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金融體系與近代國家的建立-英國與韓國的比較〉何思因

  1. 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國家建立:英國
    光榮革命後,政治上的改革影響到了金融體系
    1. 政治改革
      1. 國會確立制衡君王的地位
      2. 廢除皇室法庭,獨立於行政權之外
      3. 權利宣言,保障人民基本權利
    2. 對金融體制的影響與金融改革
      1. 政治體制確保人民對國家的信用,並確立私有財產的保障
      2. 稅收的正當性確立,繳稅效率與意願增高
      3. 股票公司增加,在政府借債中扮演重要角色
      4. 資本市場的形成
    3. 金融體制的建立,使政府可以用更低的利息,借更多的錢,追求更有野心的政策,卻不會引起通膨
  2. 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國家建立:韓國
    韓國的政治經濟體,被稱為韓國公司,其中的要角是國家機器、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以及企業集團,三者難以分離。
    從日本殖民結束到李承晚下台,這段期間可以觀察到一個發展模式:為了確保安全,國家的行政權力成為執政者最重要的依賴,金融體系的建立成為國家行政權力重要的一環。國家利用權力建立了一個能利用內外資源的金融體系,在韓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兩者緊密結合,國家及市場。
  3. 結論

《國際關係總論》〈社會建構主義及英國學派〉廖小娟

  1. 建構主義與國際關係學派
    1. 社會建構主義的主要論述
      1. 觀念對於國家和政治行為者的影響力
        Wendt承認主流理論中物質因素的影響力,認為物質因素如權力等有形塑國家和政治行為者的影響力,然而他認為觀念同樣有著相等的影響力。
        所謂的觀念包括文化、規範、信念和意識形態等,從社會學角度則認為觀念可以分為認知性觀念和規範性觀念,認知性觀念指涉具體說明因果關係的相關敘述和理論分析,規範性觀念則包括價值觀和傾向
      2. 觀念、認同與國家利益的關係
        一國的觀念會影響其認同的產生,而國家認同決定了國家是誰的問題後,進而界定國家利益,再影響國家的政策及行為
        這並非靜態或一次性的發展,國家的觀念與認同是在與他國互動的實踐中不斷修正與重塑,國家利益也會據此改變,並進而影響國家政策及行為,然後再因國家行為與互動而影響國家觀念與認同
      3. 結構和能動者的關係
        國際體系是由能動者和社會結構相互構成,能動者透過國家實踐與互動產生結構以及改變結構,另一方面,結構對於行為者也會產生影響,界定行為者的觀念、認同與國家利益
        1. Wendt指出國際體系是一個社會結構,由三個主要成分構成
          1. 物質資源
            對結構有其作用,但必須透過國家的認知和定義才能產生影響
          2. 共享知識
            行為者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享有的相互主體理解和期待,其來源有可能是自然形成,也有可能是原先個體所持有的觀念、認同和國家利益,部分會演化為共享的觀念、認同和利益,又或者可能是透過行為者間互動與實踐形成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文化或規範
          3. 實踐
            讓行為者觀念、認同和利益改變的關鍵成分,也是造成國際結構本質改變的要件。
            也就是結構是透過國家實踐後建構為特定的本質,而實踐的差別或變化會改變國家的觀念,進而又影響國家實踐和互動,並再進一步催化國際結構的改變
      4. 無政府文化的三種面貌
        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無政府文化是由觀念所建構出來,並在國家互動與實踐的情況下,產生了特定的行為規範和預期而有特定的無政府文化特徵與結構,而這結構又回頭限制行為者的行動和動機
        1. 霍布斯文化
          成員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敵人,指的是行為者認知到他者並不承認自己存在的權利,也不會限制對自己使用武力的程度或意圖
        2. 洛克文化
          成員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對手,行為者認知到他者承認自己的存在和自由之權利,且他者會有限度限制對自己使用武力的意圖,其目標主要是改變自己的政策或行為,不是生存
        3. 康德文化
          成員之間互相定位為朋友,而其共享的規則之一就是不使用武力,可能還是會有低限度衝突,但不排除聯盟的可能
      5. 和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異同
        1. 相同:接受許多理性主義對國際體系的假設
          1. 無政府狀態的存在
            但無政府狀態的文化是流動的,可以改變的
          2. 生存是國家的首要目的
            在不同文化底下,如何保障生存的概念與方法不同
          3. 國家的意圖不可知
          4. 承認結構的存在並以國家為最基本的分析單元
        2. 不同
          1. 認為新現實主義對無政府狀態的論述忽略了認同與利益的形成與影響,Wendt認為先有了認同和利益才能賦予物質力量意義
          2. 不同於新自由主義認為認同和利益是內生於社會,建構主義則主張內生於過程,透過知識性的實踐所建構的
          3. 認為自助和權利政治是社會發展過程的產物,而不是結構的產物
          4. 強調無政府結構是由文化或認同所形成,因此無政府的內涵可以隨著行為者的觀念而改變
    2. 建構主義的演進
      以個人傾向出發的建構主義、強調情感對於相互主觀造成的不穩定性等建構主義
    3. 建構主義的挑戰與侷限
      1. 第一個挑戰
        對於本體論、認識論甚至方法論都不存在共識,對於主流國關理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2. 第二個挑戰
        強調規範與價值,卻無法提出明確的範疇定義與測量
      3. 第三個挑戰
        方法論上的分歧
  2. 英國學派
    1. 英國學派的核心論述
      1. 三種國際關係樣態的傳統
        1. 國際體系-霍布斯或馬基維利主義
          國際關係是一種自然狀態,因此沒有道德存在,國際秩序始終都有戰爭的可能性
        2. 國際社會-格勞秀斯主義
          國家間共享利益暨認同的制度化
        3. 世界社會-康德主義
          把個人、NGO和全人類作為全球社會身分和安排的中心
      2. 規範、制度與文化的作用
        規範的存在與秩序的維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多元主義,規範是由成員間同意後的互動原則,而成員遵守這些規則的動機是為了維持秩序,也就是確保社會的運作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另一形式則是連帶主義,這是指成員由於對社會的認同感而遵守規範,因此成員會願意採取集體的行動,來解決造成國際秩序不安的問題
      3. 英國學派發展困境
        1. 解釋三種傳統之間的關連與演進
        2. 三種傳統背後的本體論與方法論不同,難以論述其因果關係
        3. 其理論難以預測未來國際關係的發展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試論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許書豪、曾怡仁

  1. 前言
  2. 金德伯格的 IPE 方法學
    1. 當代經濟史學的發展
      總結來說,經濟學在處理經濟與歷史關係的爭論可分成兩個脈絡。新 古典經濟學將歷史研究隔離在主流研究之外,只鑽研經濟理論的一般性均 衡,集中在靜態的邏輯演繹分析,追求經濟模型精緻與可預測性。德國歷史學派則扮演非主流經濟學的角色,堅持經濟與歷史的不可分割性,使用 統計歸納的方法,側重動態的經濟歷史研究,從歷史分析來論證他們的經 濟觀。
    2.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反對新古典經濟學與新經濟史學發 展以來過於強調量化或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承襲德國歷史學派的比較 途徑與國家研究,採用較多的質化分析及歷史歸納法進行動態的研究,以理 解各國經濟發展情況與經濟史的脈絡
      金德伯格欲從歷史經驗中提 出兩個概念:第一、經濟利益是鑲嵌在社會結構中;第二,經濟利益或經 濟機會是能夠被共同創造出來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觀 點則是介於新古典經濟學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之間,他尊重經濟理論確 實存在部分的解釋效用,但不贊同新古典經濟學精簡的抽象演繹方式。另 一方面,金德伯格雖不像歷史唯物論主張單一主導的歷史定律,但仍相信 歷史存在某些規律或影響發展的關鍵要素,他本人就以「領導權」議題為 核心構築其歷史經濟學的論述
  3. 金德伯格對 IPE 的貢獻
    1. 國際經濟與國際政治的整合
      對金德伯格而言,世界利益除了市 場效率外,還應包括正義與和平等價值,而這正代表著長期的利益。國際 關係也應非是「零和遊戲」,而是存在著共同的利益。金德伯格並不否認 各國會追逐自身利益的事實,因而重視如何在集體共同利益與個別國家利 益之間取得平衡。對此,經由霸權國家的政治領導與創造群體間共識,可 以調解國際間的利益衝突
      從上述可以看出,金德伯格與新古經濟學保持一定的距離,其不僅重視個人利益、物質利益或短期利益,同時也考慮如何實現共同利益、非物 質利益與長期利益。毫無疑問,金德伯格對於後者是寄望於霸權國的領導 角色,這是其提出霸權穩定論的背後思考。 
    2. 比較政治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對話
      金德伯格注意到國內政治與社會結構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認 為國家利益並非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反映國家與國內利益團體或階級協 商後的動態結果,國際經濟衝突就是源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因而主張 從國內層次切入來討論國際經濟秩序問題。為了提升國內層次研究與國際金德伯格注意到國內政治與社會結構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認 為國家利益並非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反映國家與國內利益團體或階級協 商後的動態結果,國際經濟衝突就是源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因而主張 從國內層次切入來討論國際經濟秩序問題。為了提升國內層次研究與國際
      1. 國際公共財
        國際經濟體系的運作也需要 一套標準規範及公共財,但在國際面臨的狀況是,並不存在一個可以領導各國的中央政府,也沒有專職負責提供公共財的權威單位,因而金德伯格 主張由一個領導國來擔任這個工作,從事市場開放、維持國際金融秩序與 協調各國經濟政策等任務。簡單來說,金德伯格認為往往都是國家在國內 市場過度的干預,但在國際層次反而沒有一套管理各國行為的機制,因而 主張必須加強國際經濟市場的政治整合過程,而這正是領導國的主要責任
  4. 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
    1. 領導權的內涵
      領導權的概念是金德伯格的 IPE 思想核心,在 1940 年代即從歷史經 驗中提出相關的論述。他認為從 19 世紀的英國到 20 世紀的美國,在國際 上扮演的角色都顯現領導者對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性
      群體活動中最常發生的就是公共財的問題與共 同資源配置的困境,國際關係就像是國內開放市場一樣,也存在公共財不 足的問題,因此提倡由單一領導國來提供國際公共財,因為只有領導國才 有能力在自由貿易市場與國際貨幣秩序兩方面提供穩定的力量。當然,領 導國從中亦可以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如此才有意願協調利益衝突與維護 世界秩序,但須將其融合在群體利益中同時兼顧
    2. 領導權與其他霸權學說比較
      相較於國際關係學者慣用「霸權」的概念,金德伯格更偏好以「領導 權」來闡述自身的理念。領導權本質上蘊含著「追隨者」(followership) 的概念,採取的手段並非依憑武力的威脅,也不是單純的利益剝削 。領導國的工作事實上是一種責任,除了承擔 維繫國際體制或市場標準等國際公共財的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夠協 調各國的政策,說服其他國家共同參與國際行動,與帶領其他國家朝向開放的貿易市場和穩定的金融秩序,如此才能取得領導國的正當性地位
      1. 新現實主義者吉爾平(Robert Gilpin)
        從現實主 義與國家中心論的觀點改造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此呈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以霸權取代領導權;第二,霸權考量的並不是世界利益,主要還是 本身的國家利益;第三,霸權除了經濟利益外,也追求政治利益。可以看出,吉爾平雖然承襲金德伯格,認為世界經濟秩序 需要一個強權國家來維繫,但重視從國家之間相對物質權力的大小來解釋 霸權的國際行動,並注重霸權的政治權力所能為其本身帶來的國家利益
      2. 新自由制度主義學者基歐漢(Robert Keohane)在〈霸權穩定論與國際經濟體制的變遷〉
        基歐漢認為,即使各 國追求自我利益,但在國際體制下互動會瞭解到彼此的需求,進而促成相 互依賴的利益關係。縱使在霸權衰弱後國際體制仍可降 低國際間交往的不確定性與交易成本,因此成員國在工具理性的私利思維 下,將會選擇維繫原來的體制繼續合作,並將共同利益進一步擴大,達成 更多互利的協議。就這點來說,金德柏格雖然不 否認各國依然是在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但其並不將國家視為理性合一的 整體,會去追求客觀存在於國際體系結構的國家利益,而是認為利益的本 質應是國內與國際層次溝通協調後的結果,因而在乎如何透過領導者來凝 聚群體意識以追求共同利益。
      3. 新馬克思主義學者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從資本主 義的發展角度來分析霸權的內涵、模式、興衰及在世界體系中的作用他定義下的霸權為,在國家間體系競爭中一個大國 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將它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於文化的原則與意願加 諸於其他國家。此霸權國家的主要目標在於維繫世界資本主 義的分工體系,並從中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這和金德伯格強調領導者的 責任在於維持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及協調國際間的利益衝突不同。
      4. 金德伯格的領導權論述是其歷史經濟學方法的產物,其是先從關注國 內利益團體或階級的領導情況,爾後才延伸到國際層次的領導研究,並且 強調領導國的重要功能在於協調各國政策的一致性,但國際關係學者常將 其思想改造為國家中心論或結構主義研究途徑 
  5. 結論
    金德伯格的歷史經濟學特色,不僅體現在領導權論述的形成,也反映 在對 IPE 學科發展的貢獻上。金德伯格早在 1950 年代初期就已經注意到 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不可分割性,透過對國際金融、國際貨幣與世界貿 易等議題的研究,來思考國際經濟中的政治因素。另外,他認為國際衝突 常起因於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所以須考量文化背景、政黨結構及利益團 體關係等如何影響各國的對外經濟決策

    金德伯格的研究重點在於霸權領導與國際經濟秩序 穩定間的關係,較沒有深入說明霸權如何可以維持其地位,以及霸權衰退 後國際秩序是否仍可以維持等問題,而後者正是包括基歐漢在內的後霸權 理論關注的焦點。不過毫無疑問,金德伯格對於 IPE 後來的發展是有相當 的貢獻,其不只是提供了後來霸權穩定論的研究起點,在研究方法上他重 視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互動關係,及打開國際體系與國內層次分析的隔 閡,而這兩者正是 IPE 不同於傳統國際關係研究的特色

《國際關係總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張亞中、左正東

  1. 基本概念
    1. 定義與研究對象
      1. Gilpin
        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分析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關聯性",及彼此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
        其分析的問題可歸納為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關於市場經濟增長的政治性原因及作用;二是關於經濟上的變遷與政治上變遷的相互關係;三是國際經濟市場對國內經濟的重要意義
    2.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義與學派
  2. 有關重商主義的論述
    1. 古典重商主義
      1. 四個主張
        1. 財富是獲得權力的絕對不可或缺的手段,不管是為了安全還是侵略
        2. 權力對獲得和保持財富是基本的手段
        3. 財富和權力都是國家政策洽當的終極目標
        4. 在特定環境之下,可能有必要為了軍事安全的利益以及長遠繁榮的利益,而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但這兩個目標長遠來說是和諧一致的
      2. 古典重商主義重視由外國輸入金銀,當時多認為貧富的標準不是在於生產力的高低,而在於金銀的多少。
        其具體政策為禁止黃金輸出、限制原物料以外商品進口,但鼓勵原物料進口,以賺取龐大外匯
    2. 工業重商主義
      該時期強調工業至上,工業生產應比農業生產受到更多關注,其基本論點是國家的生存、自主和安全是國家的最高政策目標,國家可以不惜花上任何代價去達成這些目標,工業化是達成此目標的必要手段。
      後起工業國家必須要以國家干預和貿易保護來保護本國的崛起工業
    3. 新重商主義
      主張運用關稅及非關稅壁壘、配額、雙邊主義、策略貿易政策、所得、貨幣、教科文等政策,獲得國家利益
      1. 策略貿易理論
        在於一家公司在母國政府的幫助下,能夠使其在該行業獲取競爭優勢
        1. 動態的比較利益原則
          認為比較利益不是固定的,是由國家和企業創造出來的,一個落後國若想要趕上工業化國家,首先要改善其比較利益與貿易條件
        2. 國家介入市場競爭
        3. 保護國內非技術性勞工原則
  3. 有關自由主義的論述
    1. 古典自由主義
      1. Adam smith
        1. 從交換現有產品而來的相互利益
        2. 增加競爭
        3. 透過規模經濟與勞力分工來降低成本
        4. 更好地利用不同國家的技術與資源(絕對利益)
      2. David Richard-比較利益
      3. E.Heckscher
        認為國與國之間發生貿易的必要條件,在於貿易商品生產成本(包括運輸成本)的差異,而成本的差異在於各國擁有的生產資源相對豐饒(包括要素稟賦)
        1. Heckscher-Ohlin Theory
          從這個定理可以引出兩個推論:一是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趨勢,另一是關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前者是說,即使是生產要素在國家之間不完全流動,但國際貿易也可使生產要素的報酬在國家之間趨於平等;後者是說,由課徵關稅所引起貿易額的變動,將提高一種生產要素的收入,而降低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收入
    2. 改革自由主義
      1. 凱因斯
        主張政府應該具備更加直接的管理職能,以解決商品生產與市場消費需求之間供需的不平衡
    3. 新古典自由主義
      1. 海耶克
        反對國家干預經濟,認為經濟自由主義是政治自由主義與個人自由主義的基礎
  4. 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其分析的單位不是以個人或國家為出發點,而是以「階級」與世界經濟,或是世界體系為其分析的起點。
    1. 帝國主義
      1. 霍布森
        主張國家制定干涉計畫,透過實施強有力的干預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個人自由。
        對於帝國主義,主張英國應該停止在海外的帝國主義剝削,轉而建設國內市場,以消費生產出的多餘產品
      2. 列寧
        1. 從四方面論證資本主義的誕生
          1. 生產集中於Konzern、Cartel、Syndicate、Trust
          2. 對原物料來源的競爭性需求
          3. 銀行寡頭的發展
          4. 舊殖民政策發生轉變,富裕的強國尋求在對弱國的剝削過程中擴大其經濟利益
        2. 列寧的核心論點是資本主義國際經濟的確使世界向前發展,但這種發展是不穩定的,終將導致帝國主義戰爭和國際政治情勢混亂
    2. 結構主義
      1. 依賴理論
        主要觀點核心在於,在南北關係中,富裕國家-即核心國家-在歷史上就經由剝削、榨取包括人力資源(甚至奴隸)與原料在內的各種資源,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即邊陲國家-處於一種從屬地位。
      2. 世界體系理論
        Wallerstein融合依賴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並以歷史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其相信世界體系是一真實的實體,只有透過對世界體系的全盤分析,才能了解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現象。
        1. 一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有三個基本要素
          1. 起源於一個利益最大化原則所統御的單一市場
          2. 一系列具有不同對內、對外強度的國家結構之存在。
            國家結構的主要功能是--阻礙資本主義市場的自由功能,以利於改善一個或多個團體的獲利前景
          3. 對於剩餘勞動的掌握發生於一個包含三個等級的剝削關係之中,這三個等級是-核心-半邊陲與邊陲國家的國際層級關係,這也同時決定彼此間不平等的交換關係
  5. 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評析與應用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總論》〈現實主義〉廖舜右

  1. 現實主義典範的緣起與內涵
    1. 典範緣起與核心概念
    2. 現實主義的緣起
    3. 權力的定義與意涵
      1. Morgenthau
        將權力定義為國家執行外交政策的有形與無形力量,有形力量具有可供測量的指標,如人口數目、領土面積、自然資源、軍事準備、經濟程度等。
        無形力量則可涵蓋民心、士氣,以及領袖能力等。
      2. Waltz
        相對權力是兩國相互對抗的能力比例,就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國家本身的權力增減固足憂慮,而更重要的是與敵對國家權力比較時的相對消長,才是權力概念的核心
      3. 雖然現實主義者對於權力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都將權力因素視為一個國家行為的獨立變項,相較於其他中間變項,更是無法比擬的關鍵變項。
    4. 國家具有「一致與理性」的行為並為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
      「一致與理性」行為的假設為抽象主觀判定,如同個人一般,國家在理性方面具有特定偏好與目標,也會根據成本效益計算,在能力範圍內採取策略與行動來完成目標;而一致性的設定讓國家對於相同事務不會同時具有矛盾與相反的意志。
  2. 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
    1. 古典現實主義
      1. Carr的現實主義六大原則
        1. 政治現象受客觀法則所支配,如人性等
        2. 國家用權力追求利益,國家利益是由戰略與經濟能力所界定,且為決策者所追求的單一目標
        3. 國家有追求利益的永恆性
        4. 追求利益合乎國家的道德,對於國家而言,採取成功與有效政策才是國家生存的道德原則
        5. 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道德是不存在的
        6. 權力政治範疇是獨立自主於其他人類的活動領域
      2. 古典現實主義強調國家追求利益超過對普世道德的維護,將引導出國際政治被視為權力鬥爭場所的必然結果,並將權力平衡、安全困境、軍備競賽以及外交政策等作為其研究範疇的焦點。
        其批評包括對經濟因素的漠視、無視於非國家因素對國家政治的影響、過於簡約(個體解釋全部)、合理化現存秩序的問題解決理論,以及只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解釋國際政治等
    2. 結構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認為主權國家是國際體系的組成要素,輔以國際結構是無政府狀態下自助體系的前提。也就是說主權國家是理性追求利益的行為者,並且強調"相對收益"的獲得,因此必須從國際結構或體系的角度切入,才能有效地解釋國際政治的互動。
      1. Waltz
        1. 國際政治處於無政府狀態
        2. 各行為者均具有相同功能的傾向
        3. 各行為者的能力不同
        4. 對於結構現實學派而言,各行為者均處於無政府狀態,又有著相同功能的自助傾向,因此,能解釋國際體系的變數僅有國家間彼此不同的能力分配與排序
    3. 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的比較
      1. 相同
        1. 以國家為中心
        2. 承認國際無政府的存在
        3. 重視權力與安全
        4. 採實證主義的研究途徑
      2. 不同
        1. 分析層次的差異,前者側重於國家單位的分析,後者則強調系統層次的重要性
        2. 理論角色的差異,前者為歸納式的研究,後者為演繹式的研究
        3. 對於權力與安全兩者關連性的剖析不同,前者假設權力是國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後者則認為權力只是為獲得安全的手段。
        4. 國家是否為政治最後形式,前者認為主權國家作為政治制度最終形式仍有討論空間,後者則認為主權國家為政治制度之最後形式
        5. 道德議題上的認知,前者強調國家道德與世俗道德的差異,而後者則未提及
        6. 權力平衡如何形成的差異,前者認為權力平衡是決策者的精心設計及操控,後者則認為是國際體系與結構而自動形成
  3.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崛起
    將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的整合嘗試與論述,被統稱為新古典現實主義
    1. 理論基本主張
      1. status quo vs. revisionist
        前者傾向於接受當下的國際秩序與權力分配,權力平衡為其維護現存秩序的政策。後者則傾向於挑戰或改變當下的國際秩序。
        對於新古典現實主義者而言,扈從強者或與之結盟均為弱者企圖維持現狀或改變現狀的有效選項
      2. 攻守平衡
        當軍事技術在攻勢方面具有優勢地位之時,同盟地位將得到加強(如一戰的協約國與同盟國),守勢方面具有優勢則地位弱化(如二戰的假戰)
      3. 攻守的可區分性
        當軍事技術攻守區分性越低時,越容易發生安全困境,相反則促使合作
    2. 決策者評估因素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對新古典現實主義而言,理念則可用來輔助決策者衡量國際環境,並以此動員國內資源來捍衛其所認知的國家利益。
      據此理念可定義為決策者對國際體系的知覺與對國內政治的計算,以及對於整體國家利益的衡量。
    3. 外交政策之分類與應用
      1. 制衡政策(國內:維持現狀、國外:維持現狀)
      2. 扈從政策(國內:改變現狀、國外:改變現狀)
      3. 避險政策(國內:改變現狀、國外:維持現狀)
        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定的關係。因此,是一種同時在經濟與安全目標上雙邊投注的策略,一方面盡量減少在安全議題上的損失,決策者亦不放棄與現狀霸權的合作,另一方面則在與改變現狀的大國交往中擴大利益
      4. 適應政策(國內:維持現狀、國外:改變現狀)
        較無知覺大國威脅的國家,可能會採取適應大國策略的政策,僅在少數的議題上堅持立場,是一種藉著符合對手利益的方式來降低其對自身的威脅。
  4. 現實主義典範的次級結構
    1. 攻勢現實主義與守勢現實主義
      1. 攻勢現實主義依循霍布斯的"性惡論"並結合結構現實主義的結構概念,認為沒有國家欲維持現狀,每個國家的目標都是權力的極大化。在成為霸權之前,國家獲取更多的權利的企圖不會改變,而向外擴張與戰爭是國家獲取權力的主要戰略。
      2. 守勢現實主義的重要假設為,國家透過社會化的過程,累積有關國家策略的最佳行為方式。尋求穩健的目標與最低限度的安全(權力平衡)是國家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最佳策略。
    2.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的比較
      1. 守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安全極大化>重視權力>對潛在敵國意圖懷疑>避免產生有力他方之權力差距(相對收益)>加入弱勢以制衡強權>權力平衡>永無止境的相互防備
      2. 功勢現實主義
        無政府狀態>自助>維護國家生存>重視安全>對他國(含友國)意圖懷疑>建立有利已方之權力差距極大化(相對收益)>權力極大化>加入強勢>追求霸權>永無止境的相互競爭
    3. 霸權穩定理論
      霸權穩定理論的中心概念強調在國際體系中需要一個主導力量,來驅使、規範、以及管理體系主要成員的互動行為。國家要被稱為霸權,須具備三個主要特質:有能力建構國際體系的相關機制與法則、具有強烈的執行意志,以及承諾推動體系內主要國家互為有利之事項

      討論霸權穩定理論的四個面向
      1. 國際政經合作機制與霸權之間的正向因果
      2. 國際政經合作機制與霸權之間的非正向因果
      3. 霸權穩定理論對於維持現狀的重視
      4. 金德爾柏格陷阱
        霸權缺乏提供國際公共財的意願,因而導致混亂的國際秩序,或引起就有國際機制的失靈
    4. 修昔底德陷阱與新型大國關係
      1. Thucydides's Trap
        意為新興的崛起強權逐漸壯大,驅使主宰地位的統治強權認為其為威脅,而增加衝突與戰爭的風險
      2. 新型大國關係
        在舊有權力政治之上,納入合作共贏的概念,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避免零和式權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