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牛津人的三十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心得筆記

這本書以五個思考表達過程為主旨,分別是
準備→思考→組織話語→表達→反饋
我就以這五個章節挑出幾個我喜歡的

前言
  1. 教育目標分類學(P37)
    1.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2. 目標 : 讓人覺得學習是快樂的
  2. 牛津的一對一指導課程(p45)
    1. 內容的記述與重點整理
      1. 收集與主題相關資料,並統整重點
    2. 解釋與選擇
      1. 寫下對於閱讀資料的想法,並分類成贊成、反對、其他等等(還要加上理由)
    3. 舉證與具體表達
      1. 撰寫報告 : 序章(問題設定)→批判式探討(對閱讀資料的批判)→自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總結
    4. 展開討論與總結
      1. 預測一對一指導的問題,並擬定對策與討論方向


  1. 準備
    1. TRIZ法則(P74)
      1. 即使是新發生的問題,其實也可以在其他領域的問題中找到九成解決的方法,從所有不同的領域中找出解決問題的共通原理
    2. 學習從模仿開始(P82)
      1. 找到範本→找出範本的特徵→模仿範本的特徵→在固定模式上加入編排
      2. EX : source book(在著述、書寫論文或準備講義時,用來作為參考依據的書)
    3. IREP法(P87)
      1. 論點→理由→具體事例→結論
        1. 一種先從結論說起,在說明得出結論的理由及根據,然後舉證,在強調結論
  2. 思考
    1. 思考沒有問題的答案(P107)
      1. 從結論開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2. 在腦中描繪全貌
      3. 試著化繁為簡
      4. 對常識保持懷疑,提出新看法
    2. 以Why So?和So What?與自己對話,建構自己知識庫的邏輯
  3. 組織話語
    1. 練習"將思考化成語言"
      1. 試著找一個獨處的地方,然後進行模擬演講(1~3min),將腦袋浮現的東西說出來
      2. 並試著以5W1H的方式自問自答
  4. 表達
    1. 表達四大前提
      1. 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
      2. 慎選遣詞用字
      3. 不使用艱深的詞彙,盡可能簡單明瞭
      4. 再次確認對方是不是了解
    2. 傳達訊息的九個步驟
      1. 說話前
        1. 目的(決定說話的目的)
        2. 理解(了解說話對象)
        3. 方法(選擇配合對方程度的說話方式)
      2. 表達時
        1. 傳達主題
        2. 整理要點
        3. 說明主題
      3. 結束前
        1. 整理重點
        2. 確認
        3. 總結與補充
    3. 立論三角形
      1. 主張→(根據甚麼?)→事實與數據資料→(為什麼?)→理由→(因此)→主張
  5. 反饋
    1. 反饋法
      1. 設定目標
      2. 執行
      3. 比較實際成果與目標
      4. 確認已達成與未完成的事項
      5. 應用反饋結果,設定新目標

這本就是一本滿技術性的書,包含許多作者在求學時學到的方法,但我為了避免忘記,所以把我覺得重要的項目打在這裡,話說,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真有點想去牛津了耶XD

帝國之秋 心得

很久沒看這麼厚的小說了,花了一個禮拜才看完,而且每看完一節,還要花時間去消化,真是有點累人,不過那種感覺比起其他小說,更覺得充實和感動。

這本書講述一戰前,塞拉耶佛刺殺案開始到,一戰結束與國際聯盟的倡議,身為歷史系,馬上腦袋出現一條時間線在跑,而且小說架構與時間是吻合的,讓人覺得似乎真有這是件事發生,令人覺得作者寫作與情節設計十分驚人,想必在考究上花了不少時間,如果書後言所說,難怪帶入感這麼強烈,比起市面上很多歷史小說,常有架空與謬誤的地方,這本書完全不會有,真是太厲害了,邊看邊想,介紹給讀一戰歷史的人讀,想必更能了解,而且作者的書寫範圍很廣泛,從俄國的列寧革命,英國的工黨,美國的國際聯盟,包山包海,真是太厲害了,將整個歐洲戰場都囊括進來了(雖然一戰不只這樣,但最精彩的都寫進來了)。
聽說接下來是上帝之柱,似乎是十三世紀的歷史,真是太令人期待了!!
說實在,我覺得先對於當代歷史有個基本認知,再來看小說,會有更多收穫,帶入感會非常強烈!!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漢代文化概述---中國史論集中冊之心得筆記

一、漢代的生產狀況與交通狀況

生產狀況
因為戰國的水利設施建設,讓漢代的人口逐漸增加,並往長江地區遷移的趨勢,更由於對於南方的開發,使得南方成為後來吳以東晉建國的基礎。

對外貿易
以絲織品為主,向印度洋換取犀角、象牙及香料。

貨幣制度
承襲秦朝的天圓地方的銅錢,秦代叫做"一鎰",漢代叫做"一斤",重量是半兩(武帝改革後的五銖錢是半兩的5/12),一萬錢可以換一塊黃金。

房屋配置
地區規劃分為"市"和"里",市專供貿易,給商人住並限制權利,里給平民住。

二、漢代的社會

豪族
儘管漢代的社會脫離以往的封建體制,以官僚體制加以取代,卻不能抹滅階級存在的事實,特權依舊存在,只是短暫而已,最重要的是,豪族作為統治者,政策也必然偏好豪族。
更透過察舉孝廉把持政治勢力,如何維持豪族政府的利益又可以抑制豪族的勢力,這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這種情況比起封建政府,好像也好不了多少,我想,階級是官僚或卿大夫不是重點,重點是誰把握統治權。

遊俠
漢代有所謂地下社會的集團,稱為遊俠,我想與周朝時期的食客特質是相同的,但不只遊俠,手工業、商人也都有所謂的"社"在凝聚感情與交流,或是學徒制度傳遞知識。

奴隸
奴隸不管在周、漢都還是存在的,但數量不足以作為奴隸社會,也許自從周公採用人道主義的思想後,便漸漸改變社會的思想,不把奴隸作為生產的基石。

三、漢代的政治基構

漢代的政治屬於專制政體的極權體制。
中央為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副手御史中丞管監督)

地方為郡縣制
縣從周朝的小國封建轉變而成
郡則是戰國時的大國
另有刺史(監察)來監郡

基層人員
郎--尚書臺辦公
吏--丞相府至縣庭的辦公人員


武帝時期
管理筆和竹簡的尚書獲得重用,成為管理詔書的官員--尚書令
內朝的形成,丞相脫離決策中心,轉為執行中心

東漢時期
丞相→司空
御史大夫→司徒
尚書令的權力在司空之上


四、漢代的學術

諸子的發展
漢代政治兼採法家與儒家,其中惠帝與景帝則採用道家
道教則是在佛教傳入之後,與道家思想融合而成,而佛教的傳入,則是蔡愔往西域求佛法開始
另外天文、數學、化學(煉丹術及磁石)、醫學都有良好的發展。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韓復智 之心得筆記

兩漢的經濟問題,在於土地兼併和商業資本的經濟發展,儘管政府施行許多政策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有錢人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掌握政治權力。

西漢的經濟情況
漢初
主張放任的黃老思想,對外助長匈奴的力量,對內也助長諸王的氣勢,更因為准許人民鑄造錢幣、開放山林與惠帝時期的買爵贖罪制,使得商人不僅多了許多賺錢的通道,更可以藉由錢財買到官職,而加深貧富差距,以及有錢人與貧民之間的對立

於是賈誼提出兩項辦法:1.收回鑄幣權,並統一貨幣,但直到武帝才施行
2.規定禮制,使衣服與用具具有身分上的規範,只可惜只是一種構想

鼂錯時代
認為"富強之道在足食足兵",並提出兩項方案
1.貴粟,提出透過將多餘的糧食捐出來可以得到錢財甚至爵位,但被批評只有地主才有那個本錢去捐糧食,而地主為了拿到更多的糧食,就會更加壓榨農民。
2.減租,將農民的田稅降地,後來武帝採納,一直施行到西漢末年,但被批評這樣依舊圖利大地主,因為田租稅和地主向佃農收的錢是兩回事,貧民依舊貧窮。

武帝時期
經過景文兩帝的休養生息,漢朝已經漸漸富強,但仍舊有兩個問題
1.外患

2.君權與地主的抗衡
在武帝對外征戰時期,急需用錢,富豪們不僅毫不關心,還藉機牟利,使得武帝派出桑弘洋對外籌錢,於是他提出五項政策
1.統一幣制
2.均輸與平準
3.鹽鐵專賣
4.酒榷(酒專賣)
5.國際貿易
儘管籌到許多錢,卻依舊沒有解決社會問題

董仲舒希望可以達到"均產",認為應該從土地分配、輕徭薄役著手,提出"限民名田"(限制人民私有田的數量)
但武帝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之後的皇帝都持續改善,但並沒有達到成效,這個問題到哀帝時期達到最高,因為
1.貴族們用盡一切手段去搜刮土地
2.不只貴族,就連皇帝也是如此,自然上行下效,更加嚴重
這時,有人試圖提出"限民名田",但一來積弊已深,很難改善,二來遭到王戚貴族反對

最終,這些問題導致王莽的篡權與改革

王莽的改革

王莽綜合儒家的平均地權、法家的節制資本,提出三項改革
1.土地國有與奴隸制的改革
2.變更貨幣
3.五均六箢的推行--擴大國家專賣的項目與政府賒貸的推行

這些政策確實切中時弊,但卻慘遭失敗,原因有三
1.操之過急
2.貪官汙吏
3.過於理想
但更重要的是侵犯到貴族、官員與地主的利益,導致東漢的地主藉由貧民起義而奪權成功。


東漢的經濟情況

雖然東漢建立,但西漢的社會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原因有三
1.賞賜過多
2.人民可以藉由金錢得到官職
3.外戚與宦官的專政
導致地主為了一官半職而強奪土地、貴族有許多錢財可以大肆購買土地、外戚與宦官仗著權力肆無忌憚搜刮
又加上與西羌的戰爭,導致之後的黃巾之亂

總結兩漢的經濟問題,在於經濟上的得利者,也是政治上的統治階層,導致君王無法進行強而有力的政策。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農業社會的崩潰與王莽改革的失敗(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第三章第六節之筆記

由於武帝時期,對外戰爭很多,導致資本都集中在商人身上,導致土地兼併、流民亂竄的現象。
從武帝到哀帝,都展開許多對策來因應這件事

  1. 賤商政策
    不許商人擁田與禁止商人為吏,但商人靠著財富已經可以踏上政治舞台之後,這政策也就失敗了
  2. 鹽鐵專賣
    抑制商人靠著鹽鐵致富,但交由政府管理也不一定比較好,當國家用人不當,反而招致更多的慘難(苦鹽惡鐵)
  3. 均輸平準
    均輸,是指將某地盛產的產品與到另一處缺乏這個產品的地方
    平準,政府在某物低價時大量買進,在高價大量售出,以平衡物價
  4. 常平昌的設置
    與平準類似,不過常平倉只調節穀糧,但有錢人卻不會再低價時大量售出,而是代價出售,賺取厚利,並不會配合政府放糧,所以無濟於事
  5. 限田
    除了有錢人之外,王公大臣們也擁有大量田地,當然會一起反抗限田政策,最終無法進行。
  6. 私奴隸人數的限制
    因為奴隸太多,剝奪其他平民的勞動機會,導致失業率增加,更何況,王公大臣都各自擁有大量的奴隸,最終也失敗。
這些政策的失敗,儘管當時在漢武帝之後,昭宣元三帝輕傜薄役,人口漸漸回升,但卻因為田地太少以及旱災,導致種出來的米小於大家要吃的米,導致物價升高,政府又腐敗沒能力解決,流寇增加,流寇搶農民,更多的農民變成流寇,導致統治階級的王莽出來篡權,決心解決這件事。

  1. 布封建
    王莽照著周禮的方式施行封建,卻沒想到當初施行封建是因為中央勢力薄弱,才如此作為,硬搬周禮的規則套到漢朝,實在沒有必要。
  2. 改官制
    漢朝的官制承襲秦制,王莽硬要改照著經書改名,也是沒有必要的做法,而且容易讓人民不知所措。
  3. 改幣制
    將原本的五銖錢,更為金銀龜甲錢布各式各樣,實在是讓人民無所適從,難怪人民要說"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以還念漢代的幣制。
    甚至,王莽還犯了一個貨幣的錯誤,兩種同樣金屬鑄造的錢幣,其價格比例不符合其金屬比例,導致大家私下鑄幣,以得到更多的金錢。
    更嚴重的是,對於私下鑄幣的人,竟然直接貶為官奴隸,於是社會問題更加嚴重了。
  4. 井田制度
    將田全部劃為王田,並平均分配給每位人民,而且不能買賣,但王田制的時機只適用於人少田多的時候,在這個人多田少的時候,每人只能拿到84畝,導致效率低下,又無法販賣,導致窮民更加貧困
  5. 奴隸國有
    這裡只限定於私奴隸,而因為犯罪被貶為官奴隸不在此列。
    但實際也只是限定禁止私人買賣奴隸,但如此一來,窮苦的人民就無法將妻子賣掉來償還債務,這種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導致最終無法施行。
  6. 各種社會政策的施行
    1. 市價的統制
      五均之制,與平準不同的地方在於事先計算正常價格,產品下跌不管,產品高漲時以成本購買,對於生產者不利,而且阻礙生產。
    2. 錢幣材料的國有
      將所有貨幣鑄造材料收歸國有
    3. 不生產稅及不勞動稅的徵收
      對於不工作的人課稅,雖然這樣可以強迫生產,但不生產的人就是因為沒有就業機會才不得已失業,這時對他們收稅,反而迫使它們成為流民。
    4. 所得稅的征收
      一切生產都要收稅,對於貧民來說,工作所得的薪資只可以溫飽而已,還要收稅,豈不是逼他們當流民。
    5. 賒貸
      對於那些沒有錢的貧窮提供借貸,但是借錢需要付1/10的利息與稅金,總共每年要付1/5的錢給政府,這樣的借貸反而帶給平民更多的壓力。
    6. 專賣及國營
      鹽鐵酒及山川雨林都納為政府管轄,此為六管之令。
王莽的改革是書生的改革,理想儒家思想的改革,人民的一切生活都受到國家管制,是一種大政府的思想,甚至在晚期,還企圖藉由征討外族來轉移注意力,但反而加劇流民的數量與民眾的不滿,最終在經濟政策上的失敗,導致王莽政權的崩潰。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民窮財匱與武帝末年及昭宣時代的復興工作(薩孟武)--中國政治社會史第三章第五節之筆記

說實在,這標題真長

這篇從漢朝既有的稅收制度說起,到因應武帝對外征戰所需的錢財而制定的策略。

漢代的四種租稅方式

  1. 財產稅
    1. 田稅
      簡言之,有田就交錢
      高祖、惠帝--取1/15
      文帝、景帝--取1/30
    2. 訾算
      如果只對於農民收田稅,對於資產階級有點不公平呢~
      所以對於那些沒繳田租的人,就採用訾算,總體比田租多,是因為輕商重農政策
  2. 人頭稅
    1. 算賦
      不論男女,從15到56歲,交錢
      奴隸(通常是奴隸的主人要付錢,為的是減緩奴隸的現象)與商人(賤商政策)加倍
    2. 口錢
      不論男女,從7到14歲,交錢
      沒有勞動力的小孩也要課稅,對貧民來說很不利呢~
      (第三點的"獻賦"看得不是很懂,不知道是不是通關費啊?就是打點關口守衛的那種?)
  3. 免役稅
    當時的人從23歲開始當兵,先服兩年的兵役,再來每年一個月當到56歲,如果你不想當兵,就花錢給政府請人代替。
  4. 戶稅
    有點類似現在的土地稅,我的理解是這土地是掛你名下,就跟你收錢,不掛你名下,就不跟你收錢
針對財政不足的解決策略

  1. 節約運動
    為了在戰時降低物價,所以朝廷決心提倡節約,但平民本來就因為很窮而不得不節約
    而有錢人受到限制,只好把錢花在投資上,也就是買土地,反而加劇土地集中
    於是,朝廷提出有錢人不能買土地,但這樣更慘,農民往往只能靠賣土地賺錢,現在只能靠借錢維生,貧富差距反而加大,流民也增加
  2. 獻金運動
    靠有錢人捐錢,當然平民沒那個錢捐錢,於是朝廷獎勵有錢人捐錢,但終究只是暫時挽救而已
  3. 征收新稅
    針對有錢人收稅,用賦稅的方式強制有錢人吐錢,但對有錢人收越多錢,有錢人就會對平民更不客氣,反而加劇平民的不滿及流民的產生。

    而且當時沒有經濟調查,也不知道你到底真實有多少,大家為了怕收稅,盡其所能隱報財產,而中產階級則認為,錢賺太多要被收稅,乾脆花光光,於是一堆人在花錢,而不投資,也導致國民經濟的衰落。
  4. 實行專賣
    打戰要兵器,自然要專賣
    鹽是人民的必須物,避免被商人操控,又想要抑制那些靠鹽發達的商人,也實行專賣
    在打戰的時候,糧食的供應十分重要,如果都被拿去釀酒,哪就不好了,所以酒也要專賣
    以上,實施鹽鐵酒專賣
  5. 發行皮幣
    皮幣不流通市面,只通用於朝廷,而其實這只是另類向大臣及宗室們拿錢
  6. 鬻爵賣官
    雖然有很多有錢人買官買爵,但政府其實很輕視它們,所以對於政策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爵位可以不用當兵,一堆人藉著買官來逃兵,導致徵招的士兵減少
武帝晚年

透過輕搖薄役與使用趙過代田法,增加人口數與讓流民回歸鄉里,國家財政才漸漸充足。

原來,這才叫說重點之心得筆記

說實在,當時借到這本書時,我滿訝異的,因為我根本就忘記我為甚麼要預約這本書XD
不過,書中介紹的"超條列式"確實滿不錯的,可以應用在企劃、文章等各方面表達的地方

書中提到三個重點(因為這本書確實很有條理,所以我的筆記有點多餘阿~哈哈)

結構化--整合層級(讓人清楚了解全部)
1.主詞與受詞的放置(這裡我真覺得譯者要好好想想,中文的世界沒有自動詞他動詞,這漏洞滿大的耶)
這部分確實很有道理,現象用以受詞為主,行動以主詞為主,讓人在閱讀的時候,真的可以感受的那個差異
2.串聯與並聯
就是表達邏輯要清晰
3.主導
就像是大標題這樣的概念,然後下面有很多小標,但看用大標來分類

故事化--讓你覺得有興趣繼續讀
1.引言
這裡的目的是要讓對方覺得你的內容有興趣,有點像論文的摘要,把結論放在裏頭,讓你想繼續讀,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讓對方覺得你再對他說話"
2.打破MECE
雖然我不太懂MECE互不遺漏互不重複的技術,不過根據書中的描寫,似乎是全部條列出來這樣,那這裡的打破,是指不要全部條列出來,重要的提出來就好
3.專有名詞
這裡我也覺得不錯,的確,使用專有名詞,會讓人覺得這份內容立體許多,但這裡的專有名詞應該只限於具體事物這樣,而不是學術上的專有名詞

訊息化--讓人看完之後,做出行為
1.排除隱性贅述
簡言之,就是不要講廢話,說甚麼努力工作之類,一些大家都會說的常理
2.否定
與其告訴對方你要做什麼,還不如說你不要做甚麼,帶出你想做甚麼,會讓對方更感興趣
3.數字
具體的數字更顯真實與專業(跟專有名詞的道理相似),更容易帶給對方及自己做出行動。
我滿喜歡這一段,因為很符合我現在的處境,與其說我要做XXX,說一些自我滿足的期待,還不如踏踏實實規定進度,讓自己開始邁出步伐。

這本書教的方法,是一種站在他人角度表達事物的方法,透過他人可能怎麼想,進而端出他會想看到的內容。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斜桿青年之筆記心得

這本書呢~是我看了兩個youtuder的節目才去借來看的,節目都說得不錯
重點就是在這個時代,工作與娛樂生活的界線慢慢模糊,死板的工作模式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斜桿青年這個概念

斜桿青年這個概念出自Marci Alboher寫的"雙重職業"(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85490.One_Person_Multiple_Careers)目前只有英文版

"她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例如,萊尼·普拉特,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桿”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MBA 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zh-tw/%E6%96%9C%E6%9D%A0%E9%9D%92%E5%B9%B4

看來斜桿青年原本是一種現象,後來成了一種概念,而這概念的時代背景有兩點
1.科技的發達,導致知識的快速流通,讓每個人很輕易可以取得知識,亦或是創業
2.AI的發展,讓需要勞力或是高度重複性的工作越來越少,讓大家需要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及自己的才能(興趣)

所以如同本書說的"斜桿青年是一種策略",是一種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P42)

但比起斜桿現象,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看待,假想,你擁有了財富自由,那你要如何規畫你的人生(看來是UBI出場了XD),我認為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就是因為老生常談,才很重要阿~
不論你到底有幾個職業,只要這是你想過的生活,我都覺得很好
如同書中說的"記住,成為你原本應該成為的人,而不是社會或別人想要你成為的人"(P138)

其他的部分就是作者的心路歷程分享這樣,然後帶個幾個心理學知識
然後,我找到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句是說明作者覺得做一個內在充足的人很幸福,我也滿認同的^^

雖然作者的生活傾向簡單、慢活的斜桿青年,但不代表斜桿青年就一定這樣,我是覺得形式不重要,那份你希望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但只是現代以斜桿青年來宣傳罷了。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秦漢帝國之統一及對外關係---特別是與匈奴西域之關係--胡秋原之筆記

一、中國內部之統一--拓殖性
秦漢是中國文化的基礎,而中國的文化是內部統一最大的助力。

二、中國對匈奴之戰爭--軍事性
三、中國與西域及西方諸國之交通--外交性
張騫通西域背景
1.中國以自己為世界中心的世界觀
2.早在張騫之前,已有許多探險者
3.中國的名聲早已傳遍西域

通西域之影響
1.開闢了歐亞之商業交通
中國想要"玉",西方想要"絲",以此為商業起點。

2.維持了亞洲乃至歐洲之和平
漢朝在西域除了商業之外,還設置都護,兼具調解、維持和平。
透過與烏孫、大月氏、安息同盟,維持均勢。

3.促進了中西文化之交流

波斯文化
希臘文化
印度系文化

對於中國的對外政策,儘管有一說"次帝國主義",但中國的方式僅在於冊封、朝貢,並無掠奪及入侵,只是把自己當為西域的老大哥,維持西域的和平,與今日的美國有些許相似之處。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國史大綱之小筆記 第三編---秦漢之部

哎呀~好快喔,已經到第三編了耶~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國家民族之構成

統一代表四種重大的事件
1.為中國版圖之確立
2.為中國民族之構成
透過統一,將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再一起,放在一個新的中國文化底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3.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
在統一之後,貴族的封建制度走入歷史,儘管而後,常有人提出封建,卻總是失敗,而郡縣制的實施,卻依然施行到現代。
4.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有三者
大同觀,以文化的世界主義(王道),一種以全人類為福利的大一統政府
平等觀,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主
現實觀,著重於社會、道德修養、社會處世。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秦國之所以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不只是地勢與兵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些協助秦國的遊仕們,眼望東方各國,貴族的階層依然強盛,遊仕無法盡情開展自己的抱負,只好一一跑到秦國。秦國也不以貴族治過,而是與平民共同治國,所謂布衣卿相。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為了不走上周朝的後塵,實施廢封建行郡縣,為了抵禦外敵與實施弭兵的理想,實施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又建設首都,並把全國的有錢人都聚集到咸陽,意圖將首都作為一種彰顯首都強盛的象徵。為了可以快速到達各地進行管制,行郡邑、築馳道。這些作為都是為了大一統中國的理想而做。
但最終的滅亡,卻是在於民役過重,這也是貴族的氛圍尚未除去,才釀成這樣的後果。
秦的統一與失敗,是作為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過渡期

平民政府之產生


從秦朝滅亡到漢朝興起,代表的是古代貴族勢力的最終崩潰,以及到了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才算是平民完全崛起的政府。
當時的漢朝採取老莊無為的思想,配上因循前朝的法家舊法,漸漸的,漢朝走上完全的中央集權的路線。"統一"任務開始於景帝時期,"文治"則開始於武帝時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一、西漢初年之社會
1.農民與奴婢
一直以來,農民都需要負擔許多的賦稅、勞役,當農民撐不下去時,就會變賣農地,反而變得更貧窮,最終只好把自己賣掉,這就是漢代的奴隸那麼多的原因。
2.商賈與任俠
但有兩種人會收留這些沒錢繳稅的人,一個是商賈(商人)會把這些人買下來當奴隸,一個是具有俠義感的任俠,這兩種掌握了如同以往貴族在掌握的權力與財富,成為漢初社會中層階級。

二、西漢初年的政府
當時能進入上層政府當郎官的人有三種來源,廕任(靠血緣)、貲選(花錢)、特殊技能,至於吏則沒有一制的標準,大部分由富人擔任。當時的政治組織,由上層到下層分別為,宗室、武人、富人、雜途(文學、儒術等等)

三、西漢初年的世人與學術
先秦時期興起的為古官書之學,盛行於東方齊、魯,戰國時期則興盛百家學,盛行於中原三晉,秦代焚書也著重在六國史記,再來六經古文,最後才是百家學。
漢初採取黃老思想治國,而後因襲秦制,社會漸漸恢復安定,商賈與任俠開始活躍,諸侯王的富盛驕縱,社會的不安定,提供了中央政府進行改革的時機。

四、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漢文帝採用賈誼的意見,以及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意見,認為儒術最有益於教育,因此大興儒術,以教育青年為第一目標。

五、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漢武時期的復古更化,以賈誼政事疏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為中心,開始進行改革
1.設立五經博士,以往的博士性質繁雜,沒有實際的政治功用,改革將博士變成專門研究歷史與政治的學者,甚至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逐漸有學術指導政治的轉向,脫離秦朝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情況。
2.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通過弟子員的設立,為文人開啟仕途的大門,取代以往的靠關係與金錢,士人政府逐漸形成。
3.配合弟子員,將郡國長官納入吏的範圍,由於郡國長吏不僅要宣傳政令也要為國求賢,開放士人擔任,有其特別的意義。
4.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壓富人階級,將新興的富人階級轉為士人階級。
5.打破封侯拜相,配合劉邦的"非有功不得侯",漢初的相都由握有軍功的軍人擔任,現在打破這個規則,讓士人也可以擔任宰相,正是文治政府的轉向。 

六、士人政府之出現
經過漢武帝的改革,政府的組成開始從宗室、武人、富人轉為士人,從一個代表平民的農民政府轉為不僅代表平民,更是有教育、智識的政府。

七、漢儒之政治思想
士人政治開始學術指導政治,而士人保持的兩個觀念為,變法與讓賢、禮樂與教化
1.變法與讓賢繼承鄒衍的一些思想加上董仲舒的學說,主張歷史有一套演化進程,王朝與政制需隨時改變。
2.禮樂與教化,認為政治的責任在於教化人民,使社會安定、秩序、有意義,認為朝廷應該節儉,以及對於社會的經濟不平等加以改善。
王莽的變法,正是這兩種觀念的匯集。

八、王莽受禪與變法
王莽靠著外戚的位置加上皇帝早死,又藉著讓賢的理論,成功竄位,同時,因為他遵從禮樂與教化的理論,希望可以解決社會不平等,提出王田、廢奴等等古制,以達到裁抑兼併、消弭貧富不均。但最終因為推行太快,沒有顧慮到社會的回饋,以及沒有階級擁護協助,還有就是太古太不切實際,這樣的改革,是一種書生的改革,烏托邦式的改革。
在王莽失敗後,變法讓賢的理論傳為帝王萬世統一的理想。導致後來的朝代只注意自己的位置做不做得穩,而不顧平民百姓的生活。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是一個宦官與外戚互相爭權的時期,直至滅亡
原因是因為皇帝早夭、繼承的時候又過於年輕,只好任由外戚掌權,等到皇帝長大,又藉著宦官奪回皇位。

一、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自武帝指派霍光當任大將軍輔佐年幼的皇帝,便開啟了外戚專政與內外朝分離的開始,而光武帝又藉著削減外潮的權利,使得內朝的權力更加擴大。

二、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隨著內朝勢力的擴大,便漸漸重用內朝的尚書,而光武帝起,內朝盡用閹人,就是俗稱的宦官,開始有了一個宦官的集團。
隨著內外朝的脫離,政府也越來越墮落,終至滅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一、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原因如下:
1.朝廷帝王之極端提倡
如東漢光武帝本身就是太學生,跟他一起的功臣也都是太學生,東漢自然儒學興盛
2.民間儒業之普遍發展
3.博士弟子額之日益增添
從武帝時期的五十人到王莽時期的一萬八千多人

二、東漢之察舉制度與徵辟制度(制度詳細內容可以看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鄭欽仁)
察舉制度與徵辟制度是漢代當官的途徑。
察舉從漢初招賢到定為歲舉(一年招一次),再加入考科測試,標準漸漸客觀。

這兩種制度使每個人都也機會靠著能力當官,也使得大家開始崇尚儒學。

三、太學清議
清議是有知名度的儒士們藉著議論政治,以介入國事,展現士人在政治、社會上的表現。

四、黨錮之獄
一開始是士人看不慣宦官,但礙於勢力不夠,便聯合外戚攻擊宦官,最後的結果便是兩次的黨錮之禍,宦官與外戚兩敗俱傷,而士人還存活,這些存活的士人便是後來的士族。

五、門第之造成
原因如下:
1.學術環境不普遍
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學到儒學,於是形成少數經學,而只有學過儒學才能當官,便形成累世公卿。
2.察舉制度的舞弊
因為察舉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便很容易受到地方大族操控,導致當官的途徑只限於某個階級身上。


六、東漢士族之風向
當時的士人有幾項美德
1.久喪
少則三年,多則二十年
2.讓爵
藉著讓別人當官,來彰顯自己的清高
3.推財
把本來是自己的錢財推讓給別人
4.避聘
把當官的機會讓給別人
5.報仇
為家庭報仇,而且是私下報仇
6.借交報仇
幫朋友報仇,如"父母存,不許友以死,則父母而亡,固可以死許友"
7.報恩
幫老闆及老師解決危難及服喪
8.清節
兩袖清風

東漢人士的缺點在於過於看重道德、標準太高,使得道德淪為形式。又過於偏向家庭與朋友,沒有顧慮到國家與社會,使得之後的朝代(如魏晉)很難再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一、兩漢國力之比較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衰弱在於"建都"與"人才"

西漢建都長安,能承接來自東方的文化與經濟,並藉著西部地區的武力結合,讓國家既可以抵抗外侮又能解決內政。西漢興起時,貴族階級衰敗,各種人才進入中央,並且視才能與功績論人,能帶給中央各種能力與政策。
而東漢建都洛陽,東方的文化與經濟無法像西部地方發展,而西部人口漸少,邊境衰弱,自然就容易遭受攻擊,也沒有力量處理內政。東漢由於西漢的發展,階級已大致固定,導致中央官員長期為儒家出身,以出身用人又沒有新的想法刺激朝政,自然走向衰敗。

二、西漢和匈奴

匈奴自秦朝時,便不斷入侵中原,秦朝採取的是驅逐政策,漢高祖因平城之圍採取和親,到了漢武帝由消極轉為積極進攻,首先斷其經濟來源,再來打擊正面武力,到了宣帝,匈奴正是屈服。
但也由於漢武帝時期大肆討伐匈奴,導致國力漸衰,導致西漢漸漸衰弱。

三、東漢和西羌

東漢時期的西羌犯邊,三次羌便,耗費國家多數財力,但西羌並不比匈奴強悍,而是東漢策略失誤,而國家如此的衰落,導致東漢在之後的黃巾、董卓之亂,完全無力應對。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東漢的豪族--楊聯陞之筆記心得

一、西漢豪族的發展

漢初的富人非常有錢,有錢到王宮貴族要向這些富人要錢,漢武帝便決心要打擊這些豪族,透過緡錢(商人的所有資產都要上報)、遷徙,導致這些經商的富人漸漸往農業發展,發展為土地兼併的問題,甚至要限制地主的財產,但王莽更誇張,提出土地王有,地主們受不了,"父者不能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而推翻王莽的政權。

二、東漢豪族政權的樹立

當時反對新莽的革命中,有許多的地主起而反抗,光武帝就是其中之一,而地主兵靠的是那些無業遊民、宗族賓客。
在反對王莽的革命中,大家都靠著跟劉式、後漢牽關係來吸引人民,因為人心思漢,更有一首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五銖是西漢的經濟制度。

而後光武當上皇帝,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便限制大地主的政權,以溫和的方式壓制,但仍姑息部分的大財主,即"近臣近親田宅逾制"。

三、東漢豪族概述

東漢的豪起源分為,先有政治地位,再取得經濟勢力,如跟隨光武帝的功臣,即宗室、外戚與宦官,或是先有經濟勢力,再取得政治地位,如一般高官和地方豪族。

四、豪族與經濟--小民之困頓

當時的農民生活困苦,為了償還眼前的債務,不得已賣掉賴以生存的農地,甚麼都沒有的農民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投靠豪族,做他們的奴隸,二是當流民,仰賴官家給予糧食。
在東漢時期,這些流民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政府也試著開倉救濟這些流民,當流民人數依然很多,最終在黃巾之亂爆發出來。

五、豪族與經濟--豪人之富奢

當小農依附豪族,將土地集合到大地主門下,可以享用分配及生產上的權力,或是採用新技術,而大地主藉著農作物豐收,也可以兼任商人販賣這些產品。
而大地主家除了這些依附的農民,還有奴隸負責手工業製作,這些生產帶給當時的豪族相當大的收入。

六、豪族與政治--門生故吏

當時要當官有三種途徑,察舉、招辟、任子,豪族得以當官,更藉著門生故吏,與那些被選上的新官套交情,以取的政治上的地位,當時的人將君臣之誼看的很重,甚至要幫長官守墓,或出錢立碑。

七、豪族與政治--選舉請託

選舉不實的情況在東漢相當嚴重,當時的人都取年輕人當官,希望這些人長大能報答他們,甚至有地方大族委託自家人舉孝廉,正所謂"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儘管後來提出"限年試才",設立取孝廉的年齡標準,但東漢末期,有豪族支持的宦官或外戚當政,選舉的舞弊更加嚴重。


八、外戚豪族宦官豪族的專政

面對東漢末外戚與宦官的發展,那些不是特別有錢、擁有學士,靠著正常途徑當官的豪族漸漸感到不滿,這些地方豪族(保守派豪族)被稱為"清流",而中央豪族(急進派豪族)的外戚與宦官被稱為"濁流"。
但東漢以來的中央極權體制,又皇帝早夭、年幼繼承,使得外戚與宦官輪流干政,把持朝政勢力,而清流與濁流的正面衝突,就造就之後兩次的黨錮之禍。


九、清流豪族的挺起

清流由許多的太學生組成,他們不喜歡解經,喜歡評論人物、交友出遊,後來隨著儒學興起,越來越多的太學生議論時政、人物,很多官員怕被批評,就積極跟太學生結交,於是太學生跟清流大臣就結成了黨。
靠著黨部的壯大,漸漸與濁流槓上。

十、豪族內爭--第一次黨錮

李鷹,司隸校尉,非常痛惡惡人,竟然跑到人家家裡去抓人,但這次因為殺了張讓等宦官的人,便向桓帝誣告"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黨部。毀謗朝廷,疑亂風俗",導致李鷹等兩百多人下獄,後來有一些沒被連累的清流請外戚幫忙求情,以及李鷹也試圖把這把火燒到宦官身上,宦官怕了,假借天時宜赦,最後黨人都被放了出來,可是背叛禁錮終身(終身不能當官)。


十一、豪族內爭--第二次黨錮

桓帝死後,陳藩竇武立靈帝,竇太后臨朝,陳藩竇武是當時當時清流的領袖,努力清除濁流,因為與宦官有仇,決定找一天把宦官都殺了,沒想到,消息走漏,宦官曹節王甫先下手為強,把陳藩竇武都抓了起來,連同親戚也一起定罪,隔年,連清流人士以圖危社稷的名義全部都抓起來,連同家人、親戚甚至學生都一起抓,總共牽連六七百人,導致當時的清流只剩太學生了,直到竇太后死後,宦官找了一個藉口把千百名的太學生也都抓起來,作為黨錮的結尾。直到黃巾之亂,才把這些清流大赦出來。
從黨錮之亂可以看到當時的清流對於老師的尊敬與團結,這些特性為之後豪族的發展與壯大提供了基礎。
漢代的豪族,在之後的幾次危難,不斷自保、不斷發展,終至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引爆趨勢之心得

最近,好像解釋社會現象的書越來越多的耶~每本書都提出自己的解釋,然後形成一套理論,但誰也不知道誰是對的,因為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不斷解釋已經發生的事,不過看這些書都很有趣呢~~

這本書提出形成趨勢的三個要素
一、少數原則
社會流行風潮散佈的方式和流行病一樣,由一群人衍生的結果。
而那一小群人分為
1.連接者--三教九流的人都認識,人面很廣
2.專家--善於蒐集資訊的人
3.推銷員--善於說服別人
"在社會風潮中,市場專家就是資料銀行,他們提供資。連接者則是社會黏膠,他們負責散布資訊。另外還有一種人--推銷員,他們具有特殊技巧,能夠說服我們"P94

二、定著因素
"我們從流行病會定著在一個人身上一輩子的現象,了解到社會流行風潮也是如此"
意思就是你的訊息要讓人容易記住。

三、環境力量
人對環境的力量很敏感。
相似的理論是"破窗效應",兩者都奠基於只要改變環境,就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或是造成某種風潮。
書中提到團體的人數是很重要的一環,根據研究,一個團體不能超過150人,否則就會開始分離,而小團體善於分享共通記憶,意思是與他人共同儲存資訊,互相記得對方的專業與特點。
所以如果要引發大風潮,就要先引發許多小風潮。

掌握這三個因素,我們可以改變現狀,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人類可以大幅扭轉本身的行為及想法。P276

最後,我滿推這本書的,雖然環境力量以"珍諾維斯事件"為例,但那件事不是被證實是假的嗎?感覺不太適合拿來舉例。但是讀起來很有趣也很舒服,對於很多事情,也不會在只看表面而已,可以試著以書中的概念去剖析事件,順便驗證這個理論。



80/20法則 :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211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之小小心得

說實在,這本其實我可讀性沒有前幾本高,是因為,這本全部都是部落格上面零散的文章組成,所以讀起來有點沒頭沒尾,甚至因為每一篇都很短小,閱讀體驗也相對不舒服。
但還是有幾個優點拉,正因為短小,所以每一篇都可說是作者的一個點子,有些點子很有趣,如付錢投票的概念,第一張一美元、第二章二美元,第三張四美元,以指數往上增長,感覺挺有趣的耶~是一個機會可以看到作者那些許多有趣的點子,感覺更能親近作者本身。

最後,本書副標題寫的"When to Rob a Bank?",答案是那一天都不好啦~~

如果你是這個作者的書迷,還是很推薦你看一下,但如果是想要看到作者完整的論述與證據推倒,就不建議看這本了,我還是很期待作者之後能推出更令人驚訝的著作。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鄭欽仁之筆記

從周代的世官世祿制到漢代的選舉制度,由高祖發起先聲,但直到董仲舒提出"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與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朝的選舉制度才正式完備。

兩漢官吏任用的方法

一、選舉(察舉)
西漢時期當官的重要途徑,經過察舉進入中央的人才,需經過覆試才能當官。
1.詔舉
由皇帝不定期親自下詔徵取人才並親自考試(策試),由於會在詔令裡面公布徵取人才的資格與類型,所以被稱為"詔舉"或是特科、特舉、制科。
2.常舉
由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推舉人才,如州舉茂才、郡舉孝廉,並經過分科考試之後,才能成為官員,又稱常科、常舉、歲舉。

二、徵辟
徵辟的人,往往是已經具有聲望及能力的人,不得不直接任用,為察舉的變體。
1.徵召
皇帝親自尋找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2.辟召
由中央或地方官員直接選取人才當作自己的下屬。


選舉科目與時代背景

西漢的考試科目多為實用之學,到了東漢,曾漸漸增加德行的科目。
因為隨著儒家的興盛,使得儒學成為國家公認的學問,自然也影響察舉的科目。
自董仲舒提出設立太學、五經博士,博士從秦朝皇帝的顧問轉為為國家培養人才,而博士底下的太學生經過考試後,可以直接成為郎官,再成為高級官吏。

選舉動機與漢代時代背景

漢高祖時期是為了與賢士大夫共用天下,而後武帝則是受到五德終始說的影響,認為災異是天與人不協調所致,因此舉凡天象異邊、天氣災害,皇帝都會下召徵取人才,以求穩定朝代的天命。
這樣天人相應的思想,不僅保障了農民起家的劉家統治地位,也使得君王的權力可以絕對化。

兩漢選舉制度的崩潰

第一、由於官學的發達,那些受過儒家訓練的人很容易就可以當上君王,讓累世經學成為累世公卿,地方的察舉制度也容易受到地方豪族的左右(俗話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公卿們掌握權力成為固有階層。
第二,宦官亂政,宦官為了排除異已,藉著黨錮之禍除掉那些讀書人,又讓宣陵孝子(偽善)與鴻都門學(反說經解經)兩個與宦官密切關連的團體為政,讓政府的人才越來越少,以致晚期的黃巾之亂與董卓之亂,政府沒有人才處理,終至滅亡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分解人 心得之人可以分解嗎?

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我看過最貼近現實的作品,恩,我的意思是你不會覺得這情節很怪誕或荒謬,如同其他的青少年小說,作者將1970~1990美國的大量青少年犯罪跟器官買賣、器官列印等等串聯再一起,你會覺得這件事不是不可能發生的,這部小說甚至可以連接許多關於生命的議題,如墮胎、器官捐贈議題(我記得伊朗是可以販賣自己身上的腎臟)、人造人等等牽連生物科技倫理與生命權的議題。

我們先將目光放在小書中的體制,就效益主義者的眼光來看,我們或許會同意小說中的青少年分解,將危害社會的人分解,拿去造福更多的人,的確是滿足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情,但這似乎違反我們對於生命的直覺,不經他人的同意,只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這樣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好也不知道),就把他的生命分解掉,我認為對效益主義者是很大的挑戰。
以及我們也可以探討人的生命進入市場之後,會產生怎麼樣的情況(這裡可以看桑德爾的錢買不到的東西),是不是就像書中一樣,將青少年看作商品,就像畜牧場在照顧豬一樣。

甚至,我們還可以探討人的生命分解之後,到底能不能在其他人的身上活著,就如同書中的場景,大家帶著某個人的器官聚在一起,可以分享彼此的回憶,那最後我們甚至可以問,那這個人還是人嗎?

再來對於文中的反抗,就我看過的青少年小說,總是會有一群青少年拿刀拿槍向壓迫他們的人挑戰這樣的情節,儘管這部也有,不過小說解釋得更貼近現實,認為他們反而是在加速壓迫的速度,並認為要透過輿論及媒體來改變,這是不是意味得革命起義的時代過去了,我們應該採許科技、媒體、上街的方式進行改變,而最後的改變也不單是主角的功勞,還有其他被他們影響的夥伴幫忙,才能完成最後的改革,這點我滿喜歡,不只是主角一人做好所有的事情,而是大家一起完成,不僅是海登的廣播、器官列印、機動民力的揭發、機會之子的公開反抗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主角們的作用正是推動這些人一起完成。(其實我一直以為狄克會洗白,因為我一直覺得他是器官商人裡最不一樣的那種)

總之,這是一部我很喜歡的小說,很期待之後的電影版。


連結:
伊朗合法出售腎臟 | http://inkrculture.news/Iran-Kidney-for-Sale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傅樂成之筆記

西漢政治集團興起的原因,有兩種,因應時代轉變,如變法與守舊派,又或是靠著跟皇帝的親近而互相抵抗的集團,如景帝、武帝時期的竇嬰與田蚡之間的鬥爭

整個西漢時期的政治集團,可分為六個三期

劉邦至景帝時期

1.漢初功臣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火拚
這裡的功臣集團主要是當初劉邦在淮泗起義時的基本幹部,之後陸續加入的功臣,如韓信、英布等人,都被劉邦殺光了,所以這裡的功臣集團都主要是淮泗集團
而外戚集團是呂后趁劉邦在外面征戰,慢慢培養起來的,等到惠帝死後,呂后趁機掌權,甚至想要封呂氏家族為侯,使得功臣們大權旁落,功臣集團感到不滿,便聯合齊國的劉襄,以不當為王、欲為亂的藉口將呂氏全部剷除。

2.文景時期的政治革新論者及其反對派
文帝的一入位,就遇到三個困擾。
一、上位的老功臣巴著位子不走。不僅阻礙有前途的新人,自己能力也不好,國家當然也無法進步。
二、諸侯太囂張。因為文帝是功臣集團從諸侯選出來的,這些諸侯當然不把文帝當一回事,文帝也不敢太約束他們,這個問題最後在景帝爆發成了七王之亂。
三、匈奴也很囂張。當劉邦在平城打輸匈奴後,就已經簽訂和平條約,但匈奴不把條約當一回事,還是在邊境不斷騷擾,文帝想打他們,但國內都管不好了,哪有心力打匈奴。
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文帝一個都沒解決,但他留下了準備工作,讓景帝跟武帝去做。
而準備者就是賈誼,他提出治安策,不僅要改變舊制度,也要糾正當時的社會風氣。
他認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教育太子"、"君臣間應有禮節"等
但這些建言被功臣派攻擊,不得已,文帝只好外放他到梁王太傅,最後憂鬱而死。

但鼂錯接下他的棒子,比起賈誼溫和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直接削地,也因此與反對派有更大的衝突,但這時的功臣集團已經沒落,起而代之的竇嬰外戚派,靠著竇嬰養士的策略,鼂錯直接被景帝殺了,以緩和被削地的吳王。
在這個時期,改革派的下場都不好,但都成功震撼當代的守舊勢力,也為武帝的改革開了頭。

武帝時期

1.養士造成的豪門衝突
隨著鼂錯的失敗,代表養士豪門的竇嬰勝利,也造就新一波的養士風潮。
但隨著景帝王皇后的弟弟田蚡興起,兩者的決勝點卻是竇嬰因為常惹竇太后生氣,而失去支持者,最終倒台。
但田蚡不久也死去,又加上武帝極力壓制養士的風氣,之後便沒人敢在養士了。
而諸侯的勢力也因為武帝採用賈誼的分化政策逐漸凋零,沒有養士的風氣,國家也漸漸安定。

2.山西軍人與外戚軍人
好不容易解決國內的紛爭,終於有心力可以處理匈奴的事情,剛好功臣集團的子弟沒幾個會打戰,需要對外找人,便給了西北邊的山西人一個發展的機會。
但正因為是山西人的關係,山東出身的劉邦一夥,自然不願讓他們當官,因此這些山西人往往只能當中下等級的長官。又加上武帝喜歡聽話又可靠的外戚當最高首長,山西人更是沒機會。
而山西軍人的衝突以李廣與外戚最大,從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人都很會打戰,只因為是山西人,就不受重用,甚至遭到外戚軍人設計,如李廣自殺(被衛青推卸責任)、李敢被霍去病射殺(武帝還掩護他)、李陵後援被斷最終投降,從李氏家族死後,便無人可與外戚軍人抗衡,漢朝的軍力也逐漸走下坡。
山西軍人與外戚軍人的紛爭,可說是內行跟外行的紛爭,外行靠著皇帝指導內行,甚至在戰爭中謀取私利,以至武帝花費數多年也失敗而歸。

3.儒家和法家的政見爭執
武帝在位時,用了一批酷吏與計臣幫他辦事,另一批儒生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專制。正所謂"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當時的法家的御史大夫掌握實權,而儒家的丞相只是擺設,顯現武帝偏好法家。

而前者代表的法家,與後者的儒家時常起衝突,法家經常提倡實際的經濟措施,以桑弘羊的管制鹽鐵酒,主張把經濟弄好,就有錢打匈奴,而儒家提倡古代的理想,提倡以和為貴,根本不用打匈奴,應與匈奴簽契約,更指出經濟措施有官商從中牟利的嫌疑。
但武帝跟本不甩儒家,因此儒家積蓄這股不滿,在宣帝時期暴露出來,昭宣時期的休養生息,也是儒家掌握政治的結果。

武帝死後至王莽

1.外戚政治下的儒生派與現實派
首先外戚政治的源頭要追回到武帝死後託付霍光照顧昭帝,在西漢創一個先例,元帝時的王鳳纏便以此掌握大權,直到王莽篡位,都由王家主導。
而在王家主導之下,分為偏法家思想的現實派與理想的儒家派,現實派靠著王家的提拔而組成,儒家派則延續武帝時期儒家持續發展,靠著對於武帝造成的紛亂局面感到厭惡以及對於儒術的喜好,在元帝成為朝廷的主幹,比起靠著王家提拔出身的現實派,自然勢力更為強大
。比起處事圓融的儒家,作風強硬的現實派更容易被儒家抓到把柄,而使得現實派趨於瓦解。
最終,反攻利、反進取、尚理想的儒家把持政治,象徵著西漢王朝的沒落,之後王莽的改革,也自然因為儒家派的特性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