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好快喔,已經到第三編了耶~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國家民族之構成
統一代表四種重大的事件
1.為中國版圖之確立
2.為中國民族之構成
透過統一,將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再一起,放在一個新的中國文化底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3.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
在統一之後,貴族的封建制度走入歷史,儘管而後,常有人提出封建,卻總是失敗,而郡縣制的實施,卻依然施行到現代。
4.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有三者
大同觀,以文化的世界主義(王道),一種以全人類為福利的大一統政府
平等觀,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主
現實觀,著重於社會、道德修養、社會處世。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秦國之所以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不只是地勢與兵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些協助秦國的遊仕們,眼望東方各國,貴族的階層依然強盛,遊仕無法盡情開展自己的抱負,只好一一跑到秦國。秦國也不以貴族治過,而是與平民共同治國,所謂布衣卿相。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為了不走上周朝的後塵,實施廢封建行郡縣,為了抵禦外敵與實施弭兵的理想,實施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又建設首都,並把全國的有錢人都聚集到咸陽,意圖將首都作為一種彰顯首都強盛的象徵。為了可以快速到達各地進行管制,行郡邑、築馳道。這些作為都是為了大一統中國的理想而做。
但最終的滅亡,卻是在於民役過重,這也是貴族的氛圍尚未除去,才釀成這樣的後果。
秦的統一與失敗,是作為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過渡期
平民政府之產生
從秦朝滅亡到漢朝興起,代表的是古代貴族勢力的最終崩潰,以及到了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才算是平民完全崛起的政府。
當時的漢朝採取老莊無為的思想,配上因循前朝的法家舊法,漸漸的,漢朝走上完全的中央集權的路線。"統一"任務開始於景帝時期,"文治"則開始於武帝時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一、西漢初年之社會
1.農民與奴婢
一直以來,農民都需要負擔許多的賦稅、勞役,當農民撐不下去時,就會變賣農地,反而變得更貧窮,最終只好把自己賣掉,這就是漢代的奴隸那麼多的原因。
2.商賈與任俠
但有兩種人會收留這些沒錢繳稅的人,一個是商賈(商人)會把這些人買下來當奴隸,一個是具有俠義感的任俠,這兩種掌握了如同以往貴族在掌握的權力與財富,成為漢初社會中層階級。
二、西漢初年的政府
當時能進入上層政府當郎官的人有三種來源,廕任(靠血緣)、貲選(花錢)、特殊技能,至於吏則沒有一制的標準,大部分由富人擔任。當時的政治組織,由上層到下層分別為,宗室、武人、富人、雜途(文學、儒術等等)
三、西漢初年的世人與學術
先秦時期興起的為古官書之學,盛行於東方齊、魯,戰國時期則興盛百家學,盛行於中原三晉,秦代焚書也著重在六國史記,再來六經古文,最後才是百家學。
漢初採取黃老思想治國,而後因襲秦制,社會漸漸恢復安定,商賈與任俠開始活躍,諸侯王的富盛驕縱,社會的不安定,提供了中央政府進行改革的時機。
四、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漢文帝採用賈誼的意見,以及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意見,認為儒術最有益於教育,因此大興儒術,以教育青年為第一目標。
五、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漢武時期的復古更化,以賈誼政事疏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為中心,開始進行改革
1.設立五經博士,以往的博士性質繁雜,沒有實際的政治功用,改革將博士變成專門研究歷史與政治的學者,甚至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逐漸有學術指導政治的轉向,脫離秦朝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情況。
2.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通過弟子員的設立,為文人開啟仕途的大門,取代以往的靠關係與金錢,士人政府逐漸形成。
3.配合弟子員,將郡國長官納入吏的範圍,由於郡國長吏不僅要宣傳政令也要為國求賢,開放士人擔任,有其特別的意義。
4.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壓富人階級,將新興的富人階級轉為士人階級。
5.打破封侯拜相,配合劉邦的"非有功不得侯",漢初的相都由握有軍功的軍人擔任,現在打破這個規則,讓士人也可以擔任宰相,正是文治政府的轉向。
六、士人政府之出現
經過漢武帝的改革,政府的組成開始從宗室、武人、富人轉為士人,從一個代表平民的農民政府轉為不僅代表平民,更是有教育、智識的政府。
七、漢儒之政治思想
士人政治開始學術指導政治,而士人保持的兩個觀念為,變法與讓賢、禮樂與教化
1.變法與讓賢繼承鄒衍的一些思想加上董仲舒的學說,主張歷史有一套演化進程,王朝與政制需隨時改變。
2.禮樂與教化,認為政治的責任在於教化人民,使社會安定、秩序、有意義,認為朝廷應該節儉,以及對於社會的經濟不平等加以改善。
王莽的變法,正是這兩種觀念的匯集。
八、王莽受禪與變法
王莽靠著外戚的位置加上皇帝早死,又藉著讓賢的理論,成功竄位,同時,因為他遵從禮樂與教化的理論,希望可以解決社會不平等,提出王田、廢奴等等古制,以達到裁抑兼併、消弭貧富不均。但最終因為推行太快,沒有顧慮到社會的回饋,以及沒有階級擁護協助,還有就是太古太不切實際,這樣的改革,是一種書生的改革,烏托邦式的改革。
在王莽失敗後,變法讓賢的理論傳為帝王萬世統一的理想。導致後來的朝代只注意自己的位置做不做得穩,而不顧平民百姓的生活。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是一個宦官與外戚互相爭權的時期,直至滅亡
原因是因為皇帝早夭、繼承的時候又過於年輕,只好任由外戚掌權,等到皇帝長大,又藉著宦官奪回皇位。
一、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自武帝指派霍光當任大將軍輔佐年幼的皇帝,便開啟了外戚專政與內外朝分離的開始,而光武帝又藉著削減外潮的權利,使得內朝的權力更加擴大。
二、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隨著內朝勢力的擴大,便漸漸重用內朝的尚書,而光武帝起,內朝盡用閹人,就是俗稱的宦官,開始有了一個宦官的集團。
隨著內外朝的脫離,政府也越來越墮落,終至滅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一、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膨脹
原因如下:
1.朝廷帝王之極端提倡
如東漢光武帝本身就是太學生,跟他一起的功臣也都是太學生,東漢自然儒學興盛
2.民間儒業之普遍發展
3.博士弟子額之日益增添
從武帝時期的五十人到王莽時期的一萬八千多人
察舉制度與徵辟制度是漢代當官的途徑。
察舉從漢初招賢到定為歲舉(一年招一次),再加入考科測試,標準漸漸客觀。
這兩種制度使每個人都也機會靠著能力當官,也使得大家開始崇尚儒學。
三、太學清議
清議是有知名度的儒士們藉著議論政治,以介入國事,展現士人在政治、社會上的表現。
四、黨錮之獄
一開始是士人看不慣宦官,但礙於勢力不夠,便聯合外戚攻擊宦官,最後的結果便是兩次的黨錮之禍,宦官與外戚兩敗俱傷,而士人還存活,這些存活的士人便是後來的士族。
五、門第之造成
原因如下:
1.學術環境不普遍
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學到儒學,於是形成少數經學,而只有學過儒學才能當官,便形成累世公卿。
2.察舉制度的舞弊
因為察舉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便很容易受到地方大族操控,導致當官的途徑只限於某個階級身上。
六、東漢士族之風向
當時的士人有幾項美德
1.久喪
少則三年,多則二十年
2.讓爵
藉著讓別人當官,來彰顯自己的清高
3.推財
把本來是自己的錢財推讓給別人
4.避聘
把當官的機會讓給別人
5.報仇
為家庭報仇,而且是私下報仇
6.借交報仇
幫朋友報仇,如"父母存,不許友以死,則父母而亡,固可以死許友"
7.報恩
幫老闆及老師解決危難及服喪
8.清節
兩袖清風
東漢人士的缺點在於過於看重道德、標準太高,使得道德淪為形式。又過於偏向家庭與朋友,沒有顧慮到國家與社會,使得之後的朝代(如魏晉)很難再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一、兩漢國力之比較
西漢的強盛與東漢的衰弱在於"建都"與"人才"
西漢建都長安,能承接來自東方的文化與經濟,並藉著西部地區的武力結合,讓國家既可以抵抗外侮又能解決內政。西漢興起時,貴族階級衰敗,各種人才進入中央,並且視才能與功績論人,能帶給中央各種能力與政策。
而東漢建都洛陽,東方的文化與經濟無法像西部地方發展,而西部人口漸少,邊境衰弱,自然就容易遭受攻擊,也沒有力量處理內政。東漢由於西漢的發展,階級已大致固定,導致中央官員長期為儒家出身,以出身用人又沒有新的想法刺激朝政,自然走向衰敗。
二、西漢和匈奴
匈奴自秦朝時,便不斷入侵中原,秦朝採取的是驅逐政策,漢高祖因平城之圍採取和親,到了漢武帝由消極轉為積極進攻,首先斷其經濟來源,再來打擊正面武力,到了宣帝,匈奴正是屈服。
但也由於漢武帝時期大肆討伐匈奴,導致國力漸衰,導致西漢漸漸衰弱。
三、東漢和西羌
東漢時期的西羌犯邊,三次羌便,耗費國家多數財力,但西羌並不比匈奴強悍,而是東漢策略失誤,而國家如此的衰落,導致東漢在之後的黃巾、董卓之亂,完全無力應對。