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美國的新殖民主義與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回應-楊宏云〉之筆記


  1. 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政治、經濟內容及其實施
    立國精神與海外殖 民的矛盾就成為美國統治菲律賓方式與政策變化的 內在推動力, 而兩黨輪流執政導致的美國對外政策 的變化, 則是這種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
    1. 1902年 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 “菲律賓法案”, 宣布未來將由民選的 “菲律賓會議” ( 相當於眾議 院)和美國政府任命的 “菲律賓委員會” ( 相當於 參議院)共同行使立法權
    2. 1916年 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 《瓊斯法案》 ( 即 《菲律賓自治法案》) 。該法案聲稱, 一旦在菲律賓 可以建立穩定的政府, 即給予它獨立, 但無明確的 時間表
    3. 1932年通過了《海爾—哈衛斯— 加亭法案》 (Hare-Hawes -Cutting-Bill , 即菲律賓獨立法案) , 規定在10年過渡期後給予菲律賓獨立, 過渡時期建立自治政府,並同意成立憲法會議制定菲律賓憲法
    4. 1934年又通過了 《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 (Tydings-McDuffie-Law)加以修正, 從而 開始了菲律賓的自治時期
    5. 1902年美殖民當局頒布了菲律賓關稅法, 規定對生活必需品課輕稅而 對奢侈品課重稅, 從而有利於美國商品而不利於西 班牙商品。
      同年, 美國又通過新的關稅法, 將菲律 賓輸往美國的商品關稅降低 25%, 並取消美國輸 往菲律賓的商品出口稅。
      1. 增強了美國 產品在菲律賓市場的競爭力, 又便於其製造業自菲 律賓進口廉價的原料。
    6. 《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 中, 政治上它規定菲律賓自治10年後才能獨立;關稅和貿易方面的安排是:自治時期菲律賓每年輸往美國的免稅商品, 對這些商品課以5%的出口稅, 以後每年遞增5%。同一時期美國商品則可無限制免稅輸入 菲律賓
      1. 遭受了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後, 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盛行
    7. 美國的新殖民主義, 即通過貿易、 投資、 借 貸等方式, 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附庸。
      美國何時 給予菲律賓自治、 獨立, 完全視美國本身的利益及 其在菲律賓的殖民利益而定, 菲律賓的民族利益則 完全處於從屬地位
  2. 菲律賓民族主義的回應
    1. 在美國軍事佔領過程中從抵抗轉向合作
      1. 美西戰爭中
        1. 美國之目的乃 是佔領菲律賓並以此為西太平洋之立足點, 以便其 向東亞進一步擴張
        2. 菲律賓民族主義者則是為 了取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2. 雙方的接 觸始於 “舒爾曼委員會” ( 第一屆菲律賓委員會) 時期。
        包括受過良好 教育並有較高社會與經濟地位的人, 或稱之為富裕 的知識分子 、大地產擁有者、社區領袖以及地方政治首領等。
        他們代表買辦、 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
        1. 起初是把持 地方政權的精英們紛紛與美軍合作, 後來共和國中 央政府中的精英分子也開始尋求與美國的妥協, 並 將主戰派排擠出政府。
      3. 菲民族主義運動從激烈走向溫和, 而國內階級矛盾則 凸顯出來
        正是這些精英分子後來成為美國殖民者 政治上拉攏、 經濟上製約的重要社會基礎和利用對 象, 他們起到了從內部瓦解反美運動的作用
    2. 政治獨立進程中的合作兼抗衡
      1. “塔夫脫委員會”( 第二屆菲律賓委員會)取代了 “舒爾曼委員會”, 它對精英分子的利用, 又大大超過前者。
      2. H·塔夫脫於 1901年成為首任 駐菲律賓總督, 倡言以 “文官政府” 取代軍事當 局來治理菲律賓。
        塔夫脫認識到少數親美分子缺 乏群眾基礎, 只有更多的精英分子加入文官政府才 能擴大統治基礎。
      3. 民族主義者的抗衡
        1. “內閣危機”
          1923年, 以奎松為代表的民族主義者與總督伍德在獨立、 擴大自治政府權限上未能取得共識, 雙方鬥爭激烈, “在奎松倡議下, 擔任政府官職的菲律賓人———內閣成員、 國務會議成員, 參眾兩院議長, 呈請辭職, 以示對伍德的抗議
        2. 菲律賓民族主義者還組成了一個個代表團, 由奎松、 曼努埃爾·羅哈斯( 1922年當選為眾議院議長)或其他頭面人物率領, 赴美請願、 遊說, 力圖勸說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
    3. 貿易變動過程中的合作與適度拒絕
      1. “菲律賓精英 由土地所有者組成, 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於農業出 口,政治上他們必須高舉 獨立的旗幟以維護其民族主義運動領袖的地位,經濟上,依賴美國的優惠貿易政策。
        然而菲律賓一旦獨立,美國將視菲律賓為一般貿易夥伴而不再給予 其優惠。這種難言之隱使精英分子耍起了兩面手 法, 亦即合作與適度拒絕。
        1. 美國對菲律賓的貿易政策乃是 “自由貿易與 特惠待遇的混合物” , 並受制於國內各利益集團 的不同訴求, 以不違背美國利益為前提
        2. 國民黨執行 “兩個不 同的政策:一個是說給公眾聽的獨立, 另一個是秘 密地爭取在美國的宗主權和保護下的自治”
          1. “富裕的農 場主成功地將自己的利益解釋為等同於整個菲律賓 的利益。如果菲律賓領導人接受更激進的獨 立方案, 出口農產品突然失去美國市場必定會對整 個國家的利益產生不利的影響
      2. 矛盾
        1. 菲律賓政治獨立與民族經濟發展的 矛盾:依附於美國可得到某些經濟上的 “好處”, 獲得獨立則將失去它
        2. 菲律賓民族經濟的 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自由貿易可能使民族 經濟繁榮於一時, 但這種依附式繁榮潛伏著巨大危 險。
  3. 新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後果
    政治:精英分享權力—自治—走向獨立
    經濟:美菲局部自由貿易—美菲自由貿易—從自治到獨立過渡時期的貿易
    1. 菲律賓-《美國在菲律賓的制度, 1898— 1941》
      其認為菲律賓精英們以隱性的方式使美國的政治制 度為己所用, 而以顯性的方式對美國的經濟制度加 以抵制
      然後作者不贊同此書認為美國政策鼓勵中產階級的興起。
    2. 西方學者-《劍橋東南亞史》
      美國殖民者並未像其他老殖民者那樣直接佔有大量土地, 而是維持精英們作為土地所有者的現狀, 因為出口型經濟結構已將精英們與美國的利益拴在一起, 而這種利益又會因獨立問題發生變化, 從而限制了精英們在民族運動中的作用, 這才是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本質所在。
    3. 中國
      其學者大多對美國 的新殖民主義一般是持批判態度的, 以列寧的 帝國主義論為依據, 揭露了美式殖民主義的欺騙性 及其對菲律賓的實質性損害。
      1. 王文良的 《新殖民主義的發端:20世紀初美國對 菲律賓的統治》
        簡略地論述了 “針對菲律賓 `精 英階層' 而採取的菲化政策”, 認為 “美國的政策 顯然取得了 `精英階層' 的認同
      2. 金應熙主編的長篇著作《菲律賓史》
        僅以兩節篇幅論述以精英分子為主的民族主義者與美國的互動, 它總體上認為菲律賓工農運動才是反抗和制約美國殖民統治的主力, 而精英分子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其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然不論是工人或農民階級,皆缺乏領導者的條件,唯有此條件的菁英份子卻受到外來美國與內部工農運動的雙重壓力,形成對殖民者既反抗 又依賴的雙重性格, 從而對民族主義運動起著既促 進又扭曲的雙重作用,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美國對菲殖民政策與當地的回應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綜看各西方殖民國家,美國大概算是對當地最合作的國家了,不同於英國、法國、荷蘭等暴力、掠奪式的殖民,美國與當地形成利益合作,而其議會政治形成對菲律賓反覆兩面,但較為和平的殖民政策。

〈1898年后美國對菲律賓領土政策的決擇及實踐-王勝〉之筆記


  1. 多種論說: 戰後美國內部關於吞併的菲律賓範圍爭論
    1. 吞併菲律賓的原因:
      1. 20 世紀前後美國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 革命,並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 段,綜合國力大為增強,迫切需要海外市場和原料 產地
      2. 菲律賓群島作為商業基地極具重要性。菲律賓是太平洋的哨兵,“是通往南中國和南洋國家貿易的大門
      3. 成為美國向中國擴張的 “跳板”。
        菲律賓 “不但是遠東的重要基地、通往 人口大國中國的跳板,而且其巨大的自然資源使得 其成為一個理想的領地
    2. 割佔呂宋島一隅說
      參與巴黎和平談判的美國代表團成員懷特·裡 德 ( Whitelaw Reid) 和主席威廉·魯·戴 ( William R. Day) 是這一說法的積極倡導者和忠實擁護者
      1. 認為管理整個群島,會增加政府的負擔
    3. 佔領呂宋島、米沙鄢群島 ( 包括班乃島、 宿務島、尼格羅斯島和萊特島) 和棉蘭老島說
      率領美國海軍亞洲分艦隊一舉摧毀西班牙位於 馬尼拉海軍的美軍準將杜威 ( George Dewgy) 主張 此觀點
      1. 認為其他島 嶼,要麼由於定居者的性格及有限的文明程度,要 麼由於缺乏完整的開墾地,無論是在相對重要性, 還是獲得島嶼意願的考慮下,都應忽略之
    4. 佔領呂宋島、米沙鄢群島、棉蘭老島、蘇 祿島和民都洛島說
      倡議此說者乃英國人福爾曼。
      1. 他認為,獲取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包括蘇祿島是必須的,但“巴拉望島是沒有價值的”, “因為該島整個西海岸在三英里之內是不能靠近的,因
        沿岸有很多暗礁,過分地謹慎航行事實上是沒有用。巴拉望島的產品也非常稀少
    5. 佔領呂宋島、米沙鄢群島、棉蘭老島、蘇 島和西部群島說,即佔領整個菲律賓群島
      時任美國海軍部裝備局局長、海軍中校布拉德 福德 ( R. B. Bradford) 持此觀點
      1. 首先,西部群島不僅扼守著進入南 海的交通咽喉要道,而且島嶼上的豐富煤礦和天然 的優良港口使之可以成為海軍得天獨厚的後勤補給 地和中繼站
      2. 有鑑於其他列強,如德、日對菲律賓群島同樣希求,如讓他們與美國相鄰將增加雙方衝突的潛在可能。
      3. 最終於巴黎和約,決定占領整個群島
  2. 最終決擇: 巴黎和約規定下的菲 律賓領土範圍
    1. 巴黎和約線西側出現三處拐點的原因:
      1. 在獲得能夠充分保 證美軍戰略優勢的巴拉望等西部主島嶼的前提下, 布氏可能作出將西部群島周邊海域危險礁石較少地劃入菲律賓群島範圍內的選擇
      2. 在並不掌握西班牙管轄菲律賓群島的確切範圍情況下,為避免因錯劃、多劃島礁而與南部、西南部的英屬、荷屬婆羅洲發生邊界衝突,而作出以少取為基準兼以國際上慣常地以經緯度確定邊界的較為穩妥謹慎的劃分方法
  3. 實踐與修正: 對巴黎和約下菲律 賓領土界限的調整與固持
    因美方謹慎地劃分邊界,南部幾個小島被 “遺漏”了,“巴黎和約線所描述的界限沒有包括數個菲律賓主群島南部的小島。
    為此,巴黎和約線發生了兩次局部外擴變動
    1. 1900 年美西華盛頓條約收回卡加延蘇祿 島和錫布圖島
      《美西割讓菲律賓偏遠島嶼條約》
      1900 年的條約說明,美國對菲律賓領土的政策是將1898 年西班牙在菲律賓群島擁有主權或管轄權的所有島嶼全部納入自身的統治體系
      1.  1900 年條約是對巴黎和約中美方 “遺漏” 的1898 年西班牙還擁有主權或管轄權島嶼的糾正 與補充。
    2. 1930 年美英條約收回海龜島和茫西島
      《美英間關於菲律賓及北婆 羅洲邊界條約》
      1. 該條約以確切的經緯度規定 : “分 界線以北以東所有島嶼和分界線橫貫的所有島嶼與 岩石應屬於菲律賓群島,分界線以南以西所有島嶼 屬於北婆羅洲
        當時部分屬於英屬北婆羅洲公司的島嶼,轉為交予美國
    3. 1928 年海牙法院裁決喪失帕爾瑪斯島
      1928 年,經荷蘭海牙常設仲裁院裁決,1898 年劃入巴黎和約線之內的時 為荷蘭佔領的帕爾瑪斯島主權應屬荷蘭
      至此,經過三次島嶼增減,美國統治時期的菲 律賓領土範圍大抵得以確定。
      美國謹守1898年的合約,僅入手西班牙統治的島嶼,其外一概不插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敘述美國統治的菲律賓範圍,在1898簽訂合約之後的變動情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美國似乎不是很想與鄰國起衝突,不論是法國的九小島,或是荷蘭的帕爾瑪斯島,都讓出去了,是為了嚴守1898僅更替西班牙統治權的協定,還是另有打算,或是根本不在乎那些小島,挺令人好奇的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論戰後英國在緬甸獨立態度上的轉變-何耀〉之筆記



  1. 從恢復殖民統治向自治領的轉變
    1. 戰前,英國曾允諾給予緬甸自治,其"完全自治"意為是在帝國范圍內的自治領地位,但僅僅是口頭的空白承諾。
    2. 1944年,英國議會針對“緬甸政策委員會”提出的緬甸藍皮書進行討論,辯論結果 ,議會同意在“緬甸藍皮書”的基礎上加入:戰後英殖民總督對緬甸實行 6 年的直 接統治 ,然後緬甸在英聯邦內獲得自治。
      但仍未獲得戰時內閣的批准,直到 1945 年 3 月底 ,英國政府才確定了對緬政策的基本框架和緬甸向完全自治過渡的時間表
      1. “緬甸藍皮書”是根據與 緬甸有關的官員和英國資本家的意見擬訂的
    3. 此時英國對戰後緬甸計劃的分歧在於
      1. 一部分人希望英國與溫和的民族主義者達成一個總協議來確保緬甸留在英聯邦內,保證英國的經濟利益
      2. 但另一部分人想竭盡全力反對翁山和反法西斯自由同盟
      3. 還有一些人(包括總督史密斯)堅持實行5 - 7 年的直接統治作為向自治領過渡期,以恢復戰前的經濟,並建立一個溫和的民族主義聯盟來對抗反法西斯自由同盟
  2. 從自治領向在英聯邦內獨立的轉變
    1. 1945年5月17日,英國發表白皮書,向自治領的過渡期轉為三年,在過渡時間 ,緬甸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恢復 1935 年憲法;山區少數民族仍由總督直接統治;3 年後 ,緬甸恢復殖民地議會 ,為自治打下基礎。
      它的最後目標是"讓緬甸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
    2. 然而白皮書遠遠不能滿足緬甸反法西 斯自由同盟的要求 ,他們反抗日本法西斯不是為獲得白皮 書的恩賜 ,而是要使緬甸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3. 工黨上台後,以蘭斯替換使史密斯,其主張讓反法西斯自由同盟 的領袖昂山進入聯合政府 ,並迅速讓緬甸自治。
    4. 面對仰光的罷工,與人民的激烈反抗。蘭斯向艾德禮提出 3 種政策取向
      1. 一是讓昂山組成政府 ,答應反法西 斯自由同盟的部分或全部要求以停止罷工 ,但這意味著撕 毀白皮書。
      2. 二是組成沒有自由同盟參加的聯盟 ,但蘭斯擔 心緬甸最有競爭力的人物吳素能否獲勝。
      3. 三是組成包括自由同盟在內的聯盟 ,承認它的部分要求 ,包括國防、外事權 等。
      4. 結果:任命新的行政委員會 ,昂山為副主席 ,5 名自由同盟成員擔任要職;把緬甸內閣自 1935 年緬 甸法規定的權力交給委員會。
    5. 1946年12月20日,艾德禮首相在下議院就緬甸問題發表聲明,聲稱現在讓緬甸自治的時間已經到來 ,英國政府渴望通過“最快最便捷的途徑”使緬甸人民獲得自治。
  3. 從英聯邦內獨立向英聯邦外獨立的轉變
    1. 1947年,艾德禮和昂山簽訂了《倫敦協定》。
      在這個協定中 ,英國政府做了一些讓步 ,在形式上承認緬甸有完全獨立 的權利 ,並同意把擬於 1947 年 4 月舉行的選舉改為製憲會 議選舉。但是 ,“協議”沒有規定讓緬甸獨立的具體時間。
    2. 6 月 17 日 ,立憲會議決定緬甸將成為獨立完整的共和 國。
      移交政權的最後步驟是按緬甸自己制訂的憲法來完成 的 。昂山割斷了緬甸與英聯邦的關係 ,使緬甸完 全從印度的範式中擺脫出來
       9 月 24 日 ,立憲會議通 過新憲法。制憲會議決定實現完全獨立。
      10 月 17 日 ,艾德禮與德欽努在倫敦簽訂了《英緬條約》 ,該條約包括了有關權力移交的所有問題。
      12 月 10 日 ,英國議會不顧丘吉爾保守黨的強 烈反對 ,通過了緬甸獨立法案。並得到英王的許可
    3.  1948 年 1 月 4 日 ,緬甸宣布獨立
  4. 結論:
    英國採取和平方式解決緬甸問題,決不是英國對緬甸大發慈悲,更不是戰前英國非殖民計劃的安排,而是在緬甸民族主義者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政府被迫採取的順應歷史發展的積極措施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英國在戰前到緬甸獨立這段時間,一連串的政策轉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最大的轉折點應該是工黨上台後,換新任總督-蘭斯開始,更為柔軟的應對緬甸的民族主義運動,假如工黨沒有掌權,而是保守黨的話,事件也許會更加火爆、獨立時程會更延後也說不定。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再論印度尼西亞“9·30運動”——歷史舊案與現實政治 梁英明〉之筆記


  1. 930運動的迷霧
    1965年在印尼發生的軍事政變,被蘇哈托指控為印尼共產黨所為,並藉著從蘇加諾手中奪得政權。近來年,面對疑點重重的930事件,開始有與官方說法相反的意見提出,認為可能是軍隊內部的鬥爭或是蘇哈托自導自演。
  2. 探求歷史真相的努力
    1. 關於930事件當事人的回憶錄
      1. 阿布杜爾·拉蒂夫著 《拉蒂夫上校辯護詞———蘇哈托捲入 “9·30 運 動”》
        從其辯詞中得知,蘇哈托早就已經知道此事件會發生了,為了封當事人嘴,還判處其無期徒刑
      2. 蘇班德里約著 《關於 “9·30 運動”的證詞》
        以親身經歷揭露了蘇哈托虛偽和殘暴的真面目,為蘇加諾洗清 “包庇 ‘9·30 運動’”的罪責
      3. 曼基爾·馬爾托維佐約著 《關於蘇加諾的證詞 ( 1945—1967) 》
        根據長期擔任蘇 加諾警衛的親身經歷,將所見所聞寫成該書。
        書中詳細記 載了蘇加諾總統在 “9·30 運動”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因此它是研究蘇加諾總統 與印尼共產黨及 “9·30 運動”關係的第一手材料。
      4. 愛德華·基菲爾編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美國國家安全檔案》
        這批檔案包括 1964— 1968 年美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向美國國務院呈送的報告,美國總統和國務卿的 有關指示,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給總統的報告等
    2. 從這些當事人和知情者的證詞及回憶錄中,我們對印尼共產黨與 “9·30 運 動”的關係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
      1. 印尼共產黨中央在“9·30 運動”爆發前就在政治形勢判斷和黨的路線方針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艾地、夏姆、波諾等人支持“9·30 運動”的行動並不能代表印尼共產黨中央一致的決定
      2. 印尼共產黨中央內部的矛盾反映了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中、蘇 兩黨的路線分歧和鬥爭。
      3. 印尼共產黨中央部分領導人約多等對“9·30 運動”並不知情,更沒有參與,但他後來在特別軍事法庭上表示,自己既然是印尼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就不應迴避對印尼共產黨所有錯誤應當承擔的責任。蘇哈託也終於將約多 和魯克曼處死。
  3. 歷史舊案成為大選籌碼
    隨著時局的變化,930事件還是不斷被人提起,顯然是一些右翼政黨和伊斯蘭教極端派組織為爭 取中間選民的支持而肆意編造的。(註:4/7日的印尼大選由佐科勝出)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930運動的始末、後續追蹤,及近期如何被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這篇文章就像是930事件研究的入門,內容大概說一下930,提一下那些資料不錯,除此之外,好像沒啥重要的內容。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社會心理學筆記-健康

社會心理學(10e),Saul Kassin、Steven Fein、Hazel Rose Markus 著,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
  1. 壓力與健康
    1. 健康心理學
      由心理學者從不同專業領域來進行身體健康與疾病的研究
      現代多主張"健康是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產物"
    2. 壓力
      一種當知覺到某事件的要求將消耗能力,或將超出能滿足、改變那些要求能力的不愉快狀態
  2. 壓力的成因
    1. 壓力源
      引起壓力的任何事物
      1. 測量方式
        自陳法-陳述自身的生活經驗
        生理測量-視壓力為身體對所知覺威脅的反應,如分析血液、尿液與唾液中壓力荷爾蒙的程度
      2. 社經地位(SES)作為一日常瑣事壓力源
        研究發現,低社經地位者,比起高社經地位,更可能受到健康相關問題的折磨。
    2. 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
      人們在發生極端壓力事件後,所經歷到身體與心理症狀的情況,其症況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社會退縮等
  3.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
    1. 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身體面對壓力的三階段(警戒、抗拒、浩劫)反應歷程
      selye認為壓力可能是一種面對威脅的短期適應反應,然時間一拉長,就會危及身體
      1. 警戒
        腎上腺素及荷爾蒙會注入血液中, 而產生生理激發狀態,成長、消化及免疫系統則運作緩慢
      2. 抗拒
        身體保持警戒,持續釋放出壓力荷爾蒙
      3. 浩劫
        因身體的過度運用而導致崩壞,有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
    2. 罹患CHD的高危險行為型態
      1. A型人格(冠狀傾向行為)
        其特性為競逐成究、有時間急迫感、敵意、與攻擊性
    3. 負面經驗與情緒會弱化免疫系統,其可能透過壓力荷爾蒙或是因負面情緒而起的不健康行為來影響免疫系統 
  4. 評估歷程
    1. 習得無助
      有過不可控制事件的經驗後,對接下來威脅幸福的刺激只產生被動行為的現象
    2. 憂鬱性解釋方式
      將負面事件做穩定的、全面的、和內在歸因的習慣傾向
    3. 有助於抵抗壓力的性格
      1. 堅毅性格
        1. 承諾,對工作、家庭與其他領域的事物有目的感
        2. 挑戰,對新經驗開放,並且有歡迎、擁抱改變的意願
        3. 控制,相信個人有能力影響未來重大事件結果的信念
      2. 自我效能
        一個人的信念,相信他在自我特定情境中有表現出能帶來期許後果的能力
  5. 壓力的因應方式
    1. 問題焦點反應
      努力改變壓力情境的認知與行為
    2. 情緒焦點反應
      努力減低壓力情境所產生不快的認知與行為
      1. 閉鎖:壓制不想要的想法
        刻意隱藏內心深沉的思想與感受會危害健康
      2. 開放:挑戰自己的心魔
        揭露自我對身心具有療效
    3. 事先主動反應
      事先設法避免或改變壓力事件的發生來因應問題的行為
      1. 面臨壓力時,有社會支持會較低血壓、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並強化免疫反應
  6. 治療與預防
  7. 快樂的追求
    1. 主觀幸福感(SWB)
      以自陳方式測量個人的快樂或生活滿意程度
      關鍵指標
      1. 社會關係
      2. 工作身份
      3. 身體健康
    2. 調適水準論
      主觀快樂以我自身過去習以為常成功的標準而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幸福是來自收入與物質期望間的差距
    3. 問題
      人們可能過度關注快樂嗎?或是太過快樂嗎?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印尼的伊斯蘭教、民主與對外政策-里扎爾·蘇克瑪著〉之筆記



  1. 導言
    1. 自 1998年改革以來, 圍繞伊斯蘭教、 民主和對外政策三者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三個主要問題
      1. 民主如何影響印尼對外政策
      2. 伊斯蘭如何影響印尼對外政策
      3. 民主與伊斯蘭如何影響印尼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2. 印尼的新國際政策:民主與伊斯蘭教
    1. 自1998年蘇哈托新秩序崩潰之後,民主與伊斯蘭兩股勢力成為國內政治發展重要關鍵
      1. 印尼伊斯蘭教在本質上是溫和的。
        對於印尼大多數穆斯林來說, 容忍和尊重宗教的不同是 他們信仰的核心原則
      2. 主流穆斯林領袖親民主的態度,加強民主推行的力道
      3. 伊斯蘭教政黨在印 尼的政治參與必須是處於印尼國家認同的非宗教性質以及遵守民主化遊戲規則的共識框架之內
  3. 印尼對外政策中的伊斯蘭教
    1. 在蘇加諾和蘇哈托統治時期(1998之前), 政府不允許對外政策中有過多 的伊斯蘭色彩。
    2. 2006年印尼提議在印尼與英國間建 立一個伊斯蘭教諮詢理事會,反映印尼力圖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西方國家與穆斯林世界的橋樑,不論是調解什葉派與遜尼派的衝突,或是哈瑪斯與法塔赫的宗教衝突。
      印尼試圖展現伊斯蘭與民主不衝突
  4. 民主在對外政策中的體現
    1. 2003印尼堅持東協轉變為一個安全共同體的條件
      1. 保障公民的安全和繁榮是國家建設和 區域合作的核心
      2. 變得更民主
      3. 提升和 保護人權
      4. 放棄使用武力手段解決爭端
    2. 峇厘民主論壇
      旨在召集東南 亞區域內外的國家學習與分享各自民主化進程的 經驗。
  5. 印尼與戰略夥伴的關係:東盟、大國、地區夥伴
    1. 儘管民主與伊斯蘭成為印尼對外政策的關鍵因素,然而對外政策的目的依然以國家利益為主。
      也因此,與東盟, 與包括美 國、 中國、 印度、 日本等在內的大國以及地區夥伴諸如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的關係, 仍將是印尼對外 政策的重心。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自 1998年改革以來, 圍繞伊斯蘭教、 民主和對外政策三者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三個主要問題
    1. 民主如何影響印尼對外政策
    2. 伊斯蘭如何影響印尼對外政策
    3. 民主與伊斯蘭如何影響印尼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印尼在外交上,滿勤奮的,是因為國家需求,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