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沒有兇手的殺人夜之心得

我一直以來都滿少看偵探小說的(我是這麼覺得拉),但其中某一類型我一直都挺喜歡的,不是那種案件複雜、巧妙設計的那種,而是那種動機匪夷所思,富有深意的那種那種(或許吧),最後一篇〈沒有兇手的殺人夜〉,我第一次見到敘述性詭計的利害,透過敘事的方式,人稱的改變,直到最後才讓你發覺,原來兇手與被害者一直都直白白的呈現在你面前,只是你沒有察覺到,真的很讓人驚訝。
除此之外,微不足道的蓄意或是舞孃也都令人感動,對受害者那微不足道的意圖,那萬分之一的慘劇就這樣發生;懷有好意的禮物,間接成為自殺的導火線,讀來令人震撼,這種劇情雖然比不上嫌疑犯X的獻身那樣的感人,但也是很值得一看了。
我想,讀偵探小說不只是在讀情節的設計巧思,也是在讀人心。

《21世紀的21堂課》之心得

這一本書談論的內容包山包海,從自由主義面對的挑戰、區域國族主義的興起、假新聞的橫行、自我意義的探尋,很難也懶得在這一篇心得中道盡
但得說,這一篇如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有許多很值得討論的見解。其中,意義那一篇章,我覺得作者似乎將佛教那樣,認為人生並無任何意義,也不須創造意義,但最後的那一句"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似乎可與世俗主義那一篇章中的"同情"相牽連,是否意味者,我們不須構造一種神話,只要注重現世的苦難,並試著去解決,又是否這就是作者提倡的世俗主義呢?作者是否也提倡了一種意義的敘事-世俗主義呢?

個人見解很難道盡,看看啾啾鞋的解說,希望可以彌補這一小段文字的缺憾



〈白恐研究中檔案與口述歷史間的實與虛-許雪姬〉之筆記


  1. 前言
    1. 國家檔案管理局負責管理白恐的相關國家檔案
      1. 以案件建檔
    2.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為眾多白恐受難者做了許多的口述檔、影音檔、回憶錄等
      1. 以人建檔
      2. 有許多受難者提供的資料,但虛實不分
  2. 口述歷史的特點
    1. 優點
      1. 受難者透過傾訴可得到療育
      2. 對同一案件有多重的觀點
      3. 容易閱讀,比學術論文吸引人
    2. 缺點
      1. 虛實不分
      2. 受訪者有意識型態的置入
      3. 相同問題不同回答的羅生門
  3. 檔案的性質及其重要性
    1. 檔案的性質
      1. 以一宗一案為原則,以受害者為主
    2. 檔案的類型
      1. 判決書等國家資料
  4. 白恐案件相關研究-以愛國青年會案(滿洲建大案)為例
    1. 何謂愛國青年會
      1. 二二八事件後,從滿州回台的關東軍台籍軍官,形成的組織
      2. 另一說法是中共台灣省地區工作委員會
    2. 愛國青年會案
      1. 因林慶雲而起的案件,其他人因同是建大生而被逮補
  5. 另外的建大案
    1. 李水清涉入台北監獄案
    2. 黃山水案
    3. 涂南山案
    4. 三建大生被捕案
  6. 結論
    1. 上述和建大生有關的案件,多因為其身分或無實的密告而入案,對於判決書中虛實真假的紀錄,需搭配受難者的口述來獲得相關事實。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阿,我覺得這篇有點瑣碎耶
但我想重點應該是想透過建大案來說明,白恐案件的虛虛實實,還需要我們去探究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引用格式
許雪姬,〈白恐研究中檔案與口述歷史間的實與虛〉,載台灣口述歷史委員會,《紀錄聲音的歷史》(台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2016),頁223-242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 之筆記

能在這時候看到這本書,我真是三生有幸,在看完這本書的當下,心中想起這句話
這本書為那些有志於學術探討、喜歡讀書的人,詳細的介紹讀書的方法,學界、投稿期刊的眉眉角角,尤其是關於教授、投期刊,對於我的目標,開始有一些實際的想像了。

除卻那些細節,最值得一看的還是作者推薦的讀書方法
先廣博而後精、不住相的讀書、以通儒為典範

作者強調不為任何目的,只為興趣的閱讀,初期的廣泛閱讀、不住相,正是以通儒為典範的步道,爾後在選擇其中一個領域專精,同時,初期的閱讀成果,將會成為你後期精讀研究時,很重要的靈感來源。

我簡短的統整一下這些,也期許自己能夠做到這些簡短但重要的建議。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 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 論述的主題-伍振勳〉之筆記


  1. 前言:「天論」是一則言說的文本
    1. 觀點的轉換
      1. 由"以文論天"的文章,轉換為"以言成道"的言說觀點,了解它可能不是在描述或解釋天,而是在要求人做某些事,並重新檢視"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2. "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1. 古老華夏透過正名某些事物,不僅使其名實相符,同時也在建構一套體系,更試著要求某些行動
  2. 「天」的意義:天地生成之本源
    1. 以"自然天"為前提,形成兩種詮釋
      1. 自然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世界,揭示一種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平行的世界觀
      2. 主體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人性,揭示以人文化成完善自然生命的樣態的德行觀念
    2. 而或許荀子「天論」是在探究天地萬物生成對人的價值(探究天地生成的本源),它的旨趣在於揭示「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典範
  3. 「天人之分」:「天命」模式的「知天」論述
    1. 時值戰國,各方思想家須有一套政治論述來說服君王,在此意義下,荀子的「知天」論述,就是詮釋聖王典範意義、探究王道政治如何傳承的論述
    2. 儒家的"知天"論述,在於"成己"以"知天"。但分歧在於如何進行
      1. 孟子認為透過「盡其心」可以「成物」(萬物皆備於我),強調的是「反身而誠」、「強恕而行」
      2. 荀子則認為透過「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可以「成物」(天地官而萬物役),強調的是「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
  4. 「成己」、「成物」: 「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行動典範
    1. 「知天」的「知」,不是知識取向的「知」,而是行動取向的「知」。「知」的日常用法,通常是行動取向的「知」,用在處理日常生活所面對的種種情況,此時的「知」其實意謂必須處理完成某種情況。「知」不僅是指知覺、認識與思辨(知性主體所側重的能力),它還伴隨處理與完成(行動主體所側重的能力)
  5. 結語:人在!物在!天也在!
    1. 荀子的「天論」文本,其實非關探究「天」的性質為何的自然哲學,而是探究「知天如何可能」的政治論述,目的在解釋歷史敘事當中聖王典範的意義
    2. 主旨在於揭示如何「成己」、「成物」的政治行動綱領以解除人對於行道的疑惑並且重建敬己、參天的信念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試圖從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的兩種詮釋方法中,帶出具有政治論述的第三種詮釋方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我還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是,這篇應該要看成"一則言說的文本",也就是從說明某些事,轉為促使或說服某些人接受某些事。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啦~但在下才疏學淺XD

引用格式
伍振勳,〈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 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頁51-86,2014.09。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學習跟大腦的關係 之心得筆記

這本書透過解釋大腦的運作,來告訴你怎樣才能掌握讀書的訣竅,看到簡介跟序,感覺好像很厲害,讓人有點期待

1.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A.發散模式與專注模式
專注模式是用理性、循序漸進的、分析的方法來看問題,常出現在你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
發散模式則出現在當你放鬆下來的時候,讓大腦不同區塊互相交流,而產生出獨特的創見。
在你困在某些問題,無法逃脫的時候,可以試著從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有時會靈光一散,想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B.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指的是必須立刻處理且有意識處理資訊,常透過複誦來維持工作記憶。再加上間隔式重複法,則可以將之存為長期記憶

C.記憶組塊
組塊是一組以意義組合而成的資訊,許多組塊組合成概念。
建立組塊有三步驟,一是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二是理解資料的要點,透過理解可以讓資料之間更容易接合在一起,三是建立脈絡,讓你知道這些組塊之間的關係。而透過反覆練習(提取腦中資訊與回想),可以讓剛形成的組塊更結實。

2.如何不再拖延

抵抗拖延之前,我們先來認識習慣的養成
習慣的特性分為提示、例行動作、獎賞、信念。我們透過得到獎賞,回饋到我們的例行動作,強化我們對提示的反應,且不斷增強我們的信念。

因此要藉著駕馭習慣來抵抗拖延,必須先從獎賞著手,了解自己為何拖延來設計獎賞,並避免那些誘惑你拖延的提示,加上番茄鐘工作法堅持例行動作,最後搭配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或是與朋友一同加油,會讓整個過程更好。

"想要避免拖延,最好別把焦點放在結果上,你反而應該用心建立過程"-P132

幾個小方法協助抵抗拖延
1.建立工作清單
2.用自我實驗找出抵抗拖延的方法
3.從小挑戰做起,一步一步改變

延伸書目: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查爾斯.杜希格,大塊文化,2012
《搞什麼,又凸槌了?! :如何拯救壓力下的失常表現》,Sian Beilock,商周出版,2011

3.如何記得牢?

宮殿記憶法-透過視覺想像出一個場景,為場景中的物品賦予意義,協助你記住你想記憶的事情
善用譬喻或對比-圖像化抽象的概念,不僅容易理解也記得牢
間隔式記憶法-每隔幾天就回想你想記起來的東西,慢慢得越隔越久

延伸影片:
如何增強記憶力?福爾摩斯「思維宮殿」 5步驟記憶法大揭密 | Why學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ktHJPyVKA

4.如何學得更深入?

我覺得書中有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

"學習來自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P232
也就是養成直覺式的理解力

"過於刻意要求專心,可能反而妨礙你找到答案...有時最好暫時放下問題,先去處理別的事"-P240

"用譬喻跟類比建立記憶組塊,能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之間產生激盪"-P251
費曼學習法,用簡單的隱喻或類比,來解釋一個複雜的概念

"對於學習來說,毅力往往比智力重要"-P279

5.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競爭是一個激烈的合作模式,可以激發人們最大的潛力"-P293


考前準備表P302-303

"先從難題開始--但是很快跳到簡單的題目"-P304
讓大腦的其他部份去解決難題

十種好的讀書方法P321-323
1.回想學習內容
2.檢驗自己
3.建立問題組塊
4.間隔練習
5.交替練習不同的解題技巧
6.休息
7.運用說明式質問法
8.專注
9.先吃掉青蛙
10.使用心理對比

十種糟糕的讀書方法P323-325
1.被動式反覆閱讀
2.劃滿了滿篇重點
3.只是看解答,以為自己讀懂了
4.最後一刻臨陣磨槍
5.重複練習你已經知道如何解答的題型
6.把讀書小組變成聊天大會
7.做題目之前沒有讀課本
8.不找老師或同學討論你不明白的地方
9.不斷分心
10.睡眠不足

心理學概論筆記-記憶與遺忘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定義記憶為"個體對其經驗的登錄貯取以及再認回憶提取"

1.記憶的生理基礎

目前已知可能與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
A.下視丘-間腦系統:包括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旁灰質、腦幹上部、視丘下部及細胞核
B.海馬系統:海馬的雙側,海馬迴及乳頭體,顳葉之下內側
C.其他:如額葉、前扣帶皮質、胼胝體等

記憶障礙-因外傷或是神經化學作用而造成的記憶喪失
A.間腦或海馬迴損傷的記憶喪失,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產生永久的重度記憶喪失,如高沙可
夫症侯群(Korsakoff's syndrome)

B.廣泛性大腦疾患所引起的記憶缺失,如老人痴呆、阿茲海默症

C.精神疾患有關的記憶障礙
C-1.心因性失憶症,在沒有腦部疾病的狀況下,因突發的心理因素,而失去與個人有關的某些記憶
C-2.憂鬱性假性癡呆,嚴重的憂鬱症常患有記憶喪失及類似痴呆症狀,常因注意力不足等,使得感官器官無法接收訊息
C-3.其他的精神患者,如躁症、精神官能症等都有記憶喪失等傾向

2.記憶系統與結構

A.人類的記憶系統

A-1.登錄(encodeing)、保留(retention)和提取(retrieval)
登陸是訊息第一次儲存在記憶系統的方法
保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再現的方式
提取是指訊息最後由此記憶系統再現的方式
A-2.訊息流失(information loss)
意指任何干擾訊息提取的發生
A-3.碼
訊息在記憶系統中呈現的方式,聲音、圖像等
A-4.訊息縮減(information reduction)或再組織(reorganization)
訊息縮減是紀錄下來的資訊比其原有的訊息更為縮減
再組織是透過整理原有的訊息,以其他方式重新儲存
A-5.訊息容量(capacity)
依照訊息容量來選擇不同方式登陸及提取訊息

B.人類的記憶結構

B-1.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SM)
個體憑著五官,在感受到刺激時引起的短暫記憶,如果沒有立即處理,記憶就會消失

B-2.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又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初級記憶
經過感官記憶後而能保存20s內的記憶,與感官記憶不同的是,從未經處理的感覺訊息,轉為有意義的概念。
大約有752個訊息單位可以同時被持有,透過反覆背誦可以進入長期記憶,但容易受到相似訊息的干擾

B-3.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又被稱為次級記憶
能夠長期、甚至永久儲存。應用長期記憶有兩個心理現象,一是"舌尖現象(tip-of-tongue phenomenin)",無法立即提取長期記憶的狀況,二是記憶扭曲(memory distortion),記憶內容與事實不符。
容量無限,但容易受到意義相似的訊息干擾

3.記憶模式與歷程

A.記憶模式
A-1.選濾模式(filter model)

認為注意(attention)作為一個選濾模式,是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間的橋樑
相關圖片
A-2.緩衝模式(buffer theory),又稱三段記憶模式(a three-store mode of memory)
認為記憶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並假設重要的訊息會經由複誦而進入緩衝區,進而成為長期記憶,這段過程稱為複習緩衝(rehearsal buffer),另外組織(亦即運用記憶塊)以及精進作用(聯想方式)


B.記憶的歷程
相關圖片B-1.譯碼(encoding)原始訊息經由感官,並由中樞神經加以整理,稱為譯碼

B-2.貯存(storing)
為訊留存在個體所持續的時間,分為固化過程(consolidating)、重組過程(reconstructing),前者使得記憶能夠完整保留,後者則加入新訊息加以重組

B-3.提取(retrieval)
透過再認法與回憶,將記憶提取出來

C.記憶的測量
C-1.再認法,又稱辨認知(recognition)
為學校常用的選擇與是非題

C-2.回憶法(recall)
為學校常用的填充與簡答題,用於短期記憶
分為自由回憶法與序列回憶法

C-3.再學習法(relearning),又稱節省法(saving method)
透過讓受試者重新學習,記錄其時間與初始時間相比較來測量
其中有四種效應
序列效應(serial-position)-項目的排列位置會影響受試者的記憶
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剛開始的東西容易記得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後面的東西容易記得
閃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震撼的東西容易記得
萊斯托夫效應(Restorff effect)-最特別的最容易記憶

C-4.後設記憶(meta-memory)
讓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記憶能力與擅長的記憶方式,有其三項,了解自己跟記憶有關的特質、了解不同的記憶材料對記憶的影響、記憶策略的運用與規則

D.記憶的策略與記憶技巧

D-1.感官記憶
重要在於注意階段,因此要減少分心刺激與目的單純化
D-2.短期記憶
在幾十秒內的心理活動中,要善用聲碼、擴大記憶廣度、複習後輸入長期記憶等D-3.長期記憶
決定個體的學習成效,重點在於利用關鍵字、情境、組織等


4.遺忘

A.客觀事實的遺忘-記憶過程中的訊息貯存不足
A-1.記憶痕跡的消失(Memory loss)
當個體沒有繼續練習或使用記憶,導致記憶痕跡消失
A-2.干擾效果
曾經學過或新學過的事務會對記憶產生干擾而遺忘

B.動機性遺忘
個體因為心理因素,將某些記憶予以壓制,使得記憶提取失敗

C.機體性遺忘
器質性器官導致的大腦受損,造成記憶喪失

延伸:
凱絲琳‧芮敏(2007)。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初版) (蘇采禾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巴特萊特(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 理學研究 (初版) (洪蘭譯)。臺北市﹕桂冠。
史奎爾;肯戴爾(2001)。透視記憶 (初版) (洪 蘭譯)。臺北市﹕遠流
 'False memories -Lost in a shopping mall -Elizabeth Loftus' .2010.10.02 

勇者無懼(Amistad)之心得

本來這部影片要當作期中報告,看到一半發現時代背景在內戰之前,喔!只好再找一部了,不過我也因此看了一部好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一件真實發生的案件,當時,有些奴隸商人會跑到非洲抓非法奴隸,在假扮成合法奴隸,因此這些奴隸從哪來,便成為這件案件的重點之一,但卻因為西班牙王室與男方人士的介入,使得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層級的案件,將奴隸交給西班牙亦或處死,一方面關係著與西班牙外交關係,一方面關係著南方人與北方人的緊張關係,而廢奴人士也無不盡全力要拯救這些黑人。
最後,黑人成功遭到釋放,卻也開啟美國內戰的導火線,黑人回到非洲,卻得面臨部落內戰以及無法止息的奴隸買賣,美國內戰成功平息後,黑人還為自由身,卻依然得面臨歧視,如同電影所說,"有些人厭惡奴隸主義,卻更憎恨黑人"。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心理學概論筆記-學習與行為改變

阿,今年終於有時間修心理學概論了耶,照慣例在這裡把筆記打上去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1.學習與行為改變


定義"學習":個體因經驗致使行為產生持久性改變的過程。
條件有幾點,一是變化,不論大小,二是持久性,暫時性不算,三是經由經驗與練習產生,四是有多種類型

A.古典制約學習
定義"制約":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
定義"古典制約學習":透過刺激替代方式,使得A刺激可以替代B刺激,造成同樣的反應
其中有五個現象
1.條件化獲得
非制約刺激透過與制約刺激一同出現,而獲得連結
2.削弱作用
制約刺激條件化之後,如非刺激反應不再出現,會使得已經建立的制約反應逐漸減弱
3.自然恢復
削弱作用之後,再重複一次條件化獲得,反應會自然恢復
4.類化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相似的制約刺激會激起類似的反應,且不需經過制約學習歷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5.辨別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當有多種類似制約刺激出現時,能分辨制約刺激是哪一個。

相關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117
華生的小艾伯特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287


「古典制約 心理學」的圖片搜尋結果

B.操作制約學習(工具制約學習)
定義"操作制約":操作制約是反應增強的作用,並藉由"增強物"的介入,使得反應頻率增高。
且與古典制約擁有相同的特性,如辨別、類化等
增強物則分為三類,原級增強物(人類基本需求)、次級增強物(能代替原級增強物的)、社會性增強物(概括性的增強物,從關懷、讚美到行為都是)。而加強行為發生的刺激,稱為正增強物,反之,令人不愉快而減少行為的刺激,稱為負增強物。

相關實驗:
史金納箱(Skinner Box)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1832

C.社會學習
強調環境的重要,認為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D.認知行為改變
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引,藉由矯正想法來改變行動。


定義"行為":行為是指一個人所說或所做的事,但不同派別有不同的解釋。
傳統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行為"
新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加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認知論者認為是"行為是心理表徵的歷程",對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並不太重視
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則認為是"包括內在、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並側重內在意識與外顯行為,而非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則分為
主觀因素,成熟(隨生長程度而使其基本行為產生改變)與學習
客觀因素,遺傳與環境

A.推進良好行為
1.連續漸進法
將複雜動作分解為許多小步驟,來塑造行為

2.正增強作用
透過獎勵鼓勵人去做某件事

3.負增強作用
透過制裁、處罰等,使人不去做某件事

4.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
想似的情境會引發相似的作用以及相同刺激會強化反應並給予分辨

5.代幣增強作用
以代幣取代實物獎勵,如積分卡等

6.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
身教是以身作則,境教是設計環境來改變行為

7.增強的分配方式
分為"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各又分為固定與變動
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比率優於時距

B.消除不當行為
1.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是個體得不到回饋而削弱行為

2.增強相剋行為
當AB兩行為無法並存,使其中一個愉悅反應大於另一個,可排擠另一個行為,最終留下你想要的行為

3.敏感遞減法
透過有系統、次序的呈現刺激,以逐漸消除焦慮與緊張

4.飽足法
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令他感到厭膩。

5.撤除正增強
透過撤除使某人感到愉悅的東西,使其遵行你要的行為

6.遠離增強物
透過調整環境,移走使人作怪的刺激。

C.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1.理情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改變當事人的想法,藉以改變其情緒狀態
2.自我解惑法-透過有系統的分析問題,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3.自我肯定訓練-透過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來坦承自己的主張
4.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恐怖的不利情境,來面對現實、培養積極的看法。其語氣常是自我支持、勉勵的話。

行為主義是"從客觀的動物實驗和精確客觀的測量為主的行為科學",但只能解釋學習行為的"行",卻不足以解釋"知"的複雜學習歷程。

相關資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805866-%E8%A1%8C%E7%82%BA%E4%B8%BB%E7%BE%A9%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5%AD%B8%E7%BF%92%E7%90%86%E8%AB%96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民國以來政權統合的方式與主張-蔣永敬、陳進金〉之筆記


  1. 前言
    1. 治亂分合循環交替過程中,統一被視為常態,分裂則被視為變態。
    2. 形成分裂的原因,不外乎內部的動亂與外族的入侵
    3. 民國以來可分為兩大時期,1912-1949的大陸時期、1949-Now的兩岸分裂時期。此文著重討論1912-1949的大陸時期,而其中又分為1912-1928的北洋軍人統治時期、1928-1949的國民政府時期
  2. 分裂政權的種類
    1. 內部動亂常分為革命與內戰
    2. 內部動亂
      1. 北洋軍人統治時期,始自肇慶護國軍軍務院反對袁氏政權,而後有孫中山以護法為由,抵抗軍閥
      2.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有因為國民黨內部動亂而分裂之政權,以及國共衝突而分裂之政權
    3. 外力介入,有蘇俄與日本在中扶植之政權。
  3. 分裂政權的統合
    1. 有和平與武力之方式,肇慶護國軍軍務院的結束、國共談判都以武力結束。不論是袁氏或國民政府的武力統一,都很快導致接下來的分裂
  4. 統合政權的主張
    1. 聯省自治
      1. 1920年代的聯省自治,多由軍閥發起,藉以達到分省割據、聯督割據等目的,反而使分裂更加嚴重
    2. 分治合作
      1. 由李煜瀛於1927提出,達成"胡蔣合作"與"國共合作"
    3. 召開國民會議-以民眾為依歸來召集會議
      1. 由中共發起,藉國民黨來召開會議,並與其合作來對抗軍閥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概述1912-1949政權的分烈與統一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統合政權的三種主張是值得好好細讀的地方,但文中論述尚少,需要另找資料

引用格式
蔣永敬、陳進金,〈民國以來政權統合的方式與主張〉,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