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心得 |
http://supertg.pixnet.net/blog/post/34399093-%E8%AE%80%E5%BE%8C%E7%B8%BD%E7%B5%90%3A-freakonomics-%28%E8%98%8B%E6%9E%9C%E6%A9%98%E5%AD%90%E7%B6%93%E6%BF%9F%E5%AD%B8%29
http://blog.xuite.net/jamym1212/blog/47176606-%E3%80%8C%E8%98%8B%E6%9E%9C%E6%A9%98%E5%AD%90%E7%B6%93%E6%BF%9F%E5%AD%B8%E3%80%8D%E8%AE%80%E5%BE%8C%E5%BF%83%E5%BE%97
上面這部TED是講述黑幫販毒與美國企業的相似點,很有趣的分析,與書中第三章"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在一起?"是一樣的。
我記得這本書應該是看邏輯思維的節目推薦才去買的,不過中國用的是"魔鬼經濟學"當書名,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英文書名"Freakonomics",這本書的主旨是以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社會,有點類似社會學家在做的事,你會看到很多有趣的觀點,發現原來數據可以透漏這麼多有趣的小細節。
這本書最令人吸睛的地方是第四章"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也是大家爭議最多的地方,內容是說本來持續增長的犯罪率在1990年代突然下降,打臉當時各大犯罪學家的預測,當時,很多人提出許多說法去解釋這個現象,但這本書認為那些說法都沒道理或是沒那麼重要,認為最重要的影響是1970年代通過墮胎法案的影響,那些父母不想生下來的孩子,也許會因為環境的關係,而作奸犯科,但因為墮胎法案的通過,那些孩子都不會生下來了,導致了1990年代犯罪率的突然下降。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很錯愕的一點,但這本書的後面還附有論文資料的講解,有興趣可以看看。
我覺得在這本書中,我們應該要學習判斷正確的因果關係,究竟是X影響Y還是Y影響X,又或者是有一個Z同時影響X跟Y。
例如,我們發現犯人很多的地方,監獄都很大,犯人很少的地方,監獄都很小,那是不是應該要把監獄都縮小,犯人就會減少呢? 你覺得呢?
總之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趣,後來我發現李維特還有出續集,當然是趕快到圖書館借囉~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杜正勝>之筆記
- 春秋霸政與城邦的存亡關係
當周不斷向外武裝殖民,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國或農莊共同體,那些共同體就會淪為附庸,據說西周二百多年間就滅了近千個小國,當時南夷北狄也不斷虎視眈眈地想要入侵中原,但是周天子的號召力已漸漸落寞,起而代之便是齊桓霸政了,高舉尊王或攘夷的口號,實則消除或防範列國內在的矛盾與危機(孔子稱讚齊桓"正而不譎")。
但隨著晉文成為第二個霸主,齊桓的霸政精神已消失殆盡,晉文提倡的精神是摧毀城邦,發展帝國主義,破壞齊桓時期城邦和平共存的精神(難怪孔子批評晉文"譎而不正"),於是大國交戰,小國選邊站並淪為附庸國。 - 國人與政的限度
在<周人的武裝殖民與邦國>這一篇談到,國人的勢力可與貴族、國軍三足鼎立,但隨著城邦時代的沒落,國人也漸漸喪失自己的勢力,因為當初國人能夠有巨大的影響力是靠著氏族遺習與社會凝聚的結構,並沒有法理上的地位,當城邦社會轉為中央集權,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大,國人在兵荒馬亂之際四處逃亡,原來的社會結構也被打亂了,國人也就只有被國君宰制的份了。 - 新時代的來臨
- 賦、稅改革及國人與野人身分地位差別的泯除
隨著列國互相爭併,軍需量越來越大,於是國軍漸漸採用野人為兵,順序為先吸收沒當兵的國人,再來是軍略區的野人,最後是全國皆兵,在封建理法上,當兵是權力,野人透過當兵,與國人之間的地位逐漸消失。
但隨著貴族采邑的擴張與權力的增加,國人成為貴族的領民,野人靠著領主的勢力而得到名義上地位的增加,對於農田的收稅,也採用稅畝法,認田不認人的收稅方式,領主的稅收增加,而國人與野人除了農田的稅收外還有兵役,更是苦不堪言。難怪孔子說:貪冒無厭。 - 新興士人的崛起
因著貴族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來幫他管理莊園,於是家臣(宰)就出現了,他們貢獻自己的才能給貴族,如孔門子弟大都做過家臣,但孔子卻欲擺脫傳統的家臣倫理,將為貴族奉獻轉為為國家奉獻,但是在城邦時代,只有大貴族的後裔才能當社稷之臣,但孔子希望新士人要以"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24)期許,而不是當一個"具臣"。
補充:
先進24 | http://fongyuanfans.blogspot.tw/2015/07/24.html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雜學校參觀心得
今年是我第一次去砸學校,也是我第一次從東華到台北看展覽,因為我平常都沒什麼錢可以出門,所以這一次出門讓我超期待的壓~~
今年的主題是"勇敢擇學",有德、智、體、群、美等館,每一個館都對應到正在從事教育的組織類型,我就寫寫我最有印象的事情好了,畢竟我很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逛完整館(還要趕車真是累死了XD)
美感教科書,是主題館的第一個展覽,之前雖然略有聽過,但看到才知道已經發展得滿成熟了耶,真是令人開心,雖然我以前當學生時,都常不太注意上面畫什麼(畢竟我沒甚麼美感,因為舊教科書的關係嗎!!),不過感覺這應該對全台灣的國中小學生都很有幫助,覺得讚讚
主題館的布景真的很有臨場感耶,覺得很用心,那個一直在寫題目的學生感覺他好累喔~
狂人短講,是我比較期待的展覽,因為我一直有再追蹤他們的FB,覺得這麼優質的短講一定要來聽聽,沒想到因為時間緊迫,聽了一場就走了,不過還是覺得很收穫
說到演講,我工作坊跟講堂都沒聽到耶~可惡!! 看來下一次要先瞄準演講了,真是太可惜了
展覽的攤位很多,但有的展覽都空空的沒什麼人,是不是因為同溫層太少?還是攤位設計的問題?要在這麼多人裡面吸住目光,也需要一點巧思耶~
不過,來這個展覽,才知道台灣這麼多在從事教育的組織耶~令人大開眼界,不過,感覺很多組織都在做差不多的事耶~旅行類的,玩桌遊類的,還有科學競賽、程式類的,總覺得都是大同小異的組織,受眾不同罷了,但看到這麼多人,願意為教育貢獻心力,還是挺令人開心的~~
總之,我覺得有點可惜沒再多花點時間逛一下,看來下次可以來個三天兩夜在台北的旅行XD
今年的主題是"勇敢擇學",有德、智、體、群、美等館,每一個館都對應到正在從事教育的組織類型,我就寫寫我最有印象的事情好了,畢竟我很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逛完整館(還要趕車真是累死了XD)
美感教科書,是主題館的第一個展覽,之前雖然略有聽過,但看到才知道已經發展得滿成熟了耶,真是令人開心,雖然我以前當學生時,都常不太注意上面畫什麼(畢竟我沒甚麼美感,因為舊教科書的關係嗎!!),不過感覺這應該對全台灣的國中小學生都很有幫助,覺得讚讚
主題館的布景真的很有臨場感耶,覺得很用心,那個一直在寫題目的學生感覺他好累喔~
狂人短講,是我比較期待的展覽,因為我一直有再追蹤他們的FB,覺得這麼優質的短講一定要來聽聽,沒想到因為時間緊迫,聽了一場就走了,不過還是覺得很收穫
說到演講,我工作坊跟講堂都沒聽到耶~可惡!! 看來下一次要先瞄準演講了,真是太可惜了
展覽的攤位很多,但有的展覽都空空的沒什麼人,是不是因為同溫層太少?還是攤位設計的問題?要在這麼多人裡面吸住目光,也需要一點巧思耶~
不過,來這個展覽,才知道台灣這麼多在從事教育的組織耶~令人大開眼界,不過,感覺很多組織都在做差不多的事耶~旅行類的,玩桌遊類的,還有科學競賽、程式類的,總覺得都是大同小異的組織,受眾不同罷了,但看到這麼多人,願意為教育貢獻心力,還是挺令人開心的~~
總之,我覺得有點可惜沒再多花點時間逛一下,看來下次可以來個三天兩夜在台北的旅行XD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一編--上古三代之部
話說如果我是作家,一生能夠像錢穆一樣出一本國史大綱,這種歷史系大一必讀的教科書,早就爽爽賺版稅了,1940出版到現在,已經快要60年了耶~真是太厲害了!!可惜沒有那種才華寫這種經典XD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對於上古史,我們可以從考古遺跡與傳說考證去探討
陝西的"藍田人"
廣東的"馬壩人"
華北亦有
半坡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多在河流兩岸之台地且已知擁有原始廚耕、兼事漁獵
分為形成期與典型期
形成期: 廟地溝、後岡
典型期:城子崖、西城鎮
廚耕更為進步,陶器以精造黑色光薄為特色、且已有城堡建築
普種水稻、以及豐富的繪畫
總和考古發現,中國文化最早應於山、陜一帶之黃土高原
到新石器時代,則以黃河大平原為中心,由彩陶文化向西發展形成龍山文化
年代應為青銅器時代
擁有黑陶,因襲自龍山文化
(Google圖片)
傳說有"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來表示三代的特點
尚忠與尚文,就是比較重視政治、社會,而尚文只是比尚忠更多一點禮節文飾
商尚鬼,則是說商人比較重視宗教祭祀
也許可以從商朝於下游的環境推測,因為下游氣候跟土壤比較好,人民豐衣足食,自然就會重視宗教等等
而上游的周、夏,因為環境不好,人民會將重點放在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等等比較實際的地方
商代的文化程度很高,根據當時的鐘鼎器具之多,在耕稼、種植、牧畜、建造等等都有量號的發展,卜辭中有關行獵的次數有很多,可知當時有相當的娛樂
而比較殷、周兩代的文化,我們可以知道兩代時有交流,同為貝類貨幣,武器也相似,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夏商周,三代是互相交流並存的狀態,是一種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
周人的起源地為當今陝西岐山之地,而追述周人的年代可以上述自商湯的年份,周朝武王最終滅殷,整合黃河東西部的民族,創立西周,約三百年左右。
西周進行兩次封建制度(搭配宗法制度),第一次在滅殷之後,為了監視殷人,派了管、蔡、霍叔在旁邊,第二次是管蔡之亂後,周公再進行一次封建,封了約71國家,姬姓就有約53國,也建了一個東都洛邑以鎮攝東方(防止殷人作亂)。
接下來,西周不斷的靠著兩條路線往東方擴展,第一線是由陝西往潼關,直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第二線是陝西出武關,經營南陽、南郡,以至淮域。西周的昭王(失敗)、穆王(成功)、宣王(成功)都是不斷在這兩條路線努力經營,同時封建作為一種武裝殖民與軍事占領,也不斷進行著。
西周最後一位幽王在驪山被犬戎殺掉後(向申侯開戰,結果戰敗),因為平王有借助犬戎殺父的嫌疑,所以大家開始自立國家,周朝的威信漸漸消失。
如國史大綱說的"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連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用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對於上古史,我們可以從考古遺跡與傳說考證去探討
早期舊石器時代
河北的"北京人"陝西的"藍田人"
廣東的"馬壩人"
中期舊石器時代
湖北的"長陽人"華北亦有
晚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
黃河長江等地,尚未發現遺址新石器時代
黃河中下游
河南的"彩陶文化"半坡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多在河流兩岸之台地且已知擁有原始廚耕、兼事漁獵
龍山的"黑灰陶文化"
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分為形成期與典型期
形成期: 廟地溝、後岡
典型期:城子崖、西城鎮
廚耕更為進步,陶器以精造黑色光薄為特色、且已有城堡建築
長江中下游
時期早於仰韶、晚於龍山普種水稻、以及豐富的繪畫
總和考古發現,中國文化最早應於山、陜一帶之黃土高原
到新石器時代,則以黃河大平原為中心,由彩陶文化向西發展形成龍山文化
殷墟--河南安陽
以龜甲占卜文字年代應為青銅器時代
擁有黑陶,因襲自龍山文化
傳說考證
作者認為研究古史不應該過度細究
其一,古代的文化演進,不適於每年每月去細究當時發生什麼事
其二,因為資訊量稀少,人物的個性活動也較少,只有少數幾個可以去探究他的公績等等
其三,古代政治制度、學術思想還在萌芽,也因此有些偽造及遺漏的地方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傳說去知道早期中國的文化狀態,以及對照考古出來的遺址
現在我們探究中國史的源頭,都從虞、夏開始談(以尚書跟論語為基準)
陶唐式為山西南部一個燒窯的部落
有虞式則為山西一個山澤漁獵的部落
而夏人則是今天河南省中部,被認為是中原華夏之地
而從禹傳給他兒子啓,開啟了夏朝君位世襲的時代
夏朝持續了四五百年,夏桀為末代
在虞、夏時期
有舜、虞與苗族的戰爭
禹、啓與有扈之間的戰爭(有扈式因為不服啓接任皇位,所以起兵)
接下來少康時期,被東方有窮式的后羿(不是射太陽那個)奪取,後來到少康的時候才奪回來,史稱"少康中興",反應了從氏族社會到原始國家形成的初期,王權如斷如續地發展的過程。
接下來少康時期,被東方有窮式的后羿(不是射太陽那個)奪取,後來到少康的時候才奪回來,史稱"少康中興",反應了從氏族社會到原始國家形成的初期,王權如斷如續地發展的過程。
夏人的勢力漸漸朝黃河下游逼近,位於東方的商民族(並不是那種異民族或城邦,而是文化相近的部落,可以這樣認為),一開始似乎臣服於於下,而後起兵叛變,稱商朝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對於商朝的了解,主要的證據為殷墟甲骨文字,刻於龜甲及牛骨之上。
殷商約統治五百年左右
從殷墟甲骨文字及古籍中我們推斷
1.推測殷人出自帝嚳之說
2.卜辭與多種古史相證
3.夏代與商代的建立年代約略相同
商朝遷居許多次,到了盤庚遷殷後,才定下來,有許多推測
"過去學者有許多假設,有謂因河患、或以為「殷之遷都實含有遊牧行國性質」,或推測受異族壓迫、水旱之災、又或欲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等原因,但從《尚書. 盤庚》篇記載殷人反對遷都的情形,應不是以上各種推測。
大抵其時是一種遊移性的農耕,這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遷都決不能與秦漢以後的遷都相提並論" (出自課堂講義)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對於商朝的了解,主要的證據為殷墟甲骨文字,刻於龜甲及牛骨之上。
殷商約統治五百年左右
從殷墟甲骨文字及古籍中我們推斷
1.推測殷人出自帝嚳之說
2.卜辭與多種古史相證
3.夏代與商代的建立年代約略相同
商朝遷居許多次,到了盤庚遷殷後,才定下來,有許多推測
"過去學者有許多假設,有謂因河患、或以為「殷之遷都實含有遊牧行國性質」,或推測受異族壓迫、水旱之災、又或欲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等原因,但從《尚書. 盤庚》篇記載殷人反對遷都的情形,應不是以上各種推測。
大抵其時是一種遊移性的農耕,這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遷都決不能與秦漢以後的遷都相提並論" (出自課堂講義)

傳說有"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來表示三代的特點
尚忠與尚文,就是比較重視政治、社會,而尚文只是比尚忠更多一點禮節文飾
商尚鬼,則是說商人比較重視宗教祭祀
也許可以從商朝於下游的環境推測,因為下游氣候跟土壤比較好,人民豐衣足食,自然就會重視宗教等等
而上游的周、夏,因為環境不好,人民會將重點放在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等等比較實際的地方
商代的文化程度很高,根據當時的鐘鼎器具之多,在耕稼、種植、牧畜、建造等等都有量號的發展,卜辭中有關行獵的次數有很多,可知當時有相當的娛樂
而比較殷、周兩代的文化,我們可以知道兩代時有交流,同為貝類貨幣,武器也相似,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夏商周,三代是互相交流並存的狀態,是一種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周人的起源地為當今陝西岐山之地,而追述周人的年代可以上述自商湯的年份,周朝武王最終滅殷,整合黃河東西部的民族,創立西周,約三百年左右。西周進行兩次封建制度(搭配宗法制度),第一次在滅殷之後,為了監視殷人,派了管、蔡、霍叔在旁邊,第二次是管蔡之亂後,周公再進行一次封建,封了約71國家,姬姓就有約53國,也建了一個東都洛邑以鎮攝東方(防止殷人作亂)。
接下來,西周不斷的靠著兩條路線往東方擴展,第一線是由陝西往潼關,直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第二線是陝西出武關,經營南陽、南郡,以至淮域。西周的昭王(失敗)、穆王(成功)、宣王(成功)都是不斷在這兩條路線努力經營,同時封建作為一種武裝殖民與軍事占領,也不斷進行著。
西周最後一位幽王在驪山被犬戎殺掉後(向申侯開戰,結果戰敗),因為平王有借助犬戎殺父的嫌疑,所以大家開始自立國家,周朝的威信漸漸消失。
如國史大綱說的"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連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用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月薪嬌妻之心得
參考:
1|
http://iamiting1006.pixnet.net/blog/post/398281861-%E3%80%94%E9%80%83%E9%81%BF%E9%9B%96%E5%8F%AF%E6%81%A5%E4%BD%86%E6%9C%89%E7%94%A8%EF%BC%88%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9%E3%80%95%E5%85%A8%E5%8A%87%E5%BF%83%E5%BE%97
2|
http://jaja0923.pixnet.net/blog/post/398251453-%E3%80%90%E6%97%A5%E6%9C%AC%E6%88%B2%E5%8A%87%E3%80%91%E7%8B%A1%E7%8C%BE%E7%9A%84%E8%87%AA%E7%94%B1%E6%84%8F%E5%BF%97%EF%BC%8D%E3%80%8C%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F
說實在,一開始覺得這部片好像沒甚麼,因為跟我喜歡的那種Legal High類型差有點多,不過後來卻慢慢被吸引,不知不覺就追完了耶XD
這部片有很多支線(同性戀、姊弟戀、事實婚等等),但不難發現,其實這都指向同一條,兩個人對彼此的感情有著畏怯,並選擇逃避。
於是,這部片的結尾就下了這一句
"在眾多的道路中,我們有時能選擇我們喜歡的道路,有時則不能。雖然不論哪條路都充滿艱辛,卻也必定充滿甜蜜與溫馨,雖然有時候會逃避,但是我們會深呼吸,然後尋找其他的路,然後再回來。"
但我比較想要討論的是,在同一個家庭中的人,應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如一開始的雇傭制,到之後的共同合夥制,但都因為基礎建立在"工作"這個概念上而無法進行下去,亦即將企業的觀點套用到家庭的觀點是不行的(對劇中的人而言),於是,故事就結尾了,但留下的一個小片段,就是他們在討論之後的週二擁抱日或是其他的細節這樣,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拋棄建築結構那樣的基礎論觀點,而是從小細節堆疊而起的融貫論觀點,是否可以讓我們在家庭彼此緊張的關係中脫離呢?
說實在,這問題十分有趣、重要也難解,如果是我,我可能會以社團的角度觀看,亦即興趣導向,而非企業的工作、效率導向這樣,也就是說,雙方是以興趣在支撐這個家庭,所以不會有我做好累不想做等等,雙方會更有彈性,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興趣被磨損了?那就會離婚八XD,好啦,其實這個觀點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如雙方的興趣高度重疊,結果有一些事情沒顧到這樣等等
越想越覺得不行耶,哈哈,不過算了,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碰到這個問題XD
1|
http://iamiting1006.pixnet.net/blog/post/398281861-%E3%80%94%E9%80%83%E9%81%BF%E9%9B%96%E5%8F%AF%E6%81%A5%E4%BD%86%E6%9C%89%E7%94%A8%EF%BC%88%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9%E3%80%95%E5%85%A8%E5%8A%87%E5%BF%83%E5%BE%97
2|
http://jaja0923.pixnet.net/blog/post/398251453-%E3%80%90%E6%97%A5%E6%9C%AC%E6%88%B2%E5%8A%87%E3%80%91%E7%8B%A1%E7%8C%BE%E7%9A%84%E8%87%AA%E7%94%B1%E6%84%8F%E5%BF%97%EF%BC%8D%E3%80%8C%E6%9C%88%E8%96%AA%E5%AC%8C%E5%A6%BB%EF%BC%8F
說實在,一開始覺得這部片好像沒甚麼,因為跟我喜歡的那種Legal High類型差有點多,不過後來卻慢慢被吸引,不知不覺就追完了耶XD
這部片有很多支線(同性戀、姊弟戀、事實婚等等),但不難發現,其實這都指向同一條,兩個人對彼此的感情有著畏怯,並選擇逃避。
於是,這部片的結尾就下了這一句
"在眾多的道路中,我們有時能選擇我們喜歡的道路,有時則不能。雖然不論哪條路都充滿艱辛,卻也必定充滿甜蜜與溫馨,雖然有時候會逃避,但是我們會深呼吸,然後尋找其他的路,然後再回來。"
但我比較想要討論的是,在同一個家庭中的人,應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如一開始的雇傭制,到之後的共同合夥制,但都因為基礎建立在"工作"這個概念上而無法進行下去,亦即將企業的觀點套用到家庭的觀點是不行的(對劇中的人而言),於是,故事就結尾了,但留下的一個小片段,就是他們在討論之後的週二擁抱日或是其他的細節這樣,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拋棄建築結構那樣的基礎論觀點,而是從小細節堆疊而起的融貫論觀點,是否可以讓我們在家庭彼此緊張的關係中脫離呢?
說實在,這問題十分有趣、重要也難解,如果是我,我可能會以社團的角度觀看,亦即興趣導向,而非企業的工作、效率導向這樣,也就是說,雙方是以興趣在支撐這個家庭,所以不會有我做好累不想做等等,雙方會更有彈性,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興趣被磨損了?那就會離婚八XD,好啦,其實這個觀點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如雙方的興趣高度重疊,結果有一些事情沒顧到這樣等等
越想越覺得不行耶,哈哈,不過算了,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碰到這個問題XD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周人的武裝殖民與邦國--杜正勝>之筆記
周朝的國人比起其他時代的國人,在政治上更具有影響力,形成國人、貴族、國君三足鼎立的狀態,這樣特殊的城邦性質,要從周人的武裝殖民說起。
一、周民族的武裝殖民運動
在周人滅殷後,周朝為了平息遺留的殷人及其餘的反叛勢力,便在殷地封了許多的國家,正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其實就是武裝殖民拉~只不過基礎是以宗法制度為主。
在當時,儘管周朝封了許多的殖民列國,但依然不能稱作帝國,是因為當時的周人仍然維持氏族共同體的習俗,認為普天之下的財產都是周氏族所有,才會封這麼多土地給親戚,因此,這個時代,仍然位於氏族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階段。
二、古代社會的中堅----國與國人
(一)國人參與政治的普遍性與傳統性
當時周朝的人們會建築城牆,俗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郭內的人叫做"國人",而郭外的人叫做"野人",國人們普遍參與政治,參與到什麼程度呢?決定國君廢立、首都搬遷、外交和戰都是透過當時的國人們認可才能行動,以小國如鄭、衛、宋、蔡等還保留氏族共同體較多的國家最為明顯,而且這是受到統治階級認可的行為,畢竟,城邦的基礎建立在國人之上,要打戰還得靠國人耶~正所謂"民棄其上,不亡何待"。
(二)國人與政力量的背後---氏族遺法的社會組織與兵制
上述講述了國人政治力量的強大,那我們得要探討為何國人這麼有凝聚力及不得不讓統治階級聽話的地位,這要分兩方面來談,一個是氏族社會的時候,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還尚未分裂的時候,兩者的利害是一致的,只要誰破壞這個氏族共同體,國人的利益被侵害,大家就會盡全力保護這個體制。
再來,當統治階級與被統治的人漸漸分離,為了安撫一些強大的氏族,將他們以"里"這個單位圈起來,靠血緣關係聯繫,當時的生活是"罪有罰,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或"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這樣的情況,這是社會組織的型態。
兵制也如同"里"的制度,由貴族擔任領導地位,最底層由國人擔任,國人為軍隊的主力。
靠著氏族血緣與共同體的遺習遺制,他們在家"世同居,少同遊";作戰則"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衰;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疆。"出自<周代城邦--杜正勝 P45>
一、周民族的武裝殖民運動
在周人滅殷後,周朝為了平息遺留的殷人及其餘的反叛勢力,便在殷地封了許多的國家,正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其實就是武裝殖民拉~只不過基礎是以宗法制度為主。
在當時,儘管周朝封了許多的殖民列國,但依然不能稱作帝國,是因為當時的周人仍然維持氏族共同體的習俗,認為普天之下的財產都是周氏族所有,才會封這麼多土地給親戚,因此,這個時代,仍然位於氏族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階段。
二、古代社會的中堅----國與國人
(一)國人參與政治的普遍性與傳統性
當時周朝的人們會建築城牆,俗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郭內的人叫做"國人",而郭外的人叫做"野人",國人們普遍參與政治,參與到什麼程度呢?決定國君廢立、首都搬遷、外交和戰都是透過當時的國人們認可才能行動,以小國如鄭、衛、宋、蔡等還保留氏族共同體較多的國家最為明顯,而且這是受到統治階級認可的行為,畢竟,城邦的基礎建立在國人之上,要打戰還得靠國人耶~正所謂"民棄其上,不亡何待"。
(二)國人與政力量的背後---氏族遺法的社會組織與兵制
上述講述了國人政治力量的強大,那我們得要探討為何國人這麼有凝聚力及不得不讓統治階級聽話的地位,這要分兩方面來談,一個是氏族社會的時候,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還尚未分裂的時候,兩者的利害是一致的,只要誰破壞這個氏族共同體,國人的利益被侵害,大家就會盡全力保護這個體制。
再來,當統治階級與被統治的人漸漸分離,為了安撫一些強大的氏族,將他們以"里"這個單位圈起來,靠血緣關係聯繫,當時的生活是"罪有罰,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或"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這樣的情況,這是社會組織的型態。
兵制也如同"里"的制度,由貴族擔任領導地位,最底層由國人擔任,國人為軍隊的主力。
靠著氏族血緣與共同體的遺習遺制,他們在家"世同居,少同遊";作戰則"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衰;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疆。"出自<周代城邦--杜正勝 P45>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張光直》之隨筆
第二篇論文心得~~其實我覺得把我每一篇作業都PO在這裡,真的有點羞恥XD
不過反正也沒有人會來這個網站,真是鬆一口氣呢~
夏、商、周,我們以前背得很熟的國家朝代,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錯覺,覺得他們是互相繼承或是一個直線的進程,但事實上,根據近來的考古研究,將三代之間的關係以橫向的角度觀察,似乎更能理解中國早期歷史的發展。
以下我們將從文字史料、考古、比較社會學理論這三種概念去討論三代的關係。
但是夏朝又有多少時間跟商朝重疊呢?
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可能是夏代的文化遺址,因為時間與夏朝的時間相當接近,以及除了偃師的二裡頭文化外,還有其餘地方也有其他的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遍布的地區與史書上記載的夏代範圍相當接近,但地點卻懷疑是商朝的首都毫,以及其出產的陶器也是屬於殷商文化的特色,被懷疑是早商文化,但從二里頭類型文化裡挖出的四件遺址,其中兩件和夏代的時間是吻合的,但其中第三期文化的物件,卻特別晚,加上其中挖出的青銅器並不像是早期的青銅器,因此被認為是湯都西毫(早商)的時代,但這樣就奇怪了,同一個範圍橫跨兩個朝代,卻沒有改朝換代的不整合現象,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去證明~~~
3.酋邦(chiefdoms):屬於分層的社會(ranked society),以階層的差異與其伴有的特權和責任為社會結合的主要技術,整個尖錐體型的尖端以酋長為中心,通常由長子繼承。
酋長的特徵是聯繫經濟、社會和宗教等各種活動的一個中心的存在。
4.國家(states):具有清楚分界的社會階級、以市場為分配系統,擁有法律。
以上面的分類來看夏商周,可以得出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遊團
仰韶文化→部落
龍山文化→酋邦
三代以後→國家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夏商兩代與西周應屬於酋邦還是國家呢?
區分標準為,酋邦的政治分級與親屬制度相結合,而國家則有合法的武力
但似乎兩種特色,夏商兩代與酋邦都有
對於這個問題,Jonathan Friedman 把基政權分配於血緣關係的古代國家歸類為"亞細亞式的國家"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明社會產生的基礎,大家應該都同意,文明社會的產生條件是"剩餘財富",簡單說,就是有錢有閒拉~人們就會去關注那些藝術、宗教等等的地方,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個地區的文化,那剩餘財富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從古代社會上三種對立看到
1.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對立
下層的財富留向上層,供給維持統治的人員的生活。
2.城鄉之間的對立
財富向城市集中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國家彼此競爭、聯盟,才能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連鎖關係造成全華北自然資源與生產品的更進一步的流通,對每個國家之內的財富集中和剩餘財富的產生造成更為有利的條件。
從以上這些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夏商周的發展也是遵循一套社會進化原則而來的。
不過反正也沒有人會來這個網站,真是鬆一口氣呢~
夏、商、周,我們以前背得很熟的國家朝代,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錯覺,覺得他們是互相繼承或是一個直線的進程,但事實上,根據近來的考古研究,將三代之間的關係以橫向的角度觀察,似乎更能理解中國早期歷史的發展。
以下我們將從文字史料、考古、比較社會學理論這三種概念去討論三代的關係。
一、文字史料中的三代關係
1.年代
雖然從統治關係上來看,商滅了夏,周滅了商,是前仆後繼的縱向關係,但實際上,商在滅夏之前,已經是一個有利的政治集團,周朝也是如此。
但是夏朝又有多少時間跟商朝重疊呢?
根據周末漢初的神話傳說(如《世本》),其中記載,夏的始祖禹來自黃帝的子孫顓頊,而商的始祖契來自黃帝的子孫帝嚳。
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商朝應是東夷諸國,且擁有一定的實力。
那商朝又和周朝有多少重疊呢?
根據史料,周人從商朝的武乙時代就已經和商朝有些衝突,從《古本竹書記年》的"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 ; 大丁四年....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可知,周朝應是商朝的屬國。
總之,從古籍可知,商是夏代諸國之一,周是商代諸國之一,彼此之間互有重疊,朝代之間只是三國之間勢力強弱的浮沉罷了。
2.地域
夏人的範圍約是東至河南陳留、山東觀城,北至河北濮陽,西至陝西東部
商人則是東至曲阜、西至鄭州、南至商邱、北至安陽一帶
周人則為陝西的渭水流域
儘管三國在朝代是互為並立的關係,但在統治範圍卻沒有重疊,可能代表朝代一直有在控制範圍的變化八~~
3.文化社會
三代的文化社會,是同個脈絡的,但會因為地域的關係,而有些微的變動
相同點 :
1.城邑式的宗族統治機構
2.以姓族治天下
3.王族的繼承制度(類似周朝的昭穆制)
4.城郭的建造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知道三代在政治的繼承關係以及國家的政治建構型態上,為同一發展階段,即為"介於部落與帝國的王國階段"
二、三代關係的考古資料
1.夏代考古問題
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可能是夏代的文化遺址,因為時間與夏朝的時間相當接近,以及除了偃師的二裡頭文化外,還有其餘地方也有其他的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遍布的地區與史書上記載的夏代範圍相當接近,但地點卻懷疑是商朝的首都毫,以及其出產的陶器也是屬於殷商文化的特色,被懷疑是早商文化,但從二里頭類型文化裡挖出的四件遺址,其中兩件和夏代的時間是吻合的,但其中第三期文化的物件,卻特別晚,加上其中挖出的青銅器並不像是早期的青銅器,因此被認為是湯都西毫(早商)的時代,但這樣就奇怪了,同一個範圍橫跨兩個朝代,卻沒有改朝換代的不整合現象,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去證明~~~
但河南龍山文化是二里頭前身是合理的,其中展現夏代朝著父權國家的方向發展,輪製陶器的出現代表手工業的分工,以及有對外用兵的情況。
2.商代考古中的早商問題
中商的代表以鄭州二里岡為代表,再來是代表晚商的殷墟文化,再往前追述便是山東龍山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再往前便是位於東海岸的大汶口文化,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1.殷商文明與東海岸文明跟河南龍山文明有哪裡不同的地方?
2.東海岸史前文化是不是為殷商文化做了鋪墊?
根據研究,大汶口文化已有貧富的分化、陶業上的分工、男女合葬墓、金屬器等等,在某些部分上,山東龍山文化是與大汶口文化相同的,而尚在發現的早商文化,或許與二里頭類型文化相似,以及作為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向晚期殷商文化過度的橋樑。
3.伐紂以前周代考古問題
周代文明的來源,為陝西龍山文化,其中的骨卜與輪製小陶罐,與其他龍山文化一樣表現的社會上的分工
三、從三代的考古看國家的形成程序
從上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其發展不但是平行的,而且是互相影響的,夏代、商代、周代這三個名詞的意義是,夏代是華北諸國之長,以此類推。
我們從社會進步的眼光來看
1.村落社會階段 :仰韶文化、青蓮岡文化--個別的村落為當時政治、經濟生活上的主要社會單位
2.村群社會階段 :陝西、河南、山東龍山文化--貧富的分化、戰爭的出現、手工業分工、骨卜(宗教),存落之間有其固定的聯盟與共主。
3.國家政治階段 :從二里頭類型文化開始--統治的首領為個別宗族的永久性獨佔。
比較社會學的眼光來看
先來說明William T.Sanders 與Barbara J.Price的定義
1.游團(bands) : 以地方性外婚與單方婚後居制為特徵的小型地域性的狩獵採集團。簡言之,就是以親屬關係連接的團體。
2.部落(tribes):
以氏族、年齡階段、祕密結社、戰士、宗教結社這些關係結合在一起,並與農業經濟相結合,但市場與貿易還未出現。
酋長的特徵是聯繫經濟、社會和宗教等各種活動的一個中心的存在。
4.國家(states):具有清楚分界的社會階級、以市場為分配系統,擁有法律。
以上面的分類來看夏商周,可以得出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遊團
仰韶文化→部落
龍山文化→酋邦
三代以後→國家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夏商兩代與西周應屬於酋邦還是國家呢?
區分標準為,酋邦的政治分級與親屬制度相結合,而國家則有合法的武力
但似乎兩種特色,夏商兩代與酋邦都有
對於這個問題,Jonathan Friedman 把基政權分配於血緣關係的古代國家歸類為"亞細亞式的國家"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明社會產生的基礎,大家應該都同意,文明社會的產生條件是"剩餘財富",簡單說,就是有錢有閒拉~人們就會去關注那些藝術、宗教等等的地方,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個地區的文化,那剩餘財富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從古代社會上三種對立看到
1.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對立
下層的財富留向上層,供給維持統治的人員的生活。
2.城鄉之間的對立
財富向城市集中
3.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
國家彼此競爭、聯盟,才能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連鎖關係造成全華北自然資源與生產品的更進一步的流通,對每個國家之內的財富集中和剩餘財富的產生造成更為有利的條件。
從以上這些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夏商周的發展也是遵循一套社會進化原則而來的。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資訊分享,鎖得住? 之心得分享
這本書是關於作者對於媒體與版權的關係延續至今的看法,是我從冏說書裡看到,覺得很有趣,就去借來看了。
這本不會很難懂(真的!),由很多小文章串起來,可以一篇一篇慢慢看,是一個輕鬆閱讀的讀物,不過有很多關於版權的名詞,搞得我有點不太懂~
Keyword :
DRM:將數位化的資料檔(通常為影音檔案),加上著作權保護的技術
出處|http://www.raidentunes.com/manual-whatisdrm.html
rootkit:間諜軟體或反拷貝軟體背後的主要技術,會偷偷修改電腦的操作系統,讓它忽略特定檔案或程序。 (P57)
BT(種子下載): 是一種新概念的P2P下載軟體,採用多點對多點原理,提供網路使用者來彼此分享交流檔案
出處 |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15KK10015
作者提出了這本書的三個最重要的事
1.如果你是出版社,別讓經銷商用DRM鳩佔鵲巢,侵占你與消費者的關係。
2.如果你是消費者,別讓出版商拿你的著作權當制定規則的藉口,壟斷你將作品傳遞給閱聽人的市場
3.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都請切記:網路比作品更重要,也比娛樂業更重要---他是21世紀的神經系統,能讓我們自由,也能奴役我們,端視我們如何運用。
補充 |
愛德華.史諾登: 奪回網路主導權
https://www.ted.com/talks/edward_snowden_here_s_how_we_take_back_the_internet?language=zh-tw#t-1391618
TED_NSA回應愛德華․史諾登的TED演講
https://www.ted.com/talks/richard_ledgett_the_nsa_responds_to_edward_snowden_s_ted_talk?language=zh-tw
這本不會很難懂(真的!),由很多小文章串起來,可以一篇一篇慢慢看,是一個輕鬆閱讀的讀物,不過有很多關於版權的名詞,搞得我有點不太懂~
Keyword :
DRM:將數位化的資料檔(通常為影音檔案),加上著作權保護的技術
出處|http://www.raidentunes.com/manual-whatisdrm.html
rootkit:間諜軟體或反拷貝軟體背後的主要技術,會偷偷修改電腦的操作系統,讓它忽略特定檔案或程序。 (P57)
BT(種子下載): 是一種新概念的P2P下載軟體,採用多點對多點原理,提供網路使用者來彼此分享交流檔案
出處 |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13000015KK10015
作者提出了這本書的三個最重要的事
1.無論誰將你的東西上鎖卻不給你鑰匙,那絕對不是為你著想
這篇是在告訴創作者,那些經銷商為你打廣告、出版、上數位鎖,都不是為了你,只是為了經銷商的利益以及股東著想,同時,他也告訴你,那些廠商處心積慮特製的數位鎖,在這個網路的時代,不但不會增加你的銷量,還會減少呢~~
2.出名不等於有錢,但沒名氣賺不了錢
延續上一篇,為何那麼用心保護版權,卻反而賺不了錢,因為你把大家閱讀的通道鎖得緊緊的,曝光率降低,也理所當然沒什麼人會去買你的產品,在這個時代,創作者應該善用各種不同的網路媒介,去散布你的產品,拋棄那些傳統媒介八,在這個時代裡,是個只要有台手機,就可以當網紅的時代了。
3.渴望自由的不是資訊,而是人
但那些廠商和政府卻不了解這些,以為防盜版只要在法規上動手腳就好,卻越逼近我們的隱私權,為了那些版權的利益,而看不見人民的人權,一直以來,被綁手綁腳想自由的都不是資訊,而是那些閱聽人,就是你和我啊~~
最後,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從書中得到
1.如果你是出版社,別讓經銷商用DRM鳩佔鵲巢,侵占你與消費者的關係。
2.如果你是消費者,別讓出版商拿你的著作權當制定規則的藉口,壟斷你將作品傳遞給閱聽人的市場
3.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都請切記:網路比作品更重要,也比娛樂業更重要---他是21世紀的神經系統,能讓我們自由,也能奴役我們,端視我們如何運用。
補充 |
愛德華.史諾登: 奪回網路主導權
https://www.ted.com/talks/edward_snowden_here_s_how_we_take_back_the_internet?language=zh-tw#t-1391618
TED_NSA回應愛德華․史諾登的TED演講
https://www.ted.com/talks/richard_ledgett_the_nsa_responds_to_edward_snowden_s_ted_talk?language=zh-tw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夢想教室之小隨筆
你的夢想是什麼?
這句令人害躁又不好意思,常常被人恥笑,認為只是你的幻象,乃至妄想又不切實際的話語
這本書就是要打破這些現象,告訴你,夢想就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以作者的實際經驗加上他的成就,極具說服力。
其中,"不要去想將來要當什麼,而是思考將來要做什麼"這一篇,讓我感到很震撼,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能影響世界的人,甚至偉人,但很少想過要做什麼事,而這一篇, 讓我更能深深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在未來的路上,思考要做什麼,而不是要當什麼。
這一篇有很多地方提到作者的老師以前曾經對他說的話,讓我又再次體會到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不過作者很努力的抵抗老師的冷嘲熱諷,不理會那些酸言酸雨,"做火箭?等你考上第一志願再說吧"、"整天做那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好好念書",作者不斷地告訴我們不需要成為那些第一志願的學生,不需要那些象徵,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人。
※只要勇於嘗試,夢想就會實現
這句令人害躁又不好意思,常常被人恥笑,認為只是你的幻象,乃至妄想又不切實際的話語
這本書就是要打破這些現象,告訴你,夢想就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以作者的實際經驗加上他的成就,極具說服力。
其中,"不要去想將來要當什麼,而是思考將來要做什麼"這一篇,讓我感到很震撼,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能影響世界的人,甚至偉人,但很少想過要做什麼事,而這一篇, 讓我更能深深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在未來的路上,思考要做什麼,而不是要當什麼。
這一篇有很多地方提到作者的老師以前曾經對他說的話,讓我又再次體會到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不過作者很努力的抵抗老師的冷嘲熱諷,不理會那些酸言酸雨,"做火箭?等你考上第一志願再說吧"、"整天做那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好好念書",作者不斷地告訴我們不需要成為那些第一志願的學生,不需要那些象徵,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人。
※只要勇於嘗試,夢想就會實現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之隨筆
內向,每每介紹自己,一定會說的一句話--安安,大家好,我是XXX,我害羞內向XDD
曾經覺得這是一個給弱勢者、能力不好的人用的標籤,喜歡在介紹自己時講內向,也是謙虛的一環,但看完這本後,以後都不敢說自己內向了拉~這本書整本幾乎都在讚揚內向,以後講自己內向,我還會害羞地說,哈哈,你過獎了XD
這本書一開始會給你做一個心理測驗,讓你測驗自己是內向的那一種類型,我那時候測驗出來是書呆子型,總共有四種,雄才大略、過度敏感、書呆子、繭居族,接下來,這本書會對於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飲食、交友、演講、領導等,告訴你內向者可能會有什麼感覺,以及解決之道,我從這本書的描述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同時,也受益良多(我終於知道位什麼自己會一直想吃溫熱的食物XD P68),可以說是一本,"內向者的教戰手冊--我內向我驕傲"的書了XDD
但,就在我閱讀的時候,我想到一件事,在我身邊,我其實很少看過很外向的人,我思考,這會不會是文化的關係,讓原本很外向的人往內縮了一點,所以其實外向或內向是可以改變了,其實這本書也有說,沒有人是絕對外向或內向,內向的人總有一些外向的特質,那我就在想,在一個內向文化當中,大家總是多多少少會被渲染一點內向的耶~
還有一個我也是很在意,其實我小時候很外向,常常都被叫人來瘋,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開始越來越內向,到了現在,我好像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內向人(是嗎?),於是,我就思考,外內向的可以因為外在的環境改變的這麼大嗎?還是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內向人,而壓抑自己外向的那一面,原來我被自己騙了XD,其實我也還在認識我自己,但至這本書,讓我可以從內向者的方面去了解自己,真的很受用。
以前覺得自己內向而覺得自己很沒用的人,應該都看一下這本書XD
活著回來的男人之隨筆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這本書是我上史學導論的指定閱讀,本來以為,這種口述歷史應該都很難看,沒想到,越看越入味,沒幾天就把他看完了XD
這本書不只是描述當時的社會背景、連同人物的心理狀況也一併描寫,當作者被俘擄到西伯利亞,那種歸國的期望以及活下去的渴望,都活生生地描述出來了,就像看小說一樣令人感同身受,同時,透過對於當時社會現況的描寫,你可以更加體會當時人民心中在想甚麼,不想要兒子被徵召,還得隱隱藏藏不被發現,身為戰俘卻不能領到賠償金,看著日方政府以"戰爭受害是國民必須艱苦忍受之事"一句搪塞,那種被國家白白浪費生命的感覺真是令人氣憤,透過這些背景及人物的描寫,你更能感受到當時人民對於戰爭的厭惡及無奈。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對於日本戰前即戰後都非常寫實的一本記載,同時,我也推薦赤腳阿元這一套漫畫,也是對於日本二戰時期的描述。
這本書是我上史學導論的指定閱讀,本來以為,這種口述歷史應該都很難看,沒想到,越看越入味,沒幾天就把他看完了XD
這本書不只是描述當時的社會背景、連同人物的心理狀況也一併描寫,當作者被俘擄到西伯利亞,那種歸國的期望以及活下去的渴望,都活生生地描述出來了,就像看小說一樣令人感同身受,同時,透過對於當時社會現況的描寫,你可以更加體會當時人民心中在想甚麼,不想要兒子被徵召,還得隱隱藏藏不被發現,身為戰俘卻不能領到賠償金,看著日方政府以"戰爭受害是國民必須艱苦忍受之事"一句搪塞,那種被國家白白浪費生命的感覺真是令人氣憤,透過這些背景及人物的描寫,你更能感受到當時人民對於戰爭的厭惡及無奈。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對於日本戰前即戰後都非常寫實的一本記載,同時,我也推薦赤腳阿元這一套漫畫,也是對於日本二戰時期的描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