量移植美洲,並隨歐洲人流跨區域移動,將美洲動植物傳布至全 球各地,進一步引發全球生態同質化。
        1. 白銀從美洲之外移與全球流通
          十八世紀末,超過十五萬噸的白銀,帶至全球各地,保守估計占世界白銀量八成以上。於是,西班牙披索逐漸成為跨區域共通貨幣,一時之間世界白銀貿易體系於焉形成
      2. 16世紀末多角貿易
        不但呈現全球貿易雛形,更體現全球範圍「物流」相互「依存度」的增強
        如非洲、美洲與英國間之跨區域「物流」循環、北美、西印度群島與英國等地區的小大西洋三角貿易
        1. 基礎是跨區域的金融與政經(公司)體制
          由於此一時期跨區域貿易、跨區域公司之運行、以及國與國戰爭等因素所造成之通貨需求大增,進一步成熟、擴張與體制化,尤其銀行朝向制度化發展,成為支撐與管制跨區域商貿,以及黃金與白銀等「金流」通貨流通的機制。
    5. 物質基礎與技術革新
      1. 印刷術的發明
      2. 西班牙加雷翁五百噸雙層甲板大帆船,低船首結構,使船隻航行風阻降低,有利遠洋航行速度與穩定度
      3. 經線儀、羅盤、沙漏與相對精確之地圖、航海圖與天文圖
      4. 電路的發展-十九世紀初期發明之輪槳船、螺旋槳傳與火車等蒸氣動力交通工具,以及電報與海底電纜等有線電子通訊技術與設施
  4. 進展:現代全球化與當代全球化 
    1. 物質基礎與技術革新
      因為網路媒介的發展與運用,使得人類世界出現時空壓縮,也使得「物流」、「金流」與「文化流」遷徙,不再完全依恃「人流」。
      1. 庫奇與惠斯登開發的電報技術、摩斯的密碼電訊技術
      2. 1876年的電話技術
      3. 1908年長達47萬公里的全球海底電纜
      4. 1930年代的電視技術發展
      5. 1960美國研發衛星通訊技術
    2. 人流
      1. 跨區域遷徙的短期契約勞工
        由於經濟與人口壓力等因素,印度、中國、日本與大洋洲成為輸出短期契約勞工或苦力勞工 (coolie laborer)的主要地區
      2. 歐洲地區因經濟蕭條與農業歉收、戰爭與族群衝突與工業化發展等因素所造成之全球性與區域性人口移民。
        在大規模快速、跨區域移民「人流」遷徙牽引效應之下,移民法規與海關管制趨於制度化與普遍化,國與國之間的邊境界線,反而更形明顯。
    3. 金流
      1. 全球金本位體制的建立及其發展
        1878年金本位體制成立,初期以歐洲主要國家、北美與澳洲為主,二十世紀初逐步擴及拉丁美洲、日本與帝國殖民地。
        1944 年「布萊頓森林協定」簽訂後,重新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 幣體系
        1945 年之後,國際貨幣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與世界銀行相繼成立,成為國際貿易與各國貨幣與匯率的監 督管理機制。
    4. 文化流
      1. 除了歐美文化與語言持續全球化與「在地化」之外,其中尤以隨著現代殖民活動而全球走透透的運動文化及其在地影響較為深遠,更可見諸市井小民日常生活。
      2. 隨著美國力量自十九世紀末的持續提升與擴張,以及二十世紀以來美國文化霸權的全球輸出,棒球和籃球運動逐漸傳入其他地區。
        而大眾流行文化則在全球性娛樂產業集團體制之下,藉著廣播、電視與網路等電子傳播媒介
      3. 眾所皆知的日本料理飲食文化與任天堂電玩文化之外,日本文化輸出並進一步形成全球化影響的代表,以漫畫與動漫產業為最突出。
    5. 病流
      當代全球化時期「跨區域相互連結性與日遽增」之下,「病流」傳播的速度更快,地理範圍更廣。
      1. 1918 年全球大流行的流感
      2. 二十一世紀初俗稱SARS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5. 結論與展望 
    1. 文中定義全球化為"與日遽增之跨區域相互連結性"
    2. 全球化歷史的展望
      1. 以全球化視角從事微觀個案或主題式研究
      2. 以全球化進程之歷史為主題的歷史教學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奠基於本特利的歷史分期,以五流、五路、五度,這些層面去觀察全球化的進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總覺得五度,依存度、深度的定義或含意,並沒有特別去提到,以及這麼多的資訊,也很難去消化什麼的,以及這些證據真能代表全球化的進程嗎?

引用格式
潘宗億,〈全球化歷史與歷史化全球化: 一個世界跨區域 [五流] 分析架構的提議與實踐〉,《輔仁歷史學報》,34 期,2015,p45-108。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社會心理學筆記-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 發展理念:研究歷程的開端
    1. 發想問題,找出相關理念
    2. 雕琢假設,蒐集驗證的資料,開始發展理論
      1. 理論的三個標準
        簡明-精緻且準確、完備-含括了所有相關的訊息、衍生性-促使更多新假設與研究
    3. 基本研究:在於增進我們對人類行為的了解,常被用來設計於檢驗某特定的假設
    4. 應用研究:擴大對自然事件的了解,對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2. 理念的再精煉:社會心理學的界定與測量
    1. 操作型定義-將抽象概念轉為可被測量與操弄的變項
    2.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ty)
      1. 實驗真正操弄到計畫要操弄的概念變項
      2. 研究所採的測量方法真正測到計畫要測量的概念變相
    3. 測量變相的方法
      1. 自陳報告
        測量單一變項時,由一組問題,使得受試者揭露其想法、感受、慾望與行動。卻常受到問題陳述方式、脈絡影響。
        例:羅森堡自尊量表
      2. 觀察
        直接觀察人們的行動,並建立評分者間信度,可避免記憶錯誤或受試者對自身行為做扭曲性詮釋。
        1. 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不同觀察者對同一行為評分的一致程度
  3. 理念的驗證:研究設計
    1. 描述性研究-趨勢與傾向的發現
      描述人們所思、所感、與所為
      1. 觀察法
      2. 檔案研究-檢視過去事件與行為的現存紀錄
      3. 調查法-以面談、電話、信件或網路進行調查
        1. 隨機取樣-母群體中每人被選為樣本機會均等的取樣方法
    2. 相關性研究-找出關聯
      測量不同變相間的關係、變項彼此關聯或相關的程度。儘管在測量變項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卻難以被操弄,同時也無法證實因果關係。
      1. 相關係數-測量兩變項間關聯方式與強度的統計量數,數值在+1.0~-1.0之間,其絕對值表示其中的關聯程度,正負數是關係的方向
    3. 實驗法-找出因果
      1.實驗者控制實驗過程
      2.受試者隨機分配至不同的實驗情況
      藉著去除實驗操弄對受試者行為的影響,更加了解某特定的發生
      1. 隨機分派-受試者並分派到各實驗情況的機會均等
      2. 獨變相-實驗者在實驗中"操弄"的變相
      3. 依變相-實驗者在實驗中"測量"的變相
      4. 受試者變相-參與研究的受試者間原有的差異性變項
      5. 混淆變相-獨變相以外會造成某實驗各組間變異的其他因素
      6. 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在實驗中,合理地確認是由獨變項對依變項產生影響的程度
      7. 外在效度-某實驗結果可以類推的程度
      8. 後設分析-以一組統計過程來檢視眾多已完成的相關研究,測量其整體信度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社會心理學筆記-甚麼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社會心理學簡介
    1. 定義:是一種科學研究,探討個人對他人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以及個人的思考、感受與行動如何受到他人的影響。
      意涵:系統化的認識人類行為,並強調個人在脈絡之下的個體行為
  2. 社心簡史
    1. 誕生與嬰兒期:1880-1920
    2. Norman Triplett首先以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Allport強調個體與社會的互動,以及科學方法,使得社心成為一個研究的學門
    3. 行動的呼喚:1930-1950
      二戰納粹使得激起許多心理學家對社會如何影響個體的研究,如Kurt Lewin的交互作用論-行為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的函數
    4. 信心與危機:1960-1970
      社心進入研究擴展的時期,範圍不斷地擴張,同時也產生許多質疑,對於實驗研究法的倫理、合理性等提出挑戰。
    5. 多元論的時代:1970中期-2000年代
      建立更精確與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及注意行為的跨文化差異。
  3. 今日趨勢
    1. 情緒動機和認知的統整
      整合社會認知的冷觀點-強調認知在人類行為的決定因素,與熱觀點-強調情緒與動機在人類行為的決定因素。
      另一是自動化歷程與控制歷程的關係
    2. 遺傳學與演化的觀點
      行為遺傳學-研究基因對行為影響的心理學
      演化心理學-使用演化的原理原則來了解人類社會行為
    3. 文化觀點
      跨文化與多元文化研究
    4. 行為經濟學、政治與道德議題,以及其他科技間研究取向
      行為經濟學-聚焦心理學與經濟決策的關聯性
    5. 社會大腦與身體
      社會神經科學-探索神經與社會歷程間關係
      體現認知-聚焦於心智與身體姿勢、經驗及行動間的緊密關鍵性
    6. 新科技與網路世界
      科技為社心帶來更多研究方式與主題的展開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華文哲學百科-科學知識的證成及其挑戰〉 之心得筆記


  1. 科學知識的證成
    假說的證成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
    人們有無充分的理由來主張一個假說為真 (truth)、接近真、可接受、或比其他假說更好?
    1. 歸納問題
      1. 科學目的之一是將可觀察事象普遍化成為通則。亦即我們要說明一個觀察事象,意思是,必須使這個事象涵蓋於某個普遍定律之內。
        普遍定律並非一定得觀察許多相同事象後才能得出。有時觀察少數類似事象後,就會提出一個假說,然後依據這個假說做預測。
        步驟是:觀察——假說(定律)——預測或說明。
        依據觀察歸納出一個假說,然後以假說預測將發生的事象。
        若事象符合,那麼假說越可靠;若事象不符合,就可能要更改假說。
      2. 回應與質疑:
        十八世紀休謨問道:從經驗得來的結論其基礎何在?這等於問:人們相信能從已知(已觀察事象)推出未知(未觀察事象)是一種能夠證成的合理信念嗎?
        1. 歸納推論無必然性 (necessity),其結論是不確定的
          「凡事必有因」是從經驗得來的,沒有算數和幾何那種演證的 (demonstrative) 確定性。人們習慣於相似的事象經常伴隨出現,便理所當然以為這種聯繫是「必然的」並以它來做預測。
        2. 歸納推論無法透過經驗合理證成
          一切經驗推論都是根據「未來必定與過去符合 (conformable)」的假定來進行。但是這個「未來必定與過去符合」的假定——即所謂「自然齊一性原理」(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就是從經驗而來。
          這個論證就陷入循環而失敗了
    2. 驗證論-在歸納上尋求合理性基礎,代表卡納普Carnap
      1. 邏輯經驗論
        主張語句的意義來自於經驗,除了邏輯和數學這類分析的語句以外,有意義的語句必須能夠透過觀察述句來評估或檢驗。亦言之,科學知識要有經驗內容,科學理論必須與人的感官經驗有某種關聯。
        一個語句有無意義,就看它有無表達一個事態。
        若一個語句表達或陳述了一個事態,而該事態存在,那麼語句為真;若該事態不存在,那麼語句為假 。
        單稱述句與事態相符的情況,亦可稱為得到「檢證」或稱「證實」(verified)。
        1. 意義判準「可檢證性原則」(principle of verifiability),或檢證論 (verificationism):
          若一個語句的真假不能根據任何可能的觀察結果來決定,那就是沒有意義的。
        2. 可能的觀察:
          所謂「可能的觀察」意謂觀察情況不必一定得實現,只要情況是可能的。
      2. 面對休謨的質疑
        邏輯經驗論也主張,定律無法透過有限個例 (instance) 得到完全檢證。若檢證意謂決定性地建立真理,那麼物理及化學那種全稱述句永遠不可能檢證。
        *回應:卡納普提出「驗證」(confirmation) 取代「檢證」概念,驗證可看作一種比較寬鬆的檢證概念:任何假說只能被證據或多或少地驗證或反證 (disconfirmed)。證據無法絕對支持假說,僅支持假說到某種程度。
        並以驗證程度 (degree of confirmation) 或信賴程度 (degree of confidence) 表示證據對假說的支持關係。
        證據對假說的支持程度,如同機率一樣,能夠計算並以數值表達出來。
      3. 驗證論的理論性爭議
        1. 以機率表示驗證程度,那麼任何普遍定律的機率都為0。
          分母為所有可能事件的集合,並指涉過去、現在與未來,以 ∞ 表示
          無窮大的樣本數目相對於有限數目的證據,機率 A/∞ = 0
          1. 回應:「限定個例驗證」(qualified-instance confirmation)
            使得全稱述句的驗證並非驗證定律本身,而是關於少數或下一個個例的預測。如此,全稱述句的假說機率為 0,單稱述句的預測之機率可以不是 0。
        2. 驗證論要求我們選擇機率(即驗證程度)較高而不是機率低的假說,那麼我們似乎只能選擇那些訊息或經驗內容相對較少的假說。
          因為經驗內容越多,就意謂機率越低。
          亦即驗證論儼然鼓勵人們選擇接近恆真句或重言式 (tautology) 的假說。與我們對科學知識的要求不同
          1. 回應:卡納普認為這項批評當中的預設過於簡化
            其中預設人們若要在幾個假說中進行選擇,需要遵循至少兩個規則,X「選擇內容較多的假說」及 Y「選擇機率較高的假說」,而 X 和 Y 是不相容的。
            並更改為:
            X1「若兩個假說有不同的內容測度,而它們機率(及其他因素)相同,那麼選擇內容測度高的假說」
            Y1「若兩個假說有不同的機率,而它們的內容測度(及其他因素)相同,那選擇機率高的假說」
            卡納普認為,合理的作法是選擇一個兩種特性程度都相當高的東西,但並沒有說清楚,純理論研究的科學家面對既有競爭理論,如何能在各種價值特性的衝突間合理地選擇。
            後來孔恩則闡明人們要在這些價值衝突中做出絕對客觀的計算程序 (algorithm) 之判斷是不可能的。
        3. 驗證論不符合現實科學界行為與判斷,驗證論很難說明,科學家面對愛因斯坦理論及處於競爭地位的牛頓理論,是否依照驗證程度大小來做選擇判斷。
          *回應一:區分「增量」(incremental) 與「絕對」(absolute) 兩種驗證概念,一般肯定證據增加屬於增量驗證,相對論的預測屬於絕對驗證。
          *回應二:認為歸納邏輯是處理機率的純理論工作,不是應用在現實目的之方法學規則。歸納邏輯沒有要也無法規範科學家的選擇行為,也不試圖去說明科學發展史。
          驗證論提供一種簡化概要的形式:一旦假說與觀察證據確定下來,歸納邏輯可顯示哪一個假說比較受證據支持。至於科學家實際要選哪一個假說,那超出歸納邏輯的範圍。
      4. 卡納普強調,歸納推論的結果是一個理性重建的提議,而非描述人們實際如何抉擇。他認為歸納推論就是評估理論為真的機率,與評估者實際上接受與否無關。假說的選擇屬於效用問題,需考慮評估者本身許多實用因素
    3. 否證論-拋棄歸納主張演繹,代表波柏Popper
      認為科學家的推理應該是: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假說,然後根據假說預測應該出現的事象;若與觀察結果不符,就表示假說錯誤,應捨棄它,換一個新的假說,如此一直持續「猜測與反駁」下去,科學知識才能獲得增長。
      科學理論的特徵在於其可檢驗性 (testability)、可反駁性 (refutability) 或他所謂否證性 (falsifiability)。
      科學理論都是可以被經驗觀察反駁或否證。若有某個理論,我們想像不到有經驗觀察可否證它,那麼該理論就是「非科學的」(non-science) 或「偽科學的」(pseudo-science)。
      1. 邏輯經驗論為一種心理學主義
        1. 理由一:
          卡納普早期主張,描述當下直接經驗內容是科學知識的基礎,是確定無疑的——無須再行驗證,不可反駁。
          波柏批評,某人對知覺經驗有絕對確定的感覺,純粹是心理學的東西,不能證成任何述句為真。
        2. 理由二:
          驗證論以觀察個例增加來強化對全稱假說的信心,等於將科學建立在主觀的信賴感上,會將科學推向非理性論
          波柏認為,只有以演繹為基礎的否證論能提供科學知識的合理證成。
      2. 否證論
        1. 基本述句(basic statement)
          其檢驗假說之基礎是基本述句 。基本述句是個別事實的陳述,屬於單稱的存在述句。
          與邏輯經驗論「記錄語句」不同,其特性是約定的 (conventional),意思是,基本述句並非透過經驗證實為「真」,而是一種科學家們「互為主觀的」或「主體間的」(inter-subjective) 決定。一旦科學家們接受了基本述句,那麼檢驗科學理論的否證機制就能展開。
        2. 否證論形式是邏輯的「否定後件因而否定前件式」(Modus Tollens) 規則
        3. 可否證與已否證(falsified)
          「已否證」的理論是確定為假的理論,應該被揚棄。
          「可否證」是指理論可能遭反駁的情況,而不是真實的情況。
          如果一個理論經多次檢驗未遭否證,不表示理論就此確定,只能說該

          理論暫時受到認可 (corroboration)——意謂理論禁得起嚴格檢驗,未來仍有可能受到反駁。
          理論性
        4. 理論性爭議
          否證論的「認可」概念與驗證論的「驗證」概念難以分別
          否證論者爭論「認可」並沒有預測未來的意思,它純粹只是「一個理論至今為止所受嚴格檢驗的評價」
        5. 認可與驗證「認可」純粹只是「回顧過去的表現」,而沒有展示將來可能如何表現的意思。「認可」不同於「驗證」在於,「驗證」有歸納意涵,能運用於將來預測;但「認可」沒有,它不是一種導向真理的概念。
  2. 自然主義的挑戰
    又稱為方法學的實用論 (methodological pragmatism) 或方法學的自然主義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與理性論相對
    主張:科學方法學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科學,研究科學家的實際行為及科學實作的程序。 
    1. 觀察的理論負載
      1. 理性論的預設-認為觀察述句是「中立的」,意涵有二
        1. 在理論選擇的情況,觀察述句是中立於競爭理論的
        2. 科學家經由觀察所陳述出來的述句,不受科學家個人成見、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和所屬文化的影響。
          唯有中立的觀察,才能成為決定科學假說接受或拒絕的裁判。
      2. 自然主義的批評與預設
        1. 主張:沒有中立的觀察述句,所有觀察皆預設了某些東西,或者說都受到理論的「污染」。
          這些「污染」包含各種理論(假說)、觀察者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甚至包含理性論者所排斥的宗教信仰、意識型態和經濟利益等「非認知」因素。
        2. 「理論負載的」(theory-laden):
          科學上的每個觀察,都受到觀察者本身知識信念和所受訓練的影響,產生截然不同的「經驗觀察」。
    2. 不可共量性
      競爭理論優劣無法評價,意謂不存在超越競爭理論的共同衡量標準可以辨別出何時獲益大於遺失。
      1. 不可共量性的三個面向
        1. 科學的標準不同。典範對什麼是「科學的問題」及「科學的定義」有不同的標準。
        2. 科學概念(語詞意義)的變遷。
          「概念」(concepts) 是認知上的分類工具。一個概念即一個語詞,代表一個對象的類別或群體。在科學上,不論具體可經驗對象或純粹理論上假定,都可稱為「科學概念」。
          概念變遷意謂,相同概念在不同典範具有不同意義。
        3. 世界觀的差異。
      2. 孔恩遺失
        科學革命後的新理論,可能無法說明舊理論能成功說明的現象
    3. 杜恩—蒯因論題
      *杜恩指出,實驗結果無法反駁單獨的特定理論或假說。當科學理論接受檢驗,其實是一個理論群(理論系列)而不是個別理論受到檢驗
      *蒯因認為,理論不是孤立地接受觀察的檢驗,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tribunal of sense experience)。
      1. 證據壓抑
        科學實作上,科學家常直接忽視理論的各種反證據,或將反證據擺在一邊不管,相信理論是正確的。
    4. 資料不充分決定理論
      意思是,不只一個理論可以說明該資料或證據。
      也就是說,特定時間內,在已知的證據 e 情況下,e 可支持理論 T1,也可支持競爭理論 T2。
      或者說,T1 與 T2 都可以說明已知的經驗現象,或做出相同的經驗預測。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現代科學知識論如何回應Hume的歸納論問題,第一批是理性論,其中分為以卡納普為代表的驗證論,以及以Popper為代表的否證論。而後起而反對的是以Kuhn等人為代表的,非理性論或是自然主義,提出theory-laden、不可共量性等理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這些都是邊看百科邊摘錄的重點,覺得這樣感覺比較容易理解整體的脈絡,看完感覺科學史挺有趣的嘛~

來源: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7%A7%91%E5%AD%B8%E7%9F%A5%E8%AD%98%E7%9A%84%E8%AD%89%E6%88%90%E5%8F%8A%E5%85%B6%E6%8C%91%E6%88%B0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反實在論”還是“實在論”?〉之心得筆記


  1. 社會建構主義,核心綱領的四個層面
    1. 批判-批判現代心理學的主客二元對決、反應論的認識論、個體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否定心裡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應
    2. 建構-堅持心理的社會建構性質
    3. 話語-話語是社會建構的媒介,將話語分析納入心理學研究方法
    4. 互動-社會建構通過人際互動過程實現,主張心理學的研究重心應由內在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轉向個體外部人際關係與互動
  2. "反實在論"與"實在論"之爭是有關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爭論的核心
    1. 實在論(realism),堅持外部世界或人的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相信他們是獨立於人的表徵之外的客觀存在
    2. 反實在論(anti-realism),否定客觀存在,亦即對於客觀世界唯一準確的描述
  3. 批判者的聲音: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是"反實在論"
    1. 社會建構主義的兩難,一方面否認客觀事實與真理的存在,一方面要求他人相信自己的主張
  4. 支持者的聲音: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是"實在論"
    1. Gergan認為,堅持語言對於世界的構成性並不必然否認對象之於現實的構成性。
      社會建構主義承認客體的存在,同時更強調語言是以"對我們來說,他是甚麼?"的方式創造了客體的世界,而人們總是將語言的現實當成客觀的現實。
    2. Liebrucks區分兩種社會建構的概念,社會建構主義的本意在於強調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心理現象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所具有的不同性質,而個體的心理功能與行為方式是社會以話語為媒介塑造的
      1. 話語的社會建構,話語代表人們關於世界的概念與信念
      2. 實體的社會建構,具有客觀性的實體(社會制度與人)被建構,相對話語的社會建構來說較為激進
    3. Edley透過區分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社會建構主義,來解消建構論的兩難。
      認為社會建構主義主張的是"描述"具有建構的性質,而不是"被描述的實體"具有建構的性質。
      而社會建構主義則反映話語將如同樹木、房子般的"真實"帶入現實的存在。
  5. 對爭論的進一步思考
    1. 目前對於"社會建構主義"尚未有一定的共識
    2. 社會建構主義內部理論缺乏內在統一性,後現代與現代思想相混雜
    3. 存在多種形式、版本的社會建構主義,甚至每一版的思潮演變,使得後期與初期大不相同
    4. 社會建構論否定的客觀現實為"人們眼中的現實",其意為凸顯社會的相對性,他帶給過往以主客思維框架為主的心理學,新的發展方向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社會建構主意心理學,歷來對於其是反實在論或實在論的紛爭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我來說,我自己認為的社會建構主義是Edley區分的本體論與認識論那樣,本體論是實在論,認識論是反實在論的社會建構主義,不過很多地方只是草草帶過,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引用格式
楊莉萍. "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反實在論” 還是 “實在論”?." 心理科學進展 12.2 (2004): 3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