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冷戰時期印度和美蘇關係與西部沿 海地區經濟發展〉陳平

  1. 前言
  2. 冷戰時期印度外交政策及美蘇援助
    1. 獨立初期倒向美國
      在1955 年之 前,印度的中立更傾向於美國,這與獨立初期蘇聯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分不開, 甚至可以說是蘇聯將印度趕到了美國那一邊
      1. 受意識形態的影 響,蘇聯希望印度共產黨領導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除了蘇聯共產黨對印度共 產主義運動的推動,尼赫魯也曾明確指出,他厭惡共產主義
      2. 是作為剛剛從殖 民地狀態中脫離出來的印度,尼赫魯把反對殖民主義同「抵抗共產主義在亞洲的 擴張」聯繫起來,在他看來,「印度的民主制度」和「中國國民政府的崩潰」使 得印度成為穩定亞洲的主要因素。此時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勝利,尼赫魯認 為印度為自己工作就是為亞洲工作,特別考慮到中國事態災難性發展更是如此, 如不堅決反對殖民主義,蘇聯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強
    2. 不結盟政策左右逢源(1955 年至 1962 年)
      在蘇聯方面,史達林逝世後,赫 魯雪夫對印度的政策發生重大轉折。蘇聯態度的轉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甚 至於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美蘇兩國的立場驚人的一致,支持印度
      1. 蘇聯不再把不結盟運動的國家視為西方陣營,而看做獨立和平的區域。因此,赫魯雪夫改變了外交政策,對這些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支持,並積 極開展外交、經貿往來和援助
      2. 1954 年開始美國通過與巴基斯坦結盟,將 冷戰帶到南亞次大陸,印度希望得到蘇聯的支援和援助,在區域中獲得平衡,由 於中蘇關係出現矛盾和分裂,這種平衡同時也是蘇聯所需要的
    3. 果阿事件及一系列事件的拐點(1963 年至1966 年)
      1. 果阿事件
        1961 年果阿事件爆發,美國採取了一邊倒偏袒其盟國葡萄 牙的策略,但蘇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和反殖民主義者的 尼赫魯,在1950 年就開始反對果阿作為殖民地的存在。22 蘇聯在中印邊界問題上 的態度,讓尼赫魯下定決心選擇了武力收復果阿。果阿事件後,蘇聯對尼赫魯進 行了聲援,並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了支持。而美國方面則同情它的盟友,並在它 的宣導下,在聯合國對印度進行譴責並提交恢復果阿武力收復前狀態的議案,最 終蘇聯在安理會啟動了否決權使得這個議案沒有通過
      2. 隨後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開始批評美國捲入越南戰爭。這促 使美國對印度援助計畫大打折扣,在印度在整個第三五計畫中,美國的援助逐漸 下降
    4. 印蘇特殊安全和經濟關係(1967 年到1977 年)
      隨著冷戰的推進,印蘇的關係更加密切,形成「強大的互惠關係」。24 1969 年,中蘇邊境衝突,共同的敵人使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密。1971 年,中美關係緩和, 巴基斯坦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的印度感受到巨大威脅。因此蘇聯對於印度,重 要性與日俱增。印蘇兩國簽署《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以便採取適當的、有 效的措施來保證兩國的和平與安全。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美國「企業號」 航空母艦開進孟加拉灣威脅印度,印美關係極度惡化,降到印度獨立以來最低點, 美國自此中止所有對印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5. 倒向蘇聯但試圖與美國恢復關係(1977 年到 1990 年) 
      印度在與蘇聯保持緊密關係的同時,印美兩國此時新政府上臺,希望 改善兩國的經濟關係。1977 年 3 月印度人民黨上臺,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 變以往國大党親蘇的外交立場。蘇聯擔心印度向美國靠攏,加快了援助步 伐,向印度提供更優惠的 22.5 億盧布的貸款,償還期限延長到 20 年,並 且不再與專案綁定。
  3. 戰略印度西部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成就
    1. 西部沿海各邦的經濟發展現狀
      1. 馬哈拉斯特拉邦
        在工業方面,馬哈拉斯特拉邦的工業化程度相當高,特別在汽車、 電子和食品加工方面擁有印度最發達的系統,成為技術和創新的領導者, 它占全國汽車產值的 35.1%。它的基礎設施在印度是最完善的,擁有 4 個 國際機場和 7 個國內機場,還有超過 50 個港口
      2. 古吉拉突邦
        印度工業 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是印度的石油之都,2016-2017 年度,該州原油產量 在 461 萬噸。同時它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加工生產地區,占世界加工鑽石份 額的 72%和印度鑽石出口量的 80%。該州擁有出色的基礎設施,有 45 個 港口,18 個國內機場和一個國際機場,共有 106 個產品集群和 60 個經濟 特區。
      3. 卡納塔克邦
        卡納塔克邦重點發展 IT、生物技術、食品加工 和航空航太等經濟部門。該州是印度最大的軟體出口地,同時超過 60%的 生物技術公司在該州建設基地,占全印度生物技術總收入的 50%。
      4. 果阿邦
        目前有約 80 家印度和跨國製藥公司位於果阿邦,且成為現今果阿出 口的重要經濟部門,製藥業為果阿出口額貢獻 80%。果阿的製藥業起源於 1960 年,當時只有 5 家製藥公司。1965 年,果阿開始建設工業區,為果 阿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工業用地。1975 年,果阿政府確定了以工業化促進 經濟發展的目標,並將製藥業確定為重點產業之一,開始對製藥業的財政 援助。2016-2017 年度,全印度製藥業出口額為 164 億美元,其中果阿貢 獻了 60%。
    2. 西部沿海港口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大航海時代,西部印度沿海就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和轉運中心。如 今,印度約 95%的對外貿易和 70%的貿易產值是通過港口完成的,在整個 印度的海岸線上有 12 個主要港口和 220 個非主要港口。12 個主要港口 中,坎德拉(Kandla)港、孟買港、孟買 JNPT 新港、Marmagoa 港、芒格 洛爾(Mangalore)港、柯欽港位於印度西海岸,孟買 JNPT 新港貨櫃輸送 量第一,為印度對外貿易貢獻了對外貿易的 40%和關稅的 60%
    3. 掌握國家金融命脈
      孟買是印度的金融之都。它有兩個最大的印度股票交易所,孟買證券 交易所(BSE)、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印度的中央銀行印度儲 備銀行和印度總部證券交易委員會都設在這裡,而且印度幾乎所有主要銀 行的總部都在孟買
    4. 全印教科研中心
    5. 維繫印度洋安全的軍工中心
    6. 國際旅遊中心
  4. 冷戰時期印度對外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分析
    1. 外交關係與經濟關係
      而對於美蘇兩個強國國來說,二戰後試圖在南亞次大陸強化政治和經 濟關係,通過強國優勢尋求更多的機會。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相對巴基斯坦 算是強國,因此在冷戰中加入美蘇任何一方,對另一方都會帶來巨大的風 險。但是由於印度的經濟和軍事落後,美國並沒有認為可以在印度獲得經 濟利益,也不認為印度可以對其在南亞的利益形成挑戰,它把在南亞的戰 略利益都放在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那裡。在冷戰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 親蘇的立場使得蘇聯在南亞獲得有利地位,通過印度牽制美國還有中國,對於蘇聯來說更有利於實現其和美國在印度洋爭奪戰略利益,這其中就是 蘇聯對印度海軍建設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與中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更大量增加對印度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幫助印度建立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國 防工業。
    2. 地緣政治與經濟佈局
      獨立後的印度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工業上,以改 變其經濟極端落後的狀態。美國更樂於對印度進行糧食援助,試圖通過糧 食安全來控制印度,這個時候蘇聯大量的工業專案援助至關重要。對於蘇 聯而言,印度地緣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際 市場,既可以將沒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在印度傾銷,又可以通過扶持印度 的基礎工業來獲得大量的資源、原料、食品和日用品。
      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蘇聯的援助讓印度打下扎實的工業基礎,同 時增加了工業生產的種類。蘇聯的援助主要在印度經濟命脈的公有制工業 部門,這些在以後成為國家壟斷企業的重要支柱。為實現印度洋戰略,在 印度西部沿海抗衡美國和其支持的巴基斯坦,蘇聯不僅直接對印度進行武 器裝備的援助,更開展軍事技術合作,扶持印度國防工業發展,大部分國 防工業部門位於印度西部沿海地區。
    3. 大國理想與經濟轉型
      冷戰後期,印度著重提高農業生 產、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尋求科技進步,用經濟的快速增長來實現社會 的發展。這個時期,印度的電子工業、生物醫藥、材料工業和旅遊業等領 域開始起步發展,同時圍繞著對公營經濟、私營企業、進出口貿易及外資 政策進行了適度改革,印度的經濟不再是國家對國家的援助,以援助形式 的跨國合作和跨國公司興起。在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並重的同時,印度通 過發展來實現自己的大國地位,因此冷戰後印度將「大國理想」上升為「大 國戰略」,開始徹底改革。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公共政策之理性選擇:以彰化風電運 維基地為例〉蔡東杰、盧信吉

  1. 公共政策中之利益平衡與民主參與
    1. 導致「政策失敗」的原因可依據政府組織內部利益平衡程 度和公眾支持度歸納為三種基本類型:動力不足、低支持度和內外失據
      1. 動力不足以致政策失敗之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政策執行動力,致使 政策失敗以「選擇性執行」、「政策執行梗阻」和「政策截留」等形式出現
      2. 倘若政策在推出之後隨即遭到公眾強烈反對,即使成功平衡了 組織內部的利益關係,輿論壓力亦將使其無法持續執行下去
      3. 內外 失據乃是指公共政策既未調整好政府組織內部的利益分歧,也未考慮到公 眾利益訴求,結果一方面讓公務機關執行政策的動機不強,另方面公眾與 輿論反彈更足以破壞政策的執行
  2. 風電轉型與彰化運維基地發展現狀與挑戰
    問題是,目前運維基地主要是分割原彰化漁港南側興建,在漁港設施依舊保存的情況下,雙方將共用港區內部水域與惟一出口航道,因此,未 來港區管理(包括基礎建設與航道疏濬深度)勢必需要共同考量雙方需 求,彼此業務如何配合相輔相成也是一大挑戰。進言之,彰化漁港原係 1970 年代開闢彰濱工業區時,政府承諾保留回饋彰化縣之全天候非候潮港,於 2015 年啟動「彰化漁港開發案近程(可開港營運)計畫近程第一階段防波 堤及內港口開闢興建工程」並列為國家工程會列管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後, 港區北側第一階段漁船泊位工程施工原訂於 2020 年完工,期間因為 2018 年行政院推動離岸風電計畫之故,規劃將南側原訂遠程計畫部分改為前述 離岸風電運維專用港,從而將未來彰化漁港轉型為兼具漁業及再生能源多 元用途的專業港口,但如前述,相較運維基地第一階段工程已在 2022 年 5 月完工,漁港部分自 2017 年開工後便因中途與承包商解約,重新發包又 流標以致不斷延宕,至 2020 年僅完成約 75%工程,雖經漁業署破例追加 補助 2.6 億元經費並於 2022 年 9 月再次上網招標,希望最快在 2024 年完 工,但依舊前途未卜。更甚者,由於共用港區與航道之故,漁港無法順 利竣工勢必影響運維基地運作,進一步影響未來風機正常運轉。
    1. 在此情況下,下列一連串問題乃成為政策落實之主要挑戰來源: 
    2. 如何在中央政府(2025 年綠能願景政策)與地方政府(漁港修 繕與區域經濟開發)各自側重的利益考量之間取得平衡? 
    3. 如何協調公共利益(電力結構與基礎建設)與私人企業(以營 利為目的之能源業者與服務部門)對於效率與途徑之不同期待?
    4. 如何根據不同功能需求(運維基地與漁港)進行空間規劃協商? (4)如何兼顧政府單位(無論中央或地方)與建設區域周邊民眾之 間對於開發目標及其反饋之不同期待?
    5. 如何評估並設定民眾意見在公共政策制定時之定位?又如何探 知並試圖採納民眾對於公共建設政策之想法與意見?
  3. 問卷研究設計與執行說明
  4. 問卷調查結果之初步分析
    1. 對於當前國家能源戰略與離岸風電政策之理解與認知
    2. 離岸風電政策與當地發展之連結
    3. 個人基本資料
  5. 結論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美國在阿富汗的挫敗:從戰略缺席的 角度分析〉林挺生

  1. 前言
    阿富汗戰爭是「全球反恐戰爭」(the Global War on Terror)的開端。 雖然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對美國的攻擊,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以嚴密的組 織方式進行,美國軍方與情報單位也早就展開反擊。但導致美國決定對特 定主權國家,進行以顛覆現有政權為目的的大規模入侵戰爭,2001 年的 9/11 事件是真正的轉捩點
  2. 阿富汗戰爭的進程
    1. 歷史背景
    2.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
      1. 小布希政府(George W. Bush)
        9/11 恐攻後,美國先以外交手段,要求塔里班交出賓拉登,但再次遭到拒絕。 2001 年 10 月 7 日,美軍猛烈的空中攻擊拉開戰爭序幕,隨後中情局的特工與美 軍特種部隊進入阿富汗,對北方聯盟(North Alliance)與南部反塔里班的普什圖 (Pashtuns)部族提供協助。陸軍的遊騎兵單位(Rangers)與一個旅的海軍陸戰 隊,也加入與阿富汗反抗軍的協同作戰中。在精準空中攻擊的支援下,美軍與阿 富汗反抗軍快速取得勝利。到12 月時,大部分的地面戰鬥已經結束。
        2001 年以來,塔里班在巴基斯坦提供的庇護所中休養生息,接受巴國情報單位(ISI)的訓練與重建,並從當地阿富汗難民營中召募生力軍。2006 年開始, 塔里班叛亂全面爆發,對失去了正當性的強盜政權宣戰。叛亂初期的進展十分緩 慢,讓美軍與國際維和部隊誤判對手實力;到了2009 年,終於形成排江倒海的聲 勢
      2. 歐巴馬政府(Barack Obama)
        1. 「民—軍戰役」(civil-military campaign)
          民—軍戰役計畫的構想是:透過建立阿富汗政府與安全部隊的能力,挫敗塔 里班的攻勢,清除重點地區的叛亂活動,即可讓阿富汗政府取得正當性。經由與 巴基斯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可以改變巴國的戰略考量,促使其加速清除境內的 阿富汗叛軍庇護所。而社會融入與和解方案旨在提供叛軍脫離武裝衝突的選項
      3. 川普政府(Donald J. Trump)
        1. 從2018 年開始,美國與塔里班直接談判停火,而喀布爾政府根本被排除在外。2020 年 2 月,川普政府與塔里班達成協議,將在隔年 5 月前撤軍,交換塔里班切斷與 恐怖份子聯繫、並不得再出現任何由阿富汗發動對美國進行恐攻的承諾
  3. 戰略的缺席
    問題出在戰 略的缺席:政策與戰略混淆,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戰略消融於政策與作戰層次 的直接對話過程中。結果就是民主政治中尋常的政策變動,失去在戰略層次進行 調整的機會,直接干擾了作戰層次中的軍事行動;而作戰層次必須向上反映的戰場實情,由於沒有戰略的轉譯與緩衝,反而挑起文武關係(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的緊張
    1. 政策與戰略
      全球反恐戰爭雖然是政策宣示,但卻設定一個戰略式的目標:摧毀敵 人作戰的手段,而非嘗試確認更高層級的政治目的。戰略是用來連結政治 目的與作戰手段的「方法」,現在既沒有確定的目的,「方法」所提供的 目標也就懸空了
      1. 政策與戰爭不同,政策是政 府意向的宣示,而戰爭總是敵對意志間的存亡鬥爭。唯有戰略層級的存 在,才能從概念上溝通政策與戰爭,並在制度上提供政治決策者與戰場指 揮官互動的場域。歐巴馬政府陷入的戰略困境,就具體展示了這個辯證 過程。 
    2. 戰略與作戰法
      麥克克里斯托到任後提交的第一份評估報告中,就提到駐阿富汗維和 部隊要改變作戰文化來加強與民眾的連結。他提出的「新戰略」(其實 是作戰法越位取代戰略)有四個主軸:一、改善阿富汗安全部隊的戰力; 二、在一系列作戰中取得主動權;三、建立阿富汗的良好治理;四、為戰 役取得更多資源。前兩項主要為作戰層次的考量,後兩項則跨越到戰略的 領域。很清楚地,麥克克里斯托所謂的新戰略,是從作戰層次向上延伸 形成的,缺乏與美國(或北約)的政治目的清楚的結合。作戰與戰術層次 上取得的成果,只有透過「戰略之橋」的連結,才能產生戰略效果並彰顯出政治的意義。亦即,美國與盟國繼續這場戰爭的政治目的,必須被麥 克克里斯托充分理解,成為指導他制訂所有作戰計畫的「戰略指導」。如 果歐巴馬已經將撤軍視為優先目標(政治),就不該出現建立阿富汗良好 治理的戰略(即使是一種期待,也應該清楚指出將以外交手段達成,而非 軍事),更不可能宣稱要為戰役取得更多資源。
  4. 結論
    阿富汗重建過程中民政與軍政的各種矛盾,作戰 概念之間的衝突,地區外交的低效,都與戰略的缺席有關。一個運作良好 的戰略層級,需要結合文武兩個領域的領導人,在位階平等的條件下協商 討論,才能吸收政策變動的震盪,並及時反映作戰層級的需求,提供一個 打造和平的環境。政治領導人在戰略討論中,認識戰爭中敵對意志鬥爭的 本質;軍隊領導人則從對話中確認政治目的的意涵,提供最佳的軍事選 項,並在必要的時候提出政策目的修正的要求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陳欣之

  1. 以領導為核心的霸權界定
    1. 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長週期論(Long Cycles)
      1. 莫德斯基認為,領導有四項作用
        1. 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在明確化全球議題並決定其優先性
        2. 動員
          動員在創造一個足 夠作為一個全球秩序基礎結構的聯盟,此一聯盟之能力是施展全球領導的基本構成
        3. 決策
          決策在莫德斯基眼中的形式是戰爭,在一場成王敗寇的戰爭結束後,也就決定了 全球體系未來的方向
        4. 行政
          行政則是指國際秩序的執行,其中大部分關係到國際經濟秩序 的執行
        5. 創新
          創新代表了不同時代領導國在前述四項作用的差異,創新亦是帶來演化的要 項
      2. 莫德斯基認為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要素,仍是以物質權力為基礎的優勢,它們 分別是擁有一、有利的地理條件,最好是島國;二、有凝聚力而且開放的社會;三、 領先的經濟;以及最後,具有全球伸展能量的政治─戰略組織,也就是能夠在決定領導 地位的全球戰爭中取勝,並依其選擇維持全球秩序的能力,它在過去是海權,在今日 是空權與太空權。
        長週期論對霸權領導的看法,是一種以為擁有物質權力優勢,就能 以強制力取得領導地位的視角
    2. 吉爾平-霸權更迭
      吉爾平認為國家都 有追求擴張的目標,也就是征服土地以增進經濟、安全與其他利益;經由國家的行為 拓展其影響力,以及掌控全球經濟或是至少施展一定的影響。炆故而對吉爾平而言,霸 權的產生是全球競爭下的自然產物,而且這場全球競爭的冠軍僅有一位,也就是領先 群倫的霸權,同時霸權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及權力優勢地位,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 制度暨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在內的國際公共財
      吉爾平的論 點,將霸權的定義從金德伯格原先強調的國際公共財供應國,轉換為掌握全球權力優 勢的主宰;此種概念的轉換,將全球霸業之維繫與霸權轉換等問題的討論範疇,限縮 在權力視角的討論,忽略了霸權治理涉及特定的國際地位分化,以及霸業本身是一種 國際秩序的本質
    3. 吉爾平與權力轉移論的論述,轉移了霸權與霸業概念的討論焦點
      1. 霸權之 本意源於領導者,領導意謂能夠勸說他者遵循一個可能並不符合其短期利益的特定路 徑,它的組成包含了威脅利誘(arm-twisting and bribery)的成分。炃因此,成為一個領 導國固然要擁有威脅利誘的物質資源,不過領導者亦要能夠改變對手的行為,並且保 持對手持續地順服領導者的指引。優勢權力資源是霸權的必要條件,卻未必是一個充 分條件
      2. 霸權治理不是國際權力集中於單一國家的權力分配狀態,而是一種國際秩 序
        國際秩序的維繫在於國際成員間的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規則 (rule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狘物質權力分配變化與制度的變遷顯然並不一定有其 因果關係,基歐漢(Robert Keohane)就揭示,單純運用權力分配,無法解釋霸權衰落 與國際制度仍持續運作間的矛盾
      3. 霸權治理限縮國際體系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機制運作的效能。現 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會迫使相對權力弱勢的國家,採取個別或是集 體的方式,抗衡享有相對權力優勢的國家。
      4. 霸權治理的手段有其多樣性,強制性的霸權統治不能代表所有類型的霸權 治理模式。物質優勢能夠導致國際秩序穩定與有效領導的看法,更有其可議之處,因 為霸權必須在制度上投入資源,以確保其偏好的規則,能夠導引其他國家的行為,狌方 能維持其治理地位
      5. 霸權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地位與角色。霸權透過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 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等公共財,成為扮演穩定國際政經運作與創建國際制度的角色,成為國際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創建者與支持者。
  2. 權威在霸權治理的構成
    1. 霸權維持統御地位,有賴於堅實鞏固而且能抵擋外在挑戰的治理權威,而霸權治 理的類型有二,分別是仰賴強制力的「以力服人」治理,以及奠基於統御正當性的 「以德服人」治理。權威是一種各方接受的規範性安排,此種關係給予某方支配或是 發言(command or speak)的權利,其他行為者則有遵從的義務,畀進而強化了統御的 基礎。
    2. 正當性
      正當性是構成霸權治理權威的重要部分,霸權需說服其從屬國家,使其認為霸權
      的領導地位是可接受的甚或是可取的(acceptable, and perhaps even desirable)。秅因而 霸權需強化其治理的正當性,而非削弱該等正當性。符合正當性訴求的霸權行為,應 符合既有程序(established procedures),從屬國除可由該行為受益,霸權行為更需符合 道德規範(moral norms),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3. 法律理性型權威
      霸權治理經由法律理性型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的塑造,得以進一步制度 化,不過霸權亦面臨其權力被相同權威限縮的困境。國際制度與全球治理,代表著法 律理性型權威在國際社會的實踐,籵依據霸權利益而建構並且反映霸權權力優勢的國際 制度,經由制度化的過程,間接地強化了霸權的治理權威,但同時也束縛了霸權面對 國際規範時施展權力的空間
  3. 權力優勢與治理權威的互濟
    1. 霸權權力分配優勢狀態改變的主因- 吉爾平
      創新停滯,霸權軍事支出的過度成長,公共暨私人消費成長速度超過經濟 成長的負荷,霸權經濟結構步入成長瓶頸,還有內部腐化帶來的各種傷害,這些內在 因素,都會引領霸權邁上衰微的道路;外在的衰敗因子,則來自於超出霸權負擔的霸 業維持成本攀升,以及不可掌控的經貿暨技術擴散,使霸權失去經濟與科技的領先地 位。肸這些內外的負面作用,都促成霸權相對權力優勢的下降,提高挑戰國家成功改變 國際體系的勝算
    2. 霸權治理權威的高低變化,關係到盟國接受霸權動員號召制衡挑戰來源的成效、霸權治理規範的 順服程度以及國際社會接受霸權之自我修補的幅度。相較於關注相對權力變化的傳統 霸權更迭論點,審視霸權治理權威的變化,或許能更完整地解說霸權領導地位的起伏 歷程。
  4. 美國治理權威起伏的歷程
    1. 冷戰
      美國設立統御從屬國的軍事、經濟暨政治制 度,強化美國在所謂自由陣營中的領導地位;芴例如美國所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與 布列敦森林 體 系 ( Bretton Woods System)。美國成為從屬國軍事安全的保護者,政治制度的典範,更向從屬國提供經濟 發展的資本、原料暨市場,成為維繫服從霸權治理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從而取 得支配從屬國的正當性權威。芨美國建立的各種政治、軍事、經貿與文化等各種領域的 國際多邊制度,除了得到更多有關利益、偏好及其他國家意圖的資訊,這些多邊制 度,更為霸權提供不同政策選項的成本效益,改變國家手中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強度, 並且影響主宰制度運作的規範,芡霸權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幅降低霸權維繫領導地位 的成本。
    2. 後冷戰
      自金融海嘯肆虐以來,美國 向全球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能力正逐漸下降,全球經貿金融制度亦陷入停滯的狀態,世 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多哈回合談判遲遲未見突破,原預定每 兩年舉行一次的世貿部長級會議自 2005 年的香港部長會議之後就未再舉辦,全球自由 貿易制度更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捲土重來的挑戰。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暨世界銀行(World Bank),更面臨進行必要改革 的壓力。從美國單邊行為所引發的正當性爭議,到金融海嘯的肆虐,令美國再度陷入 霸權治理權威飽受質疑的挑戰。 
  5.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