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買了第一本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後,我就開始愛上這套書了,書中能將繁雜的經濟數據用有趣的筆法寫出來,而且往往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看法,儘管我不能說一定是對的,但我很佩服他們能以理性看待每一個可能的原因,不像很多人只因為自己的意識形態容不下這個看法就盲目地拒絕(對!看了就討厭,但我們如果只因為這樣就給他們上標籤,不也跟他們一樣了,我們應該耐著性子去說服他們,好像岔題了XD),總之,我也很期待這本書又會開啟我怎樣的視野^^
這本書分為
1.流鶯就像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人
我對這一篇的感想就是,很多人都會因為這個職業的地位低下或是不道德之類,就隨便給這個職業套上自己的想像,但如果我們很仔細去了解他們或是仔細看這一篇章,就會發現這跟其他社會上的職業其實很類似,跟聖誕老人一樣會在節慶漲價加班XD。而且你會看到法律、執法者與妓女之間的互動關係。
最後看到那個例子,其實我有點覺得妓女的生活也不錯,獎盃妻的這個概念其實滿深刻的。
2.自殺炸彈客應該買保險
其實這一篇從生日效應講到恐怖份子,又講到如何辨認好醫生,但我覺得我最喜歡的是911的涓滴效應這一篇,美國為了防範恐怖份子,在機場設置許多的檢查機制,但這樣的機制每一年浪費的時間卻是14個人一生的時間(這樣是不是可以說,為了極少數的恐怖攻擊,我們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這本書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看法,政府是為了讓人看起來他們有在做事而做事,還是為了解決恐怖攻擊危機而做事?如果我是恐怖份子就會善用政府的心態,去營造恐懼,讓政府繼續通過那些浪費錢又浪費時間的預算,我就可以躺在家裡等著那個國家崩潰XDD
3.人是冷漠或利他的動物
這篇章的開頭以吉諾維斯事件開頭,這個事件似乎後面被解讀成旁觀者效應以及專書討論這件事,不過其實這件事並沒有那麼冷漠,也沒有大家說的那麼誇張,也沒有38人在旁邊看好戲,而犯人最後也是靠著鄰居幫忙才抓到,所以你可以對人性有點希望XD 是嗎?
做了這麼多實驗,我們似乎還是不能解答人是不是利他的動物?
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人會對誘因做出反應,也就是說,我們的本能並不知道善或是惡,只是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出行為,也許我們不應該問"人是不是利他的動物"?而是"該設計怎樣的誘因結構,人才會做出利他行為?"
4.令人驚奇便宜又簡單的解方
解決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問題,你覺得解法是複雜困難還是簡單易懂? 我覺得大家都會認為如果這件事困擾大家很久,那解決方法一定是我們無法做得來的,那這篇就是告訴我們,運用便宜簡單的方法也可以解決世紀難題,書中以洗手解決胎兒死亡率(詳情可以看"洗手戰役"這本),以疫苗解決小兒麻痺,硝酸氮決絕全球飢荒,安全帶解決車禍高死亡率,或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石油解決鯨魚絕種。
我認為當我們在解決一件問題時,可以去思考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是,然後我們只要將目標轉為那個最重要的原因,以心臟病為例,心臟病的原因是高膽固醇與高血壓,那我們只要開發藥物去降低三高,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心臟病拉~-而不用花大錢專注在心臟病手術阿~
另外這一篇還另外提出統計告訴我們,兒童安全座椅與後座座椅的安全機率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不需要花大錢買兒童座椅拉~
5.唉!暖化問題不在減碳而已
其實我真不知道有地球工程這個東西,感覺滿酷的,不過感覺環保主義者會說,乾!你又在破壞環境了,不要在抵擋大自然了。
這一篇從火山降低全球平均溫度開始,說明美國有一群人試圖模仿火山,將二氧化硫丟到平流層去避免全球暖化。說實在,我覺得他們的點子超厲害的,只是不知道能不實現,畢竟有很多環保宗教的人討厭他們呢~
我最喜歡的是,裏頭說明那些聲稱地球危機的人就像那些聲稱世界末日來臨的教徒,我覺得這令人滿深刻的,大家遵從教派的指令,瘋狂做環保(雖然這好像挺不錯XD),也不知道這樣子是不是可以避免世界末日(全球暖化),但我可不想入教阿~我還是當個不可知論者好了XD
雖然我對環保不是很專業(有空再研究好了XD),也沒資格說上幾句,但我並想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或是聽別人說這樣做很好,而去做。
最後,蘋果橘子經濟學也不負我的期待,給了我很多的震撼,讓我開始想像作者一樣做研究,真是太有趣了^^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安靜的力量 之心得
終於借到了,等了很久的書~~
本來以為內容會是很多理論的那種,沒想到,每一篇都會以大量的例子說明,很容易就能搞懂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很讚耶~
這本書分為校園、課外、興趣與家庭,闡述不同的環境底下,那些內向者如何以內向的方式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因為我也是內向者,所以對於例子中的人物能夠很快融入,也特別有感受,這本書鼓勵你以內向的、你適合的方式去解決那些會讓你不舒服的狀況,而不是那些教你改掉內向性格、崇拜外向性格的傳統方法。
我自己應付環境的方法是演戲,當作你在演戲,去應對各種你不舒服的情況,或是假扮外向者,但我最近越來越覺得說,應該可以試著以內向的樣貌去展現,剛好與這本書的內容相符合,給了我一個參考,看看其他內向的人是怎麼以內向的面貌去面對大眾。
除了給內向者看,我認為每個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好好看看,能讓他們更能體會學生或孩子在想什麼,並試著幫助他們,試著讓內向者嶄露外向的一面,並在這之後,搭配良好的休息(嶄露外向真的很累),或是以他們舒服的方式參與課堂,而不只是舉手搶答。
這本不是說內向有多好,而是試著對大家說明內向者在想什麼,並了解內向與外向都會在每個人身上展現,以及內向與外向各自的特質,在第八章"內外拍檔"說明內外向者配合能互補所短,發揮更大的功效。
總之,我在這本書看到很多的我,讀起來就是特別同感^^
*對了,內向與害羞其實很常被搞混,但這裡要特別弄清楚,害羞是無法忍受外在評價,內向是無法承受太多的外在刺激,所以內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獨處,來讓自己好好休息
本來以為內容會是很多理論的那種,沒想到,每一篇都會以大量的例子說明,很容易就能搞懂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很讚耶~
這本書分為校園、課外、興趣與家庭,闡述不同的環境底下,那些內向者如何以內向的方式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因為我也是內向者,所以對於例子中的人物能夠很快融入,也特別有感受,這本書鼓勵你以內向的、你適合的方式去解決那些會讓你不舒服的狀況,而不是那些教你改掉內向性格、崇拜外向性格的傳統方法。
我自己應付環境的方法是演戲,當作你在演戲,去應對各種你不舒服的情況,或是假扮外向者,但我最近越來越覺得說,應該可以試著以內向的樣貌去展現,剛好與這本書的內容相符合,給了我一個參考,看看其他內向的人是怎麼以內向的面貌去面對大眾。
除了給內向者看,我認為每個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好好看看,能讓他們更能體會學生或孩子在想什麼,並試著幫助他們,試著讓內向者嶄露外向的一面,並在這之後,搭配良好的休息(嶄露外向真的很累),或是以他們舒服的方式參與課堂,而不只是舉手搶答。
這本不是說內向有多好,而是試著對大家說明內向者在想什麼,並了解內向與外向都會在每個人身上展現,以及內向與外向各自的特質,在第八章"內外拍檔"說明內外向者配合能互補所短,發揮更大的功效。
總之,我在這本書看到很多的我,讀起來就是特別同感^^
*對了,內向與害羞其實很常被搞混,但這裡要特別弄清楚,害羞是無法忍受外在評價,內向是無法承受太多的外在刺激,所以內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獨處,來讓自己好好休息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孤獨的價值 之心得
雖然不知道是在哪裡看到這一本書,不過看到的當下,只覺得跟我現在在追尋的東西很像,於是便借來看看了,從這個暑假看的內向心理學後,我開始對內向、高敏感、獨處等等字詞感到有興趣~~
這邊是在找資料的過程挖到的文章
【品書】《孤獨的價值》時間,是對自己最好的奢侈|女人迷Womany
多久沒獨處了?學會獨處,才能和他人好好共處|女人迷Womany
這邊是在找資料的過程挖到的文章
【品書】《孤獨的價值》時間,是對自己最好的奢侈|女人迷Womany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776
學著一個人過活!把時間留白的獨處美學|女人迷Womany
學著一個人過活!把時間留白的獨處美學|女人迷Womany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7487?ref=read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4506?ref=read1
這本書是談論孤獨的書,從現代人對於孤獨的看法談起,試圖消除你對孤獨的偏見,再來崇尚孤獨帶來的好處,再將孤獨與美結合,最後則是介紹一些接受孤獨的方法。
其實我覺得看這本書之前一定要記得作者在序言寫的話"這本書只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實驗構成,還請讀者務必動腦思考,構築自己的想法"
的確這本書並沒有甚麼完整的推論及證據去證明他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就只是一個人不斷闡述他的意見而已。
就像第四章將美與寂靜扯再一起,我就覺得有點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美是不可被定義的,而且他的舉證拿美的潮流來論證,那就寂靜美是最好的,雖然我也是這麼想,不過作為論證,可不太合格,美的潮流頂多說明這一代的人喜歡哪種美,並不能代表一種進化的過程,或是現在一定比以前好,這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的意見只是意見,不是事實。
其實我也不太贊同他最後把孤獨奉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把孤獨捧的這麼高,難道不是口號而已?
其實我也不太贊同他最後把孤獨奉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把孤獨捧的這麼高,難道不是口號而已?
但我很贊同他一直強調的"思考孤獨"與"孤獨就是得到自由"這兩個看法
從思考孤獨這句話來說,在第一章的最後一節說到,當你孤獨或寂寞時,思考你失去甚麼樣的樂趣,試著思考樂趣對你來說意義是甚麼?你就會慢慢去摸索你真正想要的事物,而不會陷在那種如泡泡般的歡樂之中。
當你思考孤獨之後,你就能體會"孤獨就是得到自由"這句話,為甚麼這麼說?和他人相處不是很好?因為當你與他人相處,你就進入社會之中,你必須配合社會的脈絡、規則,與他人相處,最後,你也許被迫當著你不想當的你,但在孤獨之中,你可以思考你要做甚麼?也沒有束縛。因為作者認為"順著自己的心意而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總之雖然我覺得這本書有點把孤獨捧得太高,不過裡面倒是提供了很多覺得發人深省的見解。
總之雖然我覺得這本書有點把孤獨捧得太高,不過裡面倒是提供了很多覺得發人深省的見解。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奉天承運---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從秦始皇以來,延續了2132年,為了瞭解傳統中國社會,必須從皇帝制度瞭解起。
"皇帝"中的"皇"來自三皇中最尊貴的"泰皇",而"帝"在當時已經有秦、齊互稱東西帝的名稱,代表超越王的象徵,在這之後,秦始皇還透過五德終始說來強化秦朝的合法性與神聖性(秦為水德),以及透過郡縣制來奠定官僚制度的規範。
甚至,為了顯示皇帝的權威與形象,甚至還設計了一套繁複的禮儀制度與奢華的宮殿,在這之後的皇帝也都採用這一模式,如秦始皇的阿房宮與漢高祖的未央宮。
修陵墓、祖廟也是皇帝宣揚威武或是控制天下豪強的一種方式。
上述的制度除了壟固皇帝的權力與地位,更是宣傳、告訴天下是我一家一姓的所有,家天下的傳統可說是中國傳統的中心,儘管秦漢一直有人說要施行禪讓(其實是預謀王位),但總是被反駁,甚至被禁口、被迫自殺,對於皇帝而言,禪讓傳賢是大逆不道的一件事。
對於皇帝而言,整個天下事他的家產,那官僚們就是他的管家,那看似皇帝只要將事情都交給宰相,這樣的君主無為與責任宰相制看似理想,但有哪個君王願意被架空呢?
一直以來,宰相的制度與整個官僚系統都是奠基於皇帝的信任與尊重,只要皇帝一有私心,整個體制的合理與客觀都會被破壞,有兩種狀況,一是皇帝親自親為,事必躬親,而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有名的獨攬大權的皇帝。二是皇帝把權力交給身邊的宦官或是外戚,而導致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政權的狀況。
提到皇權轉移,就不可避免要談到嫡長子制(以嫡以長、無嫡則以賢)、後宮制,但影響太子人選的還有皇帝身邊的臣子、外戚、宦官甚至軍人。
禪讓,也是皇權轉移的一個手段,不只需要武力,還需要得到人民的信服,如王莽篡政,便是以禪讓作為外衣,用來掩飾以武力篡位的手段而已;又或是魏王的三次禪讓也是藉禪讓為自己營造形象。
在千餘年皇帝制度的演進,有了三件變化
1.外族入侵對皇帝制度的變化
如五胡十六國的劉淵便是將原有的單于部落政治帶入中國皇帝制度,元代的皇位繼承便是採用原部落的宗親大會推選,又或是唐太宗的天可汗稱號等等
2.皇權日趨絕對化
外族政權的君王都會將權力緊握在手中,讓王權趨於專制或是殘暴,如元、明的廷杖,便可從契丹與女真的習俗找到淵源。
不過王權的專制不只受到外族的影響,世家大族的衰落與朝廷制衡機制的破壞也有關係,這也與皇帝的性格有關,如明太祖生性多疑,廢丞相、大興文字獄、建立特務組織等等
3.皇帝成為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環節統合的焦點。
皇帝一直以來,被認為具有教化人民、使民去惡就善,而"孝"是中國最看重的項目,是因為皇帝將自己看成全天下人民的父母,而儒家為君主所好也是因為儒家看中"孝"。
學術方面,皇帝一直擔任贊助者,爾偶躍升為仲裁者,皇帝以自己喜好的經文最為科舉項目,如此一來,全人民便會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斷跟隨。
文學方面,也是依照各代君王的喜好而決定其潮流,如漢武帝好賦、唐代君王好詩、滿清貴族好戲劇等等
而皇帝最不被鼓勵的就是軍事,因為人民個個都不喜歡打仗,一旦君王好戰,人民不堪其擾便會起而反抗,為了保全帝位,從太子在讀書時,便不斷被教導不應大動干戈。
中國歷史可說是從天下為公(三代以前)到天下為私(皇帝制度、私與公不斷拉扯),最後來到天下為公(憲政),但以時間來說,皇帝制度比起民主制度來得更久遠與穩定,民主政體能夠維持幾年,這個誰也說不定。
皇帝制度的出現
"皇帝"中的"皇"來自三皇中最尊貴的"泰皇",而"帝"在當時已經有秦、齊互稱東西帝的名稱,代表超越王的象徵,在這之後,秦始皇還透過五德終始說來強化秦朝的合法性與神聖性(秦為水德),以及透過郡縣制來奠定官僚制度的規範。
甚至,為了顯示皇帝的權威與形象,甚至還設計了一套繁複的禮儀制度與奢華的宮殿,在這之後的皇帝也都採用這一模式,如秦始皇的阿房宮與漢高祖的未央宮。
修陵墓、祖廟也是皇帝宣揚威武或是控制天下豪強的一種方式。
天下為家
上述的制度除了壟固皇帝的權力與地位,更是宣傳、告訴天下是我一家一姓的所有,家天下的傳統可說是中國傳統的中心,儘管秦漢一直有人說要施行禪讓(其實是預謀王位),但總是被反駁,甚至被禁口、被迫自殺,對於皇帝而言,禪讓傳賢是大逆不道的一件事。
皇權的運作
對於皇帝而言,整個天下事他的家產,那官僚們就是他的管家,那看似皇帝只要將事情都交給宰相,這樣的君主無為與責任宰相制看似理想,但有哪個君王願意被架空呢?
一直以來,宰相的制度與整個官僚系統都是奠基於皇帝的信任與尊重,只要皇帝一有私心,整個體制的合理與客觀都會被破壞,有兩種狀況,一是皇帝親自親為,事必躬親,而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有名的獨攬大權的皇帝。二是皇帝把權力交給身邊的宦官或是外戚,而導致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持政權的狀況。
皇權的繼承與轉移
提到皇權轉移,就不可避免要談到嫡長子制(以嫡以長、無嫡則以賢)、後宮制,但影響太子人選的還有皇帝身邊的臣子、外戚、宦官甚至軍人。
禪讓,也是皇權轉移的一個手段,不只需要武力,還需要得到人民的信服,如王莽篡政,便是以禪讓作為外衣,用來掩飾以武力篡位的手段而已;又或是魏王的三次禪讓也是藉禪讓為自己營造形象。
皇帝制度的發展
在千餘年皇帝制度的演進,有了三件變化
1.外族入侵對皇帝制度的變化
如五胡十六國的劉淵便是將原有的單于部落政治帶入中國皇帝制度,元代的皇位繼承便是採用原部落的宗親大會推選,又或是唐太宗的天可汗稱號等等
2.皇權日趨絕對化
外族政權的君王都會將權力緊握在手中,讓王權趨於專制或是殘暴,如元、明的廷杖,便可從契丹與女真的習俗找到淵源。
不過王權的專制不只受到外族的影響,世家大族的衰落與朝廷制衡機制的破壞也有關係,這也與皇帝的性格有關,如明太祖生性多疑,廢丞相、大興文字獄、建立特務組織等等
3.皇帝成為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環節統合的焦點。
皇帝與中國社會
皇帝一直以來,被認為具有教化人民、使民去惡就善,而"孝"是中國最看重的項目,是因為皇帝將自己看成全天下人民的父母,而儒家為君主所好也是因為儒家看中"孝"。
學術方面,皇帝一直擔任贊助者,爾偶躍升為仲裁者,皇帝以自己喜好的經文最為科舉項目,如此一來,全人民便會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斷跟隨。
文學方面,也是依照各代君王的喜好而決定其潮流,如漢武帝好賦、唐代君王好詩、滿清貴族好戲劇等等
而皇帝最不被鼓勵的就是軍事,因為人民個個都不喜歡打仗,一旦君王好戰,人民不堪其擾便會起而反抗,為了保全帝位,從太子在讀書時,便不斷被教導不應大動干戈。
皇帝制度的結束及其餘波
中國歷史可說是從天下為公(三代以前)到天下為私(皇帝制度、私與公不斷拉扯),最後來到天下為公(憲政),但以時間來說,皇帝制度比起民主制度來得更久遠與穩定,民主政體能夠維持幾年,這個誰也說不定。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戰國時代的思潮--中國史論集(中冊)之筆記
這又是中通的作業了,可惡!上一次竟然交錯了,交成世通了><
(一)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二)墨子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民辛苦工作,只為了讓統治者享樂? 提倡"節用"
(三)墨子與墨家
孟子,與墨子不太一樣,儘管在意的同是全人類的幸福,但卻認同統治者的奢華與世襲制度,同時也懷疑世襲制度的合理性,提倡禪讓、政府的存在是人民利益的保障、王道政治。
(五)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鄒衍,現流傳有大九州說、五德終始說,認為世界以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組成,市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五個,並和五行相配對,這個學說也被後來的政府作為統治的工具。
韓非,法家集法術勢大成。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一)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在春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演化,富有學識的貴族後裔散布到民間,形成兩種人
隱者--躬耕食力,不過問世事
儒者--靠傳授知識餬口飯,在春秋時代被當作職業階級,直到戰國時代,墨家與之對抗,才形成派別
(二)墨子
墨子曾是儒家的學徒,後來因為理念不合而自創學派,就學術和生活而言,儒家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墨家是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
墨家的特徵有善守城、苦行者、工匠、以大禺為榜樣
墨子對於當時的世界、道德、禮儀提出疑問,並以"天下之大利"為出發點,重新建構當代的道德禮儀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民辛苦工作,只為了讓統治者享樂? 提倡"節用"
為什麼父母死掉要從事那麼多的禮節,甚至守喪三年? 提倡"桐棺三吋、服喪三日"
為什麼殺死一個人要判刑,戰爭中殺死那麼多人是英雄? 提倡"非攻"
家族世襲制度合理嗎? 提倡"尚同"
(三)墨子與墨家
墨家的理想社會是"兼相愛,交相利"、"有餘力以相勞,有餘財以相分"、"老而無妻者有所待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這些理想,在後來被收納進儒家的"禮運大同篇"裡面。
墨家在墨子死後分為三派,卻因為沒有偉大的領袖,而漸漸衰落。
(四)孟子許行及周官
孟子,與墨子不太一樣,儘管在意的同是全人類的幸福,但卻認同統治者的奢華與世襲制度,同時也懷疑世襲制度的合理性,提倡禪讓、政府的存在是人民利益的保障、王道政治。
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許行,認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應該處於經濟上的絕對平等,提倡"與民並耕而食"認為統治者憑甚麼享受比平民多好幾倍的生活,"市價不二、國中無僞"以政府的力量去規定物價,感覺有一點共產主義的味道。
周官,周禮的作者,與孟子的思想多有重疊之處,普遍認為在孟子之後,而且受到孟子的影響,推崇周朝的制度,認為政治當順民意,國家在緊急情況可以控制資本,以及王政,但在教育方面卻與孟子不同,認為平民不須接受教育(孟子的理想,則是設立庠、序給平民讀書),以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
(五)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楊朱,認為人生最高目的,應是個人追求自我最大利益,如此天下便太平,這個說法有一點效益主義的追求最大的效益。
陳仲,提倡"不恃人而食",不義的俸祿、房屋,不拿也不住
莊周,善於以譬喻說明道理,道家的代表
惠施,莊子極力推崇,認為應該去除尊卑的差別
老子,主張極端的絕聖棄知、絕仁棄義,認為文明是人類苦痛和罪惡的源泉,主張統治者無為而治,喜歡藉黃帝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有黃老之稱。
(六)鄒衍荀卿韓非
鄒衍,現流傳有大九州說、五德終始說,認為世界以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組成,市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五個,並和五行相配對,這個學說也被後來的政府作為統治的工具。
荀卿,以儒為主,兼採道、墨,主張性惡說,應該以禮控制,而禮由聖人所創,為的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和平,是一種社會的萬應藥,認為"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而且這"禮"是人類生活的鐵則。
主張階級制度,認為這樣社會秩序才會安定,"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間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
與法家不同的在於,法家靠著刑罰與獎賞,荀卿靠著風氣和習慣。
韓非,法家集法術勢大成。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術,統治者操控臣子的技術
法,以嚴刑峻罰推行法令
勢,即是威權,好鎮壓臣民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花蓮縣露營工作人員三天兩夜心得
睽違一年之後,我又再次參與了童軍的露營,這次我去花蓮縣露營擔任斥候工程的關主,其實滿開心的,因為雖然不是很厲害,但工程是我所有童軍技能最喜歡也最有信心的一塊,但有點美中不足的是,下雨!!,這三天一直下雨,讓我超不爽XD,總之,這三天是我少數能一窺團長們辦活動的樣子,收穫很多^^
斥候工程關主心得漫談
斥候工程關主心得漫談
一開始,其實有點緊張,因為關主這個角色好像對我太過沉重,儘管以前社課、幹訓的工程大部分都是我負責,但還沒到縣露營這種等級啊!!,但等到我實際參與過後,其實不會很難,而且我還在思考,如果下一次能在當一次工程關主,可以多做一些甚麼。
來闖關的夥伴大都是國中生,有一些也是第一次參與的,所以大家都不太會打繩結(其實我當初也是這樣),這時,有一些比較厲害的,就會主動幫忙,但這樣就會有一些夥伴晾在旁邊,直到我要求他們綁繩結,如果有下一次,我希望我的關卡可以讓大家至少打過一次工程繩結,每個組別地個性也都同,有幾組就很愛聊天,害我差點也不小心一起聊了,有些甚至還把我抬起來,結果,斷了一根童軍棍(讓我想到高中也斷過一次),真是太不小心了,下次還是不要抬我好了XD(如果不要上下晃動,應該就不會斷掉了)。
不過因為活動設計的關係,我第二天接收的小隊數比較多,讓很多夥伴只能在旁邊等,直到有其他關主建議我可以跟其他已經收關的關主拿器材,我希望下一次可以準備兩份器材,讓我直接供應兩小隊或是臨時進行兩小隊進行,要不然其實對有些沒闖到關卡的夥伴很抱歉。
總之,這次擔任斥候工程的關主,讓我親身體驗模組關卡的實際情況,也許以後有機會也可以自己辦一個,真的大開眼界,真的要謝謝團長找我來當關主。
其他時間我在做啥?
說實在,其他時間真的很閒,我不是內部人員,對其他人也不熟,真的很乾,很無聊XD(有空就在睡覺),不像有些關主當完就回去休息,或是身兼兩職可以繼續做他的工作,因為是騎腳踏車來的,也不能來回跑來跑去(會死掉八~超累的耶!!!),所以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吃飯,然後滑手機、睡覺,我看服務小隊就超忙的,各種組長都在找他們幫忙(還好我已經是羅浮了XD,不過他們就像大露營的我們一樣,那時也是各種累),雖然真的很無聊,但有兩個上午的時間我隨隊去參加環境教育跟MOP活動(掃地),其實還不錯,但真的沒什麼,就是很普通的學校戶外教學(想像的到嗎?一個講解員一直講,大家充滿不耐煩的臉),而且還搭配下雨,真的很煩><
營火胡思亂想
為甚麼叫胡思亂想?因為營火的時候,我都坐在旁邊沒事做啊,大家也坐在地上看別人表演,真的頗無聊的,不過這都要怪外面下雨,大家只能擠在小小的廠房辦營火,大家不是旗子就是動跳,而且連營火舞也不能大家一起跳(真的很擠!!),害我只好邊看邊胡思亂想,不然可能會睡著XD,讓我想到最近看到的文章內容"新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學者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認為,某種人類合作活動能存在一定時間,就代表其能產生出專屬的內在價值(包括美學或道德面),而這內在價值原則上只有該活動的實踐者才能有效把握,外人只能透過類似的活動經驗去類比推論,嘗試「將心比心」。"
(出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5/2802701)
我想到從在東華創社以來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究竟大學童軍的定位應該是?可以如何配合現在的局勢進行更改,卻又不失其中的精神,看到我的夥伴們興沖沖的討論,我是感到欣慰,但仔細一聽,內容只是照搬國高中的內容而已,對於能不能這樣照用,我是保持高度的懷疑,畢竟這些內容,只有身處過去脈絡的我們會感到有價值以及興奮而已,但對於那些我們試圖吸引或不在同一個脈絡的人,這些內容還能吸引他們嗎?我一直認為對於大學的童軍而言,不應該執著在技能、工具層面上,而是注重價值層面,我們需要以適合大學生的工具,營造出相同的內在價值,只是執著過去持有的工具,我覺得可能會抱憾收場,但這卻遇到了一個問題,當童軍的工具層面被替換,還是童軍嗎?我覺得我可能需要先找出大家所抱持的內在價值才行,這也是我再度參加童軍的目的,這次縣露營,讓我重新確認了我一直在尋找解答的問題。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二編---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春秋時期大約300年左右,從魯隱公元年(周平王49年)開始,我們從霸政前、霸政、霸政衰微開始說起
1.霸政前
周平王弒父篡權後東遷,成為打破宗法治的第一槍,導致各國漸漸不認同共主(周王),及王命衰微、王命不行,既然共主沒號召力後,接下來便是列國內亂、諸侯兼併,以及戎狄橫行,這裡的戎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種住在沙漠很邊緣的部落,而是指游牧部落,他們也是住在中原,只是不為農業城郭所認同,當時除了北方戎狄的威脅之外,還有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勢必要有一個人出來主導局勢。
2.霸政
於是,由管仲輔佐的齊桓公便起而號召大家尊王攘夷,提出四項原則
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制兼并,於是霸王的出現,解救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封建體制,霸主成為當時的封建中心,靠著大家對霸主的供俸及認同,齊桓公才能阻止北狄的入侵,晉文公時甚至打敗了戎狄,難怪孔子要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連南方的楚國也被農業文明同化,放棄"我蠻夷也"的主義,要求加入諸夏聯盟。
綜觀當時局勢,有兩大要義
1.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聯盟,以抵抗北方游牧之部落之侵略,得以保有城市文化,不治成為遊牧民族。
2.諸夏和平結合以抵抗南方處國與西方秦國的帝國主義兼併,得以保有封建文化,不致即進為郡縣的國家。
其大勢為文化先進國家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國家逐次征服
同時文化後進國家也被先進國家的文化逐次同化
以及文化落後的國家也被逐次消滅或逐次驅斥
(出自國史大綱 P64.65)
諸夏聯盟也慢慢加入楚、吳、越或秦等一些位於邊疆的城邦,為後來的大一統提供基礎。
3.霸政後
但看似運作良好的霸政卻慢慢崩垮,由於大夫的興起,國家的互相兼併,要治理的地方越來越大,君王將一些土地分封給大夫,與西周一開始的封建類似,這些大夫甚至代替君王參與諸夏聯盟的會議,漸漸地,這些大夫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篡位,導致了之後戰國時期的開展。
當時春秋時代是上層文化高度發展的時候,大家彼此遵守道德仁義的規範,顯示出貴族文化的修養。
但隨者上層階級的篡位,封建制度的崩垮,貴族學漸漸傳到下層階級,促成的之後平民學的興起。
第五章 軍國鬪爭之新局面
自周貞定王二年到秦始皇26年統一成功,歷時246年,我們稱為"戰國時期"
一、戰國年歷及分期我們可以先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期為周代宗法封建國家之衰滅,是霸政時期到軍國時期的過渡期
從晉國分成韓、趙、魏三家,齊國被田氏篡位,封建制度開始搖搖欲墜,許多國家開始轉型成軍國,但魯、衛兩則受封建文化影響收遠,直到國軍被大夫篡位才轉為新軍國,楚、秦兩國則因為受到的文化薰陶比較淺,因此不用經過篡位才轉型為新軍國。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之後之相互鬪爭期
可分為
梁惠王稱霸時期---梁(魏)、齊相互稱王
齊威、宣、湣三世繼梁稱霸期---齊、秦爭強時期
秦昭王繼齊稱強時期---秦、趙爭強時期,結束於長平之戰(趙敗於秦)
秦滅六國期
二、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一是郡縣制之推行
內廢公族、外務兼併是郡縣制施行的兩因,郡縣制聽政府的命令行事,依照實際成果決定去留,隨著郡縣制的推行,也帶動君權的擴張及游仕者的得勢,更出現所謂的軍民分治以及食祿制度,不給予官吏土地,即使給予土地也需上繳稅收(與春秋的采邑不同)
第二是井田制之廢棄
起因為原有的公田制改為履畝而稅,意思是稅收認田不認人,於是農民不再受到貴族的束縛,而自由買賣田地(自由私產先聲),但也帶動兼併的風潮。
另一原因是分封給貴族的采地漸次取消,而直屬國家之耕土漸次擴大。
第三是農民軍隊之興起
因應軍國時期戰爭擴大,需要更多的人來打仗,從車戰改為馬戰也可以看到貴族軍隊轉為農民軍隊的現象,從貴族為軍官轉為軍官為貴族,從商鞅的"尚首功"可以看出。
第四是工商業大都市之發展
在春秋時期,工商業是只有貴族才能從事的職業,但隨著貴族沒落,自由經商業者逐漸興起,也漸漸發展出商業大都市,人民開始有錢有閒去從是文化休閒,卻終被獎勵農戰的秦國併吞。
第五是山澤禁地之解放
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們四處尋找生產資本,將目標瞄準山澤禁地,而政府也漸漸放鬆規定,改為徵稅(稅收將成為國君的收入,由少府徵收)來應對這個情況
第六是貨幣之使用
因為商業發展的關係,而開始出現貨幣的需求,從秦惠王開始施行,其他國陸續跟進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禮、史原是周天子在管理的,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使得這些制度流傳到列國,而貴族的漸漸崩潰,也讓那些在中下階層的、懂禮的貴族(學者)開始展現才華。
二、儒墨兩家之興起
而孔子就是那些中下貴族的一員,將以往貴族才能學的六藝等學問,傳播到民間,孔子的思想以批評貴族的非禮為起源,以歷史的觀念和人道的觀念著手,從事政治活動也招收學生。
接下來是墨家,以勞工起家,從工人的角度創立教義,得出"非禮"、"非樂"等等非常貼近勞工階級經濟的觀點。墨家與儒家的起點都是批判當時的貴族生活。
三、學術路向之轉變
這個時候的學仕反而漸漸消極,無法展現儒家的精神,反而靠著貴族的奉養才會繼續運作,儒家與墨家的活動與貴族合作以取得自身的社會地位,而法家接續了儒家精神---將貴族階級上下秩序重新建立,卻反遭貴族殺害,為此,遊仕學會以術數保全自身的利益,變成所謂"縱橫"的局面。
四、士氣高漲
從儒、墨以批判貴族生活,轉向關注自身的環境與生活問題,便分為五派
(一)勞作派:以許行、陳仲為代表,便是所謂農家,主張"君民共耕"、"不恃人而食"。
(二)不仕派:以田駢、淳于髡為代表,安享富貴生活,高唱不仕之論
(三)祿仕派:以公孫衍、張儀為代表,以術數謀取自身利益
(四)義仕派:以孟軻為代表,主張"分功易事"承認政治的生活,即承認士君子禮樂的生活,主張"不托於諸侯"、"以禮退進"
(五)退隱派:以莊周為代表,反對政治事業,只限於冥想的生活,即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時平民學者的地位已逐漸高漲,不在關注貴族身上討論,而是關注自己的生活處境。
五、貴族養賢
從以前的國君採納平民學者,到這時,貴族也漸漸體會到學仕的重要,需要這些能人去替自己爭取利益,以戰國四公仔最為有名,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更可以看出學仕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與地位之高。
六、平民學者之反動思想
但到了戰國晚年,則以反學術、反文學最為流行,以老子、荀卿、韓非最為有名。
老子: 反遊仕食客,主張上者無治,在下者歸耕
荀卿:主禮治、主張去除世襲貴族以才智論等級。
韓非:以國家利益至上,主法治,認為"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這些理念為之後大一統政府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從儒、墨到荀卿,足可顯示出貴族墮落與平民崛起的現象。
一、戰國年歷及分期我們可以先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期為周代宗法封建國家之衰滅,是霸政時期到軍國時期的過渡期
從晉國分成韓、趙、魏三家,齊國被田氏篡位,封建制度開始搖搖欲墜,許多國家開始轉型成軍國,但魯、衛兩則受封建文化影響收遠,直到國軍被大夫篡位才轉為新軍國,楚、秦兩國則因為受到的文化薰陶比較淺,因此不用經過篡位才轉型為新軍國。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之後之相互鬪爭期
可分為
梁惠王稱霸時期---梁(魏)、齊相互稱王
齊威、宣、湣三世繼梁稱霸期---齊、秦爭強時期
秦昭王繼齊稱強時期---秦、趙爭強時期,結束於長平之戰(趙敗於秦)
秦滅六國期
二、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一是郡縣制之推行
內廢公族、外務兼併是郡縣制施行的兩因,郡縣制聽政府的命令行事,依照實際成果決定去留,隨著郡縣制的推行,也帶動君權的擴張及游仕者的得勢,更出現所謂的軍民分治以及食祿制度,不給予官吏土地,即使給予土地也需上繳稅收(與春秋的采邑不同)
第二是井田制之廢棄
起因為原有的公田制改為履畝而稅,意思是稅收認田不認人,於是農民不再受到貴族的束縛,而自由買賣田地(自由私產先聲),但也帶動兼併的風潮。
另一原因是分封給貴族的采地漸次取消,而直屬國家之耕土漸次擴大。
第三是農民軍隊之興起
因應軍國時期戰爭擴大,需要更多的人來打仗,從車戰改為馬戰也可以看到貴族軍隊轉為農民軍隊的現象,從貴族為軍官轉為軍官為貴族,從商鞅的"尚首功"可以看出。
第四是工商業大都市之發展
在春秋時期,工商業是只有貴族才能從事的職業,但隨著貴族沒落,自由經商業者逐漸興起,也漸漸發展出商業大都市,人民開始有錢有閒去從是文化休閒,卻終被獎勵農戰的秦國併吞。
第五是山澤禁地之解放
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們四處尋找生產資本,將目標瞄準山澤禁地,而政府也漸漸放鬆規定,改為徵稅(稅收將成為國君的收入,由少府徵收)來應對這個情況
第六是貨幣之使用
因為商業發展的關係,而開始出現貨幣的需求,從秦惠王開始施行,其他國陸續跟進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禮、史原是周天子在管理的,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使得這些制度流傳到列國,而貴族的漸漸崩潰,也讓那些在中下階層的、懂禮的貴族(學者)開始展現才華。
二、儒墨兩家之興起
而孔子就是那些中下貴族的一員,將以往貴族才能學的六藝等學問,傳播到民間,孔子的思想以批評貴族的非禮為起源,以歷史的觀念和人道的觀念著手,從事政治活動也招收學生。
接下來是墨家,以勞工起家,從工人的角度創立教義,得出"非禮"、"非樂"等等非常貼近勞工階級經濟的觀點。墨家與儒家的起點都是批判當時的貴族生活。
三、學術路向之轉變
這個時候的學仕反而漸漸消極,無法展現儒家的精神,反而靠著貴族的奉養才會繼續運作,儒家與墨家的活動與貴族合作以取得自身的社會地位,而法家接續了儒家精神---將貴族階級上下秩序重新建立,卻反遭貴族殺害,為此,遊仕學會以術數保全自身的利益,變成所謂"縱橫"的局面。
四、士氣高漲
從儒、墨以批判貴族生活,轉向關注自身的環境與生活問題,便分為五派
(一)勞作派:以許行、陳仲為代表,便是所謂農家,主張"君民共耕"、"不恃人而食"。
(二)不仕派:以田駢、淳于髡為代表,安享富貴生活,高唱不仕之論
(三)祿仕派:以公孫衍、張儀為代表,以術數謀取自身利益
(四)義仕派:以孟軻為代表,主張"分功易事"承認政治的生活,即承認士君子禮樂的生活,主張"不托於諸侯"、"以禮退進"
(五)退隱派:以莊周為代表,反對政治事業,只限於冥想的生活,即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時平民學者的地位已逐漸高漲,不在關注貴族身上討論,而是關注自己的生活處境。
五、貴族養賢
從以前的國君採納平民學者,到這時,貴族也漸漸體會到學仕的重要,需要這些能人去替自己爭取利益,以戰國四公仔最為有名,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更可以看出學仕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與地位之高。
六、平民學者之反動思想
但到了戰國晚年,則以反學術、反文學最為流行,以老子、荀卿、韓非最為有名。
老子: 反遊仕食客,主張上者無治,在下者歸耕
荀卿:主禮治、主張去除世襲貴族以才智論等級。
韓非:以國家利益至上,主法治,認為"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這些理念為之後大一統政府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從儒、墨到荀卿,足可顯示出貴族墮落與平民崛起的現象。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牠鄉何處? 動物.城市與文學 之筆記與心得
如果我沒有上微課程,組員沒有提出這個點子,我就不會看到這本書,就算在書店,僅僅只看一眼,我就會因為認定是文學作品,不適合我的胃口而被我忽略,沒想到這本裡面竟然藏了動物倫理的議題,太讓我驚訝了,而且每一章節都有滿滿的書單,可說是如獲至寶啊!!!
看來,以後挑書要更謹慎了,過去不知道有幾本看起來太文學被我拋棄呢XD
零、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這些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在城市邏輯的運作下,何處才是他們得以容身之居所?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斷裂的連結重新接合?正是本書所關切的核心命題,亦是選擇城市空間作為思考動物議題開端的理由。" P7
從這一段文可以清楚的了解為何談論動物要在城市中,以及標題中的"牠"就是那些被排擠的他者。
書中運用了一些動物倫理的概念
動物書寫:本書對於動物書寫的定義為"以動物為主體進行的相關思考與寫作",只要書中的情節有助於理解或反思動物倫理議題者,都是這本書定義下的"動物書寫"。
動物倫理
福利:基於效益主義,考量各類事務所加總的利益最大值,Peter Singer為當代的代表,追求動物的平等權,即為"考量上的平等",著重動物的情感,如"動物會不會感到疼痛?",追求"人道"進行動物利用,以及最低限度的"不必要的殘忍"。
權利:由康德義務論發展而來,認為動物也不能作為目的本身,代表人物為Tom Regan,追求廢除動物利用與農牧經濟體。
道德情感:代表為Martha C. Nussbaum,認為應該給予動物基本的"能力",亦即生命、身體的健康、感官與反應能力等讓一個動物活得像生命,並將人這個道德行動者的情感納入考量。
與他者的臉:代表為Emmanual Levinsa,主張與他人的倫理關係,是由人的臉所展現,動物亦如是,嘗試在人與動物牠者的關係中,保持一個不必融洽也不必鬥爭的平衡
除了思考這些倫理觀念,但是在現實中,還是需要一個判準去比較各種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指出一個不可超越或是不存在的情境。
說實在,除了福利跟權利,我可以了解,另外兩個我完全不懂XD
一、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我簡單的將這一篇理解為對於動物園存在意義的重新探討,動物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你會說,還不是讓人對於動物有更多的認識,進而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那動物園真的做到這些了嗎?又或者我們一定得要看到動物才能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但是從書中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到有許多的被遊客捉弄致死或是動物園對動物的虐待,以及眼就指出,遊客在觀賞動物時,只以大型、會動作為觀賞的標準,因此整間動物園為了配合遊客的喜好,辦理許多的餵食秀等等去吸引遊客的目光,這樣真的有做到保育嗎?難道不是為了讓動物園賺錢而已嗎?
看來讓動物園存在的論點遙遙欲墜了,於是你可能又說,迎好遊客的喜好和考量動物的需求兼顧不就好了,以北海道的旭山動物園為例,以動物的角度去設計遊客的動線。
但就算真的兼顧又如何?那些被關在玻璃櫥窗裡的動物已經夠可憐了,他們活在人類建構的虛假空間,無法學習如何當一個動物,甚至某些動物因此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
以及動物園會因為現實的考量,戰爭期間、動物因人為的因素跑出欄外、數量控制、基因過剩等等,而屠殺他們,那如果堅持"親近才能理解",代價是不是太龐大了?
如果要說我們真的能從動物園學到甚麼,那也許是在了解動物園背後的苦難,而產生對動物的憐憫。
儘管本篇沒有說明,我們真的能透過與動物的親近接觸,而達到保育教育的效果,但就現今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方式,我們真的無法認同,背後的代價得這麼龐大?透過虐待動物的方式得到保育的效果,豈不荒謬?
二、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歷史
這一篇討論人試圖在人與動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劃下一條界線,以及在人類與動物生活空間高度重疊的城市以及外來種與新生地,該如何調解?
人類一直以來透過哲學上的論辯,如孟子、亞里斯多德,生物上的分類,將自己與動物切割開來,甚至透過科技去建構我們的生活以跟動物做切割,對於自身殘留的動物性,食慾與性慾,不是以文化去包狀就是試圖汙名化,人類如此害怕承認自己作為動物的一員,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切割。
以前,人類在某地建造村落,隨著科技漸漸發達,村落發展為城市,而原地的動物們被當作入侵者進行驅離,鴿子被當作長翅膀的老鼠,被視為髒亂、傳染病的來源而被城市拒絕,人類真的沒為這些動物設想嗎?也許只是怕麻煩而已。
外來種,比起城市中的動物,更被人類厭惡,更常被無情的撲殺,只因為他代表人類曾做過的蠢事抑或是牠破壞了人們以為的"正常"與"自然",正如書中所說,在錯誤的地方,活下來成為一種罪。
上述的三種討論,在在顯示人類對於無法掌握身旁的不穩定性而做出的防禦姿態,正如書中所引用"我們必須把生活與星星以及太陽聯繫起來,和動物以及所有的自然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就會變得瘋狂或是不舒服",這篇意旨在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生存的世界,試著以全景的角度去觀看,或是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
三、同伴動物篇I;當人遇見狗
這一篇試圖梳理人與動的互動史,探討人與狗之間的關係,以及討論當前的流浪狗議題,最後討論禁吃狗肉的議題。
從以前開始,狗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利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人創造也重新定義了狗,更消費了狗。從具有功能性,協助工作的狗隻,到現在不具功能性的寵物(同伴動物),甚至給予名子,這些作為將狗融入了人的生活圈(狗的自然就是人類社會),同時也物化了狗。
近來,甚至有人提出"活的財產"試圖理解當今貓狗在財產與狗格之間的位置,但這點出了我們不應將狗隻視為財產而是活生生的動物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已經通過零撲殺的法案,但配套措施及人民的觀念未隨著升級,流浪狗的處境就不會改變,因為仍然有無數的流浪狗在不會主動撲殺但環境髒亂的收容所被遺忘,甚至默默死去。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應試圖去設想那些動物,是否不應該被某些方式對待。
最後,對於吃狗肉的議題,僅管有人會抱持多元主義的觀點,但今天你到某個吃狗肉的國家,是你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還是他們要尊重你的道德觀?如果每人只抱持自己的正義,是無法開啟對話,也無法互相了解。而且食材應從不同的面相討論,如情感、認知、文化等等,亦或是不只是討論能不能吃,也討論為何吃?怎麼吃?,似乎這一篇無法給個定論,只能在每一次的飲食中,不放棄思考與感受。
四、同伴動物篇II;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與狗不同的是,人類似乎一直無法馴養貓,這一篇要談論人與貓的互動模式與貓咪觀光化背後的議題。
人與貓的互動中,常常會為了害怕貓在人類過度照顧之下,而喪失貓的本能,又或是害怕高度野性的貓咪,成為城市裡的生態殺手,導致人與貓的互動出現兩難。
近來興起的貓觀光,儘管得到好評,但我們仍不免要擔心,這些貓會不會被當成玩物,亦或是觀光地點成為棄貓的聚集地,這樣我們真的能成為我們追求的"動物友善空間"嗎?
只有貓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人們才會接受貓的進入,否則,那些不願成為裝事物的貓,只能被人拒絕,待在被城市遺棄的荒郊野外。
看來貓與城市生活似乎無法取得平衡,但我們何不試著讓步,為了接納貓咪,我們降低城市文化的某些便利,不也是一種解決?
五、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這一篇探討人為了能安心吃肉,而避免直面動物的處境,和為何會對於肉食引發不安,以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只想吃肉,但不想看見或認識動物"這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在肉食信念體系最核心的運作方式之一,就是"隱匿",又可以分為象徵上及實質上的隱匿,象徵上的隱匿為,英文的豬肉會稱作Pork,這樣的命名方式讓你不會想到豬這個動物,進而迴避事實,利用語言的方式改變對於現實的看法,對於象徵上隱匿的反動,則是靠著重新命名的方式,例如,以水牢代替水族箱或是以虐牛者代替牛仔;至於實質上的隱匿,即是將實質的暴力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如暗不見光的屠宰場。
承續剛剛實質上的隱匿,在屠宰場中,被視為商品的豬,當生命被定義為密集生產線下的商品亦或是蛋白質製造機,連動物福利都談不上邊,我們將工業化農場推得遠遠得,以至於我們可以對背後蘊藏的巨大痛苦視而不見。
對於目前動物的處境,可以試著以減輕動物痛苦的方式即是"人道屠宰"的方式進行,以動物的角度盡量讓他們在"最後一哩路"可以舒服一點。
在討論動物倫理時,記住巴吉尼的提醒"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新相信和漠不關心的無止盡探問。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同時對我們採取的道德立場保持懷疑"
最後,我們永遠可以從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中,找到改變現狀的理由(書中P195)
六、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這一篇試圖討論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
對於動物實驗的觀點可以追述到笛卡兒主張的心物二元論--將動物與身體視為機器,以及羅伯特.波義耳的宗教觀--所有動物都為人類所創,到近代查爾斯.達爾文的主張--認為動物也有情感和心智,但令人兩難的是,與人越類似的動物,越適合做實驗。
那面對現在越來越多行教學之名,卻屠殺之實的那些不必要的動物實驗,如書中所展現,那為了測試免洗筷是否有毒,而進行動物實驗的科展,其實是可以被更簡便、更不需傷害生命的方式進行實驗,在現在國際推行的3R(Reduce,Refinement,Reduce)的推行下,我們勢必要在動物實驗中劃出一條界線,以效益主義的思維,去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如史匹格的社會運動鼓勵以極限測試去進行實驗,試圖減少被實驗的動物。
某些動物被我們所厭惡,如蟑螂的動物實驗,如果我們堅持動物也具有生命,那我們必須將所有進行動物實驗的動物都納入道德量尺的界線。
最後是我個人的感想,以我效益主義的立場,我會認為如果使用這些動物能造福更多的人類,推動知識與科技發展,那我會支持動物實驗,不過有幾項前提要確認,即是否真的能造成最大效益和是否能以其他更有效益的方式替代,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何謂最大效益?以甚麼標準來評斷?這就是問題了。
七、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這一篇試圖探討動物在藝術品當中被符號化所衍生的效應,以及活體動物被當作藝術品的爭議。
當我們將動物放入藝術品當中,我們是在消費那些動物,還是在宣導保育觀念呢?在當代對於藝術內涵理解的兩種價值體系,當藝術乘載美學以外的宣傳意味,是表示藝術詮釋的開放性被意識形態稀釋,或是提高作品的意義與重要性。
但對於宣傳性藝術更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成功說服大眾,而又達到什麼成果。當紙熊貓展覽展出時,人們真的從中感受到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亦或這又只是文創行銷的商品,當我們透過凸顯動物的可愛進行商品化,不只狹隘了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也讓我們對於動物目前的處境漠視,這是對於宣傳性藝術的擔憂。
但是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作品所帶來的意涵,可以發現藝術的價值來自於創造人和世界相遇的可能性,透過作品的展示地點,凸顯動物應該位於何處的反思。
但我覺得,藝術家試圖用許多藝術手法去表達他的意涵,但如果沒有收到成效,還是沒用阿,好啦~至少引起討論了。
那對於活體動物用於藝術品又如何呢?
大多數人會聚焦在道德V.S創作自由的辯證當中,我們可以參考實驗動物篇的3R來討論,當我們要表達的意涵可以不須傷害生命,那是不是應該採用更有想像力的展現方式?反對的人,會將生命的價值至於最高地位,而認為展示生命就意味著被工具化,以及以象徵意義為名或美學並不能證成行為的恰當性。
也許你會說,這些和屠宰場的行為並無二致,但一件事的不合理,不代表拿活體動物當藝術品就合理,將動物作為手段,作為人類的腹語術,去表達人類要表達的事物,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當你讓步時,採用擬真動物,並將動物或自然作為目的呢?本篇依然認為,其作品取材的來源、手法、展示的方式,應作為整體生態環境的一環來進行考量,使用擬真動物來招喚觀者的情感,其實是與真實動物類似的,還會限縮想像空間及與背後的寓意。
本篇的主張為試圖將動物的元素降到最低,如運用玩偶或是動物的聲音來展覽,認為這樣的展現不只可以避免動物利用帶來的質疑,同時也會開展作品背後的意涵。
最後,作者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品不必然要放置保育理念,而是一個在好幾年後,依然可以被討論,擁有多重意義的作品。
我認為本篇應該提出證據,證明使用活體動物藝術品的效果不會高於替代性的作品,否則,這問題依然不會終結,對於每個藝術品,大家互相詮釋,互相批判,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但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者是以動物權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在詮釋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忽略了藝術作品其本身的價值及其試圖挑戰世界一切規範的舉止。以及如果當活體動物的所展現的宣傳成果高於其他藝術品時,以及結果與過程的取捨,作者應如何抉擇?(雖然我無法證成能以不尊重動物的手法,達成保育效果的理念)
八、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這一篇真的頗難讀懂的,我連心得寫不寫得出來都不知道><
這篇試圖剖析人試圖與動物劃清界線的心態,卻又崇拜那些混種的想像動物,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心理狀態。
我們害怕自然入侵我們的世界卻又迷戀那些混種生物。
九、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回斷裂的連結
本篇以幾部小說為例去探詢人與動物的互動有那些可能性。
以<少年PI>呈現人希望動物留在隱喻系統裡面
或是<哈利波特>中呈現愛動物的人都被視為怪咖
而<一千種呱呱聲>則是反映出人想與動物產生聯繫,這與本書的主旨--如何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重新連接相同。
透過與動物的連結,讓我們從中學會生與死,學習敬意與同情,
最後那一段對於愛的描寫,其實我反而看不太懂,擴大愛的定義與想像?,太文學了!?抽象!?
總之,我覺得這本畢竟只是一本文學作品,對於想要思考那些倫理爭議,反而只能點到為止,其餘部分作者以文學作品做結或是意味保留更多討論空間,但背後的書單和問題討論,我真覺得很棒耶~只可惜有些議題不能做更深入的討論。
看來,以後挑書要更謹慎了,過去不知道有幾本看起來太文學被我拋棄呢XD
零、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這些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在城市邏輯的運作下,何處才是他們得以容身之居所?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斷裂的連結重新接合?正是本書所關切的核心命題,亦是選擇城市空間作為思考動物議題開端的理由。" P7
從這一段文可以清楚的了解為何談論動物要在城市中,以及標題中的"牠"就是那些被排擠的他者。
書中運用了一些動物倫理的概念
動物書寫:本書對於動物書寫的定義為"以動物為主體進行的相關思考與寫作",只要書中的情節有助於理解或反思動物倫理議題者,都是這本書定義下的"動物書寫"。
動物倫理
福利:基於效益主義,考量各類事務所加總的利益最大值,Peter Singer為當代的代表,追求動物的平等權,即為"考量上的平等",著重動物的情感,如"動物會不會感到疼痛?",追求"人道"進行動物利用,以及最低限度的"不必要的殘忍"。
權利:由康德義務論發展而來,認為動物也不能作為目的本身,代表人物為Tom Regan,追求廢除動物利用與農牧經濟體。
道德情感:代表為Martha C. Nussbaum,認為應該給予動物基本的"能力",亦即生命、身體的健康、感官與反應能力等讓一個動物活得像生命,並將人這個道德行動者的情感納入考量。
與他者的臉:代表為Emmanual Levinsa,主張與他人的倫理關係,是由人的臉所展現,動物亦如是,嘗試在人與動物牠者的關係中,保持一個不必融洽也不必鬥爭的平衡
除了思考這些倫理觀念,但是在現實中,還是需要一個判準去比較各種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指出一個不可超越或是不存在的情境。
說實在,除了福利跟權利,我可以了解,另外兩個我完全不懂XD
一、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我簡單的將這一篇理解為對於動物園存在意義的重新探討,動物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你會說,還不是讓人對於動物有更多的認識,進而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那動物園真的做到這些了嗎?又或者我們一定得要看到動物才能產生保育的想法嗎?
但是從書中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到有許多的被遊客捉弄致死或是動物園對動物的虐待,以及眼就指出,遊客在觀賞動物時,只以大型、會動作為觀賞的標準,因此整間動物園為了配合遊客的喜好,辦理許多的餵食秀等等去吸引遊客的目光,這樣真的有做到保育嗎?難道不是為了讓動物園賺錢而已嗎?
看來讓動物園存在的論點遙遙欲墜了,於是你可能又說,迎好遊客的喜好和考量動物的需求兼顧不就好了,以北海道的旭山動物園為例,以動物的角度去設計遊客的動線。
但就算真的兼顧又如何?那些被關在玻璃櫥窗裡的動物已經夠可憐了,他們活在人類建構的虛假空間,無法學習如何當一個動物,甚至某些動物因此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
以及動物園會因為現實的考量,戰爭期間、動物因人為的因素跑出欄外、數量控制、基因過剩等等,而屠殺他們,那如果堅持"親近才能理解",代價是不是太龐大了?
如果要說我們真的能從動物園學到甚麼,那也許是在了解動物園背後的苦難,而產生對動物的憐憫。
儘管本篇沒有說明,我們真的能透過與動物的親近接觸,而達到保育教育的效果,但就現今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方式,我們真的無法認同,背後的代價得這麼龐大?透過虐待動物的方式得到保育的效果,豈不荒謬?
二、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歷史
這一篇討論人試圖在人與動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劃下一條界線,以及在人類與動物生活空間高度重疊的城市以及外來種與新生地,該如何調解?
人類一直以來透過哲學上的論辯,如孟子、亞里斯多德,生物上的分類,將自己與動物切割開來,甚至透過科技去建構我們的生活以跟動物做切割,對於自身殘留的動物性,食慾與性慾,不是以文化去包狀就是試圖汙名化,人類如此害怕承認自己作為動物的一員,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切割。
以前,人類在某地建造村落,隨著科技漸漸發達,村落發展為城市,而原地的動物們被當作入侵者進行驅離,鴿子被當作長翅膀的老鼠,被視為髒亂、傳染病的來源而被城市拒絕,人類真的沒為這些動物設想嗎?也許只是怕麻煩而已。
外來種,比起城市中的動物,更被人類厭惡,更常被無情的撲殺,只因為他代表人類曾做過的蠢事抑或是牠破壞了人們以為的"正常"與"自然",正如書中所說,在錯誤的地方,活下來成為一種罪。
上述的三種討論,在在顯示人類對於無法掌握身旁的不穩定性而做出的防禦姿態,正如書中所引用"我們必須把生活與星星以及太陽聯繫起來,和動物以及所有的自然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就會變得瘋狂或是不舒服",這篇意旨在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生存的世界,試著以全景的角度去觀看,或是重新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
三、同伴動物篇I;當人遇見狗
這一篇試圖梳理人與動的互動史,探討人與狗之間的關係,以及討論當前的流浪狗議題,最後討論禁吃狗肉的議題。
從以前開始,狗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利用生物科技的技術,人創造也重新定義了狗,更消費了狗。從具有功能性,協助工作的狗隻,到現在不具功能性的寵物(同伴動物),甚至給予名子,這些作為將狗融入了人的生活圈(狗的自然就是人類社會),同時也物化了狗。
近來,甚至有人提出"活的財產"試圖理解當今貓狗在財產與狗格之間的位置,但這點出了我們不應將狗隻視為財產而是活生生的動物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已經通過零撲殺的法案,但配套措施及人民的觀念未隨著升級,流浪狗的處境就不會改變,因為仍然有無數的流浪狗在不會主動撲殺但環境髒亂的收容所被遺忘,甚至默默死去。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應試圖去設想那些動物,是否不應該被某些方式對待。
最後,對於吃狗肉的議題,僅管有人會抱持多元主義的觀點,但今天你到某個吃狗肉的國家,是你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還是他們要尊重你的道德觀?如果每人只抱持自己的正義,是無法開啟對話,也無法互相了解。而且食材應從不同的面相討論,如情感、認知、文化等等,亦或是不只是討論能不能吃,也討論為何吃?怎麼吃?,似乎這一篇無法給個定論,只能在每一次的飲食中,不放棄思考與感受。
四、同伴動物篇II;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與狗不同的是,人類似乎一直無法馴養貓,這一篇要談論人與貓的互動模式與貓咪觀光化背後的議題。
人與貓的互動中,常常會為了害怕貓在人類過度照顧之下,而喪失貓的本能,又或是害怕高度野性的貓咪,成為城市裡的生態殺手,導致人與貓的互動出現兩難。
近來興起的貓觀光,儘管得到好評,但我們仍不免要擔心,這些貓會不會被當成玩物,亦或是觀光地點成為棄貓的聚集地,這樣我們真的能成為我們追求的"動物友善空間"嗎?
只有貓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人們才會接受貓的進入,否則,那些不願成為裝事物的貓,只能被人拒絕,待在被城市遺棄的荒郊野外。
看來貓與城市生活似乎無法取得平衡,但我們何不試著讓步,為了接納貓咪,我們降低城市文化的某些便利,不也是一種解決?
五、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這一篇探討人為了能安心吃肉,而避免直面動物的處境,和為何會對於肉食引發不安,以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我們只想吃肉,但不想看見或認識動物"這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在肉食信念體系最核心的運作方式之一,就是"隱匿",又可以分為象徵上及實質上的隱匿,象徵上的隱匿為,英文的豬肉會稱作Pork,這樣的命名方式讓你不會想到豬這個動物,進而迴避事實,利用語言的方式改變對於現實的看法,對於象徵上隱匿的反動,則是靠著重新命名的方式,例如,以水牢代替水族箱或是以虐牛者代替牛仔;至於實質上的隱匿,即是將實質的暴力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如暗不見光的屠宰場。
承續剛剛實質上的隱匿,在屠宰場中,被視為商品的豬,當生命被定義為密集生產線下的商品亦或是蛋白質製造機,連動物福利都談不上邊,我們將工業化農場推得遠遠得,以至於我們可以對背後蘊藏的巨大痛苦視而不見。
對於目前動物的處境,可以試著以減輕動物痛苦的方式即是"人道屠宰"的方式進行,以動物的角度盡量讓他們在"最後一哩路"可以舒服一點。
在討論動物倫理時,記住巴吉尼的提醒"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新相信和漠不關心的無止盡探問。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同時對我們採取的道德立場保持懷疑"
最後,我們永遠可以從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中,找到改變現狀的理由(書中P195)
六、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這一篇試圖討論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
對於動物實驗的觀點可以追述到笛卡兒主張的心物二元論--將動物與身體視為機器,以及羅伯特.波義耳的宗教觀--所有動物都為人類所創,到近代查爾斯.達爾文的主張--認為動物也有情感和心智,但令人兩難的是,與人越類似的動物,越適合做實驗。
那面對現在越來越多行教學之名,卻屠殺之實的那些不必要的動物實驗,如書中所展現,那為了測試免洗筷是否有毒,而進行動物實驗的科展,其實是可以被更簡便、更不需傷害生命的方式進行實驗,在現在國際推行的3R(Reduce,Refinement,Reduce)的推行下,我們勢必要在動物實驗中劃出一條界線,以效益主義的思維,去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如史匹格的社會運動鼓勵以極限測試去進行實驗,試圖減少被實驗的動物。
某些動物被我們所厭惡,如蟑螂的動物實驗,如果我們堅持動物也具有生命,那我們必須將所有進行動物實驗的動物都納入道德量尺的界線。
最後是我個人的感想,以我效益主義的立場,我會認為如果使用這些動物能造福更多的人類,推動知識與科技發展,那我會支持動物實驗,不過有幾項前提要確認,即是否真的能造成最大效益和是否能以其他更有效益的方式替代,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何謂最大效益?以甚麼標準來評斷?這就是問題了。
七、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這一篇試圖探討動物在藝術品當中被符號化所衍生的效應,以及活體動物被當作藝術品的爭議。
當我們將動物放入藝術品當中,我們是在消費那些動物,還是在宣導保育觀念呢?在當代對於藝術內涵理解的兩種價值體系,當藝術乘載美學以外的宣傳意味,是表示藝術詮釋的開放性被意識形態稀釋,或是提高作品的意義與重要性。
但對於宣傳性藝術更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成功說服大眾,而又達到什麼成果。當紙熊貓展覽展出時,人們真的從中感受到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亦或這又只是文創行銷的商品,當我們透過凸顯動物的可愛進行商品化,不只狹隘了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也讓我們對於動物目前的處境漠視,這是對於宣傳性藝術的擔憂。
但是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作品所帶來的意涵,可以發現藝術的價值來自於創造人和世界相遇的可能性,透過作品的展示地點,凸顯動物應該位於何處的反思。
但我覺得,藝術家試圖用許多藝術手法去表達他的意涵,但如果沒有收到成效,還是沒用阿,好啦~至少引起討論了。
那對於活體動物用於藝術品又如何呢?
大多數人會聚焦在道德V.S創作自由的辯證當中,我們可以參考實驗動物篇的3R來討論,當我們要表達的意涵可以不須傷害生命,那是不是應該採用更有想像力的展現方式?反對的人,會將生命的價值至於最高地位,而認為展示生命就意味著被工具化,以及以象徵意義為名或美學並不能證成行為的恰當性。
也許你會說,這些和屠宰場的行為並無二致,但一件事的不合理,不代表拿活體動物當藝術品就合理,將動物作為手段,作為人類的腹語術,去表達人類要表達的事物,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當你讓步時,採用擬真動物,並將動物或自然作為目的呢?本篇依然認為,其作品取材的來源、手法、展示的方式,應作為整體生態環境的一環來進行考量,使用擬真動物來招喚觀者的情感,其實是與真實動物類似的,還會限縮想像空間及與背後的寓意。
本篇的主張為試圖將動物的元素降到最低,如運用玩偶或是動物的聲音來展覽,認為這樣的展現不只可以避免動物利用帶來的質疑,同時也會開展作品背後的意涵。
最後,作者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品不必然要放置保育理念,而是一個在好幾年後,依然可以被討論,擁有多重意義的作品。
我認為本篇應該提出證據,證明使用活體動物藝術品的效果不會高於替代性的作品,否則,這問題依然不會終結,對於每個藝術品,大家互相詮釋,互相批判,永遠也不會有共識。
但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作者是以動物權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在詮釋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忽略了藝術作品其本身的價值及其試圖挑戰世界一切規範的舉止。以及如果當活體動物的所展現的宣傳成果高於其他藝術品時,以及結果與過程的取捨,作者應如何抉擇?(雖然我無法證成能以不尊重動物的手法,達成保育效果的理念)
八、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這一篇真的頗難讀懂的,我連心得寫不寫得出來都不知道><
這篇試圖剖析人試圖與動物劃清界線的心態,卻又崇拜那些混種的想像動物,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心理狀態。
我們害怕自然入侵我們的世界卻又迷戀那些混種生物。
九、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回斷裂的連結
本篇以幾部小說為例去探詢人與動物的互動有那些可能性。
以<少年PI>呈現人希望動物留在隱喻系統裡面
或是<哈利波特>中呈現愛動物的人都被視為怪咖
而<一千種呱呱聲>則是反映出人想與動物產生聯繫,這與本書的主旨--如何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重新連接相同。
透過與動物的連結,讓我們從中學會生與死,學習敬意與同情,
最後那一段對於愛的描寫,其實我反而看不太懂,擴大愛的定義與想像?,太文學了!?抽象!?
總之,我覺得這本畢竟只是一本文學作品,對於想要思考那些倫理爭議,反而只能點到為止,其餘部分作者以文學作品做結或是意味保留更多討論空間,但背後的書單和問題討論,我真覺得很棒耶~只可惜有些議題不能做更深入的討論。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橘子蘋果思考術之隨筆
這是蘋果橘子系列的第三本,當我前幾天看了第一本之後,這系列馬上從待閱書單的候補躍升為第一位,這系列的書讀起來不會有很多硬知識,而是透過故術講述社會實驗的結果,結論總是讓人感到驚奇,尤其是背後有著嚴密的數據支持,才知道自己所思考的並非是真實世界的景象。
這本書與前幾本不太相同,內容在於告訴你如何像作者一樣思考,書中提到幾個要點:
1.首先,面對問題時,你得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
不要讓心中的情感或是到道德妨礙你看問題的角度或是處理問題的方法
2.學會說"我不知道"
這讓我想到高中數學老師的口頭禪--不要不懂裝懂XD,在本篇的最後,作者建議"下次碰到只能假裝自己會的問題時,勇敢說出不知道,然後當然要加上但我或許可以找出答案,並且盡量做到。"
3.像孩子般思考
這篇章介紹了這些概念,為何要思考小問題,而不是大問題?
透過享樂改變世界?讓事情簡單化,而不是簡化?
"真正從新的角度看事情,有時可讓你得到解決問題的優勢"
4.成為精通誘因的大師
"解決任何問題的基本步驟,就是了解特定情境下,所有相關人士的誘因"
設計誘因的基本步驟
(1)找出人們真正在乎什麼,而不是他們說自己在乎甚麼?
(2)說人們重視的面向提供誘因,但又要便宜到你能提供
(3)留意人們的回應,如果他們的回應出乎意料,或是令人沮喪,從那次經驗中學習,然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4)儘量製造能讓敵對架構變成合作架構的誘因
(5)永遠永遠不要以為,只因為一件事是正確的,人們就會去做
(6)要知道,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投機取巧,用你永遠想不到的方式打敗制度,就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瘋掉,你也應該試著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鼓掌,而不是詛咒他們的貪婪
以上節錄書中P140.141
5.學習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並不是因為你是對的,別人就要聽你的"
書中提供幾個要點幫助你說服別人:
6.了解放棄的好處
"當失敗被妖魔化,人們將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失敗,即使失敗不代表任何事,只代表暫時的挫敗"書中P195
"資源不是一種無窮盡的東西,如果你不願意拋棄今日行不通的東西,將無法解決明日的問題" 書中P192
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介紹
關鍵評論網--讓你捨不得放手的「沉沒成本」:為何夾不到娃娃還要一直投錢?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627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http://organizationdevelopmentchange.blogspot.tw/2009/04/premortem.html
每次讀Freakonomic都會讓人驚訝,佩服作者的才智,書中的道理如此高深卻又貼近生活,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耶~~
這本書與前幾本不太相同,內容在於告訴你如何像作者一樣思考,書中提到幾個要點:
1.首先,面對問題時,你得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
不要讓心中的情感或是到道德妨礙你看問題的角度或是處理問題的方法
2.學會說"我不知道"
這讓我想到高中數學老師的口頭禪--不要不懂裝懂XD,在本篇的最後,作者建議"下次碰到只能假裝自己會的問題時,勇敢說出不知道,然後當然要加上但我或許可以找出答案,並且盡量做到。"
3.像孩子般思考
這篇章介紹了這些概念,為何要思考小問題,而不是大問題?
透過享樂改變世界?讓事情簡單化,而不是簡化?
"真正從新的角度看事情,有時可讓你得到解決問題的優勢"
4.成為精通誘因的大師
"解決任何問題的基本步驟,就是了解特定情境下,所有相關人士的誘因"
設計誘因的基本步驟
(1)找出人們真正在乎什麼,而不是他們說自己在乎甚麼?
(2)說人們重視的面向提供誘因,但又要便宜到你能提供
(3)留意人們的回應,如果他們的回應出乎意料,或是令人沮喪,從那次經驗中學習,然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4)儘量製造能讓敵對架構變成合作架構的誘因
(5)永遠永遠不要以為,只因為一件事是正確的,人們就會去做
(6)要知道,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投機取巧,用你永遠想不到的方式打敗制度,就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瘋掉,你也應該試著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鼓掌,而不是詛咒他們的貪婪
以上節錄書中P140.141
5.學習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並不是因為你是對的,別人就要聽你的"
書中提供幾個要點幫助你說服別人:
- 說故事
- 把罵人的話留在心裡
- 承認對手的論點有其長處
- 不要假裝自己的論點完美無缺,而是坦白承認
6.了解放棄的好處
"當失敗被妖魔化,人們將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失敗,即使失敗不代表任何事,只代表暫時的挫敗"書中P195
"資源不是一種無窮盡的東西,如果你不願意拋棄今日行不通的東西,將無法解決明日的問題" 書中P192
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介紹
關鍵評論網--讓你捨不得放手的「沉沒成本」:為何夾不到娃娃還要一直投錢?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627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http://organizationdevelopmentchange.blogspot.tw/2009/04/premortem.html
每次讀Freakonomic都會讓人驚訝,佩服作者的才智,書中的道理如此高深卻又貼近生活,真的很喜歡這本書耶~~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許倬雲》之筆記
這篇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在戰國時代,官僚機構發展的背景及狀況。
一、戰國政治的背景
這個時代有幾個特點我們可以注意
(一)春秋時代世卿制度的變化,隨著世卿互相鬥爭兼併,不是被消滅就是篡位成為君王,突然,這層貴族階級就絕跡了,社會階級開始流動,新的成員將取代舊有的階級。
(二)再來是國家性質的不同,春秋時期大夫擁有一個村落大小的采邑,大夫的手下--邑宰,權利也不大,做的事也沒什麼,但戰國時期,國家互相兼併,領土越來越大,邑宰要管理的人越來越多,地位也越重要。
(三)春秋與戰國列國間關係的不同,戰國時期的戰爭,不但大型也很關鍵,每一場都關係到國家的存亡,因此貴族政治那種靠關係的,以地位決定權力的體系越來越不符合需要。
(四)當世卿在鬥爭中失勢,底下的士也會開始投靠其他主人,這一群有能力卻沒有社會地位的游仕,成為君王眼中亟欲招募的對象。
二、戰國時國君的地位
在春秋時代,國君的地位不是絕對崇高,因為封建制度的關係,每個階級只比上一個階級高一點點,演變到最後,國君不是被篡位就是被架空,到了戰國時代,那些收封建制度影響深的國家都由強勢的世卿篡位,而受封建影響較少的國家,則自行轉成新軍國,也學會如何把威權維持在一個高度,最常見的就是"裁抑世家、擴張公權",正所謂"都大者危其國、臣強者危其主",在這個時期,只剩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
於是,君王開始將權力零售式的委託各級官吏,搭配考績核效、上計(一套致送定期報告的辦法)。
君王不再被認為是執行宗教義務的首席祭司,不再以"兄道"宗法統率封建貴族的氏族長,戰國的君王是實際政治的操作者......,是一個官僚系統的權力來源。(求古編 P395)
三、君臣的關係
在春秋時期,卿大夫的位置不可動搖,國君不能任意廢除或任功賞罰,君臣的關係呈現緊張的狀態,但隨著貴族間的鬥爭,私人教育的興起,那些曾經附隨於世族的"士"或是學有所成的人,開始被其他的國君網羅,與春秋的卿大夫不同的是,國君對於這些官員,可以任意罷黜或採用,純粹依照能力來判斷,形成一個契約式的關係,官員提供能力,國君提供俸祿,忠誠與能力取代過往的血緣與親屬,君臣之間的關係只剩下雇主與傭工的關係。
四、列國中央管制
春秋時期,國家沒有明確的組織化指揮系統,到了,戰國時期,因著貴族階級的沒落、因能授官的機制,逐漸有了較明確的組織系統,尤其是將、相的分離以及品秩的形成,因此有了職務與階級平行的兩套系統存在,這些情況顯現出戰國時期政府專門化與系統化的發展。
五、地方行政系統
在春秋時代,已經可以看出郡縣制的端倪,以楚武王的縣權為最早,楚國的縣大多原是一些小國,被滅掉之後成為楚國的縣,其他國的縣大都是貴族的采邑,基本性質不同。
在一些君權較大的國家,地方的縣大夫甚至會像君王請示或是對地方有一些約束,由此可以知道,在春秋時期,總督式的縣大夫治理與采邑的制度平行,御史督察則似乎肇端於戰國。
六、專業的觀念及控御的方法
在戰國時代,有了能力專業化及職務專業化的概念,以及搭配"論功行賞"的觀念,形成了所謂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君王為了治御這些能臣,必然發展出一套統御方法,即韓非子所謂的三節"質、鎮、固","質"如推薦人對於被推薦人的連帶責任;"鎮"則是以高官厚祿來投其所好;"固"即是多方面的檢核報告,即是"循名責實,以課羣臣之能,以察羣臣之姦"。
七、結語
從春秋時期的宗教父權式權威到戰國的君主式約定權威,地方政府也從中央代理人的位置取代半獨立的小型中央,但各職權更明確的劃分以及檔案的正式化則又待秦漢之後的演變。
僅管貴族階級已所剩無幾,但仍然一直有皇親國戚等等在官僚組織之外的不合理因素在干政,使得無法完全以能力或績效來考核。
一、戰國政治的背景
這個時代有幾個特點我們可以注意
(一)春秋時代世卿制度的變化,隨著世卿互相鬥爭兼併,不是被消滅就是篡位成為君王,突然,這層貴族階級就絕跡了,社會階級開始流動,新的成員將取代舊有的階級。
(二)再來是國家性質的不同,春秋時期大夫擁有一個村落大小的采邑,大夫的手下--邑宰,權利也不大,做的事也沒什麼,但戰國時期,國家互相兼併,領土越來越大,邑宰要管理的人越來越多,地位也越重要。
(三)春秋與戰國列國間關係的不同,戰國時期的戰爭,不但大型也很關鍵,每一場都關係到國家的存亡,因此貴族政治那種靠關係的,以地位決定權力的體系越來越不符合需要。
(四)當世卿在鬥爭中失勢,底下的士也會開始投靠其他主人,這一群有能力卻沒有社會地位的游仕,成為君王眼中亟欲招募的對象。
二、戰國時國君的地位
在春秋時代,國君的地位不是絕對崇高,因為封建制度的關係,每個階級只比上一個階級高一點點,演變到最後,國君不是被篡位就是被架空,到了戰國時代,那些收封建制度影響深的國家都由強勢的世卿篡位,而受封建影響較少的國家,則自行轉成新軍國,也學會如何把威權維持在一個高度,最常見的就是"裁抑世家、擴張公權",正所謂"都大者危其國、臣強者危其主",在這個時期,只剩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
於是,君王開始將權力零售式的委託各級官吏,搭配考績核效、上計(一套致送定期報告的辦法)。
君王不再被認為是執行宗教義務的首席祭司,不再以"兄道"宗法統率封建貴族的氏族長,戰國的君王是實際政治的操作者......,是一個官僚系統的權力來源。(求古編 P395)
三、君臣的關係
在春秋時期,卿大夫的位置不可動搖,國君不能任意廢除或任功賞罰,君臣的關係呈現緊張的狀態,但隨著貴族間的鬥爭,私人教育的興起,那些曾經附隨於世族的"士"或是學有所成的人,開始被其他的國君網羅,與春秋的卿大夫不同的是,國君對於這些官員,可以任意罷黜或採用,純粹依照能力來判斷,形成一個契約式的關係,官員提供能力,國君提供俸祿,忠誠與能力取代過往的血緣與親屬,君臣之間的關係只剩下雇主與傭工的關係。
四、列國中央管制
春秋時期,國家沒有明確的組織化指揮系統,到了,戰國時期,因著貴族階級的沒落、因能授官的機制,逐漸有了較明確的組織系統,尤其是將、相的分離以及品秩的形成,因此有了職務與階級平行的兩套系統存在,這些情況顯現出戰國時期政府專門化與系統化的發展。
五、地方行政系統
在春秋時代,已經可以看出郡縣制的端倪,以楚武王的縣權為最早,楚國的縣大多原是一些小國,被滅掉之後成為楚國的縣,其他國的縣大都是貴族的采邑,基本性質不同。
在一些君權較大的國家,地方的縣大夫甚至會像君王請示或是對地方有一些約束,由此可以知道,在春秋時期,總督式的縣大夫治理與采邑的制度平行,御史督察則似乎肇端於戰國。
六、專業的觀念及控御的方法
在戰國時代,有了能力專業化及職務專業化的概念,以及搭配"論功行賞"的觀念,形成了所謂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君王為了治御這些能臣,必然發展出一套統御方法,即韓非子所謂的三節"質、鎮、固","質"如推薦人對於被推薦人的連帶責任;"鎮"則是以高官厚祿來投其所好;"固"即是多方面的檢核報告,即是"循名責實,以課羣臣之能,以察羣臣之姦"。
七、結語
從春秋時期的宗教父權式權威到戰國的君主式約定權威,地方政府也從中央代理人的位置取代半獨立的小型中央,但各職權更明確的劃分以及檔案的正式化則又待秦漢之後的演變。
僅管貴族階級已所剩無幾,但仍然一直有皇親國戚等等在官僚組織之外的不合理因素在干政,使得無法完全以能力或績效來考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