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文案力之心得筆記

這本是一本教你文案概念的書,內容輕鬆有趣,感覺就像是用文案寫一本教你寫文案的書
我就在這裡記下我覺得不錯的內容
1.試著標題化你要說的話,而這句標題將會包含你所有內容的精華,但又離內容有點距離,讓人有想像空間。
2.真正的認同,是不出現認同的字眼,但能理解對方的難(P50)
3.以詩意的、略為口語的文字表達想法,不須刻意將它廣告化,讓聽者和讀者有親切感(P67)
4.對於關注的議題拿出你獨有的解決辦法,就是擁有創意的開始,我們多數面對的問題不是沒有正確的答案,而是好像沒有問題。
5.渙散和渙散之間,你不必永遠很厲害,你只要在你出手的時候厲害
6.在現代,那些野獸變成臉書、email、電視、網路、lINE等,你不斷刷新網頁,深怕自己錯過了世界,事實上,世界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比較多廢話。
7.對創作者而言,你的人和心必須先到場,你的作品才有機會到位
8.很多人都以為行銷是天馬行空,但我覺得,行銷是最理解現實的夢想家在做的,你比誰都理解現實,所以可以把你的夢想變成現實。
9.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談他們關心的議題,討論他們在意的事情。把自己放入想像之中,避免胡說八道
10.記得,不是要讓人覺得說故事的人好聰明,而是,要讓看的人覺得自己好聰明,所以你不能給他看可以預期的笨東西
11.讓你覺得有價值,才有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你的商品能帶給人們多少"心"的價值
12.我們常常忽視時間成本,所以接受加班與殺價,但時間成本往往是最貴的價值。你讓你的時間廉價的嗎?
13.你如何框出你對話的主題,決定了一個作品的高度
14.而這就是現代所有行銷人要面對的命題,如果你的傳播對象已經設定你是撒謊者,那你要怎麼辦?
15.科技讓我們不必到現場,久而久之,我們就算有機會也不去現場。而離開現場,就不理解現實了
16.除了應該關心消費者的消費型態外,要更多關注生活型態,如果可以,更該關注生命型態
17.在工作之前,先試著想你到底今天來上班,除了錢之外,你還想帶什麼回去?有了答案之後,再上班
18.當你在工作裡解決你人生的問題,解決多數人的問題,人們會覺得你做好了你的工作。反之,當你只想解決你工作的問題,很抱歉,通常你無法真的解決工作問題,而且,消費者不會理你。
因為那只是你個人的工作,不是消費者他們的問題
19.應該要有一個共同的符號,一個人們一眼就能理解,能代表這群人的奮鬥
上面這些是我從這本書節錄的句子,我覺得我會受用、有感觸的句子
其實,這本滿淺顯的,沒甚麼難懂的句子,只是情感很多,感覺作者用很多情感在構思文案,或許這也點出,文案就是要觸動讀者的情感八,總覺得,看完後,有些想法冒了出來,雖然我沒要走行銷,也許總是會用到。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孤獨深處》心得


這一本也是從啾啾鞋那裏看來的,我發現我滿喜歡這種影射社會現實的作品,這一本收錄很多短篇小說,我就從裡面挑幾篇來寫心得

北京折疊

我覺得這是一部描述貧富差距的小說,而故事的三個空間,正好是上層階級、中層、下層,上層的少數人不僅掌握大多數的財富也掌握大多數的時間,其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感觸
,"生產力一改造,升級了,GDP上去了,失業也上去了...但問題是,地都騰出來了,人都省出來了,這些幹嘛去呢。.....最好的辦法是徹底減少一些人的生活時間,再給他們找活幹..."
這一段是老葛跟老刀解釋為什麼不採用最新的自動垃圾處理機,這一看,我就想到了UBI,讓大家擁有基本的生活薪資,然後大量採用高科技,就不會有上面的問題啦(感覺好像很不錯,不過我也沒有多想,就直覺拉XD),不過現實世界,就如同書中一樣,有些階級的人不被當人看,每天汲汲營營就賺那些吃不飽也餓不死的錢。

深山療養院

這一篇是講述一個聰明的數學天才韓知跟陸星的故事,韓知當上學院的教職,陸星是精神病人,讓我很有感觸的是這一段,"他看著生活裡得到的東西...去除這些之外,還剩下甚麼,甚麼也沒有。就像一粒洋蔥,一層層脫落,裡面越來越小,剝到最後空空如也。可能所有努力只為了裹上洋蔥的外皮,不讓別人看到空空如也。"
這是韓知對於自己生活的描寫,因為害怕自己"泯然眾人已",所以拼命學習。但卻感覺空虛。
我認為這對應到後面所說"認識自己和認識外界,不外乎是這兩個其中一個或兩個出問題",是醫生在回答韓知時所說的,再搭配一個精神病人(認識外界沒問題),我得出的想法是,作者也許在影射韓知(就是我們!!)跟陸星一樣,對於自己並沒有甚麼太多認識。跟精神病人並沒有什麼兩樣?
誰不害怕被當成平凡人,害怕達不到其他人的評價,所以拼命包裹那個空空如也的洋蔥(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裡面空空如也)。
不過這只是我的想法,總覺得還有更多想法可以挖掘~

有的小說很完整,有的看完意猶未竟,有的不知其所以然(如最後一篇拖延症患者,我還是不太懂,學生拖延論文->小宇宙爆炸->小宇宙也拖延他的論文,我懷疑這是一種比喻,但還是有點不懂XD),我認為每一篇都有一些作者對於社會的看法在其中,北京折疊講貧富差距,孤獨病房講自欺,最後一個勇敢的人講自我價值,生死域講愛情(其中我覺得有一段話影射北京現況XD)。
最後,我滿喜歡這一類小說的風格,讀完總覺得作者似乎有話要說,又沒說出來,讓人可以深深思考其中意涵^^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不服來辯!15場哲學大師的Battle之心得

參考文章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150 關鍵評論網

我覺得用辯論的方式來闡述哲學的理論是個很好的方法,感覺很有逆轉裁判或是法庭辯論騙的感覺,突然想到哲學也可以做AVG遊戲啊!!!

這本書分為十五個問題去討論,加上37個哲學的理論,易懂又不失深奧,讓人覺得很吸引人呢~
而且題目從政治層面的貧富差距到精神層面的幸福是什麼,還有概念層次的自由是什麼,取材廣泛,真的覺得作者很厲害呢!!

像我自己很喜歡的第八章 決定個人行動的是自己?還是社會?
正方 : 自由,即是存在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人類應該重視存在勝於系統
卡謬--人生是荒謬的
->不應該只重視結構與邏輯

反方 : 社會,及是構造
李維史托--野性的思維與栽培思維
->環境中的系統在無意識中優先於個人的主觀性
索緒爾--差異體系(結構性切割世界)
->人類的思考在語言學上是有結構性的

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擷取了這些哲學家的一些概念作為論辯的武器,而對於結構主義與存在主義進行對話,這是這本書主要的模式,另外很不錯的是,這些複雜的概念,作者都會搭配有趣的插圖,讓人更容易理解這些概念。

而且如果我喜歡其中某一個主題的話,也會更容易以某某哲學家或主義去搜尋相關資料,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呢~

見樹又見林之心得筆記

終於可以看這本書了,我以前就聽說這本是社會學入門經典,今天終於把它買下來了,果不其然,真的是經典阿,深奧又易懂!!

那這本書在談論什麼呢?
這本書在談論的是社會學是甚麼?又該如何實踐?

一、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如同書中所說"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如果我們要了解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對人們的影響,我們就必須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在其中參與"P16,這就是社會學

同時反駁個人主義式的解決與批評,從社會學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知道,要了解一個問題,並非專注在個人,而是這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或是整個社會系統,因為社會體系中不同價值的排序決定你參與這個社會的方式。
同時社會問題在於"社會生活並非僅是眾人個人特質與行為的累加結果,因為個人特質與行為也是參與種種社會體系所形塑"
更有趣的是,當你以個人主義式的方式解決問題,卻只是把問題丟在另一群人,就像一群人在有限的椅子中互搶椅子(書中的舉例,我有很有感覺XD)

但我們也要避免個人與體系二分法的問題,沒有個人參與,就沒有社會,當我們身處在其中,同時也在影響這個社會。
於是,社會學就是在問你參與的什麼?而你又怎麼參與?

二、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這一篇在講述文化如何造就你看到的社會、真實、信念與價值

透過語言、符號,可以造就你看到的真實(如果你不在意,就不會有人去命名了),以及將我們與外在世界牽連起來,沒有文字,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事情分享出去,透過語言,產生了真實。
每個文化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提供甚麼是真的,甚麼是假的,這就是信念(p53),透過文化給你的信念,你選擇相信了某件事,正所謂I believing, I seeing(我相信甚麼,我就會看到甚麼),以及墨頓所說"不管我們定義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什麼是被認為是真的,就會有實際上的後果"。
我覺得這世上每個系統都有一些不容懷疑的假設,如數學的五條公設,宗教的教義等等,但只差在那些不容懷疑容不容易挑戰而已吧!
回到信念,文化給了真相,並形成價值,而你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叔本華說的"我們決意我們要的,卻不能決意我們要甚麼",甚至文化以這些價值為基礎,轉化為規範,以獎勵和處罰來逼迫你認同,那為什麼需要規範呢?功能學派認為,文化依著這些價值建立,沒有這些價值,文化便無法生存,而這就是道德。
但卻無法解釋為何以這些價值來規範,而不是那些價值?,從衝突觀點來看,優勢團體藉著文化形塑自己的優勢,文化與優勢團體互相利用,互相保護。
而透過物質、科技發展可以改變文化,改變優勢團體,同時也改變你看到的真實,你創造科技,卻反而被科技限制,就像蘇珊朗格說的"我們活在觀念的網路中,編織網路的纖維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三、社會生活的結構



上一章談到的文化概念,是在說當我們參與體系時,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與感受
而這一章的結構,則是這些文化概念如何連結人與人、人與體系、體系與體系,簡言之就是當我們在社會中的結構位置改變時,體系中包含的各種生活模式的關係也會改變
而結構位置就是你的身分地位(在學校,我是學生。在家裡,我是兒子。諸如此類)
而每一個在結構中的身分都不只一個,衝突也不少。通常,其他人也會從你的身分地位去判斷你的舉止與思考方式。

那這個身分地位的意義是?
他讓我們和各個社會體系產生關聯,提供了我們經歷、參與這些體系,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
1.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社會關係是如何安排
2.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

透過了解結構,我們可以以更大的觀點去解決問題,同時知道這些問題並不能單靠改變某個人,或是認為不關自己的事,結構不改變,問題始終存在,只是換人發生而已。
P124"不管一個體系中的資源與酬賞是什麼東西,基本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是 : 這些資源酬賞的分配有多麼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不平等的模式又是如何被正當化、如何被維繫的,以及這種不平等如何影響了參與其中的人們的生活、如何影響了整個體系"

結構中靠著文化聯繫,因此可以透過文化來帶動結構中權力分配的變化,而同時體系與體系之間又是彼此牽連,一個家庭文化的轉變帶動家庭結構,也勢必影響整個社會結構。


四、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P153"人類與社會體系都與物質環境有關係。人口生態學乃是研究這些關係,並指出這樣的關係呈現於社會生活中的每個層次"

以生態學來觀察人類,我們都會以特定的空間和生活其中的物種來定義,而社會體系也是這樣,包含空間與地域。因此,每一個社會體系的形塑是來自其適應環境的物質條件,如文化唯物論者馬文.哈里恩說過"人類文化有許多方面是在應付自然環境的物質條件中產生的"。

那我們就可以這個觀點來問這些問題,如果所有的選擇都會受到我們參與的社會體系的影響。
這些體系是什麼?
生活在這體系中的人們與體系的關係又是甚麼?
不同的體系及社會關係,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種種"阻力最小的路",會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以體系的觀點來看一個社會,可能以為人口的多寡是貧困的問題,卻不知道一個國家的貧困,就是一個國家的富有,因為整個大體系中資源的分配不平等影響到這些貧困的國家,造成人口過剩,人口過多而資源不足,或是資源分配不均均,以致某些人太多,而某些人太少。


五、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談完那個比我們大的文化、架構、體系,接下要談我們,與這個體系互動的我們。
我們透過文化、身分地位認知他人,透過取名子來參與社會,透過他人的評價來認知我們。
也就是說,我們是誰,並不在於自己本身,而是你對社會的參與的過程來決定,你今天選擇當教授,別人就會覺得你是一個飽讀詩書、學問很高的人,但實際上卻不一定是。而就算你學問很高,沒有社會身分,也就不會有人知道你是誰,以及你是個怎麼樣的人,因為沒有身分與角色,你就從社會脫離了。

當你參與社會,你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符合當下時空背景的文化規範,就像演員一樣,穿上適當的衣服,做出合宜的行為,也就是高夫曼說的"自我的表演"。
而所謂真實的自我,並不關你是在表演或經營意象,而是你有沒有把那些行動做為自己的一部分。
文化提供概念和素材,我們那著這些概念和素材創造社會生活。P196
最後,我們不斷地用我們對真實如何建構的知識來理解外界發生了些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扮演我們的角色讓世界運轉下去。P200


六、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前面我們知道社會學是什麼了,那接下來要實踐社會學
實踐社會學並不是要找出罪魁禍首,而是要釐清我們每日參與社會生活所能做的選擇,要激發我們提供一部分出路的潛力,而非成為問題的一部分。P208

最後,書中以四個問題作結
"我愛你"這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思?
為甚麼美國投票率很低?
貧窮為何存在?
我們到底是誰?

最後,書中告訴我們"社會學提供了一種基礎,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與那個比我們更大一些些的情境產生關連"P238

最後的最後,我真的覺得這本書開了我一個新的看世界的角度,也許我不一定完全理解這本書,但我越讀越興奮,期待可以讀到更多資料,得到更多新體會。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結果,立刻去做的人得到一切之心得

這本書是我看到啾啾鞋的影片得來的,覺得滿不錯的,日本人的書都滿簡潔又明確的耶~
總之,還蠻不錯,有很多方法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與想法,然後踏出第一步。

這本分了五個章節
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踏出第一步
學習如何踏出第一步
再來開始改變自己周遭
最後就改變人生拉~
我就挑幾個我喜歡的部分八

第一章 十種習慣讓人無法立刻行動

思考停止!--腦袋一堆想法衝突時發生的事
-->把心中那些衝突的想法寫出來,然後釐清他們
覺得還不錯耶~像這種把心裡的想法寫出來這種,是個很有用的方法呢~

過分規避風險!--放大那些可能性很小的危險,就是杞人憂天
-->這就是心情在左右你思考的方式,所以試著轉換心情

第二章 十秒內行動的人這樣思考

1.知道"萬事起頭難"這個道理,然後去做
2.在腦袋畫出行動藍圖,我覺得這很有用,我自己也常在腦袋規劃要做的事情,到時候做事情,就像在看著說明書做事

3.面對大問題,試著拆解與具體化,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具體來說呢?","除此之外呢?","簡單來說是怎麼回事?"
4.只要有三成的結果就好,但要用五倍的速度行動

第三章 十秒心智轉變法,讓你成為立刻行動的人

1.轉換心情,做出能讓你情緒高漲的舉動或是表情、言語(這邊很像"姿勢決定你是誰的TED內容")
2.傳換視角,準備幾張紙,上面寫著不同相關人,然後貼在不同的椅子上,坐在上面,想像自己是那個人會怎麼想?
























3.轉換心情的步驟



4.在早上,寫一些想跟自己說的話或是自己當下的心情,也可以幫自己評量自己的心情狀態
第四章 做出成果! 影響他人的十秒轉變法

1.找出與對方共通的事物,如你要做的與她想要做的
2.少點讚美,更多個人訊息(就是有理有據的讚美拉),提高對方的自信
3.先談優點在談缺點,討論順利與不順利,帶出改善的點(恩恩 感覺好麻煩XD)
4.透過找出對方的優點、興趣,再來引導對方參與

第五章 十秒鐘接近人生目標的思考與行動秘訣

1.了解自己的願景與價值觀,問自己"如果沒有任何限制,你想做啥?"
2.傾聽他人夢想,也許可以跟自己的夢想產生共鳴
3.與其害怕徒勞無功,不如不怕當個傻子告訴自己"世上沒有徒勞無功"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告訴你藉著"轉換心情與視角",抱著"絕不妥協的價值觀",去追求"興奮雀躍的未來願景"。
還有書中提供的方法其實很值得一試喔!!!!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閃電十一人感想

終於把閃電十一人go 第三季看完了,好感動喔!!在段考前,我花了四天從頭看完XD
大概是從這學期初八~我突然看到youtude推給我閃電十一人的影片(最近都這樣,youtude不斷推童年番給我,害我一直追XD),突然想起閃電十一人的熱血,但我不知道還有閃電十一人 go,害我不斷去補進度,說實在,我還是覺得無印時代好看,go時代的天馬不能給我跟圓堂一樣的熱血,而且go時代一堆增設的系統,化身、化身武裝、合體、獸魂,喔!化身武裝害我看得有點尷尬,但就我看go第三季來說,我覺得go時代比較著重在人物的心境刻劃,第三季一堆新手,我就知道沒有多少熱血的場面了,基本就是八個人、八個必殺技、十一個獸魂要激發,前期基本是一場比賽,兩個必殺技+兩個心理問題,後期是一場比賽三個獸魂激發,所以我都專注在作者處理角色刻劃,想想,43集要處理這麼多,我就不太期待比賽多刺激(前期都靠劍城的單車之刃XD),心境問題倒是不錯,同時還兼具角色個性刻畫與必殺技激發,其中我比較喜歡瞬木,那種我就是不相信人,你想怎樣的個性在水之星被激發,我覺得很有趣耶,比起那種一開始很兇後來洗白的那種,這種坦蕩腹黑的壞人我很喜歡,跟第二季的札那克那種直率凶暴有點不太一樣,而且第三季還放一個札那克的祖先,看到他在後期放一個吾乃最大的必殺,真有點感動XD,總之,跟無印相比,無印重視必殺技研發,角色心境好像也還好,而且角色必殺技一對,解決心境問題,會再多一個合體必殺技,看染剛跟豪岩寺、吹雪的必殺技,後來一堆外面隊員加入,也不用再刻畫,其中我比較喜歡就是吹雪的雙重人格。
我想可能無印的風格不適合拖太長八,所以後期開發一堆系統去延長動畫的壽命,化身應該是圓堂的魔神想到的八XD,無印果然還是那樣就好,不過我好像看無印跟天馬對決喔,紙船戰機那個劇場版太少了拉~
總之,我滿喜歡閃電人十一人,害我想修我們學校的足球課,感覺超熱血的耶^^,而且有些OP滿好聽的耶,go OP1我超喜歡^^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失控的同理心之心得日記

這是一本呼籲大家反對同理心的書,作者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告訴你同理心與做好事並沒有絕對關係,也就是同理心越高,也不一定就會做好事,反過來說,同理心越少,也不一定會做壞事。並認為同理心過頭也許會導致不合理的狀況,就像這句話"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過度投注在一個人身上,卻忽略那些在鎂光燈之外的人,透過這樣的同理心做的好事真的好嗎?而作者提出"憐憫"這種心情來取代同理心的位置。
最後,你覺得作者說的同理心是你說的同理心嗎?也許不是喔~作者在P37說的定義為"設想別人對某件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同理"。
但你有沒有發現,作者反對同理心的立場站在"結果論"的立場,也就是行為如何全部取決於結果,但這樣真的好嗎?所以壞人不值的救嗎?(作者提出一項資料說曾有人在希特勒小時候溺水救了他,那我們要譴責那個人嗎?)
在第一章的後面列了作者如何反駁其他人的論點
其中一條是這樣寫的
"難道不需要一定程度的情緒推動才會成為好人?冷冰冰的理性是不夠的"
作者舉了兩位哲學家的想法反駁,認為應該是慎思加上做對事的慾望,但單單只有善意太薄弱了,我是覺得反駁不強拉~但我想這加上心理學的實驗應該會比較好回答
儘管這本書在於反駁同理心,我倒是認為作者是在提倡理性,如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亞當斯密說的"不是人性柔軟的一面,不是大自然在人心中點燃善意的火苗,抑制我們愛護自已這種最強烈的衝動。有個更大的力量、更強的動機在那些場合作用抑制於我們。是理性,原則,良知,在胸中和身體裡的那個人,會對我們的言行做出最終的審判與裁決"
 那作者提倡的"憐憫"是什麼意思呢?如同第四章所說,同理心與憐憫心的差別在於"憐憫是對目標抱持情感,而不是與目標共享情感"。也就是多點關懷、理解,少點同理。
我認為作者提出一個想法很好,當你要幫助一個溺水的人,你並不需要自己先想像自己溺水的感覺才去救他,而是什麼都不想就衝過去,不是嗎?確實,作者也提倡"認知同理心",就是知道對方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而不是去感受對方在想什麼。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真的不錯,透過大量的資料去論證這麼抽象的概念。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史學導論期末報告心得

今天,心血來潮,因為心情不太好,很多話積在心裏,讓我好想說出來,所以我就來打個新得文。
是這樣的,我當初的原意是想模擬董毅在現代使用FB的情況,藉以顯現民國初年大學生的想法跟今天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像是一個藝術作品,透過一個作品去顯現我們想表達的意涵。所以我一開始不太在乎點擊數,目的也就只是說希望看的人可以知道我們的用意,但後來發現我們的方式有點敷衍,雖然我一直都不太覺得,但好吧,平心而論,是有一點,但也不能這麼說,我們一直都很用心在對待耶,比起其他組隨便轉貼文章跟直接貼上期中報告,我們還特地分類,再轉寫,但我也知道其他人都直接複製貼上,讓我有點無奈,但說實在,就算大家都很用心地轉寫在PO文,也許結果也不會多好,畢竟如果沒人對作品感興趣,作品要傳達的意涵在偉大也沒有用,看來這次我忽略傳遞管道了,可惡! 我一直都希望自已可以對自己要做的是全力以赴,今天竟然與其他敷衍的作品差不多,真是讓人夠生氣的(說實在,我更怕被老師強力攻擊XD)
最後,還好學長建議的電子書(其實那應該不是電子書拉,就是一種線上地圖導覽拉),聽說成效還不錯,鬆了一口氣,但也滿諷刺的,我做的兩個小時的作品竟然比我們做了一兩個月的作品還好,而且那段時間都花在催繳文章上。
不過其實我在想,如果有人已經知道我們的成果不會很好,為什麼不跟我講呢?還有時間可以討論阿,會不會是怕麻煩阿,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在意的人自然會自己提出來,卻沒想到大家都怕擔當責任,於是就算走錯路也一直走,真是可惡,也許我應該時常就問大家覺得如何,這樣才比較好,可能這一次有點失敗了呢~~
最後我一直想討論一點,為什麼用FB作品就一定要有很多點擊數呢?如果我們的原意是一個藝術作品,那有多少人來看並不會影響藝術品的好壞阿,我疑問的是,為什麼FB一定要跟點擊數扯上關係呢?我實在搞不懂,後來我想想,我應該做的是,模擬FB的頁面,然後整理起來,一次給大家看,而不是真的PO在FB上,我知道了,FB是我們想呈現的模樣,但並不代表一定要用FB的頁面,可以做一個FB的模板阿~ㄚㄚ 我懂了, 真是令人生氣,現在才想到XD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之心得筆記

這本書是一本教你如何具備科學素養的書,好像很模糊,就是教你科學做實驗,產生的理論的方法與過程,只要擁有這些先備知識,你也有資格去檢視科學家的實驗與理論。
好像比學校教的有用耶~我還記得老師在教實驗方法時,幾乎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上面,所以我都是自己讀這一塊,而且考試也不太會考,只要把實驗步驟背起來就好了,什麼假說,實驗,理論等等,我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他們再說什麼,反正我又不當科學家,所以只要背起來,分數好看就好,對,這是我對學校的抱怨。
總之,這本是一本彌補老師過去沒有仔細教,卻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起元素週期表或是垂直方向施力不做功有用多了,你就算把周期表都背下來,卻不會這本書的內容,你連科學素養都沒有,也只會誇口一些別人不懂的名詞。
總之的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很讚(對,這麼多字,這是重點)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是科學方法,第二部是實戰,教你如何用第一部的內容應用


第一部分


我會喜歡這樣分類

提出假說
  1. 演繹法
  2. 歸納
    1. 投射
    2. 類比
    3. 逆推
  3. 假說演繹法
儘管演繹可以得出邏輯上正確的結論,但卻資訊量卻不會增加,比不上歸納可以得到許多新資訊,卻不能保證百分百的邏輯正確,而結合兩者的假說演繹法卻可以增加歸納法的真實性。

觀察實驗
提出假說後,自然要經過實驗來檢證。
並找出驗證條件與否證條件,避免成為偽科學
因為科學對否證開放!!(波普說的)
並提出兩條來檢證偽科學
1.用模糊的語彙來說明假說
2.不斷追加刻意的設定來保護假說
但我們在用這兩條來檢驗偽科學時,也要注意這樣的條件會不會包含到科學,畢竟追加說明來增強假說也是常有的事。

  1. 確認相關性
  2. 確認因果關係
  3. 確認實驗變因(確認對照條件與控制條件)


假說與理論與事實

1.不要用二分法來看待理論與事實(背後預設的是,沒有那一種理論可以被證實完全是對的,但我們卻不能因為這樣,就什麼都不相信,只能不斷增強理論,不斷逼近真理)
2.只有這種理論比那種理論更接近事實,更令人信服(要不然的話,你要怎麼分辨那些人是胡說八道,那些人真材實料)
3. 更好的假說或是理論的三個標準
3.1 做出更多新奇的預測,並且得到證實
3.2 最好不要有特置的假設,以及原因不明的假設
3.3盡可能地說明更多的現象

不管是什麼理論,可以分為三種功用
1.查明原因,了解因果關係
2.從一般性、普遍性的假說(理論),推導出特殊的假說(理論)
3.探知原貌,處理同一件事,像以微觀接解釋巨觀
但是共通點,都是盡可能減少所謂"不證自明的事實"



第二部分


那,知道第一部分的後設科學概念後,又可以做什麼呢?
培養公民應有的科學素養,那公民又是?酸民?烏合之眾?
不,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公民,這本書說"公民是透過對話來承擔社會的主體"
有點抽象,我的理解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的大家透過對話,一起來解決這個社會的所有問題"
這樣一來,就不能說啊!!核電廠我不懂啦,你們專家處理就好啦,問我做啥?
好像很謙虛?也許你只是懶得處理,懶得思考罷了,於是很不負責任地把那些事情丟給所謂的"專家"處理?

恩,你說我不尊重專業,也許是你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為這些事情都是專業的問題?
溫伯格提出所謂的"超科學"問題,也就是科學家無法解決的事情
1.因為科學發展還不夠以至於無法解決
2.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其實 我不太懂這個)
3.價值判斷(科技本身衍生的倫理問題,以及科技牽涉的社會倫理)

那這本書列出十個科學素養(第八章)
  1. 對於接收到的科學資訊,能夠抱持適當的疑問
  2. 了解在科學的步驟裡,必然會使用模型或把情況理想化
  3. 不輕信一本書或單一消息來源所提供的資訊。能夠比較數個消息來源,選擇認為妥當的說明
  4. 知道"易於瞭解"有陷阱。不會只因為使用的比喻容易了解就滿足(看看市面上那些,一本就通XXX)
  5. 科學的一大特徵是有不知道的事。有事公民應該能判斷"不知道的事"是否完整地傳達。如果把和風險及機率有關的事說得異常肯定,應該要存疑
  6. 聊解科學對於不確定的事情提出看法時,一定會用到外插法和推測
    剩下的就自已看書好了....
  7. 最後這個我滿喜歡的,"在必須由社會來決定科技相關議題的場合,一方面尊重科學的風險評估,另一方面能夠提出涵蓋社會、政治、倫理、責任、能否信任等複雜、多元視野的問題框架"

最後,我真覺得這本書很讚,雖然中間有一堆我覺得很煩的核能科學,但考慮這本是因應核爆的日本而寫,我的覺得其他部分都很值得我們一看,不只是科學,我們也需要具備其他知識的素養(這樣,大家是不是要重讀義務教育呢?)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高敏感是種天賦】之心得筆記

很感動終於可以看這本書了,因為這本是今年出版的,所以圖書館不容易借到,只好去買一本來看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給高敏感族群解決困擾的一本手冊,第一章解釋高敏感族群的特點,第二章是教你如何解決高敏感族群常有的心理問題,第三章及第四章則是教導如何面對他人以及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
最前頭有一個高敏感族群測驗,所以你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高敏感族群。

雖然我是一個高敏感族群,可是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自認我並不是很典型,或許如同書中所說,有幾個高敏感族群,就有幾種類型的人格特質,因此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會覺得特別與自己貼近,不過確實有幾個特徵是我比較困擾的。

這本書與我之前看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有一點相似,但並不代表高敏族群就是內向族群,我只能說,這三本描述的性格與我認為的我自己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也幫了我很多(對了,被討厭的勇氣我也很喜歡)。

最後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句話(P71)
"人類很容易把自己置入某個特定類型,掙脫該類型的束縛,才有機會再成長"
不管你或我是哪種類型,目的都是為了要讓你更加認識你自己,並讓你對自己更有自我認同,而不是要你把自己硬塞到某種類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