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美國的新殖民主義與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回應-楊宏云〉之筆記


  1. 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政治、經濟內容及其實施
    立國精神與海外殖 民的矛盾就成為美國統治菲律賓方式與政策變化的 內在推動力, 而兩黨輪流執政導致的美國對外政策 的變化, 則是這種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
    1. 1902年 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 “菲律賓法案”, 宣布未來將由民選的 “菲律賓會議” ( 相當於眾議 院)和美國政府任命的 “菲律賓委員會” ( 相當於 參議院)共同行使立法權
    2. 1916年 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 《瓊斯法案》 ( 即 《菲律賓自治法案》) 。該法案聲稱, 一旦在菲律賓 可以建立穩定的政府, 即給予它獨立, 但無明確的 時間表
    3. 1932年通過了《海爾—哈衛斯— 加亭法案》 (Hare-Hawes -Cutting-Bill , 即菲律賓獨立法案) , 規定在10年過渡期後給予菲律賓獨立, 過渡時期建立自治政府,並同意成立憲法會議制定菲律賓憲法
    4. 1934年又通過了 《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 (Tydings-McDuffie-Law)加以修正, 從而 開始了菲律賓的自治時期
    5. 1902年美殖民當局頒布了菲律賓關稅法, 規定對生活必需品課輕稅而 對奢侈品課重稅, 從而有利於美國商品而不利於西 班牙商品。
      同年, 美國又通過新的關稅法, 將菲律 賓輸往美國的商品關稅降低 25%, 並取消美國輸 往菲律賓的商品出口稅。
      1. 增強了美國 產品在菲律賓市場的競爭力, 又便於其製造業自菲 律賓進口廉價的原料。
    6. 《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 中, 政治上它規定菲律賓自治10年後才能獨立;關稅和貿易方面的安排是:自治時期菲律賓每年輸往美國的免稅商品, 對這些商品課以5%的出口稅, 以後每年遞增5%。同一時期美國商品則可無限制免稅輸入 菲律賓
      1. 遭受了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後, 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盛行
    7. 美國的新殖民主義, 即通過貿易、 投資、 借 貸等方式, 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附庸。
      美國何時 給予菲律賓自治、 獨立, 完全視美國本身的利益及 其在菲律賓的殖民利益而定, 菲律賓的民族利益則 完全處於從屬地位
  2. 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回應
    1. 在美國軍事佔領過程中從抵抗轉向合作
      1. 美西戰爭中
        1. 美國之目的乃 是佔領菲律賓並以此為西太平洋之立足點, 以便其 向東亞進一步擴張
        2. 菲律賓民族主義者則是為 了取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2. 雙方的接 觸始於 “舒爾曼委員會” ( 第一屆菲律賓委員會) 時期。
        包括受過良好 教育並有較高社會與經濟地位的人, 或稱之為富裕 的知識分子 、大地產擁有者、社區領袖以及地方政治首領等。
        他們代表買辦、 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
        1. 起初是把持 地方政權的精英們紛紛與美軍合作, 後來共和國中 央政府中的精英分子也開始尋求與美國的妥協, 並 將主戰派排擠出政府。
      3. 菲民族主義運動從激烈走向溫和, 而國內階級矛盾則 凸顯出來
        正是這些精英分子後來成為美國殖民者 政治上拉攏、 經濟上製約的重要社會基礎和利用對 象, 他們起到了從內部瓦解反美運動的作用
    2. 政治獨立進程中的合作兼抗衡
      1. “塔夫脫委員會”( 第二屆菲律賓委員會)取代了 “舒爾曼委員會”, 它對精英分子的利用, 又大大超過前者。
      2. H·塔夫脫於 1901年成為首任 駐菲律賓總督, 倡言以 “文官政府” 取代軍事當 局來治理菲律賓。
        塔夫脫認識到少數親美分子缺 乏群眾基礎, 只有更多的精英分子加入文官政府才 能擴大統治基礎。
      3. 民族主義者的抗衡
        1. “內閣危機”
          1923年, 以奎松為代表的民族主義者與總督伍德在獨立、 擴大自治政府權限上未能取得共識, 雙方鬥爭激烈, “在奎松倡議下, 擔任政府官職的菲律賓人———內閣成員、 國務會議成員, 參眾兩院議長, 呈請辭職, 以示對伍德的抗議
        2. 菲律賓民族主義者還組成了一個個代表團, 由奎松、 曼努埃爾·羅哈斯( 1922年當選為眾議院議長)或其他頭面人物率領, 赴美請願、 遊說, 力圖勸說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
    3. 貿易變動過程中的合作與適度拒絕
      1. “菲律賓精英 由土地所有者組成, 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於農業出 口,政治上他們必須高舉 獨立的旗幟以維護其民族主義運動領袖的地位,經濟上,依賴美國的優惠貿易政策。
        然而菲律賓一旦獨立,美國將視菲律賓為一般貿易夥伴而不再給予 其優惠。這種難言之隱使精英分子耍起了兩面手 法, 亦即合作與適度拒絕。
        1. 美國對菲律賓的貿易政策乃是 “自由貿易與 特惠待遇的混合物” , 並受制於國內各利益集團 的不同訴求, 以不違背美國利益為前提
        2. 國民黨執行 “兩個不 同的政策:一個是說給公眾聽的獨立, 另一個是秘 密地爭取在美國的宗主權和保護下的自治”
          1. “富裕的農 場主成功地將自己的利益解釋為等同於整個菲律賓 的利益。如果菲律賓領導人接受更激進的獨 立方案, 出口農產品突然失去美國市場必定會對整 個國家的利益產生不利的影響
      2. 矛盾
        1. 菲律賓政治獨立與民族經濟發展的 矛盾:依附於美國可得到某些經濟上的 “好處”, 獲得獨立則將失去它
        2. 菲律賓民族經濟的 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自由貿易可能使民族 經濟繁榮於一時, 但這種依附式繁榮潛伏著巨大危 險。
  3. 新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後果
    政治:精英分享權力—自治—走向獨立
    經濟:美菲局部自由貿易—美菲自由貿易—從自治到獨立過渡時期的貿易
    1. 菲律賓-《美國在菲律賓的制度, 1898— 1941》
      其認為菲律賓精英們以隱性的方式使美國的政治制 度為己所用, 而以顯性的方式對美國的經濟制度加 以抵制
      然後作者不贊同此書認為美國政策鼓勵中產階級的興起。
    2. 西方學者-《劍橋東南亞史》
      美國殖民者並未像其他老殖民者那樣直接佔有大量土地, 而是維持精英們作為土地所有者的現狀, 因為出口型經濟結構已將精英們與美國的利益拴在一起, 而這種利益又會因獨立問題發生變化, 從而限制了精英們在民族運動中的作用, 這才是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本質所在。
    3. 中國
      其學者大多對美國 的新殖民主義一般是持批判態度的, 以列寧的 帝國主義論為依據, 揭露了美式殖民主義的欺騙性 及其對菲律賓的實質性損害。
      1. 王文良的 《新殖民主義的發端:20世紀初美國對 菲律賓的統治》
        簡略地論述了 “針對菲律賓 `精 英階層' 而採取的菲化政策”, 認為 “美國的政策 顯然取得了 `精英階層' 的認同
      2. 金應熙主編的長篇著作《菲律賓史》
        僅以兩節篇幅論述以精英分子為主的民族主義者與美國的互動, 它總體上認為菲律賓工農運動才是反抗和制約美國殖民統治的主力, 而精英分子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其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然不論是工人或農民階級,皆缺乏領導者的條件,唯有此條件的菁英份子卻受到外來美國與內部工農運動的雙重壓力,形成對殖民者既反抗 又依賴的雙重性格, 從而對民族主義運動起著既促 進又扭曲的雙重作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美國對菲殖民政策與當地的回應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綜看各西方殖民國家,美國大概算是對當地最合作的國家了,不同於英國、法國、荷蘭等暴力、掠奪式的殖民,美國與當地形成利益合作,而其議會政治形成對菲律賓反覆兩面,但較為和平的殖民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